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7 16:37: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册都安排有两单元的古诗文,其中古文所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古文一般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显。所描绘之景也易为学生所理解。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多采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及描绘的意境相似之处,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意境,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在学生解决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之后,抓住“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在作者听来,这里的鸟叫声是多么动听悦耳,仿佛就是一曲美妙婉转的乐曲,而在杜甫笔下所描绘的鸟叫声“恨别鸟惊心”却让人感到心惊肉跳。猿叫更是一种最凄厉,最悲伤的一种动物叫声,《山峡》中郦道元的笔下猿鸣却是“哀转久绝”、“猿鸣三声泪沾裳”。许多人听来都感到悲伤凄凉,而作者却是百听不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描绘、感受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这样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对本文作者时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及对人生有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得透彻。同时让学生朗读背诵《春望》一诗和《三峡》一文使旧知识得到巩固。

  求知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兴趣与求知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课堂实践也证明,当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思想活跃、思路开拓、思维创新、想象力飞扬。并且突破课堂的界限,走向课外的广阔天地,涉猎更广博的知识领域,一直指向学问的苍穹,以焕发出灿烂的智慧光芒。学生求知欲的引发,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扩大更新知识、丰富经验。勇于开拓创新,营造新鲜活跃的课堂气氛,打造独具魅力的课堂品牌,让学生对你的每一堂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设计了一段《万泉河风光》的录相。万泉河的“奇山异水”,让学生骤然生趣,万泉河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荷希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令学生们赞叹不已、兴奋不已,我及时让学生说出万泉河奇在哪里,白石岭异在何处,学生涌跃发言,从而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课堂兴趣。课文中类似的问题都在他们的兴趣中一一化解。

  教师的“授之以渔”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如在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的课堂教学中,我先布置学生自读,试译全文,由学生的翻译代替传统的串讲,在学生有疑惑之处稍加点拨,学生领悟其意后亦能顺利译成白话文,然后自行解答教师出示的问题,如文章如何描述自富阳至桐庐一带的“奇山异水”?“山”之“奇”之“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特征是什么等问题。之后学生自找问题,师生共同答疑解惑。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本文的板书,有一个后进生设计如下:

  水:清澈湍急

  富阳——桐庐

  山:雄奇轩邈

  这个设计虽然没什么“出彩”之处,但当我向全班同学展示时,却获得了一片掌声,要知道,这可是他第一次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这怎么不令人欣慰呢?我请学生对此设计进行评论,一位学生说:“此设计简单明了,表明了从富阳到桐庐一带的山水特点,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亦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设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只是引导、点拨,学生却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地位得到凸现,真正地“凸“于教师之上。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2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介绍苏轼咏富春江的诗歌等。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如《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修改稿的[合作探究,深入赏析]环节中,设置了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提供了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的.平台,因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在文言文的阅读上,不应只要求能读懂文章本身的内容,应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更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的、有创意的问题。赞赏学生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3

  今天上课后,感觉那里少了点。《与朱元思书》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了两课的写景散文,应该可以做到自学,就按照课表要求,学生自己来读,来学,来说。可结果还是不理想,学生读的没有感觉,干巴巴的喊,机械的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内容,成了口号,该怎么读照例不改!

  我一直的理想是,愉悦的教书,学生高兴的学习,师生共同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梦总归是梦,学生不爱学语文,更谈不到兴趣,还是我的问题!

  《与朱元思书》很美的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片优美的骈文。重点围绕奇山异水展开,异水异在它缥碧的颜色,在它千丈见底的清澈,在它甚箭若奔的急湍上,真是异常!奇山是本文的亮点,也是最美处,山之高的两岸高山,更体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山像人一样,有了争胜的行为,争着向上,向高处,向远处伸展,找一个争强好胜的山峦,好一个吴均,到底是山争胜还是人争胜呢?为下文埋下伏笔。

  这篇文章难吗?我感觉不难呀,文章很美,景美文也美,语文课当然要学文的美了!用了不同的角度,用了不同的修辞,用了不同的动静,虚实等,揭示景物美可以平息那一份争名逐利的心,然后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作者的心志得以展现。好一个醉心山水的智者!好一个沉迷美景的'仁者!天地之大,唯有内心平静者最幸,希望学生们能欣赏美好的自然山川!

