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子邮件的特点,掌握电子邮件的地址格式
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对电子邮件了解甚少,也会有学生已经掌握电子邮件使用并经常使用,但是在系统的书面知识方面并不一定全面正确地掌握,因此在基础知识方面也要全面落实下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电子邮件。
2、知道电子邮件地址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如何申请一个电子邮箱。
2、学习如何登陆到自己申请的电子邮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使用计算机时培养良好地使用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电子邮件(箱)。
2、知道电子邮件地址的组成。
3、学习如何申请电子邮箱。
4、学习如何登陆到自己申请的电子邮箱。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申请电子邮箱。
2、学习如何登陆到自己申请的电子邮箱。
教法、学法分析:
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教学用具:教材,校内WEB邮件服务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师:同学们,马上要放暑假了,你的好朋友也不常见面了。你们会怎么联系呢?
生:打电话,去他家,写信等等。
师:如果好朋友回老家了,长途电话费用也很贵,那你怎么办?
生:写信等
师:老师来介绍一种方便,快捷,费用便宜的练习方式,请大家看一下这是什么“E-mail”(板书出示:E-mail)
生:电子邮件
师:好的.,那么谁来具体介绍一下电子邮件呢?
生:传递方式、费用、内容、使用情况等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子邮件的特点,掌握电子邮件的地址格式
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对电子邮件了解甚少,也会有学生已经掌握电子邮件使用并经常使用,但是在系统的书面知识方面并不一定全面正确地掌握,因此在基础知识方面也要全面落实下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电子邮件。
2、知道电子邮件地址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如何申请一个电子邮箱。
2、学习如何登陆到自己申请的电子邮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使用计算机时培养良好地使用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电子邮件(箱)。
2、知道电子邮件地址的组成。
3、学习如何申请电子邮箱。
4、学习如何登陆到自己申请的电子邮箱。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申请电子邮箱。
2、学习如何登陆到自己申请的电子邮箱。
教法、学法分析:
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教学用具:教材,校内WEB邮件服务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师:同学们,马上要放暑假了,你的好朋友也不常见面了。你们会怎么联系呢?
生:打电话,去他家,写信等等。
师:如果好朋友回老家了,长途电话费用也很贵,那你怎么办?
生:写信等
师:老师来介绍一种方便,快捷,费用便宜的练习方式,请大家看一下这是什么“E-mail”(板书出示:E-mail)
生:电子邮件
师:好的,那么谁来具体介绍一下电子邮件呢?
生:传递方式、费用、内容、使用情况等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新课程中提出,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本课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技术基础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突出自主创意,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体现了新课程的建构教学思想,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一、教学内容分析
《调整图形》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上册第15课的教学内容,在上节课学习了使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与粘贴命令基础之上的新授。学生已熟悉利用菜单中的命令来操作,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多实践,多摸索,意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学生提示,引导他们有目的的学习。本课通过和喜羊羊一起解救小羊羊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对简单图形的翻转、旋转、拉伸、扭曲作出更复杂、更美观的图形。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四年级学生,他们目前己经能初步运用绘图工具进行各种图形的绘制,但运用一定的画图技巧进行创作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去完成,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画图技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翻转/旋转”命令、“拉伸、扭曲”命令。
学习“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图形。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完成预设的情境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的技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图形翻转、旋转、扭曲、拉伸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创作。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喜爱的喜羊羊角色创设情景教学,利用优美、生动的画面,丰富有趣的情境,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情景任务之中,不仅使学生学习热情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老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发现法”,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与质疑。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机房。
2、极域教学系统。
3、美羊羊、钉子板、橡皮泥、课件及图片等素材。
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巧导入,激兴趣
1、播放课件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谈话:喜欢这首歌吗?还记得每集结束时灰太狼都大喊了一句?对了,刚才喜羊羊过来找我,告诉我费羊羊和美羊羊又被灰太狼捉去了,特请我们乐于助人的同学帮忙解救。那就让我们快快行动吧!
2、揭示课题:调整图形
出发之前喜羊羊要叮嘱我们同学做好如下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水平翻转、垂直翻转、旋转
教具美羊羊实物演示理解:水平(左右)翻转/垂直(上下)翻转/按一定角度旋转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开始,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同时鲜明直观的教具的使用能加深学生对水平翻转、垂直翻转、按一定的角度旋转的理解,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奠定基础。)
(二)解救美羊羊
出示魔法图
灰太狼为了控制美羊羊她们,特对她们施展了魔法,让她们都晕过去了,大家让她们从沉睡中站起来就能唤醒她们,解除魔法。那如何解救呢?
指名说
出示学法:
1、选定对象(美羊羊),红色着重显示
2、单击图像菜单下的“翻转/旋转”命令
3、单击“水平翻转/垂直翻转/按一定角度旋转”命令
4、确定
学生操作
指名演示
同学们救出了美羊羊,气急败坏地灰太狼又钻进了羊村,将其卧室搞乱了,大家快来帮忙收拾收拾吧!
巩固练习:实践园1(整理房间)
(设计意图:单纯讲授学生会感觉比较乏味。因此,在情境中开展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在翻转时假如不选定实物,会造成整个画面的翻转或旋转,所以一定要强调操作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选定对象。)
三、拉伸和扭曲命令的运用
忙完了一天,小羊羊终于可以放松放松了,听说动画片《西游记》很好看,孙悟空本领大,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小羊们也想试试变大缩小的金箍棒,你们能帮助他们实现愿望吗?
