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说课稿

时间:2024-09-15 09:39: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观潮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潮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潮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作为一个读者走进文本

  《观潮》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先讲观潮的时间、地点,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的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也写出了观潮者的急切心情。

  第三自然段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大潮到来时和大潮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写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写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文章最后将潮头过后的景象,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像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霎时”是时间极端的意思,说明了大潮来世之猛,速度极快。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说明持续时间之长。最后一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

  二、以教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 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主要是因为这一景象的“壮观”。这一壮观景象给人以震撼!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练习朗读文中从“午后一点左右”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一段。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另外原因是他的“神奇”。每年只有一次,并在固定的日期,象是和人们的约会。让人们盼望、兴奋、激动、振奋。这一景象使人倍感神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朗读“农历八月十八……等着、盼着”一段。在此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理解“一年一度”。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注意钱塘江大潮这么神奇壮观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学习文章生动的语言。如:课文在写浪潮越来越近时,写道“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分号。分号前是从势态来写浪潮,分号后是从声音来写浪潮。并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来形容浪潮的势态多么生动;“山崩地裂”“大地颤动”来烘托浪潮的声音之大是多么准确。

  三、以学生身份走进文本

  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教材,我采用了先假想自己是个学生,作为学生,对这篇文章理解了什么,哪些地方有所疑问。那些段落是很容易理解的,哪些是需要帮助才能理解的等几方面来考虑的。然后,我深入学生可前了解,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让我获得了以下信息: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四)以编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寻求知识、获取智慧”为主题编排了5篇课文。《观潮》这篇课文描写的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现象学生特别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很少见,大潮来临时是怎样的情景缺乏感官的认识。

  此文的编写,可以让学生打开视野,领悟自然现象的神奇与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探讨大自然的情感。

  (二)说主题

  以上是教材的解读情况,本学期,我结合教学情况制定的教研专题是:“朗读训练中评价艺术的研究”。《课标》对1——9年级各学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的要求,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他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而朗读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年级学生在经过三年级的一年的学习训练后,能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但要达到有感情还差一步,并且学习语言能力还需提高。因此我选择这一专题。为了探索出这一主题的解决途径,我结合该课特点,在制定目标之前,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想,从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评价训练。并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三)说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情感。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感情读文。积累优美词句。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 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 “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四)说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请大家仔细听一段文章,看谁能听出这描写的是哪的什么景象?(钱塘江大潮涌来的景象)

  师:想不想去欣赏?(想)让我们一起去观潮。请大家伸出手来,和我一起写课题。理解“观潮”的“观”以及“天下奇观”中的“观”。

  二、检查预习。

  1、师:课下大家都预习了,(出示生词)谁愿意读读这几个词语?注意红色字的写法。重点指导塘、昂、逐、蒙的写法。

  2、师:(出示二类字)看谁能将这一组词读正确?注意有一个字颜色不同,看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号”多音字)

  师:文中还与几个这样的字?(涨、闷)

  三、品读文本。

  1、师:看来大家生字掌握得非常好。不知课文读得怎样?谁愿意展示一下?(指一生)现在将主动权交给你,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其他同学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作者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潮来前、潮来市、潮来后)

  2、师:既然我们是来观潮的,你们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潮来时的景象吧?那好,我们就先来学习这部分,大家自由读第3段,思考:潮来时, !

  4、师:作者写潮来时是有一定顺序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浪潮都有哪些变化?勾出相关的语句。

  重点指导: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是什么声音?学一学。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们一大早就来到这里等啊,盼啊,终于听到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师:现在大家就是观潮的人,我们来演演看,(师高喊)潮来了!

  师:当时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宽,横贯江面。

  “横贯”一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把“横贯”改成“横在”看看有什么不同?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用手做一做白浪翻滚。说明浪怎样?(大、猛)两丈是多高?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看画面感受,进行朗读比赛。

  5、师: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多么精彩的语句呀!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想)大家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一起来观潮!喜欢画面的可以看画面,喜欢哪一句也就可以和老师一起读。请看大屏幕(故意等一会儿),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兴奋、激动)快看潮来了!(放录像)

  6、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下节课我们接着来交流潮来前以及潮来后的景象,下课!

