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8 10:13: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一、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由于所有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因此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后,我作了必要性的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到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使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气氛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技能放在第一个方面,充分说明了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换个角度说,基本知识和技能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这节课课前我一直思考如何落实这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设想。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梯形的面积,所以我让学生在计算梯形的面积时,先写公式,这样有助于强化公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充分暴露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节课上我让班级的几个学困生一一到黑板前板演,这样使我很准备快速的掌握了学困生在这段内容的学习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即个别学生会写公式不会写算式,个别学生忘了除以2,个别学生最后的单位用的是长度单位),这样有助于我更好的辅导学困生。在学困生做题目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我并没有着急去纠正,而是让他的同伴到黑板上去帮他看,这样我在课堂上争取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困生。

  三、适度评价

  在教学中,我作了一次集体性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的?”在全课总结时安排了一次个性的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现呢?” 只有进行正确、适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本节课由于自己对于新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教学准备时间仓促,在教学中很多地方不尽人意,课后我也与杨校长进行了交流,发现有以下问题在今后中需要注意。 教者需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感觉到对于书上表格的整理这个环节处理得草率,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原因何在?原因是我对于这段教材不熟,对于这段教材读得不够细,在课前没有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这个表格的处理方法。由些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尽管现在的教学资源很丰富,但教材依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不管什么课,我以后一定首先用认真的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这样才能用好教材。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比较图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同时,教会学生运用合理、简单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到割补、转化的方法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并体会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该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探索学习。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生比较简单图形面积的兴趣。通过比较简单图形的面积,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并总结出进行简单图形的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图形的等积变换。在探索学习过程中收获新知,积累方法。

  2.开放的问题要求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在导入新课后,我出示了书中的“观察与比较”栏目,提出:下面个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完成后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的要求。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有的用数方格的方法(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有的用平移的方法进行组合(学习不错的学生);还有的用分割再组合的方法(能力较高的学生)……不一会儿,大家便发现了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开放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在交流中学生比较清晰的理解了面积大小比较的几种方法,程度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本课的亮点所在。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课是一节活动课,应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来学习,但是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因为害怕课堂上放开了收不住,再加上我认为本节内容较简单,所以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图片进行实际操作,导致交流时个别小组的一些比较特别的方法大部分孩子只是听了,并没真正弄懂。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刚接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课堂上我提了一个问题: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小数除法?学生给了我不同的答案:“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还有些说“被除数或者除数有一个或两个都是小数的除法”。在学生的认知观念中,小数除法是那么直白,与小数乘法的分类方式是那么类同。我也就顺着学生的思路,把本课定义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于是,在练习中碰到24÷48的时候,学生们出现了不同的错误,“2”、“5”等答案都有;商的`小数点遗漏等等。对于学生来说,商是小数比因数是小数难于接受。尤其是后来学到“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学生一下子就难以理解了,往往在商上乱添0或者不写0。这种现象在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中,也普遍存在。对于此类错误,本人感觉比较棘手,目前为止尚未想出有效对策,只能强调“除到哪一位,商就在哪一位上面,不够商1的要商0占位”,可收效并不大。 希望在不断练习和强调时,学生可以逐渐改正过来。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数松果》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 5 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情景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采松果的情景图里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数学问题的兴趣。

  2、以探究式的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这节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5 的乘法口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 5 的乘法口诀算式的比较观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通过对情景图的提问题与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编口诀的过程学生独立完成,针对个别问题反馈强调编口诀的注意事项,学生掌握了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其他乘法口诀打下扎实的基础。达标检测达成率高,学生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不足之处:

  1、课堂上部分学生格外活跃,出现争着说、抢着说的不好课堂行为习惯,部分学生成了主角,没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机会。

  2、在练习题的设计上,采用不同的题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课件准备了一些挑战性知识以及一些活动安排,但时间有限,不能得到展示,说明教师对课堂的时间和练习量估计不准。

  3、在这节课中,我虽然利用了即时评价,但对学生使用的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评价的过于形式,不够具体。

