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合集]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从数学活动的概念出发梳理和剖析了数学活动类型和实施策略,并结合重点案例分析了展开数学活动的几个着眼点:说话、对话、表演、操作及活动的整合。专家强调:教师应对数学活动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开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断的拓展与完善,以便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好的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两位专家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的`专题讲座,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教学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1.通过学习,了解数学活动的含义,认识到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学习专题中的一些重点案例,了解了数学活动的类型和实施策略。
3.专题中所提出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的类型和策略,特别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几个着眼点,在教学实践中可操作性很强,将这次专题学习的成果应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必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玩,男生思维较敏捷,但欠谨慎;女生细腻,思维又不如男生灵活。《统计》这一部分的比较抽象,操作性又强,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不是很扎实。教学时,要注意层次教学及个别的指导,但又要顾及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
3、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能力目标: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2.使学生在互助交流、合作中,看到别人的优、缺点;
3.感悟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知识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2)根据给出的信息,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1)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根据数据,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p42~p4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具:
卷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为止,我们学习了什么长度单位?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1)走一走: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与100米有多远。
(2)估一估:学生猜测一下,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多长时间
(3)想一想:1000米大约有多长
1000米=1千米字母表示式1000m=1km
(4)填一填:
①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小组交流,完成
(5)练一练
完成习题1、2、3题
①教师读题,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做。
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回答,认识了新单位:千米,千米可以用km表示。
1km=1000m1千米=1000米
(四)作业
随堂练习的习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活动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于生活中鲜艳的颜色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年龄小,受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往往会把各种颜色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幼儿梳理有关颜色的知识,使幼儿能正确认识常见的颜色说出其名称并进行分类。本活动运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采用启发谈话、观察交流、实践体验的方法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边学边实践操作,在情境中认识颜色、区分颜色、学习按颜色分类,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愉快地参与学习,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
活动目标:
1.乐意并愉快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2.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并能正确的说出名称
3.按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课件。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猫各一只,房子各一座。
2.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图片若干。
重点难点:指导幼儿尝试按物体的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手指游戏
2.巩固复习红、黄、蓝三种颜色,并学习分类。
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猜猜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1)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三只可爱的小猪。它们分别是红色、黄色和蓝色的。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每只小猪的颜色,并为它们取名字:小红猪、小黄猪和小蓝猪。
(2)请帮忙辨认一下颜色,看看这三座房子是红色、黄色还是蓝色的。三只小猪刚盖好了自己的新房子,它们现在要回家了。小朋友们能帮助它们找到正确的家吗?
(3)小朋友们真厉害,他们帮助小猪们回到各自的家中,还将相同颜色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整理。这就是按照颜色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方法。
3.游戏“送礼物给小猪”。
今天小猪们搬新房子,我们一起送东西给他们吧
(1)幼儿自由进行操作将颜色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2)送礼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将礼物送到小猪这里来。
4.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和小猪一样颜色的'玩具和物品吧!大家都来看一看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和小猪的颜色相同的呢?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以情景贯穿,这符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导入部分我出示黄、蓝、红三只小猪,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小猪搬新房,送礼物的形式顺利地过度到给小猪按颜色分类送礼物给小猪,这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活动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一个情景引入,复习了红、黄、蓝三种颜色。接着是学习按照颜色分类的环节。最后是一个名为“送礼物给小猪”的游戏。这些环节有着清晰的结构,逐步推进。通过操作,孩子们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从目标达成度和老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来看,这节活动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自己进行反思并加以改进。
一、设计的房子,蓝色与小猪的颜色不接近,容易产生混淆。
