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教学感受,好的教学预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阒重要作用。现低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或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
一节数学课教学的成败,教学内容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必须能多样地、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中知识的迁移:由刚开始的表内乘法→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合理地分析学生情况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老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合理地确定教堂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看这种教学目标有没
有价值,能否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某种积极的变化,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性需要。所以说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教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民价值等几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为此,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任务。
四、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师:导入→提问→探究(组织学习、交流)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练习等,准备:教具、学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为此,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五、合理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个人本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再交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教学,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无效性教学。
通过教师合理地设计、安排,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住,再接再励,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更出色!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活动内容:秘境佤山游。
适合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析: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活动结合人教版教材六年制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及第三单元应用题的“行程问题”,将所学知识融于“秘境佤山游”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旅游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及其魅力。
设计思路:
以到临沧市沧源县的景点旅游为线索,将这些景点串联成线,形成旅游线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油耗、油钱和旅游线路的选择等问题,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与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的:
1.通过挖掘身边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巩固已学知识。
2.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旅游四个景点至少要用多少油及所需油钱。
2.选择合理的旅游线路。
活动过程:
一、简要导入
1.今天见到佤山小朋友,心里很高兴!老师从电视里了解到秘境佤山不仅有神奇的文化,而且有优美动听的民歌,还知道佤山有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景点。下面,请同学们介绍你知道的景点。(学生介绍)
2.同学们介绍的景点令人心驰神往,老师现在最想到四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景点去看一看、游一游。(屏幕出示)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四个景点的名字喊出来。(翁丁原始部落、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崖画、司岗里溶洞)。
3.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旅游途中遇到的`问题。
二、根据信息探究问题
1.(屏幕出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旅游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如果先到翁丁原始部落,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学生提问题,口头列式)
2.如果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从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有12千米”,你又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①从县城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共有多少千米?36+12=48(千米)。②从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需几小时?12÷40=0.3(小时)。③从县城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共用几小时?0.3+0.9=1.2(小时)或(12+36)÷40=1.2(小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各有哪些优点。
3.同学们这么快就解决了在第一条旅游线路中遇到的问题,很好!接下来,老师还要到崖画和司岗里溶洞去游一游。请看大屏幕,根据提供的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估计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①从县城到崖画有多少千米?0.6×40=24(千米)。②从崖画到司岗里溶洞有多少千米?0.4×40=16(千米)。③从县城到司岗里溶洞共有多少千米?24+16=40(千米)。④从县城出发到司岗里溶洞共需几小时?0.6+0.4=1(小时)或(24+16)÷40=1(小时),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
小结并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三、进一步探究“油耗”和“油钱”问题
1.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知道了从县城到每个景点的路程和时间。下面,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两个信息,看看从信息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信息:①旅游车每千米用油0.15升;②每升油价5.60元。
2.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教师再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
问题(1):从县城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需多少升油?0.15×48=7.2(升)。
问题(2):从县城到司岗里溶洞需要多少油钱?
①24×0.15×5.60+16×0.15×5.60=33.60(元);②(24+16)×0.15×5.6=33.60(元);③40×0.15×5.60=33.60
(元)。最后比较这三种解法,说说每种解法的理由。
问题(3):从县城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往返需多少升油?48×0. 15×2=14.4(升),并说说“往返”是什么意思。
问题(4):从县城到司岗里溶洞,加70元的油能返回到县城吗?33.60×2=67.20(元),并说说为什么要“×2”。
3.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油的总钱数=每升油价×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数。
4.让学生先说说“每升油价×每千米用油量”和“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数”所表示的意义,再说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四、给这次旅游提合理化建议
1.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了旅游中遇到的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现在请同学们看旅游线路图,给老师的这次旅游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并说明你的理由。
2.学生提建议,教师对能省时、省钱、省油等经济实惠方面的建议予以肯定,倡导绿色旅游。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懂得的旅游知识还真不少,谢谢同学们给老师提了这么多的建议,这次秘境佤山游将成为我美好的回忆。(板书课题:秘境佤山游)
附板书设计:
秘境佤山游
路程=速度×时间
油的总钱数=每升油价×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过程:
刚才老师教大家折纸的时候,用到了一个词,谁知道?
生1:1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1分钟,1分钟有多少,能干什么。
课件出示钟表:
师:谁知道有关1分钟的哪些知识?
