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9 13:25: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草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感情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抓住中心句,了解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3、认识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从字里行间体会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2、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练习写作。

  【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激发情趣。

  1、以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轻松的走进快乐读书屋。

  同学们,你们喜欢快乐读书屋吗?这是一座神奇的小屋,走进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读书内容,还能展示我们的读书能力。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七,来欣赏一处驰名中外的天然牧场---锡林郭勒草原,板书齐读。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

  2、教师的解说伴随着课件中优美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

  (师)在那风光旖旎的草原上,20多条小河潺潺流过,乳汁般滋润着绿色的大地,300多个大小湖泊幽幽镶嵌,明镜般倒映着丽日,蓝天,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鲜花竟相吐艳,百鸟争艳,这就是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

  3、从课题入手,学生理解“锡林郭勒”的含义。

  (师)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草原上,锡林郭勒是它的名字,锡林郭勒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走进锡林郭勒草原去感受它特有的美吧!

  二、采用多种方式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全篇内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大声读,同桌合作读,分自然段读,比赛读等,读的不通顺和含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小组内的同学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非常投入,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并思考: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生)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是用这些词语来概括锡林郭勒草原的特点,你能不能试着有这些关联词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出示小黑板(不但,而且不仅,而且既,又)

  三、读中体会,读中感受,想象赏读。

  1、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哪个自然段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读,教师适当指导读,引导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朗读。在读中体会、想象,感受草原的美。教师可以指导读、学生试读、师生评价读、学生展示读。读出自己对美妙的自然风光的感受。

  (师)你觉得哪里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1)(生)读“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一句

  (师)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这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播放蓝天图片

  (生)这里的天真蓝呀!这里的草一眼望不到边!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它的`赞美的语气来读吧。

  学生试读

  (2)(生)读“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一句

  (师)你们有多大,你们就算是十来岁的孩子,站起来看一看自己有多高。是的锡林郭勒草原是草的世界,在这么深的草丛中捉迷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多有意思呀!请你读出其中的情趣吧。

  学生试读、师生评价读

  (师)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绿满大地,蓝逼苍穹,这里的一切都被刻上了绿与蓝的印记,而就在这绿与蓝之中,闪烁着晶莹的光,那是什么呢?

  (生)湖水

  (3)(生)读“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句

  (师)有多清亮呢?

  (生)清亮的可以看见水中的小鱼。可以看见水中的石子。

  (师)你能用“湖水清亮的可以----”来说一说吗?

  学生练说

  (师)难怪书上说这湖水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那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把这美丽的感受读出来吧。

  教师可以指导读、学生比赛读。

  (师)这么生动的描写,这么优美的句段,你们想不想把他记住。那我们背一背试试。

  你们背的这么快,有什么好方法?交流一下。

  (生)一边想象一边背;熟读成诵;抓住重点词语。

  (师)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共享。

  3、略读第四自然段。

  (师)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满眼都是绿绿的青青的野草,清风一吹,那活泼的可爱的草就会翩翩起舞,好似那绿色的海浪,那清亮的湖水就像宝镜一般。展现着灵动的画面,这就是美丽迷人的锡林郭勒草原。好似把我们带入了仙境一般,令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这里不但广阔而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想:是因为什么才使锡林郭勒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学生练说“因为----所以-----”

  (师)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幸福吗?快乐吗?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自在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愉快的心情读出他们的幸福吧。

  学生练读。教师指导读。分组比赛读。

  (师)从你们动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片草原。想象你现在就是那个骑在马背上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用心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课件出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四、检查识字

  1、师出示一段文字,变色,加点的字是本课的生字。

  草原上覆满了青草,一直铺向远方。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清香。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挥舞着鞭子,还有偶尔跑过的黄羊、撒欢的小马驹,让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

  2、同桌互读要求会认的生字,再指名认读。

  3、整体齐读这段文字。

  五、说写景色

  1、(师)锡林郭勒草原的景色令我们心驰神往,那里的野草,湖水,野花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景色的特点。那我们的家乡的景色四季分明,也非常的迷人,你能想作者一样抓住家乡景色的特点来写写吗?写写秋天的景色,可以写那些景物呢?

  (生)秋天的树,秋天的花,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天空------

  (生)家乡的景色四季分明,我最爱家乡的秋天,最爱那一排排挺拔的杨树。

  (师)引导挺拔的杨树像什么?你在组织一下语言。读读试试。

  (生)秋天杨树的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

  (师)引导,挂在树上的,飘在空中的,你描述了不同形态的树叶,那想象一下落在树旁小河里的呢?

  (生)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美丽极了。

  (生)秋天的天空蔚蓝蔚蓝的,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师)你学会了积累,并已经应用的很好了。

  (生)秋天到了,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

  (3到5名学生读自己写的一句话,师引导,修改,生再读,师指导读。生再读。)

  2、教师展示一段秋天景色描写的文章,读给学生听。

  秋天一来,落叶纷纷,秋高气爽,果实累累,真迷人啊!春夏秋冬看田野,最美丽最诱人的是秋天的田野。

  低处的田地里,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秋波摇晃着稻谷,使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好像金色的海浪。风声稻浪,如似一曲动人的乐章。

  一段大路两边长满了树。夏披棉衣冬着短衫的的树冠,身上已经单薄了许多。一阵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荡下来,红的、黄的、花的……好像仙女撒花,又犹如千万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仰望天空,只见有一群大雁从北方飞来,又向南方远处飞去。他们排列着整齐队伍变换着阵容在空中飞翔着,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山坡上,一穗穗的高梁高傲地矗立着。秋风吹来,它们象一把把胜利的火把,高兴地晃动着。

  啊,秋天的田野真美!我喜欢秋天的田野。

  3、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草原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准备: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

  教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2、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勇猛呀!再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碰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

  老师巡视,把课文给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做到生字让学生确定)

  2、老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学生读。)

  3、分节读课文。

  ①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②谁最想锻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4、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5、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教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朋友了,再读。

  三、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第二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吗?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

  果然,()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变化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C、天气的变化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

  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教师马上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起)→齐读。

  ---------------------------

  D、第一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准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会说—学生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教师激情: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美丽的草原夜色,多宁静的草原之夜呀!学生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要是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宁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别要注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

草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没有。)

  在影视中见过吗?

