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04 11:40:2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合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读成诵《夜书所见》。

  2、通过读寓言故事悟出一定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口语交际,引导学生把学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2、阅读寓言《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熟读古诗。

  ⑵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全班交流。

  3、熟读成诵。

  二、阅读《邯郸学步》

  1、自由读,理解内容。

  2、小组讨论:

  ⑴那个青年人为什么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⑵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

  4、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介绍健康小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听,说话的训练,请同学们注意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听、写、读的能力。

  二、口语交际训练

  1、这次是练习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做法的训练,老师把平时了解的一些健康小常识讲给大家,让同学仿照老师的方法,进行训练。

  2、同桌互相讲。

  告诉学生,你们所讲的健康小常识,要准确,清楚叙述内容。然后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别的同学讲的时候也要认真听,哪些地方讲的好,就向他学习,哪些地方讲的不好,就帮他改过来。

  3、推送代表在班上讲,同学们进行评价,教师酌情指导。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写作练习,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1、读题明确要求。

  (重点明确:内容广泛,要写出自己最喜欢写的'。)

  2、写文章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同桌互说。

  4、全班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范文点评

  游九寨沟

  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境内的九寨沟,是一个中外驰名的自然风景区,也是珍贵动物大熊猫的产地之一。九寨沟秀峰挺立,山谷幽静,湖泊棋布,河道纵横,道道瀑布点缀其间,是个景物奇异、风光秀丽的佳境,有“人间仙境”、“九寨风光胜桂林”的美称。(开头简洁,概括介绍九寨沟的秀美。)

  7月28日这天,我游览了这个“人间仙境”。

  我们顺着林荫小道向上走去,不一会儿,便看到诺日朗瀑布,恰似银河奔泻,抛珠撒玉,声震幽谷,映出道道彩虹。那些数不清的小瀑布,水势平缓,汩汩有声。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百花点缀水面,夏天浓荫遮盖水面,秋天枫叶野果为水添色,冬天玉树琼枝倒挂水边。(描写瀑布生动自然。)

  九寨沟的湖泊是美丽的。它像一面面镜子镶嵌在深山峡谷中,湖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水的颜色由浅处的天蓝色,变为较深处的墨绿色。蔚蓝色的天空,银白的雪山,翠绿的树木、倒映在湖水中,美丽极了。水面上鸳鸯、野鸭和翠鸟成双结伴;水中,游鱼清晰可见,历历可数。湖水随风荡漾,远看就像水波仙子在翩翩起舞。

  长海,是九寨沟中最大的一个湖泊。水天相接,浩渺无垠。我们乘船向上游而去,但见两岸峭壁千仞,大声一喊,山鸣谷应,余音袅袅。(具体写湖泊。)

  最高兴的是,我见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金丝猴全身金黄色,背毛很长,宛如肩披一件金黄色的蓑衣,鼻子向前翘着。它的爪子很尖,有一根长长的尾巴。从远处看,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在守护着九寨沟。(写金丝猴,文笔俏皮,活泼。)

  啊,九寨沟,你是镶嵌在祖国河山上的一颗明珠。

  评析

  这篇小游记,作者抓住了所观景物的特点,展示了九寨沟的迷人景色。开章简洁,概括介绍了九寨沟的秀美。全篇着重写九寨沟美丽的湖泊,运用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具体描绘“人间仙境”。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修改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孔子游春》第2、8自然段,苏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4、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5、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意。

  6、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孔子游春》第2、8自然段。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理想的风筝》作者采用的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2、体会《孔子游春》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2、能结合课文《明天,我们毕业》的具体内容说出一些重点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3课时

  21莫泊桑拜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莫泊桑的背景,理清课文的脉络,指导分段和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人们曾称他是"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写的短篇小说将近三百篇,其中《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生词,教师正音。

