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7 16:41:2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热】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热】

小学数学教案1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找图形

  活动目标

  1、尝试归纳出一组图形1—2个共同特征,或按特征拿取相应的图形。

  2、能仔细观察图形,并积极参与讨论。

  3、听懂操作要求,并按要求操作。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若干。

  2、图形特征标记、空白记录表一张。

  3、课件—各种各样的图形

  活动过程

  一、彩色图形来了

  1、以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有许多彩色图形要去游乐场玩游戏,瞧,它们来了!

  2、出示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彩色图形。

  引导幼儿说说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特征。

  3、出示颜色、形状、大小标记让幼儿认一认。

  二、彩色图形找朋友。

  1、教师出示参考图,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它们的共同特性。

  教师:彩色图形要找朋友一起去游乐场,它们找到朋友了。

  它们什么地方一样,成为朋友呢?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从形状、颜色、大小三个方面找它们的共同特征。

  3、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出标记并放在参考图上。

  4、师幼进行检验讨论。

  5、教师可将彩色图形换下,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共同特征。

  6、小结:彩色图形喜欢找有两个特征相同的图形做朋友,它们有的形状相同,有的颜色相同,还有的大小相同。

  三、彩色图形进游乐场。

  1、出示空白表格

  教师:彩色图形来到游乐场门口,可是却不能进去,因为进游乐场要符合条件才能进。

  2、教师边说边将红色和正方形标记贴上。

  教师:原来要符合红色和正方形两种条件才能进。那么,谁能来做检票员把关呀?

  3、个别幼儿上前示范。

  4、师幼检查。

  5、教师:这个游乐场很神奇,这次进去的条件变了,这次要进游乐场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黄色的,还要是大的。谁愿意来做检票员?

  6、请全体幼儿一起找一找并贴在表格中。

  7、师幼讨论检验。

  8、小结:原来要进游乐场还必须符合两个特征条件呢,只要有一个不符合就不能进去。

  彩色图形们让我感谢你们的帮忙,现在它们已经在开心地玩了。

  四、幼儿操作活动

  1、讲解题目要求。

  2、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纠正幼儿的书写姿势。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简单规律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的规律)。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各一(○□○□○□;○□□○□□○□□;○□△○□△○□△);“奇妙的书”课件(封面是彩虹,从第一页到第七页依次是一颗红色的草莓、两只橙色的橘子、三根黄色的香蕉、四只绿色的西瓜、五只青色的苹果、六颗蓝色的梅子、七串紫色的葡萄:图片几组(从儿童到少年到成人再到老年人;从树芽到小树再到大树;从鸡蛋到小鸡再到母鸡,等等)。

  2、学具准备:操作纸、记号笔、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人: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请幼儿读一读每张范例条上的图形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范例条○□○□○□,提问:有哪些图形宝宝在排队呀?它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它们的队伍后面还可以怎么排呢?它们的队伍排列得很整齐,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看得更清楚,用A表示圆形,用B表示正方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 AB A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的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2)出示范例条○□□○□□○□□,提问:看看它们是谁?都是怎么排的?它们的.队伍后面应该怎么排列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B ABB AB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3)同样,出示范例条○□△○□△○□△,引导幼儿小结ABC ABC ABC排列的规律。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找出书中的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从封面到第三页。封面是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第一页上是一颗红草莓;第二页上是两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页上是三根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按照页码猜水果的个数,按照彩虹的颜色来猜水果的颜色。)教师肯定幼儿的猜测,再引导幼儿完整地阅读大书,发现书中的规律。(水果的个数跟书页数一样都是从少到多;水果的颜色跟彩虹颜色排列的规律一样,都是从红色到紫色。)

  (2)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人的生长规律(出示图片)都是从小慢慢长大,最后变老。植物也是这样(出示图片),树从树芽到小树苗慢慢长大,最后变成大树……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3、幼儿操作活动(自由选择操作材料)。

  (1)看图形找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

  (2)按照排列规律粘贴图形。

  (3)按照动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4)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幼儿展示操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三、结束部分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种简单的规律,这些简单的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让我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规律,好吗?(来源:早期教育)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28页例5和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8÷2240÷836÷384÷7=32-0

  48+0

  0×1242×00+2529+09×0

  14×0

  1、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358÷62147÷7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0÷40÷50÷102384393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试一试。

  505÷56018÷6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出示计算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三、练习

  1.第28页做一做

  2.第29页的第一题。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习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近

  练习: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

  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或求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表示;式子为:。

  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

  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

  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公顷怎样表示?

