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渔舟唱晚》音乐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舟唱晚》音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舟唱晚》音乐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幼儿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安静倾听古筝曲,感受古筝曲宁静、悠扬的意境。
3.学习乐曲ABC结构的特点,初步了解“傍晚渔民捕鱼归来”的含义。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已有的初浅的乐曲ABA等结构的知识;教师熟练弹奏古筝曲《渔舟唱晚》。
2.物质材料:电脑、电视、课件《渔舟唱晚》、古筝一架、蓝色地垫。
3.环境准备:创设蓝色海洋的氛围。
活动过程
⒈整体感受
幼儿完整欣赏乐曲《渔舟唱晚》,思考:听着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猜猜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⒉分段理解
①教师完整弹奏《渔舟唱晚》,幼儿进一步完整欣赏,为乐曲分段。
幼儿思考: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可以分成几段?
②分段欣赏,幼儿跟随乐曲自由摇摆身体,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
幼儿思考:听到节奏不同的乐曲,你们想到了什么?
(分辨乐曲三部分特点:先缓慢优美,然后逐渐加速,最后回到缓慢优美。)
③结合多媒体课件,再次完整欣赏乐曲,充分感受乐曲的美。
幼儿思考:这首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意境?
⒊艺术同构活动
借助多媒体课件听音乐,找找哪些图片给你的感觉快或慢,把图片贴到相对应的地方。
⒋这首乐曲有一个非常美的名字:《渔舟唱晚》。
配合课件出示“渔(渔民)、舟(船)、唱(唱歌)、晚(傍晚)”。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将心中对乐曲的感觉绘画出来。
2.找找哪些图画表现慢,哪些图画表现快。
3.提供幼儿一些材料,让幼儿自由表现乐曲的快和慢。
活动反思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名曲,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音乐曲调优美,形象突出,对比鲜明,适宜幼儿欣赏。整个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幼儿安静、投入地倾听音乐,唤起相应的联想,这是音乐欣赏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通过分段欣赏,帮助幼儿进一步把握音乐的性质和变化,引导幼儿通过语言表述、音画通感和肢体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第三部分,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表现乐曲所展现的优美画面和美好意境,让幼儿加深对美的体验,获得情感的升华,从而积累审美经验。
可以看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是自由的、有创意的、富有个性的,活动“重视了幼儿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和审美情感体验,重视了幼儿与音乐材料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在这一活动中,可以体会到:音乐欣赏除了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更具有开启幼儿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活动资源
⒈作品分析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曲,描绘了江南水乡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直至月光如水、万家灯火的动人画面。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用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展示了优美的湖滨晚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⒉教师的解说词
太阳快要落山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微风轻轻地吹着,湖面上波光粼粼,渔民们在美丽的湖面上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悠闲地划着渔船。起风了,渔民们赶快划着渔船回家。湖面上的波浪越来越大,渔民们用力地划船,越划越快。风停了,渔舟靠岸,渔民回家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渔舟唱晚》音乐教案2
《渔舟唱晚》
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音乐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要从学情出发,挖掘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征,结合原有知识基础,生成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体现音乐教学的系统性与发展性。
(二)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设计以《音乐课标》中相关课程理念作为理论依据,重点凸显以下两项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该理念对什么是“音乐审美”进行了解读,音乐审美指的是对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本课教学活动在兼顾学生兴趣的同时根据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乐曲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该项课程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收益。音乐课的教学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性。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对整首作品的分析
