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化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其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复分解反应。
3.了解酸碱指示剂、浓H2SO4的特性及稀释。
4.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
盐酸、稀H2SO4的化学性质。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用品 纯净浓盐酸、工业浓盐酸、稀盐酸、NaOH溶液、Zn粒、铁丝段、锈铁钉、Cu(OH)2、CuO、AgNO3溶液、浓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浓HNO3、稀HNO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水、玻璃棒、试管架、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板书】一、盐酸(HCl)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思考】
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板书】投影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讲解]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板书】2.盐酸的化学性质HCl=H++Cl- (1)盐酸与指示剂作用
【演示】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演示】盐酸与锌粒、铁丝反应。(由二位学生作演示实验,注意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 Zn+2HCl= ZnCl2+H2↑(置换反应) 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氯化亚铁(Fe为+2价)
现象:金属溶于酸,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练习】Mg、Al与盐酸的反应。
【板书】金属+盐酸→盐(氯化物)+H2↑ (3)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请学生回答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6HCl=FeCl3+3H2O
不溶(红色) 溶(黄色)
【思考】1.铁的化合价有无变化?铁与盐酸及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中,铁元素的价态是如何变化的?
2.盐酸为何可以除去铁锈?(Fe2O3不溶→FeCl3溶)。(少量CuO放入试管加少许水振荡,然后再加少量盐酸) 【演示】 CuO与盐酸反应实验操作、现象描述及方程式书写均由学生完成。 CuO+2HCl=CuCl2+H2O
不溶(黑色) 溶(蓝绿色)
【练习】 MgO、Al2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 像上述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
【板书】 碱性氧化物+盐酸→盐+水 (4)盐酸与碱的反应
【演示】 NaOH中加酚酞,然后加盐酸振荡。
【演示】 实验,在盛少量Cu(OH)2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适量盐酸(浓度稍大盐酸或加热),再观察发生的变化。 Cu(OH)2+2HCl=CuCl2+2H2O 不溶(蓝色) 溶(蓝绿色) 分析反应的书写规律。
【练习】 写出氢氧化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盐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讲解] 以上反应是因为盐酸电离出的H+所表现的性质,Cl-性质如何呢? (5)盐酸与盐的反应 【演示】 实验“盐酸与硝酸银反应”,请一位学生进行演示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白色,不溶于水,不溶于酸
【实验】 NaCl溶液中滴加AgNO3再加少量稀HNO3,MgCl2溶液中滴加AgNO3再加少量稀HNO3,让学生做(边讲边实验)。
【思考】 1.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为何要滴加少量稀HNO3?
2.若改用Na2CO3溶液中滴几滴AgNO3,再滴几滴稀HNO3,现象如何?(学生做实验)
3.如何鉴别盐酸和硝酸? 【小结】 盐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与AgNO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AgCl沉淀。利用此反应检验盐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板书】 盐酸+盐→新酸+新盐
【小结】 学生按板书叙述总结出盐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盐酸与Cu(OH)2(碱)、AgNO3(盐)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成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板书】 3.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通式:AB+CD=AD+CB
【思考】 我们学习过中哪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通式加以表示。 [讲解] 盐酸用途(结合前面性质考虑。亦可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 【板书】 4.盐酸用途:除锈、制药品、制氯化物等化工原料。 【作业】 略
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大烧杯、小烧杯、品红液、酚酞液、浓氨水、胶头滴管、针筒、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生活中你经常碰到这种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逐渐减少了,如果拿去加热会减少得更快;当你漫步在果园,便有一阵阵果香飘来;当你把紫色高锰酸钾晶体丢人水中,水就会变成紫色,但我们肉眼却看不到高锰酸钾晶体的存在等等,大家是否想过原因呢?
[演示实验J教材中(实验3-2)o
[观察]品红溶液逐渐扩散,最后溶解在水中,烧杯中的溶液经振荡后变成浅红色。
师: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加热后减少得更快?为什么品红滴到静置的水中能逐渐扩散呢?
[学生讨论]水慢慢变干了,实际上是水微粒蒸发到空气中;我们闻到果香味,是看不见的果子微粒分散在空气中。
师:同学们都说得对。这样的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一些学者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后来,这个大胆的设想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了验证。
[小结]由课本图3-6和图3-7分析得出:
1.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口(科学仪器直接观察)。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师:分子除了有一定的质量,还存在哪些性质呢?(从现象说明)o
生1:从品纽的扩散、水的蒸干……等现象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
生2:从水受热蒸发加快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微粒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也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生3:闻到香味也可以说明分子微粒在不断运动。
师:回答得很好!分子除了在不断运动外,还有哪些特点?
生,:当水加热至100℃,水变成水蒸气,说明水分子间的间距拉大;在O℃时结成冰,呈固态,说明水分子的间距拉近;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一定间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日常现象中,从前人探究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一些特点,归纳如下(投影):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师:这3个特点中第2、3两点是你们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呢?
(分组实验,重点探究特点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二、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前先做个演示实验)
在一试管中加入lOmL无色的浓氨水,然后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作为信息提供给同学们。
[现象]溶液呈红色。
[结论]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岔
[实验内容]探究分子特点之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实验方案1]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l。水,然后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2]在一只试管A中加入lOml。水,然后滴人2~3滴酚酞试液;另取一支试管B中加入10ml。的浓氨水,然后用带寻管塞子塞好.并用橡胶管连接,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3]如右图所示,A、B两烧杯中装有无色酚酞试液;另取一个C烧杯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观察现象(约5分钟后)。
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案,从理论上推测结论,完成下表:
师:同学们亲自进行实验究话动,通过实验,我们归结出以下几点
1.氨水会挥发出许多微小颗粒并扩散到空气中,所以最先打开瓶塞时,我们都闻到了刺鼻的气味;(亲自体验得出。)
2.氨水中的氮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含有酚酞的溶液中,使酚酞变红;
3.说明构成氨气酌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二点,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举例说明.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然后小结本节的内容。.)
