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2-12-30 13:19: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1

  一、【设计理念】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设计特色】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三、【教学流程】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己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习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己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成功。]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安排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表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四、反思

  课上过去很久了,某些原因,反思及时地写出来。有时候思想的火花是转瞬即逝的,错过了也就永远错过了。所以觉得自己对于自己的这节课写不出什么了。

  激情四射的去上课,一直在心中告诉自己,自己的地位必须摆正,做好导读,千万不要插手太多,让孩子自己去体会美德意境,一个不留神,还是讲多了,过了。

  在第一节的时候,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把秋天和夏天做比较,主抓红日,空气等意象。谈得有些过了,让学生反而在诵读体会中表现得少了。

  在讲到把夏天的脚印轻轻的涂掉时,学生提出了疑问。我不回答,反问:“为什么用涂这个字?究竟是怎么涂得?”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搁置,接着看后面的内容。三四五小节学生采取自读自学的方式,找出比喻的地方,如何去比喻,为什么去比喻,说得还蛮像回事。其实这里面有些很有趣的东西我没有提出来,后来在读云姐姐的贴还有其他老师的贴时,发现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当时却没有及时的发现并提出,太遗憾了。

  最后两个小节,比较的简单,学生和我讨论了一下珍藏黄叶,秋天向我们微笑。我忽然想起了古文中秋的意象,但对于孩子来说难,就说得比较的少,但是还是情不自禁的谈到了悲秋主题,并和这一课做了比较,告诉孩子们要有乐观向上精神。要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

  本诗的学习我们进行的课时较多,我重点完成了一项:当堂指导背诵。为孩子们减轻了课下的负担。看了学生的部分习作,我想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压力也太大了,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为他们减轻压力,不要让课业成为他们的负担。因此,在背诵这方面,我要努力把功夫下到课上。

教学设计与反思2

  本节课对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以及多位数的读写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会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采用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及改写。

  在复习中我根据复习课的本质,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灵活的整理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我的感觉还不错。具体是这样的:

  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心里想好一个数字,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报出自己的数字,然后由我把这些数字写在黑板上,转行时,故意让这些生成的数有含有两级的数,含有三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其次,让学生把这些数给读出来,指名学生来讲解自己的读法,并告诉其他学生读数时要注意什么。接着,采取竞赛的方式,指名两位同学,和其他同学一起由老师报数,学生写数。写完后请学生给大家讲解写数的方法。借着黑板上的数,顺势复习数位顺序表,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顺势复习每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让学生讲明自己是如何进行大数比较的。

  最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位数,并改写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让学生分享自己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整堂课都秉着老师做学生的促进者的理念,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不足之处:

  在带领学生复习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时,没让学生很好的区分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异同。这些以后将注意,以免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学习。

教学设计与反思3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和深深的人文性。《触摸春天》一课的教学设计既要重视字、词、句的传授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使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

  感受春景,读题质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老师动情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例如:

  看着同学们灿烂的笑容,老师心花怒放、如沐春风。来,咱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美景吧。

  我们多么幸运。多么幸福可以用眼睛观赏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可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叫安静,今天,她将领着我们用手去——触摸春天。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来,再读一读课题。轻轻地触摸,轻轻地读,别把春天吓跑了。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首先。可通过以下问题解决字词: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检查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了没有,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课文中还有一些多音字容易读错,你发现了吗?在屏幕上,红色的字,是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字,你认为在这些红色的生字里,哪个字最难写?它什么地方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打开字帖,通过这一简单的动作,使学生体验到盲人做任何事都不容易。在生活中,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引导学生从盲人的角度看问题,并让学生懂得珍惜生活中的一切,为解决教学难点作铺垫。

  触摸春天,感知大意

  盲童指眼睛看不见的孩子。一个人眼睛看不见,生活很不方便,常常需要别人帮助。他的内心会怎样?这些人常常会怎么做呢?

  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做的?(生读第二自然段)“流连”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待在花丛里不愿意出来。安静在小区的花丛中走来走去,不愿意出来。到了中午,安静的妈妈就叫了:“安静,快回家吃饭了。”安静会怎么做?(生:我不想吃饭,这里的花很香。)又过了一会儿,妈妈见饭菜都凉了,又喊:“好孩子,快回家吃饭了。”这时候安静又怎么做?(生:我不想回来,这里的花太香了。)盲女孩对花香实在是太喜欢,太迷恋了,不愿意回家了。这就叫——流连。

  她没有悲观,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来到小区花丛中——享受花香。多好的孩子!安静在花丛中又做了什么呢? (男生读第三自然段)

  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安静的眼睛好像能看见一样?(极其准确)这个词找得真准,就像眼睛能看见似的。可别忘了,安静是一个——盲童。她却能极其准确地伸向这朵月季花,真是一个——奇迹啊!这是你们发现的。(板书:奇迹!)接着安静在花丛中又做了什么呢?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女生读第四自然段)作为盲童,安静竟然拢住了蝴蝶,这真是一个——奇迹!你们又发现了一个奇迹! (板书:奇迹!!)