本课赏析的音乐作品《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演奏的器乐曲,采用五声调式,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改编而成的。乐曲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蠡”即现在的鄱阳湖。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在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无比优美的时刻,渔人满载着劳动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快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曲为三段体,具体呈现为A+B+C+尾声。
2.对乐段的分析
A.第一乐段
谱例
1
第一乐段是全曲的“起始”部分(见谱例1)。全段节拍较为自由,共运用了三种节拍(4/4、5/4、2/4),为交替节拍。它们所占的比例为4/4拍13小节,5/4拍2小节,2/4拍1小节,呈现出4/4+5/4+4/4+5/4+2/4的交替顺序。富于变化的节拍使得旋律行进更加自由流畅。
第一乐段的旋律非常具有歌唱性,前两乐句为变化重复。较为自由的.节拍、平稳流畅的曲调、相对舒缓的节奏,加上古筝委婉高洁的音色和运用慢板奏出的韵致悠扬的旋律,造就了第一乐段宁静幽雅、意
韵深远的听觉感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碧波万顷、帆影点点的“唱晚”景象。
B.第二乐段
谱例
2
第二乐段共分为三个乐句(见谱例2),采用2/4与3/4交替的节拍,主要节拍为2/4拍,是乐曲“承”的段落。这段旋律从第一段旋律发展而来,用按、揉两种指法相配合,奏出的清角音“fa”增添了调性色彩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花指”(*)奏法增加了音乐的韵味。随后(bc)两乐句旋律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中层下落,但两个乐句节奏律动形态有所不同,b乐句采用
c乐句采用的节奏形态。
的节奏形态、
两个乐句在进行中打破了原有节拍的强弱规律。运用弱起,以乐汇为动机不断下行模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满载而归的喜悦情景。
C.第三乐段的分析
谱例3
第三乐段(见谱例3)是乐曲的“转折”段落,2/4拍,运用了一连串的动机模进。旋律采用复式递升递降的发展手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本乐段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按、滑、叠,揉的催板奏法,形象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D.尾声
尾声为乐曲的“合”部分。音乐在达到高潮后突然切住,速度徐缓,下行的旋律出人意料地落在宫音上(全曲是徵调式),具有耐人寻味的效果,乐曲也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二)学生情况分析
表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本首音乐作品的情感态度分析:经过调查了解到在本班43个孩子中,喜欢通俗歌曲的43人,占调查人数的100%;喜欢民族歌曲的有13人,喜欢民族器乐曲的只有8人仅占调查总数的18.6%。当前,由于受多种媒介的充斥,加之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对音乐主动接受范围大多局限于结构短小,内容通俗、生活气息浓郁且音域不宽、曲调顺口,易于传唱的“流行音乐”,对于器乐曲的主动接触十分有限。因此,本课对器乐曲《渔舟唱晚》的赏析要充分激发学生听觉兴趣,调动多种感官,进一步帮助他们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体会古曲音乐的雅致韵味,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主动接受意愿,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2.对本首作品表达主题内容的分析:该首作品从标题上理解,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江西鄱阳湖一带渔民荡桨归舟的情景,对于江南水乡、渔民生活等内容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美丽富饶的南国》一单元中已有所学习,因此对于音乐标题所表现的内容有所了解,由此也会帮助他们更准确的体验与理解音乐作品。过程与方法:
在以往音乐欣赏学习中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聆听习惯,且喜欢以亲身体验和自主思考的方式学习新知。孩子思维较为活跃,常常能够就某一知识点延伸畅谈和讨论,因此本节课教师会结合音乐作品特点及具体学情设计音乐探究话题,同时会有意识的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加以提炼、展开、体验。
知识技能:
在作品分析与学情分析基础上以表格形式呈现本课知识技能相关信息
《渔舟唱晚》音乐教案3
一、设计思路: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那么怎样创造性的开展音乐教学,怎样让我们的孩子们喜欢音乐呢?这个问题一直引导着我不断的尝试和总结,寻找更多孩子们喜欢的音乐,寻找更多适合孩子们发展的音乐。下面我想就《渔舟唱晚》这次活动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渔舟唱晚》是一首经典的古筝曲目,是幼儿园大班的音乐欣赏补充教材。
幼儿通过音乐欣赏这种艺术表现行式,可以初步了解“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增强幼儿对社会的亲和能力,提高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本班幼儿在中班时就已经进行过民乐的欣赏和节奏、律动的训练,到了大班幼儿已经具备创编律动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已经具有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愿望。
经过认真分析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认为:音乐欣赏活动《渔舟唱晚》满足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情感的释放和能力不断提高的需要,很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兴趣,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感受乐曲ABA的结构及抒情、欢快的情绪,能用划船、捕鱼等动作分别表现乐曲A段的悠扬和B段的欢快;
