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阅读单元求知这一话题,以读书为主线,设计了看名人怎样读书、七嘴八舌话读书、网上阅读大家谈和与书籍结伴而行四个活动。通过活动,以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会读书的方法,在阅读中实现求知愿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好书,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
2.借助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讨论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并通过活动的参与和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搭建课内外学习的桥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并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和负责学习机制。
4.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学生对照自己的读书实践,找出自己在读书习惯、方法和对书籍的选择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写出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活动过程:
一、成立合作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向学生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需阅读、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学习的程序。给出例子,回答学生的质疑。
2.有效合理的分组。
(1)小组人数:4~6人
(2)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理解)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接近最好,以便于沟通交流。
(3)任务分配:让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3.调查小组成员读书情况,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学生可参照第五单元调查报告写作方法的介绍)
二、活动步骤
(一)课外合作学习部分
活动一:名人与读书
1.由小组内各成员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经验和趣闻轶事。同时,鼓励学生注意利用社区资源访问身边的有关人士,如图书馆馆长、书店经理、政府官员、学校校长等,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2.小组根据组员的特长和资料搜集情况,选择其成果展示的方式(名人读书名言的集子、名人读书经验的墙报和手抄报等),并由学生动手制作。
3.组织一次组内的名人读书故事会。
活动二:读书大家谈
讨论话题包括: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系?怎样理解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如何看待网上阅读?(也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其感兴趣的话题)
1.由各小组根据其小组成员的意向确定研讨的话题。
2.学生参与活动的步骤是:
(1)联系实际,研究、提出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看法、观点,以及支撑的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可以引用名人包括身边名人的言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兴趣、方法、习惯、对书籍的选择)。
(2)在小组内开展交流,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智慧。
(3)认真听取同样的意见、观点。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份代表小组意见的材料,并选择一名组员准备参加班级内的交流。
(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思考、解释、倾听、综合和分析,并领悟一些读书的心得)
活动三:与书籍结伴而行
读:小组成员以自主选择或同伴推荐的形式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教师可建议学生选择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开展组内阅读,以有利于产生共同的话题)
听、说:与小组成员交流,报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写:撰写关于读书的作文(摘录、体会、改写、缩写、部分内容扩写、文章续写等),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表达,同时要求他们的作文在组内进行交流,并经过小组内1~2位组员的校订(包括错别字、词语的使用、病句等的订正,对文章构思、材料的选择等的建议),并在文后签下校阅同学的.名字。
建立相对固定、较为长期的读书小组:确定成员、拟订保障制度。
(二)课堂活动部分
导入:Flash音乐画面──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显示几则关于书的名言: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刘白羽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读不同的书可以有不同的收获:1.开卷有益;2.有益之书多读广泛读。引用培根的《谈读书》中名言:照应此主题──喜好读书,读有益之书。
板块一:名人与读书
1.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名人读书名言》集、手抄报、格言书签等。
2.听故事、说感受。(有可能的话,放录音、看录像;听电台、电视台讲名人读书故事──了解故事,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3.全班活动,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在班内交流,完后,请其他组学生谈听后感。形成班级的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讲一个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其他同学谈自己的体会)
板块二:读书大家谈
1.各小组派出同学阐释对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系?怎样处理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的关系?如何看待网上阅读?等问题的看法(可引证身边名人的观点),开展班级内的讨论交流。
2.同学们向被邀请的教师或作家、计算机行业人员等,进行现场的访谈和咨询,请他们谈对以上问题的看法。
板块三:我们怎样读书
1.小组读书情况的调查报告。
2.读书的故事(学生作文展示)。
3.好书推荐(两分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4.向同学推荐本组建立和拟建的中长期、相对固定的读书机制。
