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材处理思路:
通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荒无人烟、忍饥挨饿、疲惫、口吻、递给、香港、硬邦邦”等词语。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朗读能力,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小红军坚强勇敢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简介二万五干里长征和小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由于国民党疯狂围剿革命根据地,革命形势十分危急。党中央被迫决定撤离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路途遥远而艰险,途经冰封的雪山、荒芜人烟的草地……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长征途中。在红军队伍里,不少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有的只有十四、五岁,有的甚至只有十一、二岁。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红军”或“红小鬼”。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一个小红军身上的故事。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ái),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的音。
“薄嘴唇”的“薄(báo)”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ó)”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xī)”不要读成“漆(qī)”的音。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讲了谁?是个怎样的人?
3、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小红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陈赓同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一、指导思想:
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六、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七、教学进度安排:
四则运算----------------------8课时
位置与方向--------------------6课时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4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
三角形------------------------8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
统计--------------------------4课时
数学广角----------------------4课时
总复习------------------------4课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要求的6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挚友”等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重点语句,朗读感悟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3、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酝酿“全神贯注”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句话,我们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斯蒂芬·茨威格
你知道这句话是从哪儿来的吗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怎么样才是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点上)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全神贯注
二、通读课文,靠近“全神贯注”
过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靠同学们自己学习,带着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生字多拼读几遍;(2)思考: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刚才老师发现个别同学这个音没有读准:吁(xu)了口气
(2)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文主要写罗丹()的事。
学生试着说,交流。
(师小结:读懂课文,首先要弄清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这很重要。)
(3)你能简单介绍一下罗丹的关系吗(理解“挚友”的意思)
三、细读语言,感受“全神贯注”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的词句进行仔细研读。
罗丹到底是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该读哪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读这一段,划出写罗丹已经完全沉浸在工作中的句子
交流:哪几句。
2、罗丹此时的工作状态,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那就是——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课件点击)
(1)这句话中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罗丹的全神贯注
a:“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哪些东西消失了(时间、地点、挚友……只剩下了罗丹和女像。)他的眼前本应该是怎样的他忘记做什么了(陪伴挚友……)
在他眼里,只剩下——(女像),所以,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已经消失了。)
b:“喝醉了酒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比喻,很生动、精彩、形象)你平时看到的喝醉了酒的人有哪些表现
(醉了的人脑袋一片空白,会失去常态,做出一些不正常的举动。)
罗丹本该好好陪伴这位远道而来、亲密无间的朋友,可是他该做的.却没做,反而沉浸在修改女像的过程中,就像喝醉了酒一样。
C:看似简单的词语或句子,却能准确生动地写出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带着感受读读这句话。
过渡:罗丹的哪些行为跟喝醉酒的人一样呢
3、课件出示: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1)上前是看——(细微的毛病);后退是为了——(看整体);向前往后都是为了把塑像修改得——(更完美)
(2)比较句子,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
(抓住“好像”、“似乎”,体会联想这一写法的好处。)
(3)他嘴里叽里咕噜的,和谁说悄悄话呢跟谁在激烈地争吵(自言自语,与女像交流……)为什么不是和茨威格交流呢(茨威格站到一边去了。罗丹心中有且只有女像了。)
(4)你能想象他在说什么话吗
过渡:罗丹醉了,深深地醉在修改女像上,太投入了。他心里想着的、眼里看着的、嘴里说着的都是女像。
(5)指导朗读:谁能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罗丹当时的样子吗指名读,齐读。
过渡:还有反映罗丹工作时的投入,就像喝醉了酒一样。
课件出示: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1)自由读这句话。
(2)读着这句话,有什么感触吗
(3)“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抖动”:你体会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额头上沁出的汗水、不停比划、蹲下身来看、往前走,向后退……)
(4)这省略号,省略了哪些东西(罗丹的很多动作行为、神态等)你能想象出吗我们来试着写一写:
出示: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学生试着写,交流。
(5)课件出示: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6)三个时间词,是不是太啰嗦了索性直接写“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不好吗为什么
一刻钟过去了,罗丹在干什么半小时过去了罗丹在干什么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了下来)
这么长的时间,罗丹觉得长吗(没有了时间概念,时间已经消失了。)对谁来说时间很长呢茨威格在这一个小时里都在干什么呢
“痴痴地微笑”:在旁人看来是怎样的笑罗丹呢(满意、会心、成功……)
罗丹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工作,把朋友搁在了一边,并且一搁就是一个小时,自己如痴如醉地沉浸其中,简直就是一个喝醉酒的人。朗读句子。
5、罗丹醉了,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醉”(板书:陶醉)
罗丹的工作过程我们可以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全神贯注
四、提高认识,品味精益求精
1、让罗丹如此沉醉、如此全神贯注修改大约一个小时的女像,真有那么多不足吗(找出句子读一读)
2、被茨威格拍手叫好的杰作,在罗丹眼里又是怎样呢(抓住“偏了点儿、毛病”理解)
3、罗丹的这种对工作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对艺术的追求可用一个词概括——精益求精
4、欣赏作品
5、茨威格远道而来见挚友,结果被挚友冷在一边近一个小时,而且差点被挚友锁在工作室。他不但不计较,反而被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说(课件出示名言)齐读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将静态的图画展现成有声有色的电影。
2、当堂完成习作【一片段】(照片描写)。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
教学重点:
观察画面,合理想象,描写照片
教学难点:
将画面由静到动,将画面内容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声图导入 酝酿情感
同学们,《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战争与和平而展开的。首先,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组跟战争有关的画面。(播放近年来局部战争战后伤亡的图片,配以背景音乐)问: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播放师对战争的.感慨)
从学生的回答引出“儿童”:是啊,战争给儿童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回顾中国的历史,侵略者的铁蹄曾使这片神州大地蒙羞,使得多少中国百姓骨肉分离,流离失所,使得多少天真的孩子成了可怜的孤儿。
二、观察想象 变静为动
1、出示图,初步感知(构成分析):请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什么? (围绕主要人物,思考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2、再看照片讲述照片背景(原因分析)
①这张照片的上的场景为什么会发生?照片中的孩子在这儿之前会在哪里,做些什么,看到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发言,师穿插讲述:这是1937年8月28日,记者在上海南火车站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当时,日本侵略军先后调集了几十万大军进攻上海,同时出动上百架飞机反复对上海进行毁灭性轰炸。当天下午两点钟,日机疯狂轰炸上海南火车站。上海原有南北两个车站,北站处于战区,交通完全断绝,南站就成了陆路交通的唯一出口。当时上海及其附近的难民蜂拥而至,争相出逃,一时间南站拥挤不堪。
3、继续观察照片,引导细致分析(过程分析):
①在了解了照片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周围的环境怎么样?照片中的孩子外貌是怎样的?神态、动作、衣着、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呢?他可能在想什么?喊什么?
