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12-13 13:20: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一等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一等奖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一等奖1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是未来粮仓的原因。

  2,分析说明方法。

  3,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

  第一课时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

  1,读课文,把握结构方式。

  明确:总分总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第段是说,写了

  教师示范:

  第12段是总说,写了广阔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学生说话:

  第36段是分说,写了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7段是总说,写了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

  1,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说明方法。

  3,按下面的模式说话:

  例句+运用了说明方法

  学生说话:

  (1)“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抒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食物。”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2)“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浒苔等”。运用了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4)“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5)“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

  1,读课文,找出文章在表达、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教师示范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语言准确、严密。

  学生说话:

  (1)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说明和议论相结合。

  (2)这篇文章的特点是: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3)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4)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过渡自然。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一等奖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齐声诵读诗歌,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

  2、教师播放示肥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在整体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我将从诗歌的具体意象入手,让学生讨论意象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具体来说就是明确:

  第1节中的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美丽的雪花这项意象代表的含义,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荒芜、穷困和艰难,诗人从艰难生活中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在第2节中学生要把握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这些意象,从生命由新鲜至黯淡、从热情到失意、从饱满到枯竭的过程,了解诗人从人生的苦难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2、接着请学生仔细朗读第3节,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合理断句。因为不同的读法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特别注意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教师针对排浪,大海、曙光具体分析它们与手指、手掌、曙光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具体研习能了解这是诗人由真实内心升起的相信未来的信念。

  3、在接下来的4—6节朗读中,教师同样要求学生从意象的把握上来理解为什么要“相信未来”,从腐烂的皮肉、脊骨这些意象来看清人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第4节视角“我”到“她”,她是未来,从未来的角度看,现在就成为了历史,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公正的评价,正因为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所以我焦急地等待着评定。

  4、再次朗读,加深体验。在具体的意象分析后,学生已经对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把握,所以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即这首诗歌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真切感受诗人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朗读之后,学生应该很明显就能发现诗歌运用了反复手法。

  (四)延伸作业

  比较阅读食指的另外一首诗《热爱生命》,希望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无论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未来。

  五、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描绘现实,表明信念

  直抒胸臆

  发出召唤,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一等奖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了解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了解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增强开发、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分析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培养分析能力。

  课型及教学思路: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事理说明文。学习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握文章要点,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人类当今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大家看了上面的图表和文字大家有什么感想?得出了什么结论?

  2.跟我走进大海!(展示有关大海资源的图片)

  在生物资源方面,海洋中存活着20多万种生物。专家测算,海洋的初级生

  产力每年为6000亿吨,其中可供人类利用的鱼类、贝类、虾类、藻类等,每年为6亿吨,而现在全世界的蔡量仅为9000万吨左右。海产品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来源,目前海产品提供的蛋白质约占人类食用蛋白质的22%。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以产出的水产品足够300亿人食用,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农产品的1000倍。

  二、三分钟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3.这篇文章阐释了什么道理?

  三、动动脑筋思考: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本文的内容的?

  全文共7自然段,按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指出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3~6),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3),总说海洋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二层(4~6),分说:藻类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4);

  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5);

  海洋鱼虾还有蔡潜力挖掘(6)。

  第三部分(7),总结全文,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四、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1.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

  第一部分(第1~2段)和最后一段,就运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如,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议论,它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

  在提出说明重点“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前,先以议论的方式强调:(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将直接关系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2)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再如,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这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2.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总说部分(第3段)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

  分说部分(第4~6段)逐一说明。

  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一公顷水面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

  第5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

  第6段举了南极磷虾的例子,列数字说明磷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作比较,说明磷虾资源的丰富。

  五、过渡衔接: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如:第2段,首句总结第一段内容,第二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指代首句,即把文章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第3段首句“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第4段首句“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第5段首句“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中,“除海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物”。第6段首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用“至于”更换话题,转入详细介绍“鱼虾”。末段则以“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六、总结写作方法: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表达的准确性。

  ①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③尽管近海的鱼虾蔡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明确:

  1.“最”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超过其他环境问题的严重危

  机。

  2.“更”突出人们对“鱼虾”可作食物的熟悉程度,较前两者又深了一层。

  3.“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极限不等于到极限,这样表述准确,客观。

  (二)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说明和议论结合阐明事理。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语言准确、严密

  4.过渡自然。

  七、考考你:判断下列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据报道,现在每年向海洋倾倒约600~1000万吨石油,1万吨汞,25万吨铜,390万吨锌,30万吨铅和100万吨有机氯农药。

  2.海底隧道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例如大贝耳特海峡、多佛尔海峡等处,修建海底隧道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3.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5.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

  6.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八、课外拓展: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现今人们保护环境的主题,大家能明白国家的“禁渔”的目的吗?