小结:
小组活动小结:(同学的自评或互评)
商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展示学生成果:《名人读书名言》集、手抄报、格言书签等。
教师小结: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无创新措施)。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读书机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新笔画:竖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体会丰收的喜悦。
3.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按要求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掌握会写字。掌握新笔画。
2.感悟人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柿子实物。放大的课文插图。柿子“由青变红”的幻灯片或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向家长询问秋天能收获哪些水果。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柿子(实物)和课文插图,激情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位可爱的小客人。它是——柿子(板书课题,教学生读一遍,“子”读轻声)。看看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出示挂图:图上画了什么?小朋友和他爷爷在干什么?他们高兴吗?你从哪儿看得出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随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语句是写的图画上的内容。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
2.指导认字。
(1)分别出示三个句子,随文认读并画出生字。
(2)认读“树”、“爷爷”、“笑脸”,注意指导“爷爷”第二个字读轻声。将词条贴在挂图上合适的地方。
(3)出示生字卡片(可以将生字卡片做成柿子形状),认读:后、挂、许、多、西、片、收。注意“收”是翘舌音。
先读带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读。
合作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哪儿见过这些字。可以给字组词、说句子来记住它。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课文三句话,分组读,想想每句话写的是什么,自己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分别学习三句话。
(1)第一句。“小灯笼”是什么?你看看柿子,它像小灯笼吗?小柿子像小红灯笼,多漂亮啊!喜欢第一句的小朋友读出喜欢的语气来。
(2)第二句。“西风紧,露水浓”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平时的观察所见来理解:秋天来了,凉凉的西风阵阵吹,一阵比一阵吹得猛。早晨醒来,只见枯黄的草地上一片露水。看幻灯片或课件理解“树叶片片落,灯笼盏盏红”:柿子由青变红,最后都红彤彤的了。
(3)最后一句。看插图:我和爷爷收柿子,脸上怎么样?想想小作者和爷爷的心情怎样,他们会说些什么。
齐读最后一句,读出丰收时喜悦的心情。
3.教师:这篇课文写得多美呀!柿子丰收了,我和爷爷多高兴呀!让我们也高兴地读课文,看谁先把课文背下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认识生字和背诵课文情况
1.“摘柿子”游戏。
(黑板上画一棵大树。“树上”贴着红柿子状的卡片,卡片向里的一面写着生字。)请学生上台来“摘柿子”,摘一个“柿子”带大家读一个生字。读对的就可以把“柿子”拿回去。
2.激发背诵兴趣:柿子树上挂满了像小红灯笼一样的柿子,多可爱呀!我和爷爷收柿子,脸都笑红了。谁来背背《柿子》这首小诗?
(二)学习会写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后、多、西、片。读这四个字。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顺,想想怎样写。
3.指导书写。学生书空或跟着老师的示范写。
(1)写“后”。
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竖撇,第三笔是横,最后写“口”。不要把第一笔平撇和第二笔竖撇连成一笔写了。
(2)写“多”。
注意“夕”的笔顺:撇,横撇,点。上面的'“夕”写小一些,下面的写得稍大一些、长一些。上下两个“夕”要摆正。
(3)写“西”。
笔顺是:横,竖,横折,撇,竖弯,横。第五笔竖弯先写竖,再顺势向右边弯过来一点儿,不要写成竖折了。
(4)“片”的笔顺是:竖撇,竖,横,横折。共4笔。
4.学生练习描红、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坐端正,正确握笔,把字写漂亮。纠正错误的笔画笔顺。
(三)读读课后的“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四)学习拓展,说说秋天里的水果,仿编小诗
1.说说秋天里有哪些水果,说说水果的颜色、形状。
2.激发创作兴趣:我们也来学学《柿子》,为我们喜欢的水果编首小诗,当个小诗人好吗?学生试编小诗,对学生的模仿和创意及时鼓励。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教学突破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讲述,教师及时给予合理评价。
教学准备
有关字词、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带。学生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二、 指导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 示范朗读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四、引导复述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同学们选取一个段落来复述,要求准确,生动。
2、根据学生复述情况,做具体评价,既要鼓励,又要指出改进方法。
五、本课小结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本节课我们就是按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请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六、板书设计参考
人物传记
包拯
脱脱(元代史学家)
鬻、徙、砚、率、遗、耶、割牛舌案进贡砚台
敛、惮、恶、嫉恶、苟、赃、出使契丹严峻执法
茔克己奉公
七、作业设计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闻者皆惮之
(3)与人不苟合
(4)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2、翻译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1、启发发言:同学们对《包拯》一课提出了哪些疑问,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2、肯定学生解疑的方法,并做恰如其分的指导。