  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观察图

  (2)问:在图中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

  引导得出: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

  板书:公顷)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例:

  (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第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6

  ——找圆形

  课题:找圆形

  课型:新授课

  试讲人:张玲娟

  学时:1学时

  备课时间:20xx-6-11

  授课时间:20xx-6-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圆形的特征,能从不同的物品中找出共同的地方(图案为圆形)。

  2、能力目标:幼儿乐意参加操作活动,能遵守操作规则,并能独立画出圆形。

  3、德育目标:利用观察法、操作法等来引导幼儿学习。教学重点:

  1、指导幼儿了解圆形的特征,并让幼儿能在图案中找出圆形。教学难点:

  1、幼儿需要发挥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画出圆形。教学方法:

  1、观察法2、示范法3、提问法4、操作法等。

  教学准备:

  1、若干个圆形实物图(硬币、眼镜、手表等)

  2、铅笔、白纸(学生自备)

  3、几张缺少轮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引题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大家想不想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东西呀?”(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教师:“小朋友们,有谁告诉我这些是什么呀?”(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小朋友都很聪明,认识这些东西,那大家看一看这些东西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都是什么形状的`呀?嗯,对了,大家真聪明,这个就是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了圆形,那大家要不要和老师学习画圆啊?拿出大家带来的笔和纸,跟着老师一起来,好不好呀?小朋友们,注意哦,画的时候不要弄伤自己的小手哦!”(教师提醒小朋友安全问题)

  2、找圆形

  教师(出示放大的缺少轮子的图片):“小朋友看看图上有什么呀?这些车子能开吗?为什么能开或者不能开呢?”(师生互动)呀?教师:“小朋友眼睛真灵,原来呀,这些车子的轮子都不见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找找看,应该画在哪里?”(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3、找找生活中的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帮车子找到了它们的圆圆的轮子。大

  家都学到了什么是圆形,那小朋友们,今天回家之后,在家里找一找圆形,然后指给爸爸妈妈看,好嘛?那今天的课就结束了,小朋友们,再见!”

  教学反馈:

  1、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图片展示、现场教学等方式来指导幼儿进行学习,这样更容易让幼儿接受所学知识。

  2、本次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会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老师准备了绿,红,黄,白四种颜色的纸卡来分别代表这四个季节。绿色代表什么?红色呢?-?白色?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小学数学教案8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听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小学数学教案《应用题(用数学)》。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应用题(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问题解决的展开,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棒

  一、复习铺垫(媒体显示):

  1、口算

  2、智慧闯关

  第一关,比眼力

  (1)、第一行:

  第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

  (2)、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个数是的3倍,□应该画()个

  第二关:比智慧

  8里面有()个2 12里面有()个6

  15里面有()个5 14里面有()个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教学例1

  1、实物台展示老师用小棒摆的飞机。(请学生拿出小棒尽摆飞机,看能摆几架。)

  2、观察思考

  ①小A摆两架飞机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一个同学摆的)

  那么,同学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倍)师:小A摆两架飞机用了2个5根,用我们已学“倍”的知识,我们就说小A用的根数是老师的2份(1份,也就是我们说的1倍),所以小A用的根数是老师的2倍。

  ②再出示小B摆的图。你能给小朋友提个求倍数的`问题吗?

  生:我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为什么?

  (出示说理提示)

  生:我是这样想:小B用的根数和和老师用的根数比,老师用的根数为1份,小B用的根数是老师的3份,所以小B用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

  师:大家能解答吗?说说你的理由。(多人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要求小B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就说15是5的3倍,也就是求15里面有3个5。用除法计算。

  点名完整说说算理。

  3、列式计算

  板书:15÷5=3

  强调:倍是一种数量关系,并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式子后面不用写上。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小朋友,你们摆了几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你们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请你自己算一算。(同桌互说想法和算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①摆好两行三角形。

  第一行:△ △ △ △ △ △ △ △ △ △ △ △ △ △ △ △

  第二行:△ △ △ △

  ②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把1份的圈,看第一行有几份。

  ③ “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为庆祝自己的节日,举行了歌舞联欢会,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结果。

  (3)把这幅图的信息整理成文字了,你还能从中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与今天学的内容问题吗?

