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季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季。秋季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
5 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 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
3 多媒体演示秋季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5 多种形式读。
(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 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在写中巩固识字
1 认读字音。
2 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3 分组说说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
4 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5 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注意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6 学生练习。
七、实践活动
“庆丰收”: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秋季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关于秋季的词语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收立秋中秋节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 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 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约5分钟)
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1.欣赏图片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整体感知
(约6分钟)
提出默读要求:
1.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 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1. 默读课文
2. 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细研课文
(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 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5. 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二.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2.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语文教案 篇3
一、 复习内容
(一) 字、词、句
1.生字词:能掌握本册要求学会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正确书写。
2.词语:能理解常用的词语并学习运用。主动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和成语正确认读,正确书写,大致了解意思。理解常用的词语并学习运用。
3.多音字:结合课文的朗读,读准多音字。
4.句子:语句通顺,表达清楚。根据要求写句子。
5.读读背背: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词。熟记积累运用中要求读读背背的词语、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古诗词。
(二) 阅读:
1.能读懂程度适合的文章。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揣摩词句的意思。
3.能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4.能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5.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 习作: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
能做到语句通顺,少写、不写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本册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
2、复习掌握本册所学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复习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进一步培养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3、复习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4、复习掌握本册《词语表》中的词语,能写出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能按要求正确搭配词语和将词语分类。
5、复习巩固对句子的认识,会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和把句子写具体。
6、复习学过的各种句式,初步认识比喻句和学会改写反问句。
7、结合课文,复习掌握读懂按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顺序或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方法。
8、熟读32篇课文,理解内容,并能按要求朗读课文或背诵、默写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9、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比较正确地修改明显病句,把排列错误的几段话整理成通顺的短文。会写记事、写人、状物的记叙文。要求有条理,有具体内容,有详有略。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复习重难点:
1、理解句、段、篇之间的关系,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
2、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和自己的作文。
3、能围绕中心,具体地叙述一件事。
四、学生复习方法:
1.结合课文,理解精讲课文重点段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1.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
2.积累优美词语、句子、片段 、例文来提高写作能力。
五、使用媒体: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本学期的生字新词。
复习目标:学生对本学期新学习的生字词基本会读会写。正确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
复习重难点:1、区别同音字。2、区别形近字。3、掌握多音字的读法。
复习准备:本册生字表、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归类练习题。
复习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错别字故事。引起学生复习兴趣。
2、听故事。
3、揭题,板书:复习本学期的生字新词。
二、复习生字。
1、同桌互相抽查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2、同桌互相抽查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3、复习识记生字的方法有哪些?
4、加加法、减减法、换换法、字谜法,举例说明。
三、区别同音字。
1、出示例题。
看拼音组词填空。
jù ( )离 ( )体 证( ) ( )怕 柏( )
chánɡ 赔 ( ) ( )还 ( )试 品 ( ) 怕 ( )
候( ) 僵( ) 爱( )辩 ( ) 幼( )
喉( ) 疆( ) 受( )辨 ( ) 幻( )
2、找出不正确的读音
A.贪婪(lán) 绿(lǜ)林好汉 干涸(hé)
B.婀娜(nuó) 踮(diàn)起脚尖 心扉(fēi)
C.潺潺(chán)颇(pō)负盛名 水浒(hǔ)传
D.点缀(zhuì)滚瓜烂熟(shóu) 聒(guō)碎
3、请学生发表想法。
4、讲上述生字的区别。说明区别同音字的方法。
5、师生总结:仔细观察生字,找出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用组词区分。
三、掌握多音字的读法。
1、出示例题。
mēn( ) chèn( ) fénɡ( )
闷 称 缝
mèn( ) chēnɡ( ) fènɡ( )
2、自己读一读,区别。
3、请学生发表想法。
4、讲上述生字的区别。说明区别多音字读音的方法。
5、师生总结:区别多音字读音的方法。
6、老师总结:只要做个细心人,就一定能将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区别清楚。
四、随堂练习。
1、发练习题,要求学生仔细看字区别清楚再下笔写。
2、练习。
3、讲评。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成语与四字词语。
复习目标:学会正确区分成语与四字词语,巩固本期学习的四字词语和成语。
复习重点:巩固本期学习的四字词语和成语。
复习难点:学会正确区分成语与四字词语,巩固本期学习的四字词语和成语。
复习准备:四字词语、成语以及有关练习题。
复习过程:
一、趣味词语导入。
词语接龙游戏。
二、复习四字词语。
1、师出示: 水平如镜 绿油油 高高兴兴 闷闷不乐 自言自语 火红火红
2、齐读,边读边想,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发现。
4、你还能说出像他们一样结构的词语吗?