  4、教师还缺乏机动灵活性,如果放手让学生完成拓展延伸并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比较好。

  总之,每一次公开教学就是一种历练,需要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掌控自如,要对学生的学情和教材把握准确,并能合理的做出课堂的预设,灵活的处理课堂生成,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点拨相机结合。教学即艺术,需要的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驾驭课堂、教材、学生的能力,教学是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者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在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我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一) 第1课时

  本节课是节概念课,我认为本课中应使学生了解概念的来源,理解概念的意义,区分概念的联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从“生活事例”引入——了解负数的来源。一开始即创设说天气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背景,促使学生积极广泛地参与讨论学习,由“相反关系”展开——理解负数的本质。顺接着课始“看温度计渎气温”这一问题情景,从三大城市的气温由高渐低相继展开。自然引出“零上20摄氏度”和“零下20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区分这一问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继而借“海拔高度”这一生活事例,用正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使学生再一次感知“相反的量”这一负数概念的本质意义。

  以“比较反思”提升——丰富概念内涵。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这里通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平面等分界点,并借助直线上的点来理解接纳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正数部大于0,负数都小于0。同时在习题中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正数,以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二) 第2课时

  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负数的意义以及简单的比较正数和负数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应用正、负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负数所表达的含义时容易出错,例:向东走2千米记作+2,那-2表示向西走(-2)千米,此处“-”应去掉,学生容易出错,说明对于负数的意义理解不彻底,还需加强这方面训练。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1课时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例一是让学生先把两个不规则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初步感受转化思想,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成长方形,最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理解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关系时,对学生来说有难度,需重点突破,反复强调。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

  由于有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存在很多缺点:

  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练习总结的不够,使学生巩固的不够。

  2、学生在与同位交流时,还算积极,但是在汇报交流时,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导致老师说得多,学生领会的不够。我觉得我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想办法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可能是对学生了解不够造成的。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3课时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整节课中,学生们的表现比较好,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质疑、释疑的能力也比较强,每个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把每道题的解题思路说明白,使学生们对这节课练习的内容掌握的扎实、牢固。

  这节课练习课是自主的、是开放的,但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练习课上光让学生们看大屏幕起来回答问题,这样做太机械了,有条件应把题打印出来,这样学生们会看的更清楚。再一个就是这节课好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多,以后要在课堂上多注重待优生,要全面关注学生。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4课时

  《梯形的面积》这一课,在探索活动中学生借助知识的迁移,主动提出了“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思考问题,主动思考,把一个新的图形面积的计算,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求梯形面积的数学问题,呈现多种转化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加深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5课时

  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办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性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熟练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6课时

  在此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这为认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知识经验、认知经验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五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对土地面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是非常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增强感知能力,领会“公顷”这一概念的本质。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7课时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尝试小研究的设计,到在小组内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课上我并没有急于求成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但在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平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所以需要通过多媒体等让学生感知,多操练来强化练习。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8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分割或添补的方法来求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图形分割或者添补,但是有部分学生分割错误,主要错误集中于分割出来的图形的面积不能运用已知条件求出,要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图形的特点来进行割补,并且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分割求和,添补求差。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9课时

  这节课主要训练学生对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讲,让学生展示一道题的不同解法,并强调要利用已知条件来分割组合图形。另外在做题时,要强调单位的换算,这点很多学生容易出错。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10课时

  这一课时内容是在学习规则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学习,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在数方格时不满整格的一般都按半格计算,并学会利用这个方法估计和计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上课时,方法不难掌握,但是学生总是数错,数不清楚不满格的格数,这还要强调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做标记的数格子方法。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11课时

  这节课是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复习课,先是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复习,再说说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内容并不是很难,但在做题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出错,比如在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中,很多学生忘记除以2,需要多次强调,在画面积相等的不同图形这类题中,学生掌握的还不是很好,没有画好在验算的意识。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12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对面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复习。在做题过程中,需要换算单位的,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记忆不清楚,容易混淆。在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中,有的学生的分割方法不能利用已知条件求出面积,或者最后忘记相加或相减。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我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学生能过对正方体学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从上完的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练习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觉可能问题出在“分数”上,学生对分数也只是有初步的认识,有关“分数”的更多更具体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如今要借助分数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2课时