实物(钉子板、橡皮泥)演示理解拉伸/扭曲命令
讨论“拉伸”和“扭曲”的不同点。
“拉伸”选项中“水平(H)”和“垂直(V)”输入框中的数值代表当前图形的比例,100%代表原来图形的大小,小于100%表示缩小,大于100%表示放大。
“扭曲”选项中“水平(O)”和“垂直(E)”输入框内的数值表示将图形歪斜的角度。如果输入的数值大于0,则图形按顺时针方向歪斜;如果输入数值小于0,则图形按逆时针方向歪斜。
练习1:金箍棒的大小(拉伸的使用)
2、设计各种夸张变化表情的孙悟空(扭曲的使用)
学生操作,教师行间辅导
提示:先选中对象
(设计意图通过特殊数字的设计,让学生理解拉伸中不同数值可以引起的变化,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总结结果。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钉子板、橡皮泥将动态的变化效果呈现给学生,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扭曲、拉伸的作用。)
四、拓展提高,综合实践
同学们辛苦了,为了奖励你们今天的助人为乐,小羊羊们送了一个风车给你们,你们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本领把它画出来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本领?
引导学生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喜羊羊一起智斗灰太狼,羊村长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机智面对困难,并送我们同学一句话:
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设计意思: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加以归纳、系统化,并作适当提高。通过这样的.小结,就避免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不容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学生在实践过后不知所学的问题。这样设计为本节课所布置的任务划上圆满的句号,取得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用“翻转/旋转”、“拉伸/扭曲”的方法,学会变化,看似简单的操作,但在实际操作“拉伸与扭曲”中很多学生有难度。下面从三方面总结本课如何克服难点的:
一、寄教于情,寓学于境。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好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是很有帮助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索,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不再枯燥,对于新知识他们会更乐于接受,而且印像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样会让学生心情愉悦,在快乐中创新,同时在电脑课上学生不仅只是掌握电脑的操作能力,还要有情操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将学生非常喜欢的《喜洋洋于灰太狼》引入课堂,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了任务驱动贯穿于课堂始终。学生在这节课中始终在从事着帮自己最喜欢的“偶像”做事,是做得“乐此不疲”。同时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用智慧勇敢面对困难,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基于教材,高于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够灵活地使用教材,打破原有教材的编写特点,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通过喜羊羊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超越,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想像和创新能力。
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接受知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层次清晰,学习的内容在逐渐的加深,学生的思维也逐步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讲解、独立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机器人识别障碍物、“认识”路的原理。
2、初步会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识别障碍物、“认识”路的完成任务。
教学重点: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识别障碍物、“认识”路的完成任务
教学难点: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识别障碍物、“认识”路的完成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践
教学过程:
一、演示演示机器人沿白的线路或黑的线路行进,到达模拟的公共汽车站停止。
二、引导观察机器人能完成沿白的线路或黑的线路行进,到达模拟的公共汽车站停止,说明机器人具有什么功能?答:机器人具有“看”路和“看”站牌的功能。机器人为什么具有“看”的功能呢?答:机器人身上安装了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它是机器人的“眼晴”。这个机器人有多少支“眼睛”?答:三支“眼睛”
三、引导探索机器人“眼睛”的特性
实验一:打开机器人的电源开关,用手去挡住光电传感器,看看机器人有什么反应?结果说明什么?答:机器人能利用光电传感器“看”到物体。因为手挡在光电传感器的前面,一部分光就会被反射回去。这时光电传感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机器人的“大脑”就会有一定的`反应,从面感知物体的存在。
实验二:打开机器人的电源开关,用手去挡住光电传感器并且前后移动你的手,看看机器人有什么反应?结果说明什么?答:机器人能利用光电传感器“看”到不同距离的物体。
实验三:打开机器人的电源开关,用手去挡住光电传感器和没有任何障碍物挡住光电传感受器两种情况,观察机器人有什么反应?
四、根据机器人完成的任务编制程序见书P103页图13—2程序
五、设计仿真场地具体设计步骤见书103页设计仿真场地部分
六、仿真运行 具体操作步骤见书106页仿真运行部分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4
本学期,我担任七八年级两个班信息技术教学。我将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规划。
一、思想认识。
在这一个学期里,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思想认识进步提高。
二、教学工作。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作为一名新的初中信息技术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要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多样形式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和
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汇报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热情、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网络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全面运用信息教学设施,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
1、微机教学全面到位。本学期初,微机室40台学生机全部得到合理应用,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里学习信息技术。
2、多媒体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本学期,我校继续白板教学的运用,利用网络给教育带来的便利,让教师接受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同步学到内地的新知与学习方法,使我校各科教学工作实现信息化教学更上一步台阶,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了学生求知范围。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信息化教育教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的进行多媒体教学工作。
2、增加计算机课外活动,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继续使各学科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4、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尽量向学习上转移。
5、在下一学期争取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多组织一些计算机教学和培训活动,使教师和学生们在工作、学习上发展他们的特长,继续把信息技术有效利用。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基层,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校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电子工业出版社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Windows自带画图程序的使用。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初步认识画图软件,了解画图软件窗口各部分功能,能够打开、保存画图文件,并学习放大、撤销操作、颜色填充等基本操作,进而能够对一幅初步完成的画图作品进行涂色。本节课所涉及的操作并不复杂,但作为第一课时,培养学生对画图软件的兴趣尤为重要,所以培养学生使用画图程序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信息技术学科的起始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学习了鼠标操作和键盘操作,并对部分软件的窗口有了有了初步认识。学生从感性上对窗口操作的共性有了初步感知,这对本课学习画图程序窗口有一定的帮助。学生能够比较熟练操作鼠标为本课进行涂色练习提供了技能基础。另存文件为全新知识,可能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画图程序窗口。能够使用“打开”、“另存为”等命令;
学会使用颜色填充工具对图片进行涂色;
学会使用放大、缩小、撤销操作等命令辅助涂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听老师讲解,阅读课本等系列活动,了解画图窗口及涂色等相关操作,自主完成对学习画图程序的意义及基本操作方法等知识的建构;
从作品欣赏,模拟操作等过程中激发学习画图程序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计算机是“工具”而不是“玩具”的正确价值观,并在激发学生学习画图程序的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画图程序的打开、保存、另存为等操作;
认识画图程序窗口;
颜色填充操作及放大、缩小、撤销等命令的使用
2.教学难点
画图文件另存为操作;使用放大功能涂色。
五、教学准备
1.设备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win7系统画图程序的安装。
计算机教室管理系统安装。
2.素材准备
供学生涂色操作的相关图片。
画图程序的使用等相关微课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
展示一组电脑绘画作品,学生欣赏(课件出示)。
最后一张是照片,一张是电脑绘图,想知道这张“空客A380”是怎样画出了的吗?(微课展示,激发兴趣)(空客A380,被称为空中巨无霸,最多载客800多人)
刚才绘图中所用到的软件就叫做“画图”软件,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画图软件的.使用。
(二)、进行新课
1、初识“画图”软件
如何打开画图软件呢?(教师演示,学生操作,说明:与教材介绍的方法不同,主要是操作系统版本问题)
打开画图软件,观察软件窗口,与我们之前学习的媒体播放软件等窗口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课件出示,各部分名称)
反馈提问,指出窗口各部分的名称。
如何用画图程序打开图片?(教师演示使用打开命令,学生操作,打开图片“田园”)
2、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
这是一幅没有涂色的图画,当我们在纸上画画时,用什么涂色?用画图程序怎样进行涂色呢?请同学们将这幅图片涂上合适的颜色,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播放老师发给你的视频学习或到课本上去找答案。
学生播放微课“颜色填充”,自主学习,然后对“田园”进行涂色
展示、汇报、提问、交流:
操作错误怎么办?