[讲解]水的蒸发,是水分子微粒受热蒸发,从液态分子微粒变成气态分子或粒,水分子(H2O)本身没有变化。一个水分子(H2 0)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藏骚,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所以水的蒸发过程是属于物理变化;而水的分解不一样如下图所示)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从图中看出,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的分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有了新的分子生成,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水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因此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强调这一句话)
[讨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一句话应如何理解7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然后举例。)
[讲解]下面的图示表示氧化汞的受热分解过程
(投影)。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予和汞原子,氧原子无论存在于水中、氧气中.还基在氧化汞分子中始终是氧原子。可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后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利用实验探究验证了分子的特点。现将本课题总结如下: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存在着以下特点: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距。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化学教学设计3
【目的要求】: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氯气的性质,并从原子结构上认识氯气的化学活性.
2.了解氯气的用途.
3.掌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重、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理解原理---比较归类---串成知识线条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做完所有实验,讲完氯气与水的反应,余下为第二节时。
【教学过程】:
l 引入: 由氯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引出氟、溴、碘、砹具有相似的电子层结构
和化学性质,成为一个自然族,称为卤族.
l 演示实验: 观察一瓶氯气,闻味(注意方法”扇”和”飘”),再到入水振荡.
l学生回答: 氯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介绍毒性)
(2)密度: 比空气大
(3)水溶性:可溶(体积比 1:2)
(4)熔、沸点:-101 C;-34.6 C
(与氧气-218 C;-183 C和氢气-259 C;-252 C比较)
l 演示实验: 钠和铜分别在氯气中燃烧
l 学生回答: 实验现象
l 教师讲解: 反应原理(注意氯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装置、操作
及有关拓展内容
l 演示实验: 1.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和混合光照爆炸.
2.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l 学生回答: 实验现象(回忆对比氢气和氧气的反应)
l 教师讲解: 反应原理及有关拓展内容
l 教师讲解: 1.氯气与水反应的原理,分析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2.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和用途.
l 演示实验: 次氯酸使色布褪色
l 思考讨论: 1.氯水与液氯是否为同一物质?有何区别?
2.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在成分上有何区别?
3.实验中起漂白作用的是氯气还是次氯酸?
(第二节时)
l 复习引入: 复习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入与碱的反应.
l 教师讲解: 1.氯气与碱反应的原理及拓展;
2.漂XX的制取与应用等.
l 小结: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性质活泼的原因.
l 学生自学: 氯气的用途
l 教师讲解: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药品,结合药品状态及反应条件,回忆实验室
制取氧气和氢气的装置,启发思考选择装置,根据性质选择集气
和尾气处理装置.
l 思考讨论: 1.反应物用稀盐酸代替浓盐酸行吗?
2.为何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
3.一套完整的制取气体的装置应包括哪四大部分?
4.实验室制取的氯气中会含有少量HCl气体和H2O,为什么?
如何除去?应先除什么后除什么?为什么?
l 教师讲解: 氯气的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板书设计】:
一. 一.氯气的性质
1.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密度: 比空气大
(3)水溶性: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2体积氯气)
常压,-34.6 C
(4)易液化: 氯气 液氯
2. 2.化学性质
(1) (1) 与金属的反应
点燃 点燃
2Na + Cl2 ===2NaCl (白烟) Cu + Cl2 ===CuCl2 (棕黄色烟)
点燃
推广: 2Al + 3Cl2 ===2AlCl3 (白烟)
点燃
2Fe + 3Cl2 ===2FeCl3 (棕褐色烟,注意:不生成FeCl2)
l CuCl2溶液的颜色随溶液浓度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CuCl2溶液
浓溶液 稀溶液
黄色 黄绿色 绿色 蓝色
(2) (2) 与非金属的反应
点燃
H2 + Cl2 ===2HCl(苍白色火焰,工业制HCl原理)
光照
H2 + Cl2 ===2HCl(爆炸)
点燃
2P + 3Cl2 ===2PCl3 (液体)
三氯化磷 (白色烟雾)
PCl3 + Cl2 ===PCl5 (固体)
五氯化磷
l 燃烧(广义定义):指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3)与水的反应
氯气溶于水得黄绿色的溶液----氯水。在氯水中有少部分氯分子与水反应,
大部分是以Cl2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
Cl2 + H2O ===HCl + HClO (次氯酸)
注意:(1)在新制的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H2O、Cl2、H、Cl、HClO、ClO、OH;
久置氯水则几乎是盐酸溶液
①一元弱酸,比H2CO3弱
光
(2)HClO的基本性质 ②不稳定,2HClO ===2HCl + O2↑
③强氧化性;
④漂白、杀菌能力,使色布、品红溶液等褪色,
故氯水可用作自来水消毒。
(4) (4) 与碱的反应
2Cl2 + 2Ca(OH)2 ===CaCl2 + Ca(ClO)2 + 2H2O (制漂XX)
Cl2 + 2NaOH ===NaCl + NaClO + H2O (吸收氯气)
注意:
(1)(1)Cl2与H2O和Cl2与碱的反应是有密切联系的:
Cl2 + H2O === HCl + HClO
NaOH NaOH
NaCl + H2O NaClO + H2O
结果:Cl2 + 2NaOH ===NaCl + NaClO + H2O
但两者又有很大区别:
Cl2 + H2O的反应很不完全,Cl2与H2O可大量共存,
而Cl2 + 2NaOH的反应则快而完全,Cl2与碱不能大量共存。
(2)(2)漂XX
①制取反应:2Cl2 + 2Ca(OH)2 ===CaCl2 + Ca(ClO)2 + 2H2O
②主要成分:CaCl2 、Ca(ClO)2
③有效成分:Ca(ClO)2
④用途:杀菌消毒,漂白
⑤使用方法:与稀酸混合。只有将Ca(ClO)2转化成HClO才能
表现其漂白杀菌作用。
比HClO强的酸(H )
Ca(ClO)2 HClO
Ca(ClO)2 + 2HCl ===CaCl2 + 2HClO
Ca(ClO)2 + CO2 + H2O ===CaCO3↓ + 2HClO
⑥失效原因及保存方法:
在潮湿的空气中会慢慢变质失效,原因是:
Ca(ClO)2 + CO2 + H2O ===CaCO3↓ + 2HClO
光
2HClO ===2HCl + O2↑
所以应置于避光干燥处保存。
小结:
1.1.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助燃的性质。
2.2.氯气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是:
得2个电子
Cl2 Cl
它的化学活性是由其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易得电子)的结构决定的。
二. 二.氯气的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
三. 三.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
1.药品及原理: MnO2 + 4HCl(浓) ===MnCl2 + 2H2O + Cl2↑
2.2.仪器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吸收装置
3.实验步骤:检密—装药—固定—加热—收集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5.尾气处理:用碱液吸收
四.氯气的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通 电
2NaCl + 2H2O ====2NaOH + H2↑ + Cl2↑
化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解题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化学化学反应计算的练习,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形成解题能力,并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中,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工农业生产及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本课题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所反映的质量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相关计算
2、学情分析: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书写方程式,尤其是中等偏差学生由于方程式没有掌握好,没有将化学方程式配平,把几个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之和计算错误,还有的数学功底较差,结果出错。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氢气可以通过水分解得到。已知1kg氢气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大约跑100km.。观看课本136页图,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听讲、看图、思考。
(引发问题)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进行归纳。小组间猜想、讨论、交流。(1)要想知道18kg水可供汽车跑多远,就必须知道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2)想知道18kg水分解产生多少氢气,就需要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3)要想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就需要知道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知识回顾)请写出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思考: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为多少?为什么?让学生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后回答其含义。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引导探究)在水分解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讨论并尝试计算后交流:用不同的水分子数目代入计算。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9:1:8。
