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②不易生锈;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第1课时 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2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和家务常识、其他课所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各学科的整合。
关键信息:
1、教材的使用:依据《化学课程尺度》,开放性地、创造性地使用。
例如:化学实验室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由学生提前上网或从化学实验室中了解,并讲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和自己预要不一样的地方;课后习题,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以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探索、现实操作、料想、讨论、交流、展示为主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互学互教。
例如:①学生分组交流做家务时如何将粉末状固体倒进小口瓶子;②小组讨论倾倒液体时,为什么瓶塞倒放在桌面上?③对课本知识的了解了进行现实操作的展示。以灵活多变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思考、动手、实践,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轻松的学习环境,推动他们主动求知,开发学生潜能,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自信且愿意探索的小科学家。
3、体现化学和生活的密切关联,体现科学的严谨。
例如: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发思考:怎样把油不撒不漏地倒入小瓶中?煤气灶的支架高低有没有学问?如何把这些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的知识联系起来?为什么化学仪器和家庭用具有所区别?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改变的转型期,特别是到了“叛逆期”,不愿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凡事喜欢亲历亲为,最讨厌由老师包办代替,特殊愿意向其他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已具备了形象思想的要象能力,已初步接受了抽象思想的训练,已经接触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正处于急切要要验证自己的方法科学性、正确性的阶段,也正处于对新鲜事务易接受,求知欲强的时候。因此应将教材和课堂处理的亲切、自然,围绕着化学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展开教学,并引入对科学方法的探索,顺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已了解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已有亲身体验;对实验的目的性、遵守实验室规则已通过自学、预习或查问有了初步认识。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对化学仪器、设备、药品柜、药品有初步了解,对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有简单了解,对本节课内容已做预习。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尺度: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根据所要探索的目的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和他人的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3、有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和他人讨论,对探索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以及欠缺,并提出改善的具体建议;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学理念:让每一次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索化学实验的神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和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探索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方式: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不给出具体方法,教师不提供具体答案,教师不做出传统意义上的“对和错”的评价;而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提供一次探索方向,作为教学的推动者,为能力较低同学提供必要的辅助,作为教学的合作者,参加到学生的讨论中和动手实践中。
具体采取“问题情景—讨论料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课堂思路。使每一次学生都是“动脑—动手—动脑”地学习知识,并且在这之间采取口头交流的方式锻炼发表见解的能力,以及评价同学、评价方案的能力。
采取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制。每次小组同学既可坚持次性又可同小组成员之间坚持共性,在讨论、动手实验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和学习过程中由“不会到会”的喜悦。
3、教学评价方式:
⑴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提问、讨论、料想、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等活动中的主动参加水平和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口头鼓励、加强、指导和矫正。
⑵通过课堂检测习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收获和欠缺。 ⑶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以及追问等方式,使学生自发回首自己的思想历程,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方法,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并得以提高了。
⑷评选“今日之星”,由同学提名本节课思想最活跃、发言最积极、正确率最高等多次“今日之星”,用本活动引发学生之间的互评,启动学生之间的竞争,确立化学课堂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⑸请学生评价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要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善。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验用品如下:
1、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投影一些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2、药品:锌粒、石灰石(块状)、碳酸钠(粉末)、氧化铜、水、盐酸(1:4)、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
3、仪器:试管(Φ18mm)、药匙、量筒(10ml、25ml)镊子、纸槽、胶头滴管、烧杯、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水槽、集气瓶、导管(60、120、90)胶皮管。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保险;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仔细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讲演;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坚持实验室的整洁。
2、准备一些课件: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化学危险品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3、提前安排作业:请你拟一份实验室须知。把花生油从大瓶往小瓶中倒要注意什么?花生油、酱油、香油、醋是在什么器皿中保留?盐、味精又在什么器皿中保留?观察家用炊具在灶台上的高度,是紧贴灶台还是留有一定间距?为什么?炒了一道菜的锅能不能立刻炒下一道菜?为什么?应当怎么做?物理课上学的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程序?