  读了几遍课文,你们对课文主要内容一定有数了。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时。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抓住六要素:有哪六要素呀?(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咱们试试看。(课件出示:概括主要内容的思维流程)请一个同学来连一连。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把六要素串联起来的。概括主要内容,串联句子的时候,要适当地加一加,减一减,做一些增删补改的工作。

  抓住重点。体会语言

  学习安静在花丛中触摸春天的部分,我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边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眼前仿佛浮现出那如诗如画的情景。然后把学生当做盲女孩来采访,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文本有了心灵的感悟,自己再来阅读文章时,就有非常亲近的体会。

  在指导朗读时,我没有刻意地指出学生出现的问题,而是带领学生用心去感受文本之美,这样远比单纯地从朗读技巧作指导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是一篇简短的叙事性抒情散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四有”。即有情,有理,有物,有序。

  有情。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在课堂上只有教师充满激情。才能以情激情,才能和学生以心换心。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导入和过渡,用示范朗读感染和带动学生用心去感受文本之美。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用激励性和指导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这使语文课堂成为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的平台。使语文课具有深深的人文性。

  有理。这主要体现在概括能力的训练点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要掌握不容易。课上,我在让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之前,先让他们回顾自己原来都掌握了什么方法,唤起他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有方法的意识。当然,能说出方法并不代表就会用方法,而且在众多的方法中,该用哪一种方法,需要因文而异。《触摸春天》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常用的方法就是六要素组合法。为了让概括能力还不强的四年级学生能对这种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借助课件把思维流程展现出来,让这个过程可视化,把看、听、说、思、议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这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有物。如果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回过头来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那我认为这样的课不能称之为好课。所以一节好课必须有“物”。这节课我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我们应讲得出一二三来。扪心自问,这节课我教给了孩子读书的方法,教会了孩子如何理解词句,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使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有序。知道了一篇文章,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还有个怎么教的问题,那么就要涉及到上课的条理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第一,感受春景,读题质疑;第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第三,触摸春天,感知大意;第四,抓住重点,体会语言;第五,归纳小结,背诵课文。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没有关注细节。首先,我是用其他班的学生上课,课前没有和学生做很好的沟通。做必要的交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放不开,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其次,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生成性的东西,我处理得还不够好,有待改进。

教学设计与反思4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位贫穷辛劳的母亲为了满足儿子强烈的读书欲望,而豪不犹豫地拿出钱让儿子买书的故事。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体现了浓郁的母子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 “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伟大

  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自制生字词卡片和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描述情景:请大家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贫穷的母亲,用他那龟裂的手指,细数着一卷揉得皱皱的零钱,坦然从容地把钱塞到渴望得到一本小说的儿子手中。

  2.导入:请让我们满含深情地走进这位母亲,走进慈母的深情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梳理字词。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陷、碌、攥”,学生认读。

  (2)交流: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默读课文,找出反映母亲辛劳、贫穷和爱“我”的语句,以及“我”对母亲感激和热爱的

  语句,细细品读。

  2.全班交流:体会母亲辛劳和对“我”的爱。逐一出示幻灯片中的语。

  (1)“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从“震耳欲聋”感受母亲的工作环境恶劣。)

  (2)“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由文感到母亲身上的钱很少,“揉得皱皱的”说明母亲的钱在身上带了很长时间,也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了,立刻又弯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由母亲的言语和四个“立刻”感受到母亲的辛劳,为了生计而争分夺秒地工作。)

  (5)“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不是说你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的钱呢!”(由母亲的言语认识到家境贫寒,挣钱艰辛,却支持“我”看书,可见其母爱。)

  3.全班交流,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重点语句: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我想我没有权利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还是为母亲。”(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和热爱之情。)

  4.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思念母亲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慈母情怀

  母亲:辛苦 勤劳 贫穷 疼爱

  儿子:感激 崇敬 热爱

  教学反思:

  本文的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触刻画出一位用含辛茹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看的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和宽广。教学中我创设条件让学生读,让学生感受、倾听文中人物内心的声音,去与人物对话,使之达到预期效果。他们朗读、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表达感受、互相启发、丰富内心世界的过程,除了引导,就是把时间,把课堂教给他们,最后总结升华。

教学设计与反思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图书,爱惜书本的意识。

  2、能与他人进行小组合作。主动发表意见,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学会表达,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难点:能学会小组合作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得出探究成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图书角,我们班已经有了上百册的课外书了,为了方便大家每个人都可以看这些书并且保护好我们的图书,我们现在需要制定一个图书借阅公约,让大家有秩序的借书还书。今天,我们的课堂主题就是制定图书借阅公约。(板书:图书借阅公约)

  二、合作探究

  (一)出示提示:

  1、什么时间借阅图书。

  2、一次能借几本书。

  3、一次借书能借多长时间。

  4、翻阅图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设置图书管理员。

  6、违规处罚办法。

  ……

  (二)小组讨论

  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4名同学。

  2、围绕着给出的提示问题,小组逐一将结论讨论出来,最后统一结果,由组长汇总。

  3、老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掌握学生的讨论进度。

  (讨论要求:每个学生轮流说自己的观点看法,其他同学认真听)

