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1、通过同学们秋游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计算,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恰当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和笔算),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师:今天见到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特别高兴。一高兴我就想把自己开心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知道吗,前几天我和我们班里的同学一起去秋游,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意图: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不再。生:愿意。
师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解决问题”
师:到了景区,看到了碧波荡漾的湖水,于是大家提议去划船,我们一起来到了租船处。出示幻灯片。
二、课堂授课
(一)例题
1、读题,批画,分析题意(3分钟)
师:请你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找找,在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意图: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以及解决问题的`前提。
生:共有30人,每条船最多做4人。(限乘4人)
师:在你们说的过程中,老师把这些重要的信息进行了圈画,这种方法叫批画,就是把重要的数学信息圈画出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这种方法,同学们可以在在面的问题中尝试使用。我们接着理解题意。意图:交给孩子审题的要点师:什么叫“限乘”?生:最多只能做4人。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数学信息,那你们猜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生:老师不知道租几条船?
师:你们真厉害,就是这个问题难住了老师,那谁能将这个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呢?
生: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我们找出了条件,也找出了问题,将条件和问题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实际问题。请你轻声地读题。生:读题
师:说说这道题什么意思?
生:有30条船,每条船坐4人,可以租几条船?
师:这道题让咱们求可以租几条船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生:说不出来
师:学具演示,老师这有30人,4人拿出来坐一条船,那就是再求什么?生:求30里面有几个4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师:求30里面有几个4用什么方法计算?生:除法
师:谁能列式?板书:30÷4
师:那你们能帮老师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生:自己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分钟)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汇报结果
预设:(1)画图策略
(2)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8只船
(3)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7条船
(4)竖式计算
3、生汇报结果并比较(3分钟)
师:展示学生解题策略,说说自己解题的方法
生:共有30人,每条船上坐4人,可以坐几条船?实际上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30÷4=7(条)2(人)师针对学生方法,进行评价
如果有学生没有使用画图方法可以教给学生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说说途中每个动作都表示什么意思?
意图:培养学生解决策略的方法,图形结合理解题意。
10分钟情境创设:到了中午,我们都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食物准备野餐,这时爱学习的小红给我出了一道她买东西时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图片(3分钟)
小红拿了20元钱去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几元?师:刚才我们学习的观察法和画批的方法,标出重要的信息。生:批画
师:说说你画批了那些重要的信息?教师出示,强调问题我们要用曲(qū)线画出来。
师:我们把这些条件和问题放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新的实际问题,谁能完整的把这道题读一读。
师:想一想我们求最多可以买几瓶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生:实际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师:下面请你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没有思路可以按照咱们画图的方法,画一画,看看能不能得出答案。
生:列示计算(2分钟)
师:听了小红的提问,小强也给我出了道题?你们在帮老师解决一下。(3分钟)师:请你按照审题要求在图中批画出重要信息。生:批画,汇报
师:你们到找到了数学信息,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点什么?生:同学们所花的钱必须少于15或者等于15元。
师:那小强可能买了哪些食品呢?下面我们小组一起来写写这道题,看看那组写的方案最多。注意你写完一种方案后要答清楚你买了几个什么。生:创设自己的方案,5分钟展示方案(3分钟)
总结买的两点规律(1)钱有剩余(2)钱没剩余出示主题图
情景创设:我们吃饱了喝足了,接着往前走,走着走着看到了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黄色的康乃馨,红色的玫瑰,和金色的郁金香,园丁阿姨正在扎花,我们就过去帮忙。可是阿姨说了,扎花是有要求的,赶快在你的练习纸上找一找圈一圈,扎花有哪些要求?课件演示什么叫一束。
师:我们知道了怎么把花扎成一束,再仔细看图,我们还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康乃馨22枝,玫瑰16枝,郁金香10枝。
师:下面小组合作看看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这样的几束?生:合作交流
预设:生学生做不出来,老师演示生:在完成
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三、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课上同学们和我一起重温了秋游的过程,我们也一起解决了一些问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钱》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个主题单元“金钱”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文章主要记叙了二十多年前,在一个北风凛冽的日子里,“我”骑车撞倒一位低头数钱的老大爷,钱掉地并随风四处飞扬,过路行人纷纷抢钱归还主人的故事,赞誉了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互助得好品德和良好风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4个生字;利用观察字型的方法,会写本课5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体会理解“迟疑”和“肯定”,“沉重”和“轻松”;
2、通过自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思路,鼓励学生自述;
3、通过理解过路行人“抢”被北风吹落的钱,并还给生人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人与人之间应真诚、友爱、互助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
品读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中体会人间真情互助友爱的可贵和可敬。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抢”字加与不加引号的不同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钱”被风刮跑了以后,发生了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课件,检查生字,正音。“趔趄、诧、蹬、续”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练习用较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本文是叙事的,故从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叙述。
3、理清条理:钱为什么被风刮跑——钱被风刮跑以后。
3.自读学习“钱为什么被风刮跑”部分,指名回答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一月二十月,长春,刮着猛烈的'北风,“我”骑车撞了一个低头数钱的老大爷,让钱被风刮跑,心情很慌忙。”
4。指导学习“钱被方刮跑了以后”部分。
