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0 13:17: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

  一、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1、类比法讲解让学生更易把握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与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后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不同,其它的步骤都是相同的,还特别能强调最后一步“负变,正不变”。

  2、少讲多练起效果

  减少了教师的活动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去探讨。教师只作出适当的引导,做到少讲,少板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3、数形结合更形象

  通过画数轴,并把不等式的解集用数轴表示出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不足和遗憾之处

  1、内容过多导致学生灵活应用时间少

  一堂40分钟的课要容纳不等式三条性质的探索与应用,显然在时间上是十分仓促的。实践也表明确实如此,在探索好三条性质后,时间所剩无几,只能简单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中的小毛病还需改正

  在上课的过程中,许多平时忽视的'小毛病在课中也都体现出来了,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为了更快的得到自己预期的答案,往往打断学生的回答,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时,老师所下达的指令不是特别清楚,时常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再加以补充说明,这样对学生思考问题又带来一定影响;课堂小结中学生的体会与收获谈的不是很好,由此可见,这是平时上课过程中的忽视所导致的。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2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较好地解决了关于方程解法的中、小学衔接的问题。教材改变了在小学阶段利用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及相关运算律解方程的传统做法,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材作了精心的安排。”(《教师教学用书》第10页“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对方程教学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这一改法是否妥当,专家自有专家的说法,因为他们可以冠以“衔接教材”,还可以为之“精心安排”,这是我们所做不到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到的至多也就是把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一些感受,拿出来晒晒,一吐为快。

  在这一小节的教学中,尴尬难忍的场面让我对教材真的无话可说。

  【情境回放】师生共同解决完一个练习题后,考虑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试着用方程做做看。”

  问题出现了。交流时一位学生说:“小军跳高成绩是1.45米(刚解答出的结果,学生就用上了),比第二名小明成绩多0.04米(这个数据是学生自己想的)。小明的.跳高成绩是多少米?”且学生有了如下的解法(黑板板演)

  小军的成绩-小明的成绩=0.04

  解:设小明的跳高成绩为X米。

  1.45-X=0.04

  1.45-X-1.45=0.04-1.45

  写到此,学生一愣一愣地望着我,面对学生我只好尴尬地笑笑,便让学生上位。学生编的题目提的问题没错,列的方程也没错,可就是这个等式的性质在这里却用不上了。为了避免纠缠不清的问题,我只好帮助学生另辟蹊径,重新寻找等量关系式:小明的成绩+0.04=小军的成绩。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X+0.04=1.45 ,很快求出X的值。

  〖反思这样的尴尬场面真的让人为难,让人难堪。学生显然没有按照编教材的专家学者的套路去出牌,违反了游戏规则碰壁也就难免了,不过这个规则是大人们定的,对孩子确实有些苛刻了。但如果按以前教材“四则运算互逆关系”来解决此题,这也就不算事了,纵观整个教材,编者确实是“精心编排”,教材中没有出现类似的方程,教材真的是和“四则运算互逆关系”划清界限,师自是不便向学生讲解了。

  划清界限也就罢了,继续想教材习题中等量关系的呈现,我想学生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教材中“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的干扰,于是也出现了类似的等量关系式,如果教材中呈现的是“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这位学生又该会怎样去想呢,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

  话又说回来,即便这样尴尬的场面还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你是无法控制的。比如教材练习二第10题:“每平方米阔叶林一天能释放氧气75克,是每平方米草地所释放氧气的5倍。每平方米草地一天能释放氧气多少克?”就有不少学生根据“每平方米阔叶林一天释放氧气÷每平方米草地一天释放氧气=5”,列出方程75÷X=5。越是想回避的就越容易出现,看样“掩耳盗铃”的做法不可取。

  尴尬的场面是人为的,面对这样的场面我无语。

  但我想,“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我是非讲不可了,因为,我不敢拿学生的成绩开玩笑,做试验,这样重复有效的劳动我还是乐意去做的。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3

  关于《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我在集备组的多次建议修改下,把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运用不等式性质解简单不等式这三个内容整合到本节课;基本思路是:用比较数的大小引进不等式的概念;利用表格对不等式两边进行运算来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并展开小组讨论加深对不等式性质3的认识;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不等式转化为的形式。本节课用的是平行班,强调的是实用性。从新课到练习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小组讨论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为后续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己在这节公开课吸取的经验是:

  1、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及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写了份大概的讲话稿,在脑海里反复演练,以帮助克服紧张情绪。

