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次函数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次函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次函数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问题的转化关系;
2、学会用图象法求解方程;
3、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2、训练大家能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体验数、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一元一次不方程与一次函数的转化及本质联系。
2、掌握用图象求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方程2x+20=0;(2)函数y=2x+20
观察思考: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从数上看:方程2x+20=0的解,是函数y=2x+20的值为0时,对应自变量x的值
从形上看:函数y=2x+2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2x+20=0的解
根据上述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一个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ax+b,确定它也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二、典型例题:
例1、(书中例1)一个物体现在的速度是5米/秒,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秒,再过几秒它的速度为17米/秒?
一次函数教案2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能画出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性质。
3.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二、内容分析
1、对函数的研究,在初中阶段,只能是初步的。从方法上,是用初等方法,即传统的初等数学的方法,而不是用极限、导数等高等数学的基本工具,并且,比起高中对函数的研究,更多地依赖于图象的直观,从研究的内容上,通常,包括定义域、值域、函数的变化特征等方面。关于定义域,只是在开始学习函数概念时,有一个一般的简介,在具体学习几种数时,就不一一单独讲述了,关于值域,初中暂不涉及,至于函数的变化特征,像上升、下降、极大、极小,以及奇、偶性、周期性,连续性等,初中只就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效的升降问题略作介绍,其它,在初中都不做为基本教学要求。
2、关于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的问题,在前面学习13.3节时,利用几何学过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对函数y=x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做了一些说明,至于其它种类的一次函数,则只是在描点画图时,从直观上看出,它们的图象也都是一条直线,教科书没有对这个结论进行严格的论证,对于学生,只要求他们能结合y=x的图象以及其它一些一次函数图象的实例,对这个结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就可以了。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一次函数?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画出以下三个函数的图象:
y=2x y=2x—1 y=2x+1
新课讲解:
1.我们画过函数y=x的图象,并且知道,函数y=x的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条件,由几何上学过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判断,函数y=x,这是一个一次函数(也是正比例函数),它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再看复习提问的第2题,所画出的三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从直观上看,也分别是一条直线。
一般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前面我们在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时,采用先列表、描点,再连续的方法.现在,我们明确了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因此,在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只要在坐标平面内描出两个点,就可以画出它的图象了。
先看两个正比例项数,
y=0。5x
与 y=—0。5x
由这两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不难看出,当x=0时,
y=0
即函数图象经过原点.(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
除了点(0,0)之外,对于函数y=0。5x,再选一点(1,0。5),对于函数y=—0。5x。再选一点(1,一0。5),就可以分别画出这两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了。
实际画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一般按以以下三步:
(1)先选取两点,通常选点(0,0)与点(1,k);
(2)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0, O)与点(1,k);
(3)过点(0,0)与点(1,k)做一条直线.
这条直线就是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
观察正比例函数 y=0。5x 的图象.
这里,k=0.5>0.
从图象上看,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再观察正比例函数y=—0.5x 的图象。
这里,k=一0.5<0
从图象上看,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从解析式本身的特点出发,考虑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先看
y=0。5x
任取两对对应值。 (x1,y1)与(x2,y2),
如果x1>x2,由k=0。5>0,得
0。5x1>0。5x2
即yl>y2
这就是说,当x增大时,y也增大。
类似地,可以说明的y=—0.5x 性质。
从解析式本身特点出发分析正比例函数性质,可视学生程度考虑是否向学生介绍。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0)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讲解教科书13.5节例1.与画正比例函数图象类似,画一次函数图象的关键是选取适当的两点,然后连线即可,为了描点方便,对于一次函数
y=kx+b(k,b是常数,k≠0)
通常选取
(O,b)与(—,0)
两点,
对于例 l中的一次函效
y=2x+1与y=—2x+1
就分别选取
(O,1)与(一0.5,2),
还有
(0,1)—与(0.5.0).
在例1之后,顺便指出,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习惯上也称为直线) y=kx+b
结合例1中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就可以得到与正比例函数类似的关于一次函数的两条性质。
对于一次函数的性质,也可以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得出,这与正比例函数差不多。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5节第一个练习第l—2题,在做这两道练习时,可结合实例进一步说明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课堂小结:
1.正比例函数y=kx图象的画法:过原点与点(1,k)的直线即所求图象.
2。 一次函数y=kx+b图象的画法:在y轴上取点(0,6),在x轴上取点( ,0),过这两点的直线即所求图象。
3.正比例函数y=kx与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由学生自行归纳).
四、课外作业
1.教科书习题13.5A组第l一3题.
2.选作教科书习题13.5B组第1题.
一次函数教案3
教学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1、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 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难点一次函数知识的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法教具准备弹簧一根、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 简单复习函数的概念(设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 ,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 演示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现象,提出问题:在弹簧长度发生变化过程中,弹簧的长度是哪个变量的函数?为什么? 3、 汽车匀速行驶途中,油箱中的剩余油量与什么有关系?这其中有函数吗?