  板书:①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②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板书:35÷7=5 35÷5=7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板书:用除法计算

  三、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臵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三、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简单的旋转现象。

  A、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你还记得旋转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B、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师指名回答。

  C、老师身上有样东西在运动时也在旋转,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认真找。找后指名回答。

  2、讲解例1,明确确旋转三要素。

  出示时钟。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这节课就借住时钟进一步认认识旋转。

  (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教师:同学们都应该观察时钟的指针的旋转动运,那你们知道它是按什么方向运动的吗?

  学生小组交流,可得出:指针是按顺时针方向方向旋转的。

  教师:不在人为的干涉下,指针会逆时针运动吗?(不会)

  教师:时钟中的'时针只会顺时针运动,这就是指针的旋转方向。

  (板书:旋转方向)

  教师组织学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运动、逆时针旋转。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

  教师指着时钟的中心。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钟和分钟都沿着它转,这就是时钟的旋转中心。

  (板书:旋转中心)

  (3)认识旋转要素——旋转角度

  课件动态出示甲时钟指针从“12”到“1”,乙时钟指针从“12”到“3”。

  引导思考:

  A、注意观察,甲、乙两个时钟的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

  指名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

  B、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教师: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能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吗?

  学生思考得出:当指针从“12”到“1”时,指针顺时针绕着中心转过了30°。

  教师:你怎么知道旋转了30°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指针绕点O旋转一周共360°,一共12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即旋转了:360°÷ 12 = 30°。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的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板书: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中请学生比较不同之处,形象地感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例题。

  2、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相同和不同。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课件动态出示时钟,完成练习。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5、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图片及旋转大楼。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不断完善对指针旋转的描述,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具准备:投影片或小黑板若干块,内容是:

  ①例1中的四个式子。

  ②小数点移动引起原来的数发生变化的规律(两个方框中的内容。)

  ③两个“做一做”中的题目。

  一、复习旧知:比较下面两组数的大小。

  0.84○0.8402.54○25.4

  教师提问:2.54和25.4这两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教师:我们看到2.54和25.4这两个小数的数字相同,但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2.5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变成了25.4,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

  0.04米=()毫米

  0.4米=()毫米

  4米=()毫米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填写,其他同学做在课堂练习本上。学生填完以后,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观察黑板上的这几个式子,第二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有什么变化?

  (2)0.004变成子0.04,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

  (3)千分位上的4移到了哪一位上?4毫米变成40毫米扩大了多少倍?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第四个式:同第一个算式比较;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小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师:把第二、第三、,第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谁能试着说一说?

  可先让同桌学生互相讨论一下;然后指名说一说。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小数点向右移,原数扩大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齐读。

  教师出示写有教科书第60页“做-做”题目的投影片(或小黑板),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同0.372比较,3.7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扩大了多少倍?372的小数点在哪里?

  教师:我们已经发现了小数点每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这样的规律。现在我们再来观察这四个式子(指例1的四个式子)。如果从第四个式于起,依次往上看,把第三、第二、第一个式子分别同第四个式广比较,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进行小组讨论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概括,最后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写有小数点每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的规律,让学生齐读。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示教科书第61页最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指名让几名学生回答问题: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

  让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去掉是什么意思?原来的数是扩大厂还是缩小了?

  2.做练习十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把变化后的数:写在原来的数位上,然后指名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于几位.原来的数缩小了多少倍。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四的第3题。直接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同3.54相比较,每一个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板书设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0.004米=()毫米

  0.04米=()毫米

  0.4米=()毫米

  4米=()毫米

  课后附记:

小学数学教案14

  一、垂直与平行

  1、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如图: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2、互相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垂线: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如图:直线a、b互相垂直,也可以说直线a垂直

  于直线b或者说直线b垂直于直线a,直线a和直

  线b相交的交点叫垂足(o)。

  4、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a、让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b、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上的直角顶点和已知点重合,c、从直角顶点引出一条射线,这条射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5、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a、让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b、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上的另一条和已知点重合,c、从直角顶点引出一条射线,这条射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6、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就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7、画平行线

  a、将一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一把直尺靠紧,b、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c、移动三角板,再画出一条直线。

  8、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a、将一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b、用一把直尺和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靠紧,c、移动三角板,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9、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10、画长方形、正方形

  a、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做长方形的长)接着画出平行线的垂线(做长方形的宽),注意测量长度。b、再画出垂线的平行线。

  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四边形的分类和特点

  四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

  等腰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两腰相等。

  不规则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4、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5、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个顶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6、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计算同级运算、两级运算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3.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括号的作用,能准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规范地脱式计算。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软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结束了+-黄金周,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度过的,你们想知道小动物去了什么地方吗?