  (见过。)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

  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背)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生答(略)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⑴ 画:

  草原的美景。

  ⑵ 拍:

  草原的风光。

  ⑶ 说:

  向他人介绍草原。

  ⑷ 写:

  自己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

草原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塑造的草原的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愉悦的情绪,继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与追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体验民歌的魅力。

  难点: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提问:你们能听出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吗?

  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我们在小学阶段曾经欣赏过的歌曲。它表达了蒙古牧民为自己生长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及对蒙古家乡的热爱之情。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二)新课教学

  1.简介内蒙古

  提问:同学们对蒙古族有什么了解?

  师生总结: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2.初步感知

  教师播放长调《辽阔的草原》的音乐,请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情歌),表达了蒙古族人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思念爱人,担心爱人像辽阔草原上的泥沼一样难以捉摸。

  这首歌曲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在多处出现了装饰音。这种旋律形态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字少腔长,节奏自由而悠长,是蒙古族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

  3.介绍长调

  提问:根据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习性,大家思考长调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总结:长调是蒙古族牧民在长期的游牧过程当中,触景生情,即兴创编而成,无垠的草原,广袤的苍穹,养育了长调,我们不难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没有任何现代通讯设备的条件下,来长调来述说心中的喜怒哀乐,是最好的方式了。演唱长调是自由的、即兴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儿有不同的演绎。“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老师在20世纪50年代她也带着这首歌曲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赢得金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4.再次聆听

  聆听宝音德力格尔的原声回放,提问:为什么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长调具有舒展悠长的旋律,节奏自由,恰当的表现期盼和美丽的遐想,善于表现辽阔草原的意境。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不仅与音乐特点有关系,而且跟长调产生的根源也息息相关。《辽阔的草原》是“长调”的典范之作。

  5.分析长调的演唱技巧

  再次聆听歌曲,并思考:长调有其特殊的演唱技巧,与平时我们听的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生总结:气息绵长,有颤音,这种颤音在蒙古族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是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6.哼唱歌曲

  教师范唱,请大家跟着一起哼唱这首内蒙长调,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场景。

  (三)巩固提高

  欣赏《嘎达梅林》,与《辽阔的草原》进行对比欣赏,思考: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四)课堂小结

  蒙古族的歌曲悠长、亲切,沁人心脾,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共同了解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音乐文化。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多关注民歌,多听、多唱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五、板书设计

  辽阔的草原

  长调: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字少腔长

  短调:句幅较短、节奏整齐、字多腔少

草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透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电视机、音响、光碟、两片叶子等。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

  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齐来学习12.《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

  二、整体感知,自主选取学习资料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略地读了课文,我能够向大家提个问题吗(能够)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板:景色美丽热情好客。

  2.选取喜欢的学习资料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资料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资料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资料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此刻,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资料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资料。

  三、自主、合作、探究“景色美丽”这部分资料

  1.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相互。(以小组为单位)

  2.各小组汇报学习状况,师生共议疑问。

  ①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状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忙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欲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欲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A.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思。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C.……,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应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6.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①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A.自己练读。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各小组推一名读得最好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④引读“感受部分”:应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教师引读)。

  ⑤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⑥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资料,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四、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状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这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这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

草原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与欢腾;掌握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阔、仅、雄”等10个字,会写“阔、铺、芒”等13个字,掌握词语“广阔、光芒、山丹丹花、铃铛”等。

  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教材简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课文有4个自然段,依据重点句和段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通过对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静态的画面;第二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通过对动物和人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场景。动静有序,画面优美,生动感人,引人向往。

  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的。通过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默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课文里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方式就是“读”。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三、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是哪呢?对了,这就是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题目。(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草原的位置)昨天我们通过图片去游览了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大家喜欢吗?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便是草原的真实写照。那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草原美在哪里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3、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带着对草原的喜爱之情美美地读一下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能不能找到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谁来告诉老师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在哪呢?(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语是什么?(广阔、美丽、欢腾)哪些段落写草原的美丽广阔?哪些段落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三、品读第一、二自然段。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的?并把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划下来,读出来,看谁读得精彩,读得美。

  3.汇报:(1) 草:A.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这句话你还能从哪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抓住“满眼,铺向”两个词来体会:

  (学生读句子,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手势指导学生目光穿透教室墙壁,一直望向远方,眼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绿色,从“满”“铺”理解草原的.广阔,草原的绿)

  指导读文,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软绵绵的、绿油油的、大草原真广阔呀!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B.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师: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比你们现在还高!草不仅高,你还感受到什么?(茂密)

  想一想:在草原上捉迷藏,会是什么样子?(发散)指导朗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就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吧。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草原的广阔美丽。

  【设计意图】:1.“品词、品句、品读”是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的有效方式,抓住词眼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现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2.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要求。师:你还从哪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广阔?(2)湖水: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为什么清亮的湖水就像神奇的宝镜呢?(清亮)

  预设问题:为什么说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嵌着” 是什么意思?