二、新课学习 1、 做一做。让学生做书上157页上面两个题目,使学生在探索一般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2、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学习讨论:刚才写出的两个关系式y=3+0.5x、y=100-0.18x在形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让学生分析出他们的共同点:①左边都是因变量,右边都是含自变量的代数式;②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次数都是1;③从形式上看,形式都为y=kx+b,K,b为常数。
问:从自变量的次数上看,这样的函数大家认为可以取个什么名字?引导学生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概念: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问:一次函数y=kx+b中,k可以为0吗?b可以为0吗?引导学生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并接着引导学生比较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用集合的方法比较):一次函包括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
3、 例题学习
例题1是考察学生对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学生直接进行口答。
例题2是培养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简单一次函数关系式及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第三问严格地讲应先判断出工资的'范围是800
三、随堂练习
1、找出下面的一次函数,并指出其中K、b的值。若不是一次函数,请说明理由。
A、y= +x B、y=-0.8x C、y=0.3+2x2 D、y=6-
2、已知函数y=(m+1)x+(m2-1),当m ,y是x的一次函数;当m ,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四、拓展应用
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去井岗山体验革命历史。出行方面准备从甲、乙两家旅行社中选择一家代办,已知两家旅行社报价相同,都是每人200元。不过,甲旅行社开出的团体(15人以上)优惠办法是返还现金500元作为门票费,乙旅行社的团体优惠是,所有人员费用均打9折。设学生人数为x人,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分别为y甲、y乙,解答下列问题:(1)分别写出两家旅行社收费y(元)与学生人数x(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该关系式是什么函数?(y甲=200x-500,y乙=180x)(2)如果学生为20人,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收费。到哪家合算?(y甲=200×20-500=3500(元);y乙=180×20=3600(元);y甲< y乙,所以到甲旅行社合算。)(3)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乙旅行社?(依题意得, y甲- y乙>0,即(200x-500) -180x>0,解不等式得,x>25,所以当学生多于25人时,到乙旅行社合算。)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内容: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
六、作业读一读:中国古代漏刻必做题:161页习题6.2第1、2、3题选做题:161页试一试
一次函数教案4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会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和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具备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利用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梯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或者说,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本课属于八下第一章第五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第一课时内容,从属于“数与代数”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数与代数教学的远期目标,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教科书基于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认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会根据题意列出函数关系式,画出函数图象,并利用不等关系进行比较
3、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4、训练大家能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体验数、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合作学习;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那么,是不是不等式的.知识是孤立的呢?
活动目的:以“旧”引“新”,由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探讨新的内容。
活动效果:学生在回忆中探索本课时的内容,从而降低了学生们“入室”的门槛.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合作学习
活动内容: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1.导探激励
作出函数y=2x-5的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x取哪些值时,2x-5=0? (3)x取哪些值时,2x-5<0?
(2)x取哪些值时,2x-5>0? (4)x取哪些值时,2x-5>3?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活动目的:通过作函数图象、观察函数图象,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并从中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
(1)当y=0时,2x-5=0,
x= , 当x= 时,2x-5=0.
(2)要找2x-5>0的x的值,也就是函数值y大于0时所对应的x的值,从图象上可知,y>0时,图象在x轴上方,图象上任一点所对应的x值都满足条件,当y=0时,则有2x-5=0,解得x= .当x> 时,由y=2x-5可知 y>0.因此当x> 时,2x-5>0;
(3)同理可知,当x< 时,有2x-5<0;
(4)要使2x-5>3,也就是y=2x-5中的y大于3,那么过纵坐标为3的点作一条直线平行于x轴,这条直线与y=2x-5相交于一点B(4,3),则当x>4时,有2x-5>3.
活动效果:学生由讨论可见,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有密切关系,当函数值等于0时即为方程,当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时即为不等式。
2.想一想
活动内容:
如果y=-2x-5,那么当x取何值时,y>0?
学生活动: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活动目的:通过具体问题初步体会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联系。
首先要画出函数y=-2x-5的图象,如图:
从图象上可知,图象在x轴上方时,图象上每一点所对应的y的值都大于0,而每一个y的值所对应的x的值都在A点的左侧,即为小于-2.5的数,由-2x-5=0,得x=-2.5,所以当x取小于-2.5的值时,y>0。
活动效果:通过完成这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3.达测深化
活动内容:先画出图象,然后讨论回答。
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 m,然后自己才开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 m,哥哥每秒跑4 m,列出函数关系式,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面?
(2)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面?
(3)谁先跑过20 m?谁先跑过100 m?
(4)你是怎样求解的?与同伴交流.
活动目的: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
[解]设兄弟俩赛跑的时间为x秒.哥哥跑过的路程为y1,弟弟跑过的路程为y2,根据题意,得
y1=4x y2=3x+9
函数图象如图:
从图象上来看:
(1)当0<x<9时,弟弟跑在哥哥前面;
(2)当x>9时,哥哥跑在弟弟前面;
(3)弟弟先跑过20m,哥哥先跑过100m;
(4)从图象上直接可以观察出(1)、(2)小题,在回答第(3)题时,过y 轴上20这一点作x轴的平行线,它与y1=4x,y2=3x+9分别有两个交点,每一交点都对应一个x值,哪个x的值小,说明用的时间就短.同理可知谁先跑过100 m.
活动效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函数图象,并能借助函数图象完成上述问题。
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
1. 已知y1=-x+3,y2=3x-4,当x取何值时,y1>y2?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活动内容: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后作出解答,教师进行点评。
活动目的:一方面对上环节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进行巩固,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结合是解决此类问题核心所在.