(师生交流)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与什么有关?然后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并总结归纳。让学生交流(1)这种质量关系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2)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关;(3)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密不可分。
(设计方案)我们已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那么你能否根据这个质量关系计算一下: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案,并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计算。
(展示评价)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解题步骤和解答过程中易出现差错的地方。让学生交流解题方案,总结解题步骤。并按步骤进行解题。然后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得出答案。
(回顾与反思)通过以上的探索,请你将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通过学生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学生练习课本138页的习题,巩固所学新知识。
化学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采教师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得到启示和要领,学生尝试操作,找出问题,再在教师课件演示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重点难点
重点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难点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重点突破
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可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讨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药品的性质、仪器的作用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最后教师进行正确的演示,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记忆。
3教学思路
走进化学实验室计划用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实验室守则、实验安全、药品取用原则、常用仪器认识与用途介绍;第二课时学习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第三课时连接仪器装置和洗涤玻璃仪器;第四课时实验活动综合运用,重在强化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第二课时 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
第二课时 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
一、复习上节内容
1、化学实验室守则
2、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3、实验药品取用规则:药品取用“三不”,剩余药品做到“三不一定”
4、化学实验室药品的安全图标
5、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
二、药品的取用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
1、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仪器:镊子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实验药品用小石子替代)
注:使用后的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演示第19页实验1-3-1]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
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实验药品用细沙替代)
注:使用后的药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演示第19页实验1-3-2]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实验药品用水替代,并用化学方法着色)
(1)倾倒——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 (一倒二向三紧挨)
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滴加——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逐滴滴加)
具体介绍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3)量取——量取45ml水。(一倒二向三紧挨四滴五平视)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
步骤:
选 选用合适量程的量筒原则
慢注、前面第一步液体的倾倒
滴加 前面第二步液体滴加方法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
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简记:仰(羊)小俯(虎)大
(演示第20页实验1-4) (演示并讲解第19页液体药品的倾倒、滴加与量取。)
三、物质的加热
(一)、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演示并讲解第20、21页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第21页实验1-5、第21页给物质的加热)
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注意事顶:
(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防止沸腾的液体冲出试管烫伤人。
(2)若试管壁有水,加热时必须擦干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爆裂。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因为一冷一热,试管容易爆裂。
(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夹住试管在外焰来回移动便可预热。
(5)预热后,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部,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平移试管,以防止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
(二)给试管中固体加热
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注意点:装置的固定
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
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
四、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学生练习书写实验报告为作业。
五、课后反思
本节实验课完成了实验既定的目标,培养了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养成了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本节课可取之处:1、用替代药瓶。2、操作要领口诀、韵语记忆。3、学生动手参与多;不足之处:1、由于前面对蜡烛火焰及各层温度的探究进行了学习,本节课由于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让学生对酒精灯灯焰温度进一步进行验证。2、没有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验记录进行检查和指导,经课后检查发现实验记录不完整,课堂上缺少对实验记录的指导。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第二课时 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
第二课时 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
一、复习上节内容
1、化学实验室守则
2、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3、实验药品取用规则:药品取用“三不”,剩余药品做到“三不一定”
4、化学实验室药品的安全图标
5、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
二、药品的取用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
1、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仪器:镊子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实验药品用小石子替代)
注:使用后的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演示第19页实验1-3-1]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
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实验药品用细沙替代)
注:使用后的药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演示第19页实验1-3-2]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实验药品用水替代,并用化学方法着色)
(1)倾倒——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 (一倒二向三紧挨)
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滴加——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逐滴滴加)
具体介绍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3)量取——量取45ml水。(一倒二向三紧挨四滴五平视)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
步骤:
选 选用合适量程的量筒原则
慢注、前面第一步液体的倾倒
滴加 前面第二步液体滴加方法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
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简记:仰(羊)小俯(虎)大
(演示第20页实验1-4) (演示并讲解第19页液体药品的倾倒、滴加与量取。)
三、物质的加热
(一)、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演示并讲解第20、21页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第21页实验1-5、第21页给物质的加热)
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注意事顶:
(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防止沸腾的液体冲出试管烫伤人。