  学生们表现的不理想,可能是基础太差,他们不懂得,不理解本文,何谈喜欢与否。也可能他们喜欢不愿意说,想做一个沉默的学生,不屑于交流,不屑于谈论。还可能是老师不会引导,学生无从说起,有点老虎吃天无处下抓的无措感!

  最有可能的是,我的引导及课堂教学欠缺,影响学生的发挥。这真如于漪所说,一辈子教书,一辈子在学教书。我呢十几年教书,一直在反思教书,自己的课怎么就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生怎么就不爱语文。这一课也是如此,怎么提升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如何让他们参与其中,动脑思考问题。

  我设计的问题是读通课文,感知内容。感知怎样的奇山异水?可能我的问题太大,学生无处入手。也可能学生对课文内容把握不到,谈不到分析。可能……

  常思常学,可能找得到原因!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4

  本课,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平台,争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5

  1、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在教学中,我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结合文章体裁,我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总之,这节课既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与其他同学对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6

  镇沅恩乐镇中学张瑞玲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李树萍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关心,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优点: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可惜的是音乐因设备问题没有。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学生身边的奇山异水,优美的画面与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情景导入。营造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例如第一次设计让男生齐读,是男生相对读的不是很准确,让女生注意听,女生相对比较细心,让学生拿起笔来做记号,旨在培养学生的圈点勾画的习惯。 最后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强调容易读错的音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学习朗读的韵味及节奏。第三次一二组读课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针对学生情况,先自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的可以和同桌探讨,还可以询问巡视的老师。采用反译的方法检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此部分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通过以上学习,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第1、2题难度较小,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第3题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质疑探讨。第五次全班齐读,要尝试根据减字背诵法背诵课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注重朗读。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三、注重背诵。景东四中8年级(5)班是平行班。对于有一点文言文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应该没有多大难度,但根据平行班的特殊情况,我还是尽量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力求在短短45分钟里背课文。

  四、注重写练。

  学完课文后 ,我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展出了一幅身边的山水图片,要求同学用笔仿照课文描写身边的奇山异水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第四个环节忘记了阅读,还有应该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然后再分各种形式的读,尽量采取全班齐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但最后也只是让学生有提示的背诵,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

  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第三点,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字、词、句的落实只是蜻蜓点水,强化字、词、句的落实和检测。

  第四点,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加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第五点,更要读出感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第六点,加强普通话,每一天都要加强练习,多听多说,努力去掉乡音及不准的音。 总之,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有效。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7

  《与朱元思书》编者安排在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第一篇,此文是一篇只有144字的短小精美的山水小品,景物引人入胜,情感朴实真挚,文字简练隽永。文中没有生僻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课下注释详实,学生学起来应该没多大难度。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想改变“朗读课文—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字词解析—文章翻译—内容分析”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希望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紧扣“语言”这根主线,通过学生读、说、议来达到“理解积累关键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妙处,体味作者情感,了解古人写景艺术”的目标。以此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既是阅读的例子,也是写作的范例。然而教学效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精彩的发言,没有动态的生成。

  在“重言轻文”的课堂,教师多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传授,照本宣科,而无视生动形象文言语境,课堂普遍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逐字逐句地串讲课文,对每个字词都不放过,还苛求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出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学生在机械重复、死板琐碎地抄录背诵中忙得不亦乐乎。在“重言轻文”的课堂,教师只重视教师的“言”,而忽视学生的“言”,这里的“言”是指言语表达,课堂成了典型的满堂灌,死气沉沉。学生即使“言”也大多停留在解释词句、翻译句子、理解性填空上,而缺少融入文中生动形象、优美意境等有创意的表达。长期以往,文言文教学陷入学生怕学文言文,教师怕教文言文的境地。