  4、每组组长最后汇总小组讨论结果,最后在全班汇报讨论总结。

  5、综合各组讨论结果,把条例逐条列出来,写在黑板上。

  6、综合考量,拟定出最终的图书借阅公约。

  7、全班齐读公约。(本资料来自wwW.PuxueWang.com)

  三、课堂小结

  在我们共同讨论,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出我班的图书馆借阅公约,希望每位同学都能自觉遵守。图书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她。

  四、课后完成

  将图书借阅公约打印出来,张贴到图书角,方便每个人都能看到,严格遵守。

  板书设计:

  图书借阅公约

  一、开放时间:每天中午1:10~1:40。

  二、排队取书,轻拿轻放, 切忌推、挤、抢。

  三、登记后方可借阅,每人每次限借一本。

  四、每本图书借阅时间不超过15日,15日内未看完可登记续借。

  五、借阅人有责任保存好图书,归还图书时,图书管理员应仔细检查,如出现破损、缺页、随意涂画或图书遗失等情况,借阅人应按所借图书原价赔偿,情节严重者加倍赔偿。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的教学重难点就在于学生能清晰的表达自己,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集思广益,让每个人都主动参与到制定图书借阅公约这个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爱护图书的习惯,也加强学生对班级公共财产的保护意识。我引导学生在提示下,有目标有方向的讨论,确保讨论的主题不会偏离,以保证讨论的质量,最终综合各组的讨论结果,张贴公约,让学生树立班级主人翁意识,加强班级团结,促进班级建设。

教学设计与反思6

  〖教材分析

  《月亮的心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讴歌亲情,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能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从而产生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每一个人的情感,并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家里的每一个人。本文借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以童话的形式,赞扬了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既有童趣,又极富人情味,寓孝敬父母体贴长辈的教育开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进一步深化了本组关爱家中每一个人的主题。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和识字写字。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写“女、气、去、大、早、亮”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

  〖教学重难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两幅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心愿”:谁认识?

  2、声音好美啊,你们有什么样的心愿?能说给同学听听吗?

  3、老师祝你的心愿能够实现。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月亮的心愿”)

  4、齐读课题。

  5、师:下面,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位调皮的新朋友,它就是“亮”(师用手指“亮”,生齐读“亮”)。这个汉字可调皮了,平常的时候他读第四声,在这里他读“liang”有什么变化吗?师读“月亮”。

  6、你听的真仔细。

  跟老师读“月亮”“月亮”。

  下面请小朋友再响亮的读一遍课题。

  指导书写“亮”。

  7、生齐读“月亮的心愿”。

  8、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过渡:看来小朋友的问题还真不少,咱们一起去读读课文,问问课文里的月亮婆婆,好吗?请把书翻到第30页。下面,小朋友可以借助拼音的帮助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完一遍之后,站起来接着读。

  2、教师巡视指导。送贴纸奖给读得好的学生。

  3、小朋友刚才读得真棒!下面我们和字宝宝交交朋友,看你交上几个朋友。

  (示生字卡片)

  4、学生自由读生字。汇报。(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5、去调读生字,同桌合作读、开火车读、齐读。

  6、记忆生字:

  ⑴ 找出最难记忆的生字。

  ⑵ 在四人小组里说说难记的字用什么方法记住。

  ⑶ 汇报。

  教师指导。

  ⑷ 用多种方法在四人小组里说说其他的生字。

  ⑸ 让学生说出谜语猜字。

  7、同学们读得真好啊!字宝宝心里可高兴了,就想和同学们玩玩捉迷藏,它们藏 在了句子姐姐家里,能认出他它们吗?

  8、出示句子: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9、下面,我们像平常一样,给字宝宝找个伙伴,让我们在以后都能用它们来说话吧!(画词语、齐读)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1、究竟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呢?请你再读课文找找答案,等会告诉老师吧!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学生汇报。

  〖板书设计

  月亮的心愿

  图1 图2

  女、气、去、大、早、亮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我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以前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1、学生能借助课件自主学习。

  2、学生对创新识字、阅读等语文活动非常感兴趣。

  3、学生能熟悉运用组合生字、猜认生字等识字方法。

  4、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阅读写作积累,表达能力较强。

教学设计与反思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船的发展史,使学生懂得船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引导和启发学生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对船的认识和感想表达出来。

  二、教学重点

  了解船的结构组成,绘制一艘自己喜爱的船,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创造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船的发展史图片、实物图片以及有关船的儿童画)、船的模型、工艺品、蓝色台布等。

  2、收集、查阅各种船舶的挂历、图片资料;跟船有关的历史故事、航海家的故事、传说或童话故事;玩具船、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调色盘、小桶、剪刀、各种废旧物品、针线、固体胶、双面胶等。

  3、创设情境,将黑板布置成一幅漂亮的海景图,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海滨;循环播放有关船的精美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猜物导入,激发兴趣

  1、游戏:智力大冲浪 看到下面一组成语,你会想到一种什么交通工具? 乘风破浪 一帆风顺 满载而归

  2、板书:船

  (二)引导回忆,体验经历

  1、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在电视里,在资料上都见到过哪些船?它们有什么用?

