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一课《海上日出》,第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第一单元,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体会抒发的美好感情,注意观察景物上,表达顺序上和用词造句上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海上日出》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二、三部分,描写了晴天里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本篇课文是精读课文,安排两课时。
本班学生42人,朗读能力较好,基础薄弱,思维迟钝,对字词的理解能力较差,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
看图,读读、讲讲、评评、比比、练练。
七、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海上日出的录像,图片,课文范读的音乐。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内容
本文作者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市。80年代以来被誉为“文坛泰斗”。
每当人们来到海边,总忘不了早早起来看海上日出,那是一种怎样壮观的景象呢?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你不仅会如同亲眼看见大自然的之一伟大奇观,而且会被作者的细心观察和生动地描述所折服。仔细观察图画,看一看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播放海上日出录像。(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练习口述图意。
1、老师提示学法。
先整体观察,再仔细观察细微部分,最后回到整体印象。练习边观察便叙述。
2、检查交流
第一幅图:描绘了太阳刚刚升起时的景象,图的下方全是海水,说明是在海上看日出。太阳比较接近海面,红而圆,没有夺目的亮光,说明太阳刚刚升起。
第二幅图:描绘了太阳被云遮住是的景象。
(三)教师伴着音乐范读课文,学习字词。
1、让学生边听边看课文,对不懂的字词做好记号。
2、检查交流初读情况。
fànchà
范(范围)(示范)刹(刹那)
xiāng
镶(镶牙)
3、练习辨字组词:
辨()辩()辫()
4、学习新词,并口头造句。
目不转睛:
灿烂:
刹那:
夺目:
奇观:
(四)引导理清课文层次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同桌讨论商量。
第一段(1自然段)“我”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
第二段(2、3自然段)“我”在晴朗无云时看日出。
第三段(4、5自然段)“我”在有云时看日出。
第四段(6自然段)赞美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五)板书设计:
一、时间、地点、次数
1、海上日出二、无云看日出
三、有云看日出
四、赞美奇观
(六)作业布置: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十、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教学目的基本达到,学生学会了3个生字,能理解5个词语的意思,能通过看图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按时间理清课文脉络。
缺点:在词语学习时练习太少,板书太多,没有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
语文教案 篇2
灯谜又叫谜语,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灯谜是独立于诗、词、曲、散文、杂剧、对联之外的又一种文学样式;是我国人民训练思维和学习语言的一种巧妙形式,也是民族性、群众性、趣味性很强的娱乐项目。灯谜可分字谜、词语谜、诗句谜、人名谜、用品谜、地名谜等几大类,又以字谜居多。
灯谜谜面的设置和谜底的猜射,一般都要注意“别解”“会意”的特点。如儿童不宜(打一字),它的谜底是“奇”;用的'就是逆向会意,大了就可以。又如古代的交通事故(打一成语),它的谜底就是“人仰马翻”;用的就是接近联想,那时的车是马车,出事故后,当然是人、马翻仰了。再如佛言不必信(打一字),它的谜底就是“弗”;用的就是字义别解,“佛言”与“佛”有关,不可信,就是“弗”(不可)的意思。再如七品芝麻官(打词曲文体),它的谜底是“小令”;用的就是别名替代,“七品芝麻官”就是“县令”,而“县令”,不就是一个“小令”吗?而“小令”又是语意双关,词曲中也有“小令”,指字数在58字内的词或散曲。如果我们知道了谜底的范围,还可以采用筛选的方法,如评讲作文(打常用文体),我们就可罗列出常用文体类别——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从而确定它的谜底是“议论文”。
猜谜不仅可以训练我们联想、想象、推理的能力,使我们思维更富灵活性和创造性,还能使我们对文字、词语、文体、文化、作家作品等方面知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深入。下面是笔者 为中学生设计的一组灯谜,谜底就在中学课文中,请同学们猜猜看:
一、 字谜
1. 此地一为别(打一字)
2. 传言不可信(打一字)
二、 成语谜
1. 世界上人马最少的军队(打一成语)
2. 独身(打一成语)
三、 人名谜
1. 劝君更进一杯酒(打《封神演义》中人物)
2. 上天入地任我行(打唐代诗人)
四、 文体谜
1. 言师采药去(打常见文体)
2. 零售白酒(打古代诗体)
五、 诗句谜
1. 小燕不喜豪门住(打课文中诗句)
2. 约见于珠峰(打杜甫诗一句)
六、 作品谜
1. 万家乐,乐万家(打法国名著)
2. 鸟宿池边树(打唐宋八大家散文集)
参考谜底
一、 1。十2。专
二、 1。单枪匹马2。自成一家
三、 1。比干2。李白
四、 1。童话2。散曲
五、 1。飞入寻常百姓家 2。 会当凌绝顶
六、 1。《人间喜剧》2。《临川先生文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预习提示】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