解:如图所示:
当x取小于 的值时,有y1>y2.
活动效果: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9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第四环节:课时小结
活动内容:
本节课讨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并且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解不等式。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性活动增强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水平。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读一读 习题1.6 1、2
四、教学反思
1、 函数、方程、不等式都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本节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例子渗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从整体中把握部分的思维方法,渗透函数、方程、不等式思想和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拓宽学生视野。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3、注意改进的方面:
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一次函数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画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性质;
3、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4、通过画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因为图象是研究性质的前提,而研究性质又是进一步研究函数的基础.
教学难点:
由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因为由图象归纳函数的性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没有基本思路,而且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也不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
1、上节课我们介绍了两种特殊的函数,是哪两种?
2、什么是一次函数?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由学生口答之后互相评价,纠正出现的错误.
这节课我们将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函数,主要来研究它们的图象和性质.(板书)
二、新课讲解:
提问:
1.以前我们曾画过y=x的图象,它的图象是什么样的?
2.上节课的作业我们曾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了三个函数图象:y=2x,y=2x-1,y=2x+1,这个函数图象是什么样的?
3.函数y=x,y=2x,y=2x-1,y=2x+1各是什么函数?
4.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5.你能否由此猜测: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
由上述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到结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教师再加以强调总结并板书.
6.由几何知识可得,要画一条直线只要知道几点就可以了?
由此问题可给出画一次函数图象的方法:只要先描出两点,再连成直线就可以了.
练习一:画正比例函数y=0.5x与y=-0.5x的图象.(出示幻灯)
提问:你准备取哪两点来画这两个图象?为什么?
由学生充分讨论,对比之后,得出两点,让学生明白取这两点的好处.然后由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最后再加以总结板书:画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通常取(0,0)和(1,k)两点连线.
提问:
1.看y=0.5x的图象,随着x的值增大,y的值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2.再看y=-0.5x的图看,随着x的值增大,y的值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3.你认为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不同,是由什么因素影响的?
这几个问题可由学生讨论回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和板书: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那么,正比例函数的这个性质一次函数是不是具有呢?看练习:(出示幻灯)
练习二: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y=2x+1,y=-2x+1.
提问:要画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你认为取哪两点较好?
由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适当地向学生提示:在坐标平面内,什么样的点好找?(轴上的点)由此启发学生恰当地找出两点,便于画图,形成规律.然后由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最后加以总结,板书:
连线.
注意:通常,我们把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叫做直线y=kx+b.
提问:观察你所画的图象,一次函数y=kx+b是否具有同正比例函数y=kx相同的性质?
有了上次的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到结论,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板书:
一般地,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练习三:
1.P.109中1直接画在书上;
2.P.117中2填在书上,口答;
3.(出示幻灯)画出函数y=3x+12的图象,利用图象:
(2)求y=3,9,-3时对应的x的值;
(3)求方程3x+12=0的解.
分析:(1)这道题是利用图象解决问题,所以应先画出图象.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注意:由于本题的数值问题,所以x轴和y轴最好取不同的长度表示不同的数值.
(2)若已知x(或y)的值求与它对应值y(或x),应怎样在图上找呢?例如:已知x=-2时,求y的值.由学生先讨论,然后动手作,找到y的对应值,最后回答是怎样作的.(作垂直)
(3)你能否找到余下的x与y的对应值?
学生作图之后,口答结果.
(4)若求方程3x+12=0的解,看方程3x+12=0与函数y=3x+12的关系,实际就是求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加以总结:求方程3x+12=0的解其实就是看函数y=3x+12的图象当y=0时对应的x的值,也就是看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画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及由图象总结得出函数的性质.为了能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画图的方法,首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再通过几何知识得到,画一条直线只要知道两点即可,然后又通过实例总结出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与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找哪两点较好,加以总结,形成规律,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应用.在画完图象的基础上,由学生对图象进行观察,然后教师提出关于变化的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很顺利地得到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性质.整节课的关联性较强,一环扣一环,便于学生的思考.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1)画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取哪两点?
(2)画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取哪两点?
(3)正比例函数y=kx与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是怎样叙述的?你认为只要记住哪个函数的性质就可以?(一次函数的性质)为什么?(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具有的性质正比例函数必具备.)
(4)我们是由什么得到函数的性质的?
(5)能否考虑由解析式得到正比例函数y=kx与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呢?
由学生讨论,看学生的程度决定是否向学生介绍这个问题.
答:实际上,看y=0.5x.
任取两对对应值(x1,y1)(x2,y2),如果x1>x2,由k=0.5>0,可得0.5x1>0.5x2,即y1>y2.也就是说,对于y=kx,若k>0,则y随x的增大而增大.
类似地,可以说明y=-0.5x的性质和y=2x+1,y=-2x+1的性质.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11中1、2.
2.选做:P.112B.1
一次函数教案6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能根据k、b的符号说出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直线)的大致情况.
2.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
补充例题: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①y=2x-4y=12x+1
观察直线y=2x-4:
(1)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
(2)图象经过这些点:(-3,);(-1,);(0,);(,-2);(,2)
(3)当x的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
(4)整个函数图象来看,是从左至右(填上升或下降)
(5)当x取何值时,y>0?
