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大班科学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一次在科学《沉与浮》课时,我班允正突然问我“老师,那油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我当时告诉孩子“油放在水、、、”但是我想孩子没有操作实验不能够探索其中的奥秘。于是我就《油和水》这个问题设计本节课,和孩子共同探索。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的现象,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2、 了解生活中油、水分离的相关现象,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每人两杯水、一点蓝黑钢笔水、一杯油、一根竹签、几张油画棒画过的图画、各色颜料水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动手操作将水里倒进一点蓝黑钢笔水,水和蓝黑钢笔水会怎么样?
师:桌子上有一杯水和蓝黑钢笔水,请小朋友将这两样物品倒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操作,并能在操作后讲述结果)
师:恩,蓝黑钢笔水和水相融在一起啦!
二、 幼儿猜想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记录。
1、 油在水的上面2、油在水的下面3、油和水相融在一起
三、 感知油和水相互倾倒后分离的现象
1、 请你试一试把油倒在水里或者把水倒在油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 交流你把什么倒入什么?发现了什么?你可以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记录纸上!
4、 小结:不论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们是分离的不会相融在一起。
四、通过操作感知油、水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搅拌时的现象和停止后的现象,并作记录。
用竹签搅拌时是什么现象?停止后是什么现象?
2、幼儿操作说出实验结果。
五、延伸感知油水分离的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幼儿合作涂色。并能够说说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融在一起。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证明油和水是分离的,不会相融在一起。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小朋友们回到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做这样的实验。
第一次科学实验方法公开课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三脚架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其中稳定性是三脚架的一个特性,而这个特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较为抽象,而且孩子们可能对三脚架关注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因此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设计了"神奇的三脚架"这一科学探究活动,以"帮助小球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情境,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操作和探究,迁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通过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 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2.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3. 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重点:
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活动难点: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棒若干、橡胶泥制作的小球人手一个、毛线若干、橡皮筋若干、筷子若干
2.记录表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在图形王国里,有一个橡胶泥做的小球,它没有腿,整天只会滚来滚去。它梦想有一天能够长出长长的腿,可以站得稳稳的高高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帮它呢?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初次操作,尝试借助小棒让橡胶泥小球站起来。
(1)教师出示小棒和橡胶泥小球,请幼儿想办法利用小棒让小球站起来。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探索结果,让幼儿说说用了几根小棒,是怎么让小球站稳的。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小棒让小球站稳。
(1)教师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用最少的小棒帮助小球站稳。
(2)幼儿猜测最少要几根小棒能让小球站稳,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3)幼儿尝试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少需要3根小棒才能让小球站稳。
3.运用三根小棒,以最快的速度让小球稳稳的站起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1)幼儿进行操作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用三根小棒帮小球又快又稳的站起来。
(2)讨论交流操作的结果和方法。
(3)教师小结,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稳定性的.特点。(用三根小棒,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摆成一个三角形,三个角不大也不小,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小球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4.发现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提问: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脚架?
(2)播放PPT课件,了解各种各样的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
5.自主尝试制作三脚架
(1)师:欣赏完了这么多有趣的"三脚架",那你们想自己也来做一个"三脚架"吗?(出示生活中的材料:筷子、小棒、毛线、皮筋等,请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将球撑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展示幼儿自制的三脚架。
四、活动延伸,进一步探索。
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更牢固的三脚架呢?
教学反思:
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教学的真正归宿。为了把新知识新经验再应用到实现生活中去,我安排了最后一个“制作架子鼓”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学经验从生活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检验,再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认识过程。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寻找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
2、会运用材料使物体变稳
活动内容:
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寻找材料主动探索,解决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非自然物:鹌鹑蛋、鸡蛋(生的)、卡片、轮胎、胶带、瓶盖、积木等材料。
2、自然物:石头、树枝、大树、水等材料。
经验准备:事先观察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
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认真思考
1、妈妈在做饭时一不小心经常摔碎鸡蛋,我们怎样帮妈妈解决这个问题让鸡蛋不滚呢?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让鸡蛋不滚到地上摔破,有的小朋友说用盘子装着,有的小朋友说用布垫着......)
2、 想一想你设计的漂亮的贺卡怎样能够立起来,让小朋友们都能看到。有多少种办法?