三、 引导评价
启发: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接触了几篇传记,(投影: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四、 诱思导学
五、 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已接触过几篇,哪位同学们能举例谈谈。(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2、提问: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五、拓展巩固
1、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六、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七、作业设计
填空
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前一句从写作的定义中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后一句对写作的要求则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的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中年级强调“能够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本次习作设计力求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任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充分想象,感悟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2、开放形式,让学生写自己的所想所悟,我手写我心,提高写作兴趣。
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搜集表示声音的词语、句子,并抄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同学们,学习了第二单元《声音》,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谈在课文中学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声音。)
是啊,自然界的声音美如天籁,只要用心去聆听,你就会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丰富。就让我们把在课下搜集的表示声音的词语在这里展示一下吧。(学生将自己课下搜集的词语进行交流,教师随机板书出词语。)
这些都是表示声音的词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声音,下面就让我们想一想,自己所喜欢的声音?和你喜欢的原因?可以尝试用上我们搜集来的词语。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激情。
1、思考:自己喜欢的声音,和喜欢的原因。然后和同桌交流。
建议:想的时候,可以先想想有哪些词语可以用在自己的话里,把自己喜欢的声音描述得更形象。
2、汇报。
(1)先说一说你喜欢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然后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声音可以用哪些词语描写,再模仿一下自己喜欢的声音。请同学们评一评。
(2)把描写声音的词语用到自己喜欢的声音中,组成句子,然后连起来自己先说一说,再和同桌说说。
小结:同学们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词汇,表达了自己喜欢的事物,真不简单。
三、出示图片,编故事。
过渡:刚才,我们都把自己喜欢的声音,向大家做了展示,有很多同学都说的非常好,用词准确,语言通顺。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老师这里有一些声音,请你们听听。
1、谁来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请你想象一下是谁的声音呢?说一说。(播放青蛙的叫声。)
2、学生回答:(青蛙的叫声。)
3、出示图片,和刚才想象的对比,观察青蛙的表情神态,想象它在唱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4、汇报。
5、把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整理成一个小故事,自己说一说,然后在小组里讲一讲,看谁讲的最精彩。评议,教师巡视。
过渡:一幅图片,几声蛙叫,通过我们的想象,成了一篇美丽动人的故事,多么了不起的创作呀!请再听,老师相信你还会有更感人的故事。
6、播放钢琴曲,同时出示图片。请同学想象……
7、汇报。
8、将刚才汇报的内容,自己再说一遍。
过渡: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下面就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将这两幅图联系起来,编成一个故事吧。(两幅图同时出示)
9、同学们自由的想象,自己编故事,说给自己听。
10、汇报。评议。
过渡:两个原本没有任何联系的图片和声音,通过我们的想象,却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老师真的很高兴。同学们一定有兴趣将这个故事编得很完整。下面就让我们继续来画一画,想一想,把故事编完整吧,相信你们一定行。
9、出示空白图片,请同学们在书上边想象边画,编故事。
10、在小组里编,然后选代表汇报。
11、将刚才我们自己说的话,整理一下,讲给同桌听听。
过渡: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声音,还自己动口动脑编故事,我们的收获真大呀!下面就请大家把我们刚说的内容,整理一下,然后选择一种写在作文纸上。
12、出示习作要求。
(一)、(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3)、有真情实感
(二)、让学生独立思考或找人合作,选择学习。确定题目和文体。
(三)、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文本开始写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四、交流评价
1、认真地读读自己的习作,把不通顺的地方自己进行修改。
2、四人小组互赏,推荐一篇佳作。(点评者要做到:你最欣赏哪一点给他提一个意见。)
3、佳作评赏:推荐好的文章,师生共同赏析探讨。
五、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让我们的笔下生花,华丽的文章迟早会跃然纸上的。
附板书设计: 笔下生花
声音的词语:哗哗 噼里啪啦 咕咚 叽里呱啦 扑通
喀嚓 唧唧喳喳 哗啦 叮丁咚咚 呼噜
美文欣赏:
习作一
雨天
清晨醒来,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我听着雨打在窗户玻璃上的声音和房檐哗啦啦流水的声音,感觉是那么和谐动听。
我好想化作雨滴,和雨水一起汇进清澈的小溪,唱着歌,哗啦啦地向前方流淌。流过草地,流过山冈,流过森林,到处小鸟欢唱,花儿竞相开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突然,我们闻到了一股又酸又臭的气味,一条暗沟里流出了一股污水,挤进了我们的中间,把我们污染了。从此小溪下游再也没有树高,再也没有花香,到处是死气沉沉的荒凉。人们认识到了这是自我毁灭,于是建了一座净化水厂,暗沟变成明渠,污水变成了清澈甘甜的琼浆,小溪又变成了欢乐的小溪,溪水流过的地方,又成了森林、小花、昆虫、小鸟的天堂。