4、看来,看图作文,不仅仅只是罗列画面的事物,我们还得将看到的人或物按照一定的顺序经过我们的语言加工,运用我们的想象,将静态的画面展现成一段有声有色的电影,写成令人身临其境的文章,那才是看图作文。
5、其实,我们还可以对照片未来的图景进行想像。(结果分析)画面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个孩子命运如何?等等
7、文章题目:画家画龙,有一笔很关键,那就是画眼睛,这就是画龙点睛。作文的点睛之笔就是在于题目。根据我们刚才探讨的内容,我们能给它起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呢?
6、自主写作 推荐点评
①同学们通过想象之后,画面就变得生动起来啦。下面就请大家拿起笔,把自己置身于上海火车南站,按一定的顺序写写这个孩子吧。
②学生互评,推荐佳作,师生点评。
三、总结方法
让我们再次回忆刚刚学到的写看图作文的方法吧。我们以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对画面进行构成、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并在观察过程中加入合理的推测、想象,最终把图画展现成一段有声有色的电影,这就是看图作文。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教材第7
1、72页的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的算理,即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相加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三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同学们对小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
生:商店和超市里商品的价格。
生:测量身高的时候用到小数。
师:用的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生:超市和商店里。
师:的确如此,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用到小数。哪些同学有过购物的经验?
师:非常好,大家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题:小数加减法)
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
1、小数加法 (1)课件呈现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在书店里,小女孩想买2本书,小男孩想买1本词典。
师:一起来看这两本书的价格,谁来读一读?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课件呈现提出的问题)
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1)6.45+4.29 (2)6.45~4.29
师:这两个算式分别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探究算法
先看算式6.45+4.29,先估算一下,这两本书大约一共有多少钱?
师:这是两位小数的加法,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花的钱数呢? 生:我想用列竖式的方法。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看来大家都选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根据你的经验,想一想,当我们遇到新知识时,通常会怎么做呢?
生:想办法将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学过整数的加减法。
师: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你能用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吗?请同学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思考,并在练习本计算,算完后在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3)交流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 (我们小组认为)
师:说得有道理!这是你们组的想法。还有谁想说说你们小组的想法呢?
师:其他组的同学,你们和他们的想法一样吗?(一样)
师:要正确的计算小数加法,一定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啊,相同数位对齐是正确计算小数加法的关键,那我们把这关键的地方记录下来。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师:相同数位对齐,就能保证计数单位相同,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师:同学们计算不仅要算得准,还要算得快,那么计算小数加法时,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而准确地把相同数位对齐呢?
生:把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是小数的标志,是不是把小数点对齐了,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把相同数位对齐,提高计算的速度呢?我们通过题目来体验一下!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2.53+4.67=
16.07+24.89= (小数末尾有0时要化简,根据小数的性质,这是数学的简洁美。)
师:你们的计算结果一样吗?看来把小数点对齐就能快速地帮我们把相同数位对齐了。不会出现像的情况。 板书:小数点对齐。
师:通过我们探究这几道小数加法题,你觉得计算小数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小数点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得数点上小数点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找到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还掌握了方法背后的道理。
2、小数减法 师:顺利地解决了第1个问题,再来看第2个问题,是用减法计算的,你们会计算吗?
(1)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找一名做得快的同学到讲台上板演。) 6.45~4.29
(2)汇报:
师:你们和他的计算结果相同吗?(相同) 师: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小数点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得数点上小数点
(3)完成下面两道题,并且验算。
7.2~0.8=
5.64~1.78=
(4)引导比较,深化算理
师:回顾我们研究小数加减法的过程,说说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师:将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整数加减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新发现?
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同的是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减。
三、巩固应用
1、改错。
2、解决问题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不能仅仅依靠计算判断,还要结合实际情况。
四、回顾整理
真是个生活中有心的孩子。同学们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我们不但要善于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用旧知识帮助学习新知识,还要结合实际,灵活应用,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智慧!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
第一课: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
1.使学生知道一些常见的交通运输设施。
2.使学生知道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爱护交通运输设施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交通运输以及交通运输的设施。
(2)使学生知道几种交通运输的特点。
教学难点:什么是交通运输以及交通运输的设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情景导入
我们都到公园或郊外玩儿过,那么我们是怎么去的呢?
(坐汽车、坐火车、坐船、坐飞机)
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码头,没有机场,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会怎么样?它们还能正常工作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肯定。)
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码头,没有机场,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就不能带我们去我们想要去的地方了。我们的生活就会遇到很多的不方便。我们把它们叫做交通运输设施,那么大家都知道哪些这种交通设施呢,你仔细观察过它们没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描述一下你熟悉的交通运输设施呢?
2、复习导入
大家想一想什么是交通运输?你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总结)
过渡:大家说的都很好,可是要完成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的交通运输任务,必须要依靠一定的交通运输设施,你都知道有哪些交通运输设施呢,大家把想到的写在纸上,看看谁写得最多。
板书:交通运输的设施与方式
二、新课
1、待学生写完(或说完)后,请他们和书上“说一说”中所列的交通运输设施相对照。对于那些所列的交通运输设施多于书上的学生,可请他们对书上的内容进行补充,并予以表扬。
2、让学生选择一项自己最为熟悉的交通运输设施进行简单描述,主要侧重在外观形态方面。
(对学生回答予以肯定,并相应补充。)
3、那么大家能把这些交通运输设施分下类吗?
如可提示学生在“说一说”中所列的可以移动的交通运输设施旁作个记号。或
问:那么大家说这些交通运输设施哪些是固定的,哪些是可以移动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
正象大家说的,交通运输设施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不变的,如铁路、公路、车站、码头;还有一类是可以移动的,如火车、汽车、飞机、轮船。
板书:交通运输设施
固定的:铁路、公路、车站、码头……
移动的:火车、汽车、飞机、轮船……
4、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二十三页内容。
那么大家从你的亲身体验中说一说交通运输设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要是没有这些交通运输工具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呀?
(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选代表说,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要给予鼓励。)
5、总结:交通运输设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它们是完成交通运输任务的保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保护交通运输设施。
6、出示[演示:交通运输方式]边演示边提问、讲解
交通运输任务的完成,是离不开一定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大家想一想,都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板书:方式
提示学生回答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四种方式,并配合演示。
运输方式有这么多,那么大家知道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吗?