(1)过路行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人还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一一交在他的手里。”-------)
(2)老大爷的动作、神态、语言?(“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还抢,这可怎么得了!”“喜出望外,不住地向众人点头。”------)
(3)“我”的动作、神态、语言?(“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4)自己边读边想几个“抢”字,加引号与不加的含义有何异同。(1、当时风大,必须动作要快,顾用“抢”;2、这种行为目的是为了老大爷追回钱,它实际是帮助性质的。)
(5)品读5、6自然段,通过体会“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的含义,感悟老大爷和我的心情变化,
5.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6.鼓励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在风中发生的事。
7.结合课后习题,感悟文章内容。
课文叙述了二十多年前一件真实的事,谈谈你读后的想法。
(四)作业:“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人们会怎么做,说出理由,”
(五)板书:
过路行人:“抢”——〉“还”
钱被风刮跑以后
老大爷:“迟疑”——〉“肯定”
人与人互助互爱
“我”:“沉重”——〉“轻松”
《钱》教学设计3
知识要求:
1、会认6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从课文中感受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体会爷爷与“我”之间真挚的亲情。
重点:从读中体会祖孙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难点: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能体会体会祖孙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教法: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会得压岁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压岁钱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
思考:文章讲了几件事?都是围绕什么来讲的?
学生汇报。
2、再读课文
要求:圈画课文中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在读中认识这些字。
学生读文。
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这些字的字义的?
3、小组读文
要求:看谁读的又快又流利。
评价。
4、悟
你读懂了什么?
爷爷给我几次压岁钱?分别都放在什么地方?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
交流,不会的问题在读中解决。
5、根据课文内容分段
学生根据问题独方分段,师相机指导。
三、自由读文
四、交流:你拿到压岁钱是什么样的心情?有哪些想法?
《钱》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了解货币在生活中的用处,知道钱的来源。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萌发对父母的感恩,关心父母的情感。
活动准备
爸爸、妈妈工作PPT;
活动过程
1.阅读导入。
(1)阅读幼儿用书p18页。
(2)师:你们看到爸爸、妈妈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工作?
小结:爸爸妈妈都有自己的工作,用工作换来劳动报酬。
2.幼儿讨论交流,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工作?
2.在生活中,没有钱可以吗?为什么?
3.如果你每月有一笔属于自己的零花钱,你会怎么用?
小结:你确实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可以买。还要根据你拥有的前的数目,合理计划用钱。其实,熊爸爸说的“下雨的.时候”就是家里更急需用钱的时候。所以我们平时就要节约用钱、合理计划地用钱。
小结: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工作赚钱,每个月赚到的钱要合理规划使用,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好用钱规划。
4.激发幼儿对父母的感恩。
我们幸福的生活是通过父母辛苦工作获得的,你会怎样感谢他们?
活动拓展
开展商场购物活动。
《钱》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需要多少钱?》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乘除法》(积在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中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学习笔算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需要多少钱?》这一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积在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今后学习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2)班共有42人,从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检成绩看,成绩倒不尽如人意,平均分只有40多分,对表内乘法口诀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背诵,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比较含糊。因此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积在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两位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树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两位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2、能用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并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组交流后提出:
(1)3个小朋友每人买1个泳圈要多少元?
(2)3个小朋友每人买1个球要多少元?
(3)买1个泳圈和1个球一共需要多少元?
(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泳圈、几个球?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
师:
①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②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是怎么算的?
师:板书课题:“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算法。
(3)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4)观察小结:这道题与以前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师:指导学生完成第5页1—4题。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我想:我们的教学,就应从我们的学生实际出发,抓好最基本的口算、计算是我们的根本任务,那些偏难的“题海”,我们弃之远曰!
《钱》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
1、例2以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横式表示。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了解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感知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当我们平均分一些物品时,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候该怎么办呢?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正五边形,各能摆几个?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感受我们身边的除法,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新知探究
(1)教学例1,认识余数
①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师: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师:摆一摆,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师:能结合摆的结果和算式说一说吗?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现在给你7个草莓,还是同样的要求,你会摆吗?动手试一试。
师:谁来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这1个草莓怎么剩下了?还能继续摆吗?为什么?