②y=-2x+2y=-13x-1
观察直线y=-2x+2:
(1)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
(2)图象经过这些点:(-3,);(-1,);(0,);(,-4);(,-8)
(3)当x的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
(4)整个函数图象来看,是从左至右(填上升或下降)
(5)当x取何值时,y<0?
小结: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
2.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______
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_____.
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_____.
3.当k>0,b>0时,一次函数图像经过______________象限.
当k>0,b<0时,一次函数图像经过______________象限.
当k<0,b>0时,一次函数图像经过______________象限.
当k<0,b<0时,一次函数图像经过______________象限.
当k>0,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______________象限.
当k<0,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______________象限.
补充例题:
例1.(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位置大致如下图所示,试分别确定k、b的符号,并说出函数的性质.
(2)下列图形中,表示一次函数y=mx+n与正比例函数y=mnx(m、n是常数,且mn≠0)的图象是()
例2.(1)若k>0,b>0,则直线y=kx+b的图象经过第___________象限.
(2)若k<0,b>0,则直线y=kx+b的图象经过第___________象限.
(3)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不经过第二象限,则k______,b______.
例3.已知一次函数y=(m+5)x+(2-n).①m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少?②m、n为何值时,函数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上方?③m、n为何值时,函数图像过原点?④m、n为何值时,函数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
例4.已知一次函数y=(1-2m)x+m-1,若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下方,求m的取值范围.
课后续助:
一、填空题:
1.已知一次函数y=kx+5的图象经过点(-1,2),则k=_________.
2.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_______,b=________.
3.若k<0,b<0,则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______________象限.
4.已知直线l1:y=ax+b经过第一、二、四象限,那么直线l2:y=bx+a所经过的象限是.
5.(1)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与x轴交点坐标为__________,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__,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____.
(2)一次函数y=-5x+4的图象经过___________象限,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
(3)一次函数y=kx+1的图象过点A(2,3),则k=_______,该函数图象经过点B(-1,____)和C(0,_____)
(4)已知函数y=mx+(m+2),当m________时,的图象过原点;当m________时,函数y值x随的增大而增大.
(5)写出一个y随x的增大而减少的一次函数_______.
二、选择题:
1.直线y=x+1不经过的象限是( )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2.下列函数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函数是()
A.y=-3xB.y=-2x+1C.y=x-3D.y=-x-2
3.若函数y=(m-1)x+1是一次函数,且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那么m的取值为()A.m>1B.m≥1C.m<1D.m=1
4.已知一次函数y=kx+b,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且kb<0,则它的大致图象是()
ABCD
三、解答题:
1.已知一次函数y=(p+8)x+(6-q).
①p、q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②p、q为何值时,函数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
③p、q为何值时,图象过原点?
2.若一次函数y=(2k-3)x+2-k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上方,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k的取值范围.
3.已知一次函数y=ax+1+a2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为5,且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4.已知一次函数y=(3m-8)x+1-m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且y随x的增大而减小,其中m为整数.
(1)求m的值;
(2)当x取何值时,0<y<4?
一次函数教案7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
2.能由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根据函数的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字问题,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让学生认识数字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
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板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图象的定义,在给定表达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说出它的有关性质.如果给你有关信息,你能否求出函数的表达式呢?这将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一、试一试(阅读课文P167页)想想下面的问题,数学教案-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米/秒)与其下滑时间t(秒 )的关系。
(1)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
(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要求v与t之间的关系式,首先应观察图象,确定它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还是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设函数解析式,再把已知的坐标代入解析
式求出待定系数即可.
[师]请大家先思考解题的思路,然后和同伴进行交流.
[生]因为函数图象过原点,且是一条直线,所以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设表达式为v=kt,由图象可知(2,5)在直线上,所以把t=2,v=5代入上式求出k,就可知v与t的关系式了.
解:由题意可知v是t的正比例函数.
设v=kt
∵(2,5)在函数图象上
∴2k=5
∴k=
∴v与t的关系式为
v= t
(2)求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就是求当t等于3时的v的值.
解:当t=3时
v=×3= =7.5(米/秒)
二、想一想
[师]请大家从这个题的解题经历中,总结一下如果已知函数的图象,怎样求函数的表达式.大家互相讨论之后再表述出来.
[生]第一步应根据函数的图象,确定这个函数是正比例函数或是一次函数;
第二步设函数的表达式;
第三步根据表达式列等式,若是正比例函数,则找一个点的坐标即可;若是一次函数,则需要找两个点的'坐标,把这些点的坐标分别代入所设的解析式中,组成关于k,b的一个或两个方程.
第四步解出k,b值.
第五步把k,b的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
[师]由此可知,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
[生]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一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条件.
三、阅读课文P167页例一,尝试分析解答下面例题
[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厘米)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千克)的
一次函数、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1千克时,弹簧长15厘米;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千克时,弹簧长16厘米.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出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师]请大家先分析一下,这个例题和我们上面讨论的问题有何区别.
[生]没有画图象.
[师]在没有图象的情况下,怎样确定是正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呢?
[生]因为题中已告诉是一次函数.
[师]对.这位同学非常仔细,大家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对所给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再有目标地去解决,下面请大家仿照上面的解题步骤来完成本题.