请大家做书上第二十五页的“做一做”,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的,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对学生回答给予评价)
7、大家说的都很好,同学们所说的理由实际上就反映了这些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演示)
过渡:各种运输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交通运输任务,要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有时一次交通运输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通力合作,就象运动会上的“接力赛”一样。
8、出示[演示:交通运输接力赛]边演示边讲解
将林区的的木材运往城市就不能只依靠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我们总是要用汽车把木材从林区运到火车站,再通过火车把木材运到城市。
从北京到大连去,就可以先乘火车到天津,然后再换乘海轮到达大连。
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可让同学讨论)
总结:像这样靠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通力合作来完成一次交通运输任务,我们就说是交通运输“接力跑”。
第二课: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设计思路:
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由于一些人重视交通安全的程度不够,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幸。现代的学生有必要掌握一些乘车乘船的必要知识和交通安全的知识。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打基础。
活动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习查阅简明交通图,学习独立乘坐公共汽车和电车,知道乘火车和轮船需要注意的问题。
2、知道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作用,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懂得应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3、知道从事交通运输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爱护交通设施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定组长,布置每组要收集的资料。
①第一小组收集乘车、乘船的有关资料。
②第二小组收集交通标志及相关法规。
③第三小组收集有关文明乘车的资料。
④第四小组收集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
⑤第五小组收集中小学生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及其原因。
⑥第六小组收集在街头实地调查车辆和行人违犯交通规则的情况。
2、分小组讨论资料来源(有困难的教师给以帮助)。
①可以从书上,或请教家长(老师)获得资料。
②有条件的学校或个人,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③学生可用拍照,或自己动手画自己见到的交通标志。
④教师可以帮学生联系交警,学生通过采访交警获得资料。
⑤学生也可以有组织的到路口去观察。
3、调查排练时间一周,期间教师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情况,指导学生,帮学生确定汇报形式(如有困难教师可适当给学生提供资料,指导排练),及汇报准备情况。
①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大家汇报。
②用课件向大家介绍各种交通标志。
③同学可以用表演的形式向大家介绍文明乘车的资料。
④可以用表演或问答的形式向大家汇报相关的交通法规。
⑤如有条件可以请交警给大家讲一讲中小学生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及其原因。
⑥请同学们看交通图,选择乘车路线。
⑦汇报实地调查车辆和行人违犯交通规则的情况。
⑧教师根据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安排好汇报顺序。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交通运输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那些方便?
2、如果没有交通运输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谈话:
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由于一些人重视交通安全的程度不够,它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幸。我们应该发挥交通运输积极的方面,克服不利的因素,让他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二)、学生汇报:
1、学生介绍乘车、乘船的有关资料。
①学生介绍乘车、乘船的.有关知识。
②播放视频“车中的危险”。
2、学生介绍各种交通标志及相关法规。
①学生用课件或图片介绍各种交通标志。
②学生介绍相关的交通法规。
3、学生介绍文明乘车方面的资料。
①学生表演小品“在公共汽车上”。
②学生讨论。
4、学生介绍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请学生分析他们违反了法规中的那些条款。)
5、交警介绍中小学生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及其原因。
6、学生介绍在街头实地调查车辆和行人违犯交通规则的情况。
(三)、师生小结:
提问:
今天你学到了那些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由于一些人忽视交通法规,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幸。我们应该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发挥交通运输积极的方面,克服不利的因素,让他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展示成果,资源共享:
把学生收集的种交通标志的照片,交通事故的图片,交通法规的相关条文等放在展览角供同学参观学习。(评出最受同学欢迎的资料,最佳个人和最佳小组。)
第三课:从古到今话交通
《从古到今话交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中的第三个主题活动。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本主题的第一课时,对应此主题教材的前四页。本课时的活动,围绕交通发展史,安排对交通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和考察,内容丰富,辐射面较大。教材除为孩子们提供了有关图片外,还提示了相关内容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选择一种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去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发展的演变过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交通设施的演变过程,知道车、桥、路、船的变化历史。
2、根据查找的资料,探究交通运输方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探究中使学生了解从古到今交通发展过程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60-63页,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分成六个小组,参考教材提示的相关内容的学习方法搜集资料。分组情况:
陆上交通小组(一至四组):分别查找有关路、桥、陆上交通工具(自行车组、机动车组)发展变化的资料。
水上交通小组:查找有关船的发展变化的资料。
空中交通小组:查找有关热气球、飞艇、飞机等飞行器发展变化的资料。
2、教师准备相应课件与资料。
三、教学过程
活动1、由现实生活中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交通运输方式,并感受到交通的变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课前布置了让大家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身边其他人所经历的交通工具的变化。同学们,都整理好了吗?
(学生汇报采访结果,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小结:就如同学们说的那样,我们今天的交通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舒适。
活动2、分组谈交通的发展史
师:正如我们刚才谈到的一样,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交通设施,交通工具都经历了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
师:课前让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分成了六个小组。分别从陆上交通、水中交通、空中交通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方面进行资料查找。
要求:按交通方式发展演变的顺序整理查到的资料。在了解资料的基础上,找到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并以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概括后请把小标题和具体时间填在表格里,并商讨如何把资料展示给大家。
开始交流整理小组的资料,学生组内整理交流。
教师的适当点播:
1、正如这位同学说得那样,我们今天正在研究的以太阳能、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汽车是我们未来交通发展的方向。但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今天,我们虽有了这么多的车,但人们用得最多的还是自行车。这是为什么呢?
2、再好的车,也需要宽阔平坦的道路,我们来听一下关于道路的发展史。
3、但再好的路,也有遇到河的时候,我们要想过去就需要——桥。
4、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请大家看一下。边放图片边讲解。这是木桥,后来人5、那有没有不用走路、过桥的交通工具呢?船。
6、最后一组介绍什么。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跟老师从古到今话交通,同学们讲到了天上的飞机,陆地上的车。水中的轮船。(边说边板书)现在老师讲讲地下的地铁,大家都坐过吧!最早的地铁出现在1860年的英国,在开通的第一年,就运送了650万人。我国的第一条地铁是1969年建成的北京地铁。地铁为缓解地面的交通压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还有埋在地下的管道运输。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聪明的中国人在四川用竹子做成管道运送天然气和卤水熬制食盐。同学们请看图片,现在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石油和全部天然气*管道运输,管道运输正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让学生看板书)
大家看,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天上有飞机,水中有轮船,路上有汽车、火车、自行车,地下有地铁、管道运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
活动3、研讨交通运输方式为什么会有着这样的变化
师:通过以上各组同学的展示,使我们了解了交通从古到今走过的轨迹,但此时我们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交通运输方式为什么会有着这样的变化呢?请大家结合我们查到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1、因为人类勇于创新,有了梦想就永不言弃。
2、因为人类勇于创新,有了梦想就永不言弃。就拿我们船来说吧,虽然,第一艘蒸汽船被称为“笨家伙”,但人们没有放弃。
3、是人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桥的故事,可能对大家有所启发。茅以升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1934年春,他担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以周密的勘测和精湛的设计,拿出了比当时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既好又省的方案。从1935年春正式开工起,他创造性地使用造桥方法,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建成了长1453米,高71米的钱塘江大桥。这一壮举显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中国人民具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4、因为人类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自行车刚发明时,只能用脚蹬地前进……
5、人类有一种献身精神。从人类有了飞行的梦想,就有无数人付出了汗水、心血乃至生命,才有了飞机的发明。
活动4、课后引伸,为下节课做准备。
师:正如同学们说得那样,我们一起了解了交通的历史。交通发展的历史,是古人用勤劳与智慧创造的。我们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交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你的改进方法。在下节课时展现给大家。
板书设计:
从古到今话交通
飞 机
空陆海 船 车 立体交通网
管道运输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安静的神奇之处,感悟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的重点: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请同学回忆校园春景图,说说大家是通过什么来感受这明媚的春光的?