  师:湖水不仅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发散、展开想象)

  练习: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映出了( ),映出了( )还映出了( )……,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宝镜的样子、作用,体会湖水的神奇与美丽。

  我们再读读描写湖水的句子,体会一下它的清澈与神奇。

  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不仅有茂密的青草,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呢!(3) 野花: 读句子,谈感受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的花美在哪里?(颜色、种类)

  练习: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的( 花),( )的( 花),( )的( )美丽极了。

  指导朗读:在青翠的草地上,点缀着婀娜多姿的野花,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 (4)小结: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 ),然后描写了清亮的( ),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 ),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将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以说促悟的效果,体现了阅读教学积累运用,读写结合的要求。

  (5)再读1、2自然段,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说说如何快速背过第二自然段内容。

  【设计意图】:1.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理解段落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运用作铺垫。2.“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在课堂中加强背诵的训练,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之一,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设计意图】:生读、划重点词句,师引导充分读,交流、感受。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披文入境,发挥想象。在词句品读中,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显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指名分别来背(板书:野草、湖水、野花)(课件出示课文内容,会背的闭眼背,不会的照着读出来。)

  三、小结过渡:阅读课文时,抓重点句就能理解段落的内容,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现在阅读3、4自然段,看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1、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默读思考“欢腾”什么意思?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再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2、在欢腾的各种动物和牧民中你最喜欢什么,你来表演一下。(讨论表演,学生模仿各种动物作动作,模仿牧民唱、跳,把教室变成一个欢腾的世界,理解“欢腾”的情感内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表演体会“欢腾”的情感内容。体会草原上动物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境。把内容体会内化为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爱草原的情感,再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师设问:在这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愿意作欢唱的百灵,还是自由飞翔的雄鹰,还是跑得象风一样的黄羊……,百灵鸟,你唱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欢快呢?牛啊,羊啊,你为什么能这样安闲呢?小牧民,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醉人呢?模仿马蹄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体会牧民骑马高歌的情景。)

  3、朗读指导: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因为有了他们所以成了欢腾的世界,谁能把这个欢腾的世界完整的读一读。

  4、草原上的人们在草原上骑马高歌,他们还会做些什么?(翻筋斗,捉迷藏,骑马,唱歌,喝奶茶……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激发想象,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草原上自由驰骋。)

  四、板书设计: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野草 湖水 野花

  欢腾: 动物 牧民

  过渡:美丽的草原广阔无边,热闹的草原生机勃勃,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今天,我们也来学着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

  五、探索发现,学习表达:

  1.仿说练习: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平时或在课堂中积累的词语说出校园的静态美或动态美。)

  (1)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2)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欢腾的世界。

  (3) 仿照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学生练说、展示、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完成小练笔.

  七、课外探究:

  1、多了解一些有关草原的歌。

  2、多了解一些描写草原的文章。

  3、多了解一些草原人民生活的情况。

草原教学设计7

  授课类型:

  听赏

  授课年级:

  五年级(上)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材分析: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一首著名的交响音画,也是交响音画中的一个典范。这首音乐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了一段说明文字:“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见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音调。一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的交织在一起,他的回声长时间萦绕在草原上,最后消失在远方。”

  教学目标:

  1、认识单簧管、圆号、英国管和长笛四种乐器,以及其音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不同的乐器在表现音乐情绪、描绘音乐画面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乐曲意境的理解。

  3、能够初步了解乐曲描绘的不同画面。

  4、使学生对标题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进而对交响音画有初步印象。?

  5、初步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

  教学重点:

  能够初步了解乐曲描绘的不同画面。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认识乐器,熟悉乐器的音色,从而了解作曲家描绘的音乐画面。

  教具准备:

  PPT、黑板、钢琴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新课导入

  师:“孩子们,李老师认识这样一位音乐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唯一的一部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却成为了后人们学习的典范。一位评论家曾风趣地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位音乐家的名作《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草原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一年级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感体验和肢体语言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

  2、拓宽思维,丰富知识,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借助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钢琴、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感受蒙古风情。

  1、导入:

  师:今天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师带领学生做骑马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依次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奶酪、奶茶、马。)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叔叔阿姨都在等着我们呢,去看看他们吧,他们住在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蒙古包)

  师:老奶奶为我们准备了奶酪,来,尝一尝,还有热腾腾的奶茶,来,吹一吹,比一比,看谁的气息最长(课件展示:奶酪,奶茶)

  师:再来看,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课件展示:马)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能歌善舞,喜欢骑马射箭。平时上学,走亲戚的时候都用马,所以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课件展示:那达慕大会——摔跤、骑马、射箭三幅图片。)你想参加吗?

  生:想。

  3、创编,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谁想来为大家表演摔跤、骑马、射箭的动作呢?

  生:试着表演创编的动作。

  师:谁能为这些动作配上声音呢?