  与“重言轻文”相对的是另一个极端是“重文轻言。”“重文轻言”的课堂,有的教师喜欢把文体、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讲得无一遗漏,还用许多时间介绍作者的趣事、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作品的写作特色,甚至花大量的时间讨论作者的情感态度、评价文中人物的做法等等。对于文中的语言知识却讲得十分简略:实词仅止于课本下面的注释,虚词只是就句子讲讲其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也仅止于把句子疏通。在这样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辩论、模拟表演等花样很多,课堂一片热闹。在重文轻言的课上,有的教师标榜着对文言文的张扬个性理解与即兴发挥,滔滔不绝、激情满怀,却忽视文本之“言”所包孕的文化信息,结果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文言知识不落实,碰到具体的文言文读不懂,在蒙与猜中苦苦挣扎。记得宜昌市中考考过一道题“维舟处处是花开”,解释“维”的意思,据说这道题得分率不高,结果很令人吃惊。因为在七年级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地维绝”的“维”解释为“绳子”,结合词类活用知识,结合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为“用绳子系”。由此可见“重文轻言”的课堂,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后,对于古代汉语中的语言知识收获甚少,即使有一些收获,也显得很零散。

  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文”“言”并重。所谓“言”就是言语形式,“文”指思想内容,“言”与“文”是文言文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文言文既要重“言”,又要重“文”,应立足于“言”组织教学,在教学“言”的过程中重视融合“文”的内涵。重“言”就是要重视词语积累、重视古汉语语法、重视句读与诵读、重视文言语感能力的培养;重“文”就是要率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悟文言文的丰富文化内涵,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当然每一篇文章无论从“言”还是从“文”的角度都有许多点值得教授、挖掘、探讨,若都兼顾到不仅时间不够,还会凌乱不堪。因此并非每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落实文言和关注文章、文化,“言”“文”并重的理念应着眼于整个的文言文教学,否则有限的课堂是难以承载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年级、单元、课文整体把握,灵活安排。譬如在七年级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八年级重点放在培养语感、学习古人写作技巧、语言的品位上;九年级重点文言词语的归类梳理积累,放在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文章的鉴赏感悟上。在单元教学中,一个单元四篇课文,也应有所侧重,如精读课文可“言”“文”兼顾,略读课文要么“因言悟文”,要么“由文带言”,灵活处理。同类型文章在教学中可采用层层推进方法处理。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描写山水的文章侧重于“言”,那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同类型的文章就可侧重于“文”。

  上面仅仅是从教者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文言文,学生如何读懂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因此教者既要教会学生学习“言”的方法,即要会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又要在文言文课堂上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还要教会学生理解“文”的方法,即怎样从具体的“言”去理解文章、文体、文化、文学、人文的内涵。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言”与“文”结合,教者还要注重教学生学;教者既要教知识教“实”,又要教方法教“活”,更要教“文”教“美”。

  愿我们“文”“言”并重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给文言文教学创造一个春天,让教师不再怕教文言文,让学生不再怕学文言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8

  《与朱元思书》一文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全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自读,在自我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学期培养的赏析作品的能力,由学生自己去多角度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这节课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我至少深刻地领悟了以下两点:一是要提让学生有回答欲望的问题。要通过科学设置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所提的问题若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又何愁课堂气氛不活跃呢?二是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潜力。过于简单机械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昏昏欲睡,而富于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则会令课堂迸射最耀眼的火花。学生在教师别具匠心的铺垫和启发下会带给语文课堂极大的惊喜,而这份成就感也将伴随学生今后的学习历程,不断生发积极的心理暗示。

  这节课还用它的缺失促使我反省:在课堂前半段我语音生硬、语速过快、对学生的点评用语单一、课堂气氛偏冷;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踊跃发言、情高涨,显然仍有佳作,我却没有多给学生一点机会,而是抢时间把自己写的话展示出来。在课后,我深深反思,发现之所以有这些缺失,仍是一种观念一种心理在作祟,那就是教师太把自己当回事。我过分地关注了自己,所以才会紧张,才会导致语速过快,才会导致对学生的点评过于拘谨死板;我过分相信自己一定比学生高明,所以才无视学生高举的手,偏要展现自己的风采。我一向自鸣得意于自己是一个非常尊重学生的老师,而这些真实的细节暴露了我骨髓深处的不平等。

  这是我一生无数节课中的一节,我会把它留给我的思考和领悟带到我的每一节课中去,我会用自己的行动捍卫课堂上真正的师生平等。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9

