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
一、设计与理论依据
多年来,很多老师都反映《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比较难上好,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的大小等问题都不易理解。新课标指导出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体积的意义,会用体积单位度量一些常见的物体。”我的理解是:要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感知这些物体体积的大小。为此,将试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多样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着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不仅为学生了新的学习内容,也为教师
了新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了新的平台。现在恰逢龙岗区教研室举行教学基本功比赛,为了锻练自己和突破这类课题的瓶颈,我毅然决定用这一课参加比赛。
二、教学背景分析
由于这是一节比赛课,要充分了解赛场学生的实际情况比赛困难,所以本人只能根据现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为此本人设计这一节课时采用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新课,通过做实验、摸抽屉、举例子的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什么是物体的体积,然后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真正领会体积单位的大小,再通过有趣的练习让学生
进一步熟练掌握体积单位的含义及其应用。
三、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内容:人教版P30-31体积和体积单位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感受什么是体积。
2、通过操作使学生牢固树立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概念。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3、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4、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经历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的形成过程,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5、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具: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实验用的量杯两个,石头两块,大盒子两个,足球一个。每组学生准备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各一个,常见的物体各2个,每人一个学具盒。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体验体积的概念。
1、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会说的同学小声跟着说。
2、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呢?我们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老师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请同学们把双手放进空的课桌抽屉里摸一摸,感觉…….?将书包放入抽屉中,再用双手摸一摸,感觉……?
4、生活中像这样占有空间的物体还有哪些呢?
5、对了像这样的物体所占空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体积和体积单位(用纸条出示课题)
6、你会判断空间的大小吗?你会判断体积的大小吗?(出示课件)
(二)探究常用的体积单位
出示两个长方体盒子,提问:这两个盒子的体积谁大?猜猜看。老师故意的往一个里面装大一点的方块,一个里面装大小不一的方块。学生说不行要一样大小的,要统一标准,对了,这就要请出裁判长:体积单位来帮忙了。(板书:体积单位)
要想学好体积单位我们先来回想一下体积单位的两个老朋友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根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你能猜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吗?对了,这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课件出示下列思考题:
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体积单位朋友研究一下它的大小。(用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的方法)。
学生自学后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探究
1、我会发现:引导学生用以下的语言连起来说:我们组研究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摸的感觉(很大、很小、中等),量的结果:棱长是1()的正方体,体积是1(),比后发现()。我们找到了生活中的()体积是1立方()。
2、我会辨认,让学生把老师准备好三张体积单位的纸条贴在黑板上,闭上眼睛想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给学生准备好一些日常常见的物品,估计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先估计一些有数值的,再估算一些没有数值的。)
3、我会联系。让学生比较1分米、1平方分米、1立方分米,并懂得它们的联系。
4、我会用。(用智夺五星的游戏把以下练习串起来)
①请你做个裁判长。
(1)、一个1立方厘米的物体一定是正方体。()
(2)、一千克重的铁块和棉花的体积也一样大。()
(3)、小明口渴了一口气喝了2立方米的水。()
(4)、一张长方形的纸虽然很薄,但因为它有厚度,所以它也有体积。()
②、用多么大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当?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2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③填上适当的单位
B组:
1、一间教室所占的空间约是190()
3、一大捆铁丝长24()
2、一个鸡蛋约重是50()
A组:
1、数学课本长20()。
2、语文课本的占地面积约是300()
3、一个成年女性的体积约是()
④通过对上的一组图片、数据的欣赏和思考,进一步明确体积单位的大小,同时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⑤用你手中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体拼成你喜欢的形体,并说说它的体积是多少?
五、学习效果设计
用笑脸进行:你的收获是什么,你的困惑是什么?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3页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建立关于体积大小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体现阶梯式评价。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实验器材:量杯、石块、水、
(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物模型,用3根1米长的木条钉成的直角架、
(3)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4)多媒体课件、
(5)桌椅摆放:六组,每两组对称形。
2、学生准备:
(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
(2)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五年三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各样的比赛,是吗?而且每次都取得不凡的成绩。作为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我感到特别的骄傲。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好不好?