通过这些看似和化学无关的作业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课前和学生共度两分钟准备时间时,稍加提问,使学生对作业有所回首,互相形成一次交流讨论的局面。气氛热烈不觉呆板,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和他们的合作关系。
(二)整次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着重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
学生按实验桌每两人分为一次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次讨论小组。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次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二、切记实验室保险规则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说明: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已经进过生物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做过多次实验,对实验室的要求和规则比拟熟悉,因此,要求他们自己拟定一份实验室规则,即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也让他们体会到编写这些规则的良苦用心。】
2、小组讨论、评议、弥补。
【说明:学生创作、学生弥补的实验室规则,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以及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也对于其他同学的相同局部有认可感。】
3、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说明:没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 强调了一下,并提示学生注意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
4、追问为什么?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5、展示危险品图标,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反馈】20页活动天地 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一、药品的取用
1、提问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 【说明:用生活常识引入,既有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
2、追问盛放容器的区别?为什么?实验室的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该怎样盛放?
【说明:打学生次措手不迭。司空见惯的事情恐怕一下子还说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困难了。而且,大胆而有根据的料想也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手段。】
2、观察桌上的碳酸钠粉末、锌粒、石灰石等固体药品和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液体药品。 【说明:用事实验证学生的料想。】
4、用什么工具可取出这些药品?有无不同之处?回忆家中如何取盐?如何取用油、醋?
【说明:把课本内容稍作了延伸,通过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使学生把操作、模拟、直观和推理交织在一起。】
5、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次实验操作。着重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说明:把学生相互评价这一重要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具体化,并使学生亲眼看到评价的价值所在:使结果更完美。】
6、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说明:必需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做出小结,这一步是学生把经验知识提高为规律知识的一种认知的升华。】
二、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次“绝对禁止”?
【说明: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已知,在此仅 强调了,即用复习作为学习方法,且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2、提问家中灶具和灶台间的距离?追问为什么? 【说明:大多数同学可能要不出为什么,但也有少数同学知道,可经过讨论由学生小组之间发生一次料想—质疑—分析—论证—认可的科学探索过程。】
3、提问:能否用现有仪器证明料想和假设?在小组内提出要法,大家讨论认可后分组实验1-4证实。
【说明:通过实验设计、互相评价、实施实验、分析结果,使学生思想高度紧张和活跃,再次历经一次科学探索活动。】
4、以刚才得到的结论为基础讨论如何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应注意哪些问题? 5、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弥补,用口头方式比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说明:很有可能学生只知道如何洗,却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否洗干净,在此引发同学们思考。】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
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弥补,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第三板块:反思交流: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比拟熟悉?哪些第一次接触?那些需要再做练习?然后根据交流结果部署检测题。
【说明:此板块既将所学知识再次系统小结,又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为载体指导学生体会了比拟、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四板块:小结、评选“今日之星”,“给老师打分”
【说明:此板块将评价方式灵活化,而且充满积极轻松的意味,可评选最佳提问、最佳发言、最佳实验操作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放松而且把上课的细节再次一一回首,能体验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欠缺。而在评价教师时,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都坦然对待,以“身教”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第五板块:安排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七、课后反思
1、本节课 强调了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一次辅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不仅不包揽所有问题答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要措施、找答案。
2、本节课注意学科间的整合:借鉴生物、物理课的知识,决不简单重复,而是创设新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索。
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本节课中,如果学生不投入到探索过程中,他就无法获取答案,或者只能获得其它学生的“二手”答案。而没有兴趣,没有生活经验的人,在过程的进行和知识的获取上都会感到困难但也会得到喜悦。这三次方面互相推动,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3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和家务常识、其他课所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各学科的整合。
关键信息:
1、教材的使用:依据《化学课程尺度》,开放性地、创造性地使用。
例如:化学实验室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由学生提前上网或从化学实验室中了解,并讲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和自己预要不一样的地方;课后习题,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以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探索、现实操作、料想、讨论、交流、展示为主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互学互教。 例如:①学生分组交流做家务时如何将粉末状固体倒进小口瓶子;②小组讨论倾倒液体时,为什么瓶塞倒放在桌面上?③对课本知识的了解了进行现实操作的展示。以灵活多变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思考、动手、实践,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轻松的学习环境,推动他们主动求知,开发学生潜能,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自信且愿意探索的小科学家。
3、体现化学和生活的密切关联,体现科学的严谨。
