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例3、“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两积之和等于已知的总和和含有小括号的方程的解法,并会列方程解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
【复习导入】
1.解方程。
2x-3=5 4.5+3x=13.5
2.妈妈买了2kg苹果和3kg梨,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计算,并说出数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4×2+2.8×3=13.2(元)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实际问题与方程。(出示课题)
【新课讲授】
1.教学“列方程解两积之和的应用题”。
(1)出示情景图。
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2)列方程并解方程。
让学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方程。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3=13.2
2x+8.4=13.2
2.教学例题3。
出示例题3。
把上面的例题改成例题3:妈妈买了苹果和梨各2kg,共付10.4元,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提问:这道题与上一题有什么异同?(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和上个例题一样;只是部分数字进行了改动,解题方法也和上题一样)
学生独立解答。
(1)学生审题,说出解题思路。
(2)口头列出方程:2x+2.8×2=10.4。
(3)在课本上写出解答过程。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引导总结解法:
(1)用未知数x表示每千克苹果的价钱。
(2)根据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列方程。2x表示苹果的总价,2.8×2表示梨的总钱数。
(3)根据解2x+2.8×2=10.4这个方程的方法,把2.8×2先算出来,把2x看作一个整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的类型来解方程。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2=10.4
2x+5.6=10.4
2x+5.6-5.6=10.4-5.6
2x=4.8
2x÷2=4.8÷2
x=2.4
(4)经检验,x=2.4是方程的解。
3.探究第二种解法。
提问:除了上面的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试着用另一种方法列出方程,说出自己的思路)
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板书:(苹果的单价+梨的单价)×2=总钱数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x+2.8)×2=10.4
讨论:这个方程怎样解?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解这个方程时,可以把小括号内的2.8+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8+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
板书: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2.8+x)×2÷2=10.4÷2
2.8+x=5.2
2.8+x=5.2-2.8
x=2.4
4.比较两种解法。
提问:例3中的两种解法列出的方程有什么联系吗?
方程1:2x+2.8×2=10.4
方程2:(2.8+x)×2=10.4
学生自由发言。
讲解:从第二个方程到第一个方程,实际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从第一个方程到第二个方程;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77页“做一做”。
这道题,数量关系为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已知四张门票共11元。从插图中可以看出,成人票、儿童票各2张。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又学会了解哪些类型的方程?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小结:这节课我学会了两积之和等于已知的总和及含有小括号的方程的解法。
【课后作业】
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4题。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即使小数除法的起点又是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创设的情景贴近现实生活,提出教学问题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引导学生研究,在交流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在情境中观察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观察中感受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薄弱,对于新知识接受较慢。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复习之前学习的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顺便复习之前学习的内容,为新知识做好准备。什么是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乘法的计算方法?指明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精打细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情景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问题:哪家牛奶便宜?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法一:元角换算
11.5=115角
115÷5=21角
21角=2.3元
法二:逐步法
11.5元=10元+1.5元
10元÷5=2元
1.5元=15角
15角÷5=3角
3角=0.3元
2元+0.3元=2.3元
三、比较竖式体会计算方法
前两种方法都很好计算出答案但是太过于繁琐,我们来学习简洁一点的计算方法。
四、尝试小结计算方法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五、再探竖式,确定方法,总结不同
六、课堂小结
小数除法的意义:两个乘数的积与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
七、教学评价
自我评价,同坐互评。今天学习如何,内容掌握如何。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课堂上我以学生学过的整数除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课内容知识性较强,规律性较强,质数与合数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通过有特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历探索过程,主动总结规律,获取知识。因此,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有两大特点:
1.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创设让学生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将抽象的找质数活动转换成具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与小正方形个数的因数个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用不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时,有的个数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这些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个数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些个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进一步感受因数的个数也是一个数的内在特征,可以作为将自然数分类的一个标准。最后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分为两类,揭示质数与合数的意义,指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运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在分类中认识质数与合数,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有利于教师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以合作学习为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都力图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若干个小正方形
学生准备写有数的卡片一张表格若干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揭示新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哥德巴赫猜想”吗?其实老师在小时候就听说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数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你们想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吗?(课件出示: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生读)大家能举个例子吗?(如4,6,8…)有什么疑问吗?