第一轮:比眼力。依次发四条长短不同的线段。指出先谁拿,后一起拿。
第二轮:比运气。教师出示四个不同的平面图形。学生随意点。
第三轮:比判断力。依次发四个不同的长方体、
谈话: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比较两个立体图形的大小、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通过谈话后,引出“长度”、“面积”、“体积”等名称,提出问题: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要问吗?
什么叫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和表面积什么不同?(师板书:意义、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区别)
师:提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一)、建立体积概念
那么,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你们想怎样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自选学习方式。
教师拿出盛有半杯红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绳子捆着的石头一块,用手提绳子将石头浸入玻璃杯的水中、教师:注意观察放入石头后水面有什么变化、教师将石头提起,再放入水中一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学生:放入石头,水面上升、教师:把石头放入水里后,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请几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放入水里后,使得水所占的空间变大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
(1)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实验过程中量杯里水位的变化情况、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做一个实验,大家还要仔细观察,动脑筋思考、装入满满一杯沙子、然后把沙子倒出,放入一块长方体积木,请一位同学来再将沙子装入玻璃杯,然后让学生说出实验的结果、学生:沙子多出来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沙子会多出来呢?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概括、
(2):因为这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积木放到杯子里就占据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间,所以沙土就装不下了、
(3)(自学)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讨论: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讨论、归纳: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
(2)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个物体所占空间较大,哪个物体所占空间较小?或者说哪个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个物体的体积较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积”的意义、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再进一步讲解、教师: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比如教室占据了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又占据了教室里的一部分空间;课本、文具盒占据了书包里的一部分空间,等等(板书)
(3)巩固、看教科书第111页的“做一做”、
哪堆木块的体积大?哪堆木块的体积小?并说明理由、
(二)认识体积单位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比一比,你们能确切说出它们的体积大小吗?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需要凭感觉判断出谁大谁小就可以,但是有时也需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大,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这些体积单位。
1、认识1立方厘米。
(1)教师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模型井指出: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2)分组观察探究,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每四个人一组,每组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
引导学生: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引导学生说出: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如:蚕豆等物体,再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个食指尖大约是1立方厘米。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的物体。(手指尖、玻璃珠、骰子)
2、认识1立方分米。
(1)师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并指出: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2)分组观察探究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 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 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引导学生说出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再引导学生做出:用手势表示1立方分米。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的物体。(粉笔盒、药盒、礼品盒等。)
3、认识1立方米
学生分组观察探究
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以上两个体积单位的推测,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教师用三棱架在墙角演示1立方米,注意观察形状大小。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然后让学生估一估,用多少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拼起来有1立方米、
想一想:列举物体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的物体,如:两个课桌合在一起;电视机箱子……。
启发学生借助四个同学围成的空间来表示1立方米。让学生看一看1立方米的体积有多大、教师:1立方米的空间大约可以容纳8位小学生、教师请8位学生钻进架子里,半蹲着,充满棱架、让全班同学体会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装电视机的纸箱、电脑台,洗衣机等等。)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米恰当的'物体。4、互相议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引导总结:体积单位分别是几个规定了棱长大小的正方体。1立方厘米就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4、巩固体积单位的认识、
以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体积单位,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1)判断:(投影出示,113页做一做1)
(2)操作:剪一条1分米长的线,用纸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教科书第113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者的不同点,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体积单位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习,形成技能。
1、用多大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当?
(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
(2)、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 20 ( )。
(3)、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体积约是297( )。
(4)、一个蓄水池的体积是4.2 ( )。
2、操作练习。摆一摆、想一想、(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用12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各是多少?把你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想一想:体积数是12立方厘米,跟各种摆法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分米数有什么关系?2、
3、书113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阅读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归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启发学生发现大家所摆出的长方体的形状不同,长、宽、高也就不同,但是体积都是相同的、)教师再提问: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是一样的、)
4、下面的图形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填书:练习二十九第3题)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怎样数简便?
