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田字格中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
2、能结合具体的语境,读准读好多音字。
3、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体会量词叠用可以表示事务的数量多。
4、背诵古诗《长歌行》。
5、阅读《特殊的考试》,把短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6、学写《日记》,养成写日记得好习惯。
7、积累并灵活运用象声词。
8、能说会道中训练孩子的说写能力。
教学重点:
1、学写日记,掌握日记的格式,养成写日记得好习惯。
2、能说会道中训练孩子的说写能力。
教学难点:
说写能力。
教学准备:
插图、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语海畅游。
教学目标:
1、在田字格中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
2、能结合具体的语境,读准读好多音字。
3、体会量词叠用可以表示事务的数量多。
重点难点:
1、读准读好多音字。
2、体会量词叠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语文百花园三的“语海畅游”。
二、我会写。
1、出示3个生字,指名认读。
2、说说这几个字的结构。
3、观察后汇报,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
三、读词语,辨字音。
1、出示4组词语,学生认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积累了那些多音字。
四、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
1、说说要求做几件事
2、出示4组字词,自由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3、比较上下词组有什么不同。
4、你会说这样的词语吗?
5、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练习左中右结构的字。
2、归纳学生学过的多音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一背、读一读,学写日记。
教学目标:
1、读背古诗《长歌行》,体会和珍惜时间。
2、读一读《特殊的考试》,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3、学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阅读和写日记。
二、背一背。
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朗读,师纠正字音。
3、小组讨论不理解的字词。
4、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
6、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三、读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短文。
2、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3、指名读准生字的读音。
4、指导朗读。
5、指几名学生表演课本剧。
6、小结。
四、学写日记。
1、让学生看一位小朋友的日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
2、小组讨论交流。
①什么叫日记?②为什么要写日记?③日记该怎么写?
3、指名说,师归纳总结。
4、你想写一则什么日记?(同桌说)
5、学生练写日记,师指导格式。
6、讲评学生的日记。
五、作业。
1、背诵古诗《长歌行》。
2、写下今天的日记。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我的采集本,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1、积累并运用象声词。
2、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百花园中的“我的采集本”及能说会道。
二、我的采集本
1、小朋友,你一定知道许多表示声音的词吧,我们把这种词叫做象声词。
2、让学生自由读文中的采集本。
3、用笔画出表示声音的词语。
4、你还能说出象声词吗?能用它们说些句子吗?
5、读读这位小朋友的话。
6、小结。
三、能说会道
1、投影出示插图,说说图画的内容。
2、分组说说,怎样才能找到他的妈妈呢?
3、指名说办法,师列出学生想的办法。
4、评一评谁的办法好?为什么?
5、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用几句话写下来,师巡视指导。
6、订正学生的写话。
四、总结。
同学们都能认真学习语文百花园三的内容,希望今后也要象现在一样认真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
五、作业。
写几个表示声音的词。
语文教案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赞》。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称赞》这课是一篇新教材,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也有这样的感觉,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能得到领导的一句表扬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也就满足了。
老师对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啊!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学生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三)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难点: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们根据儿童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刺猬”、“小獾”,有机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这样导入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课上通过了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生字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三)读文理解、感悟道理。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抓住几个句子进行感悟。
“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这句肯定别人的点滴进步);再如,称赞别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抓住下面的句子进行感悟:“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这句话培植了自信。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我们抓住角色对话为训练重点,取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用内心的情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演能力,达到了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质疑,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图文结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3
一、 导语:你知道古罗马吗?你去过斗兽场吗?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参观古罗马斗兽场吧!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段意是什么?
2、 在课文中划出我们一家参观的顺序。先写参观前,我的心情,再写远看斗兽场的总体印象,接着写近看斗兽场的样子,又写我在斗兽场的联想,爸爸的'讲解,最后写我们离开了斗兽场。
3、 我参观斗兽场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在斗兽场的广场前,看见几个武士打扮的人,我高兴极了,为什么参观完后我却对他们失去了兴趣?参观前,我心里急得要死,参观后,却觉得斗兽场的残垣断壁显得有些狰狞可怕呢?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平等、自由、生命的热爱与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什么变化?(轻松—沉重)
4、 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吧!
三、思考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练笔:自拟题目,写出自己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自己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培养朗读能力。
3、练习讲童话故事,学习编童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词,学习编童话故事。
教学方法:
游戏法、竞赛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童话故事,同学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吗?
