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必备[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本文的知识背景,深入思考本文主题。
(二)能力目标
1.了解情节叙述的详略处理和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培养阅读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歌颂。
二、学法引导
通过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生趣盎然的情节,体会文章传达出乡村生活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作者对自然人性的赞美,以及对违背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否定与批判。在课文的讲述过程中,要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思考和发言的机会。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叙事的详略处理原则与方法。
2.景物描写。
3.虚词的表达作用。
难点:
1.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分析开头和结尾两部分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的关系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社戏》——它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是原作的节选。它是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我”讲述童年生活的小说。 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作品,大家还记得吗?对,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是,请同学注意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我”=作者)而《社戏》(选自《呐喊》),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我”—— 迅哥儿 ≠作者)好,下面请同学注意:“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时代背景(结合本文)
先由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课文时代背景的资料。抓住要点是①文章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②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字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预习、质疑、整体把握全文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
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节)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节)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节)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3层(第14-21节)写在赵任看社戏。
第4层(第22-30节)写看社成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至结尾)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问题与思考
1.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写成资料卡片)。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4."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再读课文,思考双喜和六一公公各是什么样的人?
2.思考文章是怎样写景物。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可以请学生复述文章的内容)
三、课文分析
1.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
答案参考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答案参考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3.朗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答案参考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4.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答案参考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以上环节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回答)
四、总结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思想教育)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
2.写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介绍你家乡的地方。
3.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内容】
《电脑住宅》是人教版新教材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第30课(需1课时)。
【教材分析】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师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
【学情分析】
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要注意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并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并能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地介绍电脑住宅中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教学理念】
1、阅读应是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过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思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认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目的】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想像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3、和同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4、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介绍的电脑带给人类的便利。在理解的基础上想像,自我设计电脑住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它给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捷。这节课,我们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认读生字、词语。
2、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并巩固生字和新词:
仓库、储存、烹调、烹饪、防盗、综合、判断。
3、指名分段读课文,生评。
4、再读课文,思考:
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你的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再读理解
1、默读课文:
看看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的哪些设施?那里有哪些奇妙的功能?它们是怎样工作的?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填写表格,理清课文的结构:
具体设施 如何工作 有何功能
电脑
住宅
4、小组合作研究,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电脑住宅的示意图,注明各部分的神奇之处。
四、想象创作
1、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
2、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家住宅。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不但领略到了它的神奇,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得舒适和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本领,在科技迅猛发展地21世纪,创造出自己的那份“神奇”。
六、相关作业
1、选择正确的读音划线“ ”:
仓(chāng cāng)库 储(chǔ cǔ)存
烹(pēng hēng)调 判(bàn pàn)断
2、课文中的住宅设计有哪几个地方?请列举出来。
3、把你设计的“电脑住宅”写一写。
【板书设计】
30*电脑住宅
设置
人类↗ ↘电脑
舒适的生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劲”),练习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4.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桥、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感悟、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丰富含义。
教学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了解诗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启发,入情入景。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次与朋友谈起江南,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始终盘旋在他的脑海,尤其是家乡的桥,于是他便提起笔来写下一篇文章——《家乡的桥》。
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写):家乡的桥。
二、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或参考认字表认识。
(2)读读想想:家乡的桥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拿笔在相关的地方做上记号。
(3)联系全文考虑: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2.小组内交流自读体会。
三、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局部重点学习。
学习提示:(1)读一读这一段。
(2)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词语?
2.围绕“家乡的桥”,学生交流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内容。
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自主汇报,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出示辅助课件,相机谈话,指导朗读、训练朗读、启发考虑。
如“桥名”一自然段:
(1)学生念桥名。
(2)教师引读文中描写桥名的语句。
(3)师:和唐诗有关的桥是什么桥?(如意桥)
有谁知道王维的这首诗?出示王维的《归嵩山作》。学生自读。鼓励学生课后找到这首诗学一学。
(4)出示桥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不同字体的桥名,念桥名。
切断课件画面,认识字体:说一说你认识哪种字体?最喜欢哪种字体?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指导读出这两种词不同的感受来。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了解桥名中的故事:(师讲震龙桥的故事)请你猜猜那些桥名里面又含有什么故事呢?
(6)同桌对读,再一次整体感受、体会这一自然段。
……
其他局部的教学:
第三自然段: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关资料,欣赏、想象家乡小桥的造型;品读课文语言,选择感兴趣的桥自身当导游来介绍介绍。
第五自然段:汇报朗读;交流讨论;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
1.配乐齐读全文。
2.归纳板书,梳理课文。
五、作业参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选你喜欢的几个生字写一写。
3.搜集资料,了解你家乡的一处景观。
第二课时
一、识字与写字。
1.认读词卡、检测识字。
重点指导“凿”字的字形: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记忆字形;积累“墓”的姐妹字,如:“幕、慕、募、暮”等。
2.写字练习:“派”“婆”。
学生观察,说一说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随时评价,写完做总结展评。
二、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检测读文情况。
检测三级规范: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整体掌握课文。
1.配音乐,男女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作者是带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3.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你想对作者家乡的桥说些什么?