  [多媒体软件伴随录音:清晨数学王国的闩口站满了游客,不一会儿却传来吵闹声。鸭姐姐得意地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队伍最前面。猫头鹰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第一个。两人吵闹得面红耳赤,大黄狗跑过来大声嚷到:别吵了,我的票上有( ),你们都该排在我的后面去。师:同学们,你们当小裁判,判断下谁该排第一?跟随学生回答揭示课题。

  二、探究尝试,总结规律。

  1.以旧带新

  3+4x8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试给它加上我们的新朋友小括号,使它变成

  另外一道题。学生试做例题(3+4)x8

  2.合作探究

  3+4x8 (3+4)X8=3+32 =7x8=35 =56

  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观察、比较去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你觉得小括号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3.反馈练习

  42(17-11) 100-(60-10)

  (35+14)7 12(2x3)

  (让学生先读题,自选两道独立完成。)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看(看清题里是否有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运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小动物们在我们公平的裁判下来到了数学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符号妈妈》。

  同学们谈一谈看完电影的收获。(通过一场电影,把学习的几种运算顺序融为体,既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又便于学生掌握和区分。)

  2.小动物参观了数学迷宫,闯关练习。

  第一关:先读题,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

  顺序。

  20+7x6 (82)X9

  4x68 72-99

  36(43-39)100-15+5

  第二关:判断下面各题,结果相等的画,不相等的画,请同学们自己读题,认真思考一下。

  10+155=(10+15)5

  5X(3-2)=5x8-2

  2x4x3=3x2x4

  60-(30-20)=60-30+20

  3.小动物来到了数学游艺厅。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数字2、5、6和运算符号组成两步式题,结果要比14大。

  四、小结

  师:小动物们快快乐乐地玩了一天,同学们猜猜它们会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4

小学数学教案04-30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7-26

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6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4-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九篇05-23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九篇05-16

小学数学教案【热】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热】

小学数学教案1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找图形

  活动目标

  1、尝试归纳出一组图形1—2个共同特征,或按特征拿取相应的图形。

  2、能仔细观察图形,并积极参与讨论。

  3、听懂操作要求,并按要求操作。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若干。

  2、图形特征标记、空白记录表一张。

  3、课件—各种各样的图形

  活动过程

  一、彩色图形来了

  1、以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有许多彩色图形要去游乐场玩游戏,瞧,它们来了!

  2、出示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彩色图形。

  引导幼儿说说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特征。

  3、出示颜色、形状、大小标记让幼儿认一认。

  二、彩色图形找朋友。

  1、教师出示参考图,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它们的共同特性。

  教师:彩色图形要找朋友一起去游乐场,它们找到朋友了。

  它们什么地方一样,成为朋友呢?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从形状、颜色、大小三个方面找它们的共同特征。

  3、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出标记并放在参考图上。

  4、师幼进行检验讨论。

  5、教师可将彩色图形换下,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共同特征。

  6、小结:彩色图形喜欢找有两个特征相同的图形做朋友,它们有的形状相同,有的颜色相同,还有的大小相同。

  三、彩色图形进游乐场。

  1、出示空白表格

  教师:彩色图形来到游乐场门口,可是却不能进去,因为进游乐场要符合条件才能进。

  2、教师边说边将红色和正方形标记贴上。

  教师:原来要符合红色和正方形两种条件才能进。那么,谁能来做检票员把关呀?

  3、个别幼儿上前示范。

  4、师幼检查。

  5、教师:这个游乐场很神奇,这次进去的条件变了,这次要进游乐场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黄色的,还要是大的。谁愿意来做检票员?