  2、乘过船吗?坐船有什么感觉?船的外形是怎样的?船上有什么?

  3、出示船舶艺术品。(老师还带了一些船的玩具工艺品,想看吗?)

  4、出示一只玩具:瞧,这是一只玩具船,小鸭子的妈妈正在用桨划船呢,它们玩得多开心啊!

  5、出示一艘红木帆船:有一个成语“一帆风顺”,所以帆船工艺品还常常作为礼物送给友人,祝愿友人鹏程万里,事业有成。 6、出示一艘军舰模型:这是一艘军舰的实物模型,看看怎么样?除了舰身之外,舰身上还有许多现代化的装置,如监控台、雷达扫描仪、炮弹发射塔……这是一艘保卫和平的军舰!

  (三)出示图片,感受文化

  1、过渡: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船相继问世,船的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从古代的船发展为现代的船,中间经历了大约一万年呢!可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那么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请看大屏幕

  2、很早以前,人们看到木头能浮在水面,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船——独木舟,继而出现了木筏、竹筏、皮筏。后来利用风力发明了帆船,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发明利用机器动力前进的船(轮船厂,内燃机船)如今,气垫船,水翼船又以其崭新的面貌谱写着船的发展史。

  (四)范作导航,赏析激思

  1、前辈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他们那个时代最先进的船,你们能开动小脑筋,创造出未来属于你们时代的最先进的船吗?那么,在你们的想象中,未来的船是什么样儿的?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现在谁来说说,同学们想出了许多新功能、新造型,想得真奇妙(板书:一、构思奇妙)

  2、出示课件,分析学生范作中的船。(这些是小朋友设计的船,先看看它们的造型怎样?相机板书:二、造型独特。这些同学在作画的时候都是先确定船身的形状和大小,画出船的整体外观造型,表现出大体轮廓,再画出局部结构,如划桨、桅杆、栏杆、船帆,船蓬等部分,注意了局部结构的大小比例与整条的船的比例相协调,他们还注意了船体的造型和设计与船的用途的联系,如:儿童游乐船的外形设计,可以像小动物水果等造型,具有童话色彩,再看看它们的色彩如何?(板书:三、色彩美观)

  (五)小组合作,提示步骤

  1、大家都知道我县正在开发一个深水大港——洋口港。想不想自已设计一般船去那儿参加世界船舶比美大赛呢?

  2、画好后,可以给你设计的船起个好听的名字。

  3、董浩叔叔主持的《奇思妙想》栏目,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看就知道。——耶!

  4、小朋友们都准备了吧,赶快行动吧!

  (六)自由表现,老师点拨

  1、播放

  音乐,渲染气氛,同时循环播放有关船的图片资料。

  2、教师巡回指导,因材施教,及时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3、鼓励学生就创作中出现的困难互相帮助,教师参与解决。

  (七)展示评议,授奖激励

  1、作品完成后,可以送到前面来展示。好了,同学们的船只开始驶进美丽的洋口港准备参加世界船舶设计大赛了。

  2、针对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自评与互评引导 评价引导:大胆选材、与众不同、有创意(谁觉得自已想得特别新颖,设计得非常有趣?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大家看一看——在这些船当中,你最想乘坐哪一艘船?为什么?如果让你进一步改进,你有什么建议?)

  3、评出优秀设计奖若干个。

  (八)总结延伸,整理环境

  1、现在老师宣布,今天的世界船舶设计大赛圆满成功!小朋友们设计的船新颖、独特,令人向往,我相信小朋友们长大了一定会成为杰出的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和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2、下面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荡起双桨一起去游玩!(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Flash)

  3、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们可以把今天的设计的船作为礼物送给你们的同学、朋友和后面听课的老师,连同你们的祝福,行吗?

教学设计与反思8

  “风儿轻轻吹”一课,侧重培养儿童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有共在感。本课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了以下特点:

  1、注意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以“猜谜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风儿在哪里”在教学设计上,先充分利用教材,再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学形式上,有指名回答,有小组合作,有个别抢答,注意了个体和群体兼顾。

  3、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有开放性。“风儿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还在哪里发现过“风宝宝”?在教室、校园、生活中找风,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把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校园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和风一起玩”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达成“观察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亲近自然,与大自然有共在感。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通过活动与自然交流与成长。”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教学中,胆子不够大,在教室里找风,在图片中看风比较多,让学生真正融入大自然还不够。

  改进预设:将本课教学与“春游”活动结合起来,放手让儿童去看,去想,去闻,去听,去找风,和风儿一起玩儿会更开心!

