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 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列表。(写出自变量x与函数值的对应表)先确定x的若干个值,然后填入相应的y值。
函数式y=2x+1
自变量x
-2
-1
1
2
函数值y
-3
-1
1
3
5
(这种用表格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第二步:描点,对于表中的每一组对应值,以x值作为点的横坐标,以对应的y值作为点的纵坐标,便可画出一个点。也就是由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第三步 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相邻两点用线段连结起来,得到的图形就是函数式y=2x+1的图象。图13-24
例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式的图象:
(1)y=-3x;(2)y=-3x+2; (3)y=-3x-3
分析:按照列表、描点、连线三步操作。
解:
函数式(1)y=-3x
自变量x
-2
-1
1
2
函数y
6
3
-3
-6
函数(2)y=-3x+2
自变量x
-2
-1
1
2
函数y
8
5
2
-1
-4
函数(3)y=-3x-3
自变量x
-2
-1
1
2
函数y
3
-3
-6
-9
它们的图象分别是图13-25中的(1)(2)(3)。
例2 某化工厂1月到12月生产某种产品的统计资料如下:
X/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Y/产品吨数
2
3
3
4
5
6
6
6
5
4
5
7
(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月份数作为点的横坐标,以该月的产值作为点的纵坐标画邮对应的点。把12个点画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
(2)按照月份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每两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3)解读图象:从图说出几月到几月产量是上升的、下降的或不升不降的。
(4)如果从3月到6月的产量是持逐平稳增长的,请在图上查询4月15日的产量大约是多少吨?
解:(1),(2)见图13-26
(3)产量上升:1月到2月;3月,4月,5月,6月逐月上升;10月,11月,12月逐月上升。
产量下降:8月到9月,9月到10月。
产量不升不降:2月到3月;6月到7月,7月到8月。
(4)过x轴上的4.5处作y轴的平行线,与图象交于点A,则点A的纵坐标约4.5 ,所以4月15日的产量约为4.5吨。
(三)课堂练习
已知函数式y=-2x。用列表(x取-2,-1,2,1,2),描点,连线的程序,画出它的图象。
(四)小结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1.解析式法——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关系。
2.列表法——通过列表给出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关系。
3.图象法——把自变量x作为点的横坐标,对应的函数值y作为点的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的点,所有这些点的集合,叫做这个函数的图象。用图象来表示函数y与自变量x对应关系。
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1.用解析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简单明了。能从解析式清楚看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全部相依关系,并且适合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计算。
缺点:在求对应值时,有时要做较复杂的计算。
2.用列表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函数值找到,查询时很方便。
缺点:表中不能把所有的自变量与函数对应值全部列出,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
3.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函数关系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把抽象的函数概念形象化。
缺点:从自变量的值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函数的准确值。
函数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要根据不同问题与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数学或其他科学研究与应用上,有时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由已知的函数解析式,列出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再画出它的图象。
(五)作业
1.在图13-27中,不能表示函数关系的图形有()
(A)(a),(b),(c) (B)(b),(c),(d) (C)(b),(c),(e) (D)(b),(d),(e)
2.函数y=的图象是图13-28中的( )
3.矩形的周长是12cm,设矩形的宽为x(cm),面积为y(cm2).
(1) 以x为自变量,y为x的函数,写出函数关系式,并在关系式后面注明x的取值范围;
(2) 列表、描点、连线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4.(1)画出函数y=- x+2的图象(在-4与4之间,每隔1取一个x值,列表;并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画图);
(2)判断下列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函数。Y=- x+2的自变量x与函数y的一对对应值,如果是,检验一下具有相应坐标的点是否在你所出的函数图象上:
(-2,2 ), (- ,2 ), (-1,3), ( ,1 )
5.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4x-1; (2)y=4x+1
6.图13-29是北京春季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
(1)8时,12时,20时的.气温各是多少;
(2)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3)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
7.画出函断y=x2的图象(先填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X
-2
-1.5
-1
-0.5
0.5
1
1.5
2
y
8.画出函数y= 图象(先填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X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y
作业的答案或提示
1. 选(C),因为对应于x的一个值的y值不是唯一的。
2. 选(D)当x<0时, y="=" x="">0时, =x,所以y= = =1
3.