二、在操作环节中,教师的操作要求说的不够清楚,导致幼儿在操作时比较没有目的性。操作材料的选择上,原本选择了三只颜色的图片,让幼儿可以根据三种相同颜色不同的物品进行粘贴,如,黄色的花、黄色的汽车、黄色的气球等。
三、最后延伸活动新增游戏环节,巩固颜色的分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和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几时半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能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师准备
学生准备:一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师:请小朋友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没脚能行走,说话不用口,它说是几点,人人都遵守。学生猜出是钟表后,师告诉学生,钟表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大,下面我们看看这样一幅图。
用出示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看到了公鸡在叫,小朋友起床了。
学生乙:我看到了墙上有作息时间表,还有……
师:大家都看到了图上的小朋友正在起床,你知道这个小朋友什么时候起床?(早上)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甲:我看到大公鸡在叫。
学生乙:我看到……
师:这个小朋友要按时起床,就需要知道时间。在生活中我们主要靠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面,认识整时、几时半
(一)观察钟面
师:互相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略。
师: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钟表。
用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师:这些钟表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它们的形状不同,样式不同……
学生乙:有的钟表有12个数,有的没有。
师:这些钟表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表示什么?(时间)它们靠什么表示时间呢?(指示电子钟)这种靠什么表示时间?(数字)(指示剩下的钟表)那这一类呢?(指针)
放大显示一个钟:师介绍时针、分针后,学生进行拨针小比赛。
(二)认识整时
1.认识7时
显示77页例1的三个钟面,放大显示7时钟面。
师:看看这个钟面的分针、时针分别指在哪里?(板书:看分针、时针。)
学生:这个钟面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师:议一议这个钟面表示多少时间。(板书:议。)
如果学生能说出是7时,则鼓励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知道的?”并明确告诉
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如学生不能回答,则直接告诉这是7时,并出示电子表显示的时间。
师:看看早上7时图上的孩子在干什么?(起床)想想(板书:想。)每天早上的7时你经常干什么?
学生甲:我在起床。
学生乙:我开始上学了。学生丙:我开始……
师:再想想你周围的人,每天早上7时经常做什么?
学生甲:我爸爸在洗脸、刷牙。
学生乙:我奶奶在……
师:如果没有钟表告诉你是早上7时,你怎样判断大约是早上7时了呢?
学生甲:如果我听到公鸡叫,天也亮了,我想可能7时了。
学生乙:如果我看见小朋友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会觉得大约是7时了。……
师:这样学会用周围的'环境来判断时间,小朋友们每天都能准时上学了。
2.认识12时、4时
用显示12时、4时的钟面。
师: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第二、第三个钟面分别表示多少时间,教学过程基本与认识7时相同,但主要以学生认识为主。
3.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7时、12时、4时都是整时。你会认整时了吗?请小朋友们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组织汇报。
学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你们觉得他说得对吗?(对)师也赞同他的意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整时?它们的分针指在哪里,时针又指在哪里?
请学生说一说,并在钟面模型上拨一拨。
(三)认识几时半
显示9时钟面。
师:这是几时?(9时)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显示:分针转到6,时针转到9与10之间)这时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分针转到6,时针转到了9与10之间。
师: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时间还是整时吗?(不是)像这样的钟面还有两个。(显示3时半、8时半的钟面)
师:请小朋友们用我们刚才认识整时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5个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纸盒,
教师准备5个棱长是15厘米的立方体纸盒,正方形纸板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数学课,老师却想到了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能背下来吗?(引导学生齐背)这首诗什么意思,你知道吗?、2、师: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
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由古诗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一道理,并将此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数学探究中来。)
3、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在题卡上画一画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画的?
正面:课件演示(平移情况)
上面、右面,(说说怎么想,怎么画的)
(设计意图:由旧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时分散难点,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个面的画法点拨出来,帮助扫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识障碍)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下来。
1、师:现在老师增加了难度,看看你还能画出来吗?
2、先观察:难在哪了?
A认识数量上增多了:(原来是几个,现在是几个?)
师:大家数数是5个吗?(教师鼠标点)指指被谁挡住啦?
(认识到有被遮挡的,课件显示)
师:如果把遮挡的这些立体块变成透明的,那么被遮挡的就能看见了,是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到的立方块透明,感受被遮挡的`立方块与其他立方块之间的位置关系。)
B、数量增多,为什么就难了?(教师演示)
(数量上的增多,会引起(带来)形状上的更多变化,就难了)
师:现在是5个,如果是6个,7个,或者摆的更多呢,那么就更复杂了,这节课我们就只研究用5个小立方块来搭物体(揭示课题,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难“这一切入口,激发学生认清新知的生长点(即增加了一个立体块),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学生的想象,感受到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
3、师;现在难度增加了,还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摆来帮助我们),那好,就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画一画。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发展,要以观察物体为载体,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困难时可以把它形象化(即通过实物的摆来观察可以降低难度,帮助解决问题这一手段、方法)
4、汇报:
师:你看见的每个面是什么样的?怎么画的,把它摆在黑板上。
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平移后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形状。
上面:师:谁看到了他在观察的时候和刚才那个同学有个不一样的动作?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呢?