师:这一次摆的过程和结果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2×3+1=7(个);6÷2=3(盘);7—1=6(个)6÷2=3(盘);
7÷2=3(盘)1(个)
师:对比这些算式,你想说什么?哪个算式更能表达出刚刚分草莓的过程和结果?
师: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你能结合摆的草莓来解释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具体含义吗?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②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比较这两幅图和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对比: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怎样?用算式怎么表达?
【设计意图: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2:余数要比除数小
用小棒摆正方形。
用8根小棒,你能摆几个正方形?算式怎么写?
师: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并写出算式。
师:如果用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呢?请你动手摆一摆,写一写。
师:如果给你一堆小棒来摆正方形,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会是几根?为什么?
师: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算式中数据的.观察对比和思考发现得出:余数比除数小。】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交流反馈: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重点说出“余数”是哪个数。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师: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圈一圈、分一分,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4、课堂总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放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时正好分完,有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还知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课时作业
1、17个,3个3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
算式:17÷3=□(组)□(个)
看到17÷2=8(组)1(个)这个算式,你知道五角星是怎么圈的吗?
看到23÷3=7(组)★(个)这个算式,你又读懂了什么?★到底还剩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
2、每3个圈一圈,数一数圈了几组,剩余部分表示余数,借助直观图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算式17÷2=8(组)??1(个)主要是看除数了解每份的个数,这个算式23÷3=7(组)??★(个)的问题是对整个除法算式意义的考察,余数到底是几渗透了今后学习有余数除法检验的方法,如果有难度,可借助直观来理解。
3、17个,你还想每几个圈一圈,先圈一圈再写一写。
算式:X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
4、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要明白不管怎么分,分得的结果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钱》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发展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你们平时都和谁一起生活?谁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你的爸爸、妈妈呢?
2、你平时都帮家里人做了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3、你们家里的钱一般都花在什么地方?(买菜、买水果、买米.......)对,这就是你们家每个月必须要用的生活费。
师:刚才和同学们聊天的时候,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真能干,会帮家里人做许多家务事。老师也认识了一个小朋友,他叫小刚,他也和大家一样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有一天,他踢完球回到家时,看到了奶奶在洗衣服,,这时候小刚会想些什么?(生:帮奶奶洗、帮奶奶晒衣服、给奶奶捶背、买台洗衣机......)我们来看看小刚是怎么想的?(出示小刚想法,齐读)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小刚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吧!(揭示课题,板书:买洗衣机)
一、谈话交流,激趣引新。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寻找相关数学信息:
师:要买洗衣机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出示课件)请你说
生:要知道一台洗衣机多少钱?小刚家有多少钱?
师:能不能都拿去买洗衣机?
生:不能
师:还要知道什么信息?
生:还要知道他家每月的生活费。
2、梳理信息,发现问题:
(一)梳理信息。
师:看来要买一台洗衣机需要的数学信息还真不少:
【师边讲解边出示信息:(1)、根据奶奶家的实际情况,奶奶决定买一台价值620的洗衣机。(2)、奶奶年纪大了,挣不了什么钱,还好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每月都寄钱回来。(3)、根据了解奶奶每月的生活费是750元。】
(二)发现问题。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看看我们收集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爸爸、妈妈每月一共寄回多少钱?
(2)、买完洗衣机后,还剩多少钱?
(3)、每月的生活费需要750元,每月可以剩下多少钱?
(4)、剩下的钱够不够买洗衣机,如果不够怎么办?
师:你们真爱动脑筋,提的问题真不少,下面咱们就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一:
(出示问题一:每月可以节余多少钱?
师:谁来说说要求每月节余多少钱?你该怎么列式?谁能列出综合算式?
(生说师板书:586+412—750)
师:586+412求什么?“750”表示什么?为什么要“-750”?
生:说算理。先把爸爸、妈妈每月寄回的`586元和412元加起来,求每月一共寄回多少钱?再减去750的生活费,就可以求出每月结余多少钱。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你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生: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师:为什么?
生:因为要先求一共寄回多少钱,所以要先算加法,再求每月结余多少钱,所以再算减法。)
师:说的真好,所以像这种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我们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那该怎么办?(生:先算减法,再算加法。)对了,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加减法的运算,不管加法在前面,还是减法在前面,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师:我们来简单估一估,每月大约寄回多少钱?