怎样给细小的部分涂色?
3、作品完成后怎样保存?“另存为”的使用。
4、课堂练习:桌面上有两副图片“美丽乡村”、“稻草人”,任选一幅给图片填充合适的颜色并保存。
(三)、课堂小结,学习评价
这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操作?
七、板书设计
田园处处景色美
认识“画图”软件
“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
“撤销”
“另存为”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6
第9课 建立自己的文件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创建文件夹。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把自己创建的文件存放在文件夹里,进行分类管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过程与方法: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练习操作+作业完成 教学重点:创建文件夹及文件夹的命名与保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本节课学习自己创建文件夹,并通过学习,能够把自己的文件分类存放在自己文件夹里,便于管理文件。
二、新授
1、认识文件夹
Windows把计算机硬盘里的各种文件根据不同的用途,分门别类地存放在类似文件柜的`抽屉里,这些“抽屉”,就是文件夹。 就像抽屉可以再分在分成许多小格一样,文件夹内也可以再建立文件夹,我们称为子文件夹。
2、如何创建文件夹
在建立新的文件夹之前,首先应该确定这个文件夹建在哪里,是直接建在打开的硬盘(根目录)里还是建在已经建立的文件夹里。下面我们就学习在“我的文档”下面建立一个新文件夹。
(1)首先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2)其次教师总结创建文件夹的方法
①在桌面双击“我的文档”图标,打开文件夹。
②单击文件菜单。在“新建”的子菜单下选择“文件夹”,然后单击; ③“我的文档”下面就建立了一个新文件夹。
(3)最后,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请“小老师”提供帮助。
3、文件夹的命名和改名
文件夹的命名规则与文件的命名规则完全一样。
文件和文件夹都可以改名。下面我们将“新建文件夹”改名为“学习”。
(1)在“新建文件夹”上右击弹出快捷菜单。
(2)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并单击“重命名”。
(3)输入新文件名“学习”,然后在虚框外面单击右键(或者按回车键)确定,文件夹的改名就完成了。
三、学生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教师巡视辅导。
四、小结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在认识文件夹的基础上学会新建文件夹,在掌握文件夹命名规则的前提下给文件夹命名和改名,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学生认识文件夹,教师演示新建文件夹,让学生自学文件夹命名规划的内容,大家合作探讨文件夹的命名和改名,通过一堂课学习下来,学生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网络学习?认识一些未来的网络学习方式。
2、初步掌握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网络学习的操作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确立自己的学习主题。
难点:在网络学习中克服网络中其它因素的干扰。
教学媒体:
课件、网络及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引入新知
课前活动……开课:
师:同学们,一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终于到来了,请同学们各就各位,调整好你的计算机,并退出所有的应用程序,回到桌面,电子教室马上开启了。
好,闲话少谈,马上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了。
[老师开启电子教室,画面停在课件即将播放的视频首祯画面上]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
[师生同观这个视频](3′)
师:有谁看过这个视频吗?(或有谁没有看过这段视频的?)……它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知识内容?请发表你的说说,名额有限的啊。……谁来抢这个沙发。
师:[如果不活跃]老师先来抢个沙发坐坐:“这是我国神舟十号发射成功时宇航员在太空授课的现场视频片段”、“中央电视台地面授课现场”等。
生1、……。
生2、……。
师:是不是又换醒了你一段往日的记忆啊。
师:实质上刚才我们跟着视频播放的过程,经历了另一类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本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体验的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的学习模式――网络学习。
[课件展示课题: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湖北省中小学地方教材《信息技术与网络――多媒体技术》九年级下第五课第29页])
当今,网络已经参透到工作和学习的各个阶段中。在网上学习正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并且这种学习方式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它是我们未来学习的主要方式。作为时代浪潮儿,我们行动了吗?
那么,我们心目中的网络学习是怎样的呢?