  《与朱元思书》是文学家吴均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通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0

  809班虽然是学校的尖子一班,可在我的眼中,他们很多人的语文素养是一级烂。不说别的,单说课堂气氛,简直是不像样子,太沉闷了。因为,他们中的很多同学都不愿意主动的去思考,也不会主动地去表达。因此,上课的时候,也仅仅是几个学生举手。这好像是老师和几个学生预订好的节目,上课就是老师和那几个学生的表演,而不是大家一起学习,相互探讨的课堂。

  对于此种情况,我是冥思苦想。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灵感。那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于是,我马上把我的这个灵感变成措施去实施。

  我先是问学生对这个题目的`理解。接着介绍了作者有关的事情。然后就让学生朗读课文。朗读完后,马上进入分组学习的环节。

  我把这篇文章分成四个小块,让每一组负责一小块。并且事前声明,每一个小组都选一个代表出来翻译,其他各组要用心地听。如果这个同学翻译的地方出现了三处错误,就让这组的学生受罚。还强调每一组的学生要注意,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个字词不懂的,就问管这组的同学。如果没有人帮你解决,就扣他们分,就罚他们。

  结果,效果不错。原来教到文言文就伤脑筋的问题也不复存在了。因为,文言文如果单纯的让老师来翻译,无论讲得多么的精彩,对学生的帮助是不大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这个课堂中去,他们只是被动的听,结果呢?可以想象就知道是怎么样。

  因此,我的这个教学方案的展开,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让他们去发言,让他们去找疑难,又让其他同学通过他们的发言中去寻找他们的不足。我觉得这样的策略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那么,课堂的效果也就体现出来。

  最后,我这个当老师的再来翻译一遍,然后强调了这翻译的时候,要尽量做到连贯性。该省略的地方要省略,该补充的地方就补充。该调换的地方就调换。

  我相信经过这样的过程后,学生会找到学习的乐趣,真正的学到知识的。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1

  以前,我上文言文时,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处理练习。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大约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喜悦。

  我现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我把以前翻译课文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没有人打瞌睡。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能翻译了。我感觉这堂课很成功,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

  这堂课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让我这样去尝试的;1、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组老师就讨论,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学能让学生喜欢,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翻译课文,学生只是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不知道。别的文言文,学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啰。于是,我便有将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课文的时间解放出来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与魏书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讲道;魏书生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上了一节语文课,也是文言文,课题是《晏子使楚》。魏老师上这课时,也没有翻译课文。然而,上完这篇课文后,学生们都能翻译课文,听课的老师们都很满意。魏老师的课,给了我理论上的指导,坚定了我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信心。

  今后,我将继续这样去实践。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2

  【设计理念】

  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在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熟读成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志趣美。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

  1、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这里是富春江的几张图片(看课件2),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请看学习目标(看课件3)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任务比较艰巨,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紧张地自主学习,顺利地达到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检查预习情况,知道本文作者的举手?(预习时注意了课下注释,很好!)

  2、道本文体裁及这种文体特点的举手?(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3、那么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一)(出示课件4)

  自学指导(一)

  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板书学生提问的的字于黑板上。

  可能读错的字词:

  转 缥碧 轩邈 见 横柯 急湍

  三分钟后,则指着黑板上的字问:会读的举手?指名会的学生读。

  2、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比谁读的正确,声音响亮。愿意读的举手。

  x x,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3、生轮流读,有错即停,指名更正,师板书读错的字与黑板左侧。

  4、生齐读课文(配乐朗读)。

  四、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二),准备译讲课文(出示课件5)

  自学指导(二)

  请读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译讲。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六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译讲课文。

  2、生自渎,自译课文,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译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并板书于黑板中间。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3、(6分钟后)师:能译讲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开始译讲课文,这几个疑难词句,在译讲时一并解决。怎样译讲呢?请看:(出示课件6)译讲方法:

  逐句译讲,即读一句,解释词,最后翻译这一句(人名、地名不必解释)

  4、这一排同学用“开火车”的方式依次译讲,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错误。(如出现错误,问:能讲对的举手?指名许多学生回答。如无人举手,教师讲解。)

  5、生可能有以下难翻译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

  点拨:[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生在译讲过程中,可能有些内容没有补充出来,师提示: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如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

  6、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如有疑难,可以提出来。如有疑问,老师个别辅导。

  7、齐读课文,如果时间来不及,就不用了。

  五、课堂作业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出示课件7)出示课堂作业

  1、 背诵课文:

  请大家练习背诵,读一点,背一点,背不出来的,再看看书,可以自己背,相互背。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背诵。

  2、5分钟后,问:能背的同学举手?