3、 出去玩时,一个小朋友从轮胎里钻过去,轮胎差点倒了砸着小朋友,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法能让轮胎变得稳定?
寻找材料、探索实践
4、分三组同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5、观察孩子选择、运用材料情况,及时指导。
各抒己见、深入讨论
6、在过程中讨论增强稳定性的不同方法,教师不给定论。
7、找到焦点性问题指导孩子展开讨论。
解决问题、再次实践
8、延伸:快速寻找我们周围站的稳和站不稳的物体下一次继续探索。
(1)找一找我们周围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
它们为什么能站稳?
(2)不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怎样让他们能够使他们站稳?
9、设想:如果离开地球,这些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把你的设想画在纸上,或大胆讲述出来。
活动后反思:
自我评价:这是一次用脑思维与科学探索的整合活动,选取的都是来源于孩子周围生活的实例,我改变了以往材料的投放方式,实验用的辅助材料全部由孩子自己准备,让孩子通过寻找材料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孩子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实施自己的猜想。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个活动选自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我长大了》,从前面的活动中孩子们基本上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升入大班以后身体上、行为习惯上的发展。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成长变化,我将此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探索不同材料进行测量的科学探索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学习用绳子、毛线等测量工具进行正确测量,学会简单的比较和记录方式,从而感受测量的乐趣。
二、幼儿经验方面:
在开展此活动之前,幼儿对测量的基本方法已经有了了解,并不是教授测量的方法,而是将重点放在提供多种材料、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方面。
三、活动思路:
活动的开始从激发幼儿“长大了”的自豪感出发,从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直接导入课题。活动中,我注重通过创设自由的探索空间、努力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方式,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发散思维和经验水平,从而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每个活动环节后的教师小结是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提升思维的重要内容。
四、活动准备:
1、同等长度的软材料:尼龙绳、毛线、丝带、彩带等。
2、轻音乐、书、毛线、记录身高测量高度的大板纸
3、各种记录表、彩笔、铅笔、各种尺子(卷尺、布尺、皮尺、直尺等)
五、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走直线,引导幼儿安静的进入活动。
“来小朋友们,让我们的脚跟对脚尖,慢慢地走,走到自己位子的小朋友可以轻轻的坐下……”
(意图:这节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测量,其中测量的一个要求就是首尾相接,所以活动的开始采用脚跟对脚尖走直线的方式,让幼儿安静的进入活动。)
(二)交流成长变化,抛出问题,导入活动。
“现在小朋友升入大班,成了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那你觉得现在的你和中班、小班的你在身体方面有了什么变化?”
“刚才有小朋友说他长高了,那你知道今天参加活动的小朋友谁最高吗?”(幼儿意见不统一,请三位大家认为“最高”的小朋友到前面,大家通过简单的比较指出“最高”)
“现在,我们找到了最高的小朋友,那你知道最高的小朋友到底有多高吗?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他到底有多高?”
“有小朋友说用尺子量一量,这是个好方法,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尺子怎么办?能不能用我们身边的东西来当工具进行测量呢?”
(三)学习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正确测量。
1、方法一:用书做测量工具。(用直的、硬的材料进行测量)
教师示范一:将书放到幼儿身体上进行测量,设问:这样测量方便准确吗?那我们可以怎样做?