同学们是不是很想来试一试呢?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知识点选择一个学习主题。
如果你有学习主题,请直接打开并学习。
如果你没有学习主题,请选择某个喜好主题并学习之。
时间3分钟,看谁做的又快又好,倒计时开始。
……
好,时间到。现在不管你做的怎样,请大家停止操作,保持当前窗口,不要关闭当前窗口就行。
二、师生互动破解新知()
我们先不讨论同学们学习的什么主题,先来认识一个概念:
什么是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
为了进一步了解它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一段网络学习的视频案例,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3′)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并说说它与传统课堂学习的异同点。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老师提示学生并反复回放某些片段,便于学生小结,小结的大概内容如下:)
翻转课堂是实现网络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目前正向全国扩展。
[翻转课堂:先将知识点讲解的视频录下来放到网上,然后学生在网上学习并将不懂的内容记下来或写到网络交流区(或网络日记),来校后有目的的教与学,同时老师也根据学生的反馈,老师教学方式也在调整。]
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相比的优缺点:
优点:
1、方便。只要有空,就可以上网学习,不怕“老师”没空。时间安排灵活,同时还能将时间化整为零。
2、省时。免去了来回奔波于各辅导班或学校的时间,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3、可反复学习。如在学校遇到暂时掌握不了的知识点,可以重新学、反复学。还可以随时提出问题、直到弄懂为止。
缺点:1、网络上有很多吸引人的东西,比如聊天、玩游戏等,容易让人分心。一个自制能力不强的学习者很难抵挡诱惑。
2、影响视力。因为眼睛整天盯着计算机屏幕,会让人有疲劳的感觉。网络学习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不利于健康。
3、网络学习是虚拟的,在学习时看不见周围的同学,因此也无法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同时还缺少同学之间互相激励与竞争的氛围。
(尽管如此,网络学习还是以它自身的诸多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
三、实践体验感知新知
下面我们再回来看看同学们的学习主题。(根据学生窗口呈现的内容归类分析:)
1、在网上看过电影吗?有经常看的吗?[因为我喜欢]
2、听音乐、听英语录音。走在路上,带着耳机听。[我时尚]
3、玩游戏。[我爱好,我沉迷]
4、百度找答案。[我任性,老师,我不听讲也能正确完成作业了]
5、看讲座。[我不自控,我孤单,看一会就做自己的私活]
……
[统计人数,能成功进入主题的应该很少]
你们觉得这样的`网络学习有效果吗?
你知道你的网络学习无效果的原因在哪呢?下面我们对应着找一下原因:
根据当时学生具体的活动情况分析学习动机:
(通过电子教室让学生自已演示给全班同学看,并对号分析。)
(1、学习目的主次不分: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并不多,大多数时间是在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在学习的时间里多数学生在查资料的同时利用网络聊天、听音乐、玩游戏、看电影、随意浏览、下载各种信息等没有主次之,耗时耗力。如:XXX;[自我控制]
2、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在网络学习时缺乏自我控制而导致分心的现象。对网络学习内容没有好奇心及求知欲望。如:YYY;
3、学生的学习自控力较差:因无人监督,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不能坚持学习。
4、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与动机不纯:迫于外界的压力和要求成为一种课业负担。
5、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网络学习的宽松自由性致使学生情绪的波动较大。
6、学生的学习习惯未养成:在网络学习中遇到不懂或不理解的内容也不自觉的去查询,以内容感兴趣与否确定是否点击进入。如:游戏类,这些与学生学习无关等。)
要养成有意识的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
请同学们看老师正在学习的一个主题活动教程。
实例课程:初中数学入门:同类项、实数和圆周角定理(非诚勿扰)
[用户名可自己先注册](学习时长5-8分钟,让同学们感知一下这个枯燥的数学问题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确变得如此有趣味。)
学习说明:1、对同类项知识点不清楚的同学可以随时到此学习。这是一个免费的学习教程。
2、窗口右边可要利用起来啊,有了它学习就不孤独。同学们互相交流。
四、交流学习拓展新知
同学们,你知道你们为什么没有老师这么快又这么准的找到自己的学习主题吗?
并且你选择的学习主题能达到你的预期效果吗?
网络里的知识丰富多彩,网络学习方式便捷、自由、灵活多变,要享受名校、名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必须克服以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制订明确的学习计划。
老师能实现的密决在这个“学生支持文件.txt”里。
[老师通过电子教室发放“学生支持文件.txt”给学生。]
因为老师在之前已做好了周密细致的计划(包括平台的选择、知识点的选定以及个人上网有关信息的认定等),所以才能顺利的实现。
请同学们打开此文件阅读相关内容。
再次选择一个主题学习之。
[学生可直接复制“学生支持文件.txt”中的链接到浏览器地址栏中,打开相应的学习活动窗口。一来避免学生脱离教学航向;二来可直入主题,环节紧扣,课堂效率高。]
部分链接如下:
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进行学习,体验网络学习的乐处!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在线课堂讨论”和“记网络笔记”等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达到提高网络学习效率的目的。
………
感觉怎样,现在是不是觉得不茫然了。
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不但发展,网络学习方式也会不但的变化,只要同学们慧眼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网络学习方式定会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网络学习无处不在,网络学习就在你身边!
总结: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因素:
1、克服不良的上网行为习惯
(目的主次不分、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动力不纯、学习习惯未养成。)
2、选择优秀的学习平台,制订明确的学习计划。(平台的选择、知识点的选定以及个人上网有关信息)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8
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基本形态,也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指导人们的行动。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 普遍性◇ 依附性◇ 共享性◇ 价值性 ◇ 时效性
3.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4. 信息技术的历史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5.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
(A)普遍性(B)科学性(C)依附性(D)共享性
2. 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称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三类资源。
(A)物质、知识、信息
(B)能量、知识、信息
(C)物质、能量、知识
(D)物质、能量、信息
3.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 次革命。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9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要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二章《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四节《数据处理》的第三部分内容:常用函数。
数据运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将它从第四节的内容单独抽离作为本单元第2课时的授课内容,在学生已经对Excel已有初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数据的求和运算,重点介绍利用公式和Sum函数求和。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参与学习的是七年级学生。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学校,小学信息技术课几乎不开课或很少开课,因此他们对Excel函数运算这部分内容几乎是空白,而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个体差异,为了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缺陷,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上课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运用公式进行数据求和运算。
(2)能熟练应用函数进行数据求和运算。
(3)能使用“自动填充”快速填充数据。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数据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
(2)能通过相关的学习指导、学习资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自主学习。
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习惯。
(3)培养学生利用Excel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式、函数和自动填充求和的方法。
难点:函数的使用和单元格范围的选定。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分组合作法。
六、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具准备:
PPT课件、学生成绩统计表.xls、学案与练习评测表。
八、学前准备:
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查看“学案与练习评测表”的内容,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在“学案与练习评测表”中以小组为单位打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小组合作互助的意识。
九、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展示成绩表)
“同学们,我们第一次的测验成绩出来了,总分还没算出来,今天大家帮帮老师把我们的总分算出来,你打算怎么算呢?”