生:什么是质数?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质数。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要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本课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为疑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什么是质数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解决问题一。
师(出示教材39页问题一):用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帮助我们找到了12的所有因数,那么用2,3,11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呢?你能利用这些长方形分别找到这些数的因数吗?完成课堂活动卡。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正方形和课堂活动卡,动手操作)
2.解决问题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里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小正方形的个数、拼成长方形的种数和小正方形的个数的因数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5个小正方形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5的因数只有1和5两个;8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两种长方形,8的因数有1,2,4,8四个。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种类越少,因数的个数就越少。
师: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的数只有两个因数,有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师:你能根据因数的个数的多少把表格里的这些数分类吗?
学生汇报分类结果:一类是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是2,3,5,7,11;一类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是4,6,8,9,10,12。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方程检验的方法,并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提问:什么是方程?等式有什么性质?
2.你会根据下面的图形列出方程吗?
3.填一填。
4.导入新课:前面两节课我们借助天平平衡,学习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与方程有关的新知识。
【新课讲授】
1.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
(1)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
教师演示:先在左盘放上一个重100g的杯子,再往杯子里加入xg的水,天平失去平衡。
提问: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呢?
请学生到台前操作:天平右边的砝码加到250g时,天平平衡。
提问: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0+x=250
启发: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你有什么办法?把你的办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反馈。
方法一: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因为250-100=150,所以x=150。
方法二:根据数的组成。
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方法三:根据等式的性质。
因为100+x-100=250-100,所以x=150。
讲解:当x=150时,100+x=250这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方程。(出示课题)
(2)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提问:方程的解与解方程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小结: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那么你怎样检验x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学生汇报。
(3)即时巩固。
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2小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题图。
师:今天我们学习怎样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解方程。请同学们观察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呢?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在天平两边同时拿走相同的物品,天平仍然平衡的道理,即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仍然相等。
追问:为什么要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其他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x+3=9
x+3-3=9-3
x=6
提问:解方程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讲解: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再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3,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写出这一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对齐。(示范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解:x+3=9
x+3-3=9-3
x=6
引导: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把x=6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提问:如果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说明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呢?(说明答案是错误的)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试着检验一下。(随学生的回答扼要板书检验过程)
师:像刚才这样,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请同学们回忆刚才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2)即时巩固。
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x+4.5=9100+x=100
师强调:解方程时注意等号要对齐,检验时过程要写清楚,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师提问:通过例1我们知道,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等的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0除外),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67页“做一做”第1题。
2.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不是递等式。
【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十五的第1、2题。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并能用语言描述化简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口答
(1)6m减去5m的差;
(2)8b减去5的差;
(3)7x的4倍;
(4)5x与2x的'和再加上3。
小结: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出示情境:小胖和小丁丁到书店里购买练习本,练习本每本x元,小胖买了3本,小丁丁买了2本。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1、解决问题一: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交流、反馈:3x+2x;(3+2)x 师:你能将式子3x+2x用更简单的结果表示吗?为什么是5x?(3个x加上2个x就是5个x。)
板书计算过程
3x+2x =(3+2)x =5x(元)
答:他们一共要付5x元。
师:式子3x+2x可以用简单的5x来表示,这就是对含有字母式子的化简,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化简)
提问:想一想,将3x+2x化简为5x,运用了以前学习的什么运算定律?(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小结:以前学习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含有字母的式子。
2、解决问题二: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师:你能将3x-2x化简吗?(3个x减去2个x是1个x)写出化简过程。
板书计算过程
3 x-2x =(3-2)x =x(元)
答: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x元。
3、试一试
化简下列各式
m+7m 9k-8k 3+4x+3x 15x-9x+6x-6
(二)用乘法结合律化简
1、出示:每本练习本x元,如果小胖、小巧、小亚各买了3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同桌交流。
反馈,结合学生反馈板书
做法1、
3x+3x+3x =(3+3+3)x =9x(元)
做法2、
33x =(33)x =9x(元)
小结:将33x化简为9x,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2、试一试
化简:5x4 34a+6a 三、练习
1、化简下列各式
刚才的这些算式哪些能化简,怎么化简?