22.将相和
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4.形成板书:
22.将相和
一、完璧归赵 抓人物特点
蔺相如 勇敢机智 忠贞爱国 抓线索、联系
二、渑池之会 ↓
蔺相如 不顾个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负荆请罪 失和的原因
廉颇 知错就改 言和的基础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两节课内容,朗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巩固字词。
教学步骤: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3)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评:《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教学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时,要体现大纲的精神,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大纲还指出,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整分合课堂教学结构上,做了一些尝试。
下面谈谈在处理这篇教材中如何着力体现以上观点的。
整,要从整篇入手,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首先有个总的印象。学习《将相和》一文,通过预习,初步阅读,学生应该了解课文是历史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与廉颇言和的事。
整,还指在下面的进一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时要有整体观念,处处着眼于整篇文章,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能把一课分析成几段书。
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呢?很明显,课题《将相和》将引起读者如下思考:将相有过什么矛盾,为什么要讲和,为什么又能言和?可见讲和的原因,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础,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条线索去阅读理解,搞清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搞清三个故事与整篇《将相和》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完整的深刻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语海畅游”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连词“和”及“与”的用法,对学生进
行逻辑思维训练,学习顿号、引号、书名号的用法。
2.“积少成多”安排了《别董大》一诗,引导学生熟练成诵,感受语言魅力,体会挚友深情。
3.“阅读平台”的《心灵创可贴》疑问真挚感人,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感受小女孩纯真的爱心。
4.“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意在通过让学生讲述家庭生活中感人的故事,感受亲情的平凡与伟大,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笔下生辉”要求写自己家中感人的事情。教学时引导学生以本单元课文为例,学习把最感人的部分写具体,写出真实情感。
【教学重点】 “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引导学生与家长充分交流,
选出真正能够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的事例在班内交流。
【教学难点】“笔下生辉”要求写自己家中感人的事情,要指导学生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写具体,注重细节描写,从细微处见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布置学生提前预习
2.准备能记录家中感人事例的照片或者视频录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预习提纲
1. 第一题“和”“与”起到什么作用?
2. 找出第二题不属于同一类的词。练习给第三题加标点。
3. 思考《别董大》的作者和每句诗的意思,背诵最后名句。
二. 展示交流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结束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练习,今天我们又要结伴去百花园畅游一番了,你们做好出发的准备了吗?
2. 过渡: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语言可谓是博大精深,深入进去,便能感受到它的妙趣无穷!
(二)学习“语海畅游”
1. 词语真有趣
A课件出示山和水,太阳和月亮,鼓励和指导,《水浒传》和《西游记》。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题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小组交流。
(2)小组出代表读,并正音。
(3)学生谈谈发现:四组词语中都用了“和”,“和”能够起到连接的作用。
(4)齐读第一题词语。
B 课件出示“父与子、老人与海、长江与黄河、优点与缺点”
(1)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题
(2)通过对两组词语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和”及“与”作用是连接前后两个词语,前后两个词语无轻重、主次之分,我们把它们叫做连词。
(3)你们能试着用“和”及“与”说几个主要词语吗?