2、体验盲人的黑暗。(请同学闭上眼睛,想想假如自己失去了光明,会有怎样的感受?)
3、生交流感受后揭题
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假如我们失去了光明,我们就看不见美丽的校园,看不见敬爱的老师和同学,更看不见色彩斑斓的春天,我们的眼前将永远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可是,有个8岁的盲女孩,她 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她眼中的春天依然是多姿多彩的,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认识这个盲女孩。
板书课题:触摸春天
4、读题,理解"触摸"后再读题。
5、质疑。
二、合作交流
(一)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词语。
2、思考,课文写了谁用什么触摸春天?你认为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
1、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2、说说你眼中的安静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安静是神奇的女孩。)
(二)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安静的神奇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到让你的心灵怦然一动的地方划划点点,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自学情况。
过渡:在这个春天的早晨,你看到了哪些神奇的镜头?
三、品读感悟
重点句子一:
"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1、生所说自己的体会。
2、找个学生蒙上眼睛,从后面走到前面,大家说说这个同学走路时的样子,然后读好这个句子。
3、师:同学们,安静为什么能走得那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4、出示:"安静整体在花香中流连。"理解"流连",说说为什么?(热爱生活)
5、读第二自然段,用读把春天的美丽景色告诉安静。
6、小结:安静就是这样爱生活,才能够在花园里神奇般地穿梭!
重点句子二: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生说说从哪里看出安静的神奇?
2、出示句子,比较: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A 自由读句子,体会这两句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B 带着自己的感觉(惊讶、赞叹等语气)读第二句。
3、小结:多么爱生活的安静啊,竟然能准确地伸向月季花,真是一个奇迹!
重点句子三: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挣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1、生谈体会
2、师:同学们,一个盲童居然能抓住一只蝴蝶,你们觉得怎么样? 请你通过朗读把你的这种心情表现出来--自由读--齐读
3、师:同学们,安静是个盲童,她是凭什么抓住这只睁着眼睛的蝴蝶的?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神奇的灵性"。
5、师归纳引读:
这灵性来自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她抓住蝴蝶的那一刻是多么高兴啊,读……
安静抓住的不是静静开放的花朵,而是扑腾翅膀的蝴蝶,多么激动人心啊,再读……
6、师:同学们相信这个奇迹的发生吗?让我们来听听盲人海伦凯勒的切身体会吧。
出示:"我是个盲人,但是我光凭触觉就能发现数以百计的有趣的东西。我能摸出树叶精巧的图形,或者松树凹凸不平的硬皮。在春天,我感觉到花朵美妙的丝绒般的质地。如果我幸运的话,在我把手轻轻地放在小树上时,还能偶然感到小鸟在枝头讴歌时所引起的欢乐的颤动。"
7、小结:上天是公平的,他使你失去视觉,便会让你的嗅觉和触觉非常灵敏,安静虽然不能用眼睛看春天,却会用心灵触摸春天,她就是这样 一个神奇的女孩。
重点句子四: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1、师:自己读读,想想,这句话中哪些描写感受到了安静的神奇?"张望"这个词放这里有问题吗?
2、指名读。
师:同学们,安静是个盲童,她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她会张望些什么呢?
3、语言训练:安静仰着头张望着,她望到了……望到了……望到……了。
4、配乐读上面研读的四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师:这是一个多么爱生活的女孩,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女孩!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创造奇迹的还有许多人。教师讲述:
(1)海伦凯勒: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的女性,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
张海迪姐姐:身体高位疾瘫,却会说四个国家的语言。
(2)21位聋哑姑娘: 平均年龄才17岁,却在20xx年的春节晚会上为全国的观众朋友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千手观音》。
(3)少年指挥家舟舟:加减法只会算一位数,却用一根小小的指挥棒挥出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4)培智学校的两男孩:刚从北京领回了第二届全国听障儿童才艺绘画大赛优秀奖。
(5)许村青年周月峰:5岁失去双臂,却成为我省第一位残疾人博士研究生。
师: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有感而发,自由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人,他们都有权利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出光和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生活中我们要像他们那样珍惜生命。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同作者一样感动,感动安静创造的奇迹,我想,我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或者你想对安静说点什么,或者你想对作者说点什么,或者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或者你想对家人、朋友、同学说点什么,那么,就拿起笔,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二)解决办法
1.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知道作者在外洞和内洞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2.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游览的先后顺序,练习给课文列提纲,把理解课文和领会训练项目结合起来,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联系起来。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课文,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二)自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讨论、交流。
(三)具体地学习、讨论课文内容,看看学懂了什么?
(四)试给课文列提纲。
五、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电视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置身于大自然,一定会对大自然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给别人。《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后写下的文章,我们可以沿着他的足迹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课题:8记金华的双龙洞
2.放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学课文(目的是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1.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生字,把句子读通顺,不明白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几名学生连读课文(教师随时纠正错音,帮助理解“石钟乳”、“石笋”、“十来进房子”)。
3.自读课文(目的是理清课文条理)。
(1)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板书: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再读课文(目的是初步理解课文,为第二课时打基础)
1.自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懂用“——”划出来。
2.小组讨论、交流,试把不懂的问题弄懂。(教师巡回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读、思、议过程,并及时给予点拨、诱导。)
3.全班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提出小组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有些对理解课文内容不太重要的问题可随时解决;一些需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才能理解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
本段交待了什么?(时间、地点)
2.自学第二段,思考: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2)师生交流、讨论。
重点提示:
①看到了花(映山红),映山红很多,到处都是,而且长得壮、长得旺,显得有精神。从“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看出来。
②看到了树,“洞桐也正开花……很不少。”
③看到了山,“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④山、花、树给作者一个怎样的感受?