生1:把586看成600,412看成400,600+400=1000,1000—750=250,每月大约结余250元。【师板书:600+400-750=250(元)】
生2:把586看成590,412看成410,把750看成800,590+410=1000,1000—800=200,每月大约结余200元。【师板书:590+410-800=200(元)】
师:到底谁估的比较准确呢?请同学们认真地算一算。
【生板演】
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是怎么算的?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出示学生作品:先算586+412=998,师:99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用笔算。生说竖式,师边板书竖式,边说笔算三位数加法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生:再算=998—750,师:笔算减法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生说笔算过程=998—750。再算998—750=248。
师小结: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师板书:三位数加减混合】谁来说一说,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解决问题二:需要攒几个月?
师:你们也算出每月结余248元了吗?很明显,248元够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吗?(生:不够)那该怎么办?(生:攒钱。借钱。
······)同意攒钱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需要攒几个月呢?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吧。
集体交流反馈:【投影学生作品】
生1:每月大约节余250元,一台洗衣机大约600元计算,250+250+250=750(元),750比620多,要攒3个月。
生2:实际算一算:248+248=496(元),比620元少一些,攒2个月不够,需要攒3个月。
生3:用620-248=372(元),372-248=124(元),减了2个248元后还差124元,需要再赞一个月,一共需要攒3个月。
师小结:相信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刚的奶奶很快就能用上洗衣机了。你们真能干!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小刚想请同学们去他家里玩一玩,走啰!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小河上有一座独木桥,只要算对了桥上的三个综合算式,就可以顺利过河了。(课件出示一条小河:里面有278-199+683,802-289+484,427+273-165三块石头)
师(画外音):看看谁是今天的计算大王!你来汇报吧
生独立计算,师生反馈。【投影学生作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到了小刚家,小刚的奶奶可高兴了,她说再过几天就是五一节了,很多商场都在搞促销,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几种商品的价格,奶奶带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
师:你从图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生自己解决,板演。)
交流:A、购买一种商品,有几种买法?(4种)
B、如果买两种商品可以买那两种,买后还剩多少钱?
C、如果买三种商品可以怎么买?
师生交流后,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看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们多留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可以解决许多生活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大家学的开心吗?为什么?(因为我学会了帮助小刚的奶奶买洗衣机了;我学会了用加减混合法解决问题了;学会了加减混合的计算了……)
板书设计:
买洗衣机
——三位数加减混合
586+412—750
600+400-800=998-750 586
=1000-800=248(元)+412
=200(元)答:每月节余248元。 998
580+410-750-750
=1000-750 248
=250
《钱》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广阔的视野;
2.了解钱的“经济学脉络”,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
3.学习梳理归纳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梳理归纳信息。
2.难点:了解钱的“经济学脉络”,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商贾gǔ云集(像云一样聚集了许多商人)积弱(长期衰弱)
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脉mài络(比喻条理和头绪)
兑duì付(兑现、兑换)贬值(这里指单位货币中的含金量降低)
本位(这里指货币价值的计算标准)应运而生(顺应时机而产生)
双赢(双方都得到赢利)毋wú庸置疑(无须怀疑)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脸色就变了)独领风骚(独自领先)
二、课文研讨:
(一)分组集体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总体把握。回答:
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为什么?
——议论性散文。比起议论文,内容上要散一些。
2、本课关注了“钱”的什么的方面的问题?“钱”还有别的方面的问题吗?作者限定问题的范围有什么好处?
——钱的“经济学脉络”。有,比如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教育等方面。作者限定问题的范围,可使说明的问题集中,不至于太散。
3、“经济学脉络”的含意:
——“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各方面问题的学科的总称。脉络,比喻条理和头绪。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是指从经济学的层面探讨钱的发展情况。
4、全文的议论中心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第二自然段。
(三)重点研讨
1、课文第二自然段提到,“从钱的角度,探讨一下其中的经济学脉络”请梳理出本文的'“经济学脉络”。(练习二。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其思维步骤是: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
①摘录归纳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或词语连成段意。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法。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提出议论的中心——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①摘录归纳法
第二部分:从上一个千年之交展开,说明纸币的功能,并指出纸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②分层归纳法。
第三部分:世界最近一千年来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②分层归纳法。
1、总启下文。③归纳中心法。
2、二次世界大战前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③归纳中心法。
3、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双赢”。③归纳中心法。
4、“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拥有了大部分钱。③归纳中心法。
5、举例说明现代“钱”灾。③归纳中心法。
6、经济发展的后劲在于提高“国家增长能力”。①摘录归纳法
第四部分: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③归纳中心法。
——3、本文总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提出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问题)──
分析问题(“第二部分:从上一个千年之交展开,说明纸币的功能,并指出纸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第三部分:世界最近一千年来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
解决问题(第四部分: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
2、课文为什么说“‘钱’变成‘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表面上轻了,是指物理重量轻了;实际上重了,是指纸币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四)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探讨了钱的“经济学脉络”,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习第2页《活动指引》,做好活动准备。
《钱》教学设计9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大胆活泼,大部分学生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读书,并在阅读过程中质疑、思考、交流、探究,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执著探究的毅力。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
3.理解文中三处“抢”字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根据“金钥匙”栏目的提示,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细心品味课文中两对前后呼应的词语的意思:老大爷先“迟疑”,后“肯定”;我原先心情“沉重”,后“轻松”。学习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5.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几组相对的词语描写中,体会人间真情互助的可贵和可敬。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处“抢”字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
(计划用两课时)
(一)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钱为什么会被风刮跑?钱被风刮跑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最后结果怎样?)