“算总分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要选一个最方便快捷的方法,今天教大家一个秘密武器: Excel软件, Excel能够迅速准确地算出总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处理—excel求和。”(展示标题)
板书:Excel求和
积极讨论。
从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话题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任务驱动
(展示任务一)
任务一:启动Excel,在A1单元格中输入“1+2”,在B1单元格中输入“=1+2”,观察有何不同。
小结:计算结果不同,关键在于代数式不相同,多了个“=”,强调公式是以等号开始的代数式。
启动Excel,按要求进行操作,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通过一个易于接受的例子,逐步过渡到本课重点。
任务二:打开D盘中的“学生成绩统计表.xls”
(1)在J3单元格中输入“=83+68+82+88+81+49+65”求1号同学的总分,在J4单元格中输入“=C4+D4+E4+F4+G4+H4+I4”求2号同学的总分。
(2)把C3单元格中的数值改成60,把C4单元格中的数值改成80,观察J3和J4单元格中的数值有没有变化。
板书:1、公式
小结:运用公式计算,要引用单元格地址,而不能引用单元格数值,更改数值后计算结果才能自动更正。请更正J3单元格的内容。
巡视指导
按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发现修改后J3单元格中的数值没变,J4单元格中的'数值变了。
通过对比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总结,加深学生印象。
“除了用公式外还可以使用SUM函数算出总分”
介绍SUM函数。
任务三:使用“插入函数”算出3号同学的总分。
怎么使用“插入函数”求和?有哪位同学愿意操作给大家看看?(操作步骤可参考“学案与练习评测表”)
请学生演示任务,边操作边说出操作步骤。
师生共同小结出入函数的步骤。
练习:使用sum函数算出3号同学的总分,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板书2、函数
巡视指导
小结:当数据量大时使用函数比公式便捷。
小组内协作学习,结合学案完成任务。
观看同学操作,知识归纳。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互助意识,尝试成功的喜悦。
了解并掌握Excel中“插入函数”的操作步骤,了解公式与函数的使用优缺点。
想一想:除了插入函数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更快捷的方法呢?(自动求和∑)
演示操作:介绍自动求和的使用。
任务四:算出所有同学的总分。
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算出所有同学的总分呢?
“Excel有个操作叫做‘自动填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演示将鼠标放到J5单元格右下角,鼠标变成实心十字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
练习:利用自动填充的方法算出所有同学的总分。
巡视指导。
一个个录入公式会让学生感到厌倦、繁琐,也希望找到更快捷的方法。
使用“自动填充”的方法求出其他同学的总分。
让学生通过一些实例的演示和操作,感受到“自动填充”的方便与快捷。
巩固拓展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
1、在底部增加一行“学科总分”计算“各科成绩总分”。
2、可选题:在总分的右侧增加一列“平均分”,利用自动求平均值求出每位同学的平均分。
3、可选题:如何求出任意单元格中数据的总分及平均分?如某位同学的语文、政治、历史三科的总分和平均分。
提示:选定连续数据用到shift键,选定不连续数据用到ctrl键。
(操作步骤可参考“学案与练习评测表”)
巡视指导。
请最先完成的小组派一位同学演示操作。
师生共同评价。
观察、思考、讨论,总结求和计算的方法。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帮助。
对同学示范操作过程作出评价。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在完成第1题求和的基础上选做第2、3题,拓展求平均分计算和求任意单元格中数据的总和。
课堂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质疑?
十、板书设计
Excel求和
1、公式
2、函数
(1)、插入函数:sum
(2)、自动求和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1
正如17世纪末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宣传他的宇宙观时曾提出“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一样,学生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即是学生个性差异之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设计合理的匹配策略需要予以重视。什么是学习风格呢?笔者比较赞同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教授的定义,即学习风格是体现学生个性特征的比较稳定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但需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考虑全体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需要在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有比较清晰了解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决定,即决定以其中的哪种学习风格为主,以便有利于塑造班级整体学习风格,又要照顾到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本文拟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角度,以两篇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如何匹配学生的学习风格。所选两篇案例是20xx年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二等奖作品,同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3课《修改文字》的教学设计。本文将从学生学习风格的“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类型来对其进行分析。
●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
学术领域从不同侧面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②整体性策略和系列性策略;
③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④冲动性思维和反省性思维;
⑤内倾和外倾。
其中,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类型由英国心理学家帕斯克通过调查学生发现。前者指有些学生在执行学习任务时,习惯于从整体出发,对整个问题将涉及到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能把一系列子问题组合起来,全盘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整体性策略的学生视野比较宽,能够依据对主题综合、广泛的浏览,在大范围中寻找与其他材料的联系。后者指有些学生在执行学习任务时,喜欢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关注问题的细节,先考虑如何解决某个问题,再思考另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从一个问题的解决到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呈直线型方式展开。系列性策略的学生擅长用逻辑严谨、紧抓要点的方法,把学习材料分成许多段落来学习,到课堂学习活动快结束时,才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知识时,整体性策略的学生会从计算机本身的作用出发,集中思考中央处理器、主板、光驱、硬盘、网卡、显示器等部件的作用,并把这些组成部件联合成为一体,从而获得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整体认识;系列性策略的学生喜欢按部就班地逐步认识每个硬件,先弄清楚中央处理器的作用,然后认识主板的作用,再思考光驱、硬盘、网卡、显示器等,当对所有组成硬件的作用都掌握了之后,才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形成整体上的认识。这两种解决问题的不同思维,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出合理的匹配策略,才能使教学效果理想。
●案例分析