[生]解:设y=kx+b,根据题意,得
15=k+b, ①
16=3k+b. ②
由①得b=15-k
由②得b=16-3k
∴15-k=16-3k
即k=0.5
把k=0.5代入①,得k=14.5
所以在弹性限度内.
y=0.5x+14.5
当x=4时
y=0.5×4+14.5=16.5(厘米)
即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长度为16.5厘米.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上面的两个题中,有哪些步骤是相同的,你能否总结出求函数表达式的步骤.
[生]它们的相同步骤是第二步到第四步.
求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有:
1.设函数表达式.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方程.
3.解方程.
4.把求出的k,b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
四.课堂练习
(一)随堂练习P168页
(题目见教材)
解:若一次函数y=2x+b的图象经过点A(-1,1),则b=3,该图象经过点B(1,-5)和点 C (- ,0)
(题目见教材)
解:分析直线l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由图象过(0,2),(3,0)两点可知:当x=0时,y=2;当x=3时,y=0。分别代入y=kx+b中列出两个方程,解法如上面例题。
五.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根据已知条件,如何求函数的表达式.
其步骤如下:
1.设函数表达式;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k,b的方程;
3.解方程,求k,b;
4.把k,b代回表达式中,写出表达式.
六、布置作业:P169页1、2
数学教案-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一次函数教案8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函数,并能判断某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函数关系;
2、知道什么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并能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
3、会运用一次函数图像及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二、基本知识点突破:
1、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 变量x和 ,如果给定一个x值, 相应地就唯一确定了一个值,那么就 是_____ 的函数;
2、一次函数的概念:若两个变量x,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则称 是 的一次函数, 为自变量, 为因变量。特别地, 时,称 。
正比例函数是_____________的特殊形式,因此正比例函数都是_______,而 一次函 数不一定都是_________.
3、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一次函数的条件:
(1)、 的个数;(2)、自变量的 和 ;(3)、分母中是否含有
4、一次函数图像、性质及其解析式的确定:
函数
类型
、b的
取值范围
图像
增减性
经过特殊点
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基本思路)
=x+b
(≠0,
b为常数)
﹥0
b﹥0
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 ),与轴的交点坐标是( , )
1、设函数解 析式为
2、代入已知两点的坐标或者x,的两组对应值,得到
3、解
4、写出函数解析式
b﹤0
﹤0
b﹥0
b﹤0
= x
(≠0)
﹥0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经过( , )
1、设函数解析式为
2、代入已知一点的坐标或者x,的一组对应值,得到
3、解
4、写出函数解析式
﹤0
三、整合集训
目标1 知道什么是函数,并能判断某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的关系是否函数关系
已知梯形上底的长为x,下底的长是10,高是 6,梯形的面积随上底x的变化而变化。
(1)梯形的面积与上底的长x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为什么?
(2)若是x的函数,试写出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
目标2 知道什么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并能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
1.函数:①=- x x;②= -1;③= ;④=x2+3x-1;⑤=x+4;⑥=3. 6x, 一次函数有___ __;正比例函数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2.函数=(2-1)x+3是一次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 )A.≠1 B.≠-1 C.≠±1 D.为任意实数.
*3.若一次函数=(1+2)x+2-1是正比 例函数,则=_______.
目标3 会运用一次函数图像及性质解决简单的问 题
1 . 正比例函数= x,若随x的增大而减 小,则______.
2. 一次函数=x+n的图象如图,则下面正确的是( )
A.<0,n<0 B.<0,n>0 C.>0,n>0 D.>0,n<0
3.一次函数=-2x+ 4的图象经过的象限是_______,它与x轴的交 点坐标是_____,与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
4. 已知一次函 数 =(-2)x+(+2),若它的图象经过原点,则=_____;若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__________.
*5.若一次函数=x-b满足b<0,且函数值随x的减小而增大,则它的大致图象是图中的( )
目标4 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1、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3,5),写出这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和(-1,-3).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
3、一次函数=x+b的图象如上图所示,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四、小结提高(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1、已知一次函数=x+b,在x=0时的值为4,在x=-1时的值为-2,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已知-1与x成正比例,且 x=-2时,=-4.(1)求出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x=3时,求的值.
一次函数教案9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案导学”
一、学案的编写
1.编写的原则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应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2.学案的内容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三、学案范例
函数的零点学案
【预习要点及要求】
1.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
2.会判定二次函数零点的个数。
3.会求函数的零点。
4.掌握函数零点的性质。
5.能结合二次函数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式根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6.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式根的关系。
7.会用零点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再现】
1.如何判一元二次方程式实根个数?
2.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对称轴分别是什么?
【概念探究】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函数,=0,>0。
叫做函数的零点。
2.请你写出零点的定义。
3.如何求函数的零点?
4.函数的零点与图像什么关系?
【例题解析】
1.阅读课本完成例题。
例:求函数的零点,并画出它的图象。
2.由上例函数值大于0,小于0,等于0时自变量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3.请思考求函数零点对作函数简图有什么作用?