(4)齐读两组词语。
2.下面每组词语中各有一个站错了队,把它找出来,写在括号里。
(1)导入:刚刚我们轻松地感受了汉字的乐趣,现在啊,我们要组成一个纠错小队到汉字王国去。因为那里有一些成员站错了队伍,自己都不知道,让我们去帮帮他们吧!
(2)课件出示书第二题
A.老师提出要求:纠错小队员们注意了,我们不仅要指出谁站错了,还要让他们心服口服,知道自己为什么站错了。
B.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C.分组汇报
第一组:学生 因为“学生是一个人的身份,而“儿童、老人、青年”是按人的年龄分的类。
第二组:少年 因为“农民、商人、演员”是按人的工作分的类
第三组:电视 因为“话剧、京剧、芭蕾舞”是按艺术形式分的类。
第四组:电影 因为“电冰箱、电风扇、微波炉”都是电器。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标点符号啊?
(2)今天,我要再一次考验一下大家能否准确地使用这些标点符号,敢于接受老师的考验吗?(课件出示课本101页第二题)小组讨论
教师提示: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引号的通常用方法是引用别人说的话,还有个特别的用法,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出;书名号用于标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
(三)学习“积少成多”
1.导入:结束了“语海”的一番畅游畅游之后,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我国唐诗的魅力吧!
2.课件出示古诗《别董大》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自读自悟
(3)集体品读交流
(4)感悟再诵,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
(一)预习提纲
1.读102页《心灵创可贴》,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并思考本文写了什么事?
2.“心灵创可贴”指的是什么?
3.思考史密斯太太为什么说苏茜送的创可贴“很管用”?
(二)交流展示
1.导入:同学们,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伟大而真挚的情感——爱,在今天的阅读平台中,爱仍在继续。
2.板书题目、质疑。
(课件出示)
(1)心灵受伤了,能贴创可贴吗?
(2)“心灵创可贴”指的是什么?
3.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交流思考:史密斯太太为什么说苏茜送的创可贴“很管用”?
5.集体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能说会道
(一)课前预习
和家人共同回忆家庭中最感人的事情,写成一篇小短文。
(二)导入:又一个爱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们,听起来是那样的平凡而有微不足道,可却让人心中充满了温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小家里,也不乏这样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今天的能说会道的环节里,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三)明确要求(课件出示)
1.指名读出。
2.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把最感人的部分说具体。
(四)指导交际
1.昨天,我们已经和家人共同回忆了家庭中感人的事情,还让大家带来了有关照片,赶快把你们的感人故事在小组里交流吧!
2.分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3.小组推荐代表,集体交流,全班评议。
代表在讲述时,把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第三课时
笔下生辉
一.导入
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分享了家中感人的故事,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没有能为大家讲述。那么在今天的“笔下生辉”环节里,你们便可一吐为快。
二.明确习作要求
(一)我们讲述了自己家中感人的故事,现在就动笔写一写自己的一位亲人吧
1.你想写谁?为什么写他(她)呢?
2.写人离不开写事,你打算选他(她)做的哪件事来写呢?
3.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指名读出,明确要求
板书要点:写一位亲人
选一件事来写
写出真实情感
三.构思选材
1.播放轻音乐,生构思
2.班内交流选材,师生共同评议。
四.习作指导
1.写一个人,怎样才能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呢?
2.以《地震中父与子》为例:
课件出示:在混乱和废墟中,……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清理、挖掘。
思考:这部分文字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思考:在这个片段中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能通过文字看到一位一心只想救出儿子的父亲?
五.欣赏范文《我的外公》
六.学生列提纲
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是讲述自己家中最感人的故事,学生兴趣浓厚,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本单元习作要求,确定要写的一位亲人,讲述关于人物最感人的事例及给自己的感受,练习本次习作。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啦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啦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啦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啦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啦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啦我们:我的母亲老啦,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啦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啦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啦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啦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啦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啦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啦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啦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啦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啦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啦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啦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啦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啦语感,加深啦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树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2-20
语文教案07-24
语文过秦论教案11-28
小学语文教案01-02
语文园地二的教案11-09
(优秀)语文教案11-12
语文教案(优)01-05
语文教案(优秀)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