  在教学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整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掌握得不错,但是在小数部分的数位和计数单位还有所模糊,特别是习题中出现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哪一位,右边第二位是哪位,它们的计算单位各是什么,又表示什么?同学们容易与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混淆在一起,认为小数点左边的第二位是十位,右边的第二位是十分位,对于数位的位置不是很清楚。应该可以在教学的小细节中加入这样的提示,让学生区分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的数位的区别,可以花一点时间让学生背诵一下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加强区分。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小数数位顺序表之后,出现一个空表格让学生来填写,同时还有习题的设计上量多了一点,比如让学生根据一个小数,让他们填写出在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什么,含有几个这样的计算单位等等,以加深它们对整、小数数位顺序表各个数位的位置和计数单位的区别。但是,仍有个别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牢,还有待加强。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3课时

  小数的性质这一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是很大,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为主线进行教学的,在学生理解了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0.1=0.10?”学生一:0.1用分数表示就是十分之一,0.10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十,因为十分之一等于百分之十,所以0.1等于十分之一;学生二:因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10个0.01就是一个0.1;学生三:如果我在这两个小数的后面都加上一个相同的单位元,那么这两个小数都表示1角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4课时

  整节课以比较为主线。首先带领学生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因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与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是从高位比起,按照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能比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但是当整数数位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这点与小数大小比较方法不同,小数大小与位数无关.因此本课先复习整数大小比较方法,为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做准备。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第5课时

  这节课是大数目的改写,我由改写后是整数引入改写后是小数。在帮助学生小结改写方法时,为学生总结了三个字,即:分、点、写。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对改写“亿”作单位的数,被改写的数缺少亿位,那么就要用0补位时,学生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6课时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并举例说明了具体做法。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了方法:1、先弄清保留几位小数;2、要看到哪一位上的数;3、根据四舍五入得出结果。在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以及连续进位的问题。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7课时

  在课开始先带着学生梳理了小数的意义与读写、小数的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点,发现学生掌握情况并不好。个别学生在小数读法方面会出错,数位顺序表记忆不清,出现混乱,小数的性质中不能注意关键词“末尾”。在做题时,对13.5厘米=( )米这类题掌握不好。整体需加强。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8课时

  在课开始带着学生梳理了小数的大小比较、数字的改写、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等知识点,重点提问了待优生,发现对数字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数掌握不好,两种问题同时出现时部分学生容易混淆,例如忘加单位、忘化简、找不到相位数位等等,这块知识点还需巩固。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1课时

  这节课是小数加减法第一课时,我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入手,运用知识迁移展开。在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2课时

  当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3课时

  这节课是对小数加减法的巩固练习,课前先强调列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再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重点学生掌握较好,但错误现象还是非常多,在加法计算中,和的末尾有0的大部分学生都会忘记化简。在列竖式时,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退位或者进位不做标记,以致计算容易出错,还需强调细节部分。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4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计算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练习九第3题时,将四道题分成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前两个算式,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得数;第三个算式为第二个环节,观察前两个算式找规律并进行合理的猜想。最后一个算式为第三环节,根据得到的规律正确填写最后一个算式的答案。本题教学活动的三个环节,第二个环节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活动,寻找算式中存在的规律。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5课时

  本节课内容是对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以及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通过上课发现,大部分学生掌握良好,能够弄清数量关系,列出算式,但在计算时仍然出现错误,例如加算成减,减算成加,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够不补“0”等。第8题及思考题是训练学生的填表画表能力,其中画表能力薄弱,不注意表头、单位等问题。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课时

  这节课是小数乘整数。在课是我鼓励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在解决如何列竖式的问题上,我首先去了解学生列竖式的写法,尽管学生在尝试列竖式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但为学生理解竖式的写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后总结出了算法。这一环节在实施的过程中,速度偏快,应该让学生体会出错误原因,认识到计算时是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的,因此过程中不点小数点,算出积后再点。接下来,让学生观察积的末尾有零的情况,体会到应该先点小数点再化简。最后,让学生总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但他们的数学语言实在贫乏,总结不是很到位。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2课时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掌握不好。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3课时