例如: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发思考:怎样把油不撒不漏地倒入小瓶中?煤气灶的支架高低有没有学问?如何把这些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的知识联系起来?为什么化学仪器和家庭用具有所区别?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改变的转型期,特别是到了“叛逆期”,不愿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凡事喜欢亲历亲为,最讨厌由老师包办代替,特殊愿意向其他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已具备了形象思想的要象能力,已初步接受了抽象思想的训练,已经接触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正处于急切要要验证自己的方法科学性、正确性的阶段,也正处于对新鲜事务易接受,求知欲强的时候。因此应将教材和课堂处理的亲切、自然,围绕着化学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展开教学,并引入对科学方法的探索,顺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已了解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已有亲身体验;对实验的目的性、遵守实验室规则已通过自学、预习或查问有了初步认识。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对化学仪器、设备、药品柜、药品有初步了解,对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有简单了解,对本节课内容已做预习。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尺度: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根据所要探索的目的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和他人的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3、有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和他人讨论,对探索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以及欠缺,并提出改善的具体建议;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学理念:让每一次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索化学实验的神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和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探索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方式: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不给出具体方法,教师不提供具体答案,教师不做出传统意义上的“对和错”的评价;而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提供一次探索方向,作为教学的推动者,为能力较低同学提供必要的辅助,作为教学的合作者,参加到学生的讨论中和动手实践中。
具体采取“问题情景—讨论料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课堂思路。使每一次学生都是“动脑—动手—动脑”地学习知识,并且在这之间采取口头交流的方式锻炼发表见解的能力,以及评价同学、评价方案的能力。
采取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制。每次小组同学既可坚持次性又可同小组成员之间坚持共性,在讨论、动手实验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和学习过程中由“不会到会”的喜悦。
3、教学评价方式:
⑴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提问、讨论、料想、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等活动中的主动参加水平和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口头鼓励、加强、指导和矫正。
⑵通过课堂检测习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收获和欠缺。 ⑶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以及追问等方式,使学生自发回首自己的思想历程,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方法,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并得以提高了。
⑷评选“今日之星”,由同学提名本节课思想最活跃、发言最积极、正确率最高等多次“今日之星”,用本活动引发学生之间的互评,启动学生之间的竞争,确立化学课堂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⑸请学生评价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要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善。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验用品如下:
1、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投影一些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2、药品:锌粒、石灰石(块状)、碳酸钠(粉末)、氧化铜、水、盐酸(1:4)、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
3、仪器:试管(Φ18mm)、药匙、量筒(10ml、25ml)镊子、纸槽、胶头滴管、烧杯、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水槽、集气瓶、导管(60、120、90)胶皮管。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保险;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仔细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讲演;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坚持实验室的整洁。
2、准备一些课件: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化学危险品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3、提前安排作业:请你拟一份实验室须知。把花生油从大瓶往小瓶中倒要注意什么?花生油、酱油、香油、醋是在什么器皿中保留?盐、味精又在什么器皿中保留?观察家用炊具在灶台上的高度,是紧贴灶台还是留有一定间距?为什么?炒了一道菜的锅能不能立刻炒下一道菜?为什么?应当怎么做?物理课上学的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程序?
通过这些看似和化学无关的作业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课前和学生共度两分钟准备时间时,稍加提问,使学生对作业有所回首,互相形成一次交流讨论的局面。气氛热烈不觉呆板,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和他们的合作关系。
(二)整次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着重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
学生按实验桌每两人分为一次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次讨论小组。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次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一、认识你的实验室;二、切记实验室保险规则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说明: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已经进过生物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做过多次实验,对实验室的要求和规则比拟熟悉,因此,要求他们自己拟定一份实验室规则,即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也让他们体会到编写这些规则的良苦用心。】 2、小组讨论、评议、弥补。
【说明:学生创作、学生弥补的实验室规则,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以及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也对于其他同学的相同局部有认可感。】 3、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说明:没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 强调了一下,并提示学生注意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 4、追问为什么?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5、展示危险品图标,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反馈】20页活动天地 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一、药品的取用
1、提问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 【说明:用生活常识引入,既有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
2、追问盛放容器的区别?为什么?实验室的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该怎样盛放?
【说明:打学生次措手不迭。司空见惯的事情恐怕一下子还说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困难了。而且,大胆而有根据的料想也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手段。】
2、观察桌上的碳酸钠粉末、锌粒、石灰石等固体药品和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液体药品。 【说明:用事实验证学生的料想。】
4、用什么工具可取出这些药品?有无不同之处?回忆家中如何取盐?如何取用油、醋?
【说明:把课本内容稍作了延伸,通过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使学生把操作、模拟、直观和推理交织在一起。】
5、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次实验操作。着重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说明:把学生相互评价这一重要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具体化,并使学生亲眼看到评价的价值所在:使结果更完美。】 6、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说明:必需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做出小结,这一步是学生把经验知识提高为规律知识的一种认知的升华。】 二、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次“绝对禁止”?
