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9 09:58: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前方》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前方》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前方》教学设计

《前方》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思路

  从摄影作品入手,整体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品读文章的语言,深入感悟——分析精神家园的内涵——展示摄影作品,对精神家园内涵进行升华——学习摄影作文写作手法,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人文思考。

  主要

  教学

  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感悟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明白精神家园的内涵,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资源

  1、ppt播放《橄榄树》歌曲

  2、ppt播放《乡愁》和《老家》文字内容。

  3、ppt播放有关“家”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作者在歌中不停地问“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作者喜欢的不是流浪本身,而是流浪中可能找到的橄榄树,橄榄树是一个梦想,作者除了在寻找梦想之外,还在追寻什么?让我们一起从曹文轩">从曹文轩先生的摄影散文《前方》中寻找答案吧。

  【活动一】

  1、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引出对家园的初步认识。

  二、 自主感悟

  1、播放图片,触动心弦。

  2、图片中的人们去哪儿?

  3、什么是家?初步明确家的内涵。

  家是母亲满含热泪的期待,家是父亲翘首以待的遥望,家是爱人充满深情的浅笑,家是孩子甜蜜稚嫩的呢喃,家是一盏昏黄的.灯,家是一桌粗淡的饭,家是魂牵梦萦地方,是每个人苦苦追寻的岸。

  4、家如此温暖,人为什么要离开家园走向前方?

  说明:触动你的心灵,引发你的思考,引出对“家园”的探究。

  【活动二】

  1、观看图片,叙说内心的感动。

  2、人为什么回家,家是什么?思考交流,说出你的初步认识。?

  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的直观感知。

  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家”的初步认识。

  3、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内心的震动。

  三、探究感悟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你怎样认为?

  1、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2题。7组、1组展示答案。注意从课文中提炼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

  【活动三】

  学生活动:

  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前方的召唤(理想的召唤)

  学生活动: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理想不能实现之苦)

  (2)惦念家乡,无法还家(心灵不能慰藉之苦)

  (3)到家无家(灵魂没有归属之苦)

  此环节可让学生相互讨论,推举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真正从心里感悟家园的内涵。?

  四、拓展提升

  总结家园之思。

  家不仅仅是那个遮挡风雨,温馨安宁的实在家,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更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无论离家还是归家都是人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痛苦而热烈的追求。

  【活动四】

  学生活动:

  6组、2组点评。谈谈自己对“家园”的理解。

  探究家园的内涵,形成自己对家园的认识。

  五、评价检测

  1、播放图片,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1)家园是对信仰的痴心不改。

  (2)家园是对誓言的生死相守。

  (3)家园是对生命灿烂的炽热追逐。

  (4)家园是对人间大爱的无言坚守。

  2、学习了本文,你对的精神家园有了怎样的理解?我手写我心,写下你的感受吧!

  教师总结:

  家园不仅是抚平创伤的温暖港湾,心灵的栖息地,还是精神的归宿,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在心的家园里,撒下爱的种子,前方怎会是旷野?做一个有高贵灵魂和高远追求的人吧!不要让心灵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开满精神之花的家园才是心灵最好的安放处。

  1、学生思考: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2、选举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3、评价学生表现,引导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

  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精神的家园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

  六、小结作业

  1、写作手法(联想)

  曹文轩从摄影作品(实)引出联想(虚),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ppt展示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引导学生的思想:

  生活如此苦难,却没有半丝哀伤,因为他们都是有灵魂的人,他们都是有家的人!

  3、展示图片: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妈妈,从她的身上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年老、贫穷、体衰、孤苦,我们更应该看到什么?请根据这幅摄影作品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吧!(要求:善于想象和联想,写出你独特的思考。)

  1、说出图片的内涵。

  2、在学习摄影散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悲情怀。

  七、板书

  设计

《前方》教学设计2

  一、新课导入

  请仔细观察课文前面的一幅照片,告诉老师你由此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们盐城籍著名的作家曹文轩看到这幅照片后和同学们一样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既而写下了一篇散文。

  像这样既有照片,又有围绕着图片内容而写的散文,我们称之为摄影散文。

  [投影]摄影散文特点:直观性、自由性

  二、交流评点(这一环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让学生学会评点文章)

  曹文轩由这幅照片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当文章精美的句子让你产生共鸣时,请在文章的对话栏下空白处写上你的想法,这就是评点的读书方法。

  学生交流评点

  三、研讨课文

  思考:作者看了这幅照片,第一反应是什么?

  明确: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小组讨论:在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什么内容?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

  讨论后明确: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进一步研讨: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讨论后明确:

  祖先们是在迁徙中生活的

  先前的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外面总在诱惑着

  出自无奈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2、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讨论后明确:

  “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中,所以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人的悲剧性实质”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话回答。

  讨论后明确:

  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的或已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4、体会11节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

  讨论后明确:

  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

  5、文中出现的一些双关词语:“家”“路”“流浪”“旅途”

  [投影]

  双关词语:有两层含义,除了表层的含义之外还有深层的含义,有时就是哲学层面上的含义、

  6、家、前方、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讨论后明确:

  “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7、“前方”有什么?(结合几幅图片)