3、认识古筝的音色特点,感受民族乐器带轻松和惬意。
以上的活动目标是根据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目标的原则制定的,那就是:“使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三、活动准备:
1、《渔舟唱晚》课件和音乐;
2、实物古筝一台。
选择这些形象直观教具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亲切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创编的积极性。
四、活动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导入课题、
1、让孩子们倾听《渔舟唱晚》的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听前先提出要求:“听到音乐你想到了一些什么?”这样做目的有两点,一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二是让幼儿学会有目的的倾听音乐;
2、在倾听结束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3、邀请孩子们观看《渔舟唱晚》课件,让孩子们感受真实的音乐情景(播放课件);
(二)音乐游戏“快乐的小渔民”。
1、我会邀请一位幼儿配合,随着A段音乐开展双人划船的动作,如两人面对面正步位伸坐于地上,手拉手前后摇动,做划船状,调动幼儿的情绪;
2、接着我会请幼儿两两配合,跟随A段音乐尽情的展示与众不同的划船动作;
3、我会以同样的方式鼓励幼儿跟随B段音乐设计捕鱼的动作;
4、将幼儿分成两组,即划船组和捕鱼组,开展“快乐的小渔民”的游戏。玩法是:播放A段音乐,划船组幼儿自由划船,捕鱼组的幼儿则扮演小鱼,在水中自由的.游动;播放B段音乐由捕鱼组活动,而划船组则又扮演小鱼开展游戏,让幼儿充分感受A、B段音乐的不同情绪。
在倾听中感受在感受中表现在表现中创造―――――大班综合音乐活动《渔舟唱晚》
设计以上环节的依据是我知道幼儿艺术活动是在他们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让他们快乐的创造和表达。在此基础上,我会根据幼儿发展的状况和需要,对表达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三)、出示古筝图片(放课件)和实物古筝,让幼儿认识古筝的音色特点,知道《渔舟唱晚》就是用古筝演奏出来的,激发幼儿兴趣,然后利用古筝现场演奏开展音乐游戏“快乐的小渔民”,将活动推向高潮。
五、延伸活动:
此次活动结束后,我会将古筝和《渔舟唱晚》的音乐投放到音乐区角,让孩子们深入的认识我们的民族乐器,爱上我们的民族音乐。
《渔舟唱晚》音乐教案4
一、教学内容:
欣赏《渔舟唱晚》
二、教学目标:
1、介绍民族乐器—古筝,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欣赏《渔舟唱晚》,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
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音乐中细小之处的美。
五、教学过程:
聆听《渔舟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小结: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流行于当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因此人们称它为古筝,筝的形状狭长而扁平,琴体面板的音柱上架有很多条弦,均按五声音阶排列。筝的传统奏法是用右手弹奏琴弦,掌握音高和节奏,左手则在音柱左侧用按、滑、揉、吟等手法来调节弦音变化,美化音色,装饰旋律,双手密切配合就能奏出音色美妙、韵味浓郁的音乐来。
表演《晚风》:
1、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写在歌谱左上角的是拍号,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4、3/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5)口风琴基础较好的班级,二声部各用一、二支口风琴辅之。
(6)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第一乐句单声部,第二、三乐句二声部。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教学后记: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比较薄弱,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对自己的课堂反思如下:
1、课堂常规:
学生上音乐课坐的姿势、拿书本的方法以及聆听的习惯都没有养成。
2、学生的聆听:
初听歌曲,学生不知道去听歌曲中体现的基本要素,要像一年级小朋友一样告诉他们要怎样去听音乐。在欣赏的时候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最表层,旋律的变化,音高的变化等学生都不知道去听,去分析。
3、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
最基本的技能学生也是没有基础的,不能识谱;不知道什么是节奏,更不会念、拍节奏;不知道音乐的表现的情绪是怎样的。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这样的概念。
《渔舟唱晚》音乐教案5
教学内容:ヱ鎏《渔舟唱晚》、表演《晚风》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晚风》,体验、表现歌曲安逸、宁静的意境。
2.学会6/8拍的挥拍;并能用竖笛演奏歌曲。
3.用竖笛演奏、合唱等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晚风》。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6/8拍的特点;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习歌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合唱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的学习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在欣赏中能够认真、安静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聆听《渔舟唱晚》
1.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第一部分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是什么?
