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6 12:31:43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一类生字和6个二类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好的段落。

  2.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体会文中的想象的部分。通过比较和朗读来体会描写的部分。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能从中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呵护,学习花儿们顽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教具准备:花儿图片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花儿的文章《花儿学校》,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画出一类生字。

  4.自己读读这些一类生字。

  三.学习一类生字。

  校:(1)学校:校舍、校风、校园、校庆。(2)校官。

  雷:字理识字。(1)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打雷、春雷、雷电。(2)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地雷、水雷、鱼雷、布雷、扫雷。雷厉风行、雷霆万钧、雷声大,雨点小。

  隆:(1)盛大:隆重。(2)兴盛:兴隆。(3)深厚,程度深:隆冬、隆情厚谊。(4)凸起:隆起。

  泻:(1)很快地流:一泻千里。(2)腹泻:泻药、上吐下泻。

  潮:(1)潮汐,也指潮水:早潮、海潮。(2)运动发展的起伏形式:思潮。(3)潮湿:潮呼呼、潮气。

  疾:(1)疾病:积劳成疾。(2)痛苦:疾苦。(3)痛恨:疾恶如仇。(4)急速,猛烈:疾风、大声疾呼、疾风劲草。

  罚:(1)处罚:挨罚、罚赏、赏罚分明、罚金、罚球。

  碰:(1)接触:碰杯。(2)碰见,遇见:碰头、碰壁、碰钉子。(3)试探:碰碰机会、碰巧。

  鹅:家禽:鹅黄、鹅毛、鹅绒、鹅行鸭步、鹅卵石。

  猜:猜测、猜度、猜谜、猜想、猜疑。

  四.巩固一类生字。

  五.作业:书写一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诵。

  2.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3.学会积累文中的好句好词,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并解决几个问题:

  描写部分:

  1、课文中那些自然段属于描写?(1、2、6)写了什么?(写出了花儿在雨中的自由自在。)

  2、写了哪两种雨?对比一下,在描写时有什么不同?(如在词语的运用上体现出了阵雨和大雨时天气和花儿不同的状态,其中也体现出了花儿顽强的精神,雨下得越大,环境越恶劣,他们更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

  3、读一读,体会文中的描写。

  想象部分:

  1、、找一找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想象?(剩下的自然段)

  2、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讲你读懂的句子或段落。

  3、可以提出问题。

  这几个自然段是以儿童的视角和想象来写花儿的,要理解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想象的,重点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a.花儿在地下学校里上学,那他们的老师是谁呢?(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只要能说出道理就可以,比如:他们的老师可能是大自然,因为他们在自然界里适应环境,可能是土地,因为土地教会他们破土而出。其他的想法也可。)

  b.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花儿奋力地向上长,向着太阳的方向长,他们要伸出双臂,拥抱妈妈,他们的妈妈是太阳的光芒,照耀他们成长,他们的妈妈是雨露,滋润着他们。)

  三、整体读全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的1、2、6三段,积累语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读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三.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四.想象涂色,想一想: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五.作业: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花儿学校

  描写:阵雨——冒,欢天喜地想象:罚站上天

  大雨——冲,放假了向妈妈伸出了双臂

  词语积累:

  学校雷电隆隆倾泻潮湿

  疾病惩罚碰撞鹅黄猜想

  #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指导朗读和背诵

  2.了解文章清晰的层次,学习“总——分——总“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部分生字。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香港吗?香港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在他的身上有着一段不平常的历史。早在1842年香港被英国占领,直到1997年香港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如今的香港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有谁知道香港又被人们称为什么?(生答"东方之珠")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9 、"东方之珠"

  2、解释课题:人们把香港比做东方的一颗明珠,表示人们对香港的喜爱。

  3、香港为什么值得人们的珍爱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三、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那几个地方?

