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02 02:00: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画一幅画。

  (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一段话?

  生:早晨,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边散步。

  生:一天傍晚,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岸边看风景。他看到黄河两岸的花儿都开了,非常美丽。

  师:你编得真好!像个小作家一样!老师也想编一段,行吗?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可以用望远镜!

  师:这是个好办法,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望远镜呢!

  生: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

  师:这座楼的名字叫鹳雀楼,登到哪一层呢?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生:我会背!(不少学生跃跃欲试)

  师:谁会背这首诗的同学举手给大家看看(大部分学生举手)真了不起!谁想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师抽二生背诵)

  师:你们都是个好学的孩子!这么多同学已经学背这首诗了,可是还有一些同学不会怎么办?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二生主动上讲台指课文领读)

  (给优生表现的机会,使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师:两位小老师教得很认真,大家读得声音也很响亮,老师想和大家比赛 读这首诗好吗?

  生:行!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师配乐朗诵古诗)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还加上了音乐!

  师:你们读的时候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练习一下,一会儿和老师比赛。

  (学生积极练习后,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绝大多数学生学生已经能背诵)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给你们打一百二十分!

  (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设计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屏幕上显示的课文中,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什么地方?它们分别长什么样子?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定位联想,运用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师生竞读等形式巩固记忆生字。)

  师:学习了生字,我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

  生:好!

  师: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请到讲台前面来。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做远眺姿势):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鹳雀楼最顶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青青的小草,美丽的花儿,草地上还有一群可爱的小绵羊。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清清的小河,河里还有一群小鱼在快乐地游泳。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一座学校,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想象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我们的祖国景色这样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吧!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那么.除了这首古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古诗?我们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

  (立刻有好多学生举手要求背诵)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生:《锄禾》……

  生:《梅花》……

  生:《回乡偶书》……

  生:《易水送别》……

  生:《毕业诗》—“今天是我最后—次站在这里……

  众生渐齐:“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么欢喜!再过

  几天我就要升人小学,做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多么神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阿姨.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玩具扔满地……”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师:小朋友,你们背得太感人了,老师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告诉老师,这首诗是谁教你们的?

  生(自豪地):幼儿园的老师!

  师:幼儿园老师真伟大!你们很爱幼儿园的老师,把自己的感情放在诗里面了,所以才背得这么感人,是吗?

  生(异口同声):是!

  师:老师还有—个感受.那就是这首诗写得也很好!我们前面背的是古时候的诗人写的古诗,这一首就是现代人写的——

  生:新诗!

  师:请小朋友们说说,这位诗人为什么会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他喜欢老师!

  生:因为他读的书多!

  生:因为他还会背很多古诗!

  师:对!这位诗人不但喜欢老师,了解小朋友的心情,而且他曾经读过许多书,背过很多古诗,所以,现在他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来。有一句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一句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像我们这样聪明的小朋友如果会背很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以后我们还会经常开展这样的背诗比赛,看看谁背的古诗最多!

  (学生跃跃欲试.信心十足地下课)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教学反思:

  背诵《毕业诗》一幕是本节课上出现的一个最精彩的场面。刚开始,我还没有听清学生们背的什么“古诗”,渐渐地,我从孩子们那饱含深情、依依不舍的表情中明白了:他们在背一首离开幼儿园时向幼儿园老师告别的《毕业诗》。诗写得很感人,孩子们背得更投入,我听着,不禁眼睛湿润了:学生足足背了近五分钟,我为孩子们的记忆力折服,也为幼儿园老师下的一番功夫暗暗赞叹。

  然而仔细深究,很显然,这是—首现代诗,与我前面提出的“背古诗’要求不符。如何对学生们无意中出现的精彩一瞬进行合理评价.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背古诗?在欣赏学生背诗的同时,我在脑中想好了引语。以赞美学生的背诗感人,来启发引导学生明白首先要投入感情,才能背好诗,写好诗。然后.委婉地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新诗,要学生自己去探究:为什么诗人会写出这样好的诗?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主要是诗人脑中积累了大量的古诗,又对老师和幼儿园充满了感情。感情和积累,这就是写作的技巧。然后,老师引用熟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来激发学生背诗兴趣,并以开展古诗竞背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背古诗,强化积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特点。本节课使我认识到:巧妙的引导,正确的评价,不但使学生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超越、升华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2

  《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已经熟读成诵了,但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古诗,对诗意并不了解。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诗意,习得能力上。通过两步,落实了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弄清字意”、“读懂句意”、“明白诗意”,逐步深入。“弄清字意”是理解诗意的.基础,也是古诗学习的难点。