  生:创编声音并上台表演。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摔跤:嘿—嘿—

  骑马:嗒嗒 嗒嗒 嗒嗒 嗒嗒, 射箭:嗖0嗖0

  4、游戏:找朋友

  师:这些动作下面有几种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那个动作交朋友呢?(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

  5、课件三幅画面,师选择不同画面,请学生作出相应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是导入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必须手段。我根据主题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2、借助观看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课件,让学生在模仿摔跤、、射箭、赛马等动作来体验民俗的同时,进行节奏练习,以及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的培养,使之在玩玩跳跳中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3、在体验民俗、节奏练习及即兴创编时都采用本课歌曲做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感受、体验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风格特征,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的.歌曲教学做准备。

  二、新授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欣赏歌表演,再次感受歌曲。

  师: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热闹又动人,这里的人民热情善良又勇敢,这里的小朋友们更是热情,还为我们准备了一首歌,我们赶紧去听听吧!(课件展示:歌词图片,播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生:欣赏歌曲。

  师:歌怎么样,还有个好听的题目,叫《草原就是我的家》跟着老师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小朋友们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演唱的。

  生:高兴的、开心的心情。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老师提醒一下,从速度和旋律上听一听。)

  生:速度很快,旋律优美动听。

  师:听老师来唱一唱

  师:再听,仔细听老师都唱了什么?

  2、熟悉歌词。

  师:不用唱,用你的动作告诉老师,你都听到了什么?(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师:谁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师:听歌曲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你最美的声音赞美一下大草原

  3、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再次熟悉歌曲。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还想再听吗?

  生:想

  师:不过这次老师是有要求的,请你们用自己的身体为歌曲伴奏,比如:拍手、跺脚、拍肩等都可以,请欣赏!

  生:一边欣赏,一边用身体来伴奏。

  师:有几个音唱的还不太准确,再来听

  师:歌曲有几句?四句都用一个感情唱出来吗?

  师:我们加上动作来表演好不好?

  4、跟钢琴直接唱歌词,教师伴奏。

  师:在唱的时候,你认为那一句最难唱呢?(引导学生自己找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生:第三句。(八度音程大跳和附点)

  师:谁来当小老师,帮他唱好这一句?(指名两名学生上台教唱,老师在一边点拨)

  5、师生对唱一遍。(教师伴奏)

  6、直接跟钢琴完整的唱歌词,教师伴奏,穿插歌曲的处理。

  师:刚才大家唱得不错,请说说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唱呢?是唱得强一些还是弱一些?

  生:讨论问题后按自己的方法表现歌曲。 (教师伴奏,学生唱)

  7、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创编动作,最后放歌曲完整的表演唱。

  师:大家已经会唱歌词了,想不想和老师一样给他配上好看的舞蹈动作?

  生:想。

  8、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除了唱歌、舞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表现这首歌曲吗?

  生:乐器。(自选乐器并试着演奏。)

  最后师生一起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放歌曲录音)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集情感体验、知识认知、能力培养为一体。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对蒙古风情已有所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当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时,再进行认知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片段采用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从小养成主动学习、互动、关注、欣赏他人的品质。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唱歌、舞蹈,为歌曲伴奏)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热情好客的小牧民还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我们一起去吧?(在集体歌表演中结束本课)。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创设了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了解风情,体验音乐。

  3、学习歌曲,挖掘歌曲。

  4、拓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还情不自禁地在歌曲的间隙加上“驾”的衬词,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课上也有许多不足和缺点,如:学生在进行律动时,相互之间的距离太挤了,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醒学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草原教学设计9

  一、引导读题,甶题目想开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散文。(板 书:草原)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 吗?或者你们通过电视、网络认 真了解过草原吗?它是什么样子 的?

  生 :我 在 电 视 里 见 过 草 原 ,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天特别蓝、草特别绿。

  生:我读过关于草原的一些资料,我国的内蒙古有很多大草原,那里生活着很多蒙古族的人。他们特别善于骑马。

  生:我跟着爸爸妈妈去过草原。蒙古族人不但善于骑马,还特别好客。

  生:我特别喜欢吃蒙古族人做的烤全羊。

  生:在草原上,我发现蒙古包挺有意思的。我还在里面住了一晚上,感觉挺舒适的。

  师:发现了吧?当我们读到课题《草原》,我们就能借助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想起很多有趣的事。

  二、初读课文,由内容想开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完完整整地把课文读一遍,读完后想一想,概括地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容。

  师:对的,这就叫概括,一句话就说明白了。课文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了草原的特点,二是介绍了蒙古族人的特点。请你们结合刚才读的课文,想想草原的特点是什么,蒙古族人的特点又是什么。

  生:草原一望无际。草原上走动的羊群,就像是点缀在草原上的白色的大花。

  生:草原上的天空总是那么蓝,云朵世总是那么白。草原上行走或停止的马群、牛群,让我感到一种灵性,更是一种诗意。

  生: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容,蒙古人的衣着多姿多彩。

  生:蒙古族人的饮食很特别,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让人想想就会流口水。

  生:蒙古族的小伙子善于摔跤、套马,姑娘们善于跳舞、唱歌。

  师:我们通过第一遍读课文,由课文的内容再一次想开去。我们又了解了许多,掌握了许多。

  看来,在阅读时,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

  三、细读课文,由文本想开去

  (一)品语言,由草原特点想开去

  师:同学们,当读到课文第1自然段时,我真的迷恋上了作者笔下的草原。请你们默读第1自然段,找找作者写了草原上的哪些景色。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每一处景色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的?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生:作者先后写了天空、空气、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师:找到作者写草原的那些景色并不难,关键是读出作者是怎样把每一处景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的。

  生:作者是直接写出了某一处景色的特点。

  师:请举例。

  生: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一句中,我直接读懂了草原的天空更可爱、更明朗,空气更清鲜。

  师:嗯。这的确是作者描写草原景色的方法,很直接。但仅仅如此吗?