所选两篇案例的教学内容均为文字删除、添加、移动、复制与粘贴(如下页表格)。案例一以匹配学生整体性策略学习风格为主,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作为课程的导入部分,并在歌词中设置部分错误,而要修改这些错误,就需要应用到文字的删除、添加、移动、复制与粘贴等知识点。由于学生对歌词很熟悉,很快就发现其中的错误,教者成功地创设了修改文字的学习情境。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教者采用任务驱动法,逐步引导学生对错误的歌词进行删除、添加、移动等操作,并在此过程中,补充其他知识点,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本案例的课程导入,是借助一个情境将所有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涵盖其中,让学生对任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这种设计有利于学习风格为整体性策略的学生的学习。该类学生通过课程的导入部分,对错误歌词有了全面的认识,并能从中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他们在学习歌词的删除操作时,同时会思考歌词的添加、移动等操作方法。课程任务完成后,教师又要求学生回答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有利于他们把所有操作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内容。
案例二则以匹配学生系列性策略学习风格为主。在介绍每个知识点前,给出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相关的小情境,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再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进入下一个小情境。具体做法为: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呈现一幅可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闪烁的光标后,告诉学生光标的作用;然后向学生出示四幅羊儿的图片,但未给出每只羊儿完整的名字,由此引导学生把羊儿们的名字填写完整,即为文字的添加操作;再出示一幅灰太狼的图片,和一段灰太狼的“自我介绍”文字,教师提前在该段文字中设置了部分错误,学生看到这段文字后,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些错误,并产生修改错误的愿望,此时教师开始教学生如何使用退格键来删除文字;在讲授文字的复制、粘贴操作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了每集动画片结尾灰太狼都会说的那句“可恶的喜羊羊,我一定会回来的”作为材料,让学生比赛谁能将这句话“说”得又多又快,以此引导学生掌握文字复制粘贴的操作;在讲授文字的移动时,教师向学生呈现了一组图片,展示羊儿们所饲养的宠物,但在图片的说明文字中,宠物和“羊主人”的名字被前后颠倒,如“喜喜的宠物是喜羊羊”,通过这种情境展示,教师很顺利地向学生说明了移动文字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文字的添加、删除、复制粘贴、移动的知识点后,教师借助一个综合练习,即修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错误歌词,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整体认知。本案例在设计时,采用向学生逐步呈现相对独立的小情境帮助学生学习的方式,符合学习风格为系列性策略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以上分析中可见,这两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通过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对所传递的教学信息进行组织,在学生中开展了贴近真实生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一方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另一方面,各自所选择的匹配策略,不但让教学活动按照其优势学习风格进行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还有利于班级整体学习风格的塑造。
同时也应该看到,案例一的教学设计,虽然有利于整体性策略的学生进行学习,却对系列性策略的学生关注不够;案例二的教学设计,对系列性策略的学生进行了匹配,却对整体性策略的学生“照顾”不全。这两份案例采用匹配其中某一种学习风格的方式,虽然有利于班级中该学习风格的学生,但对另一种学习风格的学生有所忽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设计出恰当的课堂活动,如课堂分组讨论的知识点总结活动,并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来开展该活动。每一组均分配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各组成员在组内讨论中可以“优势互补”,即整体性策略的学生可从系列性策略的学生身上学习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系列性策略的学生也可以从整体性策略的学生那里学得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还能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做到“取长补短”。
●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步骤可归纳为:
①分析全体,找出差异。教师在进行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前,选择立足某个侧面(如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对全班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找出之间的差异。
②选择主要,关注次要。即教师根据对全体学生不同学习风格的分析,从中选择某种学习风格作为本节课主要匹配的学习风格,以其作为该堂课中全班学习风格塑造的对象;同时关注另一种学习风格,将其作为次要,在教学设计中同样予以考虑。
③匹配为主,轮换进行。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教师根据所选择的主要学习风格,采用合理的匹配策略。同时还要关注次要学习风格,利用多种方式,如开展分组学习活动,对该学习风格的学生进行“弥补”。以此安排教学过程,做到既关注全体,又注意个别,力争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由于每一种学习风格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实际教学中,始终以某一种学习风格为全班学习风格塑造的对象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教师在进行不同课时的教学设计时,可以考虑“轮换法”,如第1节课匹配整体性策略的学习风格为主,第2节课匹配系列性策略的学习风格为主。每一节课均同时关注次要学习风格。这种做法才能真正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2
一、案例描述:
由本节课是由我自己执教,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11课,学生是四年级学生,教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网络查找信息的知识。根据教材,这节课主要内容是注册邮箱发送邮件,自己在磨课的时候发现一个网站全班同学一起注册时会造成网络拥堵,很多同学都打不开,更别说注册了,所以我采用分小组分网站注册的方法,分组注册邮箱。这样一节《申请邮箱报收获》分组探究课就产生。
二、设计思想
本课我是结合网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分小组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本课,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尝试探究、分组合作等方式逐步完成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如何在网页中申请免费邮箱;
(2)知道电子邮箱地址的组成;
(3)了解怎样登陆到自己邮箱,书写和发送电子邮件。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2)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邮箱在学习生活中的快捷,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个新的信息传递工具;
(2)学生在分组协作与交流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申请电子邮箱。
2、发送电子邮件。
难点:
1、发送电子邮件。
2、知道电子邮箱地址的组成,记住登录自己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用“尝试探究”和“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构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在课前导入时,我将一封信展示给学生们看,这是老师同学寄来的一封信,由于比较远,大概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到,我等的好着急啊!用什么方法邮寄信件即快捷又方便呢?