  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用现在的字义组词,然后朗读感悟,比较选择正确的解释,进而读懂句意。在明白诗意方面,我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观察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通过精美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读文时,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这样感悟内化,理解诗意便水到渠成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3

  三年级下册的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年级学生对《登鹳雀楼》已经能背的滚瓜烂熟了,但古诗是语言材料的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他们只是机械的背诵,有很多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词还不认识,对诗中蕴含的道理更不明白,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求,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初步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1。 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本课教学中激发他们的想像力,让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想像,学生的说话练习“我仿佛看到了 。”那夕阳在山边腾起大片余辉,浩浩荡荡的黄河涌动万点碎金流向苍茫无际的远方就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解黄河,句式练习说 的黄河,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波涛汹涌、大浪淘天的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在文章的结尾处,通过采访、知识的延伸,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

  4、想象作画,看图写话。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画下来。要提醒学生不要照作者插图画,要尽量画得与众不同。要启发学

  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在哪里?鹤雀楼应画在什么地方?夕阳高山黄河应画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画。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画再写话,图文相应,让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4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似乎都在走着一个相同的模式,不论是以自学为主还是以讲授为主,都走的是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路子。把学习的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古诗本身上面,忽略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对古诗的宏观感受,基于此我决定从 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上一节不一样的古诗教学。在本届可我力求体现两点,那就是在古诗教学中较好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及体现学习古诗时的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眼中有画心中有情。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语气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5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情感型的课文比重相当大。所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定好“情调”,以情育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在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师可以对字词略加指导,便可引导学生入景动情,领略诗人登临此楼时的所见所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黄河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地奔腾向前,气势宏伟雄奇。由静景、动景、远景、近景构成了一幅瑰丽的山河图,怎么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黄河奔去的远方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诗人的联想,这里写的是诗人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满足于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远。一个怀有豪情壮志,高瞻远瞩的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前两句是后两句的基础,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升华。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人所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给学生再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而且激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6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采取了读——听——讲——读——背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让群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同时让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读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古诗,要求标记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预读,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提出疑问,初步引出讨论的话题。

  二、听在课堂设计上,既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也可以当堂播放古典音乐,教师即兴朗诵。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走进诗歌。在让学生听之前,应该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听字词,听停顿,听节奏,听语调。

  三、讲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的讲,即教师讲个别字词的意思,教师讲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一部分为学生的讲,即引导学生谈诗句意思,在谈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诗歌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讲学习这首古诗后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讲认识、讲收获。

  四、读这一次的读可以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一来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读的活动中来,二来能激发学生的读诗热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比赛读的时候,要对各组读的情况作比较,评判字词读得是否准确、节奏停顿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达。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顿,“楼”字则将音拖长。

  五、背古诗的学习,不光要求我们会读、理解,也要求我们能背诵,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古诗文,更是如此。背诵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背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诗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极强,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即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7

  《登鹳雀楼》教学片段

  师:老师开始朗读了,请各位小评委注意听!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

  师:听得多仔细!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

  师:现在我们跟着诗人来看看“白日依山尽”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出示师收集的课件资料。

  画面一:多美的景象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吗?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那么这行诗句,该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个别读,小组读)

  师:除了看到夕阳下山的美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景象?(黄河)

  黄河水进入大海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请看——

  画面二:(叙述: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滚滚南来,一直汇入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多么壮观的场面!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

  师:这就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板书:看)。美丽的夕阳,连绵起伏的群山,壮丽的黄河!让我们把上下两行诗句连起来好好地读读。(师生齐读)

  师:小朋友,诗人还想再看到远一点的壮观景色,他怎么做呢?对,上楼,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更上一层楼。那么书上哪几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呢?一起找出来。(齐读三、四句)。

  师:小朋友,这两行诗句就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板书——想:)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知道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登高望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是一句催人上进的句子。那么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它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生读,师评)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版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来我借助课外资料的演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让学生通过媒体观看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通过借助课外资料充实课内知识,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进而感受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8

  西师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似乎都在走着一个相同的模式,不论是以自学为主还是以讲授为主,都走的是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路子。把学习的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古诗本身上面,忽略了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对古诗的宏观感受,基于此我决定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上一节不一样的古诗教学。在本届可我力求体现两点,那就是在古诗教学中较好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及体现学习古诗时的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眼中有画心中有情。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语气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我们觉得古诗的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古诗本身,还应从语文的工具性方面进行渗透。所以在本课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谈一谈古诗的特点。由于现今我们的早期教育很注重古诗的背诵,所以从学前到现在很多学生其实已经接触过了大量古诗,从而对古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有了模糊的认识,只是没有有意识的整理过。所以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很快就归纳出以下几点:1每句字数相同。2

