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

时间:2024-08-07 13:22: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科书第31~33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七的第4~7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习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习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要求学生用若干个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摆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一个长方体可以看作若干个体积单位组成的。再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得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文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和字母公式:V=abh。最后是指导运用公式,解答例1。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利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过渡得来的。通过让学生复习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都叫做棱长的知识,直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同时讲解a3表示的意义。最后指导运用,解答例2。本课知识结构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是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意义。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是通过反复操作,了解公式的来源,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附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3.讲练结合。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做完例1,可以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教学正方体的体积,做完例2以后再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再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是为本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2.有了体积单位,我们就可以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投影出示)

  问:①这个长方体你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②将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用投影出示)

  小结:把长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长方体,可以数出它的体积。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要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的包装箱,必须知道电视机、电冰箱的体积。如果要计量一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三)、操作想象,推导公式。

  1.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体的过程是:

  师用投影出示长方体

  (1)请同学们拿出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①每排摆了几个?②每层摆了几排?③摆了几层?④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出示表格,如下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①

  ②

  ③

  (3)学生口答结果,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4)前面说过,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体积”代替“总个数”(教师在“总个数”下板书“体积”)

  (5)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知道总个数?

  2.教师出示长方体。

  请同学们还用刚才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每排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

  3.通过以上两次操作,想一想: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与总个数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②如果每排摆6,每层摆4排,排5层,摆成的长方体含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让学生口答,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程。

  (四)、依据规律,归纳公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宽、高)②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bh。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计算例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通过计算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最后把例1填完整。

  (五)、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教学的成功与否从反馈信息中去判断,通过练习及时反馈,进行矫正,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下表,要求学生口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①421

  ②432

  ③444

  让学生口答后,提问:3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a”表示棱长,求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式应该是什么?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а3

  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注意学生把“53”是否写正确,解答后集体订正。

  (六)、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教师出示火柴盒,计算出它的体积。

  问:这个火柴盒没有数量该怎样计算?学生明确应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㈦作业。练习七的第5题。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体积长宽高

  143112

  243224

  3645120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V=a·a·a

  V=a3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2

  1.教材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29页30页。

  2.教材简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②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一、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按照三步导学教学方法,我先是创设情境,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的体积,猜猜它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在有的学生猜测它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时,我引导学生需要进一步验证。这样的导课方式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而且渗透了数学的学习方式:猜测验证。

  继而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民主导学。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最后一个环节是检测导结,我设计了三组不同类型的题目:口答,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说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四、说教学流程教学时,我安排了激情导课,民主导学,检测导结情景引入三个环节。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首先,出示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并在学生数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让学生来复习体积概念。

  然后,我又出示一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因为没有相应的数据,学生无法正确判断。

  我由此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了猜测体积与什么有关的活动,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我在这里设计三组图演示,既减轻学生制作的困难,又直观、形象地认识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紧接着进入关键环节:探究实验。

  在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具体的过程是:(1)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请学生小组合作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

  1.每排摆了几个?2.每层摆了几排?3.摆了几层?4.一共摆了多少个?5.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展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与台下同学互动。

  1、研究数字间关系。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bh。

  进一步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住了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根据长方体积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方体练习题过渡到正方体,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a与3相乘.写a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

  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这样的教学是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三)、检测导结,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1、口答题2、判断题3、解答题

  (四)全课总结,交流评价。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得以提升。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3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学生动手操作,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说程序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教学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第2课时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3课时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体的过程是: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边摆边在表格里记录:长、宽、高和体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6)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拿出课前准备得长方体物体,同桌合作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惑。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此时,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经很熟悉了,而且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还知道了什么是体积,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顺势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操作中,让学生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

  2、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中,发现、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带领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实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和再创造。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导入时,我选用了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学生们通过猜测,引发矛盾。疑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究。

  2、引导探索: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学习材料,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拼、摆,观察、计算、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自己去发现,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观察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

  2、活动实践的方法。

  3、独立思考的方法。

  4、小组交流的方法。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愉悦和谐发展,主动探究新知,大胆发现创造”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一、比较大小,设疑激情

  同学们,李老师手上有两个盒子,一个电话盒,一个咖啡盒,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吗?这两个盒子哪个大?哪个小呢?