(1)y=x(6-x)其中0 (2) X 1 2 3 4 5 6 y 5 8 9 8 5 4. Y=- x+2 x -4 -3 -2 -1 1 2 3 4 y 3 3 2 2 2 1 1 1 经过检验,点(- ,2 )及点( ,1 )在所画的函数图象上。 5. Y=4x-1 X -2 -1 1 2 y -9 -5 -1 3 7 Y=4x+1 x -2 -1 1 2 y -7 -3 1 5 9 6.(1)8时约5℃,20时约10℃。(2)最高气温为12℃,最低气温为2℃。(3)14时气温最高,4时气温最低。 7. Y=x2 X -2 -1.5 -1 -0.5 0.5 1 1.5 2 y 4 2.25 1 0.25 0.25 1 2.25 4 8. Y= X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y -1 - - -2 -3 -6 6 3 2 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数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既训练学生从已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y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图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时,必须分x≥0与x<0讨论。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教学目标: 1. 经历实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 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 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重点难点: 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做猜一猜游,喜欢吗?(喜欢)先来猜一猜老师拿的这个盒子里有什么宝贝?(学生猜) 二、先猜后证1 老师带来了4个转盘(逐一粘贴在黑板上),如果游戏规则是转到黄色上老师获胜,你会选择哪个转盘?为什么会这么想? 你猜的对不对呢?选现在我们就来实际转一转看看。 (学生争先恐后要来转转盘,教师选一人转转盘,一人在黑板上记录) 你发现了什么? (那种颜色的面积大,指针指到的可能性就大) 那么你再猜一猜另外三个转盘转动后会使什么结果呢?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这样。 (另外选学生来做实验,并且进行记录) 你发现实验结果和你猜想的一样吗? 三、先猜后正2 请大家看第74页上面的图,先按你的猜想填一填。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现在我们就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看看你猜想的是不是正确。 我们请三个同学来,一人摇箱子,一人摸球,一人记录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 (那种球多,魔道的可能性就大) 如果箱子里装了2个白球和2个黄球,每次摸两个球,会出现哪几种结果呢?哪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呢? 现在我们就来实际摸一摸,看看结果会怎样。 (另外请三人来摸球,一人摇箱子,一人摸球,一人记录) 那种结果可能性大?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 其实,我们也可以用画线法来判断会出现哪几种结果和哪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 (教师画线讲解) 四、达标检测 箱子里有1个白球、3个红球,每次摸一个球,会出现几种结果?摸到( )球的可能性大,摸到( )球的可能性小。如果再放入5个黄球,每次摸一个球,会出现几种结果?摸到( )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 )球的可能性最小。 五、课末小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①创设情境,通过先猜想后验证的办法培养学生的消息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把找到的规律铭刻在心;②通过实践体验数学和感悟可能性规律;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④逐一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成性、探究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做数学、玩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变得更聪明;⑤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幸福感和我要学的愿望;⑥教学生用画线法判断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对本节课知识探究的拓展,为下节课《体育中的数学》的探究埋下了伏笔。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活跃,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和快乐的探究。课末测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学习目标,并且兴犹未尽,都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不足之处:学生们特别兴奋,探究深刻而练习量小了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八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学习作者展开联想进行表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自主发现,合作探究。 2.以读贯穿,由读悟写,读写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体会这一过程中他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贝多芬的感情产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以“读”贯穿整节课的教学。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目的的“读”梳理内容,潜心体会,表达感受,积累语言。 2.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成为课堂中学习活动的主人。 3.从课文的关键处、学生的关注处入手,以生为本,变序教学,凸显课文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体现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4.关注表达,由读悟写,读写结合,迁移提升。 四、教学过程 (一)漫谈导入 导语:这节课,我们将走近一位著名的德国音乐家,了解关于一首著名钢琴曲的创作传说。这位音乐家是谁?这首钢琴曲又是什么呢? 随学生发言出示课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直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扫除文字障碍,整体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写法,标注不理解的词语。 2.在交流中学习生字新词。 (1)哪些生字特别需要提示同学们注意?(结合学生发言总结易错字,提示注意点) (2)哪些词语不太理解?(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归纳,理清文线:贝多芬两次为盲姑娘演奏乐曲,其中第二首即兴创作的乐曲就是《月光曲》。 【设计意图】在自主交流中解决字词学习的问题,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三)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1.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这首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怎样的呢?