观潮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是一篇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激昂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步骤:师:同学们,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在诗句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有哪位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是啊,古代诗人王在晋也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

  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潮前。潮中。潮后)让我们按照顺序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习潮来前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问题。

  1. 观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呢?(八月十八。海宁盐官)

  2. 等待观潮的人数怎样?心情又怎样?(人多,心切)

  指导学生朗读。

  3. 为什么说钱塘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回答,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补充。

  自古以来: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

  天下奇观: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是与杭州湾的特殊地形分不开的。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即钱塘江口)叫杭州湾,那里外宽内窄,呈喇叭形,出海处宽达100公里,而往西逐渐收缩为20公里左右,最狭窄处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3公里宽。潮水涌来时,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潮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时,被拦门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第二课时

  (一)学习潮中部分(第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步骤: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鼎:古代的大锅。人声鼎沸:人们激动地忘了自己,只顾大声地叫,大声地喊。 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

  当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等待终于有了收获,沸腾了,当人们隔了一会儿,看到水天相接的一条白线时,就又一次地欢呼了。这一切,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读书只有把自己当成书中人物,才能入情入境。记住,你就是观潮人。

  学生再读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师引入范仲淹的诗句,这真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啊! (在教学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假如你是一个游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二)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

  (三)延伸

  (1)、潮这么猛,可有一种人, 弄潮儿 三字,介绍。天边出现一条玉带,似银练锁江,若隐若现。这时,早已等候在江边的数百名弄潮儿(游泳好手),见涌潮临近时,腾身跃入江中,有的手持彩旗,有的撑开红绿小伞,踏浪翻波,腾跃百变,千姿百态。在高高昂起的潮头中,弄潮儿们争先恐后,翻滚在波涛滚滚的激流中,从波谷跃到波峰,刚至另一个波谷,又跃上第二个波峰,犹如条条蛟龙在水中嬉水。钱塘江上还有一种弄潮儿,他们不是到涌潮的激流中去大显身手,去表演自已的游泳技能,而是在滚滚的汹浪中去抢潮头鱼。这类弄潮儿们拿着长长的竹杆,上面系上个网兜,在涌潮来临之际,他们举起网兜,一边撒腿在潮头中飞奔,一边频频回首,突然回身,把网兜向潮水里一抄,随即便向岸边斜奔,逃离潮头,其间之惊险令人为之捏汗,换取的收获当然很丰厚,这样的弄潮儿现在还有之。

  (2)、为此,宋朝诗人潘阆就写下了不朽的诗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板书

  潮来前(平静) 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观潮 潮来时(浩浩荡荡) 人(沸腾,人声鼎沸)

  潮来后(奔腾西去) 人( )

观潮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资料》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资料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经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到达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能够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并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那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我走上讲台,当小教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经过读理解课文资料,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经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境。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日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主角,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发展学生的想象本事和动态形象的思维本事,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明白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能够讨论。

  学生经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我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经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本事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终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我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齐,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经过自我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本事。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研究)。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本事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本事,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本事。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资料结束,多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变化;难点是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几类材料的习惯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在课前准备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为更好地学习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首先,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即设疑自探。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即解疑合探。接着,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即设疑再探。最后,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训练运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设计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课,老师要考考你们字词掌握情况。 用复习进行导入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上节课对字词掌握情况,而且自然的过度到本课第二课时的学习。

  2、设疑自探

  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整体感知了观潮的大体内容,那么每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呢?带着这个问题自主探究,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环节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2、解疑合探

  在自探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以全体讨论的形式来检查学生自探结果情况。并且帮助学生总结,这几段主要讲的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江面的变化。即潮来前:江面很平静声音:潮来时: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状:水天相交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最后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起头并进。潮来后:江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才恢复平静。并且重点讲解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让学生在评价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感悟,从而得到提升。

  4、质疑再探

  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将准备好的问题抛给学生,例如,你能结合本篇内容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 这个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精神。

  5、拓展运用

  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和录像为依托,融进自己的感悟“现场直播”,培养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能力,解说词可以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中”的顺序讲述,要烘托出大潮的奇特之处。

  6、小结

  我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见解,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

  四、说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体现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又体现了本文的重难点,既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注重了他们审美情趣的培养。

  22、观潮

  天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人山人海)

  下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奇 潮来时

  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观潮说课稿5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任教的科目是四年级语文。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四上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今年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第一次采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都知道,部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阅读、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因此,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当中,应该尽量透过课文,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同时加大学生的古诗词教学。

  在这一册教材中,共有八个单元。内容涉及自然奇观、中外童话、观察发现、神话故事、多彩生活、人间真情、爱国立志、历史故事等。《观潮》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奇观”,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4篇课文和《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组成。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最后的习作是: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因此,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授课中,要在每篇文章教学中渗透写景作文的教学,同时也要引入类似写景文章的学习和写景古诗词的积累。

  2.《观潮》这篇课文: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文章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个方面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雄奇的景色。

  (二)学情分析

  下面是学情分析,简单讲讲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首先,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因此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其次,由于这一课生字词较多,而且又是开学第一课,学生可能还不能马上进入状态,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会在字词意思的学习上多花点时间,同时也要求学在上这一课之前必须做好预习工作。包括:读课文、认识生字、查找字词意思等。

  (三)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课标要求、新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观潮》这篇课文我将设计两个课时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田字格内的生字,会认绿线格内的12个生字,理解“笼罩”、“逐渐”等词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作的;

  3.学习第一小节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5.通过观潮人的描写学习,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尝试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习,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感受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难点:1.边读边想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通过文字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奇观”。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呢?