6m-5m 8b-5 7x4 5x+2x+3。
再来两题难一点的
92x-3x (15m+9)3
2、判断
(1)12x+9x3 =21x3 =7x ( )
(2)42a+7a =8a+7a
=15a ( )
(3)3x+4y=7xy ( )
3、选择题
长方形的长是3a厘米,宽是2a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A、5a B、6a C、10a D、12a
4、将一个式子化简后是12x,原式可能是什么?
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会画对称轴,深刻理解对称轴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两点:
1、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总结出画法,加深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中让学生先想象已知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及整体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还记得照镜子的游戏吗?我们来玩玩照镜子的游戏吧!
两人一组,一名同学做动作,另一名同学与之面对面,扮演镜子里的人,做出方向相反的动作。
引导学生回答出镜子里和镜子外面所形成的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两边对称、大小相等、距离相等、方向相反。
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这些特征继续学习轴对称的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以“照镜子游戏”引入,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初步感知对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
⊙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上面情境图中的图①。
师:看这幅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的一半。
预设生:它是一座房子的一半。
师:请同学们在头脑中想一想它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整座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上面情境图中的图②)这是淘气根据轴对称的知识画出的房子,他画得对吗?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进行交流。
预设生1:淘气画出的房子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画得不对。
生2:房子下面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一点到对称轴也应该有2格,所以他画得不对。
3、补全轴对称图形。
(1)尝试画图。
那么怎样在方格纸上根据轴对称图形已有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呢?请同学们在下图(教材23页中间例题情境图)中试一试,再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画图、讨论,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交流方法。
将学生画好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请画得正确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4、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一是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
二是根据对称轴画出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三是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5、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下面例题)
(1)独立解决,先与同伴说说自己的画法,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找出每条线段的端点,画出所有端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
(2)思考:比较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师小结:这两个问题画图的方法相同。不同点在于第二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对称轴在图形上,第三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对称轴在图形之外。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再学以致用画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巩固所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24页“练一练”1、2题。
⊙课堂总结
轴对称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给了我们许多美的享受,课后要多观察,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布置作业
教材24页“练一练”3题。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些。而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个量恰恰是学习列方程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础。因此,为了保证基础,突破难点,教材对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内容作出了更贴近学生认知特点的安排。即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例1),然后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即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例2和例3),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例4),这样由易到难,便于学生逐步感悟、适应字母代数的特点。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代数式的训练,这是列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些。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代数式的训练,这是列方程的基础。而通过课前初步调查,学生对如“a+30”既表示老师的岁数总比学生大30的年龄关系,又表示老师的岁数,感觉很抽象,这是学生初学时的一个难点。甚至对“a+30”可以表示老师任何一年的年龄也出现困惑.因此,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首先,让他们理解老师和学生年龄之间的关系,把用语言叙述的这一关系理解透后,再改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如:书面作业形式、口头回答、小组互说等形式。这样为学生解决最主要的障碍点。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简洁性,提高学生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根据所学内容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含义。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书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两只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普通记法和简记两种方法表示循环小数,会读循环小数。
3、通过动物乐园的情景,体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循环小数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他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A:蜘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B: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C:谁爬得快?
【设计意图:创设动物王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汇报。
2.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4.商重复出现的数字与余数重复出现的数字有联系吗?如果有,有什么联系?
