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线形动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线形动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线形动物教学设计1
本节内容主要是学习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中,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避免单纯枯燥的讲述;要尽可能利用图片、视频、标本和实物等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创造条件;要注重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和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收获了惊喜,也发现了其中的不足。现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中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在无脊椎动物中)。所以在授课前学生已经有很大的兴趣了。抓住这一点,我引课时候首先从生活经验入手,问学生小时候肚子疼,父母让你们吃“打虫药”,那么这个“虫”是什么呢?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从而引起好奇心,同时引入课题。
在教学中涉及到了寄生虫、寄生生活、寄主(宿主)。对于这个,我认为学生需要进行必要的了解,不然无法全方位的理解蛔虫的结构特点。再有就是对于“秀丽隐杆线虫”是自由生活的线形动物(教材中用楷体字),学生不注意看,不自觉的产生所有的线形动物是营寄生生活的这样一个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这一内容,避免产生错误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不容忽视,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学习蛔虫病如何预防的时候,学生们对自己以前的错误习惯进行反思,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除了书本上提到的,让学生进行交流,有的学生竟然知道水蛭熬出的汤可以治疗脑中的淤血,从而把教学推向高潮。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在问题的设置上没有趣味性,要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练习题。环节动物蚯蚓的教学不能用实验来演示,这是有些遗憾的地方。小组合作,利用的不好,平时要多加锻炼。
本节课以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的视频导入,使学生初步认识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中,激发学生思考:蛔虫为什么能在人体小肠中生活?如何防治蛔虫病?等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蛔虫标本,由表及里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举例说明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利用蛔虫的消化管与人消化系统示意图的比较,以及蛔虫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解剖图的比较,让学生思考蛔虫消化功能简单、生殖能力强的特点与寄生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和推理想象能力,同时利于学生形成卫生的生活习惯。在说明蛔虫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展示其他线形动物,学生很容易就能比较归纳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蚯蚓是学生熟悉的动物,引领学生做好观察蚯蚓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内容。观察蚯蚓的身体特征和运动方式,是学生概括环节动物特点的基础。通过填表、填写蚯蚓进行气交换的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并推理得出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板书设计是以线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比较为重点,利于学生抓住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比较认识动物的结构逐渐复杂,为学生学习生物进化奠定基础。
线形动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3.掌握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以蛔虫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难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过渡: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
二、新课讲授
(一)线形动物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师:(提出问题)雌蛔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
蛔虫的形态结构: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雄虫较小,体长15~25 cm,雌虫较大,体长15~35 cm。
教师板书。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蛔虫生活。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蛔虫的生活方式,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学生回答: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消化管十分简单,是一条纵向管道前端是口,接着是食和肠生端肛门,有发达的生殖器官。
教师给预提导。
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来总结蛔虫的感染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及预习谈谈蛔虫对人类的危害。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总结预防蛔虫病的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走进了蛔虫的生活世界。了解了蛔虫的形态以及生活。大家知道蛔虫属于哪种生物类群吗?对,线形动物。那你能从蛔虫身上总结一下线形动物的特征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有角角质层;常见的线形动物是钩虫和蛲虫。
(二)环节动物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师取出活蚯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
1.蚯蚓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
2.怎样区别它的前后、左右和背腹?