窗外,雨还在下着。但我想像的翅膀还在飞翔。雨水滋润着理想,而理想一定能实现。
点评:
小作者由雨声展开遐想,将自己想像成一个小雨滴汇入一条清澈的小溪,接着围绕小溪从被污染到重新被净化的过程,细致地描写了周围景色的变化,体现以环保为中心的主题。最后小作者由现实中来又回到现实中去,进一步点出文章主题。小作者合理的安排,丰富的想像,有序的描写,使全文更加美好充实。
习作二
夏日的风
清晨,当第一缕夏日的风吹进花草丛中,花草顿时随风摇曳,翩翩起舞,空气里充满了浓郁的花香。这时,泥土也不示弱。于是花香掺和着泥土的芬芳,弥漫在清晨这纯净的世界里,沁人心脾,让人感到惬意……
白天,烈日炎炎,空气里仿佛有一团火。小草蔫了,树枝也耷拉着脑袋。在田野里劳作的农民,更是汗流浃背,沉重地喘着粗气。他们此时多么需要风啊!这时,风来了,拂过万物轻轻轻地来了,好似一股清凉的甘露沁入人们的心田。霎时,人们情不自禁地立在夏日的风中,任凭风掀起他们的头发。不一会儿,当他们全身都有了凉爽的感觉时,不禁高兴得脱口而出:“好凉快!”
傍晚,虫鸣鸟啼,风吹得树叶飒飒地响。这时,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绿树阴下悠闲地下棋,风轻轻吹起棋盘纸,也轻轻地吹进了他们的心扉。
晚上,凉风习习。孩子们躺在沙滩上,光着肚皮,赤着脚。风吹到肚皮上凉丝丝的,痒呼呼的,他们不禁“扑哧”一下,笑出了声。在晚风的轻拂下,孩子仰望天空,挥动小手,咿咿呀呀地数星星。
啊!这夏日的风,这可爱的风,你是一个美丽的小天使。
点评:
这是一篇描写夏天的风的习作,小作者笔下的风善解人意,令人喜爱。作者抓住了夏天风的特点,按时间顺序描写风与人的关系,突出了夏日风的可爱。“清晨的风,徐徐吹来,传来‘花香和泥土的芬芳’;白日微风拂过,给人以凉爽;晚上凉风习习凉丝丝地抚摸着孩童……”词句优美,构思巧妙,表达了小作者愉悦的情感。
语文教案 篇6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赏析】山野中的云烟,缭绕着隐现的小桥,我伫立在石矶上,询问划来的渔船。桃花随着流水,不分昼夜地漂走,漂流的哪边,是仙境桃花洞?本文的作者张旭,以草书著名,这首七言绝句,以《桃花源记》为素材,抒发自己的感慨。末句提问,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廓(kuò):1.广阔。如:廓落。2.扩展,扩大。如:廓张。 3.物体的外缘。如:耳廓。本文取此义。
藻(zǎo):1.藻类植物。如:水藻。本文取此义。 2.华丽的文辞。如:辞藻。
瀛(yíng):大海。如:瀛海。
胄(zhòu):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如:贵胄。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如:甲胄。本文取此义。
观:1.(guān)①观看。如:坐井观天。②景象或样子。如:奇观。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如:悲观。2.(guàn)道教的庙宇。本文取此义。
嗫嚅(niè rú):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窸窣(xī 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ǐ):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如:绮罗。2.美丽,美妙。如:绮丽。本文取此义。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感觉?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
4.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 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 ,那样 。
2.宗璞,现代 作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 、 、 和
。她的童话 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1.第1~3段: 。
2.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 。
3.第11~19段: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
4.第20、21段: 。
(三)写作特点
1.描写、议论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
2.语句凝重沉郁,蕴意深远。
3.写作借鉴: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用凝重的笔调,描绘了圆明园废墟。通过这样的描绘,把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与后文对此的议论相得益彰。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重难点句子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本句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二)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诠释
本段首先用了一个比喻“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接着连用几个“依然”,写出了三十年来废墟的停滞,毫无变化。在描写中,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Ⅳ.当堂练习
1.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1)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
(2)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
2.给加粗字词注音。
嗫嚅( )( ) 迤逦( )( ) 方外观( ) 绮辉( )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和许多人一样,生活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自在地学习、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守护着这和平、安宁生活的使者——边防战士。他们长年累月守卫在祖国的边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鲜血乃至生命。本文记叙的是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难点:弄明白为什么一棵友爱有效地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四、课前准备:搜集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或者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使学生课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巍巍昆仑,在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六千米。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这里不仅地形险恶,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候,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九月中旬以后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意念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新词。