【说明: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已知,在此仅 强调了,即用复习作为学习方法,且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2、提问家中灶具和灶台间的距离?追问为什么? 【说明:大多数同学可能要不出为什么,但也有少数同学知道,可经过讨论由学生小组之间发生一次料想—质疑—分析—论证—认可的科学探索过程。】 3、提问:能否用现有仪器证明料想和假设?在小组内提出要法,大家讨论认可后分组实验1-4证实。
【说明:通过实验设计、互相评价、实施实验、分析结果,使学生思想高度紧张和活跃,再次历经一次科学探索活动。】
4、以刚才得到的结论为基础讨论如何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应注意哪些问题?
5、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弥补,用口头方式比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说明:很有可能学生只知道如何洗,却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否洗干净,在此引发同学们思考。】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
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弥补,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第三板块:反思交流: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比拟熟悉?哪些第一次接触?那些需要再做练习?然后根据交流结果部署检测题。
【说明:此板块既将所学知识再次系统小结,又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为载体指导学生体会了比拟、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四板块:小结、评选“今日之星”,“给老师打分”
【说明:此板块将评价方式灵活化,而且充满积极轻松的意味,可评选最佳提问、最佳发言、最佳实验操作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放松而且把上课的细节再次一一回首,能体验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欠缺。而在评价教师时,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都坦然对待,以“身教”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第五板块:安排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七、课后反思
1、本节课 强调了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一次辅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不仅不包揽所有问题答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要措施、找答案。
2、本节课注意学科间的整合:借鉴生物、物理课的知识,决不简单重复,而是创设新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索。
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本节课中,如果学生不投入到探索过程中,他就无法获取答案,或者只能获得其它学生的“二手”答案。而没有兴趣,没有生活经验的人,在过程的进行和知识的获取上都会感到困难但也会得到喜悦。这三次方面互相推动,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4
一、课前系统局部
(一)课标分析
“认识发生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这既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应该了解的生存技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趣味引入,激发兴趣
对于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学生已经见怪不怪,但却较多学生不能准确说出其中的道理,正是这种“半生不熟”的状态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发生倦怠。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情景(如水中生火、烧不坏的手帕、吹不灭的蜡烛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充分利用“实验活动3”
教材中“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的有效落实,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的三次条件”这一知识目标,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这两次化学实验常用方法的认识。此外,实验中选择的资料都可以谨代表生活中的一类可燃物(如棉花谨代表纤维织物、乒乓球谨代表有机合成资料、滤纸谨代表木制品及书籍等等),这既可推动学生意识到可燃物的无处不在,必需提高了防火意识以及灭火、自救能力,又有助于学生保险意识的形成和强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实验活动过程可以更开放些,只提供资料、不限制方法,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教师随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辅助,使学生在设计并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重要作用。
此外,实验活动后的及时反思也有助于上述目标的达成。反思中可包含以下内容:1.燃烧的三次条件是什么关系?2.在证明每次条件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3.生活中如何防止各类可燃物发生不用要的燃烧?如果发生了,应采用哪些灭火措施?
3.多措并举,让保险意识深入到每一次学生心里 “保险无小事”,让学生意识到消防保险的重要性,仅凭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教师)讲述身边事、视频资料播放、教师演示实验等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现实制定防火措施或失火预案也不失为一次有效的措施,虽然学生的某些要法还需要在老师的辅助下加以完善,但通过这一活动无疑能推动消防保险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当然,这一活动的落实还需要老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
(二)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更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实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更。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现实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更”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三)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有主动探索真理的兴趣和愿望,也愿意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示自己才干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主要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验、讨论总结、班内展示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1)知识和技能目标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和探索,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确立保险意识和社会职责感。
2.教学着重和难点
教学着重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索。
(五)教学策略
演示实验、多媒体展示、分析讲解相结合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实验用品:白磷 红磷 热水 铜片 粉笔 小煤块 小石子 棉花 镊子 酒精灯 蜡烛、剪刀、扇子、烧杯、湿抹布、碳酸钠、白醋水、烧杯
二、课堂系统局部——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索局部
学生预习课本,填写学案上的问题。
(二)新课导入局部
【视频展示】烧不坏的手帕。 【教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三)师生互动局部
活动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火的由来吗? 【讲授】【图片展示】
展示和火的发展史相关的图片,并同步简介火的发展史。 雷电、火山引起的自然火→阳燧取火→火镰取火→火柴取火
【教师】火在各次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工业上炼制青铜和炼铁,在农业上人们放火烧荒、刀耕火种,用火把驱赶病虫害;在军事上利用火攻法攻城,在医学上用火针治病,在隧道项目上采取“火烧水击方法”开凿山洞,开世界隧道史的先河……火的力量巨大无比,火的文化残暴辉煌。
活动2【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炭、硫、磷、镁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展示图片】展示镁、铁、硫燃烧的图片 【学生回答】会发光发热
【教师问】能否根据燃烧现象说出燃烧的定义呢?