5、下图中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6、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7、估量大约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拼起来有1立方分米、
四、可随机自由提问。
请同学们把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学会有关体积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根据学生发言归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教学之后认真反思觉得这个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学设计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平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形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 “分层分组”的教学特色。我将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接着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量、并引导学生对常用的体积单位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第三层次,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就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
巩固练习对教科书练习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摆出的几种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它们的体积,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为下一课学习体积的计算做铺垫、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③正方体体积=。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正方体棱长1分米=10厘米
体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38页的表)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出示例5。(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解法一:
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解法二:
2.2米=22分米:1.5米=15分米: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三、课堂实践
将练习八的第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评价。今天学习的内容你学会了吗?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八的3、4、5题。
可以先复习一下平方之间的进率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
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方法:
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
第二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
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
3.总结两次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教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叶桶 课本和练习本
(教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二)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
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认识1立方米.
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4.比较: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长度单位:线段
面积单位:正方形
体积单位:正方体
(三)计量物体的体积.
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呢?
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四)反馈练习.
1.看图说出物体的体积.
2.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 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 24立方分米
3.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冀教版五年级下册86-8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两个玻璃杯、石头、土豆、手机、文具盒、鞋盒、长方体、正方体、粉笔、酸奶盒,正方体框架等。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在认识了升和毫升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概念、恢复概念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1.创设引入概念,设疑激趣。
2.引导学生探究,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重视体积、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首先利用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把土豆和一块小石块放入同样高水的两个杯中通过直观的水面上升高度不同的情况,由学生已有的"土豆占的地方大"生活经验,发展为"土豆占的空间大"接着让学生描述手机、铅笔盒、鞋盒等熟悉的物品,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学生对物品大小的经验和占空间的大小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大小的含义",然后再揭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教学1立方米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1立方厘米大小,并找出生活中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品。认识1立方分米时,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认识1立方米时,用棱长1米长的正方体框架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等。通过观察、描述、想象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构建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法,拼摆法,比较法。
4.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强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
5.充分运用学具、小实验操作以及巧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建立清晰表象,从而理解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获取新知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1小实验。
1.1.1取两个同样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一个土豆和一块小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中。
(1)让学生猜一猜:把土豆和小石头分别放入两个水杯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杯内的水面都升高,放土豆的杯内的水面上升的高)
(2)找学生完成实验,并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结果。
1.1.2讨论:
(1)两个杯子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1.1.3全班研讨:
(1)两个杯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子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重点得出:土豆和小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把它们分别放到水里后,下面的水被挤上去,水面就会升高。土豆占的空间大,所以放土豆的杯子内的水面升的高。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2.1认识体积:
1.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再让学生说说周围的物体哪个占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
2.汇报交流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充分感知每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4.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长方体,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体积,观察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认为1号长方体大或2号长方体体积大或两个长方体的大小,不能只凭感觉,要看哪个长方体用的小正方体的数目多,从而导出体积单位。
2.2认识体积单位。
2.2.1教学1立方厘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最小的正方体,并量一量它的棱长大约是多少厘米?从而揭示1立方厘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让学生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厘米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4)估测一根粉笔的体积。
2.2.2教学1立方分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较大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从而让学生自己推导出1立方分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观念。
(3)找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品。
(4)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5)估测酸奶箱子的体积。
2.2.3教学1立方米。
(1)让学生类推1立方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米"有多大。
(3)出示棱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搭出1立方米的空间,并让学生实际钻一钻看最多能容纳几名同学,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的观念。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
2.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
一个铅笔盒的体积约是480()
一台电视机体积约是48()
一台电冰箱的体积约是1.5()
3.下面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1)一台电脑所占的空间约是15立方米。
(2)红红口渴了,一口气喝了200立方米的水。
(3)植树活动中,小明和小刚干劲可足了,一次就抬了6立方厘米的土。
(4)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
4.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法:谈话法、实验法
学法:观察法、自主探索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
1、导入:课件出示:乌鸦喝水图片,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石头占了一定的空间)。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2、出示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自主学习(5分)
自学内容:认真看课本27页至28页,边看边画出重点。
自学思考:
1、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
2、什么叫做体积?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三、合作交流:(8分)
1、生活中接近1立方厘米的物体是(),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体是(),生活中接近1立方米的物体是()。
2、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火车的体积用(),书包的体积用()。
四、质疑探究(5分)
1、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是度量什么的?
