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5 16:41:4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能根据情景图正确地列出方程。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和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初步展开新课。

  ⑴出示“天平”情景图,了解学情。

  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天平;两边是一样重的;指针在中间表示就表示相等等等。

  ⑵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先写出等式;交流等式:50+50=100,交流这样列式的'思考;揭示概念,象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就是等式。

  二、继续出示情景图,深入展开新课。

  ⑴出示情景图,明确要求。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⑵独立思考,试写式子。

  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

  ⑶学情反馈,班级交流。

  让学生自行上黑板写不同的式子。

  可能会出现下面这些式子:x+50>100,x+50≠100, x+50=100+50,x+50<200,x+50≠200,x+x=200,2x=200等。

  甄别确认正确答案。

  ⑷尝试分类,理解方程的意义。

  明确要求——分类;为类别起名,等式,不等式;独立分类,等式:x+x=200,2x=200 ,x+50=100+50,50+50=100,不等式:x+50>100,x+50≠100,x+50<200,x+50≠200。

  再分类,不等式感悟“>”和“<”比“≠”更准确;等式分类:等式中有一部分叫等式(含有未知数)。

  ⑸体会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用符号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例如集合图等;用形象的情景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例如部分和总数等。

  三、独立练习,进一步内化新知。

  ⑴完成练一练1。

  确定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方程和等式,确定寻找等式和方程的思路和方法;交流矫正。

  ⑵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用线连一连。

  9—x=3 20+30=50

  80÷4=20 等式 x+17=38

  x—15 方程 36+ x<40

  7y=63 54÷x=9

  ⑶完成第2页试一试和看图列方程。

  先独立列方程,再在小组里交流列式的思考。

  ⑷完成练习一1~3。

  重点交流第2题。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53页、第54页“方程的意义”。教学目标: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达,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即方程两边代数式所表达的两件事情是等价的。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建立方程

  1。师:(出示一台天平)请看,这是一台天平,在什么情况下天平会保持平衡呢?

  教师在天平的一边放上两袋100克的食物,另一边放一个200克的砝码,这台天平保持平衡了吗?

  提问: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吗?(100+100=200或100×2=100)你怎么想到了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天平的平衡呢?(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100+100表示的是天平左盘食物的质量,200表示的是天平右盘砝码的质量,正因为它们的质量相等,天平才会平衡,如果学生说成:食物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教师也给予肯定,然后问:现在已经知道这两袋食物的质量都是100克,砝码的质量是200克,那么上面的式子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2。(出示两小袋食品)将左盘的食物换成两袋30克的食物,天平还是平衡的`吗?为什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不平衡吗?(30+30200)咱们班谁喜欢喝牛奶?你喝吧!问:这盒牛奶被喝掉多少克了?再问:这盒牛奶现在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275—x)克。

  3。再将这盒喝过的牛奶放在天平的左盘,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可以怎么表示?写一写!点名汇报,(切忌一问一答!当学生答出一种情况,老师随机问这种情况表示的是什么情况)

  当学生说出275—x>200、275—x=200、275—x200,275—x>200,275—X=200,275—x72,③y+24④5x+32=47,⑤2x+3)=34,⑥6(a+2)=42

  (对不是方程的式子,一定要学生从本质上解释为什么不是方程)

  学完方程后。小明又列了两个式子,却不小心被墨水给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让学生明白,不管墨迹处是什么,第一个都是方程,第二个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可小明说,他列的第二个式子也是方程,猜一猜,他列了个什么方程?

  4。看来,大家对方程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早在三千六百多年以前,人们就对方程有了自己的认识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配以录音):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很多以前用算术方法解起来很难的问题,用方程能轻而易举地解出来。

  设计意图:

  动态平衡是为了加深对方程本质的理解判断题中对不是方程的式子的合理解释,进一步明晰了方程的表现形式有别于其他等式、不等式或代数式,为了让学生感知方程的多样性,防止学生把未知数狭隘地理解为一个或者狭隘地理解为z,在这一题里设计了有两个未知数的,也设计了含有未知数a、y的。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及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及式子的分类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别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理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能根据简单的线段图、情境图列出方程,并能在教师引导下找到等量关系,经历利用等量关系进行方程模型建构的过程。

  3.在对式子的分类、整理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及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等式”“含有未知数”两个关键词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中等量关系的建立。

  教学准备:

  课件、写式子的卡片、磁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平,谈话铺垫

  教师(出示天平图):这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天平的用途吗?