  除法对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难点,小数除以整数更是难中加难。对有余数的除法要补“0”继续算以及对0.2除以5这种也要补“0”的情况掌握并不好,因此在做练一练时出错较多,这些难点仍需加强练习。在12除以5这样的计算中,学生找不到小数点在哪点,前面学的知识还不是很扎实。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4课时

  这节课最为重要的是两点,一是通过学生的验证,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二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移动小数点的具体方法。同时,这节课的准备,还需要带领孩子回忆单位进率的知识。

  本节课,我在导入过程中,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存折结余款,让孩子猜测,体会小数点位置变化引起数的大小不同来引入,孩子有兴趣,也很容易明白。在规律探索过程中,通过对一个小数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它大小变化的现象,经过猜想及验证,层层深入,有条不紊的进行归纳,并形成最终规律:小数点移动的位数和0的个数相等,可以说在规律探索中,学生是真正参与并理解了。在移动小数点的方法上,我用移动卡片小数点,和画出移动轨迹的方法,从感受移动,到体验卡片移动,到独立移动小数点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怎样移动小数点的方法掌握了。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5课时

  这节课是对小数除以整数的练习,出错率比较高,尤其是第12题换算单位,对于小单位化大单位或大单位化小单位,什么时候乘以进率什么时候除以进率弄不清楚,或者单位之间的进率记不清,这是这一课的难点,平时应多注重训练,并注意做题方法的总结。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6课时

  教材是以解决小明家的房间面积为情境,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但我认为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比较,前者需要同时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而后者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计算方法可以类推,算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通过积的变化规律加以验证。所以,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推导基础。所以我没有按课本的编排来上课而是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教法上更多的依赖旧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7课时

  本节课,我想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方法,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出现以下错误现象:1、部分学生列竖式时,按照加减法的计算方式对齐小数点的位置列式,显然是对算理没有理解。2、积的小数位数数不对。在位数不够时忘记补“0”3、还有学生在积的末尾有零时,先划去0再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点小数点,从而使积的小数位数总是少一位或几位。针对这三种错误现象,我作了着重强调,并进行了针对性练习,效果基本理想。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8课时

  这节课是计算与保留近似值的结合。主要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和保留几位小数与精确到哪个数位之间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只是用保留整数和保留几位小数这样来表达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时候,学生当时的掌握效果就好了,但如果换个方式问:“把这个小数精确到十分位。”确有不少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也说明了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有义务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的含义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建立了保留整数和保留几位小数与精确到哪个数位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长远学习来说,是有利的。

  本节课在学完例9的时候,就让学生对积的近似数的求法进行总结,发现很多学生虽掌握了知识,但却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因此通过巩固练习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尝试总结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第二次进行表达时,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大胆而且准确地对积的近似数的求法进行总结。大大激发了学生成功的体验。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9课时

  这节课是对小数乘小数、求积的近似值的练习,我选择了开火车、板演等形式进行,出错还是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小数点不知道点在哪。在14题中,让学生掌握0除外,一个数与1相乘,得到的积等于原数;一个数与大于1的数相乘,得到的积大于原数;一个数与小于1的数相乘,得到的积小于原数这个规律,并能应用这个规律解决第15题,这打破了学生认为乘法一定越乘越大的思维定势。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0课时

  小数除以小数,在教学除法竖式时,必须规范。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即运用商不变的方法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后,怎么书写才能使计算准确率更高一点?事先我也进行了考虑。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小数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如何转化,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的小数点画去,为使学生看得更清楚,我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小数点划掉,再把被除数的原有的小数点划掉,向右移动,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通过一些课后练习及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巩固方法。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1课时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教学中我认为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 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这节课的重点正是要补0的情况,课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管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教师都能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思维状态才能充分展现,所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暴露无遗,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2课时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数乘除法之后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且已经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旨在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并且会根据要求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这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不尽时要取近似值;同样,在教学时,再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再一次发现问题,虽然得数能除尽,但根据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不需要很多小数位数,这时也要取近似值。 “求商的近似值与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环节时,我通过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3课时