2、练习:
①说一说: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单位。
五、小结检测(10分)
(一)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检测:
1、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2、选择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a、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
c、摆一摆:请你也摆出一个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物体。摆出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物体。
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②动手摆一摆:
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
六、堂清(10分)
1、填空:()叫做体积。
2、填合适的单位:
一块橡皮擦的面积有6()
教室的门面积约是2()
操场的面积约是8000()
操场一周是400()
一个书包的体积大约是16.5();
一本数学书的体积大约是300();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设计力求突出以下两点:
1.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方式,它能有效地促进知识间的融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本设计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获取新知的方法和途径。教学时,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两个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接着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最后通过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数学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板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进率:10)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板书: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进率:100)
3.说出两个不同单位的名数之间是怎样换算的?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由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由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4米=( )厘米 24分米=( )米
2.0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2平方分米=( )平方米
4.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单位,你知道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吗?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板书: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师: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教学,便于引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新知
1.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比一比。
出示一个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为10 cm的正方体。想一想,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2)算一算。
计算两个正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 dm3,棱长为10 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000 cm3)
提问: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1 dm3=1000 cm3)
(3)议一议:为什么1 dm3等于1000 cm3?
生1:我是把棱长1 dm看作10 cm,再求体积,即10×10×10=1000(cm3),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
生2:我是把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的体积看作由1000个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组成的,这样就得到10×10×10=1000(cm3),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
生3:我是把棱长10 cm看作1 dm,再求体积,即1×1×1=1(dm3),所以它们的体积相等。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2页练习七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三、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2、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填空。
(1)300厘米=( )分米,4.6米=( )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4.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4.6立方米=( )立方分米。
(2)92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9.8升=( )立方分米=( )毫升,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2、做练习七的.第5题。
(1)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
(2)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容积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3、做练习七的第6题。
(1)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2)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做练习七的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5、做练习七的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6、做练习七的第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7、做练习七的第10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能力空间。
1、砌一道长24米,宽20米,高3米的砖墙,如果用每块体积的18立方分米的砖来砌,一共要这样的砖多少块?
2、每瓶药水50毫升,装瓶,一共有药水多少升?如果有4.5升药水,一共可以装多少瓶?