2、教学生字:茸盎萌蕾兆凄
3、利用形近字记住生字。
4、认识二类字:烙骤飓
5、交流不理解的新词:萌发毛茸茸迢迢凄清花蕾先兆生机盎然沁出飓风
三、初学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2、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写葵花子在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了;第三部分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字:腰肢 萌发 毛茸茸 山路迢迢 一往情深 凄清 花蕾 先兆
关山重重 生机盎然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词句。
2、交流。
抓住“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我们眼前俨然看到了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3、找出描写驻军战士生活艰苦的词句。
“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
4、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她们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这里存活,为什么却迟迟没有发出呢?
(暗含着这些女兵非常希望葵花子能在这里安家,就像她们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
2、“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那么葵花子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没有成活呢?葵花子出人意料“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内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葵花的幼苗在她们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娇弱白嫩、活泼顽皮的婴儿那样天真可爱,它们给边防战士带来了无限希望,给昆仑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3、接着写了昆仑山并没有像认可我们那样认可葵花,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一颗。这唯一的葵花更成了她们的“珍爱”、她们的“宝贝”,她们每天都趴着石头围墙看葵花。虽然葵花在内地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但在守卫着昆仑山高原的边防战士看来,却似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
4、而那棵葵花,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它不正是敬爱的边防战士的象征吗?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抛开个人的安逸生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荒芜人烟的高原深山,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他们默默承受着恶劣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5、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不畏缩、不动摇,永远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在他们的心中,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他们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四、学习第三部分
1、葵花是不是这样长大了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2、“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句话中的“寒凝一切”点出了昆仑山风雪的严酷,“毫无先兆”和“骤然降临”写这风雪来势迅猛。战士们“跌跌撞撞”地“扑”向魂系梦牵的葵花,因为葵花已成为她们的“伙伴”,她们的“战友”。虽然石围墙已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但“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美丽,“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虽然花盘很小,却具有那样的稀世之美——葵花“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黄色的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棵永不泯灭的星”。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渐渐地葵花被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一座玉碑。
3、这棵葵花虽小,但它所处的海拔是最高的。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
五、总结
1、“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文章借葵花来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了解边防战士们的动人事迹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世界神秘的音乐创造,养成感受自然、聆听自然的好习惯。
2、以自读为主,强调预习,对疑难语句重点突破。通过课堂讨论交流,把握主要观点,训练信息筛选和表达的能力。
3、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以平等的心态和自然相处,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森林狂想曲》
二、介绍作者
托马斯刘易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细胞生命的礼赞》,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深邃,信息庞杂新奇,文笔生动、幽默,是当代科学小品文中的大家手笔。
三、字词正音
四、整体感知
⑴本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C)
A、音乐B、大自然的声音C、生物的非事务性声音(语言)D、生物的事务性声音(语言)
⑵明确“事务性声音”与“非事务性声音”之间的区别。
(重点朗读我家后院的画眉“这段。由个别朗读,到集体朗读。)
提示:
1、“事务性通讯”和“八小时以外的事务性语言”具体指什么?