  求商的近似值是一节计算课,它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是,求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习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也加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这节课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通过教给学生计算技巧,利用现代化工具减轻学生的计算压力,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4课时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 但想正确计算小数加减乘除法还有一些难度。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习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5课时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明确已知和未知,并采用分析法根据未知向所学知识靠拢,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等能力。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6课时

  这节课学的是第五单元综合复习,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就是小数的计算,是个难点,学生容易出错。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带着学生梳理一遍第五单元的知识点,即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积和商的近似值等,接着进行了计算练习,学生在计算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究其原因,除了粗心就是对小数计算方法的不熟练,这还需大量的针对性练习。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17课时

  在这节课中,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中的小技巧及一些探究性习题,即一个数除以0.1的商等于这个数与10相乘的积;一个数除以0.5的商等于这个数与2的积等等,并会用这些规律在不计算的情况下,比较大小。另外,在思考题中,渗透了分段思想,让学生首先判断是否超过了第一阶段是一难点。

  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第1课时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学生有主动探究新知兴趣,所以我本课中设计了分男女生抢答的游戏,这样通过男生的失败,男同学为什么会比女同学慢呢?这样就顺利的衔接到需要一张新的统计表,内容应该包括4张统计表的内容。由此激发了同学们的对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一起经历把4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知道表头为什么要分为3栏,每一栏分别对应的是横式还是竖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第2课时

  通过练习发现,对于数据统计的方法基本都能掌握,但是对于合计和总计的结果,学生较差的计算能力又一次暴露了,虽然在新授课时,学生自己强调了总计是可以验算的,但是在实际练习中,学生都贪快,没有进行验算,导致结果出错。学生对于收据的收集和整理很不擅长,在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时,发现部分学生只会填写表格,几乎不会收集数据,经过引导后,学生才说出了几种方法。对于在统计班级学生想学习的乐器情况时,班级纪律有些凌乱,有些学生在其中捣乱,有些学生没有参与,导致最后的数据出错。

  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第3课时

  在课上,我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知识学习的必要性,被吸引,进入学习境界;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整个过程,让学生统计搜集整理方法,形成条形统计图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老师关注学生参与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充分;学生的独立发挥和小组讨论充分时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拥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学习时给学生留空白。

  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第4课时

  节练习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读图画图能力。在读题答题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图包括哪些部分,并且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读图,这样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在画图方面,学生出错较多,对于每类条形图之间的空格要相等掌握不好,画图时也不注意美观等等,这些还需重点强调。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 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回顾策略的时间和空间少了点,虽然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在某些环节我还没有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2课时