  生:不仅直接写出了景的特点,还写了“我“当时的感受。

  师:举例。

  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是作者看到了草原那可爱而明朗的天空,呼吸着草原那清新的空气,才有的真实的感受。

  师:不仅直接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还写出了作者看到某一种景后的真实感受或心情,这就是作家老舍对草原描写的特别之处。请你们读读下面的句子,继续感受作家老舍的这种巧妙的表达。

  (屏幕显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们能分析一下作家老舍的巧妙表达吗?

  生:我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明白了这是作者对小丘的直接描写,写出了小丘线条的柔美的特点。

  师:请你来读读这第一句。(生读)

  生:我从“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中,读懂了这是作者当时内心感受的一种真实描写。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通过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我们再次发现了作者老舍写景的奥秘,先直接写出草原上某一景的特点,再写出作者看到这样的景时内心的真实感受。再请你们想一想,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生: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师:正是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让老舍笔下的《草原》成了经典。第一段中,还有哪些景的描写世是这样的?谁来分析分析?

  生:我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便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一句,读到“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是直接描写,读到“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是作者的一种感受。

  生:我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中,读到“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是直接描写,读到“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是作者的'一种想象与感受。

  (二)品语言,由“蒙汉情深,想开去

  师:就是在这样的草原上,作家老舍与蒙古族人直接相处着。

  在分别之际,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谁能说说这个句子的大意?

  生:蒙古族人和汉族人之间的情谊很深。在这夕阳西下的时候,彼此交流着、倾诉着,迟迟不舍得分别。

  师:请你来读。(生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是的。在这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上,主人和客人不舍分别。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想想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生默读)

  生:我从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师:请你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生(读):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仔细看看这些句子,大家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蒙汉情深”?

  生:他们是到几十里外来迎接“我们”的。

  生:他们是许多人骑着马来迎接“我们”的。

  师:是呀。想想我们迎接容人一般是在什么地方?

  生:在家门口。

  生:在楼道门口。

  生:在小区门口。

  师:是的。我们迎接客人一般是在这些地方,可蒙古族人是骑着马到几十里外来迎接的。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我们迎接客人一般是谁去迎接的?

  生:有时是爸爸去接的,有时是我下楼去接的,有时是一家人到小区门口接的。

  师:是的。我们迎接容人一般就是一个人或一家人去接,可蒙古族人是一大群人骑着马来接的。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深”?

  生:见了面后,不停地握手,握住不放。

  师:请你读读这些句子。

  生(读):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师:你能对比我们平日里跟客人见面后的场景与这种场景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们也握手,但是我们一般都是主人和客人之间握手而巳。

  生:我们一般是主人在迎候。

  师:是的。可是蒙古族人又是怎样的呢?

  生:几十里外的人都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

  生:谁见了“我们”,都跟“我们”握手。

  生:总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师:这就是蒙古族,一个热情的民族。请继续交流。

  生:我从“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中体会到主人招待我们的食物很丰富。

  生:我从“千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中体会到主人们的热情。

  生:我从“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容人们唱民歌〞中体会到草原上姑娘们的热情。

  生:我从“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中体会到了草原上小伙子们的热情。

  师:正是因为在草原上,无论是主人,还是老翁、小伙子们、姑娘们,都是那样热情地对待客人,所以让“我们”这些客人几乎忘了

  自己是客人,主人敬酒,“我们”也敬酒;主人跳舞,“我们”也跳舞;主人唱歌,“我们”也唱歌。正因为这样,当“我们”即将分别时,才有了这样的感慨。一起读。

  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这分别时的感慨是汉族人紧握着蒙古族人的双手时,从心底深处发出来的。

  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这分别时的感慨也是蒙古族人紧握汉族人的双手时,从心底深处发出来的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联系实际,由生活想开去

  师:生活中,你可能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或是见过人与人惜别时的情景。请你写一段话,表达分别时的那份依依不舍之情,写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今天是正月十三,在我家过年的小姨就要回北京工作了。

  一大早,我和妈妈就提着各种各样的家乡特产,一直把小姨送到车站。开始时,我们还有说有笑的,我和小姨不停地互道再见,妈妈也再三叮嘱小姨在北京要注意身体。这时客车的车门要关了,小姨隔着车窗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们。我望着消失在眼前的容车,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师:短短的一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小作者和小姨之问的那份情感,那份分别时的不舍。相信,在你们的笔下,一定都记录着

  人与人分别时的那份不舍。

草原教学设计10

  一、情感目标:

  初步接触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风格,从而体现本课的音乐与民族的人文性,初步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技能目标

  1 、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2 、在即兴编配舞蹈编曲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个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七度音的演唱歌曲曲调的创编

  五、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挂图伴奏乐器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风和日丽、绿草如茵。想去的孩子请轻轻的闭上眼。

  生:做好准备。

  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你和你的小伙伴携手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那里绿草如茵,天湛蓝湛蓝的,朵朵的白云悠悠的`飘浮在天空中,牧民们在这里悠闲的放着牧,牛羊成群。往远处望去有一个美丽的大毡房,有一个可爱的穿着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向你和你的小伙伴招着手,好像在说:“来吧,快来我家吧,快来我家做客吧。”这时,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走向了这个美丽的毡房,走进去后你们发现这里真的是很漂亮,各种各样的民族装饰品,当你们正陶醉在这些精美的物品中时,耳边突然穿来了一首悠扬的歌曲。此老师播放《草原上》的录音。听完后给学生1分钟时间静静的感受。

