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1
离开不是背叛,而是爱国,是为了更好的支援祖国抗击沙俄。
这种情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对肖邦选择流亡海外的看法,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以及设身处地的从揣摩肖邦内心想发的`角度思考,感受丰富,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时,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在此,我主要运用了语言理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与提升,应该说这样的理答是带有智慧的,有效地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2
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课文要求背诵的,可见其在文中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肖邦与老师、同学告别的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为理解肖邦的强烈爱国之情和其不舍离开祖国的内心世界,我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第四自然段——这部分内容的结构是“总—分—总”,我仍然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国的情感。
第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联系文章前面的内容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肖邦的爱国情感,之所以爱国,他才会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而且更能看出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我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读、领悟、背诵。
第一步,初读感知。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第二步,引导品读。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都深深地表达着一个期望: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啊。
第三步,诵读背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肖邦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同学之情,深深的师生之情,反复诵读,背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4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5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在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和爱国情怀的极致表现,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送行”这段文字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震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我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理解的基础上熟读、领悟、背诵。背诵这段文字,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而且,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促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是读中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二是音画激情。教学时,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三是表演抒情。“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6
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即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及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前奏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这是备课时我看到的一段有关肖邦的资料,当时我被那些数字吸引着,立即从网上搜索他的.作品来听。真的,各种风格的都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抒情风格的钢琴曲,舒缓的乐曲让人沉醉。我不是一个音乐细胞很好的人,因此个人的喜好左右着欣赏水平。
在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我有过很多的感动。感动于肖邦对祖国那强烈的爱,惊诧于他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心中的那份深入每一个细胞的爱国之情。读了好几遍课文,每当读到他对姐姐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时,我都会停滞不前,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境,将那画面定格细细品味,不止一次地想用一段他的乐曲来映衬当时情境。试着选了几段,配了自己的读书,却发现不如没有。因为弥留之际的肖邦对姐姐是“喃喃地说”,那是一种低到几乎没有的声音,用任何底乐都显得有些多余,不如让学生闭目轻读体会吧。
学完课文布置学生去读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第三课时的时候有学生对我说肖邦和这三位一样爱国爱得很深,至死不渝,但很无奈,都有深深的遗憾。至此我觉得这篇课文可以结束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7
上周,我校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过关活动在三位骨干老师精彩献艺中拉开了帷幕。武高云老师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课堂教学,向我校全体语文老师诠释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含义,并为我们构建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学组织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同时,这堂课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骨干教师过硬的教学内功和语言素养。我认为,这节课不仅具有有效性,还具有艺术性。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为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奠定了方向。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主题是“心中有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其中的一篇记叙性散文。高云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的情感目标,把研读课文“别离祖国”、“埋头创作”、和“将心脏带回祖国”这三个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难点,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展开和延伸都重点建立在这三个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层层提升,直至学生在认识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础上,也使自己的爱国之情得以加强。
二、教学重点的突破,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得水到渠成,教学方法朴实而有效。
如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高云老师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肖邦爱国的思想根源。老师从此节中肖邦情感变化的两个词“感动”、“激动”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发现:是什么让肖邦感动?又是什么让肖邦激动呢?从而抓住了层次性很强的内容“咏唱送别曲”、 “深情叮嘱”、“赠送泥土”,并透过内容让学生品析到 ,这不是普通的送别,而是祖国和人民对肖邦的真切嘱托和深切希望,这使得肖邦的别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对祖国的爱和不舍,肖邦才泪水“盈满眼眶”,“郑重”接过泥土,“回首望了望”华沙城,“疾弛而去”,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词句,加之他们的理解、汇报和真心朗读,让我们感觉到,同学们已能听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对肖邦爱国行为这一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抓住引导对“悲愤忧虑”、“彻夜工作”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与交流,再从词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发散延伸,让学生逐渐感悟到肖邦在国外18年,心却留在祖国。而对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引领学生扣住对“紧紧”、“喃喃”这对力量色彩矛盾的词语的研析,让学生真正能穿越时空,清晰地看到一个年青而伟大的爱国音乐家的高尚灵魂。
高云老师就是用以词为作眼点,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章及中心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构建,始终植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这个基础上。
三、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有效权力交给了学生。
纵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对于语意的感悟,对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经过巧妙地引领,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读文章,找词句,谈理解,想画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读,背诵,直至对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细化和延伸说话,以及“他就是这样的人”的主题写话环节,课堂上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老师只是在傍白。课堂容量大,学习环节紧密,学生时刻处于有效而紧张的训练氛围中。这正是小学高年级有效、高效语文课上学生应具备的学习状态。
四、把课文作为载体,基于课文,同时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想象,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课文对于肖邦在法国18年的创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这一节又是文章的重点。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作曲、弹琴”“他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这些文辞蕴藏的涨力很大,想象空间很广阔。高云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想象说话,想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身体状况下,肖邦总在为国创作。这一说话环节的安排,一下子就让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起来,中心变得更为鲜明起来。类似这样的拓展还有几处。我认为这种教学环节,它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方向,它在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要把语文书作为教学的.载体,同时要善于利用这一载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训练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不能教死书。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语言,营造了语文课学习的最佳氛围,使得语文课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师的教学语言凝炼、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这正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崇尚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修养。有人喜欢家常话,但我更喜欢文学语言。我发现高云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语言的组织,对发展学生语言来来说就是一种示范,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如对找课文重点词的提问方式:“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词语一下子闯入了你的眼帘?”等,问话方式富有变化,保鲜!再如,当高云老师结合课文特点用音乐来渲染学生读文情感时,老师在一边独白:“这铿锵有力的节奏,这催人奋进的旋律,这是悲痛中的愤怒,愤怒中的呐喊,呐喊中的抗争啊!”我想老师的这段独白给学生搭建了走进音乐,走进课文,走进主人翁的桥梁,这种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文字,也会让每一个有情感学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动。
再如,在导入过渡学习第5节时,老师深情朗诵:“18年忘我的工作,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得这位天才音乐家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有多少话要说,又有多少话想说啊,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这样的过渡一下子就能让学生带着虔诚的学习态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课文灵魂的这句话上“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类似这样撞击心灵的语言有很多,它让我们感到语文课是一门艺术。
这里,我想提两点想法:
一、对于第二节的背诵,在组织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对主题的理解扣连在一起,是否可以先这样引领背诵:爱斯内尔两次叮嘱,在肖邦听来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为这叮嘱不仅是老师的,更是祖国和人民的,让我们和肖邦一起记住它,能行吗?试试看。这样就把背诵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为了背诵而背诵。
二、课文第5节是文章的灵魂,无论内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从前面的教学中挪点时间来,加强朗读和感悟,让同学们记住这让全世界的爱国人士为之动容的声音“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8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
(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学生的答案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三、对话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
(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反思: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01-20
《观潮》课文教学反思12-25
我们的祖国真大教学反思12-07
课文变色龙教学反思08-01
我选我教学反思04-15
《我选我》教学反思04-09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4-02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04-05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