  一般在称东西时,我们在天平的左边放上要称的东西,右边放上砝码。如果天平左右两边达到平衡,左边东西的质量就等于右边砝码的质量。这种平衡的状态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达,就是──等号。

  二、探究新知

  (一)天平演示,初步感知等与不等。

  1.出示天平图1。

  现在这种状态,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板书:50+50=100)

  2.(出示天平图2和图3)天平向左倾斜表示什么?如果水的质量用

  g表示,那么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呢?(100+ )

  3.如果老师在天平右边再加一个100 g的砝码,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式子来表示。

  这三个式子体现在天平上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咱们用手势来表示一下。

  4.来看看究竟是哪种情况?(先出示天平图4,后出示天平图5)用式子来表示一下。

  5.(出示教材第63页最上面的.图)这样的图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感受等与不等。同时通过反馈和追问,帮助学生感受等式的意义。为下一环节中式子的分类及理解等式和不等式做好准备。从天平到式,再从式到天平图,在学生的头脑中利用天平建立左右相等的等式模型,为突破建立方程中的等量关系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二)分类整理,建构概念

  1.观察黑板上出现的式子,尝试根据式子的特点进行分类(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黑板上移动式子。

  预设1:按左右相等和不等分类(补充等式和不等式);

  预设2: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类。

  注:教师在按照两种分类方式摆放式子时整理成如下表格所示:



含有未知数



不含有未知数



等式







不等式







  3.(指表格)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揭题)。

  4.写方程:根据你的理解写2~3个方程,写完之后给同桌看看其是否为方程(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选择一些学生到黑板上写一写。)

  5.说说黑板上同学写的是否为方程,并说说判断理由(主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三)概念辨析,理清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1.“做一做”第1题:请学生说说哪些式子是方程,并说说为什么(可以选择其中几个不是方程的式子,请学生说说怎样改一下就可以将其变成方程。)

  2.这两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呢?

  反馈分析:

  (1)式1:一定是。为什么?

  (2)式2:一定是等式,可能是方程。

  (3)思考: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呢?

  (4)引导画集合图,并引导得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分类整理让学生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产生直观、正确的感知;然后通过被蘸了墨水的式子的判别,进一步体会两者的关系;最后,通过韦恩图帮助学生加以明确。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渗透了初步的集合思想。

  三、实践反思,巩固提高

  1.“做一做”第2题及练习十四第2题:看图列出方程。

  学生练习并进行反馈。

  反馈侧重: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量相等来列出方程。

  2.练习十四第3题:看情境图,思考数量关系再列方程。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据你知道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3)学生自行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能用方程表达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对本内容的要求,为从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转变做好准备,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知识至关重要。

  四、总结回顾,介绍历史

  1.你对方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每个同学说一点,后面的同学要和前面同学不一样。)

  2.教师介绍方程的相关知识。(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方程的产生过程产生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数学是一个动态成长的科学,体会到数学的每一个理论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的同时,产生探索的欲望。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2、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3、通过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的学习活动过程达到学习水平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初建相等关系模型。

  1、师出示天平图,

  认识吗?

  师: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2、(媒体出示三幅图)下面的三幅图中,哪一幅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

  (左右倾斜各一幅,平衡的一幅。图略)

  学生会选择图3,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出示图3天平平衡图

  图3为什么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么?

  100+100=200

  图1和图2为什么不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呢?

  你也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100+100>100、100+100<500

  3、三个式子都是表示物体之间质量的关系,数学上把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你的小脑袋里有等式吗?说一个试试。

  除了用加法表示的还有不一样的吗?(师板书学生说的其它的一些式子)

  师:没想到,同学们对等式是这么的熟悉。

  二、借助基础,拓展等式外延。

  1、下面的几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哪些可以用等式表示?能表示的试着把它写下来,不能的思考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呢?

  (书上四幅图略)

  选一个等式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一种是用语言表达,一种是用数学式子表示,你愿意选择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突出简洁、清楚)

  2、师:的确,这样的一些数学式子能清楚、简洁地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3、比较:现在写的这些等式与刚才我们说的那些等式有什么不同吗?