  如果举手少,就让学生再读;如举手多,就指名背诵。

  3、检查背诵

  同桌背;

  齐背(不熟练的可以翻翻书)。

  继续出示课堂作业(出示课件8)

  4、请读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读了课文,你有何感受?[美]作者面对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学生讨论后明确

  [不仅富春山的魅力很大,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探究、练习二 [解决探究练习二]

  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

  奇山──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视觉和听觉结合)

  异水──水之清澈(深、清、急)[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湍甚箭]。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师:下课

  六、作业设置(出示课件9)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3、同学们,请那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教学反思】

  我带着相信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想法走向学生,在课堂上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第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理解字词全部下放给学生”,但不是完全甩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妙处,在课堂上,师生是平等,互动的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充分体现。第二点实验理念,转变方式,我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还多了一层美,即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以及由语言的隔阂所带来的想像美、再创造美,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学生创设想像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得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正符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提出的诵读要求。

  【板书设计】

  奇山 山之峻峭

  异水 水之清澈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3

  这篇小品文,文质兼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及手中的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是很容易的事。因此我决定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一下,让学生先自学,自学的内容主要就是翻译课文。熟记课下注解,对于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由师生共同探究。剩下的时间,就做随堂练习,当然是闭卷形式。

  一节课我讲了20分钟,剩下的时间学生做题,等我把卷子收上来一看,很生气,学生做得非常不好,只有二三个孩子做得可以。从学生做题的效果不是看出来孩子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听课的效果不好,认真听讲的学生很少,教师讲完的题,原封不动的拿来给他们做,他们竟然没有一点印象。

  (二)学习严重的缺乏主动性,甚至可以说没有学习的意识。

  (三)没有家根本就不看书。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对我教师来讲,可能是我说话的语速太快,对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还没等他们反映过来,我就讲过去了。学生的理解效果不好,这可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以后教学中我一定要改,我这个毛病我心理有数,但就是改不过来,尤其是我说到激动处,语速更是放不下来。怎么办呢?

  是不是我的教学还是没有走近学生的心理,昨天,我慷慨激昂的说了大半节课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但从今天听课的状态来说,没有多在改变,或许我太着急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教育需要耐心。教育更需要恒心。我不应灰心,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一定会改变的。当然是向好的方面。

  从学生角度看来,学生还是没有学习状态,很多孩子就是在装学习,其实心不在那里,因此才没有学习效果。看来,我还得与他们交流,真正的走近学生的心理。当然改变孩子的厌学心理也不是容易的。我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4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简练精彩的山水小品文,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字既千锤百炼有生动晓畅,基本上使用四言和六言句式。这样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有学生范读,录音听读,学生跟着感觉自由读、全体学生齐读等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感悟、积累。

  在疏通课文,研读课文环节,我没有一字一句地讲解,而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词句,最后由全班讨论交流,这样虽然花的时间多一些,但我觉得效果是好的。学生通过互助合作得出了答案,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5

  优点

  1、《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教师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教师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教师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为拓展学生思路,教师让学生把作者换成自己,提出问题:假如是你去富春江游玩,请你写封信或打个电话告诉自己的朋友富春江的壮丽美景。这一问题的延展,不仅要求学生对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要进行想象性扩写表述,还要求他们运用到信件格式或口语交际的知识。这对他们综合性知识的扩展进行了训练。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2、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

  总之,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02-06

实用的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04-04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汇编九篇04-26

静夜思教学反思08-31

《静夜思》教学反思09-29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11-28

《静夜思》教学反思15篇01-25

《静夜思》教学反思(15篇)01-28

一元一次教学反思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