5、说出像他们一样结构的词语,师板书。
6、学生练习。
7、展示,评讲。
三、复习成语。
1、日积月累 名言警句
2、学生互说积累的成语、优美词语。
3、我们学了这么名言警句,怎样才记得又多又快呢?
4、学生汇报回答。
5、师总结:归类识记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
6、把成语归类。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例:狼吞虎咽
含有数字的成语, 例:一清二楚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例:南辕北辙
含有近义词的成语, 例:左顾右盼
写景的成语,例:连绵起伏
写人的成语,例:全神贯注
写有恒心的成语,例:持之以恒
与战争有关的成语,例:草木皆兵
描写英雄气概的词语,例:不屈不挠
7、比赛说出这些类别的成语若干个。
8、学生练习:分别选用两个以上的成语赞美心目中的英雄和好同学
9、师总结:汉语中的.成语丰富多彩,恰当运用能使表达更准确、生动。
四、正确区分成语与四字词语。
1、怎样区分成语与四字词语呢?
2、生回答。
3、师总结。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各种类型的句子,修改病句,造句。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本学期学过的各种类型的句子,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会用部分词语造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育目标:教育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复习重点:复习句式的改写,练习修改病句。
复习难点:掌握各种类型句子的改写方法。
复习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复习各种类型的句子。
指名说说反问句、疑问句、陈述句各有什么特点?说说怎样改写把字句、被字句。
三、练习
1、改写句子:
(1)小明完成了作业。
被字句:
反问句:
(2)这没什么可怀疑的了。
反问句:
(3)你把这本书拿给老师。
改为有礼貌的句子:
2、扩写句子:
①( )沙滩上有( )的贝壳。
②( )公园里有( )花。
③( )同学们( )玩游戏。
3、修改病句:
(1)报名参加“卫生突击队”。
(2)朝霞把大地染得
(3)厚厚的白雪一大片庄稼
(4)你是中队长,应该严肃要求自己。
(5)奶奶常谈起过去的往事。
(6)那达慕大会上那场景可真热闹。
(7)参加联欢会,心里真高兴。
4、造句:
不约而同
像……像…… (造比喻句)
自豪 灿烂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哪位同学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投影出示句子练习)完成练习。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学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
复习目标:学会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体会祖国语言文化的精妙。
复习重点:学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
复习难点:学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
复习准备:小黑板,收集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
复习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2、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
二、复习比喻句、拟人句的特点
1、比喻句有什么特点?
2、说比喻句有什么特点。个别说。
3、生总结:比喻句的特点--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
4、拟人句有什么特点?
5、说拟人句有什么特点。个别说。
6、生总结:拟人句的特点:按着人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有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感情。
7、比喻句、拟人句有什么区别?
8、小组讨论。
9、个别发言
10、师生总结: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拟人句利用事物与人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拟人句的最重要的标志。
三、随堂练习。
1、说出下面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
2、造比喻句、拟人句。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理解句子的方法复习理解本学期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
复习目标:能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比较准确地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复习重点:能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比较准确地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复习难点:能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比较准确地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复习准备:小黑板,有关练习题。
复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复习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2、出示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各类句子。生齐读。
3、说一说这些句子的含义。师相机引导学生总结出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练习。
3、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二、作业:
把课文读一读,注意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认知目标: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求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3、情感木:体会本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啁啾(zhōu jiū) 臆断(yì) 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 毋宁(wú) 翌日(yì)
愕然(è) 窒息(zhì) 宽宥(yu)
笃信(dǔ) 嗣后(sì)