【总结点拨】
对概念理解及对例题的解释
1.不是所有函数都有零点
2.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转化为二次方程实根的个数的判定。
3.函数零点有变量零点和不变量零点。
4.求三次函数零点,关键是正确的因式分解,作图像可先由零点分析出函数值的正负变化情况,再适当取点作出图像。
【例题讲解】
例1.函数仅有一个零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例2.函数零点所在大致区间是()
A.(0,1)B.(1,2)C.(2,3)D.(3,4)
例3.关于的二次方程,若方程式有两根,其中一根在区间内,另一根在(1,2)内,求的范围。
【当堂练习】
1.下列函数中在[1,2]上有零点的是()
A. B.
C. D.
2.若方程在(0,1)内恰有一个实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3.函数,若,则在上零点的个数为()
A.至多有一个B.有一个或两个C.有且只有一个D.一个也没有
4.已知函数是R上的奇函数,其零点,……,则= 。
5.一次函数在[0,1]无零点,则取值范围为。
6.函数有两个零点,且都大于2,求的取值范围。
四、实施学案导学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②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等。
一次函数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发展学生的认知体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数学抽象思维,体会本节课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2.难点:如何应用一次函数性质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问题.
3.关键:从一次函数的图象出发,直观地呈现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的范围.
教具准备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知识迁移
问题提出:请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解不等式5x+6>3x+10;
(2)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2x-4的值大于0?
学生活动观察屏幕,通过思考,得到(1)、(2)的.答案,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在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思路点拨在问题(1)中,不等式5x+6>3x+10可以转化为2x-4>0,解这个不等式得x>2;问题(2)就是解不等式2x-4>0,得出x>2时函数y=2x-4的值大于0,因此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从直线y=2x-4(如图)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上方,即这时y=2x-4>0.
问题探索
教师叙述:由上面两个问题的关系,能进一步得到“解不等式ax+b>0”与“求自变量x在什么范围内,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0”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观察上述问题的图象,联系不等式、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师生共识由于任何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0或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出: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
教学形式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
二、范例点击,领悟新知
例2用画函数图象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
教师活动激发思考.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运用两种思维方法解决例2问题.
解法1:原不等式化为3x-6<0,画出直线y=3x-6(左图),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这时y=3x-6<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解法2: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y=2x+10(右图),可以看出,它们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2时,对于同一个x,直线y=5x+4上的点在直线y=2x+10上相应点的下方,这时5x+4<2x+1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评析两种解法都把解不等式转化为比较直线上点的位置的高低.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216练习.
四、课堂,发展潜能
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一次不等式未必简单,但是从函数角度看问题,能发现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能直观地看到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这种用函数观点认识问题的方法,对于继续学习数学是重要的.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9习题14.3第3,4,7,8,10题.
一次函数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力图提示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关系,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示出方程和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
教材分析
前面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和一次函数(形)的关系,是这两章知识的综合运用。强化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为今后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教学难点
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操作——————自主探索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和思考,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自主探索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也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形”————函数的图象(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
迪卡儿的故事——————蜘蛛给予的启示
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迪卡儿有一次生病卧床,他看见屋顶上的一只蜘蛛顺着丝左右爬行。迪卡儿看到蜘蛛的“表演”猛的机灵一动。他想,可以把蜘蛛看成一个点,它可以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把蜘蛛的位置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呢?
在蜘蛛爬行的启示下,迪卡儿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下几何图形(形)和方程(数)建立联系。迪卡儿坐标系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而我们可以把图形化成方程来研究,也可以用图象来研究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数)与一次函数(形)的关系。
二. 尝试探疑
1、Y=x+1
你们把我叫一次函数,我也是二元一次方程啊!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学生先是疑惑:方程就是方程,函数就是函数,它们能有什么联系呢?然后通过思考、交流,最后恍然大悟。初步感受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内在联系。
2、函数y=x+1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是否满足方程x—y=—1?
以方程x—y=—1的解为坐标的点在不在函数y=x+1 的图象上?方程x—y=—1与函数y=x+1有何关系?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来计算。从函数y=x+1图象上找几个点看它们的坐标是否满足方程x—y=—1。结果都满足。然后学生就会自主和同伴交流,问一问同伴函数y=x+1图象上的点满足不满足方程x—y=—1。结果也都满足。这样他们就会搭成共识:函数y=x+1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 x—y=—1。
然后学生会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另一个结论:以方程x—y=—1的解为坐标的点一定在函数y=x+1的图象上。然后开始思索函数y=x+1和方程x—y=—1到底有何关系呢?通过交流自动得出结论:以方程x—y=—1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x+1的图象相同。
3。在同一坐标系下,化出y=x+1与y=4x—2的图象,他们的交点坐标是什么?
方程组y=x+1的解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y=4x—2
学生根据画图象的方法画出两函数图象,画出交点坐标。用消元法解出方程组的解。学生会大吃一惊:两者出奇地相近或者干脆就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开始探究二者关系。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函数y=x+1和y=4x—2的交点坐标就是由两个函数表达式组成的方程组
y=x+1 的解。
Y=4x—2
教师作最后总结:因为函数和方程有以上关系,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图象法解决方程问题,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图象问题。
三. 方程与函数关系的应用
解方程组 x—2y=—2
2x—y=2
学生会很快的用消元法解出来。
老师发问: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并给予口头表扬。如果没有人用其他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不能用图象的方法求方程组的解呢?这时,学生就会去探索新的思路、方法。
一回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有了!方程组的解不就是两个方程变形得到的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吗?学生就会迅速动笔用这种方法把方程解出来。作完之后,互相交流。学生总结一下做题步骤:
1。把两个方程都化成函数表达式的形式。
2。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
3。画出交点坐标,交点坐标即为方程组的解。
问题又出来了,有的同学的解是 x=2 有的同学的解是 x=2。1 y=2。1
y=1。9 有的同学的解是……虽然都和消元法得到的结果相近,但各不相同。
老师提问:你能说一下用图象法解方程组的不足吗?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用这种方法求的解是近似值。不准确。学生提出疑问:既然不准确,那学习它有什么用呢?用消元法就足够了!