3.从课题看,你认为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钱被风刮跑以后发生了什么事。)
[点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可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审题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明确课文的重点,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帮助正音。
3.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是否读得正确流利。(如达不到这一要求,须继续朗读)
4.默读课文,想一想,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各部分列个小标题。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在一个北风呼呼的日子里,过路行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把被北风刮跑的钱“抢”了回来,送还主人的故事。)
5.同桌交流。
6.反馈。(钱被风刮跑――路人抢钱――钱归原主)
[点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学习阅读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认识生字的好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教师:刚才大家在质疑时提出了“钱为什么会被风刮跑”这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了吗?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都告诉我们什么了?
2.指名回答。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一月二十日;地点:长春市的一条大街上;人物:只顾低头骑车的“我”和一边走路一边低头数钱的老大爷;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即钱为什么会被风刮跑。)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2、3自然段,边读边想:钱被风刮跑以后,行人、老大爷和“我”各有什么反应?请画出相关的语句。
2.全班交流讨论。
行人:
a)指名读画出的写行人反应的句子,理解词语“不约而同”、“喧腾”的意思。(教师板书过路行人:抢)
b)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行人的.句子。(先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再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老大爷:
a)指名读画出的描写老大爷的反应的句子,理解词语“突如其来”、“焦急”的意思。(教师板书老大爷:焦急)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样的语速,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可让学生带上动作读,在读中体会老大爷焦急的心情。)
我:
a)指名读描写“我”的句子,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b)想像“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体会“我”歉疚、沉重的心情。
3.自由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点评:边默读边勾画,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师:行人纷纷跑去抢钱,老大爷焦急不安,“我”歉疚地不知说什么好,事情的结果到底如何呢?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
1.默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先由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再讨论各自的疑问,记录员整理好读懂的、经过讨论后弄懂的以及讨论后还未弄明白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进行汇报。)
3.汇报学习结果,在各小组汇报学习结果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通过对路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感悟路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风貌。
(“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在他的手里。”“聚集”“关切”“小学生抢着喊开了……”“诧异”“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教师板书:还)
b)从老大爷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中,体会老大爷的朴实、真诚。
(“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情面难却”“微颤”“迟疑”“肯定”)(教师板书:喜出望外――迟疑――肯定)
c)“我”的心情的变化。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教师板书:沉重――轻松)
d)理解“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的含义,感悟老大爷和“我”的心情的变化,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互助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e)文中三处加引号的“抢”字与不加引号的“抢”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1.当时风大,动作必须要快,要抢先;2.这种行为表面看来是抢,而目的却是为了帮助老大爷追回钱,是帮助的意思,这就不能叫抢,所以要加引号。)
4.设计复述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a)个人或同桌设计。
b)交流复述提纲,自言自语复述。
c)指名复述。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朗读,然后请学生说说应如何去读,最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点评: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教学中采用“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边读边做批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与文本对话,在读中与作者交融。同时让学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四)语言积累
1.读一读,理解句子的含义。
当金钱在人们心中高到不恰当的位置时,世界就倾斜了。↓
↓发财不是人生的目的,贫困不是穷人的耻辱。
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
2.交流课前搜集的与钱有关的名言、谚语,并适当谈点自己的见解。
3.选自己喜欢的与金钱有关的名言、谚语摘抄在摘录本上。
[点评:要提高语文水平,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习惯,提高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联系实际,交流讨论
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人们会怎么做?你会怎么做?说出理由。
(结合发生在本地的相同事件以及课前调查的周围人对金钱的观点谈一谈。)
[点评:学生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之后,加上名言、谚语的直接引导,应该对金钱有了正确的认识,此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案例点评
1.新课程强调“教”要服务于“学”,教学是双边活动,一节课设计再好,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难以实现预定目标。本课的教学中能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去感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把语言积累与语文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积极、主动、大胆地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回归了语文课堂的本来面目。
《钱》教学设计10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同学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你们最喜欢什么?觉得什么最重要呢?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今天我们一起去古代的永州认识一个人,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著有《柳河东集》。我们熟悉的《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2、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听,注意朗读节奏。
3、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读准字音,读熟文本。
4、生再读文,并结合译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5、反馈自学情况: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指名读文,生评议。
③师带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ì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ǐ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6、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
7、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问:
①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②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③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合作交流: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出示结尾: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师指点学生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己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你认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3、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五、布置作业
开展小组辩论赛,话题是:金钱是不是万能的?