  授新

  1 、聆听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

  2 、师挂出挂图,请同学们讲一讲你平时所知道的关于草原的知识。结合刚才的感受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讲的同时师一直播放歌曲录音,让歌曲一直不断的在播放,给学生营造一种草原广阔的感觉。

  3 、再次聆听教师范唱,要求学生仔细的聆听,可以轻声跟教师哼唱。

  4 、请学生有‘走’和‘跑’来演唱歌曲,让学生首次感受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区别。

  5、尝试演唱歌词,注意哪些字唱的长一些哪些字唱的短一些。另外提醒学生注意歌词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一副画面。

  6、师生一起配合演唱歌曲

  师:蓝天

  生:高

  师:阳光

  生:照

  师生:草原好热闹

  师:马儿

  生:跑

  师:羊儿

  生:叫

  师生:这里风光好

  第二段相同

  7 、师:们有没有发现在演唱歌曲时有一些字唱的短一些有一些字唱的长一些,你们可以告诉我是哪些字吗?请举手回答

  生:回答

  师:他们是怎么唱的呢?

  生:回答

  师:很好!我们把这些唱的短一些的音叫做四分音符,把唱的长一些的音叫做二分音符,刚才我们也用跑和走来演唱过了。你们发现没有,四分音符后面有没有尾巴?二分音符后面又有没有尾巴?

  生:回答

  8 、师:草原上有哪些动物呢?如果请你用乐器来表现它们,你会选用什么乐器呢?为什么?

  生:回答

  9 、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XX XX|XX XX|

  七、创编活动

  1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师:今天所有的子表现都非常好,可是老师觉得要是你们可以完成下面这个任务的话,今天的你们会玩的更开心的想来完成这个任务吗?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4到5个孩子一个小组。分钟时间让孩子们为歌曲创编讨论,要求要有草原的特色,让我们一看就知道你要表现的是草原。

  3、师生讨论蒙古草原的舞蹈动作最有特色的是什么?提示:骑马的动作

  八、总结

  师:通过今天学习蒙古族歌曲和编创蒙古族舞蹈你们了解到的蒙古族人民他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生:爽朗豪迈的

  师:既然你们体会到了,请你们用这样的心情来演唱歌曲《草原上》

  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做着骑马的动作唱着歌曲离开教室。

草原教学设计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襟:形声字毯:会意字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出示中国画,品味“渲染、勾勒”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草原风光(1)——喜迎远客(2/3)——主客联欢(4)——依依话别(5)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表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风俗美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之情。

  围绕草原“风光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天空、空气、大地(小丘)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本段中心句)

  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

  一碧千里:“碧”形容青草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一”有“全,都”的意思,“茫茫”苍茫(辽阔而望不到边)的意思。

  意思:整个草原全是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无边、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无边无际,但并不因为空旷而显得苍茫。

  为什么说“并不苍茫”呢?有小丘、平地、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修辞手法,比喻;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妙用,绣上;句子表现的意境美,羊群因为吃草而随意走动,像是精心装点了草原,表现了作者老舍对草原、对羊群的喜爱之情。)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中国画)

  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好像在流动,富有生机。整个草原犹如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种境界”指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作者被陶醉了,直抒胸臆,表达了第一次置身草原的惊喜之情。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知识小贴士

  情景交融: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所写的景物融入情感,所抒发的情感又寄托在景物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语方、作业本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草原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筷子舞体验感受音乐旋律的特点,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

  3.通过听、唱、舞等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能够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1、师生课前准备(听音乐进教室)

  播放:歌曲《草原赞歌》

  2、师生问好:自我介绍

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感受愉快的音乐情绪。

  一、创设情境、聆听感受音乐

  二、熟悉歌曲旋律

  师:同学们都在看我,在看我的衣服吗?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生:略

  师:你说对了,我穿的是蒙古族服饰。

  师:那你们知道哪些蒙古族的音乐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蒙古族的音乐!

  师: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这首歌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

  生:(我看到了好多的牛和羊。)

  生:(我看到了奔跑的骏马。)

  师:我和同学们一样,也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师:你说的非常对,说明你很熟悉这首歌。

  师:这首歌曲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它就是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

  师: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它的旋律呢?我们再来听。

  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及风景图片)教师用手势带动孩子们感受音乐。

  师:歌曲的速度和旋律是怎样的?

  生:(中速,较慢, 旋律优美.。)

  师: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草原、赞美家乡的情感。

  师:我这还有一段音乐,和前面的歌曲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听。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伴奏音乐)

  生:(旋律不一样,一个是欢快的,一个是优美的。)

  生:(速度不一样,一个速度慢。一个速度快。)

  师:你们说的很准确,是旋律和速度与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歌曲不一样。这段音乐有着轻快的节奏,前面我们听到的歌曲旋律流畅,有着连贯的`长音。

  师:听了这么欢快的音乐我们最想做什么?

  生:(想跳跃,想舞蹈。)

  师: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劳动时跳舞、骑马时也想跳舞,你们知道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那些吗?

  生;略

  师:有挤奶舞、盅碗舞、马刀舞等(边介绍边出示图片),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一段舞蹈。

  (播放:视频 )

  师:同学们能够看出这是图片中的哪一种蒙古族舞吗?

  生:骑马舞

  师:对了,是骑马舞。你最喜欢骑马舞中的哪一个动作?你能模仿一下吗?

  (在音乐中生随意做,师生一同做舞蹈动作)

  师:同学们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呀!