3.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有什么感觉?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1.身体细长圆筒形,有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2.靠近身体前端的地方有几节较大,这是蚯蚓的环带,依靠环带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3.可以感觉比较粗糙或刺手,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些小突起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师(提出问题):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蚯蚓的运动。
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发现,蚯蚓的身体不断的变粗短或细长,并在粗糙的纸上快速的蠕动,这是蚯蚓刚毛和肌肉配合作用的结果。
师(提出问题):触摸蚯蚓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通过触摸感觉体壁呼吸。
蚯蚓的呼吸: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要靠分泌的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故称体壁呼吸。所以用手触摸蚯蚓时,可以感觉到其表面有一层黏滑、润湿的粘液。
注意事项:
①在观察时,应当常用湿润的是用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
②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归大自然环境中。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蚯蚓生活。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思考并得出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提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认识其他环节动物。常见的环节动物:沙蚕和蛭(蚂蝗)。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总结出环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三、课堂总结
师设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环节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①作为饵料;
②医学药物;
③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质,消除环境污染等。
四、课后练习
课本第11页练习第1、2、3、4题。
线形动物教学设计3
一、课前自研
1.学生阅读线形动物的内容
2.线形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些自由生活,有些寄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体内。
二、小组互动
自主探究
1.寄生部位:寄生在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
2.养料来源,靠吸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
3.体形:身体呈___________,前端有_______________,后端有_________________。
4.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a.角质层:体表包裹这一层密不透水的_______________,起________________。
b.消化管:消化管的结构_______________,肠仅由___________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
C.生殖器官发达,_________________能力强。
d.没有专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交流
1.人感染蛔虫病的原因:人喝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水,吃了________________的生的蔬菜,或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去拿食物,都可能感染蛔虫病。
2.预防蛔虫病的措施:
a.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钱便后要洗手。
b.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后,在作肥料使用。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汇报展示
四、质疑评价
1.与人类的关系:有的有害,如蛔虫可引起人患蛔虫病,有的有益,如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研究遗传、发育、衰老的过程的重要实验动物。
2.在家庭生活中,要求把切生肉、生菜、的刀和案板与切熟食的刀和案板分开使用,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反思检测
1.蛔虫是人体寄生虫,它寄生在()
a.人的大肠内
b.人的胃里
C.人的小肠里
d.人的肛门里
2.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包括 ()
a.体表有角质层
b.消化管结构简单
C.生殖器官发达
d.以上都是
3.蛔虫消化器官不同于涡虫的特点是 ()
a.有口无肛门
b.有小肠大肠
C.有口有肛门
d.有肛门无口
线形动物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代表动物
2、过程与方法:继续使用思维导图多媒体白板进行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命的进化
二、指导思想
立足于学校倡导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深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与学的方法,使学生逐步从“自己学会”到“自己会学”,最后达到“自己爱学”的美好境界。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美好的目的,我仍然采用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的教学原则,并且以思维导图为引领,力求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教材以及学情分析
本章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这一章所有的内容都是新增设的,教师也第一次接触,并且内容繁杂,涉及到的动物多,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个恰当的把握,什么该让学生重点把握,什么该让学生大概了解,这些教师都要处理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给了学生一个主线,就是动物的进化方向,从低等到高等 从简单到复杂 ,从水生到陆生,教师要牵引着学生,跟着这个主线来分析这两类动物的主要特点是如何体现出进化的,从而了解本节课最精华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1、明确本节课的主线:动物的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和学生一起来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通读教材,整体把握
教师明确本节课的思维导图的两个一级主题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请同学们通读教材9页到11页,找出软体动物的代表动物,主要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找出节肢动物的代表动物,主要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提示学生:通读教材的同时请大家不要纠结于自己不懂的内容,如果有请跳过,找出问题的最关键的词填写在导图本上,尽量避免写过多的文字。时间限制为10分钟,力求使学生自己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对本节课重点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
3、细读教材,各个击破
学生已经轻松的自己找出本节课所有重点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孩子们真的懂吗?可能在刚才通读的同时,还没有完全消化,需要细细品味,这就要求教师设置一些新的问题继续引领着学生细读教材,各个击破。具体做法是:关于软体动物,请同学们细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贝壳和外套膜的作用是什么?
2、软体动物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细读13页前2段内容。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多媒体电子白板的作用不可缺少,各种动物的图片以及录像等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为学生准备了相关的图片以及录像。
五、反思
在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与鼓励每个学生。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时,我力求每个学生的导图本都查看一遍,学生很乐于让我展示他的学习成果,这样一对一的检查或许更能带给学生学下去的信心,有的时候甚至时间到了,有的学生还在举着手让老师检查,那种学习的尽头着实让人感动。
我想当老师给学生的作品一个中肯的评价的时候,学生的心里是温暖而幸福的,我将继续努力让这种温暖的幸福延续下去!
线形动物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蛔虫和猪肉绦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通过学习猪肉绦虫的形态和结构知识,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别于绦虫的蛔虫,在结构上、生理上又有哪些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呢?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认识蛔虫,让学生们一方面要找到二类生物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要区别二类生物的不同点。通过比较和综合,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各自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最终目的是能更好地预防蛔虫对人类的感染所造成的危害。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因为:
虽然蛔虫也是寄生生活的种类,但它不同于猪肉绦虫的特点是:身体是细长的,消化道已有口和肛门的分化,身体表面有防止消化液浸蚀的角质层,这些特征有的是线形动物独特的特征,有的是进化的特征(与前类比)。可以说明线形动物比扁形动物在进化的方向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教学媒体:
蛔虫的浸制标本、蛔虫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或挂图。
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言的设计:
(1)教师可以根据上章所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课课题:上章我们学习了有关猪肉绦虫的知识,知道猪肉绦虫是一种能够寄生在猪体内和人体内的寄生虫。除了猪肉绦虫,人体内还有哪些寄生虫呢?——蛔虫、蛲虫、钩虫等。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出本课课题。
(2)教师也可以用蛔虫的浸制标本,引出本课课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蛔虫的浸制标本(最好是雌、雄在一起)。然后提问:
①大家认识这种动物吗?——蛔虫。
②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寄生在人体内。
③它的形态和结构与猪肉绦虫是否一样呢?然后,再放一段录像片,示意蛔虫的生活环境、体色、体形、外部结构以及雌虫和雄虫的区别。最后,请学生说出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2.关于蛔虫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结合录像片或挂图,由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①人体的消化道能够消化鱼、肉等食物,为什么不能将寄生在小肠内的蛔虫消化呢?