  1.教学中,我将使用朗读法,即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老师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进行朗诵。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使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真实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学法

  1.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首先,课前预习一定要学生单独完成。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要通过多提问学生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写景的作文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程导入、详细教学内容、课堂小结、课后拓展、教学板书六环节。

  (二)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预习课文。

  2.再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词圈出来,并尝试通过查字典解决。

  3.“——?”用问号划出不明白的地方,上课注意听。

  (三)课程导入

  1.在黑板上书写“观潮”二字,并分别询问学生“观”是什么意思,“潮”是指哪里的潮?然后引出钱塘江大潮。

  2.顺势列举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诗句。

  比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

  3.本文作者是如何赞美钱塘江大潮的?文中有一句话,请学生找出来。从而引出全文主旨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板书:天下奇观。

  5.那究竟何种景象能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又是如何来写天下奇观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四)教学内容

  1.生字词学习。

  教师指名读,并相机正音。

  2.将这些词语放进文章的句子中,再让学生开火车读。

  3.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句子分别是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这些景象,你一定有印象深刻的画面,指名让学生分小节进行朗读。

  第一段学习:主要掌握写景文开头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

  4.再回到文章第一段:读一读、品一品第一段这样的开头,好吗?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读,同学之间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回答:这样的开头言简意赅、点明中心、深入人心、读来简短有力。

  5.引申到写景作文:其实很多经典的写景文章,都喜欢使用这样的开头。

  比如:我们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的第十八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句就是“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接下来,课文就描写西沙群岛如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如何可爱。

  再比如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黄果树瀑布》,第一句就是“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今后我们在写景时,也可以用这种干净有力的开篇。

  综上,作者开篇点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他先写了潮来前,再写潮来时,最后写潮来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潮水的变化。(此时板书)

  第二段学习:找关键词,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1.默读第二段,画出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除了写潮来前的平静,还写了什么?

  3.结合第二段每一句话,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赏析。

  第三、第四段学习:

  1.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在朗读前关注文中的小泡泡。引出这两段的阅读要关注两点:样子和声音。

  2.谈谈读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感受。

  3.利用表格,让学生整理第三、第四段时间、地点、潮声的变化,潮形的变化来感受潮水浪潮扑过来之快、潮声之响、潮形之壮阔。

  时间、地点潮声的变化潮形的变化

  午后一点左右,远处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东边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很快,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两丈多高的水墙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4.引导学生欣赏欣赏第三、第四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顺势引导学生看着表格进行背诵。

  第五段学习:

  1.朗读第五自然段,提问学生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引导学生关注“还在”、“依旧”“好久”“已经”等词。赏析他们的妙处。

  2.呼应首段,难怪作者会写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学习侧面描写——观潮人。

  1.提问学生作为天下奇观,作者观到的仅仅是潮吗?还观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2.提问学生为何需要侧面描写,从而引出侧面描写的作文。

  3.再一次呼应首段,这么多人看,就是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为被称为天下奇观。”

  (五)课堂小结

  1.提问学生“写景文章应该如何读?”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提问学生以后如何写写景文,从而引导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第一段开门见山、修辞手法、侧面描写。

  (六)课后拓展

  结合自己暑假的经历,模仿这篇文章的写作方式,写一篇写景文。

  (七)教学板书

  1.观潮

  潮来前——平静

  天下奇观——潮来时——汹涌澎湃

  潮过后——余波未平

  四、教学反思:

  1.由于不了解学生学情,因此,很多教学引导布置能否顺利进行。

  2.学完这篇文章,练笔是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因此要妥善安排好授课时间。

  3.第一次与学生磨合,一定要抓好课前预习工作,并在课程中利用恰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观潮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语文组一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资源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自我评价八个方面来展示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内容

  《观潮》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的课文以写景为主,本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书写"鼎、罩"等7个生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昂首东望等词语;

  能用"逐渐"、"恢复"等词造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本科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我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析,那么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深层涵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因为本课是篇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多媒体,采用"创设情境法"、"图文结合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钱塘江潮来时宏伟的气势,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学法分析

  学生将采用"情景探究法"、"讨论法"及"朗读体会法",通过对图片影像的观看,感受和学习课文中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五、说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首先我采用设问的形式问学生们,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听说过或者见过钱塘江大潮吗?

  然后,放录像让学生们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之后,请几个学生分别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亲身感受过这一奇观,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气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采用查字典等自学方式解决。

  然后我找同学来大声朗读课文,并采用同桌对读的、抽读生字卡的方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新课标极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提醒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我让学生带着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这一问题来默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默读的时候要提高默读的`速度,不要用手或笔指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课文脉络清楚,学生在初读基础上能很快理清脉络,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并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观看一遍录像。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们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观潮人的感受。

  4。细读,品味感悟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重点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1。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江面平静)

  2。潮来时,江面的景色什么样?在讲潮来时这部分时,让他们用笔画出描写潮来时的景象和声音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时联系生活经历,体会感悟,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我之所以设计如上三个问题,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时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四环节: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根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的关键词总结成为本课板书,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钱塘潮的特点。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观潮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最后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五)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观潮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 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 节,要 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观潮说课稿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

  3.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

  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 )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体感知

  1.好,把练习纸放在一边。现在老师再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看,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呢!)