  6、请全体幼儿一起找一找并贴在表格中。

  7、师幼讨论检验。

  8、小结:原来要进游乐场还必须符合两个特征条件呢,只要有一个不符合就不能进去。

  彩色图形们让我感谢你们的帮忙,现在它们已经在开心地玩了。

  四、幼儿操作活动

  1、讲解题目要求。

  2、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纠正幼儿的书写姿势。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简单规律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的规律)。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各一(○□○□○□;○□□○□□○□□;○□△○□△○□△);“奇妙的书”课件(封面是彩虹,从第一页到第七页依次是一颗红色的草莓、两只橙色的橘子、三根黄色的香蕉、四只绿色的西瓜、五只青色的苹果、六颗蓝色的梅子、七串紫色的葡萄:图片几组(从儿童到少年到成人再到老年人;从树芽到小树再到大树;从鸡蛋到小鸡再到母鸡,等等)。

  2、学具准备:操作纸、记号笔、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人: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请幼儿读一读每张范例条上的图形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范例条○□○□○□,提问:有哪些图形宝宝在排队呀?它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它们的队伍后面还可以怎么排呢?它们的队伍排列得很整齐,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看得更清楚,用A表示圆形,用B表示正方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 AB A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的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2)出示范例条○□□○□□○□□,提问:看看它们是谁?都是怎么排的?它们的.队伍后面应该怎么排列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B ABB AB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3)同样,出示范例条○□△○□△○□△,引导幼儿小结ABC ABC ABC排列的规律。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找出书中的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从封面到第三页。封面是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第一页上是一颗红草莓;第二页上是两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页上是三根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按照页码猜水果的个数,按照彩虹的颜色来猜水果的颜色。)教师肯定幼儿的猜测,再引导幼儿完整地阅读大书,发现书中的规律。(水果的个数跟书页数一样都是从少到多;水果的颜色跟彩虹颜色排列的规律一样,都是从红色到紫色。)

  (2)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人的生长规律(出示图片)都是从小慢慢长大,最后变老。植物也是这样(出示图片),树从树芽到小树苗慢慢长大,最后变成大树……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3、幼儿操作活动(自由选择操作材料)。

  (1)看图形找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

  (2)按照排列规律粘贴图形。

  (3)按照动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4)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幼儿展示操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三、结束部分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种简单的规律,这些简单的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让我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规律,好吗?(来源:早期教育)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28页例5和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8÷2240÷836÷384÷7=32-0

  48+0

  0×1242×00+2529+09×0

  14×0

  1、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358÷62147÷7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0÷40÷50÷102384393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试一试。

  505÷56018÷6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出示计算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三、练习

  1.第28页做一做

  2.第29页的第一题。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习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近

  练习: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

  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或求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表示;式子为:。

  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

  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

  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公顷怎样表示?

  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观察图

  (2)问:在图中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

  引导得出: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

  板书:公顷)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例:

  (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第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6

  ——找圆形

  课题:找圆形

  课型:新授课

  试讲人:张玲娟

  学时:1学时

  备课时间:20xx-6-11

  授课时间:20xx-6-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圆形的特征,能从不同的物品中找出共同的地方(图案为圆形)。

  2、能力目标:幼儿乐意参加操作活动,能遵守操作规则,并能独立画出圆形。

  3、德育目标:利用观察法、操作法等来引导幼儿学习。教学重点:

  1、指导幼儿了解圆形的特征,并让幼儿能在图案中找出圆形。教学难点:

  1、幼儿需要发挥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画出圆形。教学方法:

  1、观察法2、示范法3、提问法4、操作法等。

  教学准备:

  1、若干个圆形实物图(硬币、眼镜、手表等)

  2、铅笔、白纸(学生自备)

  3、几张缺少轮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引题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大家想不想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东西呀?”(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教师:“小朋友们,有谁告诉我这些是什么呀?”(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小朋友都很聪明,认识这些东西,那大家看一看这些东西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都是什么形状的`呀?嗯,对了,大家真聪明,这个就是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了圆形,那大家要不要和老师学习画圆啊?拿出大家带来的笔和纸,跟着老师一起来,好不好呀?小朋友们,注意哦,画的时候不要弄伤自己的小手哦!”(教师提醒小朋友安全问题)

  2、找圆形

  教师(出示放大的缺少轮子的图片):“小朋友看看图上有什么呀?这些车子能开吗?为什么能开或者不能开呢?”(师生互动)呀?教师:“小朋友眼睛真灵,原来呀,这些车子的轮子都不见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找找看,应该画在哪里?”(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3、找找生活中的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帮车子找到了它们的圆圆的轮子。大

  家都学到了什么是圆形,那小朋友们,今天回家之后,在家里找一找圆形,然后指给爸爸妈妈看,好嘛?那今天的课就结束了,小朋友们,再见!”