生1:16秒
生2:60秒
师:谁能告诉我哪个是分针?
师:分针走1格是1分种,那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远呢?
生3:60格。
师:那1分钟到底有多长啊?感受下。(课件演示)
谈感受:
生1:我觉得有点长。
生2:我也觉得很长。
生3:我觉得很短。
生4:很快。
师:有的觉得长,有的觉得短,……
测一测1分钟内自己的脉搏。
汇报:
生1:60(板书)
生2:97(板书)
生3:88(板书)
生4:12
师:老师帮你测一测。只测10秒就能推出。78下。(学生:啊?)
生5:96下。(板书)
生6:70下。(板书)
师:根据这些数字,你能估计其他同学的心跳大约在多少下吗?
生1:90
生2:60
生3:80
小结:每个的…………不一样,所以心跳也不一样。
师:老师带来了一组活动,活动内容:
计算 拍球 数小棒 读字 画画
要求:每小组选择一项内容进行活动。并记录下相应的次数。
汇报:
生1:我拍了122
生2:我拍了50个
生3:我小棒数了50个
生4:我小棒数了30个。
生5:我1分钟读66个字
将活动记录下来:(课件出示表格,当场填入数字)
拍球
活动内容
组员代号
结果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
师:我能看出,1号1分钟拍90个,我能推算出2分钟拍几个。
提问:4号2分钟大约能拍几个?
做实验:1分钟你能写多少个字?
先估计:
生1:50个
生2:30个
生3:90个。
验证到底写几个(课件出示要写的字)
学生开始写。
汇报:
生1:我猜想的.是10个字,我写的就是10个字。
生2:我猜的是30个字,只写了13个字。
师:刚才猜90个字的同学呢?
生3:我也只写了十几个字。
通过刚才的体验,你有什么感想?
生1:只会说是没有用的,得做出来。
师:你能猜测2分钟写多少个字吗?
师: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课题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的。
本课通过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情境,说明可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并渗透函数思想;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然后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这样编写,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既简洁明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渗透的是函数思想。从有趣的问题情境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一些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接触,但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同时,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学生尤其会对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个数或结果感到不适应、并难以理解。基于上述学情分析,并依据学生的年龄、兴趣、思维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模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操作、思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规律并用适当方式表示规律,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引导使学生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王兰刘方张欣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143140142144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2米=( )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厘米=5分米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4米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换位置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
《盲人摸象》的动画片,边看边想,有什么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对,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千万不能象盲人一样,只看到一部分就作出判断,得出结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照片,激活经验。
1.观察教室照片。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
(2)拍的'是同一个教室(板书:相同的物体)
为什么拍出来的样子会不一样呢?(板书:不同的样子)
(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下面的两张照片哪张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哪里拍摄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4)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2.“想想做做”第1题。
下面的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
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的?
3.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两个相对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
三、观察实物,亲身体验。
师:请把小熊放在桌子中间,熊的脸对着1号座位的同学。
(学生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
师:你坐在这个位置,请问看到的小熊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看到了熊的正面
生2:我看到了熊的膀子和身子
生3:我看到了熊的后面
师:咱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
你现在看到的小熊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纷纷发言)。
师:我们继续换位置观察,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3号座位的同学到4号座位,??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的小熊又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完毕后,学生再次换位置观察并交流。最后让学生回到原位。)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对小熊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小熊是这个样子的?请站起来。
教师边说边出示:
师:××同学,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因为我在我这个位置上看到了熊的膀子和身子,而图片上画的也是这个样子。
师:答得真好。大家刚才都换位置观察了,请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生:(齐答)是。出示:
(做法同上)
继续出示:
师: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小熊是这个样子的?(2号座位和4号座位的同学都站了起来。)
师:他们都站对了吗?(立即有几个学生坐下)
师:你们几位同学为什么又坐下了?