  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通过例1、例2的教学让学生展示用文字叙述、字母替代后列举和列表格几种不同的列举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有序的列举,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特别是例2这样需要进行分类列举的,用列表格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答案一目了然,且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在教学中对表格的生成过程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学会借助表格进行有序列举。“练一练”我出示“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进行列举,而列表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启发学生:“可以借助列表的方式,也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 并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合作及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找到最佳方法——计算列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列举方法的多样化。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3课时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一种策略的学习,是通过学习掌握一种解答题目的技能技巧,是灵活运用方法的一种体现。所以,教材中的练习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怎样安排练习,使学生从巩固——掌握——形成技能。因此,我设计的练习题目不多,且精,有层次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变化要多样化,让学生变的灵活。但是在练习时依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不会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列举方法,在列举时考虑问题不全面,这还需加强训练。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1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图形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2课时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基本知识,所以在教学时第一个例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解,分析,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代数式并代入求值,完成后学生之间进行比较进而检查完善;在教学第二个例题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充当小老师,独立解决问题。本节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并强调了列出的数量关系式中的字母的取值范围。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3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比较难,学生对于具体的数量比较清楚,但是对于字母就没什么感觉。还有如何规范书写确实是个难题,很多学生习惯使用×号,数字没有放在字母的前面。因此这节课是对第2课时内容的练习,在做题时,出现字母多的情况下,学生容易混乱,找不到数量关系,或者不会用字母来表示数量关系,在给出具体值带入式子时,不知道要代入哪个式子以及书写格式更是不会,还有对加不加单位也是懵懵懂懂,这部分内容还是要加强训练。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4课时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化简形如“ax+bx”、“ax-bx”的式子,其实也是合并同类项。根据教材的安排,我也创造了一个小华和小芳摆小棒的情境,发现学生在观察图的时候主要以横向观察为主,得到算式3x和4x。生改变观察的方向。再引导学生纵向去观察,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用小棒7根,摆了x共需要7 x小棒。然后和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分析列出3x+4的和。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还可以加强: 1、加强数量关系的练习,数量关系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从学生的反馈看,学生会进行化简,但如何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却不是很熟练,关键就是数量关系不熟,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对4m-3m的化简少数学生出了问题,原因是省略乘号时字母前面的1可以不写。对化简的结果1a要写成a的形式不熟。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5课时

  本节课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基础和已有经验,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级运算的数量关系,以及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数量关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充分运用学生前面已有的学习经验,会求较简单的字母式子的值,让学生自主迁移、尝试计算,主动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字母式子的求值方法。通过思考、讨论、对比、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式子中的字母常常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要依据生活实际进行具体分析。

  在具体做练习中,学生的出错率还是挺高的,因为初次接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等,在给具体值带入式子时是一个难点,反复强调格式,大部分学生还是记不住,这需要针对性的多训练,帮助学生攻破难题。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这节课是数的复习第一课时,首先,我带着学生梳理了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交流整理关于正负数的知识,并进行展示,接着,从10.47这个小数入手,复习小数的意义与读写、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值以及改写等知识。最后进行习题巩固,有组长进行批改,组内订正,再集体交流。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学生掌握不错,但是细节问题还需再强调,例如加单位等等。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2课时

  这节课主要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小数加减乘除计算等。对于字母表示数,我强调了数量关系和化简的问题,但在做题时,学生的书写表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一部分知识掌握不牢固,还要再练习。小数的计算部分,总的来说,学生的出错率较高,归结原因,还是因为粗心,再者是小数点容易丢,尤其是在乘除法中,小数点的问题还是弄不清,简便计算也是一个难点,每题的计算训练必不可少。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3课时

  这节课是多边形面积的复习。首先,我带着学生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强调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不要忘记除以2。接着,带领学生梳理了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及单位之间进率和换算方法。最后,进行练习巩固。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还可以,但做题时除以2、单位换算、数量关系等问题总会出错,学生做题习惯的培养还很重要。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4课时

  这一课是统计图表的复习。复式统计表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其中“总计”和“合计”的算法需要强调,并且栏目的设置要与实际相符合。复式统计图相对难一些,学生作图时日期和数据容易忘记,还有一部分学生作图时扔不会看图例,导致画的图与图例不一样。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图或表回答问题,这一点掌握较好。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5课时

  这一课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复习。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根据题目选择恰当的列举方法,不仅可以列表,还可以画图等等。整节课上完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掌握不是很好,不能选择合理的列举方法,在列举时也容易遗漏,还要加强练习。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优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另外,新《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以上认识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把整堂课设计成“摸球游戏”活动课,设计了体验操作、猜测验证和综合应用三个活动来学习“可能性”。学生掌握的很好。

  不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事物出现的随机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改进措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有些事可能,有些事不可能。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的第一课时内容,教师在这节课中关键把握了两点:一是抓住了数对的数学本质,把看似简单的内容上出深度和厚度,二是关注了学生的真实起点,很好地帮助学生从对生活位置的认识,提升到对数学位置认识。