  2、学生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学生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重点指导(舒服、观赏、倾听、店、焰火)

  指读生词,指点学生从边音、翘舌音、后鼻音方面指导

  (2)开火车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五、自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板书:祖国的南大门)

  2、这段告诉我们香港有什么?(学生答:有沙滩、公园、街市)师板书沙滩、公园、街市

  沙滩是什么样?公园是什么样?街市是什么样?(学生答:迷人著名繁华)

  3、指导读第一段。(强调"迷人著名繁华")

  六、教学生字字形

  1、开火车认读

  2、同座位讨论自己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记忆生字,学生回答。

  3、重点指导倾--耀--焰

  4、指导书写,师范写

  七、我的十分钟

  学到这里,你明白“倾听”是什么意思吗?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倾听”是侧着头听,形容很注意地听取。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倾听”这个词?谁能用“倾听”来说个句子?

  那你明白 “闪耀”是什么意思吗?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发出耀眼的光彩,如“灯光闪耀”。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形容闪耀?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闪耀”来说个句子?

  出示: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倾听( )的音乐 闪耀着( )的灯火

  八、作业

  在回家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

  (背诵课文)向家人、朋友介绍香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标1、2。

  2、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⑴ 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

  (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 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 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⑴ 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⑵ 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⑶ 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两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 ”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现: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3、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⑴ 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 b、公开试验)板书。

  ⑵ 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 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学生边报边填空。

  ③ 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 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 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⑶ 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 屏幕出现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 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 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动画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 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要)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⑴ 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⑵ 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

  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⑶ 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试验 亚里士多德

  速度与重量有关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说说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4)朗读课文并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绿林好汉、滚瓜烂熟、三侠五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等词语,理解了绿林好汉、滚瓜烂熟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我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词的'读和说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三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进行古诗文积累)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生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

  生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生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4、品味题目寓意。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5、课文朗读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并说出理由。

  生:“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生:“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闲书”指什么?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四、学习收获展示

  1、通过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有哪些收获?

  2、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五、作业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3、背诵全文 。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准课文节奏,并让学生翻译文章内容

  一、导入: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一段,引导学生:一张普通的嘴竟能将这些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这种靠嘴模拟各种声音的艺术就是我国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能做的还只是简单的模仿,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林嗣环给我们带来的那位艺人的表演,看看他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声音世界。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清人张潮的《虞初新志》,这是一本笔记体小说集,本文作者林嗣环,清代文学家,字铁崖,著有《铁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

  三、疏通字词,朗读文章

  1、 教师范读,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顷(qǐ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齁(hōu) 间(jiàn) 许(hǔ) 曳(yè) 几(jī)

  2、 学生齐读,教师在读完后指点节奏

  3、 点一到两人来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气。

  四、翻译文段

  1、齐读第一段,教师带领翻译疏通第一自然段。

  善:擅长,善于。 会:恰逢,正赶上。 宴:摆宴席。 于:在。 施:摆。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座”。 寂然:安静无声。

  2、请学生再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师从旁指点字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4全班齐读,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尝试翻译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汇报情况。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

  五、让学生复习,自读,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到文章题眼:“善”

  一、复习字词,引出新课

  二、整体把握

  1、 学生齐读文章后讨论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哪些词语来判断故事情

  节的发展?

  明确: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救火

  2、 让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写了哪些声音,声音的变化,及宾客的反应。 明确:声音由少到多而杂,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是:小——大——小——大 (具体声响、宾客反应略)

  4、 问题探讨

  1、 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并说说从哪些方面来阐释这个词的。(讨

  论再回答)

  明确:善 道具简单、正面描写场景的精彩、宾客反应侧面烘托

  5、 复习字词,尝试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细究,讨论文章各部分的描写手法。

  一、复习词句

  二、问题研讨

  1、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 是按怎样的'声音变化顺序来写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

  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2、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3、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4、文章前后两次列出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否删除,有什么作用?