(五)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
(六)作业。
1、课前思考:
(1)认真学习潘老师与孙老师的备课,与孙老师有同感,也想补充复名数改写。
(2)第二,在完成教材上内容的同时,可结合《天天练》上的习题进行讲评,因为教材上这课内容中单位换算的习题不多,在《天天练》倒有不少相应的实际问题中有这方面的训练。
(3)第三,在教学新授的同时,边利用自习课时间复习前面的知识,发现不少学生教材上的内容也有遗忘。
2、补充题:
3时20分=( )分,2.41吨=( )吨( )干克,3080克=( )千克( )克,5分40秒=( )秒。
3千克4克=( )千克,1840千克=( )吨( )千克,8.32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7.004 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学生对书上的练习掌握的不错,作业的反馈情况也比较理想,就是对于补充的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改写掌握的还不够。打算在自习课上再加强训练。
3、课后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是一节练习课,针对体积单位换算和体积、表面积计算进行了综合练习,主要完成了教材上的练习。分析一下学生的练习情况:
(1)类似教材第32页上第7题这种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或正方体棱长求表面积和体积的题目,是最基本的,所以每位学生都能正确列出算式来计算表面积或体积,但计算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小数乘法错误就较多。
(2)教材第8、9、10题涉及到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大部分学生也能在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正确列出算式进行解答,但计算的正确率仍有待提高,还有少数学生不会分析题中要求解决的问题是计算表面积还是体积,以及如何根据题中的信息来正确列式。
(3)题目中如有些数据的单位名称不一致,学生往往置之不理,把它们当成单位是一样的来计算。
针对这些情况,在后面的单元复习课中要加强指导和相应的练习进行训练。
由于前面补充了不少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习题,自认为教材上的习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没有想到独立作业中,学生的正确率不高。
4、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有困难,个别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转化,独立思考根本不行。
(2)思考方法正确了,小数乘法计算不过关。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3页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建立关于体积大小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体现阶梯式评价。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实验器材:量杯、石块、水。
(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物模型,用3根1米长的木条钉成的直角架。
(3)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4)多媒体课件。
(5)桌椅摆放:六组,每两组对称形。
2、学生准备:
(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
(2)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五年三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各样的比赛,是吗?而且每次都取得不凡的成绩。作为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我感到特别的骄傲。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好不好?
第一轮:比眼力。依次发四条长短不同的线段。指出先谁拿,后一起拿。
第二轮:比运气。教师出示四个不同的平面图形。学生随意点。
第三轮:比判断力。依次发四个不同的长方体、
谈话: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比较两个立体图形的大小、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通过谈话后,引出“长度”、“面积”、“体积”等名称,提出问题: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要问吗?
什么叫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和表面积什么不同?(师板书:意义、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区别)
师:提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一)、建立体积概念
那么,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你们想怎样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自选学习方式。
教师拿出盛有半杯红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绳子捆着的石头一块,用手提绳子将石头浸入玻璃杯的水中、教师:注意观察放入石头后水面有什么变化、教师将石头提起,再放入水中一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学生:放入石头,水面上升、教师:把石头放入水里后,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请几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放入水里后,使得水所占的空间变大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
(1)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实验过程中量杯里水位的变化情况、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做一个实验,大家还要仔细观察,动脑筋思考、装入满满一杯沙子、然后把沙子倒出,放入一块长方体积木,请一位同学来再将沙子装入玻璃杯,然后让学生说出实验的结果、学生:沙子多出来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沙子会多出来呢?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概括、
(2):因为这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积木放到杯子里就占据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间,所以沙土就装不下了、
(3)(自学)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讨论: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讨论、归纳: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
(2)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个物体所占空间较大,哪个物体所占空间较小?或者说哪个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个物体的体积较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积”的意义。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再进一步讲解、教师: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比如教室占据了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又占据了教室里的一部分空间;课本、文具盒占据了书包里的一部分空间,等等(板书)
(3)巩固、看教科书第111页的“做一做”。
哪堆木块的体积大?哪堆木块的体积小?并说明理由。
(二)认识体积单位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比一比,你们能确切说出它们的体积大小吗?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需要凭感觉判断出谁大谁小就可以,但是有时也需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大,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这些体积单位。
1、认识1立方厘米。
(1)教师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模型井指出: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2)分组观察探究,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每四个人一组,每组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
引导学生: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引导学生说出: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如:蚕豆等物体,再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个食指尖大约是1立方厘米。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的物体。(手指尖、玻璃珠、骰子)
2、认识1立方分米。
(1)师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并指出: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2)分组观察探究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 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 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引导学生说出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再引导学生做出:用手势表示1立方分米。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的物体。(粉笔盒、药盒、礼品盒等。)
3、认识1立方米
学生分组观察探究
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以上两个体积单位的推测,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教师用三棱架在墙角演示1立方米,注意观察形状大小。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然后让学生估一估,用多少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拼起来有1立方米、
想一想:列举物体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的物体,如:两个课桌合在一起;电视机箱子……。
启发学生借助四个同学围成的空间来表示1立方米。让学生看一看1立方米的体积有多大、教师:1立方米的空间大约可以容纳8位小学生、教师请8位学生钻进架子里,半蹲着,充满棱架、让全班同学体会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装电视机的纸箱、电脑台,洗衣机等等。)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米恰当的物体。
4、互相议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引导总结:体积单位分别是几个规定了棱长大小的正方体。1立方厘米就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5、巩固体积单位的认识、
以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体积单位,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1)判断:(投影出示,113页做一做1)
(2)操作:剪一条1分米长的线,用纸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教科书第113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者的不同点,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体积单位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习,形成技能。
1、用多大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当?
