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13:22: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常用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常用15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功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

  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

  针对这样一篇需要学生积累背诵的美文,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感悟和品读两个方面,所以我决定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下几个亮点:

  1、四年级是个比较特殊的年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比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了突出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努力做到目标的整合。比如在教学设计时我从课后3的八个描写泉水的词语抓起,先读准字音,接着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总的描写济南众多泉水形态各异、声音各不相同的句子,再由句子串起对四个名泉的整体感知,在这种整体感知中也感知了课文的结构。

  2、这篇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和写法也很相似。介绍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描绘。所以我把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位置,名字由来和特点。

  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其中有几处细节,还需要好好反思和改进。第一,上课时我比较紧张,这就让我上如此美的散文底气不是很足。第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先自读第二小节找出珍珠泉的特点,这问题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太理想化。说明我当时准备不够充分。第三,学生感悟的不够多,没有真正的.从文本中感悟到美,就更不能内化成朗读了,学生的感情没有得到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了教师在上课之前挖掘文本的重要性。所以需要我们首先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其次要充满智慧地深度开发教材的教育资源,“用好”、“用活”、“活用”文本资源,最后在具体的教学中动态生成最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

  《游山西村》是一首古诗,作者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村民纯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是最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了古诗之后,谈一谈自己对题目的认识。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写了自己到山西村游玩的事。那么,作者游玩的高兴还是不高兴呢?我请学生自己读古诗,根据自己的朗读说一说自己的感觉。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玩得很高兴;另一种认为玩得不高兴。

  我没有及早下结论,而是要求孩子们自己再次阅读古诗,通过对诗中的词句的理解,看作者究竟玩得高兴不高兴。

  学生利用抓字眼的方法来学习前两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莫笑”就是“不要笑话”。我趁机追问:“这是谁说的话?”孩子们说:“这是诗人说的。”有的说:“这是村民说的。”我启发他们想象:“当你在家里招待客人的时候,会讲一些什么客气话呢?”孩子们马上顿悟:这是村民对客人讲的客气话。有的学生甚至为我们模仿村民说的话:“不要笑话我们农家的'腊酒浑,虽然不好看,可是味道很好。不信你们尝尝。”读了这句,孩子们把村民们好客的热情体会出来了。

  “丰年”是丰收年。孩子们想象到:农村丰收了,腊月间就要杀猪宰羊,准备腊货,到过年时一家人欢欢喜喜聚集在一起。甚至还有个孩子通过“鸡豚”二字想到:这里的鸡豚并不仅仅指“鸡”和“猪”,“鸡”还代表了鸭、鹅那些有翅膀的家禽,“猪”还代表羊、马、牛等一些家畜。这是我备课时没有发现的。

  学到这里,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诗人在山西村玩得高兴吗?”这时,所有的孩子都认为:玩得高兴。我特意问开始认为诗人不高兴的孩子,他也同意了这种说法。

  教学结束之后,我感觉这个教学片段是成功的。从这里我感悟到:

  1、“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这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当学生的认识没有统一,或是没有达到教师认为的高度或深度时,教师不必端出正确的答案,更不必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教师此刻要做的是,将学生的答案搁置一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次的阅读,使他们自己感悟到文本中蕴含的情绪。此时,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楚。

  2、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所营造的意境。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导致他们对文中的一些自词句难于理解。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恰当的办法,或简练的讲解,或巧妙的点拨,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例如,在理解“莫笑”这个词语时,有的学生一度认为是诗人说的话。然后我结合生活中小主人招待客人的情景,使学生悟到:这是主人——村民说的客气话。接下来的理解就顺利了。

  3、当学生有了新的见解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前面提到一个学生对“鸡豚”的新见解。本来学生已经理解了“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可是这个孩子还是举手要求发言。如果我当时拒绝了他的发言,那么我们就不会听到那独特的见解了。

  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可能会更好:

  1、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如:查字典理解词语,小组讨论体会诗句蕴含的情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感受诗人的诗情。

  2、诵读方面不够充分。例如在学习了前面两句之后,我让孩子么读出高兴的语气,部分孩子做到了,还有部分孩子们没做到。但是为了赶时间,没有进一步要求孩子们诵读。在朗读时,没有注意诗歌的节奏,而且诵读的形势比较单一,齐读较多,个人读较少。应该多种形式来诵读:同桌互读、师生合作朗读、小组朗读等。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4

  现在的课堂要求教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除此之外,课堂上应“读”字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尤其是古诗教学,只有让学生在吟诵中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文本。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对古诗文的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下面以我前段时间刚教学过的《题西林壁》为例谈一谈:

  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

  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诗句里字词的意思就应理解,把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释2、查阅字典、词典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因为我们的教室在二楼,课堂上我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整个学校,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一楼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学生操场的景色也看不全等。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诗来有滋有味。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有待完善。如:

  一、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不足。这首诗很简单,学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总怕学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课堂上有时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

  二、拓展延伸地不够好。对于庐山的介绍、作者的介绍不够到位。联系实际太少,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总之,这节课我认为有优点有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希望能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5

  这首诗歌,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在作者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些富有童真童趣的诗句,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由总到分,再从分到总的方法。开始我主要通过反复朗读,先让学生找出作者在文中主要写秋天的哪些景物,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板书:

  秋风秋阳秋实求香秋色

  再让学生在文中具体找出这些句子朗读,概括出各自的特点。让后把重点放在最后两段上,特别理解“汗珠”的意思和珍藏树叶,等词语再总结出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很快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在回答补充习题上的作业时也能游刃有余。如:为什么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空气更甜更好?我根据本文是诗歌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带学生走进课文的优美意境中,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里。在品秋这一环节中,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

  课后,我还让孩子到校园里,到公园里,村子里寻找秋天的足迹。这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6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思想上没有重视,认为让学生读读说说就行了。但是上起课来却感觉不是这么简单。以下是本课的授课感受:

  1、没有吃透教材。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童话。告诉人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的这一人生道理。虽然文章主旨明确,但要深切地体会语言、感悟哲理则有一定难度。刚一进入课文,自己就感觉不知从何入手才能让孩子们感悟道理。以至于学生大谈对幸福的理解,而脱离了文本。

  2、抓住文本,展开想象。当学生谈到对幸福的认识时,我意识到要及时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文本中去。当学生说“我考了好成绩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我救活一只小鸟把它放回大自然、我种的菜收获了”时,我便引导学生进入“幸福是什么”的追求中。启发学生带着“三个牧童做了一件什么事而得到了智慧女儿的赞扬?”“三个牧童十年后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吗?你怎么知道的?”的问题自能读书。然后再集中探讨第一个牧童的幸福历程。在反复理解与朗读后,问:他是怎样帮助别人的?引导学生不断地从语言、动作、神态、情感各方面去体验白衣天使的奉献历程,去体验救死扶伤的神圣与庄严,从而真切感受帮助别人而获得幸福的愉悦。学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含义。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的语言,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地方,并说说美在哪,然后再读,深入感受美。

  第二,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石狮子有什么姿态,并说说游完颐和园后的'感受。

  第三,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按游览顺序并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校园。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时,所用的方法不是很好。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8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个性化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手段,通过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层层递进地加强情感的培养,体味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谈理解,然后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比如: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你这位老舍先生太喜欢这只猫了,等等。这样也就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发挥了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我还结合了这篇课文渗透了学生在写作文和日记时所应注意的写作手法,比如:写作时要发挥想象,善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通过准确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等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遵循这个原则,这节课我在课上以学生谈理解、谈感受为主,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完《猫》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除感动之外,还反思了一下这节课的得与失。

  得1.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我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句,最终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比如:抓重点词语乖;抓关联词语任凭……也;联系课文理解古怪等等。