  (时间顺序)

  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预习的时候关注了课后习题,可真会学习!)

  2.作者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三、研读3、4自然段,感受“奇”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潮来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读3、4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预设:(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奇?

  犹如,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还有谁找到了这个句子?从“浩浩荡荡”中体会气势大

  “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请你读一读。

  指导朗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个句子?(因为响声越来越大,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句话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

  “一条白线”,请看,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吧!

  指导朗读: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江面”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指导朗读:

  师: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吧!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找到这个句子?

  师:作者把大潮的声音比作什么?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3.这两个自然段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在描写潮水的变化的吗?是的,作者就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

  四、体会顺序,背诵3、4段

  1.刚才我们再学习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不小心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2.填一填。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特别棒,我请他来填一填,读一读。

  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观察一下括号里的词,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4.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楚了观潮的整个过程,还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钱江潮!(播放视频,教师解说)

  6.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7.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苏轼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

  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

  8.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齐读、背诵)

  9.同学们真能干,才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呢!

  五、结课

  1.写话:你们知道吗?海宁市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为了帮助钱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们来给钱塘江大潮写写广告语吧!

  2.交流。生在练习纸上写广告语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把你的广告语与我们分享

  生: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知

  师:有个词语叫“知晓”晓也是知的意思,建议你把知改为晓,你读读

  生:

  师:读起来押韵,就更朗朗上口了。

  (通过改字,使表达效果更好。指向运用语言)

  生: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师: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诗词的句子,写出了这么有水平的广告语。

  生: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趟。

  师:建议把趟改为遭,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押韵

  生:钱江大潮,让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

  师:多好的广告语呀,如果你能读好,就更好了

  生:

  (指向朗读指导)

  师:多么精彩的广告语呀!真是神来之笔。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奇特壮观,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和潮头过后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观潮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主要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老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老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老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老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老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老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老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那么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老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老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这场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老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

  观朝、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教师提供有关搜索网站。

观潮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

  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经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经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本事有限,对文字描述的景象难以构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述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培养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欢乐。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我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所以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我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十分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教学到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构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构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齐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能够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教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此刻是怎样的心境?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境?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述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述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述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异常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境?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资料。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进取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我。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日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必须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仅能够体现主要资料,并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资料掌握整个课堂教学资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平静涨水

  六、说效果

  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得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13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神奇的大自然”,要求学生在一边读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方法。《观潮》的写作思路清晰,通过生动的语言以及富有层次的写作顺序,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进行细致地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和有条理的描述一处景物。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说教法与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生活经验有限,对稳重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地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开始我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艺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观潮情境,把学生带到真是的情境中去,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将阅读时间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感悟,通过朗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评议,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在师生和生生的互相探讨中实现教学目标。

  [说教学流程] 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 多媒体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潮水涨潮的声音: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身处江边,感受潮水来时的景象,说一说你的体会。

  2. 多媒体介绍钱塘江、钱塘江大潮:钱塘江的大潮更是一绝,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一下?

  3.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跟着作者到钱塘江边感受江潮的壮观(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生互读,教师指导,注意多音字“闷(men)雷、薄(bo)雾、风号(hao)浪吼(hou)、涨(zhang)

  潮、颤(chan)动”

  2. 整体感知

  (1) 说一说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八月十八,海宁盐官

  (2) 钱江大潮——天下奇观:这个“观”和“观潮”的“观”有什么区别?天下奇观 观:景物,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观潮 观:

  观看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为什么说钱塘江是天下奇观:读2-5自然段,试着分段,说说你是怎么分的?2-潮来前,3-4潮来时,5潮头过后

  2. 读第二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来说说江面此时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还有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板书 江面:平静;人们:等

  着盼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声音轻,语速慢)

  3. 读第三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远处:江面 风平浪静 人们 人名声鼎沸 近处: 一条白线 沸腾起来)

  5.读第四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江面 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 )人们(同学自己想象,并说明理由)

  6.小结,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作者配合着人们的反映,由远及近得描写江面的变化。

  7.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江面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仔细品读,你有什么感受?心情又如何?