那我们今天继续学习27课《红蜡烛》。
2、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自然段。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准字音,学生评价。
3、画出生字词,同桌互相学习,组词、说话。
4、小老师上台教读生字,扩词。教师正音。
5、教师带读生字,学生齐读生字。
三、送生字宝宝回家,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齐读生字、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2、游戏巩固生字:火眼金睛游戏、找朋友游戏。
3、学习词语库:
1)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理解词义。重点指导“小心翼翼”、“你推我搡”。
3)在这一课里你还积累了哪些好词?
二、精读、品读课文。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正音。
2、品读课文。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表见解,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利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指导学生的'朗读。如写乌龟和黄鼠狼的表情和动作的句子,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动作特征,进行朗读感悟。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表演课文。
二、讲讲《红蜡烛》的故事。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一字开花”游戏。
3、仔细观察生字,发现生字书写的特点。
注意指导:火字旁的书写以及“处”的书写。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写。
5、进行组词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 诲(huì) 裘(qíu) 敝(bì) 肱(gōng) 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 ,仁者乐(yaò)水 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 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㈡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读解】: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读解】: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此环节教学预设说明:翻译可以交给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对于各则语录所反映的思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形成师生探讨互动的课堂气氛!)
(五)学习《论语》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
2.抄写熟记词语并翻译全文。
3.预习《老子五章》。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j,q,x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初步掌握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会j,q,x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准确拼读j,q,x开头的三拼音节.
二,教学重点
重点是学会j,q,x三个声母,认清形,读准音,能正确书写.学会j,q,x与ü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则.
三,教学难点
难点是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
四,教学准备
拼音卡片,课件,录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字母朋友,你还记得它们吗
出示字母卡片:1,带调韵母(开火车读)
声母(开火车读)
二,学习j q x 读准音,记清形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今天,又有了3个声母娃娃急着和我们交朋友了.
学习声母j
(1)出示公鸡图师:图上画了什么
(2)师:公鸡的鸡读的轻些短些就是声母j 的读音.
(叙述,板书)跟老师读(注意看老师口形)范读,指名读.声母一定要读的又轻又短.
(3)谁能像以前一样编个儿歌或做个动作记住j的模样(一只小鸡j j j)
学习声母q
(1)出示气球图贴画,板书q,这个声母谁会读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2)师范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q
(3)区别q与p
咱们学的哪个字母跟q很象,怎样区别儿歌:p的脸向右看,向左一转就是q.
怎样记(儿歌加动作)(一只气球,q q q )
3,学习声母x
你们真聪明,老师奖给大家一块大西瓜,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已经猜到第三个声母娃娃的`名字了对,刀切西瓜就是x.
师范读.生开火车读.(儿歌加动作)(刀切西瓜,x x x)
4,活动:猜一猜
三,学写j q x
过渡:大家记住这三位新朋友了吗下面我们一起做个猜字母的游戏吧.字母朋友玩累了,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
1,j是字母中个头最大的,所有的字母中只有它是占三个格的
师范写,生仿写2个.
2,q占上中格,师范写,生仿写2个.
3,x注意笔顺,师范写,生仿写2个..
四,课中休息——《字母操》(师生同做)
五,拼读音节
过渡:
同学们表现真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苹果,它们就在你们身边,想要吗哪个小朋友表现的好,大苹果就送给她.
jí jī qí xī xǐ xiā xià jiā jià qī xí jǐ
级鸡棋西洗虾下家架七习几
洗:小朋友的衣服都是谁洗(妈妈给洗衣服)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
你都会洗什么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就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棋:生:(在下棋时学会的)师:在游戏中也能识字.
习:相机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级:在班牌,语文书,作业本上都见过,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jqx与ü相拼的省略规则
出示课件:(书p29下图)
同学们看着图,自己读一读,看谁读得准确,看得仔细.
指名读齐读
看每组图上下两行你发现了什么
5,为什么ju qu xu的音节中ü 上没有点儿呢
6,你能说个小儿歌记住它吗(j q x 小淘气,见到ü 点就挖去)
出示《七只小鸡》儿歌
qī zhī xiǎo jī
七只小鸡
yī èr sān sì wǔ liù qī
一二三四五六七,
qī zhī xiǎo jī zuò yóu xì
七只小鸡做游戏,
yī èr sān sān èr yī
一二三,三二一,
dà jiā yì qǐ duō huān xǐ
大家一起多欢喜.
1,指名读.
2,男女比赛读.
3,你能找到儿歌中哪些生字的音节中有今天学习的声母
4,表演儿歌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就在书上p29,同学们回家要读熟它.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2-20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07-24
语文树教案08-28
语文教案08-18
[经典]语文教案09-10
语文教案(优)01-05
语文教案(必备)02-22
语文教案[精品]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