  生:(筷子)

  师: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跳舞的道具。

  师:下面我就用它给大家表演一段舞蹈,也叫做《筷子舞》。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音乐伴奏)

  师生之间在直观的问题中交流感情。

  聆听音乐,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聆听、比较,能够分辨音乐情绪和速度的不同。

  初步了解蒙古族舞蹈,引发学生好奇心。

  以筷子舞为导线,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快乐的情感,熟悉本课的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三、学习演唱歌曲

  师:大家可能发现了,不管我的动作如何变化,我都是在随着-------音乐来做的。

  师:这么欢快的旋律是一首蒙古族儿童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我们一同用动作表现音乐旋律的高低变化。

  (引导学生一同来做,师用筷子提示音高变化,播放歌曲)

  师:我看大家也跃跃欲试,我已经给大家准备了筷子,快把它找到和我一起来做。我唱歌,大家用筷子伴奏。

  (师范唱,随音乐师生一起用筷子律动)。

  师:刚才我们一起律动,大家没有听清楚歌词,我再来为大家演唱,你们仔细听,歌中唱到什么?你记住了哪一句?(师范唱歌曲)

  师:歌中都唱了什么?

  生;略。

  师:(出示歌篇)我们来配合,用接龙的形式按节奏朗读歌词。(衬词是我国民歌的特点之一,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我们不用读)

  师:大家的歌词读的很准确。

  师:让我们用“哒”音来轻声模唱歌曲旋律(用稍慢的速度模唱歌曲旋律,启发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把小牧民自豪的心情表现出来)

  师:刚才在模唱旋律时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不认识的音符。(引导学生关注前倚音)

  生:略

  师:哦,是这个小音符,我来唱一下。(师示范)它是前倚音,写在音符的前面,用来修饰它后面的音符。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引导学生一同唱前倚音乐句,这样的演唱能更好的表现出羊儿的可爱形象。)

  师:熟悉了旋律之后,让我们来合作演唱歌曲。我唱第一句,你们唱第二乐句。衬词的地方我们一同来唱。

  师:歌声让我们仿佛来到了辽阔的草原,当我们在草原上喊远方的小伙伴时的声音应该是什么样的?(先用“哎-----”体会声音传向远方的感觉,两组强弱对比唱衬词乐局句)让我们来试一试。(解决歌曲难点乐句)

  师:(纠正问题,师生交换角色演唱)

  师:让我们完整、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提示用歌声表现出小牧民豪爽的性格,衬词的地方应该演唱的舒展,富有激情。)

  师生合作,感受音乐旋律和动作的变化。

  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启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师生合作,熟悉歌曲旋律。创设情景,解决难点。

  四、学习表现歌曲

  五、拓展延伸

  师:我们一同愉快地演唱了歌曲,但是与蒙古族人比起来,我们的表演还缺少了一点内容,那就是---舞蹈。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做过的筷子舞吗?现在就让我们用筷子和打击乐器来表现歌曲。

  师:让我们和小牧民一起来进行一场歌舞表演。一组同学扮演小牧民演唱歌曲;一组同学跳筷子舞;另一组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

  (在音乐中师指导学生自由分小组练习)

  师:小牧民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一次小小的音乐会。把自豪、喜悦的心情表现出来吧!

  师:我们一起感受了小牧民们载歌载舞的快乐。你们还熟悉哪些蒙古族的歌曲呢?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知的歌曲,并唱一唱)

  生:略

  师:蒙古族还有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相似,听一听它是什么乐器?

  (播放《我从草原来》音乐)

  生:马头琴

  师: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和音乐。)

  师:听听它的音色是怎样的?我们来模仿它的演奏姿势。

  生:略

  师:“马头琴”它音色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播放《我从草原来》音乐减弱)

  师:今天我们一同欣赏、演唱了蒙古族的歌曲,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乐器马头琴,丰富多彩的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来表达我们快乐的心情吧!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体验加入筷子舞和节奏乐器伴奏的效果,更好的表现歌曲。

  在合作表演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马头琴演奏的音乐中,认识马头琴并了解其音色。x

草原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 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 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 了, 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

  2、在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快乐的体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唱准并掌握带附点和空拍的节奏:

  ①、×○ ×○ ∣XX× XX∣

  ②、 ×、× XX ∣ XX ×∣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道具筷子、音乐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生问好

  2、师:请听一段音乐(放录音《我从草原来》)师配乐朗诵: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壮,羊儿肥,这里风光好。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上,这里有成群的牛羊,这里有美丽的草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草原的魅力吧。

  二、走进草原

  1、听音乐《草原上》欣赏草原风光,并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你能看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洁白的毡房、成群的牛羊)

  2、你们能看出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生:蒙古族)

  师:你们真聪明!