  突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你见过吗?

  生:没见过;也可能见过,如:用字母表示数中、求未知数x等。

  三、进一步拓宽对等式的理解。

  1、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李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一些现象,仔细看一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呢?

  (师出示四幅生活情境图)

  (1)铅笔盒与笔记本共20元。

  (2)借出的书与剩下的书共150本。

  (3)3瓶相同的色拉油,每瓶x元,共8元。

  三、明确特征,归纳概念。

  其实呀,数学上给这样一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起了个很特别的.名字叫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方程的意义。(板书)

  揭示数学上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深刻领悟,挖掘内涵。

  1、黑板上的其它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方程了吗?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是等式的男生举手,是方程的女生举手)

  36-7=29、60+x>70、8+x

  6+x=14、7+15=22、5y=40

  活动结束了,但思考却刚刚开始,就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你现在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在活动中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五、实践应用,拓展外延。

  1、你能看图列出方程吗?

  图1:天平(2x=500)

  图2:四个物体16.8元

  图3: 两杯水共有450毫升

  2、从文字表述中找出方程

  (1)小明从家到学校有500米,他每分钟走50米,走了x分钟。

  (2)张师傅每天做x个零件,用了6天做了780个零件。

  (3)王涛放学回家后,去商店买了3本精装笔记本,每本y元。他付给售货员阿姨20元,找回2元。

  3、李老师头脑中有一幅图,我把它用方程表示了出来,猜一猜,老师头脑中可能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

  出示:5x=200(可提示:如天平图等)

  个别交流的基础上同桌互说。

  六、全课总结:学习到现在你有哪些收获?

  从不能用方程表示到能用方程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的一种演变。

  图1:买4个小熊猫玩具,每个x元,120元不够

  图2:买3个,每个x元,120元还不够

  图3:买2个,每个x元,120元正好

  延伸:使两只水杯一样多你能有哪些办法?用方程表示,你能吗?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蕴涵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和方掌握程的意义,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今天学习解简易方程。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掌握了它会使我们多了一种解题方法,可以使某些较难的应用题化难为易,有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方程的意义:

  介绍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图)

  天平实验,引出方程:

  1、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第二步,往杯子里倒人约X克水,使天平出现倾斜。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100+x=250)

  2、教师:①观察100+x=250:这是一个等式吗?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②像100+x=250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方程)

  小结: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深入探讨理解: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集合图来表示吗?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第54页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判断并说胡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等式都是方程,方程都是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3)不是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

  (1)加上35等于91。(2)的3倍等于57。

  (3)减31的差是86。(4)7.8除以等于1.3。

  4、先说出下面题目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用方程表示出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文具店原有乒乓球40筒,卖出χ筒,还剩18筒。

  (2)某班有男生23人,女生χ人,共有50人。

  (3)小红买了5支铅笔,每支χ元,共付9元。

  (4)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牛重χ吨,这头牛比大象轻4.75吨。

  (5)甲地距乙地S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12小时到达。

  5、开放题:妈妈生日到了,小明想用12元零花钱为妈妈买几枝康乃馨,康乃馨每枝X元,他的钱如果买4枝则多3.6元,如果买6枝则少0.6元。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选择有用的条件,你能列几个方程?(同桌议一议)

  四、课堂总结:

  教师:想一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学生对什么是方程都有所了解,本节课是成功的。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本教学设计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照教材上的连环画,通过教师反复操作,一步一步观察,思考每一步骤的数学含义,让学生逐步理解式子中的“=”就是天平的平衡,从而让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意义。  2。引导学生辨方程、写方程,重视学情反馈。

  数学学习重要的是巩固和应用,因此学习后的学情反馈是很重要的。本设计在学生明确方程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自己写方程,识别方程并说出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意义,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两个要素: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通过应用反馈,加深对方程特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小黑板、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体会“等”与“不等”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足球比赛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昨天的比赛是五(1)班对战五(3)班,由于上半场五(3)班发挥出色,上半场的比分为1∶4,中场休息后,五(1)班马上调整了战术,下半场五(3)班没得分,五(1)班连追了x分。

  师:两个班最后的比分是几比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1∶4)

  师:哪个班赢了?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x+1>4,x+1<4,x+1=4;并注意提问式子的意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学生经历的真实活动为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熟悉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深刻地感受“等”与“不等”,为后面理解方程的意义作铺垫。