通过问题很好的展现了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些学生马上就会回答:网络、邮箱。进而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主题上来。
这样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成功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
环节二:分组探究新知
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
任务一:打开免费邮箱申请网站,自主探究注册方法。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哪里可以申请到免费的电子邮箱?并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百度寻找答案。再让小组派代表回答出网站名或者写出网站地址。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国许多大型的门户网站都提供了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如网易、新浪、雅虎、163等。
这样设计能让学生明确本课的'第一个任务,并巩固学生浏览网页的操作。
然后我让学生登陆你要注册邮箱的网站,打开注册邮箱页面,学生打开的网站可能不同,这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两个打开不同网站的学生通过广播分别尝试填写注册内容。在学生演示的同时,与学生一起观察页面需要填写的注册信息明确带*必须填写,其中“手机号码”项不带*可不填写。这样能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并为填写信息消除障碍。边操作边跟学生一起总结邮箱信息的填写方法。不同网站注册邮箱方法基本相同,用户名和密码应设定成又好记又安全的,填写的用户名必须是别人没有用过的,否则会申请失败。两次输入的密码要一致,验证码看不清就换一个。
教学过程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目的,不能将结果简单地塞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然后互相讨论补充,最后由教师总结。
任务二:学生动手操作,分小组分网站注册邮箱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全班学生根据刚才总结的操作方法动手尝试,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几个大型网站的网址,分小组分网站依据网页上面的提示填写注册资料。开始网络还是稍微有些拥堵,有些同学的网页打不开,造成了课堂有些躁动。而这时我有点着急,只是让学生一味的耐心等待,忘了提示学生,让学生组内互助,网页暂时打不开的和组内已经进入邮箱申请的同学共同交流、讨论,一起注册邮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过了一会儿,一部分同学注册结束,网络顺畅了,还没有注册的同学开始注册自己的邮箱了,当注册资料填写完整后,按提交,提交成功后会再次出现输入验证码,输入成功后就会自动进入邮箱,表示注册成功。学生操作完后,小组间交流讨论不成功的学生在注册时存在的问题,然后鼓励互相帮助修改注册信息,教师巡视,对还是存在注册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直到成功注册。成功后将自己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记在书本上。
分组分网站注册,能够防止学生都在同一个网站上注册邮箱,造成网络拥堵。小组间可交流注册心得,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任务三:学会书写邮箱的地址
根据磨课的教学经验,许多学生会在记录电子邮箱地址时存在困难。因此,我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电子邮箱地址的格式。首先我让学生观察我的邮箱地址,并说明其组成就是注册的用户名加上注册网站的服务器名。让学生将自己的邮箱地址与我的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然后得出结论,一个正确的电子邮箱的地址由用户名和提供邮件服务的服务器名组成,中间用@隔开。接着,我选择几个错误的邮箱地址,将用户名和服务器名顺序写反了或没有加@隔开,在大屏幕上展示,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想给这上面的邮箱发邮件,都能收到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换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看看每个人的邮箱地址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赶快改正。
环节三:自主学习、尝试运用
拥有了电子邮箱,知道了别人的邮箱地址,就可以通过网络与远距离的朋友进行通信,交流。我鼓励学生自已动手尝试给老师发一封邮件。将我的邮箱地址写在黑板上,分小组先讨论一下如何发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子邮箱的使用方法,我组织讨论:要发电子邮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讨论一:没有邮箱能不能发邮件?
讨论二:发邮件要不要填写地址?
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要成功发送电子邮件必须收信人和发信人都拥有电子邮箱。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尝试运用自己申请的邮箱,给老师发送一封邮件。
大概有10来位同学发送成功后,让一位学生在自己电脑中给大家演示发送邮件的过程,同时我在一旁介绍学生每一步操作的具体内容。发送邮件这个过程,许多学生都接触过,只是邮箱地址输入有些不太熟练,有的学生找不到@的输入键,可以找会的同学帮忙。最后,由于时间关系,只有二十来位同学成功的发送了邮件,效果不太理想。
七、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给我有很大的收获和启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多引导学生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鼓励课堂中多站出“小老师”,一方面能够帮助老师解决基础差的学生辅导任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进来,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4.3“美化文档”的第一小节。“美化文档”这节课的内容处于文章的修改与打印之间,是经过努力之后最终决定能否获得一篇精美文档的关键,是对文本录入之后的艺术加工,是最能够培养和体现学生审美观点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内容,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将会带给学生非常大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节是这一内容的开篇,它一方面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体会到美化文档的着手点及基本思路,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各种字体、字号、字形和字色以及掌握改变字体、字号、字形和字色的方法;认识文字的特殊修饰效果,掌握其设置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观察、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各种字体、字号、字形、字色和特殊效果以及设置文字格式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合理地对文档的文字格式进行修饰,使之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四、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以操作为手段,以发现为宗旨,以感悟为目的。
五、教学方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本节课采用以任务
驱动法为主,以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演示和指导,控制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上机练习,结合“任务”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资源
1、自制PowerPoint演示课件。
2、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
3、联想“传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出示三幅内容完全一致的word文档:
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文档;
经过适当修饰的文档
修饰过当的文档
让学生说一说哪篇文档格式更好,并说出理由。
观察、分析三幅文档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出对文档进行修饰是必要的,但应该合理的进行修饰。
精彩之处:我们平常的设计只考虑到了美化前后对比,但他提出了“修饰过当的文档”的对比;其次,他这里导入设计采用了一个对藏头诗的美化,不仅让学生见识了什么叫藏头诗,也突出了美化对文字(信息)的重要作用。因忘记了没有拍照没有照片提供给大家:
二、观察分析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
只保留前两幅文档,请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它们的主要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出二者主要区别在文字格式方面,引出本节新知。
就文字格式的基本设置(字体、字号、字形等)请会的同学演示给大家看。
教师就操作要点进行强调(如先选中后操作的原则)
精彩之处:这里老师并没有直接做强调,通过一个教师的故意失误,来让学生说出问什么。:
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的观察,同时与同伴进行交流并踊跃发言说出二者的主要区别。
学生上台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说)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为后面的上机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第二次比较让学生明确文档修饰的主要思路:可先从文字格式入手进行修饰和美化。
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类似的操作,同时也兼顾到所有同学,让已经会的同学来当小老师演示,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让学生来教学生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动手操作运用知识
课件出示任务一:做一做:
让学生对一篇文档的文字格式进行简单的修饰。
教师巡视指导,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