《钱》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认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一往情深”等词语的含义。
4、通过读文感受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体会爷爷与我之间真挚的亲情,培养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人生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爷爷话的深刻含义,从而体会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就是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同学们,你们得到过压岁钱吗?当时心情怎么样?可是,你知道亲人们为什么要给你们压岁钱吗?谁来谈一谈?(学生畅所欲言)
学过了这节语文课,老师相信大家肯定会有更深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下第一课《爷爷的压岁钱》。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读文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学生读文并汇报
3、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中爷爷给了“我”几次压岁钱,分别放在了哪里?
4、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次给压岁钱的情景,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5、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再读第二段,说说这段可以分几层?
思考:爷爷为什么要把压岁钱放在鸡窝里?让我喂鸡的意图是什么?
师:当时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是困苦的,养鸡能攒些零花钱,从而补贴家用,可以看出,这压岁钱来之不易,没有鸡就没有钱。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知道感恩
7、小组合作学习第2、3层,交流并思考:爷爷把压岁钱放在菜园子和我衣兜里的原因是什么?
8、指导朗读,读出爷爷的话的语重心长及我的急切心理。
试理解“一往情深”等词的意思
9、学生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
师生交流:没有土地,生活没有依靠,经济没有来源。
教师相机板书:不能忘本相信自己
讨论:母鸡、土地和我,是爷爷最寄予希望的对象了,具体说一说爷爷对母鸡、土地和我寄予了什么希望?
10、汇报并交流
11、根据板书,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弄清写作顺序,是依据时间顺序来表达感情的。
三、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让我们心里酸酸的、也暖暖的,那个时代的老人,没有渊博的知识与先进的方法教育下一代,但是,爷爷用实际行动教育孙子,并期望着晚辈们成材。那么,你觉得爷爷当时想说而未说出的话到底是什么呢?
四、总结课文
爱是无言的,也是无声的,正因为有了这无私的爱与亲情才让我们有了一次受教育与感动的机会,让我们珍惜亲情,珍爱生活,从而去创造我们自己更加璀璨美好的未来。
板书设计:
爷爷的压岁钱
7岁鸡窝知道感恩
10岁菜园不能忘本
12岁衣兜相信自己
《钱》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培智教材数学第八册第51—52页例
1、试一试及练一练习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巩固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并能正确计算。 3、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书写。
教具准备:
卡片、幻灯片、苹果图片,小塑料盘子等。学具准备:7个学具纽扣,10个塑料鱼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幻灯片出示,口答:()里最大能填几:
3×()〈7
5×()〈8
2 ×()〈9()
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和齐练)
3 ×2=
6 ÷3=
8 ÷8=
二、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6个学具纽扣。
(1)把6颗学具纽扣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2)把6颗学具纽扣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怎样列算式?×3〈8(3)在6颗学具纽扣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颗是7颗纽扣,把7颗纽扣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呢?(板书:7÷3)
2、导入: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学习新课
1、教学例l第一层次:
(1)教师出示6个苹果图片,把6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学生口述,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
(2)怎样列式计算?(板书:6÷3=2)
(3)除法竖式怎样表示呢?边提问边板书:有6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2个)所以商2,分掉了几个?(6个),所以在被除数6的下面写6。分完了没有?(刚好分完)所以在横线下面写0。
(4)小结导入:把6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我们已经会分了,如果添上1个苹果你会分吗?