  2、专业术语阐述不够清楚,需要加强。部分学生会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是负数”、“是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理解不清,我只是从字面上给予解释,并没有对学生为什么出错进行深究,导致学生在复习回顾环节出错又在新课后的巩固练习出错。

  3、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 化作之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4、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一笔带过,备课还需要加强。我备课时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但后来听教研员说这里才是展示教学个性的地方,并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力。

  5、注意学生的反应。这个班平常回答问题等都比较积极。但这次他们也是第一次经历,学生也显得紧张,我没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课堂气氛调动不出来。本节课是第九章的第一节课,内容安排的有点多,对于中下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但我没有在课堂及时的调整。准备在后续的课当中再反复训练,循环提高。公开课是对我的锻炼,不仅仅是教学能力,更是心理素质的锻炼。

  总的来说,本节课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要进一步学习的还很多很多,我会多多向前辈老师学习。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采用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开始通过找规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然后通过比较简单的不等式的变化,探究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3.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的问题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选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习。

  练习的设计上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

  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探究的问题比较简单,在使学生体会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时,也可以通过问题设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但是怕学生接受不了高难度的题目,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经过反复思考,终究没有选择类似的题目。终究是不放心学生。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5

  本课教学的是等式的另一个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零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并利用这一性质解只含乘除法的简单方程。在教学这一性质时,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图,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等式的这一性质。并且能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获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在教学例题时,我采用由扶到放,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等式的性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练习设计上,体现层次性、针对性,从练习的效果上,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准确的解简单的方程,教学效果很好。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6

  本节课重点讲授了“等式的性质2”和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讲学两用稿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听数学的视听享受,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在课例安排上,采用性质、例题、练习、思考四层教育法,全方位的巩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一些例题或结论的变形更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听课情况总体来说也是比较好的,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答问题积极。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且从回答的情况来看,很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二、听课注意力集中。

  学生听课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听课的程度——认真。

  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复习导入时,没有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没有充分让学生全员参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练习时:层次不明显、趣味性不够,还是与传统的教学一样,比较枯燥,练习时要求的单一化造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几点,今后应该注意:

  练习层次化。对练习的要求是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综合的三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

  教学趣味化。在教学中不断采用新颖的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小实验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自尊心、自信心等都能得到满足。

  引导学生学习弹性化。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弹性的学习,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教师的教学观是否以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7

  这是一节有关于中小学衔接的数学课:等式的性质,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

  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

  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导致延迟了大概5分钟下课。作为教师所演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在探索等式性质中用天平演示实验之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训练的时候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也略显不足。

  2、教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老师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在课堂上对突发的事件处理不够果断,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反馈。如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同时根据等式的两个性质编一个新的等式时,学生的解答出现了多种结果,老师的点评和引导所花的时间过多(约5分钟),打乱了下一步的安排。

  4、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5、对于性质的运用,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缺少学生板演的环节,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6、缩减了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的时间,没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8

  教师的情绪也比较平淡,没有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使得前半部分的课堂有点沉闷,敢于大胆发言的学生也比较少。由此可知:教师进入课堂就要立刻调动自己的情绪,使学生有轻松活泼的感觉,学生才会调动自己的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也才会有活力。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提出问题让学生先猜测的教学方法,因为平时训练的少,教师突然放手,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学生还习惯于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掌握新知,巩固新知,然后学会解题。即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需要加强。

  同时也提醒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有层次,有坡度,使学生的思考有方向,有目标,一步一个台阶,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愣神时,及时将问题简单清晰化是明智的。这个现象在含加法的方程中也出现过,如:75+x=150,有学生写:75+x-x=150—75,x=75。分析原因在于:教学中的例题,多数是X在运算符号的前面,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左边只剩下X时,都是左边加几,等式两边就同时减几,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只看左边运算符号后面的数,说明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不透彻,解方程时是“照葫芦画瓢”,并没有真正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薄弱。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9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方程的基础。在以前的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用天平呈现的直观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及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在学生观察、分析等式变化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先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再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0

  等式的性质,是在学生掌握了方程的定义,并在小学已经学过了一些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猜想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思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去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通过“摆写想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1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并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基础。

  由于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同加的性质上,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实验。

  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第二层次,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归纳出结论,教学反思《《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第一个层次的实验,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操作演示,很容易得出,只要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就会保持平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通过测量,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实验过后,有些学生会形成思维的定势,只是认为在天平两边加同样的物品,天平才会平衡。为了打破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们设计了第二层次的实验,即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

  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实验进行结合,两个实验之后,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总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习题训练时间,给学生消化和熟悉巩固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精讲多练,尽量多给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2