理解“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提示: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是什么意思?想象那美丽的景色。)
⑤看到了溪流,听到了溪声。
板书:溪流
投影句子:“一路上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想象是怎样的画面说一说。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溪流是从洞里出来的,要游双龙洞就必须“迎着溪流”上山。)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此时的景色真是有声有色,祖国的山河真美呀!)板书:美
指导读这句话,体会美感。
作者把一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指名感情朗读2、3自然段,其它同学闭眼倾听,让这位同学把每位同学都带入那美好的意境。
(三)学习课文第三、五段
1.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自学第三、五两个段落,投影出示思考题:
(1)内洞和外洞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你还学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重点提示:
(1)外洞大(板书:大)体现在“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洞口外很有气势,体现在“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怎样理解“突兀森郁”?
(3)内洞奇(板书:奇)(因为内洞黑,有许多的石钟乳和石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结合句子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4)双龙洞由内洞洞顶的双龙而得名,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
(实际上是两个石钟乳,这两个石钟乳蜿蜒在洞顶。)
你理解“蜿蜒”的意思了吗?(原指蛇爬行的样子,课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两个石钟乳弯弯曲曲的形状。)
(5)还有哪些句子介绍内洞的?
怎样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这句话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想象成各种神仙、宫室、器用等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6)有关写溪流的句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板书:深黑的石洞)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泉水?讨论泉水的路线。(并把泉水的路线板书出来。)
3.指导学生读三、五段。(让学生体会、想象外洞高大宽敞的美,内洞梦幻般神奇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
1.自学本段,看看你学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学生的意见,掌握同学们的理解程度、存在问题)。
3.发言汇报。
重点提示:
(1)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就是这个孔隙。
(2)怎样在孔隙里进出?说明了什么?(说明孔隙小)板书:小。
(3)作者是怎样仰卧在小船里进洞的?有什么感受?
投影句子:“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再读理解这些句子:
①“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了什么?(作者的姿态低得没法再低。)
②“挤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孔隙很窄小,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
③指读投影的句子(意在体会作者的紧张新奇的感受。)
4.再读这段,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意在指导学生背诵。)
(五)指名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的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七)看全文录像(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
背诵第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第五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二)概括主要内容,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色的热爱。)
(三)试给课文列提纲
1.介绍提纲包括三部分,即:
一、课文题目
二、文章中心
三、材料安排
2.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是怎样进行材料安排的?
(1)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
(2)讲路上的见闻。
(3)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4)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5)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6)讲乘船出洞。
3.学习编写课文提纲的格式。
4.学生试给课文列提纲。
5.交流、订正。
七、布置作业
1.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
浙江(zh8 zh6) 逐一(zh* zhu$)
蜿蜒(w3n w1n) 即使(j@ j0)
2.组词:
浙( ) 稍( ) 蜿( )
逝( ) 稍( ) 碗( )
蜒y2n( ) 曲q&( )系x@( )
蜒y2n( ) 曲q(( )系j@( )
3.课后作业第5题。
4.预习第9课《养花》。
要求: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不懂的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
(2)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并做上记号。
八、板书设计
8 记金华的双龙洞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
2.从描写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3.理解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
他有尊严。”的含义。
重难点、关键
从描写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1)板书“尊严”
(2)理解“尊严”的意思。
(3)生自由讲后归纳。 (“尊严”指的是“尊贵庄严”。)
(4)齐读“尊严”后完成练习(小黑板出示)。
(尊严)的讲台 尊严的(人格)
(尊严)的法律 尊严的(国旗)
民族的(尊严) 尊严的(法庭)
(尊严)的心灵……
2.引入正课。
(1)老师叫你们填这么多“尊严”的目的是要认识到尊严在生活中
十分重要。
(2)现在我们自由学习一篇讲尊严的文章。
二、学文。
1.自学,完成以下任务。
(1)认识二类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
①文章讲了谁、什么事?
②你读懂了文中的哪些内容? (10分钟左右自学)
2.反馈自学情况。
(1)通读二类生字。
(2)解决①②题。
①文章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身处饥饿面对摆在面前的美
食,坚持付出劳动后进食,最后为杰克逊镇长所欣赏的故事。
②学生自由发表对课文的.理解。
(年轻人是逃难的人,他很饿,但是不肯随便吃别人的食物;这个年轻人坚持要帮助别人劳动后才肯吃别人的东西;年轻人后来成了石油大王;杰克逊大叔因为喜欢他,所以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年轻人现在是穷光蛋,可他拥有尊严,是个爱劳动的人……任由学生众说纷坛,不会说的让他听后也讲讲)
(3)师肯定引导:大家七嘴八舌就把课文的内容讲完了,而且讲得很精彩,理解力很强。现在我们要解决大家不理解的问题。
3.再通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任由学生质疑(估计学生有如下问题)。
①问题一:逃难的人都顾不上说话,狼吞虎咽地吃东西,这个年轻
人为什么不肯这样做。
②问题二: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先吃饭再干活?
③问题三: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这么爱干活?
④问题四:杰克逊大叔真的需要捶背么?
⑤问题五:杰克逊大叔为什么会欣赏他?
⑥问题六:杰克逊大叔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
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什么意思?
⑦问题七: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会成为石油大王?
(2)讨论、互教后将问题归纳为以下几条:
①作者怎样描写这个年轻人的语言、外貌、动作?
②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了解到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3)解决问题。
找出表现年轻人外表、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勾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现在好好研究年轻人的外表、神态、语言、动作再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表现了年轻人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从年轻人的外表“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从他后面与逃难人一样
的“狼吞虎咽”看出他当时非常饿。
②从年轻人非常饿又不肯吃人家的食物看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是一个爱劳动的人。
(师遇上这种情况及时将话题引导到语言、动作上,如:把年轻人不肯吃人家东西的过程找出来。或者找出年轻人不肯吃人家东西时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③从年轻人的语言上看出这是一个决不白吃白喝的有尊严的人。
④从他的动作上看出这是一个勤快的人。
⑤从他的语言,如“您”、“不,我现在就做……”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讲礼貌、自尊的人。
(4)师及时归纳总结。(用练习完成)
讲得好,大家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基本上了解了
①这是一个人与一同逃难的人不同,逃难人的表现是连一句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而他则一定要先劳动才肯吃,这是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目的在于强调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一个成语),因为他拥有十倍于常人的尊严。
②这尊严就是要用劳动去换取幸福,有了这尊严,就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就会使你成为大富翁。
三、自由选一处背诵(或同学们拓展课外讲一些与尊严有关的故事与话语。)
四、出示有关尊严的名言与学生同诵。
五、总结。
学了《尊严》一文,大家认识了石油大王哈默的为人,也理解了尊严是无价之宝,认识到了劳动是与尊严结合在一起的,有尊严,才会去劳动,去争取,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希望大家都用尊严去筑我们未来的人生。
课时作业设计: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①那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②有一个人例外,就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人。他仰头问杰克逊大叔说:“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括儿需要我做吗?”