(2)若试管壁有水,加热时必须擦干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爆裂。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因为一冷一热,试管容易爆裂。
(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夹住试管在外焰来回移动便可预热。
(5)预热后,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部,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平移试管,以防止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
(二)给试管中固体加热
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注意点:装置的固定
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
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
四、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学生练习书写实验报告为作业。
五、课后反思
本节实验课完成了实验既定的目标,培养了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养成了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本节课可取之处:1、用替代药瓶。2、操作要领口诀、韵语记忆。3、学生动手参与多;不足之处:1、由于前面对蜡烛火焰及各层温度的探究进行了学习,本节课由于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让学生对酒精灯灯焰温度进一步进行验证。2、没有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验记录进行检查和指导,经课后检查发现实验记录不完整,课堂上缺少对实验记录的指导。
化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完整规范地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和步骤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99-10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一、写书写正确的化学式,左边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物,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短线连接,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生成物与生成物之间用+连接。
二、配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是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相等,把短线改为等号。
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中“△”表示加热;“↑”表示生成物是气体,当反应物中有气体时,生成物中的气体不用标注↑;当反应物中无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时,生成物中气体的右边要标注↑。反应物中的气体不能用↑。“↓”表示生成物是固体,当反应物中有固体时,生成物中的固体不用标注↓;当反应物中没有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时,生成物中固体的右边要标注↓。反应物中的固体不能用↓。“===”表示生成。
四、查检查反应物和生成物,各原子的个数应相等。
【名师归纳】
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反应能否发生,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2)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
(4)反应条件是否注明,符号“↓”或“↑”使用是否正确。
【反馈练习】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D)
A.C+O2===CO2
B.Zn+HCl===ZnCl2+H2O
C.H2SO4+NaOH===NaSO4+H2O
D.2KMnO4K2MnO4+MnO2+O2↑
2.铜与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8HNO3===3Cu(NO3)2+2X↑+4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A)
A.NO B.N2 C.NO2 D.N2O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分析下列化学方程式违背了什么原则。
C+O2CO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Mg+O2MgO2违背了客观事实。
H2+O2H2O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内容二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00页中间的“方法导引”,完成下列填空。
1.奇数配偶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化学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并且两边的该元素原子总数有一奇一偶,例如:C2H2+O2―→CO2+H2O,此方程式配平先从出现次数最多的氧原子配起。O2内有2个氧原子,无论化学式前系数为几,氧原子总数应为偶数。故右边H2O的系数应配2(若推出其他的分子系数出现分数则可配4),由此推知C2H2前配2,式子变为:2C2H2+O2―→CO2+2H2O。由此可知CO2前系数应为4,最后配单质O2为5,最后写明条件即可:2C2H2+5O24CO2+2H2O。
2.最小公倍数法
通过求最小公倍数以求得相应物质的系数。例如:NH3+O2―→NO+H2O,N与H在方程式两边各出现一次,但N是平的,H原子个数两边不等,故从H开始配,方程式两边氢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6,故应为:2NH3+O2―→NO+3H2O,这时N不平,应配N,最小公倍数为2,故应为:2NH3+O2——2NO+3H2O,最后配O,最小公倍数为10,故应为:4NH3+5O2===4NO+6H2O。
3.观察法
例如:CO+Fe2O3Fe+CO2,一个CO分子变成一个CO2分子,需要一个氧原子,而这个氧原子来自Fe2O3,Fe2O3中有3个氧原子,所以需要3个CO分子,生成3个CO2分子,故式子变为:3CO+Fe2O32Fe+3CO2。
【名师归纳】
配平的技巧是:有氢先配氢,无氢先配氧,最后配单质。有原子团的先配原子团。当H2、CO、C作还原剂时,用观察法配平。
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化学式要写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等号连接,不要忘记注上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写好后要检查。
【反馈练习】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2P2O5。
(2)硫在氧气中燃烧S+O2SO2。
(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4)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2H2O+O2↑。
(5)用氯酸钾制氧气2KClO3MnO2△2KCl+3O2↑。
(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2.高纯硅是制造计算机电路芯片的主要原料。请回答:
(1)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仅次于氧元素。
(2)工业上用石英(主要成分为SiO2)制备粗硅的反应为:SiO2+2C===Si+2R↑,则R的化学式为CO。
(3)硅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并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未来的新能源,其反应方程式为Si+O2SiO2。
3.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用下,可使汽车尾气中CO和NO反应,并转化为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以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
4.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P2O5+
(2)(红热)+(气)Fe3O4+
(3)N2+===
(4)+Fe2O3+Al2O3
化学教学设计7
一.教学设计思路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从学生的亲自感受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开始学习化学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渴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进步的资料,由此引出课题和化学的定义,并运用实例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教材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本课题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本课题基本上是非知识内容教学,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认识化学。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激励与评价
①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②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二.教案
课 题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授课人湛兴和
学 校
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中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重 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难 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仪器药品NaOH溶液(用嗜哩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表观为白纸),
白开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盐,汽油和水,铜丝和铁丝,澄清的右灰水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量安排导入
导语: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
(课件展示课题)
学生代表演示:将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分钟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①播放录像:《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
观后,谈感想,提问题。(如:黄龙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究竟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呢?又如: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究竟是什么?……)
化学教学设计8
一、导课
我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大家可以看到飞船卫星都有一双巨大的像翅膀一样的太阳能帆板,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大家有没想过当飞船运行到太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区域时,电能从何而来呢?