  一、抓住数对的数学本质,循序渐进。

  确定位置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遵循从区域范围到精确表示的一个过程,一年级上册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五年级上册使用数对,精确描述物体在点上的位置,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在本课例1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四个层次的设计,让学生逐步感悟、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第一层次,创设情境,让学生随意表示位置方法,感受到二维空间上确定位置存在的必要性。第二层次,依托原型,明确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第三层次,逐步抽象,过渡到用数对的方法确定点子图上交叉点的位置;第四层次,应用方格图,在不断抽象、方法不断简化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坐标思想的本质。

  二、关注思想的逐层渗透,层层深入。

  数对的发现和使用,对数学界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它的价值在于发现一个几何的对象,可以用数来描写,而数所满足的关系就是方程。因此在小学阶段,用数对确定位置首当其冲便是坐标思想的渗透。小学阶段,学生所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只是直角坐标系的雏形,需要让学生对“唯一确定的直角坐标系下,一个有序数对与平面上的点是一一对应关系”有基本感悟,因此在例2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四个层次予以不断深化,渗透坐标系中原点和方向的意识。

  第一层次,在教学中多处渗透先列后行的意识,如从左往右,从前往后出示箭头,这其实就是指名了关键要素之一“方向”。第二层次,教师明确地点出了关键要素之二“原点”(0,0)的重要性,因为对于确定位置而言,原点即参照点恰恰是第一位的。小学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但从有利于后续学习的角度分析,教师不得不提。第三层次,让学生对同一张方格图展开研究,利用写出不同的数对展开比较、辨析,深度感知“任意两个有序的数都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这些都是坐标思想的集中体现。第四层次,从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回归生活实际,教师还让学生了解了一维的围棋、二维的'国际象棋以及三维的地球经纬线。所以本节课教师对于模型思想的构建绝不是固化的,而是一个具有生长性的生态过程。

  三、把握学生的需求走向,自然生长。

  首先,教师以从教室中的座位图中找小军的位置为学习起点,借助观察角度不同、表示方法不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要有统一的观察标准和表示方法的学习需要,感受到二维空间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其次,介入“列与行”的概念教学,不作任何无意义的探索,直接把把数学的规定教给学生,简短而又明快,自然高效;第三,通过开展“限时记录位置”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化的表示方法,交流创造意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不仅仅只是单纯“创造”数对,而是用自己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在互动交流中适当引导,逐步让学生感受到统一规范描述数对产生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同一行、同一列数对特点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形成同一行中,行不变列变;同一列中,列不变行变的基本认识,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构建整体的思维模式。整个过程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作了充分而客观的预设,环节流畅,过程清晰,真实而有效。

  四、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步步为营。

  本节课中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使用始终做到高效整合,使得整节课一气呵成、主题鲜明。从开始教学所使用的座位情境开始,到中间部分的根据点写数对,再到方格纸上找数对,观察同一行、同一列数对的特点,教师都是建立在同一张方格图中的,使得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习的知识万变不离其宗,将这些知识都清楚地建立在了平面坐标系上。最后的图形变形组合练习部分,从梯形变形为平行四边形,再到平移梯形,每层练习环环相扣,一脉相承,在逐步升级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研究思维也在逐步升级,使得整个探究过程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的快乐的学习过程。

  古人认为“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魄”是粗粒重浊的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魂魄协调则身体健康。本节课,教师牢牢抓住数与点的一一对应性,正是明确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灵魂”所在。从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个结果而言,若离开了深刻理解的前提,学生岂不仅是机械模仿而已。所以,有了数学思想之魂,才可能真正拥有数学事实之魄。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上节课讲完例7后,时间仓促没有练习,心里很没底,因为在整数乘法的简算中孩子们就有问题,于是紧接着安排了一节习题课,一来处理积攒了几天的习题,二来巩固一下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先处理的是昨晚的作业,处理过程中让我对孩子们有点刮目相看了,在用简便方法计算4.8*0.25的时候,我在课前预测就是用结合律,先把4.8写成4*1.2或8*0.6(因为后面有0.25),在课堂上孩子们踊跃发言,两种预测都出现了,我正准备说下一个题,这时候丁维佳举手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赶紧让她站起来说,她说用了分配律,因为有0.25,所以要找4或8,而4.8又能拆成4+0.8,所以这个题用乘法分配律做也可以简便。我听完后给予了大大的'肯定。课后也对自己课前备课预测做了深刻的反思,是啊,要是这个孩子没举手,是不是这种方法就与我们班孩子失之交臂了?真是应该做好做足做充分预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在以前的教材中,并没有安排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可不规则图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随处可见,因此北师大版教材就把这一内容编入教科书中,要求学生掌握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的脚印》就是这一领域的一个内容。