  教学反馈:

  1、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图片展示、现场教学等方式来指导幼儿进行学习,这样更容易让幼儿接受所学知识。

  2、本次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会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老师准备了绿,红,黄,白四种颜色的纸卡来分别代表这四个季节。绿色代表什么?红色呢?-?白色?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小学数学教案8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听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小学数学教案《应用题(用数学)》。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应用题(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问题解决的展开,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棒

  一、复习铺垫(媒体显示):

  1、口算

  2、智慧闯关

  第一关,比眼力

  (1)、第一行:

  第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

  (2)、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个数是的3倍,□应该画()个

  第二关:比智慧

  8里面有()个2 12里面有()个6

  15里面有()个5 14里面有()个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教学例1

  1、实物台展示老师用小棒摆的飞机。(请学生拿出小棒尽摆飞机,看能摆几架。)

  2、观察思考

  ①小A摆两架飞机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一个同学摆的)

  那么,同学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倍)师:小A摆两架飞机用了2个5根,用我们已学“倍”的知识,我们就说小A用的根数是老师的2份(1份,也就是我们说的1倍),所以小A用的根数是老师的2倍。

  ②再出示小B摆的图。你能给小朋友提个求倍数的`问题吗?

  生:我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为什么?

  (出示说理提示)

  生:我是这样想:小B用的根数和和老师用的根数比,老师用的根数为1份,小B用的根数是老师的3份,所以小B用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

  师:大家能解答吗?说说你的理由。(多人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要求小B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就说15是5的3倍,也就是求15里面有3个5。用除法计算。

  点名完整说说算理。

  3、列式计算

  板书:15÷5=3

  强调:倍是一种数量关系,并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式子后面不用写上。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小朋友,你们摆了几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你们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请你自己算一算。(同桌互说想法和算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①摆好两行三角形。

  第一行:△ △ △ △ △ △ △ △ △ △ △ △ △ △ △ △

  第二行:△ △ △ △

  ②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把1份的圈,看第一行有几份。

  ③ “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为庆祝自己的节日,举行了歌舞联欢会,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结果。

  (3)把这幅图的信息整理成文字了,你还能从中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与今天学的内容问题吗?

  板书:①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②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板书:35÷7=5 35÷5=7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板书:用除法计算

  三、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臵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三、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简单的旋转现象。

  A、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你还记得旋转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B、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师指名回答。

  C、老师身上有样东西在运动时也在旋转,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认真找。找后指名回答。

  2、讲解例1,明确确旋转三要素。

  出示时钟。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这节课就借住时钟进一步认认识旋转。

  (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教师:同学们都应该观察时钟的指针的旋转动运,那你们知道它是按什么方向运动的吗?

  学生小组交流,可得出:指针是按顺时针方向方向旋转的。

  教师:不在人为的干涉下,指针会逆时针运动吗?(不会)

  教师:时钟中的'时针只会顺时针运动,这就是指针的旋转方向。

  (板书:旋转方向)

  教师组织学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运动、逆时针旋转。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

  教师指着时钟的中心。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钟和分钟都沿着它转,这就是时钟的旋转中心。

  (板书:旋转中心)

  (3)认识旋转要素——旋转角度

  课件动态出示甲时钟指针从“12”到“1”,乙时钟指针从“12”到“3”。

  引导思考:

  A、注意观察,甲、乙两个时钟的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

  指名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

  B、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教师: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能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吗?

  学生思考得出:当指针从“12”到“1”时,指针顺时针绕着中心转过了30°。

  教师:你怎么知道旋转了30°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指针绕点O旋转一周共360°,一共12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即旋转了:360°÷ 12 = 30°。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的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板书: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中请学生比较不同之处,形象地感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例题。

  2、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相同和不同。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课件动态出示时钟,完成练习。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5、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图片及旋转大楼。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不断完善对指针旋转的描述,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具准备:投影片或小黑板若干块,内容是:

  ①例1中的四个式子。

  ②小数点移动引起原来的数发生变化的规律(两个方框中的内容。)

  ③两个“做一做”中的题目。

  一、复习旧知:比较下面两组数的大小。

  0.84○0.8402.54○25.4

  教师提问:2.54和25.4这两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教师:我们看到2.54和25.4这两个小数的数字相同,但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2.5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变成了25.4,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

  0.04米=()毫米

  0.4米=()毫米

  4米=()毫米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填写,其他同学做在课堂练习本上。学生填完以后,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观察黑板上的这几个式子,第二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有什么变化?