  请带着恰当的心情再读一次课文

  五、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象?请在课后去搜集一些资料,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你所感受到的视觉盛宴吧!下节课交流。

观潮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五、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_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_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观潮说课稿15

  【说教材】

  《观潮》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说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

  【说教法】

  “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说学法】

  根据材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也是如,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二、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学,抓住重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

  (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三、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观潮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观潮说课稿】相关文章:

《观潮》说课稿01-18

《观潮》教学设计08-04

观潮教学设计11-17

观潮教学设计12-11

《观潮》教学反思06-26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06-14

《观潮》教学设计新版02-26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8-09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1-2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观潮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潮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潮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作为一个读者走进文本

  《观潮》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先讲观潮的时间、地点,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的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也写出了观潮者的急切心情。

  第三自然段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大潮到来时和大潮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写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写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文章最后将潮头过后的景象,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像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霎时”是时间极端的意思,说明了大潮来世之猛,速度极快。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说明持续时间之长。最后一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

  二、以教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 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主要是因为这一景象的“壮观”。这一壮观景象给人以震撼!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练习朗读文中从“午后一点左右”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一段。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另外原因是他的“神奇”。每年只有一次,并在固定的日期,象是和人们的约会。让人们盼望、兴奋、激动、振奋。这一景象使人倍感神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朗读“农历八月十八……等着、盼着”一段。在此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理解“一年一度”。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注意钱塘江大潮这么神奇壮观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学习文章生动的语言。如:课文在写浪潮越来越近时,写道“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分号。分号前是从势态来写浪潮,分号后是从声音来写浪潮。并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来形容浪潮的势态多么生动;“山崩地裂”“大地颤动”来烘托浪潮的声音之大是多么准确。

  三、以学生身份走进文本

  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教材,我采用了先假想自己是个学生,作为学生,对这篇文章理解了什么,哪些地方有所疑问。那些段落是很容易理解的,哪些是需要帮助才能理解的等几方面来考虑的。然后,我深入学生可前了解,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让我获得了以下信息: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四)以编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寻求知识、获取智慧”为主题编排了5篇课文。《观潮》这篇课文描写的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现象学生特别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很少见,大潮来临时是怎样的情景缺乏感官的认识。

  此文的编写,可以让学生打开视野,领悟自然现象的神奇与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探讨大自然的情感。

  (二)说主题

  以上是教材的解读情况,本学期,我结合教学情况制定的教研专题是:“朗读训练中评价艺术的研究”。《课标》对1——9年级各学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的要求,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他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而朗读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年级学生在经过三年级的一年的学习训练后,能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但要达到有感情还差一步,并且学习语言能力还需提高。因此我选择这一专题。为了探索出这一主题的解决途径,我结合该课特点,在制定目标之前,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想,从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评价训练。并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三)说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情感。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感情读文。积累优美词句。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 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 “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四)说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请大家仔细听一段文章,看谁能听出这描写的是哪的什么景象?(钱塘江大潮涌来的景象)

  师:想不想去欣赏?(想)让我们一起去观潮。请大家伸出手来,和我一起写课题。理解“观潮”的“观”以及“天下奇观”中的“观”。

  二、检查预习。

  1、师:课下大家都预习了,(出示生词)谁愿意读读这几个词语?注意红色字的写法。重点指导塘、昂、逐、蒙的写法。

  2、师:(出示二类字)看谁能将这一组词读正确?注意有一个字颜色不同,看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号”多音字)

  师:文中还与几个这样的字?(涨、闷)

  三、品读文本。

  1、师:看来大家生字掌握得非常好。不知课文读得怎样?谁愿意展示一下?(指一生)现在将主动权交给你,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其他同学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作者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潮来前、潮来市、潮来后)

  2、师:既然我们是来观潮的,你们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潮来时的景象吧?那好,我们就先来学习这部分,大家自由读第3段,思考:潮来时, !

  4、师:作者写潮来时是有一定顺序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浪潮都有哪些变化?勾出相关的语句。

  重点指导: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是什么声音?学一学。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们一大早就来到这里等啊,盼啊,终于听到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师:现在大家就是观潮的人,我们来演演看,(师高喊)潮来了!

  师:当时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宽,横贯江面。

  “横贯”一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把“横贯”改成“横在”看看有什么不同?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用手做一做白浪翻滚。说明浪怎样?(大、猛)两丈是多高?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看画面感受,进行朗读比赛。

  5、师: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多么精彩的语句呀!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想)大家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一起来观潮!喜欢画面的可以看画面,喜欢哪一句也就可以和老师一起读。请看大屏幕(故意等一会儿),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兴奋、激动)快看潮来了!(放录像)

  6、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下节课我们接着来交流潮来前以及潮来后的景象,下课!