  学生们通过观察大胆的猜测,有的认为电话盒大,有的认为咖啡盒大,有的认为一样大。究竟哪一个大呢?我们需要掌握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这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讲长方体、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就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而引发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渴望。我这样导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想去探究和发现。

  二、动手操作,感知认识

  1、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2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小组合作摆一些任意长方体,并说说它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大?记录在记录单上。看看哪个小组摆得又多又快。

  2、汇报交流。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你能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吗?体积是多少?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记录)

  3、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4、总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总结出字母公式。

  【设计意图】: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在这种设计理念的引导下,我也让学生们自己去拼摆、去观察、去记录、去发现。自己归纳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虽然会走一些弯路,但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三、尝试练习,再次发现

  1.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出示例一,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看来同学们很聪明,那这个图形怎么求呢?(在例一的基础上变化数据,把它变成一个正方体)

  3、小结:当长宽高相等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就是棱长×棱长×棱长。如果用a来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它的体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方体体积的字母表示公式,老师以小资料的形式介绍a3的读法和意义。

  4、完成书上例2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体积计算方法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得来可以通过学生迁移学习获得。这样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核心概念。

  四、解决疑难,运用拓展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这两个盒子要求它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师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求体积。并且比较大小。

  2、同学们真聪明,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愿意吗?出示拓展题一“小小设计师”:学校想请你们设计一个游泳池,这个游泳池要能蓄水180立方米,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你觉得哪种最合理?

  3、出示拓展题二。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怎样求它的体积?

  【设计意图】: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应以练习设计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练习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游泳池”和“求不规则橡皮的体积”这两个拓展练习设计。不是在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计算。而是在对题目的观察、分析中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观点,培养了学生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实质”的辩证思维。在对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游泳池的深度要科学,符合生活实际,长和宽要成比例。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V=a·a·a,也可以写成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要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篇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体积及体积单位后进行教学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材让学生用体积为1cm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接着,教材安排了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以巩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是通过启发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来的。在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教材介绍了“立方’’的含意,说明三个相同的数连乘就是这个数的立方,之后安排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二、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明白的要求,本教材的教学重难点主要体现为两点;

  1、能正确运用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能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法与学法上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

  2、课堂教学的组织,将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辛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和掌握图形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现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其间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

  四、说教学设计

  鉴于新课标的要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于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操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推理和最后的结论,都由学生得出,老师只起‘导’的作用。正方体体积公式,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它归为长方体的特殊情况来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之间包含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其它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学生动手***作,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说程序

  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教学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第2课时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3课时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体的过程是: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边摆边在表格里记录:长、宽、高和体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6)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拿出课前准备得长方体物体,同桌合作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惑。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本课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学习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逾越。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怎样让学生体会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的应用价值,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感觉这一层上呢?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2.自制CAI。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2)通过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2)概括体积公式。①引导学生观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V=aaa,也可以写成a 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 ”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1页到43页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内容属于新授课,授课时数为1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现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有关的体积单位。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图形填表,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我只安排了复旧引新、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揭示课题、操作想象、推导、公式。依据规律、归纳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六环节。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为本课做好铺垫。

  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那些?出示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节课做好铺垫。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计量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三)、探索活动、推导公式。

  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发现。教师师用投影出示长方体

  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

  1、每排摆了几个?

  2、每层摆了几排?

  3、摆了几层?