(2)说说自身家乡的桥。
四、片段练习: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自身家乡一处景观的话。
建议:可以根据你搜集的资料完成,描写同一景观的伙伴可以聚在一起一起完成一篇,写完后有针对性地讲评总结。
五、再次齐读课文,读出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4
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感官发现秋天的变化,亲身体验感知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在他们平时的观察中,逐步体验到是秋天使大自然变得更加美丽,并感受到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秋天到了,大自然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裳?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紫色的。。。。。。)通过老师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秋天的色彩。
“ 你认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接着我出示磁性图片,利用图片画面便于幼儿的学习和理解。“你知道菊花、枫叶、松树、和大地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吗?”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为什么菊花(枫叶、松树、大地)说‘秋天是黄色的’(绿色的、红色的、彩色的)?”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请幼儿看着完整朗诵诗歌,这样能更好地加深幼儿记忆。
结合经验仿编诗歌,仿编诗歌的目的是让幼儿发挥想象,联系实际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让幼儿说说:“还有谁能告诉我,秋天还有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我将孩子们的回答用简笔画记录在黑板上,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回答的兴趣,并将新编的诗歌融入到原来的诗歌中,让幼儿朗诵,使诗歌内容升华!
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观发现秋天的变化,亲身体验、感知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在他们平时的观察中,逐步体验到是秋天使大自然变得更加的美丽,并感受到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培养孩子从小按科学和对科学地兴趣,
是一首契合该季节的优美的诗歌。正是这样的生活经验,为本次的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请幼儿结合课件来欣赏诗歌,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画面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更便于幼儿的学习和理解。幼儿在有了前面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大胆地讨论,他们就能很快清楚地说出秋天小草为什么是黄色的,枫叶为什么是红色的等等,进而来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请幼儿看着完整朗诵诗歌,这样能更好地加深幼儿的记忆。
仿编诗歌的目的是让幼儿发挥想象,联系实际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让幼儿来说说:“还有谁会告诉我们?它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教师将幼儿的回答用简笔画记录在黑板上,以此来激发幼儿想象、回答的兴趣,并将新编的诗歌融入到原来的诗歌中,让幼儿朗诵,使诗歌内容升华!
《秋天的颜色》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乘上一片落叶做的小船,
要去看看美丽的秋天。
一阵秋风吹来,我感到凉丝丝的,
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我问小草,小草轻轻地告诉我:秋天是黄的,
我问枫叶,枫叶轻轻地告诉我:秋天是红的,
我问菊花,菊花轻轻地告诉我:秋天是白的,
我问松树,松树轻轻地告诉我:秋天是绿的,
啊!我看到了,秋天是五颜六色的。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过程与方法:
讨论交流,自主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体会词语的深刻含义。
使用媒体:
多功能讲台。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展示图画)。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2、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
嗔视、叱咤风云、颦蹙、尽态极妍、本色当行浑身解数、变换多姿。
二、产生问题: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
3、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4、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三、自主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以上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提高:
1、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急转。”“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
3、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4、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五、当堂训练:
1、《观舞记》选自____,作者____,原名_____,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献给印度舞蹈家______。
2、在中国,最著名的表演“孔雀舞”的女演员是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所填词的特点。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____的舞步,______的铃声,_____般慢移,______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4、解释词语:
本色当行、颦蹙、粲然、叱咤风云、嗔视、尽态极妍、惊鸿。
5、秒笔生花:你见过大海吗?你见过高山吗?请以“观海”或“观山”为题,写一段文字,用上排比、比喻的修辞。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能配上合适的动作。
2、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及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
1、轻声音节“我喜欢,星星”等的朗读。
2、指导学生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分清“这里和那里”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齐读课题。
二、学习词语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公园看看美丽的鲜花和星星,好吗?
可是守门人,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有信心闯过他吗?请你自己先练一练。
生:自己练读.
2、谁来闯关?读对了跟着他读。
生指名读。
3、我们一起读一读,将这一关闯过去。
生: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
1、闯过字词关,我们一起把书捧起来,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给我们带来的美丽的画面。
生齐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精读课文。
1、公园里的花,真多呀,我们去找一找有没有你喜欢的花。
(播放各种花的图片或视频)
喜欢吗?
说说你看到()的鲜花?
2、小朋友说得真好。你能把你对鲜花的喜爱读出来吗?(出示第一部分)
指名读。
夏天来到时,有的小朋友喜欢冰淇淋,有的喜欢西瓜,有的喜欢空调,但是我们最喜欢什么?
谁会读?
鲜花多吗?你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生:满地。
3、夏天满地都是鲜花,这里也有,那里也有,到处都是,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一起说?