  "孜",平舌音;"吆喝"中的"喝"读轻声。

  3、提醒字的写法。

  "奈"上半部分要写得扁而宽,撇与捺向两边伸展。下半部分的"示"要尽量上靠。"陋"的最后一笔是"L"。"吆"的右边不能与"么"混淆。

  4、交流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案《苏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酷爱:非常爱好。

  揣摩:反复思考推究。

  烙印:烙铁烫下的印记,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

  孜孜不倦:非常勤勉。

  滔滔不绝:形容连续不断(指话多)。

  5、这篇课文写了件什么事?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第2-9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第10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语文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加入各课侧重点。)

  (二)文本解读:

  《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

  二、说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比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四、说教法、学法

  篇:“导学-自学”。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半学期要掌握的重要的构段方式。因此,我采用从扶到放、学法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段:读悟结合,“读-划-品-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具体方法: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和“动态美”;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请学生作画,加深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想象,拓宽文本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词造氛围。

  1.认读《练习1》的8个词语,说说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这样设计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二)引读课文回顾美。

  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具体设计: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三)“形态美”中悟学法。

  1.分三次读。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中心句,用“——”画出来。找出中心词,用“.”标出,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

  (2)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我把内容排列出来,关键词加上点。先点明“总分”结构写法。接着组织讨论: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练习词语运用(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然后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一个问题引出比喻。再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处比喻好在哪里,请学生到黑板上画白色绒帽和一条条玉带。(学生在画的时候,就要对云雾有充分的想象。其他看的学生也会把画出来的云雾与自己想象中的云雾进行对照,这样印象会比较深。其它两处利用“凤凰语文”资源库中丰富的图片来加深直观感受。)

  (3)相机逐句指导有感情朗读,再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内化积累。

  2.回顾此段学习,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四)“动态美”中用学法。

  1.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的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要点:

  (1)找准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讨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

  抓住关键词: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3)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4.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5. 背诵。

  (五)创设情境露真情。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练习用“流连忘返”说话。

  配乐朗读全文。

  (六)课后练写固方法。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六、说板书设计:

  本文层次明,结构清,主要讲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教案:

  教材分析: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

  (二)文本解读:

  《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词造氛围。

  1.认读课后练习中的8个词语。

  (1)指名读正确。(2)齐读。(3)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去好好欣赏庐山的云雾。

  2.板书课题:3.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

  二、引读课文回顾美。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像——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回顾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

  过渡:确实,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美丽而神奇。欣赏这样的美景,

  我们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受。

  三、“形态美”中学构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找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交流中心句。从这一段,哪个词特别能表现庐山的云雾的特点?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读句子。

  3.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1)边交流边把内容排列出来,在表示位置的词语下划线。再点明“总分”结构写法。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①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比喻好在哪里。

  瞧这山头,现在是有模有样啦!看它戴着“白色绒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美丽、可爱、暖和、神奇等)适时理解“笼罩”。

  ② 看图加深感受。

  ③ 读出学生自己理解的感觉。

  ④ 点回中心句:这处恰当的比喻,让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庐山云雾的姿态。庐山的云雾还会有什么姿态呢?

  4.抓住 “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词语,运用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的方法感受其它几处比喻的精到。

  指名读一读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样子吗?给你什么感觉呢?看看图,是这样吗?再读句子。

  5.背诵。

  (1)自己边想画面边填: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就像是戴在——;那些缠绕在——,又像是系在——。云雾弥漫——,它是——;云雾遮挡——,它又是——。

  (2)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6.回顾此段学习,师生共同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设计意图: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姿态美”。读悟结合,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学习方法,为下段的自学提供“扶手”。】

  四、“动态美”中促想象。

  1.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的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要点:

  (1)找准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快,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找关键词: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②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③读好关键词,读出变化之快。

  (3)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多,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找出云雾由什么变成什么?