(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
(2)、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 20 ( )。
(3)、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体积约是297( )。
(4)、一个蓄水池的体积是4.2 ( )。
2、操作练习。摆一摆、想一想、(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用12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各是多少?把你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想一想:体积数是12立方厘米,跟各种摆法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分米数有什么关系?2、
3、书113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阅读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归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启发学生发现大家所摆出的长方体的形状不同,长、宽、高也就不同,但是体积都是相同的、)教师再提问: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是一样的、)
4、下面的图形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填书:练习二十九第3题)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怎样数简便?
5、下图中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6、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7、估量大约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拼起来有1立方分米、
四、可随机自由提问。
请同学们把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学会有关体积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根据学生发言归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教学之后认真反思觉得这个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学设计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平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形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 “分层分组”的教学特色。我将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接着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量、并引导学生对常用的体积单位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第三层次,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就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
巩固练习对教科书练习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摆出的几种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它们的体积,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为下一课学习体积的计算做铺垫、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例11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首先出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先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练一练”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米分米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内交流。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来看,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评析: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评析: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列表、单位换算、对比练习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教师正确处理了“扶”与“放”的尺度,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3页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建立关于体积大小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体现阶梯式评价。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实验器材:量杯、石块、水、
(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物模型,用3根1米长的木条钉成的直角架、
(3)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4)多媒体课件、
(5)桌椅摆放:六组,每两组对称形。
2、学生准备:
(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
(2)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五年三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各样的比赛,是吗?而且每次都取得不凡的成绩。作为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我感到特别的骄傲。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好不好?
第一轮:比眼力。依次发四条长短不同的线段。指出先谁拿,后一起拿。
第二轮:比运气。教师出示四个不同的平面图形。学生随意点。
第三轮:比判断力。依次发四个不同的长方体、
谈话: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比较两个立体图形的大小、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通过谈话后,引出“长度”、“面积”、“体积”等名称,提出问题: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要问吗?