师:A我们可以调整观察的角度,使你正对着要观察的面。
B还可以怎么做?也可以转动这个物体,让要观察的面对着你。
左面:学生先说,师:结合你手中的看看,他说的对不对。
师:如果给的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立体图形,看大屏幕上的,这个时候再看左面,,怎么办?
师:看不见的,有难度,就需要我们靠头脑去想象,要想很好的去想象,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动手摆,仔细观察,来帮助你丰富你的想象。看来摆也很重要。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想的“,即观察方法上的指导,整个过程由抽象————直观经验———抽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活动一在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再想一想中完成。)
5、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这三个面的形状,看谁摆的多?
用手势告诉我,你们都摆了几种?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摆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头脑中会有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画的都对吗?
6、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同桌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都做对的举手)
7、师:老师也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画出来吗?自己动手画,汇报: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没有通过摆,直接画出来的,没摆怎么就能画出来?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摆帮助画出来,只有通过不断的摆加强印象,才能最终不用摆靠想象就能画出来。
(设计意图:3个练习,各有侧重点,5是通过大量的摆、画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在学生头脑中通过直观形成丰富的表象;6是对学生进行检验,同时强调了不仅要求画的多,还要画的准,也是进一步强化训练;7是逐步由直观—抽象,不通过摆而是通过想象,知道每个面的形状,整个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看实物,调整你的观察位置或是转动实物来观察,不能转动的图形只能靠自己的想象画出3个面的形状,也就只由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那么给你立体图形3个面的情况,你能知道原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吗?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出示学生画的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汇报:(指名到前面边摆边说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了他是怎么做的?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他是从正面先摆的,有没有摆的方法和他不一样的。也就是先从哪个面入手摆出基本图形都可以,)
(设计意图:在独立完成、订正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方法,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想一想,摆一摆,再想一想这一过程,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2、出示第2组,师:再来摆一个,试试,行不。
师:还有和他摆的过程不一样的吗?比比,哪个简单?
(先摆数量多的,需要调整的就少,比较简单)
这个呢,数量相同的,自己试试。
汇报: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别的途径知道的吗?(你真了不起)
先摆上面看见的,也就是底层肯定不动,只是在上面进行调整)
(数量上相同的,先摆上面看见的)
(设计意图:优化摆的方法,比较怎么摆简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师:给2个面,能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自己尝试,汇报
3、出示例题;判断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正面什么样的?还有不同想法的吗?
你有什么发现。看来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发现新问题,结束全课。新课开始是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再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数学课堂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阵地。另外设计中,也有意识的体现由抽象(图形)————具体(摆实物)———抽象(由图形判断)这样一个通过直观手段来解决问题,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问题答案这一不断训练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1.本届课的教学是围绕一位数乘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后的教学内容,是三位数乘一位数,课标中对本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本节教学内容在本册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情分析
1.本节内容是接一位数乘两位数后的教学,学生掌握较好,通过教学、练习、作业等检查发现学生掌握较好,95%的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
2.学生能清楚认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计算法则进行熟练计算。
3.少部分学生对三位数乘一位数中的连续进位掌握不够,有忘进位的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3份,第(1)题的算式是除数 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
4平均74 ÷2,被74 ÷3,被除数 的分子是不能被37整除的。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在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之前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单元在新知识起到了良好在铺垫作用。学生对倒数在认识,为分数除法中“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在倒数”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教学方法:
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 ,涂一涂、算一算及想一想、填一填和课后试一试
教学目的: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 不同颜色彩笔几支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什么是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3、 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时,用1去除以这个数.如果求一个整数
的倒数,直接写成这个整数分之一即可;如果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互换;如果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将这个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如果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应先将其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二、算一算
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2×2=4袋)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2÷4=1/2千克)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1/2÷15=?千克)
三、探究新知
师:我们怎么解决问题3的困难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1、出示情境图问题: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观察屏幕上的图,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在准备的长方形纸条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折一折,涂一涂。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
4里面有四个1/7,平均分成两份,是两个1/7,就是2/7。 74 ÷2 嘛? 7师: 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板书算式) 师: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
你能说说你的大胆猜想嘛?(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
2、师:大胆的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猜想能不能也解决这一题呢?