大家先独立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半分钟】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半分钟讨论】
师:咱们先看它【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两个学生说】
生1: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学生表达上可能不清楚,或指向不明,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引导】师:那这边呢?【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一个学生说】
生2:余数中的数字6和5循环,所以商中的数字5和4循环
师:看来正是由于计算过程中余数的不断循环导致我们的商中小数部分的某些数字也在不断循环。
师:嗯,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师: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
生: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4.介绍写法
师:既然我们都算出来了,可是该怎么写上去呢?能一直写下去吗?生:不能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可以用省略号代替,表示无限【师在横式后面板书:24.333…】
师:那这个商应该怎样写呢?像这样吗?【板书:0.854…】生:不可以,这样就不知道哪些数字在循环。师:所以循环的数字我们至少要写两次。【再在原来那里添上54】【引导规范书写,循环的数字至少应该写两次】
5.循环小数的读法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写好了,有谁愿意来尝试读一读这个算式。生:24.3333333…
师:其实应该这样读二十四点三,三循环【请两个学生读】
师:你会读了吗?能把第二个算式读给你同桌听听吗?
师:谁来尝试读给全班同学听。生:零点八五四,五四循环
师:通过我们刚才准确的计算,我们知道谁爬的快些吗?【蜘蛛要爬得快一些。】
6.求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有时候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54…≈0.85
7.循环小数的简记
师:其实啊,循环小数除了这种表示方法【手指着】,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请你自己认真仔细的阅读。
8.总结循环小数的特征。
师:那我们学到了像24.333…,0.85454…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出示课件】那循环小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请你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分享【同桌讨论,全班分享】 【板书小数部分】
9.小结:通过观察这两个商我们发现了,它们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循环小数”。【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那你能迅速通过第一关的考验吗?
(一)第一关:“超级小神算”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1÷2= 1÷3 = 1÷5= 1÷7 =
(二)第二关:1.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三)第三关: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3.141 5926 5358…是循环小数。()
2. 0.282828是循环小数。()
3. 9.0526526…是循环小数。()接下去一位是()。
(四)第四关:刚才我们观看了动物们爬比赛,海里的动物正在举行游泳比赛呢!出示:
1、学生提出问题
2、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第五关拓展:
1.
2.8.236236 …小数部分第8位上是数字几?第50位上是数字几?四、全课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除得尽吗(循环小数)
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
73÷3=24.333···(米)9.4÷11=0.85454···(米)
《除得尽吗》教学反思:
《除得尽吗》是新版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小数除法》中的一部分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计算及求积、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循环小数。为了让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并求出循环小数的近似值。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个情境贯穿始终,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思如下:
优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新课标倡导: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动手、动脑从生活中感知体会理解,更有利于学习的学习。我以学生熟悉的比赛引人,结合书中的情境,创设了两只小昆虫在网上晒自己的爬行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以比赛情境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开课你喜欢看比赛吗?设疑引入,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后自主交流。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教研专题。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这节课我没有直接呈现教材的情境图,而是让学生在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这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四个能力的培养。学生完整叙述之后,提供时间列式,学生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在提供时间尝试计算,计算中发现规律。
3.本节课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交流发现时教师及时引导,也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注重训练学生讲题,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整节课也体现了我本学期我的研究课题,教会学生提问,可以说一举多得。
⒋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本节课我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认真审题及书写要规范等多方面的习惯而且特别强调学生的书写姿势,相信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⒌练习设计形式比较多样,由易到难,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
⒈这节课预设不到位,没有备好学生,估计不足。
⒉课堂上教师有反馈,由于时间有限,有点着急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关注的不够,反馈做得不是很到位。
3.由于重视学生讲题,导致练习没有完成。
改进:
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⒉用心研究教材,教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情境因素,激发学生兴趣,不但备教材更要备好学生,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⒊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成绩。
⒋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关注细节的把握和处理,力争做到滴水不漏。
⒌关注学困生,课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做好个别辅导。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平面图上使用数对确定指定事物的位置。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导学】
课前激趣导入课题 板书:确定位置
(一)自学课本例1、
1.认识“列”和“行”
你知道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用几个数据吗?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 着的一排是列,( )着的一排是行。
2.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
现在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一下小丽和小军的位置吗?