  2.大家想一想,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了让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九、作业:探究性学习:班级分为若干小组,讨论下列一些专题,要求人人找资料,准备下一节课发言。每个小组要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

  1.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

  2.重返海洋,人类能做些什么?

  (1)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2)海洋矿物资源开发;

  (3)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4)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5)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一等奖4

  教学目标:

  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2.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但历史诗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

  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现形式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注意:

  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质疑,师生交流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板书

  由诗而歌,走进诗人相信未来个性高尚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一等奖5

  《未来道路我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士标:明白今天的青少年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知识进行合理选择的方法和策略;认识到当今时代对青少年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2、能力目标: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为自己作出明智的选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知道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性,慎重对待人生的重要选择,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选择、学会承担。

  2、难点:生活的岔路口。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准备讲述自己的理想,思考课本P135、P136、P137、P138、P139的活动思考题,并将答案写在课本

  (二)请认真阅读资料,完成预习自测题——必须完成哦!

  1、生活充满选择(为什么?表现?)

  2、如何进行合理的选择?

  (三)你还有哪些疑惑问题?请写下来吧,准备在课堂与老师、同学共同解决。

  四、教学讲解:

  (一)将学案收集后同学们较多疑惑的问题记录好,并在课堂讲解。

  (二)自主探究——讨论

  (三)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生活充满选择(为什么?表现?)

  2、要认真地对待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

  3、如何进行合理的选择

  (四)小结

  (五)让学生再次提出疑难问题

  四、学以致用,达标测评。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群小孩从一棵大树底下往上爬,越往上树的分杈越多,结果这群起点完全相同的孩子却各自爬到了不同的方向和高度上。这幅漫画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生的喻示:人生即是选择,生活充满选择。据此回答1——2题。

  1、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选择,是因为

  ①多种多样的选择对我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求的扩大,自主能力的增强,面临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前人相比我们选择的机会更多,选择面更大

  ④我们是未成年人,自主选择的能力比成年人强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2、有位哲人说过,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黑暗或光明两种境界。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就像按“开关”那样容易

  B、我们要认真对待人生旅途中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

  C、只要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奋发努力,就能实现人生目标

  D、人生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选择,只有在关键时刻作出选择才能成功

  3、当我们发现自己所做出的选择是错误的以后,应该

  A、寻找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

  B、坦然接受,坚持自己的选择

  C、掩饰错误,维护自己的名誉

  D、吸取教训,提高选择的能力

  4、漫漫人生路,有无数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小磊面临着初中毕业,人生的道路如何规划?他爸爸和它展开了对话:

  (1)评析:“我喜欢周杰伦,我选择当歌星。”

  (2)如果你是小磊,你准备怎样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5、阅读思考:

  材料一:居里夫人在实验条件和设备不足的艰苦条件下,不畏困难,忍受巨大病痛,献身科学事业,在上千次实验失败后,终于提炼出镭,勇攀科学高峰。由于多年辐射和积劳成疾,居里夫人身体严重受损。这个例子说明在探索自然世界的过程中,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尽管如此,人类也不会停止探索世界的脚步。只有坚持不懈,刻苦钻研才能获得成功。

  材料二:近年来,作为“天之骄子”的许多北大、清华毕业生,毅然放弃东部优越的就业环境,主动投身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中,为改变西部僻落后面貌奉贤自己的青春和才智。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的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为作出最佳的选择,你自己应做好哪些准备?

  3、学会自己作出选择,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散步教学设计一等奖10-23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体积的教学设计12-18

古诗教学设计12-20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2-21

有关教学设计11-29

猫的教学设计11-30

音乐教学设计12-15

历史教学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