(1)上面的两句话采用了 的写法,这个例外的年青人是个 的人。
(2)从上面抄写一个写饿极了的成语,一个形容极瘦的成语。
(3) 从上面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俯身——( ) 红润——( )
2.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了,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1) 年轻人目光灰暗的原因是什么?
(2) 年轻人说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设计:
7* 尊严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
年轻人 目光灰暗—不能吃您的东西
不能不劳动就得到食物 尊严
蹲下捶背—现在就做,做完就吃
石油大王
留下帮工—狼吞虎咽
教学后记:
年 月 日
资料提供者: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开展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看待自然的观念,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身边的自然现象。
二、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由“开个石头展览会”、“给岩石分类”两个主要内容组成,通过学生亲历搜集、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引领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岩石世界,经历探索岩石奥秘的过程。
1、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岩石是一种天然的物质,每块岩石都有自己的特征,并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
②让学生经历观察岩石特点和给岩石分类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和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③体验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研究成果的愉悦情感,培养学生对岩石探究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让学生遵循“从观察岩石——认识岩石特征”的逻辑关系。
②难点:尽可能多地提出给岩石分类的标准。
三、教学策略
由于四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所以我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流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把学生视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他们对岩石并不陌生,充分利用本地的岩石资源进行教学是我在教学设计上最大突破。课前我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去户外采集岩石,让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课中对岩石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旨在让学生对岩石形成科学的认识;课后,制作各种各样的岩石标本,让课内研究向课外延伸。
四、探究过程
(一)收集活动信息,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岩石,明确研究对象。
开课时,直接出示观察对象,并告诉学生,它的科学名字叫岩石,让平时游戏的道具进入课堂,使学生对岩石探究的兴趣十分浓厚,对岩石的交流活动就此展开。
2、了解岩石分布情况。
让学生说说“我们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岩石?”(课件回放,学生课前采集岩石的情景。)课前我和同学们在清江河边采集鹅卵石、去大龙潭寻找云锦石、还到菊花石工厂参观.有了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到处是岩石,为研究岩石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3、交流课前搜集岩石的文字资料。
让学生说说“关于岩石我们知道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岩石的文字资料,丰富各种信息。
(二)设计研究主题,确立探究方法。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怎样研究岩石,大家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呢?”
2、分小组讨论:确定一种研究方法。
同学们通过近两年的科学学习,对综合运用感官直接观察某物体的特征的方法,如“看、闻、摸、拈”等已经初步掌握,教师适时提供一些辅助工具:钉子、水、放大镜,再探讨其它研究方法:刻、泡、摩擦、敲打等。有层次的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岩石的方法,明确观察岩石哪些方面的特征。
(三)组织探究活动,了解岩石特征。
1、第一次实验
(1)各小组按照自己选择的一种方法展开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时间2分钟。)
(2)收集整理信息,交流研究成果。
学生亲历了第一次实验探究活动后,各小组准备按照“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这一顺序进行汇报。如,“我是用什么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的?”“我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
让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体现了科学课教学的特点,即不仅要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还要让学生展示、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2、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1)其他小组交流。
导入:大家刚才用自己选择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都有所发现,其他小组有这些发现吗?
其他小组发现岩石的特征我们能确定吗?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教师引导:科学是严谨的,我们在没有亲手验证之前就下结论为时过早。
(2)用多种方法对其它小组的结论进行验证。
对结果进行验证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一些研究工具,让他们用多种方法对其它小组的结论进行验证,看看和别人的发现是否一样?
(3)全班交流岩石的研究发现。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汇报:“大家刚才有这么多发现,你对岩石有什么看法?”在充分探究验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对岩石的研究发现。通过交流,同学们发现了岩石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及手感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3、演示实验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刚才用了许多研究方法发现了岩石的许多特点,老师准备了一块从火山口捡来的一块特别的岩石,它有什么特点呢?”
(2)演示实验。
(3)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演示,学生观察到岩石放进水里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岩石里有空气。由此看来,我们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岩石,能发现岩石不同的特征。
(四)整理探究成果,形成科学概念。
1、指导分类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能根据我们的研究把这些岩石分一分吗?”
2、给岩石分类。
出示分类提示:你们组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还可以怎样分?
3、汇报交流分类结果。
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分类方法不同,分得的种类也不一样,同一块岩石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观察岩石的延续,目的在于让同学们研究一组岩石的共性特征。
4、拓展延伸
(1)欣赏恩施岩石风景区。
(2)将采集的岩石制成标本。
(3)探究这些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让学生在分享研究成果喜悦的同时,感受岩石的神奇与美丽。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疑问:“这些岩石是从哪儿来的呢?”我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再去进行研究,鼓励学生搜集并制作岩石标本,激发学生不断地去探究新知,让课内研究向课外延伸。
的科学结论是遵循了“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顺序,是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本课要完成电子板报主体部分的制作,电子板报的基本内容都要在本课中体现出来,包括班级时事、文娱天地、百科超市和健康生活4个版面的制作,需要对光盘中提供的文字、图片素材进行整理并放入相应的版面中。
本课由于学生自己动手的内容较多,是本单元重点,故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解“首字下沉”和“分栏排版”,第二课时讲解“图文混排”内容。
二、教学准备:
上节课制作的“少儿报”文档,本课所用的全部文字和图片素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了解“首字下沉”和“分栏排版”在电子板报排版时的重要性。
2、技能性目标
学会设置“首字下沉”和“分栏排版”,并能根据文字、图片内容在版面中做到图文混排。通过大量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3、情感性目标
通过对排版效果的认识和比较,让学生能够感受美、鉴赏美,体验自我创作乐趣;培养学生团结、积极向上的品质;树立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文档设置首字下沉;
(2)对文档进行分栏排版。
2、教学重点
(1)根据版面内容的需要,对文档设置首字下沉或进行分栏排版;
(2)根据版面内容的需要,将图片和文字进行图文混排。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电子板报的报头已经制作好了,那么电子板报的正文内容该如何制作呢?是不是把文字复制过来就可以了呢?大家看看这两个作品(排版前和排版后的作品)。同学们,请大家比较一下哪个更美观?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对了,排版前后的对比效果很明显,那么该如何排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主要为首字下沉和分栏排版,这两种效果在各大报纸中是很常见的。
屏幕展示:几份有首字下沉和分栏排版的报纸。让学生观看,思考。
教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制作这两种特殊的排版效果。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首字下沉;
教师:在报刊杂志上,常常可以看到文章开头的第一个字或字母会放大数倍,以便文章看起来更活泼、更引人注目。在WPS文字中,我们也可以轻易地设置这种首字下沉的效果,请大家看教材,然后对照教材,操作1——2步骤。
学生练习操作,教师巡视。
教师示范讲解如何设置首字下沉,学生观察。(特别讲解“知识窗”中的“首字下沉”和“悬挂方式”。)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2)指导学生学习分栏;
教师:大家还是和前面一样,把正文“六一庆祝活动”的内容复制到正文中,并设置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
学生复制、设置。
教师:请同学们对照教材步步骤3的操作,来完成分栏排版?