教学设计与反思9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品读课文语段,感受小仲马永不言败、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3、主题升华,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挫折,应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

  教学过程:

  一、走进大仲马和小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文学史上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他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类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代表作为《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大仲马被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小仲马(1824—1895年),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代表作。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小仲马也因此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小仲马后来写了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其中有《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放荡的父亲》、《欧勃雷夫人的见解》、《阿尔丰斯先生》、《福朗西雍》等。小仲马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其剧作富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结构比较严谨,语言通俗流畅。

  二、引入,听到这些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1、其实,在了不起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2、初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讨论交流。

  出示幻灯片:(1)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

  (2)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笺。

  4、解读“总是”、“一张张”、“碰壁”、“退稿”

  5、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的父亲是怎么对他说的呢?

  6、(1)假如小仲马接受了他父亲的建议,情况会怎么样?编辑会怎么想?

  (2)这样做对今后的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7、小仲马有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1)找到文中的语句幻灯片“小仲马说,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

  (2)理解小仲马说的话的意思?

  (3)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齐读,理解“不露声色”。

  他都怎么做的呢?

  (4)尽管他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笔名,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5)对呀,正因为他心里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才会这么说,他才会这么做。

  三、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退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对一次又一次地碰壁,而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因为我们的小仲马这样不露声色,正因为我们的小仲马这样的坚持创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反映《茶花女》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1、指名读4、5两节,划出相应的语句交流。

  2、小仲马为什么会获得这么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3、幻灯片出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碰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财,我们应该像小仲马一样”。读这句话

  四、同学们,悠悠岁月,漫漫人生,挫折与困难会常与我们相伴,我们只有像小仲马一样(读上述词语)才能实现自己“真实的高度”。

  五、面对小仲马的一举成名,你有什么感言?(坚持就是胜利……)你们说得都很好,不是名人也说出了名言。把这些名言写下来,最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们三四年级的主题教研是——“读写结合”。上个星期,我们教研组曾集中探讨过“读写结合”的有关内容和方法,我们认为:“读写结合”是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学时首先要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其次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训练形式多种多样,有:(1)于精彩处仿写;(2)于空白处补写;(3)于“迁移点”拓写;(4)于结尾处续写;(5)变换文体练习写等。

  我执教的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选学课文《真实的高度》,这篇课文是与第七单元的主题相吻合的,讲述的是名人成长的故事。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不依靠父亲大仲马的盛名,坚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进行文学创作,最终以《茶花女》问鼎文坛的感人故事。我所定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不露神色、迥然不同”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通过朗读、想象等途径,感受小仲马永不言败、坚持不懈的品质。

  3、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在多向互动对话中启迪思维,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设计本课教学思路时,我紧紧围绕着“读写结合”的教研主题进行着,在本课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随处可见:

  一、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目的是让学生把长长的课文读成短短的几句话,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及时进行重点词语的教学,既帮助学生更好地读通课文,读懂文本,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词语概括文章大意,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研读感悟

  在研读文本,感悟小仲马的艰难历程时,多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无情的退稿笺上会写些什么?第一次稿子寄出去后,他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退稿笺,小仲马怎么想?又怎么做?第二次稿子寄出去后,他又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退稿笺,他又怎么想?又怎么做?一次、两次、十次、二十次,面对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他想:。

  当父亲劝小仲马在寄信时写上父亲的大名时,如果你是小仲马,听了父亲的话会怎样说?……诸如此类的训练,既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小仲马永不言败、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品质。

  三、在情感升华阶段,我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分层练笔点:

  1、或许,在父亲的帮助下,小仲马也可以通往成功之路。学了课文之后,你是赞成小仲马依靠父亲的帮助,还是自己的努力?写下你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2、改写课文:如果一开始小仲马借助父亲的盛名,轻而易举的就出名了,结果又会怎样?

  3、面对小仲马的艰难历程,你有什么感言?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小仲马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要求:自由选择一题,适当用上一些名人名言)

  我的设想是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策略,让学生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前,我就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的自强自立的名言,并不断提醒学生在表达时引用一些名言,这也是写作的一种技巧——“引用法”,在平时的训练中,适当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写作技巧,更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设想总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这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

  1、本人的教学激情不够,教学语言不够煽情,没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在交流汇报中没有把更多的表达机会让给中下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更多的听到的应该是学生的声音。如何激发中下学生的参与兴趣,将是我下阶段的工作重点。

  3、在引导学生运用“引用名言法”时,有些学生生搬硬套,语言不够流畅,教师的点评不够及时。

  4、练笔的点太多,交流时只蜻蜓点水,没有深入体会。应逐题讨论一下,或让选择同一题的学生互相交流一下,效果可能更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

教学设计与反思10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机、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起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感情读文。

  2、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揭题

  1、激趣引入(黑板上出示荷叶图):

  孩子们,你看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荷叶)

  2、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荷叶圆圆》。

  (出示课题,指导读题,要求读好、读出感情)

  3、复习生字: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不少生字宝宝,下面我要和大家一起玩玩生字游戏,看谁把生字宝宝的名字记得最牢,做好准备了吗?