2、解释下列词语。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后:〈书〉以后。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探究活动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又表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象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名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经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蟑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蟑发声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蟑的发声,充分表明蟑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五、迁移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六、小结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和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有关“知识”的名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5
《微笑着接受着一切》这是一篇真实的文章,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因为三年级的小朋友9岁左右,对于今年的小朋友来说,桑兰发生的事是8年前。大多数的老师应该清楚这件事。所以,在教学这篇文章过程,俺们必需把这种真实告诉同学,引导同学体会这种真实。这也能协助同学认识写文章应该写真实的事,不要写假。
桑兰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小朋友读了会感动,老师读了也感动。这篇文章俺读了好多遍了,每次都有着感动。因为俺去过省的体育中心看过五六岁的小朋友是如何锻炼的?俺有几个体育方面的朋友,俺知道他们的身体,俺知道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的。俺在本科学习的.时候,给俺们上学校管理课的一名长者,他说作为一名学校领导,一定要学会用体育人才,不只用他们上体育课,最重要的用他们为学校兴办一些企业等,因为体育人才不怕挫折,遇到困难不畏惧,会很快从困难中走出。所以,17岁的桑兰才有着这种“微笑”。所以,引导同学学习这课,千万不可丢失掉那美丽的“感动”。
这一篇文章,同学读起来是比较轻松的,在老师引导同学几遍阅读中,同学也很容易理解课文。同学学会了后面的生字,做完了有关作业,并不能说明小朋友已经拥有了这种“微笑”,因为这篇文章没有完,因为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面对无数关心她的人,桑兰带着动人的微笑说:‘俺决不向伤痛屈服,俺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俺个人认为,这段文字俺们应该这样引导同学去考虑:一是桑兰的这句话表示出了自身不向困难低头;二是这段话点出了文题“微笑面对一切”;三是这句话应该说逼着同学要认识今天的桑兰怎么样了?四是俺们还可以引导同学好好地欣赏运动员,因为运动员的吃苦精神是世界非常珍贵的财富;五是桑兰用微笑感谢世界。
因此,在教学中,俺们最好引导同学搜索现在的桑兰,网上这方面的信息还是很多的。从今天的桑兰中,同学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同学在寻找这个信息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让同学与现在的桑兰建立对话的过程,同学读着现在,想想8年前,这个过程对同学的母语教育一定是深刻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不可能没有任何挫折,同学这种寻找式阅读,也可以说研究性阅读,他们就会感觉到如何面对挫折,才干转变自身的人生。三年级同学阅读这种真实的东西,一定就能够收获真实,这样才干让其理解“微笑着接受一切”。同学阅读信息足了,生存教育、共存教育的实质也才干走进同学。
现在的桑兰的确过的很坚强,就像这篇文章说的那样。苏教版教材只所以在国标版还坚持着这篇文章,俺个人认为,有着让老师引导同学阅读现在的桑兰的意图。假如在引导中,还能让同学建立起真正的对话,比方为桑兰写封信,发个E-mail,心与心的交流,肯定能够让一些小朋友更好的生长。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通过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3、通过对描写作者和大猩猩进行交流的句段的理解,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体会女科学家的敬业精神。
二、重难点:
1、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交流合作。
2、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质疑课题。
1、播放大猩猩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大猩猩是最大的灵长类动物,身高可达1.7米左右,体重近300千克。大猩猩栖居于海拔1500—3500米赤道—热带雨林地带。雌性及幼体常在树上活动。休息,成年雄性多在地面觅食。以树叶、嫩芽、花、果实等为食。
让学生说说了解到了什么?(身高、体重可以和我们人比较,食肉还是食素。)
2、质疑课题。
虽然我们看了资料了解了大猩猩是素食者,但是大猩猩由于它粗鲁的面孔和巨大的身材看起来十分吓人。而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美国女科学家,她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生职业,孤身到非洲的原始森林中从事大猩猩的研究工作。看题目,你有什么感受或疑惑?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弥漫”、“妖娆”、“鞋襻”等词的意思。
3、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同桌互相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想象、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我是怎样和大猩猩的交流的?”的句子,反复品读。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情景,适时地在书上标注出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交流指导。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感受,深入品读。
大屏幕出示:
(1)出示第4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女科学家?
学生可能会联系1—3自然段想方设法进行研究,发出“诺姆、诺姆”的声音得到回应,发出“咂咂”的声音吸引来大猩猩的的描写。谈到她的敬业.她对工作的热爱甚至可以说是痴狂。
带着对女科学家的崇敬读一读这段话。
(2)出示描写“我和大猩猩握手”经过的5———13自然段。
可引导学生抓住对皮纳茨外貌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大猩猩的喜爱。
抓住“我”和大猩猩握手前后的动作描写,还有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是我平生以来得到的最珍贵的礼品。”这句话的理解。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部分。
(四)播放图片,拓展读写。
同学们,本文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她和大猩猩有趣的一幕幕交往,其实在考察大猩猩的过程中,她曾尝过不少大猩猩的苦头甚至是对生命的威胁。就是这样一位放弃了恬静舒适的生活,从事了近20年大猩猩的研究,为人类解开了许多有关大猩猩的谜团的女科学家,却在一次拯救大猩猩的行动中惨遭偷猎者的杀害。
1、你想对偷猎者说什么?