  不可,两次列出的道具虽然是一样的,第一次列出时只是简单的一个交代,为下文做铺垫,在最后再次列出时精彩演出已结束,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的技艺高超。同时两次的工具陈列形成前后照应,让全文结构更完整。

  、小结:

  本文通过简单地文字,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我们欣赏到一场精彩美妙的口技表演,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火灾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我们也应该多多的学习这样的写法,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懂得借条、收条和领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初步学会写借条、收条和领条。

  二.教学重点

  懂得三种条据的不同用处,学会三种条据的书写格式。

  三.课前准备

  投影片每位同学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懂得借条的用处,理解借条的写法,学写借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张三的人借给李四三千元钱,说好一年以后还给他。可是没想到,李四做亏了生意没钱还,死活不认帐。于是他们闹得十分厉害,谁也说不清他们的事情,到最后,这个事情还是没有解决。他们在法庭上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法官对他们说:“你们以后千万记住,借东西要给别人打借条,收了别人的东西可要打收条呀!

  2.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学会一项本领:学写借条。

  二.学写借条

  1.知道借条的用处。

  (1)轻声读课文。

  (2)讨论:谁向谁借书?借了多少书?马老师为什么请赵玲写一张借条?

  2.掌握借条的写法(格式和内容)

  (1)投影出示借条范例,读一读.

  (2)自读课文第2--5段,想想借条分几部分写?每一部分应写在什么位置?

  (3)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

  a.第一行,中间写“借条"”,表明这是一张借条。

  b.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开始写正文:向谁借,借到什么东西,数量多少。数字要大写。还要写明物品什么时候归还。

  c.最后,写上借东西人的单位、姓名和借东西的日期。

  (4)再读书上的借条。

  (5)学了这一张借条,还有什么问题?

  3.认识、书写大写数字。

  4.练习写借条

  (1)修改有错误的借条。(投影出示)

  今借到

  学校实验室烧杯10只。3月2日归还。

  三(1)班实验员张红3月1日

  (2)根据下面内容写一张借条。

  教室里有一把椅子损坏了,劳动委员王新向学校总务主任借一把锯子,一把榔头。借用日期12月20日,准备第二天归还。

  学生各自仿写;集体交流评议;自我订正。

  (3)巩固练习

  学校体育室有很多体育用品,许多同学到那里去借。三(2)班的体育委员平华借了三只篮球、十条绳子、一个排球。借用时间是12月11日,准备第五天归还。请你代平华写一张借条。

  自己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互相借看一个星期。练习写一张借条。

  互相批改,纠正,收存。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懂得借条、收条和领条的不同用处,区别这三种条据的异同点。练习写收条和领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借条的用法和借条的基本格式。

  2.朗读课文。

  二.学写收条

  寒假过去了,新学期又开始了。2月15日那天,三(1)班的图书管理员赵玲把书还给了马老师。马老师对赵玲说:“我写一张收条吧!”他拿起纸和笔写了起来。请大家也替马老师写一张收条吧。

  1.学生试写(请一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交流,评议。

  2.修改有错误的收条。

  今收到

  三(1)中队上缴的支援灾区捐款90元。

  少先队大队部12月6日

  3.说说借条和收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小结。

  借条、收条、领条是三种不同的意思。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写借条,还给别人时,一般地说别人收到你归还的钱物应写收条,表示已经收到。领条,一般是向公家领钱物,或是公家按规定发给你钱物,不用还。当然领到公物应注意保管。

  三.学写领条

  1.课本141页内容。

  2. 9月3日,四(1)班卫生委员王小红领到医务室发下的医药箱1只,红药水和紫药水各1瓶,创可贴10条,药棉2包。请你代她写一张领条。

  学生试写,交流,评议。

语文教案 篇7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三班这学期共41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81分,最低分18分,优秀人数0,人均分58.5分,与其他两个班的差距较大。本班大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部分学生很简单的字词都不认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9.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通用】语文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教案08-18