教师解释一下: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遇到特别复杂的方程,用消元法解不太容易,我们就可以用电脑绘制成函数图象,很容易找出交点坐标。教师可以用Z+Z智能教育平台演示一下。
[点评]用作图象的方法解方程组,这体现了两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数学知识,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起到化新为旧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逐步让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新知识的技巧。
四. 引申
方程组 x+y=2
x+y=5 解的情况如何?你能从函数的角度解释一下吗?
学生用消元法开始解方程组,结果无解,怎么回事呢?学生会尝试运用方程组的图象解法。画出两个函数图象。答案有了!图象是平行的,没有交点。所以方程组无解了。哇!太神奇了!方程的问题可以用图象的方法解决了。
[点评]因为有了上面的用作图象法解方程组,在这里,学生就会自觉地从函数的角度探究方程的问题,初步具有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五.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操作和思考,揭示了二元一次方程和函数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也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函数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六. 作业
1。用作图象法解方程组2x+y=4
2x—3y=12
2。如图,直线L、L相交于点 A,试求出A点坐标。
一次函数教案12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描述
要求学生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例4,介绍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基本步骤,并明确待定系数法的用途和目的,进而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前面学生一直学习的是已知函数的解析式,然后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从数到形的过程;从这一节课开始,学生反过来学习从形到数,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这节课是整个学生的一种逆向思维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1.本班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的比较好,能通过解析式画出函数图象,通过图象判断k和b的符号,会用待定系数法计算简单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但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由于两个式子相减,b就可以抵消,所以计算问题不会很大。另外,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新题型比较陌生,特别是没有直接给出点或者没有说求函数解析式,这样的题学生掌握的不够好。
2.学生已经学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会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初步认识过待定系数法,以前也接触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待定系数法,怎样去用,具体步骤有哪些,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然后举例说明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相互渗透。
3.如何根据所给的信息找到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对于这个问题,主要利用四种题型(图象、列表、交点、实际应用)和学生一起探寻条件(主要是找两个点),从而突破这个障碍。
教学目标
1、理解待定系数法,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能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灵活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函数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由此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4、通过引入待定系数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强调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步骤
教学难点
培养数形结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从题目中找出两个条件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简要阐述
通过讲授不同题型,从浅入深掌握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四个步骤。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依据
复习
出了一组关于一次函数解析式、图象及性质的填空题。
一、温故知新:
1、在函数y=2x中,函数y随自变量x的增大__________。
2、已知一次函数y=2x+4的图像经过点(m,8),则m=________。
3、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经过第 象限,y随着x的增大而 ; y=2x -1图象经过第 象限,y随着x的增大而
。
4、若一次函数y=x+b的图象过点A(1,-1),则b=________
5、已知一次函数y=kx+5过点P(-1,2),则k=_____
大部分同学很快就完成,一小组同学轮流说答案并简单讲解。
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初步体会从数到形的思想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学生画出y=2x和y=x+3的图象,并思考“你在作这两个函数图象时,分别描了几个点?你能否通过取直线上的这两个点来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呢”
接着让学生完成:
已知:一次函数y=kx+b当x=1时y的值为2,当x=2时y的值为5,求k和b.
解:把x=1,y=2;x=2,y=5分别代入函数y=kx+b得:
解得:
学生通过画图象确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即求一次函数解析式需要两个条件,求出k和b即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填空题的形式,初步体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k和b的值。
讲授例题
以教材例4为主,讲授待定系数法的四个步骤,如何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如何找到两个点,并总结归纳什么是待定系数法。
例: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3,5)与(-4,-9). 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待定系数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归纳出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基本步骤吗?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
学生能根据给的两个点的坐标代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且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k和b,知道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只需要求出k和b,也就是需要找两个条件,实质上就是找两个点。
通过例题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
提出问题,形成思路
出示四种题型:图象、表格、两点的坐标、实际应用,分别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图象的学生基本能求出,会找两个点;对于利用表格信息确定函数解析式,学生不知道是求函数的解析式;实际应用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较差,但基本上能找到两个条件。
加深对待定系数法的理解,加强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1、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步骤;
2、数形结合的思想: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思路。
学生基本能说出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对于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基本能理解。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小试身手
设计了一组从浅入深的题目,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3题。
深化巩固所学知识,并能有所拓展提高。
板书设计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解:设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
∵y=kx+b的图象过点(3,5)与(-4,-9).