②蛔虫在结构上有哪些比猪肉绦虫进化的地方?
③蛔虫与猪肉绦虫共有的特点是什么?教师要始终围绕着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思维,同时要有意识地与猪肉绦虫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归纳出: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有哪些,各自具备的特点有哪些,以及结构上比绦虫进化的地方有哪些。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同时也可说明线形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线形动物出现原体腔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说明。如果在扁形动物门中提到过三胚层,在这里介绍一下原体腔也可以。千万不能过多展开,避免喧宾夺主。)
3.关于感染的途径,可以这样安排:教师课前绘制出蛔虫卵、幼虫、成虫的剪贴图,边讲边按蛔虫的发育顺序依次贴到黑板上,并写出一定的文字说明,最后形成蛔虫生活史的图解。
也可以结合录像片,请学生看后,自己写出蛔虫的感染途径简图。同时请一个学生到前面,在黑板上贴出剪贴图的正确顺序。
4.关于蛔虫给人体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的措施,可以请患过蛔虫病的学生现身说法,介绍一些症状。也可以结合录像或幻灯进行说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患蛔虫病的危害和症状,如蛔虫的幼虫在体内移动时,由于它的机械损伤作用、分泌物以及死后分解产物的毒素作用,能引起人的肠壁、肝脏和肺的病变,以及全身性的过敏反应。蛔虫的成虫在人的小肠里吸取半消化的食物,并分泌毒素,可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精神不安,如失眠、烦躁、夜惊、磨牙、抽筋、神经痛、头痛等。蛔虫数量较多时,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发育。
我国蛔虫病分布较广,受蛔虫感染的人较普遍,一般说,人群的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蛔虫病有哪些传播途径?预防蛔虫病可采取哪些措施?怎样克服不良的卫生习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5.关于其他线形动物,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介绍1~2种。
(1)钩虫: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长约1厘米,乳白色,活时微红,略呈“C”形,成虫用口腔吸附在寄主的小肠壁上,以血液或组织液为营养。成虫可以不断更换人体小肠壁上咬附部位,造成肠壁新老伤口流血不止,使寄主长期严重贫血、浮肿、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
钩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我国南方比北方更为流行。人感染钩虫病是因为用未发酵的粪便施肥,使丝状幼虫(钩虫的幼虫)污染了土壤,后来人又赤足走过那块土地或用手在那里劳动,钩虫的丝状幼虫就钻入了皮肤。
(2)蛲虫:主要寄生在人的盲肠、阑尾、升结肠及回肠下段,容易在儿童之间传播,分布较广。蛲虫的成虫像白棉线头一样,雌、雄虫大小相差很大。雌虫长约10~12毫米,因尾部长而尖细,所以显得两头尖。雄虫长约2~5毫米,尾部向腹侧卷曲。雌虫成熟后,到了夜间爬到肛门四周产卵,产卵后即死去。产卵时刺激肛门,使患者失眠、疲劳。儿童感到痒时,用手搔摸肛门,手指和指甲内就会带有虫卵,饭前便后不洗手,就可能重新感染。蛲虫的虫卵也可以通过被褥、衣服、空气重新感染人体。蛲虫除影响睡眠外,还可引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其他线形动物时,要有意识地点出钩虫和蛲虫与蛔虫相似的特点。为最后总结归纳出线形动物门的特征奠定基础。
6.关于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的教学,可以在教师讲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不同于扁形动物门的特征,最后,可以说明一下线形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有哪些比扁形动物高等,有哪些属于低等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进化观点。
【线形动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可爱的动物》教学设计02-12
可爱的动物教学设计02-07
《动物儿歌》教学设计12-21
可爱的动物的教学设计11-23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01-27
一年级《动物儿歌》教学设计01-14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氓》教学设计08-12
《aoe》教学设计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