语文树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2-20

语文教案07-24

[经典]语文教案09-10

语文过秦论教案11-28

语文教案[通用]10-29

(优秀)语文教案11-12

语文教案【精品】09-12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通用】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一类生字和6个二类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好的段落。

  2.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体会文中的想象的部分。通过比较和朗读来体会描写的部分。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能从中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呵护,学习花儿们顽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教具准备:花儿图片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花儿的文章《花儿学校》,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画出一类生字。

  4.自己读读这些一类生字。

  三.学习一类生字。

  校:(1)学校:校舍、校风、校园、校庆。(2)校官。

  雷:字理识字。(1)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打雷、春雷、雷电。(2)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地雷、水雷、鱼雷、布雷、扫雷。雷厉风行、雷霆万钧、雷声大,雨点小。

  隆:(1)盛大:隆重。(2)兴盛:兴隆。(3)深厚,程度深:隆冬、隆情厚谊。(4)凸起:隆起。

  泻:(1)很快地流:一泻千里。(2)腹泻:泻药、上吐下泻。

  潮:(1)潮汐,也指潮水:早潮、海潮。(2)运动发展的起伏形式:思潮。(3)潮湿:潮呼呼、潮气。

  疾:(1)疾病:积劳成疾。(2)痛苦:疾苦。(3)痛恨:疾恶如仇。(4)急速,猛烈:疾风、大声疾呼、疾风劲草。

  罚:(1)处罚:挨罚、罚赏、赏罚分明、罚金、罚球。

  碰:(1)接触:碰杯。(2)碰见,遇见:碰头、碰壁、碰钉子。(3)试探:碰碰机会、碰巧。

  鹅:家禽:鹅黄、鹅毛、鹅绒、鹅行鸭步、鹅卵石。

  猜:猜测、猜度、猜谜、猜想、猜疑。

  四.巩固一类生字。

  五.作业:书写一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诵。

  2.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3.学会积累文中的好句好词,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并解决几个问题:

  描写部分:

  1、课文中那些自然段属于描写?(1、2、6)写了什么?(写出了花儿在雨中的自由自在。)

  2、写了哪两种雨?对比一下,在描写时有什么不同?(如在词语的运用上体现出了阵雨和大雨时天气和花儿不同的状态,其中也体现出了花儿顽强的精神,雨下得越大,环境越恶劣,他们更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

  3、读一读,体会文中的描写。

  想象部分:

  1、、找一找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想象?(剩下的自然段)

  2、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讲你读懂的句子或段落。

  3、可以提出问题。

  这几个自然段是以儿童的视角和想象来写花儿的,要理解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想象的,重点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a.花儿在地下学校里上学,那他们的老师是谁呢?(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只要能说出道理就可以,比如:他们的老师可能是大自然,因为他们在自然界里适应环境,可能是土地,因为土地教会他们破土而出。其他的想法也可。)

  b.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花儿奋力地向上长,向着太阳的方向长,他们要伸出双臂,拥抱妈妈,他们的妈妈是太阳的光芒,照耀他们成长,他们的妈妈是雨露,滋润着他们。)

  三、整体读全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的1、2、6三段,积累语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读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三.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四.想象涂色,想一想: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五.作业: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花儿学校

  描写:阵雨——冒,欢天喜地想象:罚站上天

  大雨——冲,放假了向妈妈伸出了双臂

  词语积累:

  学校雷电隆隆倾泻潮湿

  疾病惩罚碰撞鹅黄猜想

  #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指导朗读和背诵

  2.了解文章清晰的层次,学习“总——分——总“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部分生字。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香港吗?香港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在他的身上有着一段不平常的历史。早在1842年香港被英国占领,直到1997年香港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如今的香港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有谁知道香港又被人们称为什么?(生答"东方之珠")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9 、"东方之珠"

  2、解释课题:人们把香港比做东方的一颗明珠,表示人们对香港的喜爱。

  3、香港为什么值得人们的珍爱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三、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那几个地方?