在学生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课件出示任务二:试一试:
把标题设成空心文字。(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89页————90页的“学着做”)
教师巡视指导,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要特别关注基础较弱的同学,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增强他们学习这门课的信心。
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请同学演示文字特殊效果的设置方法。
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
遗憾:在这里老师没有及时的给学生的制作做一个点评、引导:提醒学生在文字修饰中要避免的一些问题,另外在实际听课过程中感觉这里有点乱。:
课件出示任务三:
精彩之处:这里并没有简单的出示一个任务,而是先亮出奥运5福娃的一个照片后才提出一个关于它们介绍的美化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对5福娃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且后来的学生作品也充分证明了这点:
此任务是一个综合性任务,融合了前面所学的知识点,任务的设计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实际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任务一,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展示。
学生看书并动手完成任务二(同位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学生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帮助其他同学)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巩固所学新知,并对文字格式的基本修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目的: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信息技术课也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便于及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综合性任务的设置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知识水平同学的学习需要。
四、作品评价
教师收集部分学生的作品,请学生发言介绍自己的作品。
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给予点评,对学生的“亮点”要给予充分表扬,对不当之处要及时纠正。学生提交作品,并对作品进行介绍和自评。
其他同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此环节较为开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精彩之处:他在做学生作品点评时,对一个女学生运用吉祥物颜色(蕴含五环颜色)修饰文章中吉祥物名字的及时发现并作了点评。:
五、归纳小结
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谈一谈你的体会和收获。
教师适当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
文字格式的修饰使得我们的文档更加美观了,但似乎还缺点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其在段落设置上的缺陷)
学生观察、分析、交流。
课外拓展让学生带着更高层次的问题离开课堂,同时也为下一节的“段落设置”埋下伏笔。
遗憾:此部分没有展示:
十、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交流与操作来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应用,整个教学过程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文字格式的基本设置的教学上,考虑到学生以前的知识水平,教师没有必要直接演示,让会的学生来交其他同学,教师适当补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文字的特殊效果,学生比较陌生,但有了前面对文字格式方法的基本认识,可以给学生设置具体任务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4
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传统教学媒体无与伦比的作用。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更加灵活有效,将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共同研究和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个人的`经验,谈一谈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粗浅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多媒体能将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机组合,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因而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背景音乐《秋日私语》轻轻地响起,雨滴嗒滴嗒地从天空中下来,秋天的大门徐徐打开,一朵朵的菊花盛开了、银杏变黄了、枫叶变红了、果子成熟了??,在这种诗情画意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把所听、所看的秋天告诉大家,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幼儿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九年级(下)第4节《算法与顺序、选择结构程序》一、《算法与流程图》
教学内容:
知识与技能:(1)了解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2)了解算法概念,了解流程图(3)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常用的程序流程图符号中了解流程图,在小组合作绘制“计算商品金额”流程图中加强对算法的理解,学习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学习法、评价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了设计“我的计算器”程序界面,并为它编写代码,之后又为编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是怎么的呢?
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
2、师:组织、引导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首先分析与确定实际问题中各种数据间的关系,然后设计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达到最终解决问题之目的。在程序设计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称为算法。)
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
(设计意图:共享成果。)
二、用自然语言描述“计算商品金额”的步骤
1、师:提出任务:在第1课的巩固练习中,我们曾经绘制过一个“计算商品金额”程序的界面,商店规定:如果顾客购买某一种金额超过20元,超过部分可以享受九五折优惠。下面我们设计一个计算顾客购买商品后实际应支付多少钱的算法。
生:学生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师:下面先让我们来设想一下,怎样解决?
提问:以下每一步提问做什么,诱导学生按日常逻辑思维思考回答。
第一、首先要确定这种商品的单价和购买这种商品的数量。
第二、计算顾客所购买商品的金额,即单价和数量的乘积。
第三、判断顾客所购买商品的金额是否超过20元
第三、如果是,则超过部分按照九五折计算。如果不是,不享受优惠,仍旧按照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付款。
第四、计算得到最后的应付款 X*1.5*(0.8),给出最后应付款值。
2、师:提问:好,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思路都很清晰,其实上面的描述我们还可以简化一下。
第1步:输入商品的单价和顾客购买商品的数量,并分别送入变量X和Y中。
第2步:计算的,并将其送入变量Z。
第3步:判断Z的'值是否大于20,若Z>20,执行第4步;否则,执行第5步。
第4步:计算表达式 20+(Z-20)*0.95 的值,并将计算结果再送入变量Z。
第5步:显示顾客实际应支付的金额Z。
第6步:结束计算。
三、常用的程序流程图符号
1、师:用文字叙述描述算法比较繁且不直观,人们又想出了一种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直观形象,便于理清思路,易于理解。课本P39表4.1列出了国际上通用的绘制流程图的符号及其含义,请同学们自主学习。
2、观察表4.1,了解常用的程序流程图名称、符号、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师生学习常用的程序流程图符号
四、绘制“计算商品金额”流程图
2、师:结合表4.1,对上述用自然语言叙述的计算商品金额的算法绘制流程图。
生:操作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试试看
1、师:同学们已会根据实际情况绘制流程图,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又快又好地完成课本P40的“试试看”。(设计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找出并显示任意3个数中的最大数。)
生:明确要完成的操作要求。
2、生:操作
师:巡视并发现操作又快又好的同学
3、操作快且好的学生展示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基础上进行这样挑战性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体味成功的快乐。)
六、师生总结
七、课外拓展
给课本P52“巩固练习”第3题绘制流程图。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空间,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5-16
礁盘教学设计|礁盘教学设计资料|03-25
信息技术教学总结08-27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6-30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15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信息技术》期末教学总结11-20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4-05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