生1:我看到的小熊膀子在左边,而图片上是在左边。
生2:我看到的小熊膀子在右边,而图片上是在左边。
生3重复生2的说法。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此时判错了的学生相继坐下)出示:
(让学生辨认,做法同上。)
师:通过从不同位置对小熊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师生共同肯定: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熊的样子是不同的。)
四、应用拓展
(一)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学生在书上完成,指名反馈,集体校对。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板书:不同的角度)
教师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后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从不同位置去观察,在思考问题时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
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
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
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
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
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
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
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
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感悟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体会百分数与比的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学会写百分数。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事物是普通联系的,并且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通过查找资料,请教他人,知晓关于百分数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活导入,板书课题。
上一周,白蒲镇组织了期中考试,周老师把白蒲小学六年级数学成绩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
白蒲小学六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及格的`人数占98%,高分人数占89.2%,有12%的同学进步很大。
(1)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一句话读一读。
(2)再请哪位同学读一读。
(3)这句话中有3个特殊的数,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数吗?(百分数)
对,他们是百分数。百分数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今天这一堂课,周老师就我同学们一起来认识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感悟百分数的意义
1、寻找身边的百分数。
课前周老师请同学们寻找收集身边的百分数,都带来了吗?谁愿意介绍一下你寻找的百分数。
(1)衣服:棉60%,涤沦40%
(2)酒:酒精度4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为了总结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十年实验的经验,交流江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探索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数学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不断深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决定举办“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教学设计应围绕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突出教材自身特色,体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合理选择、有效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思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文稿包括“教学内容”“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资料链接”七个部分。其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部分必不可少。“教材简析”可简要分析相关内容在相应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处理的意图和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的教学策略,字数一般在500之内。“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忌空话套话。“教学过程”是文稿的主体。教学过程应翔实、具体,不仅要有教学程序的叙述,更要有教学重、难点的具体教学处理,以及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预测和相应的教学应对措施;设计的学习活动应力求新颖、层次清晰,富有启发性和数学思想内涵。对教学过程必须所作的“说明”不求多、求全,最多选择3~5个关键环节,结合具体教学安排简述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以及这样的安排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资料链接”主要是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史料、名题趣题,以及它们在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等,字数一般在500之内。教学设计的叙述主要采用“谈话”“引导”“启发”等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而不是师生对话的形式。
设计内容不仅包括新授课,而且包括练习课、复习课。将分别确定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一、二、三等奖的不同比例名额,进行评选,颁发证书并择优发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能使学生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两个数)和最小公倍数。
(一)教学整除的概念
因为整除这部分知识,学生在第八册教材中已接触过,因此在教学整除的概念时要注意抓住三点。
1.复习“整除”的意义。
例如:你能说出整除的含义吗?下面哪个算式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3÷7=3……2 6÷5=1.2
15÷3=5
24÷2=12
2.用定义的形式对“整除”加以概括,并用字母表示。
两个数相除,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这样说: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就可以说b能整除a)。
3.突出强调除数不有是0。
(二)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本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教学时要抓住五点。
1.通过“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后,加以概括。
例如:15÷3=5,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2.要强调倍数和约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3.要掌握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并掌握其各自的特征。
在掌握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求法的基础上,重点说明其特征: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可讨论一下为什么?
4.强调一个数既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又可以是其它数的倍数。
如:12既是60的约数,又是6的倍数。
5.要重点处理好0的问题。
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概念,0是任何自然数的倍数,任何自然数都是0的约数。但研究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是把0除外的,所以要着重指出在后面研究的内容里不包括0,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三)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主要把握以下四点
1.通过观察、引导,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能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3.通过能被2整除的特征,引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4.深化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1)在□中填上几符合要求。
5□,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
1□0,能被2、3、5同时整除。
(2)能被9整除的数,能否一定被3整除?为什么?