第二层次:
(1)出示7个苹果,把7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请你实际分一分。
(2)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演示)
(3)启发:剩下的1个苹果,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里还能分到一个吗?最后分的结果是什么?(每盘最多能放2个,还剩1个)板书:7÷3=
(4)谁能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几个?所以商几?写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分掉了几个?被除数7下面写几?7个苹果分掉6个还剩几个?强调说明:7个苹果分掉6个,还剩1个,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跟读两遍)
(5)横式结果的写法7÷3=2……1强调: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读作"商2余1"。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6)指导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
2、尝试题:①拿出学具鱼,把8个塑料鱼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同学们分一分。 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8÷3=2………2(与8÷3=2上下对齐)并齐读算式。
四、巩固练习
1、打开书:完成第51页"试一试",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竖式的写法。
2、分组板演与齐练。(算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试商的)。
9÷2
8÷5
31÷6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钱》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
教材分析:此部分教学是建立在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计算方法。在组织讨论交流时,要倡导算法多样化,对于口算方法,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就行。
学生分析:东新一小学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师资力量雄厚,现代化教学设备正趋于完善,学生生源较好。所执教的三年一班共有学生40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磁力板、图片、胶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星期天,淘气、笑笑还有他们的好朋友一起到海边玩,在海边的附近商店里,他们买了好多东西,想请大家帮助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们愿意吗?(出示挂图)
(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明确游泳圈每个12元,球每个15元)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 探究“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5)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意图:通过这种互问答的学生交流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试一试”进行巩固。
(2)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决。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意图: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爱新小学”的师生,下个月要来我们这里参观,我们给小伙伴们准备了一些礼物。磁力板显示图片:笔记本4元 、铅笔盒21元、书包56元 、字典42元 、故事书13元 。教师说明:每个同学只能选购一种东西,想一想你要送哪件礼物?要送多少个?需要多少钱?(小组活动)
(意图:注意数学与生活联系,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情景模拟(练一练3题)
桌子上摆放两种胶卷,教师和一名同学买胶卷,师故意引发矛盾,在买的过程中出现争议,谁买的胶卷合算,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的问题?学生小组内解决。(如果学生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出发,只要结论具有合理性,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意图: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评价: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和老师做个评价:
(意图: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教学反思:教学《需要多少钱》一课,我结合教材创设了“买泳圈”的情境,鼓励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再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堂上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钱》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会读课后的4个生字,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细细品读课文,体会老大爷焦急的心情和“我”矛盾的心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真诚互爱的美好品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美好品德。
教学难点:体会老大爷焦急的心情和“我”矛盾的心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课前了解80年代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家人或朋友、同学交谈金钱的话题,感知周围的人对金钱的观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生字,理解词语,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开课之前与同学聊聊新版5元钱的图案。认识课件中的80年代的5元钱。以及5元钱在不同的年代能买到什么商品。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课前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钱有关的课文,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齐读课题)
1980年1月20日,在长春的大街上,一位农民老大爷的钱被呼呼的北风刮得四处飞扬,人们顶着寒风上演了感人的一幕。同学们想学习课文吗?我想同学们学完课文之后一定受益匪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预习好了吗?好!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趔趄瞅着诧异喧腾霎时间爽朗突如其来喜出望外
那些同学会读?指名同学逐个认读。几个同学读准字音之后,再齐读一遍。
2、生字字音读准了,课文读熟了吗?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六个同学朗读这六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朗读中有没有错误,然后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读完之后反馈,回答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两名同学回答之后,教师小结并板书:行人抢钱——送还大爷
3、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那么,在预习中你有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词语理解方面的问题时,可以请同学帮助,或者当时指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换词等方法来学习。当学生提出涉及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时,就简短的写在黑板上。
学生提完问题之后,教师小结:古人说的好,学贵有思,意思是学习的时候,善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得到解答。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1、2、3自然段
1、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刚才有位同学提出为什么“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我们发现,“沉重”和“轻松”这组词语的意思正好?是呀,我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首先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原因让我的心情如此沉重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2、指名回答。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A.当学生回答局限在“因为我把老大爷撞了个趔趄,老大爷手中的钱被北风刮跑了”时,教师及时肯定,北风呼啸,钱被刮跑,再要找回来非常不容易,因此我心情沉重是有道理的。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看看,还有没有让我感到更严重的事情。
B.当学生回答出“我把老大爷撞了个趔趄,老大爷手中的钱被北风刮跑了,又被行人抢走了”时,教师及时肯定学生会读书。
3、请同学再看课文,(大屏幕出示)当老大爷的钱被北风吹的四处飞扬时,在场的人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
(1)指名回答。过路的行人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如果你就是当时的行人,你会怎样想?你觉得行人的话该怎样读呢?为什么?
(2)听了行人的话,丢钱的老大爷会怎么想?因此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风刮人又抢”的抢是什么意思呢?
谁能体会老大爷的心情,读读老大爷的话。当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时,教师点拨:你知道这125元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吗?如果你就是那位老大爷,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就要没了,你是什么心情?