  蒙古族的意思就是永恒之火,也有一个别称: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都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蒙古大草原上,那里的牧民还会骑马、摔跤、射箭、挤牛奶呢,而且他们还非常的能舞。

  三、学跳筷子舞

  1、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眼中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我看到有些同学似乎有些怀疑,那就让老师当一回小牧民给你们跳一段《筷子舞》吧。

  2、师:刚才我跳的筷子舞你们喜欢吗?(生:喜欢)筷子舞是蒙古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筷子舞。

  3、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舞蹈。

  四、学唱歌曲

  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那我们说草原的歌曲是不是也很好听?想不想把这首歌曲也学会呢?(生:想)

  1、播放歌曲,生聆听后师板书课题。

  2、带着问题复听范唱。

  ①是谁在唱歌?(小牧民或草原小牧民)

  ②歌曲的延长情绪是怎样的?(高兴、自豪、开心、骄傲……)

  ③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师可从旁提示:听了歌曲让你有什么感觉?想不想跳舞?有没有力量?(稍快的或欢快活泼的)

  3、跟节奏说唱歌词。

  板书节奏难点

  ①、×○ ×○ ∣XX× XX∣

  ②、 ×、× XX ∣ XX ×∣

  4、跟音乐范唱学唱歌曲。

  5、全体带着感情齐唱歌曲。

  6、表演歌曲

  师:同学们谁想当神气的小牧民?现在我们就唱起歌跳起舞当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挑选演唱组、舞蹈组、演奏组和说唱组的成员、

  师:其实音乐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只要你热爱音乐,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蒙古族还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很相似——马头琴。(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就是我们刚开始听过的那段音乐,它就是用马头琴演奏的,它的音乐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音乐声减弱)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和演唱了蒙古族歌曲,理解了小牧民骄傲自豪,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马头琴,丰富了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走出教室,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吧。(播放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草原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歌曲、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生简单介绍景点)那你去过大草原吗?老师也没有去过,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录像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好不好?(播放录像,学生欣赏)注意:录像不重复,要短、美,有什么话想说?(?)师:正像同学们所说,辽阔的草原的确是景色迷人、令人神往,难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来

  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思路

  课文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是啊,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

  对草原景色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哪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出草原的景色特点?

  (生自由交流:一碧千里、无限乐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他说得有道理吗?(板书: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

  从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

  (1)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准,读得不错,请坐。谁再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师:其实老师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个时候,查一查字典就会帮我们的大忙。

  字典中对茫茫一词的解释是:空旷,分不清边沿。(课件出示)并不茫茫,也就是并不——空旷,那我就不理解了同学们,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作者却说“并不茫茫”、“并不空旷”,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果找到了,就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开始吧!

  (2)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哦,你从这部分文字中体会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好,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谁再读读?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写了哪种景物?(羊群)

  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群的美的?(像白色的大花)

  师: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这叫——比喻(生),对,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了羊群的美,这句话中还有一个比喻,谁给大家说说?(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这点你都能看出来?真不简单! 小结:其实,老舍先生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绿毯,既生动又贴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也像作者这样想像一下:

  如果把草原比作辽阔的大海,那这羊群就像是大海上的-------- 如果把草原比作广阔的天空,那这羊群就像是天上的'-------

  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这么美的句子,能

  读好吗?能—— 那自己试试,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及时评价(谁能读得再美一些;)

  这个同学“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羊儿在小丘上上下走动的影子。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 谁还想读? “走到哪里都像”读的真好!能再读一遍给我们听听吗? 来,孩子们,咱们也这样试一试。

  这么美的句子,不想背下来?(生1生2)非常好!

  师总结:是啊,走动的羊群给无边的大草原带来生机,的却让人感受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除了羊群,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

  (3)出示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引导:这句写了哪种景物?你觉得小丘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柔美)(点击课件)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渲染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文下的注释。(生读)

  见过中国画吗?(出示课件)这就是用渲染技法画出的一幅画。也因为只用渲染,所以那种绿色才能-----(点击课件)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

  这也是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

  这样一种透明的绿色,和天边的云融合在一起,多美的一幅风景图啊!(出示图片)来孩子们,看着这幅图,轻轻读读这句话。

  想象着刚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再次轻声读读这句话。

  谁给大家读读你的体会?(抽生读,齐读)(点击带图的句子) 生读,师评价:“那么柔美”读的真好,真有一种柔美的味道。 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变色)读得不错,让我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破坏了这种宁静的、流动的美,愿意把这部分再读一遍吗?

  来,同学们咱们也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齐读)

  同学们,举目远眺,我们看到了走动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抬头仰望你又将看到什么呢?

  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指的是哪里?那蓝蓝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相比较有什么

草原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和老舍先生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请大家一起跟我写课题:17、草原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词:骏马 渲染勾勒襟飘带舞拘束 羞涩摔跤鄂温克: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板书:草原风光民族风情)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来,接着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鲜”)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清鲜”和“新鲜”区别在哪里?

  生:“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

  师:是呀,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 (学生齐读)

  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

  生:“翠”字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师: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

  师:什么纸?

  生:宣纸。

  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生:我会发现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渗透。

  师: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轻声自由读)

  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充满生机。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呀。老师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生:我有一个问题。

  师:(意外)你说!

  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师:你很善于提问题。来,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

  生:(在书中找)“绿”“翠”“碧”。

  师: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避免总是用一个词,有变化,读起来好听。

  师: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呀!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是呀,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音乐想起,稍停开始齐读。(出示课件配乐感情朗读)。

  7、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民俗风情。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汇报。

  1、草原很大。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课件)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感受草原的辽阔。

  2、热情欢迎客人。

  (出示课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如果你认为这段能体现出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肯定是某些词或某句话打动了你,能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吗?

  抓住“飞“、“襟飘带舞”、“立刻”等关键词。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我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同位俩表演场景,感受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心情。)

  (五)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师:奶茶倒上,奶豆腐摆上,敬酒──回敬──再回敬”美丽的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些羞涩的给客人唱民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出示课件)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此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总结结束: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再次朗读体现蒙汉两族人民心声的话语:(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后记: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11-06

《草原》教学反思08-11

草原教学反思04-03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4-24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11-23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04-24

礁盘教学设计|礁盘教学设计资料|03-25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03-21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