课件出示: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探索一种能普遍运用的方法。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动手在纸上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怎样分。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4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744生2: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几分之几?
77生1:
师:我们之前说,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
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
44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77起来。你们看,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什么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用?
生:被除数没变,除号改成了乘号(板书),除数3改成了3的倒数1/3 。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画图或者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体会画图策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同样的平均分成5份,每份实际上是
44的几分之几?分成6份,每份实际上是的77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同学们真棒!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师:现在大家会计算刚才我们上课一开始的这道题了吗?我们一起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掌握的计算方法来完成教材上第56页的“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得出结论,并进行归纳,发现规律,注意了知识胡迁移)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做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不上一个条件(0除外)
五、作业设计
课件出示练一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计算规律:做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或者先计算再约分。)
六、板书设计
2= ÷3= II ×= ×=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设计意图:
"分类"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运用。比如:超市里物品的摆放、图书馆里的图书的摆放、家中整理房间等等都要运用到有关的分类知识。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并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了将枯燥、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浅显易懂,并能融入孩子们感兴趣的操作活动中去,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熟悉的火车为活动题材,将"为货运火车装运货物"的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让孩子们主动探索、尝试操作,在玩、试、想、做、议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分类的经验。从而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操作能力,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分类装货物"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倾听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对火车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准备的材料:16块火车模型的底板(包括15块小尺寸和1块大尺寸),多种货物卡片,以及各式各样的图形片;还有一张碟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观看CD,让幼儿观察、了解火车分为客运火车和货运火车两种。
"小朋友,看,我们来到了哪儿?"
2、刚刚过去了五一劳动节,一群装运货物的勤劳工人叔叔们开始了他们忙碌的工作。他们非常亲切地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参与,共同来帮忙装运货物。
二、操作活动。
1、幼儿分组合作,第一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一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1)请幼儿观察认识各种物品,初步感性认识"分类"。
请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四个幼儿组成一组,进行任务分配和角色选择,并通过协商讨论选出小组负责人和操作结果汇报员。(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完成任务,并重点关注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汇报操作结果。
2、第二次货物运输的尝试是由一群年轻的幼儿进行的。他们决定将货物装运到两、三节车厢中,并为每节车厢设计了独特的'标记。
活动要求:首先完成两节车厢的操作任务,在验货认可之后将列车放回货场后方能操作三节车厢的操作。(两节车厢的操作是满足能力中等幼儿的需求,三节车厢的操作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提高能力机会。)
(2)请个别幼儿讲一讲:你们是怎样摆放的?
3、幼儿们一起合作,装运着一堆彩色图形卡片。他们在桌子上摆出一列大火车,每节车厢上都放着一个不同的抽象图形卡片。并使"现在,我们需要将这些木材分别送给三位客人。第一个客人需要红色的木材,第二个客人需要圆形的木材,第三个客人需要大块的木材。请你们好好考虑一下,应该如何摆放这些木材呢?(2)让幼儿自己检查他们完成的工作,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三、活动延伸。
1、小结集体操作情况,发现交集分类的现象,为下次活动打基础。
2、幼儿开着火车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准确的判断出各种图形,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但学生在抽象 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如可能会跟钉子尖混淆,因为那些东西摸出来也是扎扎的。还有可能出现认为两条边长的角就大。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在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学习角的难点。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得长度无关,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
3、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
难点:并能理解交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37~39页。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现实场景认识锐角和钝角,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会区分并在实物中找到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相关工具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学生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光盘。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小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老师,大家想见见她吗?