  每首有的四句有的八句。3

  每句有的五个字有的七个字。甚至还有一名学生答出:古诗字数很少,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对古诗语言精练的特点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古诗是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只是这种认识尚停留在表象上。接着,我请学生们背诵几首古诗,也要求是描写祖国美景的古诗。学生背了《鹿柴》、《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这一小环节既完成了本课拓展古诗的要求,又检查了学生日常积累情况。然后我总结道: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又一次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一首好诗不但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带给人一定的.思考。本课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里既向学生渗透了古诗的又一个特点(文理结合,情景交融),又明确提示学生本文就有哲理需要我们体会。既自然导入了下一个环节,又提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这一环节虽然只有简短的三五分钟,但我们觉得已经初步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中低年级学习古诗,重点就是诵读。读也是学生们在预习时作的最得心应手的工作。所以在这一环节首先给学生一个展示预习情况的机会,指明读一读古诗。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展示的需要,也达到了指导学生读正确通顺的目的。这首诗中读题目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下提示:鹳雀楼是一座楼的名字,所以要连起来读。应该读成:登/鹳雀楼,而不是:登鹳/雀楼。

  读正确了,就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了。以往的教学中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讲授、讨论、质疑,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这节课我们就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来设计了下面的环节。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往往由于不知道学些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学,而使得学习活动盲目和无序。如果这种盲目和无序的学习状态反复出现的话,必然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越来越淡漠。所以在这次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我们依然照例先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我先请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过程,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们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归纳出以下几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和默写。我将以上这五点板书在黑板的一侧,以便学生在下面的自主合作中参照。同时及时鼓励这些归纳学习方法的同学是学习上的有心人,鼓励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这样就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接着向学生提出合作时的要求: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在告诉学生们在合作时应该怎样做。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目标也明确了,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这时,一切合作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了。

  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中指出:教师要对合作技巧给与指导,并对过程进行时间安排设计。同时还要指导和调控整个学习过程。如果说前面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指导的话,那么现在在合作中教师的参与就是对学生在合作中具体操作的指导。我们分组的原则是异质分组,使学生们在性别、智力、能力和性格上具有互补性,每一个人在合作中都能各尽其能。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合作中也会在不同的方面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和指导。(放录像)刚才这一环节我们进行了十分钟。可以看出,每组的讨论交流氛围都很浓厚。学生们都很投入。在这里教师的巡视起到了以下两个作用:首先,了解各组合作学习情况。其次,对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控。

  中低年级孩子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获。在合作中主动的表现也是在为汇报时做准备。所以给学生提供能充分展示的平台特别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中,合作后的展示汇报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合作中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上的漏洞,思想观念上的偏离,学习方法上的缺陷等等各个方面,及时进行补救。在汇报的时候,我们先选一个小组给大家介绍了作者王之涣。由于课前搜集了资料,合作时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该组代表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作者,并举出了他的其他两首作品《凉州词》和《送别》。接着又有一个小组主动要求为大家解释古诗的意思。他们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诗的意思解释了一下。他是这样说的:太阳渐渐落下去了,黄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到千里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层楼。他说完以后,同组另一个人立即站起来补充道:依是紧贴着的意思,所以太阳是紧贴着高山落下去的。这样一补充画面就更加明朗了。我把这个字的意思写在了黑板上,并表扬了他。接着同组另一个同学又起来补充道:我补充一下,黄河是滚滚流入大海的。因为我从电视上看到黄河非常大,水流得也特别快特别急,所以应该是滚滚流入大海。这是一个很会联系生活经验的孩子,分析的条条是道。滚滚一词地加入,立即让画面显得气势宏大起来了。我立即表扬了他及这一个小组。肯定了他们互相补充的合作意识及会学习的优点。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加准确。这是另一组一名学生要求继续补充。他说:我觉得千里目不是指千里那么远,就是很远的意思。我给予了肯定。又有一名学生补充说:我觉得后两句话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也是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听了他的补充,我立即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夸他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一样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相互补充和其他组的相互补充,自己就完成了整体感知诗意的目标。我接着说: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我请一名平时朗读的比较好的同学给大家朗读古诗,其他人边听边想象。读完后请学生们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圆圆的太阳,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远处雄伟的高山,被夕阳一照,特别美。还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黄河流入大海时发出了特别大的声音。也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幅画很壮观。我问: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我们请了两名学生试读。第一人读完后,一名男生评价说:我觉得第二句读得不够好,没有读出黄河的气势,读这句声音要特别洪亮。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我们就请他读第二遍,读完后另一名学生评价说,第一句语气要读得平稳一些。因为太阳是慢慢落下去的。我说:大家谈得都很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壮观的画面。这时我为学生们用课件展示了这幅配有古韵风格音乐的画面,描绘道: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这时,由于有画面和音乐的衬托,加上教师的综合描述,学生的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读出了黄河的宏大气势。最后我们全班齐读这两句诗文,学生的感情到达了高潮。我又描绘道: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学生们把语气等拿捏得很准确。我说: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这里我请了五名学生展示朗诵,根据每人朗读诗的不同特点进行了评价。最后我们齐读了一遍全诗,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接着我请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第一名举手的同学背完后,我请他介绍一下她是怎么这么快就背下来的,他说:我妈告诉我,理解着背就能很快的背下来。我肯定了他的方法,告诉学生们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就可以帮我们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一个好方法。第二名学生背完后说:老师我觉得多读几遍也能让我们很快把古诗背下来。我引导说:我们古人有一句话说熟读成诵,意思就是说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背下来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多读几遍。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就已经把古诗背得很熟练了。我们这节课就在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只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当中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教师一味的牵引,反倒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9