(3)作为闯祸的人,“我”是怎样做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呢?最起码可以道歉吧?(道歉无济于事)可以说还钱?(可能是我4个月的工资,还给老大爷我吃什么呢?)所以当时的我内心十分的难受,无奈、焦急、沉重。板书:箭头
让我们体会“我”当时沉重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4、刚才,我们理解了钱被风刮跑以后不同人物的表现,现在,谁能用自己的朗读再现当时的场面。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人物不同的语气来。
(二)学习课文4、5、6自然段
1、正当我愁眉不展时,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同学们请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是呀,行人把钱都还给了老大爷,这和老大爷说的抢相同吗?所以,这个抢不是真的抢夺,因此,加上引号表示它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3、按理说,老大爷的钱被人们捡回来了,故事应该圆满结束了。没想到精彩的事情在后面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5自然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和小组同学相互说说你的感受。(抓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聚集、一再关切、帮着数、抢着喊、诧异、不是多了,是少了、光顾着---竟忘了等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老大爷的钱被人们从风中抢回,一一还给了他。因此,我沉重的心情就变得轻松了——板书:箭头
5、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呀,虽然大家都不富裕,但谁也没有见利忘义。虽然大家都不认识,但彼此却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种美好的品德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机动)让我们挑选自己感动的句子把它读好吧。一会儿,我们要比比谁是朗读小能手,谁是最佳小评委。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我想大家的心情肯定不平静,你有什么话想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是呀,金钱的确很重要,它可以买到许多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有许多东西金钱是买不到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心。这种真诚的关爱比金钱更重要。如果我们都能像故事中的行人那样,相互帮助,相互关爱,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美好呀!你们说对吗?那好,就让我们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吧!
《钱》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P50—51,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
2、掌握用竖式表达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重点:建立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能用口算解决简单的有余数除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意义。
难点:
笔算方法及笔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学生课间活动的场面)这是一个美丽的校园,同学们正在课间活动。仔细观察一下,你能从这些图中发现哪些除法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没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写法和意义
1)、校园一角放着些盆花,国庆节的时候,同学们用盆花布置联欢会的会场。课件出示情境图。
先搬15盆花,布置会场。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谁会列算式?15÷5=3(组)
“15÷5=3(组)”表示什么意义?
2、竖式的写法和意义
这是除法的横式,那竖式你会列吗?我们一起来看老师板书,边写边结合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看清了吗?“被除数写在哪个位置?除数呢?商写在哪里?对着哪一位,为什么?第二个15表示什么?这就是除法的竖式,它和横式是不同的,横式只表示出了分成3组而竖式还可以表示出3组摆了15盆,看看有没有剩余。学会了吗?自己在在练习本上写一遍试试看。
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是怎么写的,让同桌听听你写得对不对。
3、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写法和意义
1)、情境:摆完以后他们发现不够,于是将校园一角的花全部搬到了会场,一共是23盆(出示情境图),如果还想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如何列式呢?谁来说说,23÷5为什么用除法?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图片,动手圈一圈,分一分。
4、横式和竖式的写法及意义
(展示分的结果),这3盆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这里剩下的3盆,能给他起个名字吗?这道题的得数怎样写呢?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板书:23÷5=4??3)
读作:23除以5等于4余3,和老师读一遍。这里商4表示什么?(4组)(板书单位名称“组”。)这里余数3表示什么?(3盆)(板书单位名称“盆”。)竖式会列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试。指名学生演板展示竖式的写法。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的余数。这个除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这个算式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提示课题)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新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大屏幕出示)
1、书53页第1题。口头回答。
2、书53页第2题。让学生听清题目要求,选一种装法,列算式。集体订正时说一说竖式的意义。
3、老师还想考考你除法的竖式会列了吗?(书51页做一做)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余数的除法怎样才能算的又对又快,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片段: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竖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布置联欢会会场的画面)
让学生看情景图,描述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情景,续编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故事,并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算式怎样列?为什么这样列?(板书:23÷4=)
教师:怎样进行计算呢?请同学们用23张圆片表示23盆花,按照布置会场的要求分一分。(小组合作的形式)
(展示学生分圆片的结果)
教师:这3盆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
学生:题目要求每组摆5盆,现在只剩下3盆,给每组再分一盆,不够了,所以不能再分。
教师: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3盆,这里剩下的3盆,就是余数。教师:这道题的得数怎样写呢?(让学生先说一说)
教师: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板书:23÷5=4)
教师:这里商4表示什么?(4组)(板书单位名称“组”)
这里余数3表示什么?(3盆)(板书单位名称“盆”)教师:这道题的竖式会写吗?请同学们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着写一写。(指名学生演板展示竖式的写法)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的余数。
【《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礁盘教学设计|礁盘教学设计资料|03-25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乞巧》教学设计02-06
《咕咚》教学设计02-21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02-28
单元教学设计03-01
秋天教学设计01-04
课程教学设计01-06
鲸教学设计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