3.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 )个数据。你能把“第二列第三行”换成一种更简洁的方法吗?( )
现在你能用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小丽和小军的位置吗?(请表示出来)
这两组数对的两个数字一样吗?它们的先后顺序相同吗?两个数的位置能随意调换吗?为什么?
4.确定第几列一般从( )往( )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 )往( )数。
(二)学生独立完成例2
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课中
【小组合作】
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自学中出现错误的'人在组内学会。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班级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质疑探究】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大家来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测评反馈】
1.填空
(1)竖排叫做( ),横排叫做( )。
(2)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 ),第二个数表示( );两个数之间用( )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 )括起来。
(3)小红坐在第3列第5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4)(1,3)表示第( )列第( )行;(3,1)表示第( )列第( )行。
(5)在电影票上表示座位用( )和( )表示。
2.选择
(1)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一般需要的数据是( )个。
A.1 B.2 C.3 D.4
2.判断。
(1)点(3,2)与点(2,3)是 同一个点。( )
(2)小明在班上的位置是(4,5),表示他坐在第4行第五列。( )
(3)(4,5)和(5,4)位置上坐的是同一个人。( )
【游戏升华课题】
利用所学知识学生互送礼物。
课后
练习三第五题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1.教材地位及作用
《3的倍数特征》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猜想中,通过动手圈画百以内的数表,在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前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2.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 让学生猜测、验证3的倍数的特征。并在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这一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2、5的`倍数特征,他们会利用2、5的倍数特征进行迁移来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由此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究的愿望,学生会在观察、比较、分析及教师的指导、验证中得出新的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策略]
1.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将2、5的倍数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来,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很快进入了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学生会渐渐进入探究者的角色。
2.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紧紧围绕“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来开展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逐步发现、归纳规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验证、判断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原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求知欲。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又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来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比如33、66、99。
生2: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比如13、16、19就不是3的倍数。
生3:个位上是0、1、2、3、……9 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
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1)师:在百以内的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
(2)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并呈现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一出现。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那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是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十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生:没有什么规律,1至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所在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它斜线呢?
生1:我发现6所在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所在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3)师:刚才是从100以内的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3位数甚至是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4)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三、巩固应用,深化提高
1.圈出3的倍数
75、43、655、888、7431、5916、4012
2、在□内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你有几种方法?
127□ □3□ 11□2
四、小结反思
今天,大家自己探究了3的倍数的特征,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个规律的?(生回答)
附:[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12 1+2=3 15 1+5=6 18 1+8=9
21 2+1=3 24 2+4=6 27 2+7=9
33 3+3=6 36 3+6=9
…… ……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分析,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体会图形转化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
3.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感受“变”和“不变”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路(6分钟左右)
1、长方形面积怎么算?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出示PPT,引导观察。观察例1,说说自己的想法。转化前后,什么没有变?
3、交流例2,你是怎么转化?
预设:①沿着高剪出一个三角形,平移后,转化成长方形。 ②沿着高剪出一个梯形,平移后转化成长方形。组织交流,转化的方法。强调:沿着高剪。
二、自学例3(16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例3的PPT导入:例3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①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或数出它的底、高分别是多少,填在表格中。平行四边形底cm高cm出示表格以及平行四边形。组织学生交流,板书。(板书在右边。)
②把刚才三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填写下表。转化成的长方形长cm宽cm面积cm2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板书在左边。)
③小组讨论:
1.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完成填空。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④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2.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
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板书字母公式S=ah
⑤完成试一试。独立完成,板演。集体交流。
三、练习(10分钟左右)
(1)适应练习第8页练一练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1——5题。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
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第1题:抓住等底等高来画。
第5题:周长没有变,面积变小了。因为高变短了。
(3)创编练习
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周长是78cm,以cD为底时它的高是18cm,有Bc是24cm,求它的面积?