教师示范二:将幼儿的身高在墙面上做好标记,让幼儿明白:从地面起点到标记处代表最高小朋友的身高。
教师示范三:边提问边示范“应该从哪开始测量呢?”明确:用书的长边和起点要对齐,侧面要对齐,要沿直线向上测量。“测量了一次以后怎么做?”明确: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做好标记。“第二次再从哪里开始量呢?”明确:第二次测量要从上一次结束的地方开始。
幼儿示范四:请两位幼儿一组接着向上测量。教师带领全体小朋友给予他们语言上的指导。比如:从上一次结束的地方开始沿直线向上测量。
示范记录五:引导幼儿将测量后的结果记录到《记录表》中,明确每一栏中都应该记录什么内容。
幼儿示范六:使用书的短边进行测量。“刚才我发现小朋友是用书的长边进行的测量,那可不可以用书的短边进行测量呢?谁想来试一试?”请两位幼儿上前示范测量。(教师提醒幼儿更换另一种颜色的标记笔,让幼儿明白更换的用处:为了与上一次的进行区分。
幼儿记录七:教师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中记录测量的`结果。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中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测量的是同一个小朋友的身高,为什么得出的结果不同呢?”明确:测量同一个物体,选择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也不相同。
2、方法二:用毛线、尼龙绳做测量工具。(用软的材料进行测量)
“刚才我们一起用了像书一样直直、硬硬的材料进行了测量,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更特别的测量工具,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尼龙绳)
“那你用过这样的绳子进行测量了吗?那用这样的绳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下面小朋友分组可以去试一试”
(四)分组合作,尝试用绳子进行测量。
1、分组合作,尝试测量:“好的,每组老师够给大家准备了同等长度的绳子,那你想测量什么?”“那我们就来测量一下我们的小桌子的长边有多长,好吗?”“在测量之前,大家要商量好你们小组的分工,谁来测量?谁来记录?谁来做标记?等等”幼儿合作测量并做好记录。对照记录表介绍相关的记录方法(播放音乐)
2、总结记录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察记录表有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用同等长度的绳子给同等长度的桌子边测量,为什么大家量的数不一样呢?”请出现不同结果的幼儿上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从而发现测量的问题。
3、教师小结利用绳子等软材料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使用软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一定要将工具拉直,每次测量都要在结束的地方做好标记,接下来每一次都要从上一次结束的地方开始,否则结果就会不准确。
4、再次小组合作使用绳子测量桌子的长边,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
5、总结幼儿的记录表,鼓励幼儿的做法。
(五)自选软材料进行测量并记录。(同等长度)
“刚才我们只测量了小桌子的长边,小桌子腿有点不高兴了,他也想让小朋友帮忙测量一下,小朋友愿意吗?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软的测量工具,大家看都有什么?小朋友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测量一下小桌子的腿,测量以后大家要在记录表中记录一下你测量的结果,需要铅笔做标记的小朋友可以从小筐子中取”(播放音乐)
总结幼儿的记录表明确:使用相同长度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最后的结果相同。
(六)活动延伸:探索用尺子进行测量。
“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很多材料都可以进行测量,比如我们的小手、小脚都可以用来测量。但是,使用最准确地还是尺子。那你见过什么样的尺子?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卷尺、直尺,可能你家里还有更多不同的尺子,那小朋友可以回家用你家里的尺子测量一下你家的桌子、椅子,你的爸爸妈妈都是多高?然后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今天我们操作的材料,老师也会放到区角活动中,小朋友可以继续去探索测量的乐趣。”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基础是幼儿已经进行了用硬物体进行的测量的经验,因此活动开始部分用书的长边和短边测量身高只是对自然测量方法的巩固,但考虑到活动当天孩子的情况,所以当时讲的比较细,从后期幼儿的分组测量和幼儿的独立测量情况来看,可能正是因为有了前期细致的讲解,所以后期孩子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测量的正确方法。面对像数学这么严谨的活动内容,我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更加严谨,每个活动环节后的小结也应该及时而准确,要能让幼儿通过老师的小结得到经验上的提升。
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也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比如在活动的第二环节,调整了用书的长边和短边进行两次的测量过程,目的是让幼儿明白:测量同一物体,使用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不相同。
另外,我也有疑问:像本次活动的目标中就涉及了让幼儿学会简单的比较和记录的方式,然后我们都设计了记录表的形式,那么记录表只为了让幼儿学习记录的方式,对于记录的结果用不用引导孩子去验证,也就是测量的最后用不用验证每个人的测量结果。如果需要验证,那么老师提供了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那要怎么验证?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从来没有开展过数学活动,所以此次组织数学观摩活动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尝试和挑战。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课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以前不曾涉及到的教学经验,相信这些经验对我以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起到引航灯的作用,带领我取得更大的进步!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3-08
大班科学教案(实用)07-2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3篇04-2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3篇05-01
大班科学教案(15篇)03-16
大班科学教案15篇03-16
大班科学教案 15篇03-28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5篇03-29
大班科学教案3篇06-03
【热门】大班科学教案三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