观潮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是一篇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激昂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步骤:师:同学们,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在诗句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有哪位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是啊,古代诗人王在晋也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

  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潮前。潮中。潮后)让我们按照顺序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习潮来前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问题。

  1. 观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呢?(八月十八。海宁盐官)

  2. 等待观潮的人数怎样?心情又怎样?(人多,心切)

  指导学生朗读。

  3. 为什么说钱塘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回答,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补充。

  自古以来: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

  天下奇观: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是与杭州湾的特殊地形分不开的。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即钱塘江口)叫杭州湾,那里外宽内窄,呈喇叭形,出海处宽达100公里,而往西逐渐收缩为20公里左右,最狭窄处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3公里宽。潮水涌来时,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潮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时,被拦门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第二课时

  (一)学习潮中部分(第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步骤: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鼎:古代的大锅。人声鼎沸:人们激动地忘了自己,只顾大声地叫,大声地喊。 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

  当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等待终于有了收获,沸腾了,当人们隔了一会儿,看到水天相接的一条白线时,就又一次地欢呼了。这一切,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读书只有把自己当成书中人物,才能入情入境。记住,你就是观潮人。

  学生再读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师引入范仲淹的诗句,这真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啊! (在教学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假如你是一个游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二)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

  (三)延伸

  (1)、潮这么猛,可有一种人, 弄潮儿 三字,介绍。天边出现一条玉带,似银练锁江,若隐若现。这时,早已等候在江边的数百名弄潮儿(游泳好手),见涌潮临近时,腾身跃入江中,有的手持彩旗,有的撑开红绿小伞,踏浪翻波,腾跃百变,千姿百态。在高高昂起的潮头中,弄潮儿们争先恐后,翻滚在波涛滚滚的激流中,从波谷跃到波峰,刚至另一个波谷,又跃上第二个波峰,犹如条条蛟龙在水中嬉水。钱塘江上还有一种弄潮儿,他们不是到涌潮的激流中去大显身手,去表演自已的游泳技能,而是在滚滚的汹浪中去抢潮头鱼。这类弄潮儿们拿着长长的竹杆,上面系上个网兜,在涌潮来临之际,他们举起网兜,一边撒腿在潮头中飞奔,一边频频回首,突然回身,把网兜向潮水里一抄,随即便向岸边斜奔,逃离潮头,其间之惊险令人为之捏汗,换取的收获当然很丰厚,这样的弄潮儿现在还有之。

  (2)、为此,宋朝诗人潘阆就写下了不朽的诗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板书

  潮来前(平静) 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观潮 潮来时(浩浩荡荡) 人(沸腾,人声鼎沸)

  潮来后(奔腾西去) 人( )

观潮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资料》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资料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经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到达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能够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并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那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我走上讲台,当小教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经过读理解课文资料,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经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境。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日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主角,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发展学生的想象本事和动态形象的思维本事,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明白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能够讨论。

  学生经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我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经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本事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终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我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齐,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经过自我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本事。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研究)。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本事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本事,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本事。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资料结束,多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变化;难点是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几类材料的习惯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在课前准备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为更好地学习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首先,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即设疑自探。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即解疑合探。接着,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即设疑再探。最后,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训练运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设计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课,老师要考考你们字词掌握情况。 用复习进行导入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上节课对字词掌握情况,而且自然的过度到本课第二课时的学习。

  2、设疑自探

  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整体感知了观潮的大体内容,那么每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呢?带着这个问题自主探究,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环节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2、解疑合探

  在自探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以全体讨论的形式来检查学生自探结果情况。并且帮助学生总结,这几段主要讲的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江面的变化。即潮来前:江面很平静声音:潮来时: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状:水天相交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最后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起头并进。潮来后:江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才恢复平静。并且重点讲解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让学生在评价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感悟,从而得到提升。

  4、质疑再探

  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将准备好的问题抛给学生,例如,你能结合本篇内容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 这个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精神。

  5、拓展运用

  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和录像为依托,融进自己的感悟“现场直播”,培养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能力,解说词可以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中”的顺序讲述,要烘托出大潮的奇特之处。

  6、小结

  我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见解,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

  四、说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体现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又体现了本文的重难点,既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注重了他们审美情趣的培养。

  22、观潮

  天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人山人海)

  下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奇 潮来时

  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观潮说课稿5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任教的科目是四年级语文。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四上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今年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第一次采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都知道,部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阅读、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因此,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当中,应该尽量透过课文,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同时加大学生的古诗词教学。

  在这一册教材中,共有八个单元。内容涉及自然奇观、中外童话、观察发现、神话故事、多彩生活、人间真情、爱国立志、历史故事等。《观潮》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奇观”,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4篇课文和《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组成。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最后的习作是: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因此,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授课中,要在每篇文章教学中渗透写景作文的教学,同时也要引入类似写景文章的学习和写景古诗词的积累。

  2.《观潮》这篇课文: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文章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个方面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雄奇的景色。

  (二)学情分析

  下面是学情分析,简单讲讲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首先,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因此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其次,由于这一课生字词较多,而且又是开学第一课,学生可能还不能马上进入状态,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会在字词意思的学习上多花点时间,同时也要求学在上这一课之前必须做好预习工作。包括:读课文、认识生字、查找字词意思等。

  (三)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课标要求、新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观潮》这篇课文我将设计两个课时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田字格内的生字,会认绿线格内的12个生字,理解“笼罩”、“逐渐”等词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作的;

  3.学习第一小节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5.通过观潮人的描写学习,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尝试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习,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感受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难点:1.边读边想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通过文字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奇观”。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呢?