  情境呈现,抽象模型

  1、自学方程的意义,初步感悟新知。(课件出示教材62页情境图)

  自学提示:

  (1)理解教材62页每幅图画及对应式子的含义。

  (2)标示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3)思考: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

  (4)结合你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1题。

  2、合作学习。

  (1)你能自己写几个方程吗?小组内互相订正。

  (2)组内交流收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由组长带领组内成员集体订正教材63页“做一做”1题的答案,说清理由,并将小组内认为不是方程的算式记录在小黑板上。

  (3)全班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先把答案相同的进行分类,再从答案最少的一块着手分析。遇到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加深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

  (此环节教师要随机应变,注意提问学生“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如果出现了对方程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再次为学生讲解)

  预设:

  ①全班同学的答案一致,全对。

  ②一部分小组全对,一部分小组有错误。

  这时教师可以先找有错误的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汇报讲解。讲解时随时和下面的同学互动交流,在学生的争论中,教师适时引导、提问,指导学生判断正误的方法。

  3、整理分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根据黑板上的算式特点进行分类。

  (2)交流汇报,说出分类依据。教师板书。

  4、独立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2题,汇报,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6页1题,集体订正,并加以补充:判断0=5z-15是不是方程。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合作意识。

  3.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同学们,谁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

  2.谁能简单地说一下曹冲是利用什么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呢?

  3.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工具能帮我们测量出相同重量的物体。今天就先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天平。

  简单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

  能说出让大象和石头的重量相等,再称石头的重量。

  达成目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也为下面出示天平做好铺垫。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出示天平:让学生说一说对天平有哪些了解?

  如果学生说得不全教师做补充:使用天平一般是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2.合作探究。

  (1)在天平的右边放一个100g的砝码,怎样才能让天平平衡呢?

  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让学生观察式子,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这样的式子就是一个等式。(板书:等式)

  (2)把一个杯子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放10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教师质疑:如果我往杯子里倒些水,观察天平现在的情况。

  师:一杯水的重量是多少,怎样表示?你有办法吗?

  追问: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水的重量,那么杯子和水一共有多重,又该怎样表示呢?

  (3)再次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天平右边放100g砝码),发现了什么?哪边重一些呢?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吗?

  (4)教师在右边依次加一个100g的砝码,加两个10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天平的情况,用数学算式怎样来表示吗?

  教师让学生继续操作,怎样才能使天平平衡呢?

  这说明了什么?

  (一杯水的重量等于250g)

  (5)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天平的状况吗?

  (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lOO+x<200

  lOO+x>300

  lOO+x=250

  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6)让学生比较50+50=100与lOO+x=250两个等式,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像lOO+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方程)

  (7)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小结:

  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是不是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那么,方程有哪些特点?

  (8)让学生仿照课本情境图,自己试着写一些方程。

  自由发言,可能会说:天平有两个托盘,中间有指针;天平一边放物品一边放砝码,物品的重量与砝码的重量相等;天平可以称量物体的质量,还可以判断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

  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操作,得出:在天平的左边放2个50g的砝码就可以保持平衡。

  用算式表示:50+50=100。

  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会发现:现在天平平衡,说明空杯子重100g。

  学生看出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思考得出:一杯水的重量=水的重量十杯子的重量。

  学生汇报:lOO+x

  学生回答:天平两边不平衡,用数学算式来表示lOO+x>100

  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

  汇报时用式子表示:

  lOO+x>200

  lOO+x<300。

  这时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杯水的重量大于200g,小于300g。

  引导学生把右边的砝码换成250g,使天平左右两边平衡。

  学生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汇报:lOO+x=250

  生观察后会发现: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达成目标:通过直观演示活动,在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出上面的式子,为下面的分类讨论环节做准备,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主思考,并交流得出:第一个等式没有未知数x,第二个等式含有未知数x。

  不是

  是

  达成目标: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再自主判断,最后集体交流。

  先说一说图意,再写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达成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分类比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层层递进,达到理解方程意义和掌握方程判断方法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比.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基础练习:66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拓展练习:见课件

  达成目标:孩子大部分应该能发现存在的等量关系,但可能会出现40-28=x这样的式子,应该规范孩子的写法。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这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堂课的表现是怎么评价的?