  ②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叙述: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神秘的色彩。看,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过渡: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4.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1)学生说自己的想象。(要注意开阔学生思维,使想象丰富起来。)

  (2)出示说话训练的句式: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3)学生写话、交流。

  五、创设情境露真情。

  练习用“流连忘返”说话: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配乐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能吸引人的内容,说规范的句。】

  六、课后练写固方法。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例:

  河边的小树林生机勃勃。……

  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

  美丽的街灯令人眼花缭乱。……

  习作要求:

  1.可以选择提供的内容写,也可自己另外定。

  2.用上“总-分”的构段方式。

  3.展开合理想象,用上“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教学反思:

  这课教什么?怎样教?

  如何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使学生获益更多是老师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教学的一个关键话题。在进课堂之前,教师总是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要教给学生什么?二是怎样教?即明确教学目标与制定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恰当地使用方法,也是让目标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

  目标一: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凭借《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这篇文章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师生共同总结上段学法,再请自学下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弄懂之后,便要运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课后再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

  不过,自己认为课后习题中的提示设计还不够理想,当时着急快要派用场了怎么就没招了,一时情急反而影响正常思维。上完之后静下来再想,倒不如列出例如“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这类提示,反而更有启发性,学生也更容易着手。

  目标二: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的到虚构的,从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凭借这点,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二个本领:通过对文中描绘庐山云雾的比喻的品味,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其实,想象得再不着边际,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东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创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如“白色绒帽”,我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处比喻的感受。有学生马上说感觉很“暖和”。这是多么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现在这样的12月的季节里,给你一顶绒帽戴在头上,你一顶也会觉得暖和。有学生说感觉很“美丽”,确实,青山白雾,想来也美。也有学生说感觉很神奇的,这也不错,那么大的山戴着顶绒帽,能不神奇吗?学生的感受谈得多么真切。

  在指导利用文中的“……”写话时,我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思维开阔了,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说教材来自生活,教学也应来自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思维碰撞。

  说到这处写话练习,在学生“写”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了参照格式。(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不仅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课堂上的写话训练目的一是要把想象到的用比喻句写下来,二是要尝试“总——分”构段,不宜太难。)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独立写话的时候有法可依。

  “总——分”构段方式和比喻修辞手法这两点是我在这堂课上特别要教给学生。在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中还设有其他些许目标,如背诵、用“流连忘返”说话等,其实也是在这两个主要目标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几乎是每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都会训练的。这类“大众”目标应该可以不要写进“教学目标”之中了吧?)

  另外,内容与方法的整合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如果一堂课的容量太多,就会处理不好细节,使训练流于形式而学生学得并不扎实。在准备说课稿的时候,我理了一下我设计的训练,就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我将训练内容进行整合,将省略号的扩充练习之“说”改成了“写”,而将原本要“写”的形式移到了此处。这样一处理,将原设计中的两个“说”(还有一处是用“流连忘返”说话)改成了一“说”一“写”,并将写的要求明确化,也围绕了“总——分”这一重点展开。有机整合了修辞、构段于一处写话之中,让课堂精简了,训练也落到实处了。

  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谨防步入教教材的误区。明白了要教什么,就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凭借的依据,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扶手”。明白了怎样教,才可以将文本化为学生的内涵,使之成为课文与学生之间的可行“通道”。这关键是要为具体的目标寻找与之相应的具体方法(这方法也可能是一组方法),使两者相匹配。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懂得父母喜欢的是孩子的进步。

  2、学会本课"还、送、什、么、呢 、写、兴、朵"8个生字。认识秃宝盖。理解"生日、什么、大红花、快乐、高兴"等词语的意思。

  3、能看图用"喜欢"说一句话。

  4、学会做一件礼物送给妈妈(或爸爸)。

  5、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添字。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题,初读课文,讲读第一节,学会"生、送、什、么、写、朵、还" 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上第二课。(板书:8、给妈妈的礼物)

  齐读课题。(注意"礼物"两个字正音。)

  二、范读课文,学习部分生字。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e听边想谁给妈妈送礼物?)谁给妈妈送礼物?(给妈妈送礼物的是"我"。为了教学方便"我"可以改名为丁丁。)

  看课文插图,图上哪个是丁丁?哪个是丁丁的妈妈?