  1.教学中,我将使用朗读法,即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老师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进行朗诵。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使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真实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学法

  1.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首先,课前预习一定要学生单独完成。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要通过多提问学生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写景的作文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程导入、详细教学内容、课堂小结、课后拓展、教学板书六环节。

  (二)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预习课文。

  2.再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词圈出来,并尝试通过查字典解决。

  3.“——?”用问号划出不明白的地方,上课注意听。

  (三)课程导入

  1.在黑板上书写“观潮”二字,并分别询问学生“观”是什么意思,“潮”是指哪里的潮?然后引出钱塘江大潮。

  2.顺势列举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诗句。

  比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

  3.本文作者是如何赞美钱塘江大潮的?文中有一句话,请学生找出来。从而引出全文主旨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板书:天下奇观。

  5.那究竟何种景象能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又是如何来写天下奇观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四)教学内容

  1.生字词学习。

  教师指名读,并相机正音。

  2.将这些词语放进文章的句子中,再让学生开火车读。

  3.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句子分别是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这些景象,你一定有印象深刻的画面,指名让学生分小节进行朗读。

  第一段学习:主要掌握写景文开头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

  4.再回到文章第一段:读一读、品一品第一段这样的开头,好吗?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读,同学之间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回答:这样的开头言简意赅、点明中心、深入人心、读来简短有力。

  5.引申到写景作文:其实很多经典的写景文章,都喜欢使用这样的开头。

  比如:我们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的第十八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句就是“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接下来,课文就描写西沙群岛如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如何可爱。

  再比如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黄果树瀑布》,第一句就是“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今后我们在写景时,也可以用这种干净有力的开篇。

  综上,作者开篇点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他先写了潮来前,再写潮来时,最后写潮来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潮水的变化。(此时板书)

  第二段学习:找关键词,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1.默读第二段,画出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除了写潮来前的平静,还写了什么?

  3.结合第二段每一句话,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赏析。

  第三、第四段学习:

  1.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在朗读前关注文中的小泡泡。引出这两段的阅读要关注两点:样子和声音。

  2.谈谈读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感受。

  3.利用表格,让学生整理第三、第四段时间、地点、潮声的变化,潮形的变化来感受潮水浪潮扑过来之快、潮声之响、潮形之壮阔。

  时间、地点潮声的变化潮形的变化

  午后一点左右,远处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东边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很快,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两丈多高的水墙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4.引导学生欣赏欣赏第三、第四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顺势引导学生看着表格进行背诵。

  第五段学习:

  1.朗读第五自然段,提问学生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引导学生关注“还在”、“依旧”“好久”“已经”等词。赏析他们的妙处。

  2.呼应首段,难怪作者会写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学习侧面描写——观潮人。

  1.提问学生作为天下奇观,作者观到的仅仅是潮吗?还观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2.提问学生为何需要侧面描写,从而引出侧面描写的作文。

  3.再一次呼应首段,这么多人看,就是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为被称为天下奇观。”

  (五)课堂小结

  1.提问学生“写景文章应该如何读?”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提问学生以后如何写写景文,从而引导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第一段开门见山、修辞手法、侧面描写。

  (六)课后拓展

  结合自己暑假的经历,模仿这篇文章的写作方式,写一篇写景文。

  (七)教学板书

  1.观潮

  潮来前——平静

  天下奇观——潮来时——汹涌澎湃

  潮过后——余波未平

  四、教学反思:

  1.由于不了解学生学情,因此,很多教学引导布置能否顺利进行。

  2.学完这篇文章,练笔是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因此要妥善安排好授课时间。

  3.第一次与学生磨合,一定要抓好课前预习工作,并在课程中利用恰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观潮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语文组一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资源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自我评价八个方面来展示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内容

  《观潮》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的课文以写景为主,本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书写"鼎、罩"等7个生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昂首东望等词语;

  能用"逐渐"、"恢复"等词造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本科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我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析,那么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深层涵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因为本课是篇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多媒体,采用"创设情境法"、"图文结合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钱塘江潮来时宏伟的气势,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学法分析

  学生将采用"情景探究法"、"讨论法"及"朗读体会法",通过对图片影像的观看,感受和学习课文中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五、说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首先我采用设问的形式问学生们,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听说过或者见过钱塘江大潮吗?

  然后,放录像让学生们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之后,请几个学生分别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亲身感受过这一奇观,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气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采用查字典等自学方式解决。

  然后我找同学来大声朗读课文,并采用同桌对读的、抽读生字卡的方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新课标极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提醒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我让学生带着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这一问题来默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默读的时候要提高默读的`速度,不要用手或笔指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课文脉络清楚,学生在初读基础上能很快理清脉络,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并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观看一遍录像。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们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观潮人的感受。

  4。细读,品味感悟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重点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1。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江面平静)

  2。潮来时,江面的景色什么样?在讲潮来时这部分时,让他们用笔画出描写潮来时的景象和声音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时联系生活经历,体会感悟,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我之所以设计如上三个问题,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时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四环节: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根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的关键词总结成为本课板书,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钱塘潮的特点。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观潮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最后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五)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观潮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 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 节,要 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观潮说课稿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

  3.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

  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 )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体感知

  1.好,把练习纸放在一边。现在老师再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看,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呢!)