生齐说:这里一朵,那里一朵。
你能做一做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的动作吗?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离我们近的就是这里,离我们远的.就是那里。
你能用“这里”说一句话吗?“那里”呢?
这么多的鲜花,真比…………
生:天上的星星还多。
4、小朋友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站在满是鲜花的草地上,各种各样的鲜花围绕在你的周围。
睁开眼睛,说说你看到什么?
你闻到什么?
你想到什么?
(1)你能把你刚才的感觉通过朗读读出来吗?
生指名读。
(2)请你读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同桌互读。
(3)谁还想站起来读给其他小朋友欣赏?
指名读。
(4)小朋友一起读给老师听,让老师欣赏欣赏,好吗?
5、哪个聪明的小朋友可以配上合适动作呢?
指名表演。
6、我们一起看着这片草地美美地表演,加上你喜欢的动作。
7、天渐渐的黑了,到了晚上,星星出来了,看,挂在夜空中的星星,你觉得这些星星像什么?
出示:星星像()
(1)花儿去哪儿了?
生:睡了。
(2)那里可别把它吵醒了呀!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
(3)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
师生评议。
(4)请你听听看你的同桌是怎么读的,互相取长补短。
生互相读。
(5)哪个小朋友能加上合适的动作?
指名读
(6)我们一起加上动作美美地来表演这么美的文字。
三、指导朗读,背诵。(完全不看书)
1、看着小朋友这么多可爱的笑脸,老师觉得好像站在花丛中一样,忍不住也想读一读这课文了,小朋友们来扮演花朵好吗?花朵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生:作花朵的动作。
(1)那花儿睡了,是怎么的呢?
生:作花朵睡觉的样子。
(2)真好,鲜花们,准备好了吗?
师背诵课文,并作动作。
2、想不想像老师一样完整地表演这首诗呢?那你首先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背出来。谁会?
指名背。
其他小朋友可以帮他配上动作。
3、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美美地背诵这首诗。
现在哪个小朋友能当当小演员,边朗诵边表演这首诗了?
指名表演
4、我们一起来表演这首诗好吗?
齐背课文。
5、小朋友表演地这么好,可是后面的老师却看不清楚,我们转过身表演给他们看好不好?
齐表演课文
四、拓展训练。
过渡:看小朋友们这么一表演,老师觉得夏天真是太美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夏天美,到处都充满了美,
请你当当小诗人,编一编这首诗,先在脑子里想一想。
指名说。
请你打开补充习题,完成题目。
结束语:希望小朋友在今后的生活中,当一个有心人,多发现生活中的美。
语文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导学重点】
1.快速阅读,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导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知识链接: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严密,更有说服力。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作引用: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自主学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A、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的经验是
【合作探究】
1、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4、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测评,整理学案: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本文是一篇介绍识别天气的方法的说明文。
2、文章运用比喻和排比把云的万
3、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4、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5、“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一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6、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7、“华”的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
8、华环由小变大
9、天气趋向晴好。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飘、鲜”等7个字。学写“北”“家”等6个字。并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说话。
能力目标: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诗歌,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 看,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它像什么?它傲立于世界的东方。小朋友你知 道咱们国家的.名字叫什么吗?(中国) 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地感受一下——我们的祖国真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诗歌,随文识字
1、自读诗歌 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你认为难的字就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做记号。
2、小组合作读。合作读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选一小组汇报读。其他同学做小评委,评议朗读诗歌的同学的优点与不足。
3、读诗歌,谈收获。
a、指名读各小节诗,课件出示图片
b、生谈读完诗歌后的收获。(课件演示)
4、检查字音和认字情况 “开火车”形式读生字,后用生字卡片反复读、组词,选词说话。
5、再读诗歌,加深理解。 边读边想我们的祖国有多大。(课件出示全文) 师:假如我们一天走8小时,平均每小时走我们操场的20圈也就是4千米,我们按这个速度走下去,沿着国界线走一圈,我们没有任何困难、任何阻碍的情况下,我们要走整整三年多的时间。
你有什么感受?
三、教师小结
四、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祖国各地的图片资料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 飘雪花 南方 开鲜花 有的滑雪……
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1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卡片认读。
2 、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比赛看谁读得好。
二、交流收集的图片
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祖国的什么地方。
2、全班交流 小组内推荐一名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汇报。
三、写字练习
1、在黑板上田字格中,教师范写“北”让学生观察笔顺书空后在练习本上写。
2、仔细观察课本田字格中范写的字后,讨论其余5个字应该怎样书写。
3、指名学生说说这几个字怎样书写,书空笔顺。说说写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课外作业:
把诗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教案07-24
语文树教案12-07
语文过秦论教案11-28
小学语文教案01-02
语文园地二的教案11-09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11-10
语文课文《草原》教案02-27
【热】小学语文教案01-18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