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本课的重点已经学习介绍了,但是我们的排版还没有完成,在排版过程中还有各种技巧,请大家对照书中步骤4——14,来完成对艺术字的手稿图、文本框的插入,以及对象的对齐和组合等。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操作书中“试一试”中的第1题。
学生练习,教师对于学生困难进行帮助。
学生示范。
教师: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那么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呢?在操作时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总结回答。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展示时,请说明个人电子板报的特色,你认为你的亮点在什么地方?
学生展示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点评。(由于时关系,不能展示的作品,请上传到共享文件夹下,供大家欣赏、交流学习。)
4、小结。
第2课时
1、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种电子板报的排版方法,那么在电子板报排版过程中,其实还有一种最常见的排版方式——国库混排。
屏幕展示:排好版的“少儿报”文件。
学生欣赏“少儿报”中的图文混排效果。
2、学习新课
教师:文本框、自选图形、图片等都具有快捷、灵活、方便的特点,便于编辑和进行构思、修饰、排版及组版等操作。具体的排版方法要根据稿件的内容实现形式多样化。
教师演示“开心的一天”内容的排版方法,学生观察。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基本完成,那么本课中你学习到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归纳。
教师:下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展示时,说说你排版的特色,以及自己作品的图文混排的亮点在什么地方?
学生展示并说明自己作品。
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教师点评。(由于时关系,不能展示的作品,请上传到共享文件夹下,供大家欣赏、交流学习。)
3、小结。
教后感:
本课成功之处如下:
(1)在导入部分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关键;
(2)借助网络教室,展示作品,让其他同学进行简单评价,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4)研究性学习是一咱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习了前面的知识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2、学习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3、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重点段,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
2、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各种生物)
二、精读课文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1)我们从这句话中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指名回答。
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2)(第二自然段)出示:为什么呢?(何止……一种)鼓励。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鼓励。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三——五自然段,找一找并用笔划出来。
(1)学生快速读、划。
(2)指名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3)再读三——五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细读,并想想这些“老师”教了人类什么?向“老师”学习的收获是什么?(出示要求)同桌交流。
相机出示段落,教师适时引导:
A精读第三自然段
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研究蜻蜓的翅膀,解决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
出示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小结:飞机从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启示的。看来这些小小飞行家确实都是人类的“老师”。
B精读第四自然段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人类的“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苏教版《人类的“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们为什么会去研究鲸的呢?(发现头是尖尖的轮船速度比不过头是圆圆的大头鲸)发现了问题并善于思考研究,这样才能有收获。
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放在水中阻力是最小的,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C精读第五自然段
发现鸡蛋捏不碎,研究后发现是因为它那薄薄的外壳能把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就根据这种“薄壳结构”设计出轻便省料而又坚固的建筑物。
你还知道哪些建筑物采用了“薄壳结构”?指名说。
4、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书本上还列举了两个,谁来读一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简单列举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说明人类的“老师”很多,从“……”也可以看出来)
5、学了课文,大家知道为什么把自然界中的生物称为人类的“老师”了吗?
(指名回答并板书:受到启发 发明创造)
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三、总结
学习了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呢?指名交流。
师总结: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相信在走近自然的同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发明创造!
四、作业
(一)、连一连。
鱼儿 飞机 蝙蝠 坦克
鸟儿 轮船 鸡蛋壳 雷达
袋鼠 潜水艇 贝壳 人工冷光
鲸 越野车 萤火虫 某些建筑物的屋顶
(二)、按课文填空。
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 )。
2.建筑师根据鸡蛋()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和( )的屋顶都采用了这种结构。
【板书设计】
7、人类的“老师”
种种生物 发明创造
受到启发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熟读课文。
2、能借助注解和字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意思。
4、懂得抓紧“三余”勤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解和字典了解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大致了解课文后再多几遍课文,理解“勤学”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课题。
1、讲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悬梁刺股
汉代儒学大师孙敬元从小十分好学,即使到了十分疲倦的时候,也不肯休息。有时实在太累了,会不知不觉地睡着,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用绳子将头发系在屋梁上,当一打盹低头时,绳子就会扯痛头皮,人便会清醒,这样他就可以接着再读书了。战国时期纵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从小下决心刻苦学习,每当深夜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在大腿刺一下,疼痛使他有了精神可以继续学习。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勤学苦读的精神。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说说“勤读”的意思。
二、诵读课文,理解意思。
1、师范读,听清课文朗读。
2、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译文和词语意思体会文章的`意思。
3、指名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出示:
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1)借助注释。
(2)借助译文。
(3)利用字典。
(4)请教他人。
4、自由准备,请学生逐句翻译文章内容。
三、深入体会,理解内容。
1、细读全文,对照注释,文中哪些话体现了勤读的方法?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2)当以三余。
2、这两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第一句:遇不肯教
第二句:苦渴无日
3、理解:遇不肯教、苦渴无日
4、理解: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总结:古人在“冬者、夜者、阴雨者”是不需要劳动的,读书人就利用这些时间读书。因此,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四、熟读领悟,背诵古文。
1、反复诵读。(注意形式多样)
2、领悟古文所讲的道理:抓紧“三余”勤读书
3、指导背诵。
全文共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
五、拓展。
1、联系实际,谈谈读书的体会。
2、或者思考:你是怎样挤时间读书的?