  3、挖掘了文章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缺陷:

  首先,我的语言不够精炼:课上我的激情,情绪不够到位。如果多注意用儿童语言巧妙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而且,我今后要继续加强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并且,应多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故事性非常强,我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课文所有传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完生字词后,就让学生标段后,把课文分成几个大部分方便学习,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的课堂其实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也可以同桌、四人小组读书,学习任务是通过读书可以了解文中的三个故事,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明白文章所传达的感情。

  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他们有的`自己读、有的和伙伴分角色读,有的还把对话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来,在活动结束后,我再组织学生全班一起学习课文时,已经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和他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已经有所感悟。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对于学生读课文,放手也是一种好方法。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0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是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一、成功之处:

  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我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会预习的优势,在展示课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进行课文内容的展示的时候,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进行,迅速理清全文脉络。

  2.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比如学生在展示课文的第二段时,能抓住数字说明的方法来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但是仅从数字让学生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是很困难的。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想到了用我们的教室、全校学生总人数作为参照对象。我先问学生我们的这间教室大吗?他们说挺大的。我又问他们我们学校学生多吗?他们说很多。接着我告诉学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个平方米,我们全校学生数大概在1200个左右,然后我让学生去计算一下三个俑坑的大小和一号坑大小分别相当于几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和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分别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几倍,他们计算出的结果是:三个俑坑大小相当于956间教室的大小,一号坑的大小相当于713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10倍,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8倍。看着自己算出的结果后学生们不由得发出了阵阵的惊叹声:“哇,三个俑坑竟然这么大啊!”“这么多兵马俑啊!”“果然规模宏大!”……

  可见,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室、学校、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二、不足之处及整改措施: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又是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我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在一节课时间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力求精练紧凑,连自己的教学语言也显得比以往要干脆很多。所以在重点部分,特别是课文的第十自然段,让学生品读涵咏的时间很少,所以举手发言的面还不广,只是一些平时语感很好的同学能够瞬间跟上我的思路。

  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更深入的研读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关键,注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让学生从多角度得到发展。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1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身边平凡的小事——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默默无闻的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一、成功之处:

  1。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2。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并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说话的训练。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引导学生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内容时:我设计“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文本情境,再将文本转换成诗的语段,通过朗读训练,使得孩子们读出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

  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1。教学语言不够自然,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挖掘得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俩人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家乡人淳朴的感情。

  3。朗读指导欠佳。

  4。如果能增加一些课外的资料丰富课堂就更好了。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

  《繁星》是巴金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发起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1、教学效果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我在教这门课的时候完全把课还给了学生。我觉得这是这门课最成功的地方。

  课前,我只是简要介绍了作者巴金的生活和写作背景,然后以美为线索,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找到文章中最美丽的句子,并说出他们自己的理由。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他们被文章中美丽的风景深深陶醉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以外的诗歌,拓宽视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星空的'美。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所学最终将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完课文,让他们用文字描绘自己眼中或心中的星空,在课堂上练笔。当孩子们读他们写的小练习时,我赞美那些生动、有趣、美丽的语言。当老师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时,你会发现孩子们心中有最美丽的世界。

  这门课也有明显的不足:由于课堂时间预设不足,小练笔时间不足,有的学生没有完成,留下了一些遗憾。此外,文本阅读不到位。

  2、教学收获

  (1)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让教学效果更好。上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简介及作品等,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重视朗读。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所以,找到“美”、读出“美”、品味“美”就成了本课朗读的主线:让学生找出文中觉得优美的句子,试着读出感情。同时揣摩语言并说一说:你找到的这句话美在何处?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美的?这样进行比较阅读,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认识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到这些修辞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以读代讲的形式,不需要理解分析。

  (3)学会积累,学会运用。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课文句式写一段面对夜空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当堂达到学以致用。

  3、不足之处

  《繁星》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多角度的写景,是一篇非常好的范文,但是遗憾的是:我个人感觉没有“用”好:

  (1)这样的课文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有感染力。可惜的是,我在课堂处理上有点过于理性分析,感性不足。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感染力不够强,没有更快更深入地带领孩子走进文本。

  4、改进措施

  最应该改进的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如,提问时,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学生“要答案”,关注学生能力的锻炼、等待学生的成长。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3

  1、今后的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实”与“活”的结合。

  在课堂上不要摆花架子,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要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加强训练的意识,语文学科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淡化语言训练。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设计考虑到了学生怎样学,课堂上做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每节课上心中都要有学生,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要返朴归真,教学风格趋向朴实、真实、扎实。这是我必须牢记心间的。

  2、教学中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教学中,我必须完全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3、课堂评价语言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及时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有时还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孙双金老师在《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中写道:教学评价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是非判断,它要受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必须具有准确性、启发性、适时性、鼓励性这四个特点。

  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

  我虽然认识到课堂评价语言的重要性,但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运用得十分不理想,这是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4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 教学时,我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

  一节课上下来,我也有一些遗憾: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

  《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是西师版第七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一是学会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二是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三是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练习习作。对于本课而言,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体会聂帅的人道主义情怀。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聂帅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课前、课中进行了一些准备和尝试教学,现笔记在此,以便对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信奉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了让学生体会聂帅的人道主义情怀,我事先查阅了“人道主义”的背景知识,它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一种思想体系,以关注生命,倡导平等、博爱、个性,以人为本的内涵。同时也查了“百团大战”的知识,还查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弄清了聂帅曾于1980年发表于《解放军报》上的《一个日本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文中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一家于1984年来北京拜见了自己的救命恩人聂帅。该文就是反映了前后相隔40年发生在聂帅与美穗子之间的一个真情故事。这样的准备,为自己深入解读文本,打下了基础:这篇文章一是通过聂帅的言行,来赞美聂帅对生命的呵护以及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发表文章的时间来看,中日建交是1972年,时距建交8年后撰文,有增进中日人民友谊的文本价值。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读,找,勾画出聂帅的所言,所思,所做的词句,学生是较容易的.体会出聂帅对日本小姑娘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对聂帅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让学生回忆了抗日战争中惨烈、血腥的场面,让学生初步体会日本军国分子的惨无人道,为体现聂帅的高尚品格打下一个理解的伏笔。文中我紧紧抓住“聂荣臻心潮难平,他想,孩子是无辜的。应该让所有人知道,日军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我们决不伤害日本的儿童。”这一句中的“心潮难平”,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设置了情境,让学生合作探究:平常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处理?而作为聂帅为什么会这样处理?随后,引导学生:在激烈的战争中,作为指挥作战的聂帅,对敌人是怎样的态度?而面对敌人的子女,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关怀呢?此情此景的聂帅怎能不“心潮难平”? 通过与平常人的对比,知道了聂帅“以生命为重”的人道主义情怀。学生交流出“通过这一句对比的写法,我体会出聂帅爱憎分明,不仅体会到他对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还体会到他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和课文的大致结构,我让学生勾出文中明显表示时间的词,让学生知道了本文是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同时可以把课文分为“40年前发生事”和“40年后发生的事”来理解全文。

  备课,应从学路、教路来备。在备这一课时,学路按“质疑——自学——探究——拓展”来思考;教路按“导趣——定标——导悟——检测”来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在备课时,要备“学习的起点”和“教学的终点”。在“学习的起点”处,考虑的是学生的学情,即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能学懂的,教师就不讲或少讲,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来处理;“教学的终点”就是指达成的“教学目标”。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不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知道和理解的,就是教学中需要“导”的地方。如果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就会的,就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如果合作探究都弄不明白的地方,就只有教师讲明白了,否则就是浪费教学时间。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07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5-20

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的教学反思12-15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4-20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计划03-29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学反思01-2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8-12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