请你浏览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部分内容能够找到答案。 (1)学生找到第九自然段,指名读相关语句。 (2)小结归纳:这些语句写的都是皮鞋匠兄妹俩倾听《月光曲》时联想到的景象。 【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入手,抓住“《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这一学生的未知问题引导学习,符合学生的兴趣点,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2.默读写联想内容的语句,思考:能够从中感受到什么,或是发现什么。 (1)学生自己默读思考。 (2)个人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景色发生变化。 随学生发言小结归纳并出示课件: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卷起巨浪。 朗读句子,读出景色的变化。 其二:听乐曲的人联想到的景色发生变化,是因为音乐的节奏、旋律发生了变化。 随学生发言小结归纳并出示课件: 舒缓柔和──渐快渐强──激越高昂。 (1)聆听《月光曲》片段,感受音乐节奏、旋律发生的变化,同时想象一下皮鞋匠眼前所浮现出的画面。 (2)把我们通过文字感受到的乐曲节奏、旋律的变化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通过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其三:乐曲的节奏、旋律发生了变化,是因为贝多芬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随学生发言小结归纳: 平和(平静)──激动(心潮澎湃)。 【设计意图】在研讨交流、自主发现中引导学生理清联想到的景象、乐曲旋律、节奏的变化和人物内心情感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根据以往教学情况,预设学生问题:贝多芬的心情为什么会从开始的平和、平静,变得逐渐激动、心潮澎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问题从学生中来,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从已知探究未知的兴趣,深入体会人物感情。 5.默读二至八自然段,思考:贝多芬的心情为什么会从平静平和,变得非常激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了解、把握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语言文字,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细致揣摩人物情感,体现对于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的尊重,凸显课文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体现高年级阅读教学特点。 6.全班交流。 (1)平静平和。 关键点: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如清幽的月光;秋日的傍晚、幽静的小路;徐徐而来的晚风等都会使人的心情平和、愉悦。 关键点:兄妹俩相濡以沫的亲情让人感到温暖、美好,充满感动──重点品味兄妹之间的对话。 (2)逐渐激动。 关键点:喜遇知音──品味盲姑娘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以联系《伯牙绝弦》感受遇到知音的激动之情) 关键点:同情兄妹,慨叹不公,愤愤不平──联系兄妹俩所处的环境等。 适时追问:如果你就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话语,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角色换位,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7.小组分角色朗读二至八自然段。 8.小结:兄妹俩的联想源于音乐的变化,音乐的变化源于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而情感源于现实。正是这一晚的所见所闻,在贝多芬的内心掀起了情感的波澜,使他的心境由平静平和变为激情澎湃,因而即兴演奏了节奏旋律富于变化的《月光曲》。皮鞋匠兄妹用心地倾听,完全沉醉在音乐之中,因而被深深地打动,产生了美好的联想。是音乐使伟大的音乐家和贫穷的兄妹俩产生了心灵共鸣,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四)感悟课文写法,学习语言表达 1.体会第十自然段的`语言,思考并交流。 如果把课文中写联想的语句去掉行不行? 直接写出《月光曲》节奏、旋律的变化行不行? 小结归纳:以上两种方法都不影响课文的完整性,但削弱了表达的魅力,影响了文字之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注作者的表达,体会到在写实的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联想,会使文章内容更加富有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 2.导语:伴着优美的乐曲,用充满感情的朗读来再现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借助音乐和文字,实现和音乐家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 配乐齐读、练习背诵第九自然段的内容。 3.一起看“资料袋”的内容,更好地了解贝多芬。 4.教师补充资料介绍贝多芬与疾病抗争的资料并导语激情。 当贝多芬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他放弃参加所有的音乐会。但是后来,出于对音乐无比的热爱,贝多芬又拿起了笔,凭着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才华,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命运》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命运》这首乐曲的片段,感受贝多芬表达的情感,也来做一次音乐家的知音吧。 5.播放《命运》片段,边听边想象:听着这段乐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6.练笔:仿照第九自然段的方法写一写以上联想的内容。 【设计意图】落实现实与联想相结合这一表达方法的学习,为学生创造条件,尝试从积累到运用的迁移,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7.反馈学生练笔,点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继续查阅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欣赏《月光奏鸣曲》或贝多芬的其他音乐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意境,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例9,“练一练”,第67~68页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使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在小数计算中的应用,积累求近似值的经验,培养计算技能,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获得方法的心理满足,提高学习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 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算式。(小黑板出示) 2.51x0.7 2.51x5 2.51x5.7 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学生回答,特别是位数不够怎么办? 二、新授。 1、教学例9。 (1)出示例题:王大伯前年收入3.18万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去年他家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书:3.18×1.6≈() 指名一人板书竖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 (4)练一练。 (5)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 0.86×3.2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 2、试一试。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 40.32×403 完成后,学生交流。指一人板书。 3、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0.32×403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十二8~12题 学生小组完成,集体讲评 四、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3.18×1.6≈ ( )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三、教学过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 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 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略)3 、(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画一画: 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cm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比一比: 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 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xx 平均:xx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方法。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一)教学内容:第11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 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手工纸10盒,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认识盒装手工纸数目。 师:拿一盒手工纸,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张?学生猜后教师打开演示:介绍每沓10张,每盒100张。 2、师演示、生口答。 (1)1盒里面有()沓手工纸,10沓有()个十张;(2)2沓纸有()张,有()个十张;(3)80张纸有()沓; (4)2盒纸有()张,()个百张;(5)400张能装()盒,有()个百张。 (二)探索操作 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1)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6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学生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盒手工纸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说一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60张纸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刚好分完。这样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 预设2:60张纸就是6沓,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课件演示) 预设3: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板书横式:6÷3=2 60÷3=20) 预设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预设5:60—20—20—20=0共减3次,所以60÷3=20。预设6:20+20+20=60所以60÷3=2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3相同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与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4)揭示课题、巩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60÷3=20(张),它就是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抢答题(卡片出示正反两面) 5÷5= 4÷2 9÷3 8÷4 50÷5= 40÷2 _____ _____根据前两组的规律,让学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组算式,口算后说出算理。 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有信心再解决一些问题吗?600÷3=(课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数除整百和整千数的商 (1)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汇报后集体订正)预设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预设2:6个百除以3是2个百,就是200。(让多名学生再说一说,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么6000÷3呢? 3、引导小结:口算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把整千数看成几个千,转化成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较为简便。 (三)巩固提高 1、书第1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你是怎样想的? 2、书第13页第1题。(课件出示)你是怎么想的? 3、书第13页第2题。(课件出示) 找出信息,列式口算。(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板书: 口算除法 (一)6 ÷ 3 = 2 60 ÷ 3 =(20)6个十÷ 3 = 2个十600 ÷ 3 =(200)6个百÷ 3 = 2个百 活动目标: 1、寻找发现生活中小不同的物品。 2、通过观察、比较,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谁的,谁的小”,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积极探索。 4、随即进行谦让教育。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6、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创设天线宝宝家的情景,摆放各种小不同的物品,如:碗、盘子、汤匙、玩具、衣服、鞋子等。 2、在活动周围贴上小不同的卡片,一样的卡片小各一。 3、活动室外面铺上地垫和小地垫,摆放的天线宝宝、纸箱和小的天线宝宝、小纸箱。 活动预设: 一、谈话引入 天线宝宝欢迎家来到天线宝宝乐园来做客。丁丁喜欢的东西,拉拉喜欢小的东西。(出示天线宝宝和他们喜欢的东西和小东西)引导幼儿说一说他们分别喜欢什么? 观察分析 该环节作为引入,孩子很感兴趣。但是有些孩子吸引力都在天线宝宝上,不能听清老师的要求。 二、找一找,说一说 天线宝宝乐园里还有许多有有小的东西,请家去看一看、找一找,回来告诉老师和 小朋友。小朋友可别乱拿东西,天线宝宝们会生气的! 幼儿自由探索集中个别讲述:我看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小?(结合社会性,进行谦让教育)。 观察分析 孩子们对桌上摆放的玩具动物很感兴趣,许多男孩在玩玩具,出现了争抢的现象。