什么叫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和表面积什么不同?(师板书:意义、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区别)
师:提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一)、建立体积概念
那么,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你们想怎样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自选学习方式。
教师拿出盛有半杯红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绳子捆着的石头一块,用手提绳子将石头浸入玻璃杯的水中、教师:注意观察放入石头后水面有什么变化、教师将石头提起,再放入水中一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学生:放入石头,水面上升、教师:把石头放入水里后,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请几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放入水里后,使得水所占的空间变大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
(1)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实验过程中量杯里水位的变化情况、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做一个实验,大家还要仔细观察,动脑筋思考、装入满满一杯沙子、然后把沙子倒出,放入一块长方体积木,请一位同学来再将沙子装入玻璃杯,然后让学生说出实验的结果、学生:沙子多出来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沙子会多出来呢?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概括、
(2)因为这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积木放到杯子里就占据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间,所以沙土就装不下了。
(3)(自学)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讨论: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讨论、归纳: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
(2)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个物体所占空间较大,哪个物体所占空间较小?或者说哪个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个物体的体积较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积”的意义。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再进一步讲解、教师: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比如教室占据了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又占据了教室里的一部分空间;课本、文具盒占据了书包里的一部分空间,等等(板书)
(3)巩固、看教科书第111页的“做一做”。
哪堆木块的体积大?哪堆木块的体积小?并说明理由。
(二)认识体积单位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比一比,你们能确切说出它们的体积大小吗?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需要凭感觉判断出谁大谁小就可以,但是有时也需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大,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这些体积单位。
1、认识1立方厘米。
(1)教师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模型井指出: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2)分组观察探究,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每四个人一组,每组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
引导学生: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引导学生说出: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如:蚕豆等物体,再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个食指尖大约是1立方厘米。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的物体。(手指尖、玻璃珠、骰子)
2、认识1立方分米。
(1)师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并指出: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2)分组观察探究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 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 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引导学生说出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再引导学生做出:用手势表示1立方分米。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的物体。(粉笔盒、药盒、礼品盒等。)
3、认识1立方米
学生分组观察探究
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以上两个体积单位的推测,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教师用三棱架在墙角演示1立方米,注意观察形状大小。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然后让学生估一估,用多少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拼起来有1立方米、
想一想:列举物体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的物体,如:两个课桌合在一起;电视机箱子……
启发学生借助四个同学围成的空间来表示1立方米。让学生看一看1立方米的体积有多大、教师:1立方米的空间大约可以容纳8位小学生、教师请8位学生钻进架子里,半蹲着,充满棱架、让全班同学体会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装电视机的纸箱、电脑台,洗衣机等等。)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米恰当的物体。
4、互相议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引导总结:体积单位分别是几个规定了棱长大小的正方体。1立方厘米就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5、巩固体积单位的认识、
以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体积单位,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1)判断:(投影出示,113页做一做1)
(2)操作:剪一条1分米长的线,用纸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教科书第113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者的不同点,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体积单位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习,形成技能。
1、用多大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当?
(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2)、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 20 ( )。
(3)、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体积约是297( )。
(4)、一个蓄水池的体积是4.2 ( )。
2、操作练习。摆一摆、想一想、(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用12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各是多少?把你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想一想:体积数是12立方厘米,跟各种摆法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分米数有什么关系?
3、书113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阅读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归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启发学生发现大家所摆出的长方体的形状不同,长、宽、高也就不同,但是体积都是相同的、)教师再提问:这是为什么?
4、下面的图形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填书:练习二十九第3题)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怎样数简便?
5、下图中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6、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7、估量大约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拼起来有1立方分米。
四、可随机自由提问。
请同学们把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学会有关体积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根据学生发言归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教学之后认真反思觉得这个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学设计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平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形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 “分层分组”的教学特色。我将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接着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量、并引导学生对常用的体积单位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第三层次,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就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
巩固练习对教科书练习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摆出的几种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它们的体积,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为下一课学习体积的计算做铺垫。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小正方体、量杯、1分米3盒子。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1dm3的盒子,
提问:这个盒子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设小正方体。
学生通过摆设,得出: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
二、试一试
1、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进行猜测,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测理由。
1排摆10个
每层可以摆多少排?算一算,每层可以摆多少个?(10×10×=100个)
1分米=(10)厘米
盒子里可以摆几层?
算一算,1dm3的盒子里可装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
10×10×10=1000
根据1米=10分米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实际操作模型,认识和理解厘米3和分米3之间的'进率。
结合厘米3、分米3与升、毫升之间的关系,推导公式:
1升=1000毫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填一填,比一比:
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反馈
计算1m3=Udm3
学生计算:
10×10×10=1000分米3
得出:1米3=1000分米3
学生分析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1、学生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和过程。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体积的教学设计12-18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05-1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7-14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4-06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4-06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06-17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12-25
圆锥的体积教案02-14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