视频:工程师的解决办法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根据电解水的装置示意图,并阅读课本79——80页,解决以下问题:
1、放电:
2、电解(定义):
3、电解池:
4、电解池的构成要素:
【任务二】水中加入电解质可以增强水的导电能力,但会不会影响电解水的反应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回答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电解原理】以石墨为电极,电解CuCl2溶液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1、写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2、通电后,离子的运动方向:向阴极移动。
向阳极移动。
【合作学习】
3、预测电解产物,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记录:
请利用桌面上的仪器和试剂,证明你的猜想。实验现象与你的猜想一致吗?你有新的结论和思考吗?
实验现象
电极反应及反应类型
阳极
阴极
电解CuCl2
的总反应
结论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阴、阳两极电极反应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实验结论?
【反思整理】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装置类别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名称
电极反应
能量转变
反应能否自发
三、检测导结
1、判断下列装置是否属于电解池:
ABCD
2下列有关电解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阴极移动,阳离子向阳极移动。
C、电解池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3、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有()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A、B、C、D、
【反思总结】
【课后探究】
用铁钉、碳棒做电极,电解NaCl溶液,探究电极材料的变换对电极反应有何影响。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金属钠的知识。选自《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可进行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
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注意钠颜色、储存的方式),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切开时注意钠的质地)。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并查找有关钠在纯氧中反应的视频,进行对照。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活动】
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质地柔软,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故应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2)结论:钠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得到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氧化钠。
实验(3)结论:钠与水反应时浮于水面上,并会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发出吱吱声,最后融化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烧杯壁发烫,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
概括得出浮、游、融、响、红(芙蓉又想红)。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保存方式。
实验拓展: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是氢气。
(1)学生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注:考查氢气的收集方式,氢气的验证方法)。
(2)老师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共同探讨。
方案一:
一、实验材料
矿泉水瓶、铝箔、针、橡皮塞、水槽、酒精灯、木条、金属钠
二、实验步骤
1、取1个空矿泉水瓶,在下端开1个小孔。
2、用铝箔包好1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针把包好的钠固定在橡皮塞(大小与矿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应高于矿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矿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满。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矿泉水瓶口,放开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时观察现象,铝箔四周有气泡出现,有水从矿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应停止。这时可以打开橡皮塞,迅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矿泉水瓶口,可以看见矿泉水瓶内气体燃起一团火球,随即熄灭。
(3)课后自主学习。
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找相应资料:
1)常见金属的颜色、保存方式、质地。
2)常见金属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与水反应,反应条件是什么?
4)常见金属的制备方法(金属为常见金属,如铜,钾,铁,铝,锌,镁)。
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其优点是: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1、自主学习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对学习自我负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合理监控学习步骤(学习节奏、时间、地点等),以及评估已掌握的学习内容;
(2)学习者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及时地解决问题;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地依赖教师、等待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
2、自主学习目的
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让其积极、主动寻找更加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使之不仅学会学习,而且爱上寻知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身的认知结构能得到补充和拓展。
3、自主学习实质
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还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提出提问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养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4、自主学习特征
(1)主动性(最典型)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是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调查,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全过程当中,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过程性: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讨论、实验、总结来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计划性(可变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4)反思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我会什么?我不会什么?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5)应用性:自主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知识的应用。新大纲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过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
如在课后自主学习的问题中:常见金属的颜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与水反应?它们的常见形式?学生就会总结出如下知识:
(6)创新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所争议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自主学习策略
(1)教师与学生要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应改变求知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教师需要顺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主动转换角色,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变对教师依赖的局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教学相长。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而这台戏的主角是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极被动或无所作为的观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化学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istry”,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有效途径。
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间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循着科学的探究过程,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验一旦完成,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
(3)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化学,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大胆提出“为什么”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来束缚学生思维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解放他们的身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5)处理好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要从多方位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总之,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化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绪言 化学 人类进步的阶梯。深刻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情感目标
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好高中化学。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指导学习方法,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演讲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言] 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初步了解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以外,还有许多领域与化学有关。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提问]请同学们想想古代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如:湿法冶铜、酿造制酒、火的应用、火药、炸药等。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身边的化学,谈谈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如:学生用具、洗衣粉、球鞋等。