  4、一共摆了多少个?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通过观察表交流,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整理。

  如长×宽×高=体积

  2×3×2=12

  4×1×3=12

  6×1×2=12

  2×2×3=12

  从而,归纳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

  V=abh

  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四)、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提问:4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a与3相乘。写a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

  (五)、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看图求体积,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对安排了四个判断题,以加深学生对a的立方的理解和运用。

  3,解决实际问题,我安排了两道题目的是让学生所学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六)、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的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本课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学习的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逾越。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怎样让学生体会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的应用价值,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感觉这一层上呢?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CAI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V=a3[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此课程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在知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最基本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复杂度的。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并且会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理解体积公式,养成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正方体、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四、教法、学法:

  教法: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观演示法、问答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进行独立思考。

  学法: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发现法、实践锻炼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在实践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揭示课题

  如果要生产电视机、电脑、电冰箱的包装箱,我们要事先需要了解什么?引出电视机、电冰箱的体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新知。

  (二)探索活动、推导公式。

  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三个活动,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发现,长、宽相等时高的值越大体积越大高的值越小体积越小。接着,在观察第二、三组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归纳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决定于它的长、宽、高的长短。

  教师出示长方体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 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1、每排摆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3、摆了几层?4、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通过观察表交流,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整理。

  如 长 × 宽 × 高 = 体积

  2 × 3 × 2 = 12

  4 × 1 × 3 =12

  6 × 1 × 2 =12

  2 × 2 × 3 = 12

  从而,归纳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 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 V=a b h

  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提问:4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a与3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a3

  (四)、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1、通过让学生完成看图求体积,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练习题: 一个长方体木箱,长6分米,宽5分米,高0.4米,它的占地面积是( )平方分米,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五)、小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29页30页。

  2.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②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

  按照三步导学教学方法,我先是创设情境,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的体积,猜猜它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在有的学生猜测它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时,我引导学生需要进一步验证。这样的导课方式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而且渗透了数学的学习方式:猜测——验证。继而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民主导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最后一个环节是检测导结,我设计了三组不同类型的题目:口答,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时,我安排了激情导课,民主导学,检测导结情景引入三个环节。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首先,课件出示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并在学生数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让学生来复习体积概念。

  然后,我又出示一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因为没有相应的数据,学生无法正确判断。我由此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了猜测体积与什么有关的活动,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我在这里设计三组图演示,既减轻学生制作的困难,又直观、形象地认识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紧接着进入关键环节:探究实验。在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请学生小组合作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1.每排摆了几个?2.每层摆了几排?3.摆了几层?4.一共摆了多少个?5.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与台下同学互动。

  1、研究数字间关系。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bh。进一步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住了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根据长方体积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方体练习题过渡到正方体,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a与3相乘.写a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

  (这样的教学是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三)、检测导结,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口答题

  2、判断题

  3、解答题

  (四)全课总结,交流评价。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得以提升。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第25————26页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教学内容。

  2、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②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④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自学讨论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时。我安排了情景引入。揭示课题,自主探究。推导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交流评价五个环节。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首先,通过比较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大小,复习体积概念。

  然后课件出示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并指出数一数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通过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想一想",是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发现长。宽相等时高的值越大体积越大,高的值越小体积越小。接着。在观察第二。三组。再让学生自己叙说发现的问题。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 由于受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制作水平的限制,要想让学生准备这些长方体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三组图演示,既减轻学生制作的困难,又直观、形象地认识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第二个活动"做一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在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两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请学生小组合作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棱长1厘米 )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1、每排摆了几个?2、每层摆了几排?3、摆了几层?4。一共摆了多少个?5。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研究数字间关系。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3)概括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 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 b h。进一步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住了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根据长方体积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方体练习题过渡到正方体,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a与3相乘。写a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

  这样的教学是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四)。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课本48页"练一练"的第一题,通过让学生完成看图求体积。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填表。让学生综合运用长方体长、宽、高,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游戏。通过课本48页第三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交流评价

  1、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得以提升。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7-14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06-17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05-15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12-25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11-30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5篇(优秀)07-04

狐狸和乌鸦说课稿11-07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12-19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