活动后的讲述活动,一些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话。 三、比一比 小朋友很聪明,天线宝宝们在卡片上画了许多的礼物送给家。每人到周围拿一张卡片,然后去找和你卡片上礼物一样的小朋友,两个人手拉手随便找个位置坐下来,说一说:我们的礼物都是什么?谁的?谁的小? 老师简单示范幼儿自由找朋友集中讲述。 观察分析 在找卡片的过程中,能力强的孩子会主动去找自己卡片上内容一样的好朋友,能力较弱的孩子则不能,有些孩子没有找到好朋友。因为固定位置的'影响,有的孩子找到了好朋友却不能一起坐。 四、延伸活动 天线宝宝要到外面去玩,小朋友们要不要一起去呀?门口有一条宝宝通道,拿礼物的小朋友要爬过的通道,去找的天线宝宝;拿小礼物的小朋友要爬过小的通道,去找小的天线宝宝,然后把卡片放进他们的口袋里。可千万别放错了! 幼儿根据卡片上物体的小怕地点根据物体的小将卡片放进小不同的篮子里。 观察分析 孩子们对爬很感兴趣,能按老师的要求不推不挤。有个别孩子将卡片放进小箱子。 自我思 一、适宜性行为 1、此次活动的选材上基本能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各个环节连贯。 2、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 二、不适宜性行为 问题1:各个环节赶过场,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少。 原因:怕孩子们在自由探索时,没有按要求去做,所以孩子们才自由活动一会儿,就急着把他们集中回来。活动的指导没有针对性。 对策:应放手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并给予一些能力较弱、不愿参加活动的孩子重点指导。还可以发挥孩子之间的互助精神,以强带弱。 问题2:在“找卡片”这一环节中,许多孩子找到卡片,也找到和自己卡片上物品相同的好朋友。但是两个好朋友没有坐在一起,互相讲述,互相交流得较少。 原因:孩子们受固定位置的影响。 对策:改变椅子的摆放。 问题3:延伸活动“小配对”,有的孩子将下卡片放进箱子。 原因:没有检查孩子的配对结果。 对策:这个环节可以发挥能力强的孩子的作用,请他来扮演天线宝宝,检查其他幼儿活动的情况。如:对要将卡片放进小箱子的孩子说: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的好朋友是小卡片。 问题4:活动形式没有新意 原因:活动的设计还是没有打破以往教学模式,没有创新。 对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将观察小不同的物品,找卡片的环节设计成游戏的形式,适合小班教学游戏化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查漏补缺,解决疑难和遗忘知识。 2、进一步梳理知识,加强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指导,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3、提高审题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更正考试中的错误题型。 4、理性看待考试分数,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查漏补缺,解决疑难和遗忘知识。 2、进一步加强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指导。 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和提高数学综合素质,使学生解题规范化,做到会做题得满分,不会题也力争得分。 教学方法 评(评错误原因,评优秀解法,评新题生题)、议、练结合。整理升华,总结提高。 教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试题难度不大,考察学生能力的题较多,对于素质不高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答题却是感到了困难,所以这些学生成绩不太理想。 二、答题分析 1、存在问题从评卷情况看,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别学生审题不清,造成错误。 (2)学习知识不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欠佳。 (3)对部分概念模糊,造成填空、选择题丢分。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查 (课前,提前把测试卷发放到学生手中,并提出要求) 教师谈话同学们,试卷老师已经批完了,现在发给大家,自我检查分析,完成三件事情 1、自查检查自己出错的原因。 2、自改把自己能改正的题目改正过来。 3、自记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设计意图把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查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也为小组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总结检测情况 谈话同学们,通过阅卷,老师发现同学们完成地不错,其中有24人得了优秀,班级中不少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一些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巧妙,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审题不仔细,解决问题不够灵活,下面我们就对这次检测进行试卷讲评。 (设计意图试卷讲评课要发扬优点,改进不足,通过简单总结,对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鼓励,也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试卷讲评课的学习热情。) (三)试卷讲评 1、小组合作交流,生生互助解难质疑。自改、自记,同学们都完成了吗?下面我们小组交流,听清楚要求 (1)把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以及错误原因分析给小组同学听。 (2)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忙解决。谈话课前,老师已经把试卷发到同学们手中,要求同学们自查、 (3)小组长把你们小组出错较多的题目记下来。 2、组间交流,师生互动解难质疑。 (1)谈话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括号里最大能填几?让学生展示方法,教师点拨、总结方法。 (2)谈话看图填空。 (3)谈话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灵活应用于生活当中,加强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4)典型错题分析 填空题错的最多的是以下几题: 第4、7、8小题出错较多。查找错误的原因一是对题意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 弥补办法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达到正确理解和填空。 小结 同学们,1——8题都是填空题,不管题型怎么变换,做完后,我们都要停下来认真检查,检查什么?学生交流。 3、学生交流,个别展示。 (1)谈话学生交流选择题第1——4题,通过交流展示。 (2)总结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解题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用心分析最后结果,来判断选择A、B、C中的哪一个。 4、学生交流,独自订正。 (1)谈话口算、笔算出错较少,出错较多的是混合运算,原因只要是部分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掌握不牢固,计算习惯不认真,书写习惯不规范。 5、师生合作,互动交流。 (1)谈话这些试卷中的问题现在自己能解决了吗?请你把试卷中的问题改正过来好吗?学生独立改正错题。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同努力,把学生存在的困惑给予解决,此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予以改正。)