  达成目标:方程的特点:是一个等式,且含有未知数。

  1.像lOO+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等式,一个是含有未知数。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全都是方程。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

  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蕴涵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方掌握程的意义,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今天学习解简易方程。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掌握了它会使我们多了一种解题方法,可以使某些较难的应用题化难为易,有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方程的意义:

  介绍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图)

  天平实验,引出方程:

  1、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第二步,往杯子里倒人约X克水,使天平出现倾斜。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100+x=250)

  2、教师:①观察100+x=250:这是一个等式吗?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②像100+x=250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方程)

  小结: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深入探讨理解: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集合图来表示吗?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第54页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判断并说胡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等式都是方程,方程都是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3)不是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

  (1)加上35等于91。(2)的3倍等于57。

  (3)减31的差是86。(4)7.8除以等于1.3。

  4、先说出下面题目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用方程表示出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文具店原有乒乓球40筒,卖出χ筒,还剩18筒。

  (2)某班有男生23人,女生χ人,共有50人。

  (3)小红买了5支铅笔,每支χ元,共付9元。

  (4)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牛重χ吨,这头牛比大象轻4.75吨。

  (5)甲地距乙地S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12小时到达。

  5、开放题:妈妈生日到了,小明想用12元零花钱为妈妈买几枝康乃馨,康乃馨每枝X元,他的钱如果买4枝则多3.6元,如果买6枝则少0.6元。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选择有用的条件,你能列几个方程?(同桌议一议)

  四、课堂总结:

  教师:想一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学生对什么是方程都有所了解,本节课是成功的。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新知学习

  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方程

  等式50+50=100 x+50>100 x+50=150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12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乐乐同学利用假期外出旅行,增长了不少见识。下面让我们一起追随乐乐的脚步去参观一下吧!

  乐乐首先来到了动物园,他看到了什么?原来大熊猫不仅喜欢吃竹子,他还要吃米粉呢。它一次要吃这样一碗米粉。看!这位叔叔在干什么?他用了什么工具?

  二、 学习新课

  (一)认识天平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架天平,你们会使用天平吗?一起了解一下。(播放电子教材介绍天平)。

  要称出这碗米粉的质量,可以先称什么?在称什么?

  1、 第一步:称米粉碗

  一个米粉碗的质量=20克

  2、 第二步:称米粉和碗有多重。

  把米粉放到碗里去称可以吗?右边得放一个多重的砝码?(50克)怎样?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关系吗? 20+x>50

  改放一个100克的怎样?20+x<100

  50轻了,100又太重了,放多少合适呢?试试70怎样?正好。你能……20+X=70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能用这样一些简洁的式子表示天平上的数量关系,这样的关系还有很多你们还能表示出来吗?试试看。

  整理分类

  1、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式子的特征,我们应该把这些式子分分类。播放幻灯片。

  2、 学生分类,小组讨论。

  3、 整理分类。播放幻灯片。

  4、 概括方程的意义。

  5、练习 你能把黑板上不是方程的式子摘下来?并说明理由。

  辨别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在本子上试一试,谁愿意上黑板展示?

  三、课堂检测

  一共设置了三道关卡,看看谁能顺利通过。

  第一关 小试牛刀

  1、仔细观察下图,说出图中存在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第二关 乘胜追击

  1、乐乐买了3枝钢笔,每枝x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乐乐乘火车从高密站开出,每小时行x千米,2小时到达济南。济南到高密的铁路长300千米。

  第三关 超越自我

  四、总结提高

  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收获。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方程的意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

  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地、合情地获得一些结果。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能从“数”与“形”两个角度认识数学。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根据盲生因视觉障碍,对事物缺少整体感知,不能准确地理解抽象的数学观念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直观创设情境,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调动学生的直观思维;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思考、猜想、验证、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

  内容分析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从未知数只是结果到未知数参加运算,是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一次提升;也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代数思想,是思维的.一次飞跃。代数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思想",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教学目标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感知、思考、猜想、验证、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方程模型的思想,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3.分类分层教学,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教学准备

  玩具天平塑料香蕉小袋子多媒体课件、盲文及低视力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抽象出等量关系