[提问]现代生活中的化学有哪些主要方面呢?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解]照片上的两个字是在硅晶体表面,通过操纵硅原子“写出”的。“中国”两个字“笔画”的宽度约两纳米(1 nm=1×10-9 m),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说明人类已进入操纵原子的时代,目前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掌握。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过渡]化学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3页内容,归纳化学的发展史。
[板书] 一、化学的发展史
[板书] 实用技术————→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冶金、火药、造纸、酿造) (原子—分子论) (物质结构理论)
[板书] 二、我国在化学的发展史上的成就
[填空] 请同学们填空:我国在化学的发展史上的成就
(1)我国在实用技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有 、 、 、 、
等。
(2)在医学巨箸 中,记载了许多的化学鉴定的试验方法。
(3)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化学活性的蛋白质是 。
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 。
[讲解]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冶金、造纸、火药等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都较早。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请同学们看课本牛胰岛素结晶、叶绿素结构式。
化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的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材料。
[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1、化学与材料
按化学组成分
按使用功能分
材料
非金属材料 (如陶瓷)
金属材料 (如合金)
有机高分子材料 (如橡胶)
复合材料 (如多功能)
高功能材料 (如超导)
结构材料 (如耐高温)
信息材料 (如液晶)
[讨论]以上这些材料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小结]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化学教案《绪言 化学 人类进步的阶梯》。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
2、化学与能源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
3、化学与环境
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家用电器如冰箱、空调的使用,破坏了吸收紫外线的能手——臭氧,易诱发皮肤癌;我国山西某村、英国威尔士北部某村曾因镉污染形成了“女儿村”。这些环境污染都是化学污染,而防治环境污染也要靠化学学科。
4、化学与生命
人体中的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以及探索生命的奥秘都离不开化学。
综上所述,在新世纪里,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的确,正像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所说“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
[板书]四、如何学好化学
1、注重化学实验。
2、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重视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4、联系实际,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5、扩大阅读量,以获得更多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讲解]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因此在今后化学学习中观察好演示实验,做好分组实验、家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
在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在新学年里一定会学好化学。
作业:1、认真阅读课后短文,写一篇读后感。
2、请列举五例日常生活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问题。
化学教学设计10
实验目的
1、复习初中学过的部分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进一步练习初中学过的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中感受研究科学的态度、方法和精神。
实验重点
在制取氧化铜和氧气的具体实验中训练称量、溶解、加热、蒸发、过滤、收集气体、仪器连接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难点
是否有勇于实验的精神和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漏斗、量筒、玻璃棒、蒸发皿、集气瓶、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药匙、滤纸、玻璃片、托盘天平、研钵、火柴、酒精灯、木条、剪刀、胶头滴管
CuSO45H2O晶体,KClO3粉末,饱和NaOH溶液
实验形式
单人单组
实验过程
[引入]
[幻灯] 托盘天平、过滤装置、蒸发装置。
[提问]这三套装置的名称和用途是什么?
[回答] 托盘天平——用于称量物质的质量(粗称)。
过滤装置——用于固液混合物的分离。
蒸发装置——用于蒸发溶液的溶剂而得到固体溶质。
[提问]怎样使用托盘天平?应注意什么问题?
[要点]1、称量前先调零点。
2、称量时,左物右码,不可颠倒。
3、取用法码,使用镊子,添加法码由大到小。
4、不能直接称量热的物质。
5、不允许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可垫两张大小相同的同种纸,然后把称量物放在纸上称量。潮湿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6、称量完毕,法码归盒,游码归零。
[提问]制作过滤器和过滤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要点]1、滤纸与漏斗应紧贴无气泡。
2、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纸液面低于漏斗边缘。
3、漏斗颈紧贴烧杯内壁,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烧杯靠在玻璃棒上使液体沿玻璃棒流下。
4、如果滤液浑浊应再次过滤。
[提问] 进行蒸发操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要点]蒸发皿中液体量不超过其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免溶液局部过热,造成溶液飞溅。接近蒸干前(析出大量固体)应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幻灯]实验室制氧气装置
[提问]这是实验室制氧气装置,安装此装置的一般顺序是什么?
[要点]1、“从下到上”:放铁架台→摆酒精灯→固定试管
2、“从右往左”: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提问]装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要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铁夹夹持试管距管口约1/3处,试管中的导管刚露出橡胶塞。
[提问]在装药品之前,应首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什么?
[答]进行装置气密性检查。
[提问]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先均匀加热,再给药品集中加热。
[提问]收集氧气后,应如何结束实验?为什么?
[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
[提问]我们可以通过什么物质来制备氧气?
(KClO3、MnO2或KMnO4)
[提问] 通过KClO3、MnO2制氧气时,MnO2的作用是什么?
(催化作用)
[讲解] 今天的实验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CuSO45H2O先研后称,溶解时可加热。
2、在沉淀Cu2+过程中不搅拌,逐滴加入NaOH溶液,根据溶液的颜色来判断Cu2+是否沉淀完全。
3、过滤时可先将上层清液倒入废物缸中,再将固体移入过滤器中,并洗沉淀2-3次。
4、氧化铜冷却之后再研。
5、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实验台的整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总结]
让学生写实验报告。
化学教学设计11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
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自己探索出来。
二、观察实验,学习新知
师:(出示空文具盒)问:文具盒里有文具吗?师讲述:文具盒里没有文具,这块空着的地方叫做空间。
师:将铅笔放满文具盒,问:同学们看一看现在谁占据了文具盒的空间?
师:(出示书包并装满文具)同学们再看一样你们熟悉的东西,问:“书包里有什么?谁占据着什么?”(找三个学生说,然后给予评价)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往烧杯里倒满水)师讲述:铅笔、学习用具、水占据空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物体占据着空间,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说完后,给予鼓励)
师问:以上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物体都要占据空间)
师:(出示一块板擦,一个砝码)问: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一样吗?
师讲述:所以准确地说应是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一定”指物体的大小,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体积。(将上述板书补充完整)师:现在你们自己亲手做个实验,用实验来验证:“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一结论。请同学们看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挂出小黑板)。
(1)把烧杯放在盘子里。
(2)往烧杯里倒满水。
(3)用手提着拴着砝码的线。
(4)把砝码慢慢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2、找一名学生大声朗读实验步骤,教师提醒学生,水要倒满,放砝码时要慢。
3、要求: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观察思考题:
(1)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师导引:由上面的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了固体形态的砝码和液体形态的水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气体形态的空气是不是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1、挂出小黑板,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一: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提出水面,用毛巾擦杯口外围。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找一名学生朗读实验步骤。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纸团没湿。下面请同学们再做一个实验,请看小黑板:
实验二: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慢慢倾斜。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把纸团紧紧塞压玻璃杯底部,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然后把杯子慢慢倾斜时,看到有气泡冒出,纸团湿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小黑板上的问题:
①你怎么解释这两种现象?