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2.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请同学们静听一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第二部分音乐在你们眼前展示了什么样的情境?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
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3.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把编的故事写在书上,有空的时候相互交流)
(作品形象地表现了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渔民划着船纷纷归航,一天辛苦鱼满仓,江面上歌声四起,在月色、江水中飘荡……)
二、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学习歌曲《晚风》
1.教师谈话导入:
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
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猜猜拍号。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拍号:2/4、3/4、4/4。
引出6/8拍,知道它的含义;注意强弱节奏;区分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和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不同。
3.用“提纲”学习法学习旋律
检查节奏,节奏要唱准;逐句检验自学成果: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在练习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
4.学生齐唱全曲。
5.学生齐奏乐曲。
6.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7.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8.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二声部曲调的合唱;二声部歌曲要根据各班情况临时调整。
四、课堂小结。
《渔舟唱晚》音乐教案6
《渔舟唱晚》教案
姓名:冯蕊
单位:宁河县芦台一中
授课年级:初中八年级
教学目标:
1、欣赏古筝演奏的《渔舟唱晚》,能认识筝和筝的音色特点。
2、感受、体验我国古典音乐的魅力,让学生融入到乐曲的情境中。
3、欣赏乐曲,表达情感(文字或绘画),从而了解音乐与文学以及
其他相关学科的的联系,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乐曲《渔舟唱晚》每一部分在速度上、力度上以及表现情
景上的不同之处。
2、让学生简要了解中国的民族五声音阶调式,以及第二部分中“Fa”
的作用。
教具:
古筝、多媒体
教学模式:
启发、互动、体验式教学
教材分析: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在《腾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船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和《渔舟唱晚》意境相符的图片,启发学生
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发挥内心听觉从静止的画面上能听到什么。
对于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事物,我们大多数人习惯用语言去描绘,音乐也是一种语言,他同样能够抒发我们的内心情感。我们的先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之后创作了一首古筝曲,叫做《渔舟唱晚》。
2、引出古筝曲《渔舟唱晚》
a介绍筝的外形:琴弦、雁柱、前岳山、后岳山等等。
(使学生了解各部位的作用)
b简要介绍古筝的历史、流派以及音色。
c让学生尝试弹一弹古筝,感受乐器的音色。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同学没练过古筝却能演奏出来的声音这么好听呢?
教师解答:简介中国民族五声音阶。
二、欣赏《渔舟唱晚》:
带问题欣赏:乐曲分为几个部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或画面展示在纸上)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
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引导学生唱主旋律并模仿教师的演奏动作,感受乐段的优美)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
这段旋律从前一乐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引导学生感受速度的变化,以及清角音“Fa”的作用)
第三段,快板。
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隐形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走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引导学生随节奏或拍子做轻声拍击感受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凑,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教师再次完整欣赏乐曲,让学生完成自己的艺术作品,并展示。(展示有图画和文字作品)
三、由《渔舟唱晚》曲名的由来引出音乐与文学的联系。
音乐和文学虽然是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但是他们可以表现着共同的主题、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一句话说,音乐是流动的文字,文学是凝固的音乐。
在教师的古筝演奏和学生的散文诗朗诵中结束本课。
《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渔舟唱晚》是由古曲改编而成,意境悠远,对于中学生而言,欣赏这种古典的乐曲是比较枯燥的,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课堂设计中,精心组织和设计了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本节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程有关的图片,用语言导入课堂,创设教学意境,吸引学生,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引出本课主题——古筝曲《渔舟唱晚》。随后让学生尝试弹拨古筝,聆听古筝的音色,在这一环节,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同学没练过古筝却能演奏出来的声音这么好听呢?就这一问题,我为学生介绍古筝的历史知识,并且介绍五声音阶。
我亲自演奏《渔舟唱晚》,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如:乐曲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在分段欣赏时,每一段我都采取不同的体验方式,第一段我让学生随着音乐声模仿我的演奏动作,感受这一部分的诗情画意,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感受速度的变化,以及清角音“Fa”的作用,第三部分引导学生随节奏或拍子做轻声拍击感受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分析乐曲,让学生听了想、想了说、说了动、动了画。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参与中,课堂自始至终有很浓的音乐气氛。通过关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明白了不同的音乐语言表示不同的情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最后完整欣赏时,我请同学配上诗朗诵,帮助学生想象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我觉得整节课的层次清楚,教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我从孩子随堂创作的文学随笔和绘画中看出他们读懂了音乐,受到了感染,进入
【《渔舟唱晚》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音乐音乐教案10-11
音乐教案《童年》08-22
《奥尔夫音乐》教案08-12
大班音乐教案03-29
小班音乐教案11-02
中班音乐教案11-15
音乐教案:在农场里08-12
小班音乐教案:苹果08-12
小班音乐鱼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