  (一)依据天平,理解相等,

  1.认识天平

  同学们认识天平吗?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用的吗?(称质量、比较物体的质量)那天平是根据什么来称量或者比较物体的质量?(平衡)让学生用玩具天平来感知一下平衡(低视生看,老师协助全盲生用手慢慢向上托,直到手掌触到物体)

  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仿照小猴子的样子来演示一下平衡。如果左边重呢?怎样演示?右边重呢?2.理解相等

  低视力生看大屏幕,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帮助全盲生把实物挂起来(天平左面有60克和40克的香蕉,右面有100克的香蕉)

  天平此时的状态怎么样哪?(低视力生观察,全盲生感知。)天平平衡说明什么?(左右两边质量相等)

  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吗?

  预设:40+60=100 60+40=100(板书)。

  像这样含有等号的式子我们叫它等式。

  3、让学生再说几个等式。

  (二)依据天平,理解不相等 1.理解不相等

  如果把左边40克的香蕉拿下去了,天平会怎样?(预设:左边轻,右边重。)

  此时天平的状态又怎样哪?(不平衡。)低视生观察,全盲生感知。

  让学生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预设:60<100,100>60 。

  刚才相等的式子叫等式,这样不相等的呢?(预设:不等式,或不知道。)

  2、让学生再说几个不等式。

  (三)依据天平,理解含有字母的等式与不等式

  1、猜想:如果把一个袋子放到天平的左边,天平会怎么样?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2、交流。(预设:左边重,右边轻;右边重,左边轻;一样重。)

  3、验证:低视力生协助全盲生操作验证(教师协助)

  4、以小组为单位,低视生记录三种状态下的数学式子。预设(60+x=100;60+x>100;60+x

  (四)依据心中的天平理解等量关系

  1、谈话:看来这一个小小的天平帮我们记录了这么多的数学现象,现在我把天平藏起来了(把玩具天平收起来)

  还有天平吗?(预设:没有。)

  你心中的天平还有没有?(有)

  2、出示课件:

  3、低视力生看大屏幕,并叙述图意。

  4、思考:用心里的小天平摆放一下:左面放?右面放?此时你的小天平是什么样的状态?说明什么?

  5、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预设:5x=800)并让学生说一说5x表示的意思。(预设:5x是5个苹果的质量)

  6、说一说:5个苹果的质量为什么用5x来表示?(预设:因为一个苹果的质量不知道,可以用x表示,5个苹果的质量就用5x来表示。)

  7、评价:真了不起,会用字母来表示不知道的数量,这个未知的数量也可以参与到我们的运算中来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给式子分类,抽象概括出方程的意义

  (一)式子分类,揭示方程的意义。

  1、一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卡片,给刚才的式子分类。并思考分类标准。

  2、学生交流(预设:

  1、按是否是等式来分。

  2、是否含有字母来分。

  3、还有学生把60+x=100,5x=800单分一类)

  3、教师揭示:象60+x=100,5x=800就是方程

  4、让学生根据这两个式子的特点说一说什么叫方程?

  5、教师点题: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二).探讨并揭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1、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如果方程是一个大圆,方程应该是什么?(预设:一个小圆,在大圆中)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刚才我们认识了方程,你能判断什么是方程吗?

  1.应用概念,判断方程

  判断下面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提问C类学生)

  x+5 15+5=20 2x +3>10 36-x=9×3 2.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提问B类学生)

  (2)低视力生看大屏幕,并帮全盲生叙述图意。(3)谈话:能用方程表示出来吗?(预设:6a=24.6)(4)追问:6a表示什么?

  (5)课件出示:(提问A、B类学生)

  教法同上

  (6)课件出示:(提问A类学生)

  (7)先让低视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预设:1000毫升刚好能倒满2个大杯子和一个小杯子;2个大杯子和1个小杯子的盛奶量就是1000毫升。)(8)找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9)评价:真棒!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参与到运算中,找到了图中的等量关系。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

  五、作业:(1)练习十一第一题

  (2)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编一个关于方程的数学故事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53页、第54页“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达,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即方程两边代数式所表达的两件事情是等价的。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建立方程

  1.师:(出示一台天平)请看,这是一台天平,在什么情况下天平会保持平衡呢?

  教师在天平的一边放上两袋100克的食物,另一边放一个200克的砝码,这台天平保持平衡了吗?