3、师补充:勤读,是获取知识和学问的重要途径。学问源于三方面:读书阅文、调查研究和消化创新。好的书本(包括报刊)知识,是前人与他人研究和智慧的结晶,需尽可能地勤读多读。限于时间和精力,有的精读,有的粗读,有的选读,依书与文的内容和个人的需要而定。勤读,不止眼勤,还需手勤。对需保留的文献资料,或归类保存,或剪贴成册,或摘写卡片,以备研究和写作之用。勤读,会使人不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发思维、提高水平。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古文。
2、熟读古文,熟记解释。
教学板书:
读书百遍冬岁者之余
抓紧“三余”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课隶属于湘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主题为《江南小曲》,重点介绍江浙地区的民间音乐。教材内容分为民歌、歌舞及器乐三个版块,以不同领域展示江南地方音乐委婉、含蓄、流畅、细腻的音乐特点。笔者将单元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一节以民歌演唱、欣赏为主的综合课。第二课时则安排歌、舞、器乐欣赏的内容,器乐内容的选择上除掉了古筝曲《茉莉芬芳》,而加入了代表江南器乐的代表“江南丝竹”。本课为单元第一课时,即以江南民歌为主,听、唱江南小调的代表《茉莉花》,欣赏跟唱秧田歌《拔根芦柴花》。旨在通过欣赏同一地区不同民歌而感受体验其所渗透出的相同音乐特征,及其与地区地理、文化、方言的关系。《茉莉花》的教学主要在对歌曲的情感处理上,而《拔根芦柴花》的重点则在感受江苏方言及由波音带来的纤巧委婉的感觉,具体见教参。
学情分析:
学生对《茉莉花》的音调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但对茉莉花的演唱还需要多下功夫,同时,学生对茉莉花这一典型代表下的江南音乐也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广洒渔网,重点捕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听到更多的代表民歌同时,也能唱好茉莉花,在唱与赏的过程里体会江南民歌风格。
教学目标:
1、感受江南民歌细腻优美婉转的音乐风格
2、在听、说、看、唱等过程中体验方式中探究江南民歌风格
3、能初步了解江南民歌的风格特点,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茉莉花》,掌握音乐知识波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江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茉莉花》
难点:《茉莉花》的情感处理、波音
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PPT、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茉莉花》导入
听清唱版《茉莉花》 说说在哪听过
师总结:茉莉花是一首民歌,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曲调,大家猜一猜,刚才我们听的那首来自哪里?
揭题:江南小曲
二、感受江南民歌风格
1、欣赏一组江苏民歌片断(无锡景、孟姜女、江苏另一版本茉莉花)
说说音乐给你的感受 优美/柔美/细腻/婉转/吴侬软语
2、观看幻灯片,思考:什么使江南音乐如此柔美?说说你了解的江南
从环境、气候、方言、风俗人情方面初步民歌的地域性特征
师:《茉莉花》是江南民歌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它
三、演唱《茉莉花》
1、跟琴齐唱 师观察情况,如有不对的地方,进行纠正
2、说说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赞美、喜爱)
师提问:那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
3、指导生用亲切优美的表情和声音演唱歌曲
师评价
4、歌曲处理
(1)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为例,你觉得,把哪个地方唱得强一点,会更加表达出对茉莉花的喜爱?
生自由回答,演唱,全班挑出好的版本
点做的.好的学生示范
(2)师:歌曲中出现了两句同样的话“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曲调也是一模一样,请你想像一下,如果我们唱的也是一模一样,好听吗?怎样唱会更好一点?
请学生先读一读,引导他们要换气(顺便解决前两个休止符),以及可以加上力度的渐强
齐唱、或独唱加齐唱等方式巩固
(3)第三个休止符的处理
这样美丽的茉莉花,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你听
A、师声情并茂演唱
你有什么感觉?哪里表现出的?引导出休止符
B、一起唱一唱
4、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四、跟唱《拔根芦柴花》
师:大家用优美的声音演唱了《茉莉花》,你们想用江苏方言来学唱江南民歌吗?
1、初听
说出音乐情绪,师简介秧田歌
2、师唱第一段,生找出与普通话很不同的几个字,师讲解
3、跟琴唱一段
4、用对比法解决波音
五、小结下课
江南民歌是中国民歌中一颗璀粲的明珠,它婉转优美易于传唱的旋律流传于民间,甚至走向全国、飘到海外。所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学们今后做个有心人,定会听到更多的民歌,它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5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果断、团结拼搏的精神。
3、充分展开想象,浮现天鹅破冰的场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内在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自主质疑。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有关天鹅的故事吗?
2、揭示课题,齐读。你想了解什么?
3、学生质疑。(天鹅会有什么故事?等)
二、初读课文,抓住重点。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想象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课文讲了一个关于天鹅的什么故事?是谁说的?故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在什么地方?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读一读,纠正读音。
落座 塌陷 顽强 一无所获
扫兴 扩大 颤动 腾空而起
(2)回答提出的问题。(大概内容即可)
板书:原因、经过、结果
三、细读课文,领悟中心。
1、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在哪里?(5、6小节)
2、学生细读课文4、5、6小节,为什么觉得印象深?找出你感兴趣的段落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3、小组讨论自己的见解。
4、全班交流:
(1)第五小节的段落理解:
①什么叫腾空而起?你所见过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腾空而起?
②老天鹅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一举动的?(带学第4小节)
③你对老天鹅这一举动有着哪些认识?(勇敢、果断)
④老天鹅为什么像石头?跟前面的动作有什么联系?(因果关系)让你感受到什么?(朗读此句话,领悟老天鹅用力之重。)
⑤冰会有什么变化呢?找出冰变化的`句子。颤动了多少次?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裂了吗?(了解省略号的内容后加以朗读)
(2)第六小节的段落理解:
①你领悟到了什么?
a、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在慢慢地扩大。
破冰勇士指谁?说明了什么?(老天鹅不怕疼痛,不怕牺牲)
b、想象天鹅破冰的场面,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图描述,根据天鹅的表现发挥想象,描述具体。
②破冰壮举该怎么读?热闹的场面该怎么读?
③看了图,你想说什么?
四、课堂总结,指导写字。
1、本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2、哪些字要注意?
俄 斯 杰 脆 瞪 塌 扩
五、布置作业,促进内化。
1、抄词。
2、组词。
瞪()斯()鹅()塌()
澄()期()俄()蹋()
3、根据提供的开头,将天鹅破冰的热闹场面写具体。
在老天鹅的带动下,百十来只天鹅都投入了破冰战斗。你看,它们干得
附板书设计:
7 天 鹅 的 故 事
发生 冰封湖面
破冰 发展 重重扑打 勇敢果断
继续扑打 团结拼搏
结果 冰破了
【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0-14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02-14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3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07-21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03-15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2-06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08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总结12-28
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