2、播放一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精美图片。
3、抒写心语:
是(信赖),让大猩猩和戴安。福西(握了手);
是( ),让洁白的和平鸽( );
是( ),让( )( );
是( ),让大自然( ),让我们的生活( )。
4、推荐阅读《我和我的动物朋友》。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由中心话题:大猩猩为什么能和我握手?出发,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考有了直觉,再透过文字去体会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喜爱、相互信任的美好情感。达到了思想与文本的统一,完成了教学任务。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自读课文,应借助教材表现的人物个性来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并由学生根据行文的思路及人物的个性,探讨主人公的特殊所在。设计注重于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时代背景,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情感。
2.能力目标: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激发学生对人物个性描写产生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本文平实而简练的语言,体会一个优秀的神奇任务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外貌、言行,突出人物个性。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于教师形象都有一定认识,因此,这位富有个性的人物能够引起学生极大地兴趣。
五、教学方法
1.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基础知识及有关文学常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对导学案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通过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认识人物的兴趣。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个人物是谁,根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孙悟空”)
写人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形象才鲜明、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汪曾祺写的名篇《金岳霖先生》。(板书课题)
2、展示目标
3、看课文左上角的这幅人物雕像,这就是金岳霖先生。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一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找出来?
明确:“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结合下面6个问题提示思考: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为举止?
(3)金先生有何独特的教学风格?
(4)金先生与学生对逻辑学专业的见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对友情有何独特表现?
(6)金先生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 (讨论小结)
明确:
①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板书)
讲课时戴帽,帽沿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板书)
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说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③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板书)
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板书)
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要他作“小说和哲学”的讲座,他得出结论是:小说与哲学二者没有关系。
⑤对友情独特的珍惜——重于情深于情。(板书)
林国达因游泳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林的生日。
⑥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板书)
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车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
明确: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
(2)金先生重情不仅是对林徽因对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个地方?
明确: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在讲座时停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个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的人,让我们用什么话来评介他呢!也许我们无从说起,那么还是用汪曾祺的文字来概括吧!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
明确: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4、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5、这种冲淡隽永同时还体现在字里行间,使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明确:本文语言平实而有韵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简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而已,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能深入领会人物形象特征,逐步理解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问题引导:总结本文采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形象?
明确:
1、漫画式的笔法(板书)
如第二段中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2、语言平实简练(板书)
如第九段中金先生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的描写。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课堂检测,见导学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下一课导学案。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有趣
①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
③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
⑤对友情独特的珍惜——重于情深于情。
⑥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
写作手法
1、漫画式的笔法
语文教案 篇8
【素质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欣赏小说的精妙构思。
2、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构思美。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信息。
2、认真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情节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法国作家莫泊桑,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漂亮的朋友》以及本文等。
艺术风格以善于构筑故事情节和设计结局见长,另外用洗练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也是他的特长。
二、整体感知,探究问题
1、听课文内容朗读的录音,思考问题:
⑴ 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⑵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家。
⑶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⑷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如下内容:
⑴ 于勒由一个浪荡子到富人再到一个一贫如洗的穷鬼的人生境遇的转变。
⑵ 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对于勒由恐怖到希望、福音再到恐怖的态度转变。
⑶ 菲利普小职员身份与拮据的家庭生活的介绍的意义。
⑷ 小说结局的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2、对比手法的应用与体会。
学生要明晰情节的转变,人物态度的转变。
3、学生交流学习的体会,完成下列练习。
体会下列句子中吃的含义。
⑴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
⑵ 可别吃得太多,吃多了伤胃。
⑶ 可要多加小心,可别叫这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小说情节出人意料而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构思美。
2、研讨小说主人公是谁
3、为小说另拟个结局,做口头作文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小说的特色之一是构思布局别具匠心,故事结局,耐人寻味。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一特色。
学生先复述课文的大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二、研读欣赏
1、选材构思巧。事情平常,人物普通,却能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反映社会的人情冷暖,揭露社会的病态现象。
2、情节安排巧。于勒经济地位由穷──富──穷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由撵──盼──怕──躲的转变。都由吃牡蛎的联系了起来。
3、巧设悬念。
三、问题研究
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学生对于勒、菲利普夫妇、我在文中的作用做逐一判断后,说明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改写文章结尾,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教案[精选]02-20
[经典]语文教案09-10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08-18
语文树教案12-07
语文教案(必备)02-22
【集合】语文教案02-29
(优秀)语文教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