  明确:好奇、疑惑、新鲜、希望

  8、“前方”是什么

  明确:“前方”在文中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四、文本探究

  (一)质疑讨论,品读文句

  [投影]“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无法还家”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学生讨论,阐发自己的见解

  (二)明确本文思路

  [投影]

  第一段由这幅画面切入;

  第二段开始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

  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

  (三)小结

  本文是从照片切入,然后展开联想,最后又回到照片。联想部分谈了三个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五、作业:

  根据这幅摄影作品写一篇感想,要写得深刻一点、(200字左右)

  六、作业交流

  高一(13)班

《前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对文中重点词语进行解读。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对思乡情绪的现代阐述,深入体验“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

  筛选信息,把握主旨。

  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难点:对人类“精神家园”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印度是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了一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请打开课文,认真看课文前的这幅图片,请同学描述一下画面,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曹文轩看了这幅照片以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

  介绍作者及摄影散文

  一起看一下作者的介绍。

  此文与曾经所接触的散文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把文章和照片结合了起来,这种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新兴文体称为摄影散文。这种文章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文本探究

  探究(一)分析第一段

  作为一篇摄影散文,曹文轩是如何入手,怎样把图文结合起来的呢?

  齐读第一段。

《前方》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知道其特点。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重点字词句,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

  教学重点

  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以此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学难点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请学生说一说对印度的印象。(可能答案:人口众多、贫困??)

  展示照片,让学生说说对该图片的理解(什么内容、怎样的生存状态、由此的联想等)。

  总结学生所述,归纳出共同关键词,可能有:家、在路上、前方等等。 介绍照片背景: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的摄影师拍了这张

  照片,取名为《前方》,曹文轩先生看了之后,展开联想与思考,写了这篇摄影散文。(板书:

  题目、作者) 介绍摄影散文:(板书: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摄影文学的一种,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

  律,通过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摄影画面的表现,运用散文语言,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

  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鉴赏时主要抓住2个特点:1.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

  真的再现能力;2.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二、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全文并思考:1.文中哪几段直接写照片上的.内容;2.其他段落写了什么内容;3.全

  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直接描写照片内容:第1段、第12段(第8段稍有提及);

  2.其余10段均是由照片展开的联想以及作者的感触

  3.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

  照片切入,引出下文

  中间10段展开联想 展开联想,抒发感触

  第12回到照片,呼应开头

  (二)研读文本,分析重点难点

  A.文章的第二部分,即作者展开联想这一段用了大篇幅的手笔,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我

  们来逐一进行分析。文章第一段里讲到: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说明了人们有离家之举,

  那么人离家的原因,文中有交代吗?

  明确: 3、4段)迁徙的习性 离家原因:(第2段)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5段)外界的诱惑

  (第6段)无奈的选择

  7段)前方的诱惑

  克制不住的体现:

  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第3段)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

  喊:走啊走!(第5段)

  B.作者点出了人有离家之举,也说明了离家的原因,接下来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呢?让学

  生阅读7-10段,并分析。

  明确:

  前方召唤

  思考:“前方”的含义——理想

  行在路上

  “苦”(第10段):拥挤不堪的车、坑洼不平的路、抛锚无法修复(皮肉之苦)

  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精神之苦)

  人生之路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实质上”三个字是否可以去掉?

  不能,它限定了是从本质上说。因为从生活现象上说,各人在生活中的情况不一样,不

  一定都是“苦旅,正如文中作者所举的例子:坐游艇、飞机、火车等等,但从本质上讲

  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

  还是一场苦旅。因此不能去掉。

  精神苦旅

  C.有钱的人也好,没钱的人也罢,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是一个悲剧,那么这悲剧又

  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总想到达目的地而不能到 理想难以实现

  人的悲剧性实质(第11段) 在外思家

  无法还家 精神无法寄托

  还家无家

  这里面四个“家”,分别有什么含义?

  前三个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家,而最后一个是指精神家园。

  小结:

  三个重点词

  前方:在这儿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在这里不单单指现实中的路,更指人追求前方的过程,指人生之路。

  家:既实指现实生活中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人的精神家园,精神的栖息地。

  三个关键句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三)回顾全文,领悟反弹琵琶

  A. 反弹琵琶

  这个专题呢称之为“月是故乡明”,也就是思家怀乡的意思,这篇文章明明是一篇写去前方的文章,为什么放在这儿?

  明确:

  文章表面上虽是写离家写远行,但是人去前方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理想,追求精神的寄托,追求精神家园。因此,这篇文章自然是可以放在这里的。曹文轩的这种写法被称为“反弹琵琶”,即逆向思维。优点:突破传统思维,立意新颖,令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

  B. 虚实结合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因此文中既有对照片的真实描述,还有作者的联想。

  本文中除首尾两段是直接对照片进行描述外,还有第八段中的“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第十段中“拥挤不堪”、“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和茫然。” 等。

  虽然作者对照片的描述虽不是很多,却很传神 ,更重要的是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以自己充满悲悯之情和深刻人文关怀的文字阐释了人生哲理。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这篇摄影散文没有被摄影作品所束缚,更没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

【《前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礁盘教学设计|礁盘教学设计资料|03-25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观潮》教学设计08-11

《氓》教学设计08-12

《掌声》教学设计08-11

《猫》教学设计08-11

劝学教学设计08-11

《aoe》教学设计08-19

《林海》教学设计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