  一年级上册的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背的差不多,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就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连长句子都读不好,怎么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没有底。但是我这知道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有了新的启发。

  1.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读。当学生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时,我就不失时机地问:“站的高真的能看的远吗?”好多同学说是的,也有的说不是,借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此时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怎样才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呢?让孩子真正去体会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当课堂上发生预设之外的状况,是不是应该在意外发生之前就应该有所警觉,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呢?归根结底,是不是我对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关注是不是还没真正铺开呢?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0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出自己喜欢的。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的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1

  本季度参与学校拟定的自邀课,因为赶上这首诗歌,择篇不如撞篇,我就当作常态课上了。课上状态也能感觉到,很多方面还要学习。自然各位资深前辈也给力我许多中肯的评价,特别是在和另一位同时入行的教师教学对比以后,更能感觉到教学这行自己还有还唱一段路要走下去。

  《登鹳雀楼》这首诗,我的教学设计以三读入手,一读,熟悉字词,二读,感受诗景,三读,感悟诗理,从流程上来看,自以为还是很流畅,同时因为诗歌加大了朗读的部分,所以我也特地在其中加了分节奏的,平仄读的教学,和三读对应。

  但是个人在课堂上的状态来感觉,在流畅和如清如镜的角度来说,感觉的过于生硬。特别是各位资深教师的评价,现将其总结拟定,以作后日之鉴。

  孙:

  1.课时好诶太长时间,课题中无需所有的生字都作板书,只要把重点生字切入就可以了。

  2.后鼻音发音不到位。

  3.关于诗人简介部分可以用很浅显的语言来简介,考虑到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水平。

  4.对于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到位,不够面向全体。来回的巡视也比较少。

  5.平仄教学之前要有铺垫。

  胡:

  1.生字教学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发挥孩子识记的主观能动性。

  2.要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情感更丰富。

  余:

  1.对学生的评价语可以更多一点儿,更巧妙点儿。

  2.课件字体偏小了。

  3.针对课题提问题。

  李:

  关于字的发音

  余校:

  1.读的不够

  2.后鼻音不到位,

  3.可以借助图片说话

  4.教学语速偏快,重复提

  5.写字习惯的`指导缺位。

  6.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

  十分感谢各位教师给予的宝贵评价,个人对本次的自邀课也十分不满意。自己总结归纳主要问题,我把关注点放在课本上,拟定课件时十分投入,但在生本问题还不够,关注面不够面向学生,对于很多教学上的问题包办过多。此次的课程以后,我也意识到教学之上所需走的路程还很长,所幸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学习机会。

  希望此次的授课以后会有钢多的长进,为自己加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2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3、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5、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6、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3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第一学段对古诗的教学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

  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其次,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男女生读、配乐朗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出对?长河落日?的感受、体悟诗人当时想?站得高望得远?的情感。 ?致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因此,我通过创设语言情境:?我参加朗诵

  比赛得了第二名,老师鼓励我要不断努力,争取更优秀,她就用诗句

  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帮助学生进一步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要不断努力的道理。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同时还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4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登鹳雀楼》

  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还是照老规矩,六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总共也只有33个孩子,所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不是难题。最后,又让同桌进行了过关,每个孩子都完整地将诗意说一遍。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习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习等应积极向上。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

  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更好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能够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由他们提出一些,并解决,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5-27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11-09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03-14

教学的反思01-07

《让》教学反思12-12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12-08

《折扣》教学反思02-18

称赞教学反思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