②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第一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把杯子提出水面,发现纸团没湿,说明水没有进到杯子里去。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第二次把玻璃杯倒立压入水槽里,把杯子倾斜时,发现纸团湿了,还有气泡从杯子里跑出来,说明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空气让出了部分空间。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验证这个结论。
实验三:
①拿一只瓶子。
②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
③把水倒进漏斗里。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发现水没进到瓶子里。
师点拨:把塞子塞紧时看到水没进到瓶子里,下面把塞子松一松,试一试结果会怎样呢?同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当把塞子松动后,水流进瓶子里去了。瓶口塞紧时,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瓶塞松动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也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
师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得出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
现在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思考题。教师出示粉笔问:粉笔内有空间吗?粉笔内的空间被什么物体占据着?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吗?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回答,然后叫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一做,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予以评价。
小结:“空气占据空间”这条重要性质是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概括出来的,每个同学都圆满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祝贺你们!
化学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关系,而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二者都属于热力学研究范畴。
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的基础,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其原理可制成多种电池,在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的腐蚀,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2、课标分析
①新课程标准对电极电势等概念不作要求,在理论方面控制了知识深度。
②氧化还原理论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已对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定性的介绍和分析。
③本节课重在对原电池中正、负电极的判断,设计原电池时对正、负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选择以及对电极反应产物的判断等。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办法:①学生共同探讨设计实验方案,体验探究过程。
②通过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和多媒体动画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盐桥的作用。
③结合实验现象强化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原电池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原电池联系社会、生活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5.教学内容的处理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把教学内容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①在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进一步强调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
②学生讨论且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实验的乐趣。教师通过电子白版转换多媒体动画和电流传感器作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讲解原理。
③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果量化对比、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原电池中盐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④结合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熟练掌握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策略: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手段:利用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及多媒体动画等辅助教学,量化电流强度及演示原电池盐桥中离子的移动方向,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电化学原理。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亲自探讨原电池,并运用现代数字实验室及多媒体动画展示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让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学生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分析:
①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原电池的感性认识。
②通过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①氧化还原反应不会判断。
②缺乏知识连贯性。
③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2、学法指导
①合作探究法
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体验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学习技能。
②教师问题引导法
针对学生探究实验中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思维。
③多媒体演示法
运用电子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多媒体演示原电池中盐桥中粒子的移动方向,增加直观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构思
(一)实验引课
教师演示实验,引入课题,质疑问题。
设计意图:①考察学生对必修2所学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②为本节课探究实验创造情景。
③实验引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问题导课
1、上述实验装置构成原电池了吗?
2、为什么无电流通过?
3、怎样才能使得装置有电流产生?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和解决的方法
设计意图:
①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判断,强化学生对已有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以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现象1:电流传感器显示有电流通过,并指示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在铜片表面有红色的铜析出。
结论1: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且其中锌为原电池的负极,铜为正极。
负极: Zn-2e-=Zn2+ 正极: Cu2+ + 2e-=Cu
总反应: Zn + Cu2+=Zn2+ + Cu
现象2: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越来越小,直至无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全部覆盖。
(二)问题导课
1、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逐渐减小,最后没有电流呢?
2、怎样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电极反应: Zn - 2e-=Zn2+ (负极)
Cu2+ + 2e-=Cu (正极)
电池总反应: Zn + Cu2+ = Cu + Zn2+
盐桥:通常是KCl饱和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
盐桥的作用:①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 ②平衡电荷。
(三)课堂小结(学生概括)
1、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2、原电池中电子、电流以及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3、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板书设计
教师简明扼要书写课堂探究主题流程,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板书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①知道一些常用的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②能通过探究实验,初步掌握铵态氮肥的检验
③通过对某些具体事例的分析,辩证地看待化肥使用的利与弊
重点,难点:铵态氮肥的检验
教学过程:
引入:两组有关土地面积、粮食产量和化学的数据
说明化学在粮食增产中的重要作用
自学:阅读教材P57-58,回答下列问题:
① 什么是化肥,常用的化肥可分为哪几类?
②判断P201“观察与思考”中化肥的种类?各类化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③空气中的氮元素,是经过怎样的途径转化为农作物所需要的氮肥的?
【思考与讨论】:你能从该说明书中推断出碳酸氢铵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验证你的推断?
《化学肥料》教学设计 碳酸氢铵说明书
名称:碳酸氢铵 简称:碳铵 化学式:NH4HCO3
含氮:≥17.1% 物化性质:略
包 装:外用塑料编织袋,内衬聚乙烯薄膜袋的双层包装袋。
储存:①注意防潮、防雨、密封、防晒并存放在干燥、阴凉处。
②严禁与碱性物质混合堆放。
用法:①必须深施,并立即盖土。②不能和碱性肥料如草木灰等一起施用。
③用作追肥或基肥,不宜作种肥。
【活动与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闻碳酸氢铵的气味
将少量硫酸铵和熟石灰放在研钵中混合研磨,闻气味
取少量硫酸铵于试管中,加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微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小结:农业上经常使用的铵态氮肥,有哪些性质?
【思考讨论】:
1、为什么铵态氮肥不能与熟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2、怎样在实验室用简单方法检验铵态氮肥?
【归纳小结】:
检验铵根离子的方法:
思考讨论
1. 怎样区分NH4NO3、Na2CO3这两瓶无色溶液?你有哪些方法?
链接中考:
金坛盐矿是我省四大盐矿之一,其中氯化钠的储量在百亿吨以上。开采食盐的方法是先在地上钻孔,再把高压水打进盐层,便能得到饱和食盐水。某采盐矿井与水田与河流相邻,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用河水作为生产用水向地下灌注,却发现得到的食盐水中多了一种对后继生产害处极大的杂质——铵盐。
问:(1)产生杂质铵盐的原因是什么?