  ⑴ 听字谜猜生字:

  一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太阳都出山(晶);一人来到小亭边(停)。

  ⑵ 看口型,说生字。

  (荷、珠、蹲、嘻)

  ⑶ 读生字,组词语。

  (摇篮、坪、透、翅膀)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谈话:

  看黑板,荷叶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写的。

  (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2、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圆圆的”、“绿绿的”)看见这么多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你一定非常喜欢,表示喜欢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孩子们,那我们就带着微笑的表情来读出喜欢的心情吧。

  3、齐读。

  三、学习第二~五自然段

  1、引述: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多美呀,小伙伴们都来了……

  2、听故事,边听边想:

  故事讲了荷叶和哪些小伙伴之间的事?

  出示课件:

  生听后讨论,师结合学生回答贴图。

  3、细品第二自然段:

  ⑴ 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小水珠吧(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小声自读。

  ⑵ 讨论:

  小水珠把荷叶当作什么?它是怎么说的?

  结合回答认识引号。

  小摇篮是用来做什么的?

  指导朗读“摇篮”。

  为什么把荷叶说成小水珠的摇篮?

  ⑶ 描述:

  一阵风儿吹来,荷叶微微摆动,小水珠躺在这“摇篮”里,轻轻地晃动着身子,可舒服了!(板书:躺)这么舒服的摇篮,让我们和小水珠一块再去感受一下吧!

  齐读第二句。

  ⑷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的眼睛。”你也眨一眨眼睛好不好,谁来试一试?

  5、学习第3~5自然段:

  ⑴ 除了小水珠,其它的小伙伴也有话要说,你最喜欢谁?读读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⑵ 思考:

  这几个小伙伴分别把大荷叶当作了什么?

  (板书:停机坪 歌台 凉伞)

  讨论:

  都说的是荷叶,为什么小伙伴说的却不一样呢?为什么说荷叶是他们的停机坪/歌台/凉伞?

  品读三个小伙伴说的话。

  ⑶ 小朋友,刚才读了“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我把“躺”字把它贴在这。我这还有“立、蹲、游来游去”谁来贴一贴?

  同时指导理解立、蹲。

  ⑷ 引导孩子们配上动作:

  小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多美啊!你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胳臂。

  ⑸ 小青蛙呱呱地放声歌唱,谁愿意来表演一下?

  (过渡:小青蛙把荷叶当作它的歌台,我问也罢今天的课堂当作展示台表演一下好不好?课中休息:唱古诗《小池》)

  ⑹ 下面看小鱼怎么游的,能不能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谁来读一读。谁还能用“一朵朵很美很美的”说句话?

  交流,朗读。

  指导写“朵”字,示范写,生写。

  ⑺ 现在我们来个最难的,我想请所有的同学们参照老师黑板上的板书

  把课文中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都背诵出来,能做到吗?如果你觉得有困难,也可以拿起书和大家一起读。

  四、 拓展

  1、出示图片,欣赏夏日荷塘美景,思考:

  你能用背诵过的古诗中的名句来说说你看到的图画吗?

  2、学生讨论,交流。

  五、 总结谈话

  1、 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真漂亮,有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这些好朋友,荷叶真快乐啊!今天回家后将这篇课文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者画成画送给小伙伴,好吗?

  ⑴ 把学生从课前的状态迅速带入情境中,将入境和复习生字结合起来。

  ⑵ 通过表情朗读带动感情朗读,让孩子受到更直观的引导。

  ⑶ 课件展示优美的画面,将孩子们带入情境,降低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难度。

  ⑷ 提示孩子们可以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动作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⑸ 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通过讨论使得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完善,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读一读,写一写】

  1、分层次对不同的孩子提出要求。

  2、学会积累,并强调知识的运用。

  【板书设计】

  14 荷叶圆圆

  小水珠 小蜻蜓

  躺 立

  摇篮 停机坪

  小青蛙 小鱼儿

  蹲 游来游去

  歌台 凉伞

  【课后反思】

  注重了课堂气氛的营造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迅速被提起。学习课文时,通过第二自然段的细品,把学法抛给学生,让孩子发现学习。引号的认识是一个较好的知识点,有利于分角色朗读。课中休息巧妙穿插唱古诗、表演古诗,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效果较好。

教学设计与反思11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一向以文质兼美而著称。而这篇夹竹桃可以说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文章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生质疑为什么夹竹桃既不美丽也不名贵,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学生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围绕最后一段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我因势利导,这节课中重点指导学生感悟“韧性的内涵。“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首先然学生理解韧性的意思,说出和它有关的成语,首次感受它的内涵,然后重点抓住第四自然段的语言文字,把韧性读厚。

  所以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如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

  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在其中,我又穿插了比较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区别:(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在和煦的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全都奉陪。)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通过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效果更为强烈。

  第三自然段相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作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没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分别出示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秋季的玉簪花、菊花。在出示每一季节的花时,我让学生将百花盛开时的艳丽与凋谢时的无奈和夹竹桃一年三季的旺盛对照着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然后又抓住“这样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

  话展开。并让学生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三四自然段对比读,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应用课文中对比反衬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韧性的人或物,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1、课前钻研教材不够深入。只看到三、四小节的花期长短的对比,没关注到迎春花的炫耀张扬和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对比。