A D
B c思考: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相等的,求到cD的长,那么面积也求到了。
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4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题,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你有几种方法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五、家作
完成《课课练》第x页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二、思路说明
通过具体实验,比较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最后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抓住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使学生认识到“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引导学生认识到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利用实物教具使学生体会到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实物去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抓住实际事例,帮助学生区别比较体积和表面积。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本单元的内容为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及圆锥的体积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几何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长方师:引导学生用数小正方体的方法,数出第1题中两个图形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来比较各自占空间的大小。学生数出个数后比较大小,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第一个图形可以利用长方体体积的公式计算出来。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
2、出示教材第48页练习四第2题。
师:我们学习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对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在头脑中有了直观的认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
学生小组内交流,填出适当的体积单位。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出示教材第48页练习四第3题和第4题。
师:我们通过用小正方体摆图形的方法找到了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总结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谁来说一说计算公式?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师:很好,请同学们完成第3题和第4题。
学生独立利用公式计算第3题和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量变化趋势并对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
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我家楼脚有一个老大妈,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冰激凌,二女儿开了精品店卖伞。眼看两个女儿都生活的很充实,可是老大妈却总是不开心。因为雨天她担心大女儿的生意,晴天她又担心二女儿的生意。最近一周,一直在下雨,二女儿的生意越来越好,雨伞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二女儿为了更好地经营,她就对雨伞的销售进行了统计。
(出示条形统计图)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学生发言,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生活中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统计外,你们还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出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像这样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揭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在轻松的谈话中,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探究新知
(一)师:那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得到的信息,你能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出来吗?让学生讨论分析折线统计图的组成。
师:折线统计图的组成(描述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对象、单位等)
(二)绘制统计图
1、对应描点
2、依次连线
3、标注数据
(三)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以前学过条形统计图,那么你会灵活选择什么情况下用条形,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业单第一题。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很厉害,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那么老大妈的大女儿也想对她的冰激淋销售情况进行统计,为下一周的进货作准备,同学们说她应该选用什么统计图呢?
生:折线统计图。
师:那哪个同学愿意上来帮助大女儿完成统计图呢?
让学生上来绘制冰淇淋的折线统计图。
师:这个同学手真巧,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要点,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让老师很是佩服,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动手试试作业单第二大题。
展示此题的绘制结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同学们接触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电脑手机都是可以帮助学习的工具,但是随着这些科技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许多青少年的视力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老师对我们学校的近视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单第二大题的第二小题。
三、总结
1、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回顾)
(1)绘制统计图
1、对应描点
2、依次连线
3、标注数据
(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结束语
师:今天我们大家通过动手、动脑,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它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各有特色,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统计图的形式。那么你们回家后,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对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成绩进行统计,并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争取在期末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设计意图):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在本节课的评价上是侧重放在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上。布置学生回去统计自己的成绩,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特点:
步骤:
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
1、对应描点
还能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2、依次连线
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
3、标注数据
PAGE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练习二十第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青云小学去年第四季度水,电费交纳情况如下:
十月份:水费360元,电费940元;
十一月份:水费345元,电费1020元;
十二月份:水费350元,电费108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统计表.
合计
水费
电费
总计
十月份
十一月份
十二月份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从统计表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我们已经学习了复式统计表,今天我们就运用掌握的复式统计表的知识来整理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二,巩固训练
1,完成练习二十第3题.
(1)汇报课前调查情况.
(2)根据调查情况完成统计表.
在小组中合作完成.
(3)交流:从统计表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完成练习二十第4题.
(1)在小组内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
(2)小组合作完成数据的填写.
(3)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4)从统计表中你可以看出哪些信息
3,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1)小组内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
(2)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的填写.
(3)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复式统计表的巩固练习,大家说说复式统计表的有什么优点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教学设计03-01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6-2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5-22
[集合]数学教学设计08-0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4-09
数学《跳绳》教学设计06-2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9
数学教学设计[优选]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