3k+b=5
-4k+b=-9
解方程组得
K=2
b=-1
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1
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
1、设
2、代
3、解
4、写
教学
特色
教学特色
及时肯定学生和营造鼓励学生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自觉学习和思考。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增大教学容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
问题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体验。
设置了学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容易掌握。
教学
反思
在导入新课时,通过一组练习,让学生清楚一次函数解析式或图象关键是k和b的确定。通过几种题型的练习,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令学生的数学语言概括能力,互助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因为之前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渗透也较好。反而,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本来说很简单的,但很多学生计算都出现了问题,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总结环节应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总结的意识和习惯。
但有些细节还没把握好,譬如小组交流探讨时间较短等等,希望以后的课堂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一次函数教案1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
(二)整体感知
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
若把∠A的对边BC记作a,邻边AC记作b,斜边AB记作c,则
引导学生思考:当∠A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
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cosA、cos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1求出图6—4所示的'Rt△ABC中的sinA、sinB和cosA、cosB的值。
学生练习1中1、2、3。
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1)sin45°+cos45;(2)sin30°?cos60°;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
(四)总结、扩展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
0 还发现Rt△ABC的两锐角∠A、∠B,sinA=cosB,cosA=sinB。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四、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4.1中A组3。 预习下一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 (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4节练习第1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函数图象,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2〉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与极小值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借助函数图形直观感知,并探索函数的极值与导数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 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中一般性和有效性,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极值是函数的局部性质,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 二、重点: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 难点: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三、教学基本流程 回忆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 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获得函数的极值定义 通过例题和练习,深化提高对函数的极值定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导数和函数单调性的关系是什么? (提问C类学生回答,A,B类学生做补充)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2、观察图1.3.8表示高台跳水运动员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4.9t2+6.5t+10的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1)当t=a时,高台跳水运动员距水面的高度,那么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在t=a处的导数是多少呢? (2)在点t=a附近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3)点t=a附近的导数符号有什么变化规律? 共同归纳:函数h(t)在a点处h/(a)=0,在t=a的附近,当t0;当t>a时,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单调递减,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3、对于这一事例是这样,对其他的连续函数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探索研讨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1、观察1.3.9图所表示的y=f(x)的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1)函数y=f(x)在a.b点的函数值与这些点附近的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2)函数y=f(x)在a.b.点的导数值是多少? (3)在a.b点附近, y=f(x)的导数的符号分别是什么,并且有什么关系呢? 4、极值的定义: 我们把点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点,f(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 点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点,f(a)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 极大值点与极小值点称为极值点,极大值与极小值称为极值. 5、通过以上探索,你能归纳出可导函数在某点x0取得极值的充要条件吗? 充要条件:f(x0)=0且点x0的左右附近的导数值符号要相反 6、引导学生观察图1.3.11,回答以下问题: (1)找出图中的极点,并说明哪些点为极大值点,哪些点为极小值点? (2)极大值一定大于极小值吗? 7、随堂练习: 如图是函数y=f(x)的函数,试找出函数y=f(x)的极值点,并指出哪些是极大值点,哪些是极小值点.如果把函数图象改为导函数y=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的图象?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讲解例题 例4求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的极值 教师分析:①求f/(x),解出f/(x)=0,找函数极点;②由函数单调性确定在极点x0附近f/(x)的符号,从而确定哪一点是极大值点,哪一点为极小值点,从而求出函数的极值. 学生动手做,教师引导 解: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x2-4=(x-2)(x+2)令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解得x=2,或x=-2.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即x>2,或x (2)当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单调递减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单调递增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因此,当x=-2时,f(x)有极大值,且极大值为f(-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当x=2时,f(x)有极 小值,且极小值为f(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函数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的图象如: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归纳:求函数y=f(x)极值的方法是: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1求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解方程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当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时: (1)如果在x0附近的左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右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2)如果在x0附近的左边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0,那么f(x0)是极小值 课堂练习 1、求函数f(x)=3x-x3的极值 2、思考:已知函数f(x)=ax3+bx2-2x在x=-2,x=1处取得极值,求函数f(x)的解析式及单调区间。 C类学生做第1题,A,B类学生在第1,2题。 课后思考题 1、若函数f(x)=x3-3bx+3b在(0,1)内有极小值,求实数b的范围。 2、已知f(x)=x3+ax2+(a+b)x+1有极大值和极小值,求实数a的范围。 课堂小结 1、函数极值的定义 2、函数极值求解步骤 3、一个点为函数的极值点的充要条件。 作业P32 5 ① ④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导数的极值,有了上节课导数的单调性作铺垫,借助函数图形的直观性探索归纳出导数的极值定义,利用定义求函数的极值.教学反馈中主要是书写格式存在着问题.为了统一要求主张用列表的方式表示,刚开始学生都不愿接受这种格式,但随着几道例题与练习题的展示,学生体会到列表方式的简便,同时为能够快速判断导数的正负,我要求学生尽量把导数因式分解.本节课的难点是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为了说明这一点多举几个例题是很有必要的在解答过程中学生还暴露出对复杂函数的求导的准确率比较底,以及求函数的极值的过程板书仍不规范,看样子这些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训练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研讨评议 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课堂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合理清晰的引导思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内容容量与难度适中,符合学情,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不同效果的收获。 【一次函数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一次函数》教学设计01-29 立春的教案02-11 吃饭了教案04-18 (经典)中班教案04-20 《坐井观天》教案04-13 《山民》教案12-13 《风筝》教案12-26 《社戏》教案01-11 《散步》教案02-01一次函数教案14
一次函数教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