(2)某同学想用学过的知识验证铵盐,他取用少量的盐水样品于试管中,再滴入足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后却没有闻到氨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3)补充怎样的实验步骤,便能检出样品中的铵盐?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化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x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烟囱地点 所属工厂
排烟时间颜色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果分析和建议
学生活动2:
哪儿的尘土多?
把十块瓷砖(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纸板上贴上透明胶带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别放在十个不同地点,如居室、教室内、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场上、树林里、公路边等。两三天后,用手指分别抹它们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尘土一样多吗?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2 :尘土观察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季节 编号 地点 放置时间 两天后 四天后 灰尘多少的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 果 分 析 和 建 议
学生活动3:
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十字路口统计每天机动车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观察记录以下问题: 什么时间车最多?哪类车最多?车的排气管有没有冒出黑烟?这时的空气有没有气味?夜间车辆少时空气有没有气味?记录统计情况。
表3:交通流量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每分钟通过数量统计 绘制十字路口草图,标明车流方向及观察点位置 时间 行人 自行车 卧车 卡车 : : : : : : : 冒黑烟车种 空气质量 结果 分析 和 建议
学生活动4:
空气污染的原因
活动步骤:
1. 下表列出了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写在表中。
2. 把下表剪开。
3. 把剪开的纸条贴在菱形格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边,相对次要的原因放在下边。
4. 公布你的结果。
5. 对全班结果进行统计,哪种是最主要原因?
汽车尾气 吸烟 燃烧含硫煤 焚烧树枝、树叶 冶炼厂排放废气 装修材料释放气体 炒菜、做饭 焚烧废旧塑料 天然气燃烧 食物腐烂 使用喷发胶类
学生活动5:
1.大气污染与防治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3. 臭氧层受损
4. 酸雨
5.空气质量周报
6.居室环境的污染和防治
化学教学设计15
【学海导航】
1、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理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与气体,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课前、课后多看书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学习过程】
〖问题创设1〗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宜被压缩。
为什么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与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结构和性质
通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表1—3: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问题创设2〗通过前面学习,知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思考,并通过计算填表1—4:
物质摩尔质量/g·mol—1密度1mol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g·cm—3
Fe 55.85 7.86 g·cm—3
H2O 18.02 00.998 g·cm—3
C2H5OH 46.07 0.789 g·cm—3
H2 2.016 0.0899 g·cm—3
N2 28.02 1.25 g·cm—3
CO 28.01 1.25 g·cm—3
二、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因素:
①条件(温度、压强);
②微粒数目多少;
③微粒本身大小;
④微粒间的距离等。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时:
(1)1moL固体或液体体积;
由于,所以体积。
(2)(1)1moL气体体积;
而气体,所以。
三、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将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符号" "表示。
2、注意点:①研究对象为气体;②单位;③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3、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n)三者关系:
【例1】13。0g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状)的氢气?
【练习1】计算在标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18g水。
〖思考〗
使用22。4 L·mol—l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在标准状况下,1molH2SO4的体积约是22.4L。
(2)1molCO2的体积约为22.4L。
(3)1molCO2和lmolCO所含的分子数相同,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4)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约为22.4L。
(5)1molH2在20℃时体积一定大于22.4L。
(6)1molCO2和CO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约是22.4L。
(7)当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时,它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
高一()班姓名学号成绩
【达标训练】可不要做错噢!
1、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体积最大的是
A、80g SO2 B、16g O2 C、32g H2S D、3g H2
2、标准状况下,将1g氦气、11g二氧化碳和4g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
A、8.4L B、11.2L C、14.0L D、16.8L
3、在相同条件下,下列各组气体中,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A、14g N2和32g O2 B、34g NH3和4g H2
C、2L CO2和2L H2O D、11。2L O2和0。5mol O2
4、有下列物质:①0。5mol NH3 ②标准状况下22。4L He ③4℃时9mL H2O ④0。2mol H3PO4按所含的原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 ①②③④
5、等体积的两容器内,一个盛一氧化氮NO,另一个盛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若容器内温度、压强相同,则两容器内所盛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总数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D、质量
6、448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1。28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A、64g B、64 C、64g/mol D、32g/mol
7、a mol氢气分子和a mol氦气分子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数B、物质的量C、质子数D、体积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B、 25℃,1。01×105Pa,64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物质聚集状态教案
D、在标准状况下,11。2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9、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A。 B。 C。 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mo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B、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22。4L
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D、1mol 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1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分子直径的大小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多少
12、氢气、氧气、氮气各10g,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3、A、B两种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8:9。将两种金属单质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2组成1。26g混合物。将此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放出1。344L(标准状况)氢气。若这两种金属单质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相等,则A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B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
14、标准状况下,CO2和CO的混合气体15g,体积为10。08L,则此混合气体中CO2和CO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奥赛链接】普通班可不做,重点班必做
13、由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的体积比为()
A。29∶8∶13 B。22∶1∶14 C。13∶8∶13 D。26∶16∶15
14、(1)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器,一亩森林一昼夜可吸收62kg二氧化碳,呼出49kg氧气,即在标准状况下吸收____________L二氧化碳,合_______________个二氧化碳分子;呼出__________L的氧气,合____________个氧分子。
(2)一定量的液态化合物XY2,在一定量的O2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Y2(液)+ 3O2(气)= XO2(气)+ 2YO2(气)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是672mL,密度是2。56g/L,则:
①反应前O2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物XY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3:16,则X、Y两元素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写元素符号)。
【化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化学教师教学心得10-06
化学教学经验总结11-20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09-16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08-21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12-08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08-11
篮球教学设计12-10
历史教学设计12-06
猫的教学设计11-30
有关教学设计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