  2、学生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学生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重点指导(舒服、观赏、倾听、店、焰火)

  指读生词,指点学生从边音、翘舌音、后鼻音方面指导

  (2)开火车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五、自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板书:祖国的南大门)

  2、这段告诉我们香港有什么?(学生答:有沙滩、公园、街市)师板书沙滩、公园、街市

  沙滩是什么样?公园是什么样?街市是什么样?(学生答:迷人著名繁华)

  3、指导读第一段。(强调"迷人著名繁华")

  六、教学生字字形

  1、开火车认读

  2、同座位讨论自己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记忆生字,学生回答。

  3、重点指导倾--耀--焰

  4、指导书写,师范写

  七、我的十分钟

  学到这里,你明白“倾听”是什么意思吗?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倾听”是侧着头听,形容很注意地听取。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倾听”这个词?谁能用“倾听”来说个句子?

  那你明白 “闪耀”是什么意思吗?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发出耀眼的光彩,如“灯光闪耀”。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形容闪耀?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闪耀”来说个句子?

  出示: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倾听( )的音乐 闪耀着( )的灯火

  八、作业

  在回家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

  (背诵课文)向家人、朋友介绍香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标1、2。

  2、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⑴ 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

  (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 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 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⑴ 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⑵ 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⑶ 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两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 ”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现: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3、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⑴ 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 b、公开试验)板书。

  ⑵ 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 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学生边报边填空。

  ③ 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 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 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⑶ 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 屏幕出现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 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 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动画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 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要)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⑴ 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⑵ 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

  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⑶ 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试验 亚里士多德

  速度与重量有关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说说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4)朗读课文并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绿林好汉、滚瓜烂熟、三侠五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等词语,理解了绿林好汉、滚瓜烂熟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我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词的'读和说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三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进行古诗文积累)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生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

  生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生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4、品味题目寓意。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5、课文朗读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并说出理由。

  生:“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生:“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闲书”指什么?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四、学习收获展示

  1、通过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有哪些收获?

  2、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五、作业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3、背诵全文 。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准课文节奏,并让学生翻译文章内容

  一、导入: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一段,引导学生:一张普通的嘴竟能将这些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这种靠嘴模拟各种声音的艺术就是我国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能做的还只是简单的模仿,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林嗣环给我们带来的那位艺人的表演,看看他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声音世界。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清人张潮的《虞初新志》,这是一本笔记体小说集,本文作者林嗣环,清代文学家,字铁崖,著有《铁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

  三、疏通字词,朗读文章

  1、 教师范读,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顷(qǐ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齁(hōu) 间(jiàn) 许(hǔ) 曳(yè) 几(jī)

  2、 学生齐读,教师在读完后指点节奏

  3、 点一到两人来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气。

  四、翻译文段

  1、齐读第一段,教师带领翻译疏通第一自然段。

  善:擅长,善于。 会:恰逢,正赶上。 宴:摆宴席。 于:在。 施:摆。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座”。 寂然:安静无声。

  2、请学生再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师从旁指点字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4全班齐读,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尝试翻译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汇报情况。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

  五、让学生复习,自读,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到文章题眼:“善”

  一、复习字词,引出新课

  二、整体把握

  1、 学生齐读文章后讨论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哪些词语来判断故事情

  节的发展?

  明确: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救火

  2、 让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写了哪些声音,声音的变化,及宾客的反应。 明确:声音由少到多而杂,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是:小——大——小——大 (具体声响、宾客反应略)

  4、 问题探讨

  1、 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并说说从哪些方面来阐释这个词的。(讨

  论再回答)

  明确:善 道具简单、正面描写场景的精彩、宾客反应侧面烘托

  5、 复习字词,尝试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细究,讨论文章各部分的描写手法。

  一、复习词句

  二、问题研讨

  1、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 是按怎样的'声音变化顺序来写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

  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2、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3、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4、文章前后两次列出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否删除,有什么作用?