2.新老师带我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看看。00:33播放光盘(游乐场),00:50暂停。让学生先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秘密。
然后点名让学生说说。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02:00播放光盘,02:20暂停,
你认识哪些角?学生回答。
他说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请学生用三角板验证。
4.生活中还有很多角。我们再到桥上去找找。05:25播放光盘,06:10暂停,你从中找出了些什么角?指名回答。
电视机里的小朋友还找到哪些角?08:27播放光盘。
5.这些角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给这些角分类吗?09:35播放光盘,10:25暂停。小组合作,先分清每个人干什么。分类时可以请三角板来帮忙。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6.小组汇报分类情况。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电视机里的同学是怎么分的?播放光盘10:53,展示机内学生分类情况。
7.小结分类情况。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1.我们刚才把这些角分成三类,直角已经有了名称,你能给这些角取个名字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我们来听听电视机里的同学取了什么样的名字。14:08播放光盘。
小朋友说得真形象!数学上我们就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
2.谁能再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指名说。
3.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锐角和钝角。
4.生活中还有很多锐角和钝角,你能找出来吗?
16:03播放光盘
课前游乐场中的角是什么角?18:58播放光盘,19:15暂停。让学生说一说。
你在生活中见过锐角和钝角吗?让学生指一指。
5.你会做一个角吗?请你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选择纸张、小棒、剪刀等材料)。
说说你做的是什么角。
学生汇报展示。
还有不同的吗?
6.你能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欣赏一下画的是什么角。
7.接下来新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好吗?24:05播放光盘,猜角,比比谁猜得又快又准。机内外互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和电视机里的同学都收获不少,下课以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说给家长听。
机动活动:用三角板拼一拼,能拼出哪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小组合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第12页例
“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
2、在学会试商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初步学会计算的方法;
3、通过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
难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算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准备题训练
96÷30=?192÷40=
2、谈话:新学期开始了,几个同学正在一起制定读书计划呢。电脑出示例题情境图,你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遇到的数学问题吗。
二、探究算法,掌握算理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小芳说:“这本书一共96页。”小云说:“我计划每天看32页。
”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96÷32?
2、探究问题解决方法。
(1)第一种方法:“四舍”试商法。
①谈话:我们先来研究96÷32怎样列竖式计算。板书竖式。
提问:96÷32与我们前几节课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前几节课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是整十数,而这道题除数不是整十数)
谈话: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那么32接近几十。
(接近30)在除数32上面用色笔板书:30。
想一想:96÷30应该商几。这个3是不是96÷32的商,还不能确定,所以是试商。自己在书上用铅笔算一算。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③谈话: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解法和同学们一直分享。
指名介绍计算过程,边说教师边完成板书。
④谈话:我们还应该验算一下,看看算得对不对,下边各自验算。学生完成验算后,指名说说验算的过程。
(2)第二种方法:“五入”试商法。
完成“试一试”。192÷39
3、总结归纳试商方法。
(1)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板书课题)
(2)小组交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
(3)引导学生共同总结: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用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4、“练一练”。
(1)提问:题目中已经给我们呈现了什么。
你能接着做下去吗。
(2)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谈话:课本中这几题的除数看作的整十数淡淡地印了出来,是帮助我们试商的,以后做题时可以把它想在心里,不用写出来。
三、巩固深化,运用拓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先说说分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可以说给同桌听,每人说两题。
(2)独立计算,同桌互相订正,发现错误,在班内共同分析错误原因。
2、完成练习第2题。
(1)指名读题。
提问:你怎样理解“每天从
17:00播放到
17:32”这句话。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3题。
第五课时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独立学习任务单:
请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钟的哪一根指针叫做秒针吗?你知道它是怎样计时的呢?
(1)通过观察,我知道秒针是钟上的那一根。
(2)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从12走到1就是走了秒,从2走到4走了秒。
(3)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钟。
(4)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同时板书: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钟有多长。
(1)拍手练习:跟着钟表的“嘀嗒”声,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事呢?先试一试,再告诉同桌。
3、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4、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钟里做几道口算题呢?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3、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
1分钟写()个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
从1数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绕操场跑1圈,*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淇淋,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淇淋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简单的集合”。
《数学广角》内容的增设,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
二、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1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9
【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7-13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04-2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6-1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9-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0-15
小学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5-27
数学教学设计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