  不等式的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依据,也是探索解不等式方法的基础,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良好素材。学生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会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降低了学生学习不等式性质的难度,也为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提供条件,初步培养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不等式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观察、归纳、比较的探究过程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强了不等式的对比的视觉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发现规律,辅助对教学重点的突出。

  本节课的'开始并没有直接提问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及其解集;在不等式性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性质,改变了以教室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试一试”这一环节也没有先直接给出完整的解法而是让一个学生板演后发现问题才纠正补充完整。总的来说,这节课进行的还比较顺利,但是在学生探究不等式性质时,仅仅观察了给出的几个例子,而没有让学生再用其他的不等式或换其他的数加以验证,给学生留的空间太小,致使学生在对不等式的性质的认可、理解、记忆上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在做练习时不能准确熟练的说出是运用了什么性质,再者板书可能有些简单。今后要扬长避短,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3

  在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活动觉得比较好的:

  建立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的引入和知识的迁移。上课伊始,我书写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识结构,并且有由等式的有关概念到不等式的有关概念的类比线路图,从而引入课题,开始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就能够高屋建瓴,数学学习的能力意识就能够形成。

  前置学习检查的任务明确。数学教学中很为重要的新知识引入在课堂之前的前置学习完成,为此,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就没有办法把握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很好地在前置学习检查方面动脑筋,在“不等式的性质”这堂课上,由同学们交流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提出三条交流任务: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是怎么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后面就有了学生很好的回报:性质的回答情况与以往一样比较到位,更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由等式的性质联想得到的,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我们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学案中安排了由具体例子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与等式性质区别和比较之后,学生得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这样的注意点。因此学生前置学习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学习检查也是前置学习的补充和完善。

  课堂设问、提问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时(问题是以填空不等号的形式拟题的),提问:“各小题的结果是什么?怎样由已知的不等式变形得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设问便于学生研究,便于学生回答;提升学习内容,问题有难度,思考有深度,在学生回答五道判断题对错后,连续追问,有问为什么的,有问反例是什么的,有问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的,有问怎样改变结论使命题成立,怎样改变条件试命题成立。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形式多样,多数情况,学生举手回答,还有依座次回答,点学号回答,同学推荐回答等等,全班学生整堂课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

  课堂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利用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是性质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学生口答一挥而就;分类讨论虽是难题,三种情况一经点破,旋即解决;提升判断实是难点,反复讨论,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题多变化,用足力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变形后的形式要明白、怎样变形要清楚、变形依据要对号、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这又是后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预演,移项法则由此产生,所以,安排了例题老师示范、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学生在上面点评。本课全部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用了八分钟时间进行了很充分的小结。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4

  在得出等式性质时,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5

  教前设想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前面学生学习了不等式的解和解级以及等式的性质,为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我们要引入不等式的性质来解。

  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多,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对于不等式的性质,不是很难懂,这里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总结,从特殊到一般,所以安排了三个思考题让学生分别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可以参考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要将不等式最后化成x>a或x教中情况

  这整节课上下来学生学的比较轻松。一节课中,学生课堂的效率比较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教后反馈

  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情况的批改情况以及听课老师的意见,觉得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表现为:

  1、这节利用探索稿教学,学生自我学习,这要求学生的素质比较高。在学生要独立完成思考和总结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一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活跃课堂的次序。

  2、在学生总结不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从数字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比较困难,可以从数字到字母的过程中加入比较简单的数字和字母之间的加减乘除的`题目,这样从特殊到一般的过度就比较顺理成章。

  3、探索稿怎么去利用?其实一般探索稿可以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这样可以节约很多课堂的时间,然后在课堂上对答案,教师简单的讲解,处理疑问,但这要求学生的的层次比较高,教师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这节课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在课堂上处理,但由于内容比较多,整个课程比价经凑。

  4、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负数时,没有把不等号改变,虽然课堂上教师也做了特别的强调,这里还需要改进。

  5、在讲解不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中,借用了天平来讲解,不高效果不是很好,学生理解不是很好,可以考虑去掉这个环节。

  6、其实在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后可以让学生来讲解。

  7、在这节课的后面讲例题的过程中可以多让学生见几种题型,可以多找一点最近几年的与不等式性质相关的题目。

  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重视教的过程,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如过我们能够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多总结,掌握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比我们教任何知识点都要重要。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04-07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04-18

等式教学反思02-20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0-14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02-12

解不等式组教学反思02-19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04-16

小数性质数学教学反思01-03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1-15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