  2、进行小练笔之前对“幻想”的质疑,冲淡了练笔的热度。

  3、在指导朗读时有点太机械,放不开。

  4、给予学生思考时间不太充足,激励性评价还有点欠缺,导致学生的感情不是太浓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节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与反思12

  一、教材分析

  《故乡》是9年级一篇小说。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说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不但个性鲜明,而且都会给今天的中学生,特别给初三的学生以某种人生的启迪。同时这四篇文章也是小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而鲁迅的《故乡》更具有代表性。

  在初一、二我们就已经学过小说这一种文体了,学生们对于小说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了。如小说的三要素中对人物、情节,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是对这些知识的回顾,同时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③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收集文章的背景材料;

  ②通过学生质疑提问、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③通过比较性阅读,深入领会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本文主题思想的探讨,让学生体验旧社会中国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认识其社会根源, ②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书本中心,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局面,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领会文章的主题,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将体会“我”理想中的故乡和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以及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 对象是初三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还是不错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同学们的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劳动人民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虽然同学们是喜欢阅读小说的。喜欢小说中离奇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但多数是停在直观的感受上,还不习惯于深入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特点等。

  因此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同学们在预习时多阅读本小说,然后让同学各自表达自己对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来引导同学来分析人小说中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写作的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 “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六、教学资源

  1 .多媒体网络教室

  2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

  3.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 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 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八、教学反思

  教学这节课,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课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评价——对于他们的欠缺和不足,教师能够及时的点拨和纠正;对于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也能及时捕捉,适当的表扬将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倾向。在这次的备课过程中,与不少老师反复研讨,又查看了鲁迅年谱,作家作品评论,以及《呐喊》自序,对鲁迅的为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他们的认知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学生理解问题有偏差又该如何纠正?这些教师备课时都应该有所准备,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山峰的坡度,教师才能给予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山峰。

  再次,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其一,语文课应当重视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一堂语文课,不是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教师重视了方法的传授,也就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其二,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坡度。例如,《故乡》的一个环节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分析完杨二嫂人物形象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了学习方法,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这个环节,虽说有助读到自读的跨度,但是学生的思维层面却是相同的。如果要让学生从零散的点状的层面提高到综合的网状的层面,教师就要提高要求,设置障碍。在教学中,补充一个答题语言的要求,粗看是语言的训练,其实是思维的训练。组织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更何况学习有条理的阐述观点和理由,综合和归纳是初二学生的学习重点。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和写作议论文,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三,重视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究的衔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序列,这堂课只是这个序列中的一环。学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研究一环与一环之间的衔接。也就是说,我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又是下节课的基础。《故乡》教案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比较合理的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本解读拓展到知人论世,既有知识层面的扩展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宏观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也是教师迫切需要认识的问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13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劳动的作风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孙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孙在荒岛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4、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

  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鲁滨孙在逆境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研读探究

  教师导学:鲁滨孙是怎样的一个人?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思考题:

  1、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怎样看待鲁滨孙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学生朗读第1~3段,体会鲁滨孙的心理变化

  学生朗读4~9段,考虑鲁滨孙为了生存作了哪些事?

  学生朗读10~12段,鲁滨孙怎样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生存的心态?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

  人没有精神寄托是不行的,鲁滨孙说服自己要顽强地活下去,这需要很的的勇气,他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url=][/url]热爱生活的人.

  体验反思

  联系自己的生活,把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造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教学设计与反思14

  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说明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作为本学科小学年段的最后部分,本课教材安排旨在通过回顾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美好情感,以一颗感恩的心看待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以一颗友善的心对待朝夕相处的同学。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在学生即将离开母校的前夕,教材设计了“忘不了老师的关爱”“忘不了同学的友情”“忘不了集体活动的快乐”三部分内容,就是从学生切身的体验着手,进一步养成他们注重情感,友善待人的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六年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状态。但与此同时,小小年纪的他们面临来自家长、老师、自我理想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正处在最后冲刺阶段,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很少有时间、有机会梳理自己六年来的学习生活经历;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通过六年的共同学校生活,已经有自己的朋友圈,他们渴望友情,难舍友情;他们善于发现学校以及老师的工作对自己的影响,难忘师恩,难忘母校;另一方面,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渠道,较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回顾小学的生活,感受自我的成长,感受同学间的友爱和学校、老师的教育之恩。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内心对同学、对老师、对母校的真实感受,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激发。教师还要关注中途转学的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转学经历。还有教师要注意引导、及时纠偏,可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交流,回顾自己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的点滴,知道自己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学校生活,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

  (2)能力目标:能通过对小学生活的回顾,制作心语卡,友谊留言卡,快乐记忆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老师的教育之恩,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集体荣誉感。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懂得珍惜小学生活,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并为初中生活奠定思想

教学设计与反思15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谈话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圣诞节吗?猜猜12月25日是什么节日?出示新词:圣诞节

  (1).指名读—齐读

  (2).你对圣诞节了解吗?指名说二个

  (3).打开书本,指名读书中的资料袋。

  2、师:这就是圣诞节,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金吉娅一家也正在准备过圣诞节呢!你们看,

  出示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学习期待部分

  师:孩子们的表现怎么样?