  提问: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吗?(100+100=200或100×2=100)你怎么想到了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天平的平衡呢?(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100+100表示的`是天平左盘食物的质量,200表示的是天平右盘砝码的质量,正因为它们的质量相等,天平才会平衡,如果学生说成:食物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教师也给予肯定,然后问:现在已经知道这两袋食物的质量都是100克,砝码的质量是200克,那么上面的式子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2.(出示两小袋食品)将左盘的食物换成两袋30克的食物,天平还是平衡的吗?为什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不平衡吗?(30+30200)咱们班谁喜欢喝牛奶?你喝吧!问:这盒牛奶被喝掉多少克了?再问:这盒牛奶现在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275-x)克。

  3.再将这盒喝过的牛奶放在天平的左盘,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可以怎么表示?写一写!点名汇报,(切忌一问一答!当学生答出一种情况,老师随机问这种情况表示的是什么情况)

  当学生说出275-x>200、275-x=200、275-x200,275-x>200,275-X=200,275-x72,③y+24④5x+32=47,⑤2x+3)=34,⑥6(a+2)=42

  (对不是方程的式子,一定要学生从本质上解释为什么不是方程)

  学完方程后。小明又列了两个式子,却不小心被墨水给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让学生明白,不管墨迹处是什么,第一个都是方程,第二个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可小明说,他列的第二个式子也是方程,猜一猜,他列了个什么方程?

  4.看来,大家对方程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早在三千六百多年以前,人们就对方程有了自己的认识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配以录音):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很多以前用算术方法解起来很难的问题,用方程能轻而易举地解出来。

  设计意图:

  动态平衡是为了加深对方程本质的理解判断题中对不是方程的式子的合理解释,进一步明晰了方程的表现形式有别于其他等式、不等式或代数式,为了让学生感知方程的多样性,防止学生把未知数狭隘地理解为一个或者狭隘地理解为z,在这一题里设计了有两个未知数的,也设计了含有未知数a、y的。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课件出示: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山羊、小猴、小狗、小兔在做游戏)

  让学生猜测如果让山羊和小猴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结果。

  (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出现跷跷板不平衡的画面)

  提问:怎样才能让小动物开心地玩起来呢?

  学生:让小狗、小兔加入到小猴那边。

  (课件演示:跷跷板逐渐平衡。并能一上一下动起来。)

  教师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时,跷跷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地玩游戏了。

  [评析]:动物是学生们喜欢的形象,以故事情境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的优势,使学生初步感受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二、探究新知

  师: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平衡工具,猜猜是什么?

  1、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教师向学生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提问: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2、继续实验,自主发现

  1)分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每个小组发一些有重量的砝码和学生自己手中的书本等)

  要求:三组设计平衡状态,三组设计不平衡状态。并据此列式。

  2)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作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平衡状态的:

  50+10=60

  50=20+书……

  不平衡状态的:

  50+30>两本书

  50>三本书……

  4)学生动手把不平衡状态的天平调平衡并列式

  50+30=四本书

  50+10=三本书

  5)师生一起把书用字母代替:

  50+10=60,50=20+X,50+30>2X,50>3X

  50+30=4X

  50+10=3X

  3、整理分类,认识方程。

  1)学生把上没面的式子进行分类

  2)让学生明确:像这些含有等号的式子都是等式。(板书:等式,标出大集合圈)

  观察右边三个等式与左边一个等式有什么区别?

  学生很快明确:右边的等式里都含有未知数。(在等式前面板书:含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我们把右边这三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学生齐读方程的意义,同桌互相说出一个方程。

  [评析]:这部分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分类、交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初步渗透了数学中的集合思想。

  三、巩固拓展

  课件出示两个小动物争吵的画面

  小狗:我知道了,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小兔:不对不对,应该说所有的等式一定都是方程。

  判断谁说的对,并叙述理由。

  四、总结

  学生阅读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1题

  教学反思

  1、利用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生活是兴趣的源泉,体验是主动参与的动力。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加入了学习的热流中来。教学当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关注情景教学

  在本节课中,将枯燥的方程概念融于浅显生动的情景中。导入利用小动物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背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对天平的所有情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天平称重的实验,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了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识。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23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04-10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04-01

方程教学设计01-02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2-21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1-23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优秀04-13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2-22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