  不可,两次列出的道具虽然是一样的,第一次列出时只是简单的一个交代,为下文做铺垫,在最后再次列出时精彩演出已结束,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的技艺高超。同时两次的工具陈列形成前后照应,让全文结构更完整。

  、小结:

  本文通过简单地文字,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我们欣赏到一场精彩美妙的口技表演,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火灾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我们也应该多多的学习这样的写法,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懂得借条、收条和领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初步学会写借条、收条和领条。

  二.教学重点

  懂得三种条据的不同用处,学会三种条据的书写格式。

  三.课前准备

  投影片每位同学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懂得借条的用处,理解借条的写法,学写借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张三的人借给李四三千元钱,说好一年以后还给他。可是没想到,李四做亏了生意没钱还,死活不认帐。于是他们闹得十分厉害,谁也说不清他们的事情,到最后,这个事情还是没有解决。他们在法庭上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法官对他们说:“你们以后千万记住,借东西要给别人打借条,收了别人的东西可要打收条呀!

  2.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学会一项本领:学写借条。

  二.学写借条

  1.知道借条的用处。

  (1)轻声读课文。

  (2)讨论:谁向谁借书?借了多少书?马老师为什么请赵玲写一张借条?

  2.掌握借条的写法(格式和内容)

  (1)投影出示借条范例,读一读.

  (2)自读课文第2--5段,想想借条分几部分写?每一部分应写在什么位置?

  (3)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

  a.第一行,中间写“借条"”,表明这是一张借条。

  b.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开始写正文:向谁借,借到什么东西,数量多少。数字要大写。还要写明物品什么时候归还。

  c.最后,写上借东西人的单位、姓名和借东西的日期。

  (4)再读书上的借条。

  (5)学了这一张借条,还有什么问题?

  3.认识、书写大写数字。

  4.练习写借条

  (1)修改有错误的借条。(投影出示)

  今借到

  学校实验室烧杯10只。3月2日归还。

  三(1)班实验员张红3月1日

  (2)根据下面内容写一张借条。

  教室里有一把椅子损坏了,劳动委员王新向学校总务主任借一把锯子,一把榔头。借用日期12月20日,准备第二天归还。

  学生各自仿写;集体交流评议;自我订正。

  (3)巩固练习

  学校体育室有很多体育用品,许多同学到那里去借。三(2)班的体育委员平华借了三只篮球、十条绳子、一个排球。借用时间是12月11日,准备第五天归还。请你代平华写一张借条。

  自己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互相借看一个星期。练习写一张借条。

  互相批改,纠正,收存。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懂得借条、收条和领条的不同用处,区别这三种条据的异同点。练习写收条和领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借条的用法和借条的基本格式。

  2.朗读课文。

  二.学写收条

  寒假过去了,新学期又开始了。2月15日那天,三(1)班的图书管理员赵玲把书还给了马老师。马老师对赵玲说:“我写一张收条吧!”他拿起纸和笔写了起来。请大家也替马老师写一张收条吧。

  1.学生试写(请一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交流,评议。

  2.修改有错误的收条。

  今收到

  三(1)中队上缴的支援灾区捐款90元。

  少先队大队部12月6日

  3.说说借条和收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小结。

  借条、收条、领条是三种不同的意思。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写借条,还给别人时,一般地说别人收到你归还的钱物应写收条,表示已经收到。领条,一般是向公家领钱物,或是公家按规定发给你钱物,不用还。当然领到公物应注意保管。

  三.学写领条

  1.课本141页内容。

  2. 9月3日,四(1)班卫生委员王小红领到医务室发下的医药箱1只,红药水和紫药水各1瓶,创可贴10条,药棉2包。请你代她写一张领条。

  学生试写,交流,评议。

语文教案 篇7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三班这学期共41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81分,最低分18分,优秀人数0,人均分58.5分,与其他两个班的差距较大。本班大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部分学生很简单的字词都不认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9.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