  (2)0.004变成子0.04,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

  (3)千分位上的4移到了哪一位上?4毫米变成40毫米扩大了多少倍?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第四个式:同第一个算式比较;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小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师:把第二、第三、,第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谁能试着说一说?

  可先让同桌学生互相讨论一下;然后指名说一说。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小数点向右移,原数扩大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齐读。

  教师出示写有教科书第60页“做-做”题目的投影片(或小黑板),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同0.372比较,3.7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扩大了多少倍?372的小数点在哪里?

  教师:我们已经发现了小数点每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这样的规律。现在我们再来观察这四个式子(指例1的四个式子)。如果从第四个式于起,依次往上看,把第三、第二、第一个式子分别同第四个式广比较,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进行小组讨论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概括,最后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写有小数点每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的规律,让学生齐读。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示教科书第61页最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指名让几名学生回答问题: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

  让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去掉是什么意思?原来的数是扩大厂还是缩小了?

  2.做练习十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把变化后的数:写在原来的数位上,然后指名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于几位.原来的数缩小了多少倍。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四的第3题。直接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同3.54相比较,每一个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板书设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0.004米=()毫米

  0.04米=()毫米

  0.4米=()毫米

  4米=()毫米

  课后附记:

小学数学教案14

  一、垂直与平行

  1、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如图: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2、互相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垂线: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如图:直线a、b互相垂直,也可以说直线a垂直

  于直线b或者说直线b垂直于直线a,直线a和直

  线b相交的交点叫垂足(o)。

  4、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a、让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b、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上的直角顶点和已知点重合,c、从直角顶点引出一条射线,这条射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5、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a、让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b、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上的另一条和已知点重合,c、从直角顶点引出一条射线,这条射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6、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就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7、画平行线

  a、将一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一把直尺靠紧,b、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c、移动三角板,再画出一条直线。

  8、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a、将一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b、用一把直尺和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靠紧,c、移动三角板,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9、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10、画长方形、正方形

  a、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做长方形的长)接着画出平行线的垂线(做长方形的宽),注意测量长度。b、再画出垂线的平行线。

  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四边形的分类和特点

  四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

  等腰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两腰相等。

  不规则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4、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5、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个顶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6、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计算同级运算、两级运算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3.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括号的作用,能准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规范地脱式计算。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软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结束了+-黄金周,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度过的,你们想知道小动物去了什么地方吗?

  [多媒体软件伴随录音:清晨数学王国的闩口站满了游客,不一会儿却传来吵闹声。鸭姐姐得意地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队伍最前面。猫头鹰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第一个。两人吵闹得面红耳赤,大黄狗跑过来大声嚷到:别吵了,我的票上有( ),你们都该排在我的后面去。师:同学们,你们当小裁判,判断下谁该排第一?跟随学生回答揭示课题。

  二、探究尝试,总结规律。

  1.以旧带新

  3+4x8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试给它加上我们的新朋友小括号,使它变成

  另外一道题。学生试做例题(3+4)x8

  2.合作探究

  3+4x8 (3+4)X8=3+32 =7x8=35 =56

  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观察、比较去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你觉得小括号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3.反馈练习

  42(17-11) 100-(60-10)

  (35+14)7 12(2x3)

  (让学生先读题,自选两道独立完成。)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看(看清题里是否有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运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小动物们在我们公平的裁判下来到了数学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符号妈妈》。

  同学们谈一谈看完电影的收获。(通过一场电影,把学习的几种运算顺序融为体,既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又便于学生掌握和区分。)

  2.小动物参观了数学迷宫,闯关练习。

  第一关:先读题,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

  顺序。

  20+7x6 (82)X9

  4x68 72-99

  36(43-39)100-15+5

  第二关:判断下面各题,结果相等的画,不相等的画,请同学们自己读题,认真思考一下。

  10+155=(10+15)5

  5X(3-2)=5x8-2

  2x4x3=3x2x4

  60-(30-20)=60-30+20

  3.小动物来到了数学游艺厅。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数字2、5、6和运算符号组成两步式题,结果要比14大。

  四、小结

  师:小动物们快快乐乐地玩了一天,同学们猜猜它们会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