【生交流总结】 【课件展示】 燃烧:是可燃物和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扩大延伸: 1是不是发光放热的变更就是燃烧呢?请举例说明。 2.是不是氧化反应都有燃烧现象呢?请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班内展示,教师点拨。
活动3【讲授】【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设疑]:再看一段录像和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一组影视资料和图片。如煤炉烧饭、火箭发射、奥运圣火、火灾现场等,让学生认识到火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破坏性。)带着对火不同的感受,引入燃烧条件的探索 [提问]: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作出料想,学生们自主进行料想,给出提供的实验器材并设计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探索]:分三次实验来探索燃烧的条件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块棉花,分别蘸取水和酒精,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用镊子夹取石子 和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现象:酒精、木条可以燃烧,而水、石子不可以燃烧 [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 [实验2]:点一支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和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蜡烛熄灭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二——氧气(或空气)
[实验3]:将一跟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拟点燃的难易[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通过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结论]:燃烧条件之三——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播放白磷燃烧演示实验的视频
【教师提问】试管中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没有氧气
【教师提问】怎样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如下图所示】 观察试管中有何现象(实验后不要从水中取出试管)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充分,并分析原因;在冷水中重复实验步骤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并分析原因。利用该组实验进一步验证燃烧的这三次条件。
板书:可燃物 氧气 温度达着火点 缺一不可
活动4【讲授】【过渡转移,引出灭火】 【播放视频】2015年几起火灾事故短视频。 【教师引导】同学们,“火”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若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学习燃烧的条件的同时,也要学会怎样灭火。
活动5【讲授】【群策群力,探寻神秘】 【课件展示】提供用品: 实验用品:蜡烛、剪刀、扇子、烧杯、湿抹布、碳酸钠、白醋水、烧杯、等。【 灭火大比拼】
小组讨论,看哪组的灭火方法最多,并能说出灭火的原理,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灭火的原理(缺一即可)及常见的方法。 【课件展示】
灭火方法:
1、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
3、移走可燃物
【板书】灭火的原理:缺一即可
活动6【讲授】【火灾逃生我最棒】
演示实验:生观察:哪只蜡烛先熄灭?试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根据上述原理,如果身陷火灾现场,据我们现有的经验,该如何自救逃生?
师生共同得出火场自救逃生秘籍: 展示逃生秘籍 活动【知识梳理】
设计思路:突出着重,完成中考化学考纲所要求的内容。 展示本节知识 板书:燃烧 缺一不可 灭火 缺一即可
(四)课堂总结局部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正确认识了燃烧现象,学习了燃烧所需要的三次必要条件,了解了灭火原理及常用的灭火方法。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化学是服务于生活的,我们利用化学原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在达标测试局部,我将题目分为两次难度,首先是考查学生本节课的基础概念,如燃烧的定义、燃烧的三次条件和灭火的三次条件等等,其次创设现实情景,寻找其原因和解决措施。
(五)课后作业局部
有基础习题10道,拔高习题10道,链接中考或中考改编题3道。
三、课后系统局部——教学后记
总体上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尺度要求的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构建关于燃烧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推动学生发展,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较为充足、参加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被激发、被展示,学生的学习情绪丰满、教学效率高。 然而,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欠缺:
1、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燃烧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其中关于着火点的描述应当事先铺垫好,这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的时候会更加顺利。
2、每次小组同学提出假设问题而其他组提出反驳意见后,可以组织学生间的相互争辩,互相反驳,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前提必需是时间充裕,并且教师要进行一定的点拨。
3、最后高低蜡烛的实验没有来得及演示,时间掌握上做的不够好。 针对以上欠缺,我觉得应该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了。
另外本次课程涉及到的一些实验具有污染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应非常注意。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11-26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1-25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09-16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12-08
《鸟的天堂》优秀教学设计01-10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11-03
《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02-24
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11-13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总结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