6、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1)谈话学生独自思考,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第1——4题。出错的'最多的是第4小题的第二问、第三问。 (2)谈话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题意理解不透彻,造成列式错误。 (3)弥补办法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相关信息,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算式,教师注重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是试卷讲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反映出学生中思维的习惯,教师的讲解可以对知识做强化巩固的过程,起到趁热打铁,举一反三的作用。) 7、课后分析,自我反思。 (1)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小结希望同学们认真订正,从中汲取经验,使知识和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8、教学反思。 试卷讲评是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为避免讲评“简单重复”和“高耗低效”,遵循先“生”后“师”,先“筛”后“讲”,既“点”又“面”,明“路”后“果”的方法上好试卷讲评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本学期学了曹一鸣老师的《数学教学评价》,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和手段。课堂教学从行为上看,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从结构层面上看分新课引入、新知探究、实践运用、畅谈收获四个层面。正确理解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有效组织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只有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有深入的认识,有效的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发展功能,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对于课堂教学评价对象,人们理解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过程及效果;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评价课堂教学活动整体。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评语评价法、口头报告、言语随机评价、等级评价法、学业成绩报告单、量表评价法、档案记录等。而在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常用的评价方法是调查评价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定等。 1.量表评价法。 优点:简单易行,评价者能快速给整节课定等级,下评语。不足:采用大脑记忆、书面记录等手段,评价者独立对课堂进行评价,边回忆边向评价对象提供反馈意见,有时无法准确地回忆和描绘某些具体的细节,只能凭经验和印 2.课堂观察法。 课堂观察是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优点: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足:只能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它还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 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它不能个人单独对整节课评价,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教师可以进行自由、分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新教材体现的素质教育思想,反映在数学教育中即为通过数学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对自己有用的数学。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是新教材编写的基点;以学生主动探究、亲自体验为特征,是新教材内容体现的重点;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新教材的热点;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理解和健全发展,是新教材创新教育的灵魂。以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理解数学教育,才能有全新的视觉设计复习教学。 一、章节复习要注意“络化” 复习课不同于上新课,没有固定的教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增强学生的信心,就要求教师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浓缩成一个知识网络,以便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存贮,需要时又能很快提取出来。其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怎样把章节中所学知识由厚到薄——建造知识网络,实现“网络化”。 二、例题讲解要注意“变化”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突出教材重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反映“教学大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在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例题的示范功能,力求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使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可遵循:温故原则、解惑原则、发现原则、探究原则。以教材初中《几何》第三册79页例题2为例,我就自拟一题多变的问题谈一些浅见。教材的例题是: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E·AD。 1、仿造变式。模仿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变化某些数据,或把证明题变为计算题(或反之)等手段,将原题作适当变化而编成新题目,这类题解法与原形题的解法基本一致。 例1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若圆的半径为5,AD的长是4,求AB·AC的值。 2、反向变式。改变原命题的叙述方式,把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可得出有异于原型题的新题。 例2如图2,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AB·AC=AD·AE,求证:AD⊥BC。 3、保留条件,引申结论。在保留原题条件的前提下,对其结论进行深入挖掘,可利用相关的知识导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 例3如图3,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S△ABC=AD·AEsin∠BAC。 4、变更条件,推出新的结论。将例题、习题的条件减弱(或增强)或进行等价代换,使问题变得较为灵活,使结论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4如图4,已知AD是△ABC的高,MN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D·MN。 