明确:指鸟之间用于沟通、联系和交流的信号。如: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等,它们是事务性语言不是音乐。
2、“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意思是什么?
明确:我不相信它只是在进行事务性通讯,而是在进行不带功利性质的音乐演唱。
3、作者认为音乐的性质是什么?
明确: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自得其乐,抒发情感。(鸟类事务性语言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声音(非事务性)
4、从这段看来,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明确:比喻;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文字文学色彩很浓,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文学性。作者的文章写得如此生动亲切,关键是作者对所有动物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5、同步填空:列举、分析:
1、白蚁头部打击乐(非事务性声音)
白蚁上颚信号(事务性声音)
2、蝙蝠声纳捕捉昆虫(事务性声音)
蝙蝠倒挂铃声(非事务性声音)
3、蟋蟀、蚯蚓的.合奏、座头鲸充满力度和肯定的歌曲。(非事务性)
(这种有节奏、有规律、重复出现的表达情感的声音,可以称之为“音乐”)
⑶作者认为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关键句)
⑷本文结构思路总结
⑸作者在说明动物音乐时运用了那些主要的说明方法?
(在书上标明。请同学举例说有哪几种。)
明确: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
总结:举例子能使文章有厚重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打比方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列数字使事实更确凿具体。
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容易理解。
五、难段点评
1、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这句话怎么理解?明确:大自然声音很多,大部分声音声音是没有意义的。
2、第5段:“有风险”什么意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理解:“有风险”是说难以办到。本段语言生动幽默,用类比法说明人类不理解动物的音乐就像外星人不理解高尔夫球声一样。
3、第12段:
⒈上下文指什么?明确:指众多动物一齐鸣叫的声音环境。
⒉“使我们飘然欲飞”怎么理解?明确:动物们的音乐合奏是一种大自然的生命旋律,令我们感动,陶醉。
六、拓展讨论:
达尔文与刘易斯观点之比较。
语文教案 篇9
(1)小白兔看见谁来了?(小熊)
(2)小熊是怎么样来的?(骑着自行车)
(3)小白兔为什么开心的笑了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活跃课堂的气氛。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4)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不错。那么,小白兔最后用了什么妙计呢?出示幻灯片(3)——原来小白兔是滚着南瓜回家的。
(5)小朋友想一想,小白兔是怎么想到这么好的办法的呢?(在提示幻灯片(2)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脑筋。)
(6)练习说话:“小白兔想自行车的轮子是圆的,可以滚。南瓜也是圆的,也可以滚。”
(7)看谁能完整的`复述这幅画。(小熊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小白兔想小熊的自行车轮子是圆的,可以滚。南瓜也是圆的,也可以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树教案12-07
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2-20
语文过秦论教案11-28
小学语文教案01-02
语文园地二的教案11-09
语文教案(优秀)10-01
语文教案(优)01-05
(优秀)语文教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