  (时间顺序)

  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预习的时候关注了课后习题,可真会学习!)

  2.作者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三、研读3、4自然段,感受“奇”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潮来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读3、4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预设:(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奇?

  犹如,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还有谁找到了这个句子?从“浩浩荡荡”中体会气势大

  “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请你读一读。

  指导朗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个句子?(因为响声越来越大,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句话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

  “一条白线”,请看,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吧!

  指导朗读: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江面”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指导朗读:

  师: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吧!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找到这个句子?

  师:作者把大潮的声音比作什么?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3.这两个自然段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在描写潮水的变化的吗?是的,作者就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

  四、体会顺序,背诵3、4段

  1.刚才我们再学习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不小心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2.填一填。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特别棒,我请他来填一填,读一读。

  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观察一下括号里的词,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4.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楚了观潮的整个过程,还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钱江潮!(播放视频,教师解说)

  6.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7.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苏轼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

  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

  8.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齐读、背诵)

  9.同学们真能干,才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呢!

  五、结课

  1.写话:你们知道吗?海宁市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为了帮助钱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们来给钱塘江大潮写写广告语吧!

  2.交流。生在练习纸上写广告语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把你的广告语与我们分享

  生: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知

  师:有个词语叫“知晓”晓也是知的意思,建议你把知改为晓,你读读

  生:

  师:读起来押韵,就更朗朗上口了。

  (通过改字,使表达效果更好。指向运用语言)

  生: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师: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诗词的句子,写出了这么有水平的广告语。

  生: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趟。

  师:建议把趟改为遭,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押韵

  生:钱江大潮,让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

  师:多好的广告语呀,如果你能读好,就更好了

  生:

  (指向朗读指导)

  师:多么精彩的广告语呀!真是神来之笔。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奇特壮观,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和潮头过后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观潮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主要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老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老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老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老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老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老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老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那么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老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老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这场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老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

  观朝、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教师提供有关搜索网站。

观潮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

  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经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经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本事有限,对文字描述的景象难以构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述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培养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欢乐。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我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所以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我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十分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教学到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构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构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齐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能够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教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此刻是怎样的心境?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境?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述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述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述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异常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境?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资料。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进取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我。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日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必须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仅能够体现主要资料,并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资料掌握整个课堂教学资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平静涨水

  六、说效果

  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得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13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神奇的大自然”,要求学生在一边读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方法。《观潮》的写作思路清晰,通过生动的语言以及富有层次的写作顺序,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进行细致地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和有条理的描述一处景物。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说教法与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生活经验有限,对稳重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地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开始我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艺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观潮情境,把学生带到真是的情境中去,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将阅读时间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感悟,通过朗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评议,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在师生和生生的互相探讨中实现教学目标。

  [说教学流程] 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 多媒体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潮水涨潮的声音: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身处江边,感受潮水来时的景象,说一说你的体会。

  2. 多媒体介绍钱塘江、钱塘江大潮:钱塘江的大潮更是一绝,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一下?

  3.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跟着作者到钱塘江边感受江潮的壮观(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生互读,教师指导,注意多音字“闷(men)雷、薄(bo)雾、风号(hao)浪吼(hou)、涨(zhang)

  潮、颤(chan)动”

  2. 整体感知

  (1) 说一说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八月十八,海宁盐官

  (2) 钱江大潮——天下奇观:这个“观”和“观潮”的“观”有什么区别?天下奇观 观:景物,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观潮 观:

  观看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为什么说钱塘江是天下奇观:读2-5自然段,试着分段,说说你是怎么分的?2-潮来前,3-4潮来时,5潮头过后

  2. 读第二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来说说江面此时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还有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板书 江面:平静;人们:等

  着盼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声音轻,语速慢)

  3. 读第三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远处:江面 风平浪静 人们 人名声鼎沸 近处: 一条白线 沸腾起来)

  5.读第四自然段:此时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板书 江面 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 )人们(同学自己想象,并说明理由)

  6.小结,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作者配合着人们的反映,由远及近得描写江面的变化。

  7.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江面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仔细品读,你有什么感受?心情又如何?

  请带着恰当的心情再读一次课文

  五、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象?请在课后去搜集一些资料,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你所感受到的视觉盛宴吧!下节课交流。

观潮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五、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_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_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观潮说课稿15

  【说教材】

  《观潮》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说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

  【说教法】

  “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说学法】

  根据材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也是如,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二、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学,抓住重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

  (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三、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