5、推广变式 在原命题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把原命题的条件进行引申,实施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演变,从而获得新命题。 例5如图5,△ABC内接于⊙OD在BC边上,点E在 6、将图形背景复杂化 上,且∠BAE=∠CAD。求证:AB·AC=AE·AD。 通过图形背景的变化,可将原型题中基本条件隐藏起来,也是一种变式手段。 例6如图6,△ABC内接于⊙O1,以AC为直径作⊙O2交BC于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求证:AB:AD=R1:R2。 三、思路方法要注意“优化”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由此可产生多种思路。要注意比较多种解法的优劣,提炼出最佳解法,以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四、习题设计要注意“类化” 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把三年所学内容有效地复习一遍,一定量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归类不仅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而且还要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指导性等特点。建议第一轮复习使用《中学数学研究》今年12月发行的中考数学试题汇编。 五、思想方法要注意“点化”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核心”和“灵魂”,它并不完全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同时又是万千实例的提炼和总结,具有本质性、概括性和指导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点化,高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领悟其价值,滋生应用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可采用《中学数学研究》今年12月发行的初中数学复习专辑,进行专题讲座。 六、重点内容要注意“强化”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处理重点内容时,一般认为这部分知识讲得多、讲得透、用时长,就是重点突出,其实不然。大运动量的限时训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重点内容的处理。强化训练,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局部训练,不但要练出个性,而且还要练习出共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章、节、课过关,才能使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七、数学应用要注意“转化” “新教学大纲”第一次把“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写入数学目的,并指出“初中数学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考命题开始做了有益的尝试。倡导探索,鼓励研究,实现转化。试题无论从素材的选择、文字的表达、到题型的设计、题意的开掘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呈现出多姿多彩,别具创意,格调新颖的趋势,在教学中要注意化归的思想,结合《中学数学研究》初中数学复习专辑、中考试题汇编加强训练和总结。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郑老师为我们做一个讲座,老师在谈论教学设计。她什么时候开始问我们教学设计和课程计划之间有什么区别?我真的很蠢,我从来没有想过。郑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教学设计指的是重视教学和设计过程,教学设计更加理想化,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实现理想的状态,并且课程计划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上。两者都有一个教训的理解和参考。但是课程只提供理论指导和教学的理想,也就是说什么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通过这个班老师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想学习什么样的学生,它和教学设计均质,一个理想的课程。直到今天我知道:原来两个基本上没有相关性。教学设计是比课程计划更广泛的概念。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有四个主要内容,他们是:教什么;学习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想要写一个教学设计,首先不可避免的要想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是在本节的章节和设计中描述的,前后的逻辑关系,例如前面的章节是什么,说什么,下一章是什么,说什么,谈谈什么作用这个课,还要注意每一章的第一节,要注意整章的.介绍。 二,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储备。 (2)能力储备。是对不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不同方面有针对性地学习,了解不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水平,通过分析学生情况,默认可能出现后学生确定需要破解的第一个困难是,第二个困难是。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正确的药。 (3)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这个讲座讲了很多以前没有想过的事情,知识,教学设计和课程计划已经检查了老师对知识和理解的理解,如何表达他们的理解,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一个老师的基础和能力,为舞台刚刚接触了这个行业的老师,我们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这个讲座告诉我们,我们仍然缺乏很多东西,我们不应该局限于眼睛结束本课,我们应该把目标延长,拓宽我们的视野,学习更多新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教学技能,从各个方面丰富,改进和发展自己,为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 (1)特点必须突出特点。 (2)反思是教学结束后自己的类设计和真实链接不符的原因。 郑涛老师来到梁翔五人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座,我们每个人都受益。郑正老师的手教教学设计讲座,感觉非常有用,不仅从表面结构或深层内容的挖掘,将会是我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坚实基础。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合适的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3-01 数学教学设计05-26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4-09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5-2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9 数学《跳绳》教学设计06-20 数学教学设计[优选]07-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29 数学教学设计15篇03-25数学教学设计2
数学教学设计3
数学教学设计4
数学教学设计5
数学教学设计6
数学教学设计7
数学教学设计8
数学教学设计9
数学教学设计10
数学教学设计11
数学教学设计12
数学教学设计13
数学教学设计14
数学教学设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