  生:孩子们……收到最甜蜜的笑容。

  师:孩子们的心情是多么的——

  生:兴奋、激动……

  师: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句话吧!指名读——齐读。

  (3)学习担心部分

  师:在大家兴奋期待的时候,妈妈又为什么担心呢?

  生:因为家里并不宽裕。

  师:你从那些词句看出她的家里并不宽裕?

  生:我只攒……却要……分享

  师:是啊!这钱是妈妈一分一分地攒起来的,来得多不容易啊!现在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吗?所以妈妈觉得很——

  生:担心

  师:谁来读出妈妈的这份担心?自己试试,指名读——齐读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你看,妈妈的担心和孩子们的兴奋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段话吧!

  3、那么孩子们到底有没有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31给予树,读课题,“给、予”正音

  二、自读课文

  什么是给予树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了,把课文读通顺了。

  三、了解自学情况,整体感知。

  1、出示新词:给予树,说说什么是给予树?

  能说就说,不会说引导:出示词语:援助卡片礼品,老师送三个词语给大家,现在谁什么是给予树?

  2、再来读读这几个词语,出示:金吉娅给予陌生如愿一偿

  请你快速地默读课文,选择这些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练习:

  在圣诞节到来以前,()看到()上的(),就用给家人买()的钱,给一个()的女孩买了一个洋娃娃,让她终于()的事。

  指名说二个——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品味“如愿以偿”

  1.师点如愿以偿:愿就是——

  生:愿望。

  师:这个陌生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呢?请你快速地自由读课文,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这段话“妈妈,我拿着钱……援助中心的礼品区”。指名读——齐读

  2.现在你能来说说她的愿望是什么吗?指名读

  3.那么金吉娅是如何实现这个陌生小女孩的愿望的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说

  4.联系上下文,填上合适的词句,把金吉娅实现愿望的过程说得更具体些。指名说

  5.金吉娅买了洋娃娃送给那个女孩,这个小女孩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就叫做如愿以偿。出示词语:如愿以偿

  6.齐读这段话

  (二)对比体会小女孩的难过心情

  1.师:如愿以偿的小女孩是多么——

  生:开心、激动…….

  师:但此时的金吉娅,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再读读课文,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指名读,出示这段话“金吉娅的声音很低……却什么也没有”。

  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难过”,你怎么读才能表现出她的这种心情呢?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点评:读出难过的感受了吗?

  是啊!你也在为金吉娅感到难过呢!

  师:她只是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吗?她还在为谁感到难过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说。

  2.师:所以你们看,在回家的途中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出示“回家途中……沉默不语”,而其他的孩子呢?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孩子们兴高采烈?指名说

  师:你能不能带着这种心情试着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原来她还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也在为这个比自己生活更艰辛的小女孩觉得难过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吧!齐读

  4.师:金吉娅的家境并不富裕,妈妈分给每人只有二十美圆,她给家人买了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而把剩下的大部份钱买了洋娃娃送给了那个陌生女孩,她后悔吗?

  指名说,点评:她真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乖孩子。

  5.齐读这两段话。

  (三)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1.师:听了她说的话,妈妈被深深地打动了,她——出示:“我紧紧地拥抱着……如愿以偿的笑脸。”

  生齐读:紧紧地拥抱……如愿以偿的笑脸。

  引读三次,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

  2.师:金吉娅的言和行不仅打动了她的妈妈,也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哥哥姐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说话练习:金吉娅的哥哥姐姐对金吉娅说:“()”。

  点评适当加入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3.师:哥哥姐姐被金吉娅深深地打动了,这是一个多么善良仁爱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啊!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故事啊!其实这篇课文还蕴藏着很多爱意和给予之心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篇课文,你发现了吗?齐读课文。

  4.出示:()给予了()。分层引导:(1)你发现了吗?这篇课文写谁给予了谁什么?(2)金吉娅只是给予这个女孩洋娃娃吗?(3)其实金吉娅在给予别人的同时,别人也给予她很多,你发现了吗?随机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4)还有谁给予了谁什么呢?

  5.师小结:其实这个世界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给予而充满了温暖,让我们把这些记录着让人觉得幸福的词语写一写,记一记吧!生写善良、同情、仁爱、体贴。

  五、课后作业

  1.出示新词,请你用这些词语复述课文

  2.2.替这个陌生女孩给金吉娅写一张感谢卡。

  反思:

  此课的教学可以从“给予”入手,首先让学生明白金吉娅给予了陌生女孩一个洋娃娃,给她帮助。通过读文,学生了解到她的家庭很不富裕,她的给予是很高尚的,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给予是不容易的,并不是偶然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让》教学反思12-12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12-08

语文的教学反思12-24

gkh的教学反思12-24

简单教学反思12-23

春教学反思12-22

孔子教学反思12-18

太阳教学反思12-17

《武术》教学反思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