(四)教学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要抓住四点
1.通过对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及特点进行分类,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如:2、3、5、7、11都是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如:4、6、8、9、10、12都是合数。
2.重点说明“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能利用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如: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21、43、67、2、89
4.掌握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每个合数教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如:60=2×2×3×5,2、2、3、5都是60的质因数。
(2)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3)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这样比较简便。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先用一个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通常从最小的开始)去除,得出的商如果是质数,就把除数和商写成相乘的形式;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数,就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质数为止,然后把各个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五)教学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1、2、4是8和12的公约数;4是8和12的最大公约数。
2.通过公约数的概念引出互质数的概念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例如:5和7是互质数,7和9也是互质数。
3.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为了简便、通常写成下面的形式。
2 18 30 ……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 5 ……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在除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
4.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例如:7和21的最大公约数是7。
8和15的最大公约数是1。
对于能直接看出最大公约数的就不再用短除法来求了。
(六)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12、24、36、……都是4和6的公倍数,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
2.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通常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了简便,通常写成下面的形式:
(1)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2 18 30 ……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 5 ……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2)求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常这样做:
2 8 12 30 ……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2除
2 4 6 15 ……4和6还有质因数2,再用2除以这个数,把15移下来
3 2 3 15 ……3和15还有公有的质因数,再用3除这两个数,把2移下来
2 1 5 ……2、1和5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除到这里为止
在讲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重点讲明算理。
3.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情况。
(1)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
数。
如:12和48的最小公倍数是48。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7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56。
以后计算时,如果能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可以不写出计算过程。
4.通过讨论,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求最大公约数与求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点迷津】
1.“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在整数除法里,a÷b=c,除得的商c如果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如:15÷3=5,我们说15能被3整除,或者说3能整除15。
在除法里,a÷b=c,数a、数b、以及商c不见得是整数,但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除尽,或者说b能够除尽a。例如,10÷4=2.5、1.5÷3=0.5、1.5÷0.3=5,都可以说被除数a能被除数b除尽。
从上面可以看出,整除是限定在整数除法里的,而“除尽”就不一定限于整数除法。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其关系:如果a能被b整除,a就一定能被b除尽;反之,a能被b除尽,a却不一定能被b整除。即整除可以说是除尽,但除尽不一定是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
2.“约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不同?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如12÷3=4,我们就说12是3的倍数,
3是12的约数。不能说12是倍数,3是约数。由此可见,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为了说明它们的不同点,请看下表。
个数
最小
最大
一个数的约数
有限
是1
是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
无限
是本身
没有
3.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分解成若干质数连乘积的形式,每一个质数就是这个合数的质因数。如:12=2×2×3,2、3叫12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就是把一个合数写成若干质数连乘积的形式。如12=2×2×3。
4.“0”是偶数吗?最小的偶数是几?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因为“
0”能被2整除,所以“0”是偶数。但在小学讲数的整除时,是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不包括“0”,所以我们可以不说“0”是偶数。
最小的偶数是几?先要搞清范围,在自然数范围内,最小的偶数是2,到中学里学了负数就不存在最小的偶数了。
二、学海导航
【思维基础】
1.举例说明什么叫整除?
例如:20÷5=4,20能被5整除,或5能整除20。
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2.什么是约数和倍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举例:20÷5=4,2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20是5的倍数,5是20的约数。
约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
3.找出60的约数,4的倍数。
60的约数有:1、2、3、4、5、6、10、12、15、20、30、60。
4的倍数有:4、8、12、16、20……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4.说说下面的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21、54、65、204、280、58、83、114、75、320、87、155
能被2整除的数有:54、204、280、58、114、320。
能被3整除的数有:21、54、204、114、75、87。
能被5整除的数有:65、280、75、320、155。
由此可知: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5.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并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3、27、41、6、11、19、69、57、97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能体会到站在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辩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的个数不同。
一、观察照片,谈话引入。
1、谈话引入
屏幕出示两张分别从教室前后拍的照片,学生辩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
3、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
学生仔细观察两张照片。
回答问题。
二、观察实物,指出实物的正面、侧面、上面。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观察图书柜:
(1)把图书柜放在讲台中间。
(2)提出观察要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观察时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把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2、小组内交流:坐在自己位置上能看到图书柜上几个面?哪几个面?
3、班内交流,全班评议。
4、观察洗衣机和冰箱的图片。
(1)仔细观察图片,判断它们分别是洗衣机、冰箱的哪几个面?
(2)小组内交流,介绍你观察到的哪几个面?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1、出示P86下面的两幅图。
2、猜一猜,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为什么这么说?
3、学生轮流在离开座位,观察图书柜,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图书柜。
把自己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
班内交流。
学生观察洗衣机和冰箱图片。
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
学生猜一猜是谁看到的?,轮流看一看,验证猜想。
四、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1、把文具盒放在桌上,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1)以小组为单位,先各自观察,再组内交流。
(2)指名回答。
2、小组观察正方体,长方体的模型,讨论交流: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两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说说正面、侧面、上面各有什么颜色?
3、(1)摆一摆,再观察,回答问题,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
(2)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下面的图片,判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六、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或学会了什么?
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更多的美,在数学学习上,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2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0-0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1-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2-15
数学教学设计03-01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4-09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12-20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