  每个孩子都经历过婴儿时代,可现在回过头去看自己刚出生时的脚印,都觉得小得不可思议。从而怀着兴奋而好奇的心情开始了本课的探究: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被激发了上来,都积极投入地去寻找比较合适的方法来正确估算脚印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因而得到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有的用数格子的;有的把脚印看作近似的长方形再来计算;有的看作近似的梯形来计算;有的看作近似的三角形再来计算……虽然方法各异,结果也有误差,但孩子的思维是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有的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的同学为了使结果更精确一点,居然以半格为一个单位认真的数着,结果精确到十分位。这样,在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索下,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标。所以在探究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是多少时,就不再有悬念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反思本课教学,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为孩子们创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学得积极、主动,思路开阔,方法多样。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暂时的困难,但在我的隐性指导下,孩子们能很好的完成学习活动。这使得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互动生成的课堂。可不足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估计值与准确数值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如何有效缩小误差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找因数》教学反思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新来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教学平台,没有这种常规公开课的演练也许我永远只能原地踏步。再次,我要感谢前来听课的老师,谢谢你们能在教师节这天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听一个几乎没有经验的新教师的课,还有课后你们对我真诚地点拨真的让我感动很多,感触很深,值得我好好反思。

  1.要紧扣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难点是找出某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而学校的数学骨干陈再锋老师更精准的定位不得不让我折服,他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的找;难点是找的过程中能有序思考,避免重复和遗漏。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课堂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作为教师,真该好好炼就这样一双火眼金睛,责无旁贷!

  2.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找因数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课题,单纯的让学生用乘法或者除法算式找出某些数的因数会让人提不起精神。对此,许承妙教导主任建议,可以用“学生排队”、“学生植树”等为例,在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该怎么样排,在充分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乘法算式,教师只需稍加说明就能找出某个数的全部因数,从而掌握找因数的方法。这样不仅能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地重复再现,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此后,我将时时牢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并努力付诸于实践。

  3.要从关注自我表现转变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情绪、情感态度等。

  我想这应该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一个较高境界,需要每位老师不断地学习探究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真正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学生的差异,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了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不足之处:再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时,学生不想列算式导致因数找不全,所以我强调必须在草稿纸上先列出一个数的所有算式,再找因数,这样学生就不会出错了。

  在以后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容不得半点偷懒。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在充分的研读教材后确定重点是掌握求路程的两种解法,难点是理解速度和,根据新课程理念,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另外为了突破重难点本次教学大量运用了多媒体演示,通过讲授我总结成功之处。

  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2.新课标在4-6年级段中指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学生通过尝试、交流,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基本上都得到了证实。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充分体现了主体作用,而教师则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上没有一个知识是教师强塞给学生的,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自己得出的。

  3.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各个环节的作用都得到了体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解简易方程,是依据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种方法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

  猜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历等式的变化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为猜想等式的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一旦作出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任何猜想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确定是否正确,而验证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用天平称一称,验证自己的猜想,以一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认识了等式的性质,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也要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的设计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合作操作中,已经对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能够大概地说出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而又一次让同学之间同桌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体现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什么要减去3”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有针对性地指导了书写的规范性和检验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显示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练习中学生加深了对“方程的解”的认识,抓住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这一依据去解方程。不同层次的练习照顾了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3X=8.4对等式的性质进行了拓展,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交流学习的收获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1-11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6-08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07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篇01-14

数学教学反思08-22

数学的教学反思04-22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9-1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