  你给别人送过礼物吗?(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song shen me ne)

  送 什 么 呢?

  读句子,注意正音。"什"前鼻音,"么""呢"读轻声。

  "送":"这"字里面的"文"换成"关"。指导笔顺。课文里说"送什么"你能用"送"组词吗?(送水、送饭、送衣服)

  "什么":(老师举起一支粉笔)这是什么?(这是粉笔)(举起一本书)这是什么?(这是书)你能用"什么"说一句话吗?

  "什":读准翘舌音。让学生说说怎样记住字形。

  "么":独体字,共3画。让学生按笔顺说笔划的名称,强调第2笔"ㄥ"叫"撇折"。

  "呢":左边口,右边"尼"。左右结构。着重指导"尼"的笔顺。看看课文里"呢"自用在哪个句子里,句后是用什么标点符号。"呢"的后面是问号,"呢"一般用在表疑问的句子里。

  三、讲读课文第一节

  1、为什么丁丁会想到要给妈妈送礼物的.?(板书:生日)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教学"生"字:指名拼读,读准翘舌音,后鼻音。指导笔顺,书空。

  2、出示抄有下列两个句子的小黑板

  妈妈生日快到了。

  妈妈生日到了。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第1个句子是讲妈妈的生日还没有到,但马上就要到了,离生日没有几天了。第2句是说妈妈的生日已经到了。)

  第1个句子中的"快"是什么意思?(就,就要) "快"字怎么写?我么怎样记住它的字形?

  3、"我想送妈妈一件礼物"的"想"是什么意思?(准备、打算的意思)

  4、 板书:一件。指名拼读。除了"一件礼物"以外,还可以说"一件"什么?(一件衣服、一件大衣)

  5、自由读本课课文。然后指名读、齐读。[]

  6、谁能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这一节课丁丁妈妈的生日快到了,丁丁准备给妈妈送一件礼物)

  四、巩固练习

  五、生字

  认读"生、送、什、么、还、呢"6个生字,边认读边书空。

  六、写字指导。

  七、作业

  1、从学过的生字中找出结构相同的写在一起。

  独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右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2、3两节,学会读多音字"地",认识秃宝盖,学会"高、兴"2个生字,练习看图说说丁丁是怎样为妈妈做生日卡片的,完成本课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下列生字词。

  2、 指名读第一节课文。

  二、 讲读课文第2节。

  1、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带音节的字。

  2、指名朗读,正音。

  3、"送什么好呢?"这个问句是谁文谁的呢?(丁丁问自己的)

  我们把这个问句来读一读,要读出自己问自己的语气。(练习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当时丁丁是怎么想的吗?(妈妈生日快到了,我要准备一件礼物送给妈妈。送什么好呢?到街上去买东西送给妈妈,不好,这要花钱。对了,我会画画,还会写字,我可以做一张生日卡片送给妈妈,妈妈一定会喜欢。)

  4、放第二幅课文插图的投影(或看课文插图)

  从图上看,丁丁给妈妈的生日卡片已经做好了没有?(已经做好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说丁丁是怎样为妈妈做这张生日卡片的?

  (丁丁找来一张纸和几支彩笔,先在纸上画了一朵大红花,还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做好了,丁丁跪在凳子上,把生日卡片拿在手上,自己看看,心里也很高兴。)

  5、出示抄有下列内容的小黑

  我画了一朵妈妈喜欢的大红花,还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1)齐读。

  谁能把黑板上句子中的"喜欢"换上另外一个词,意思不变?(喜爱)

  (2) "祝妈妈生日快乐"是什么意思?(希望妈妈生日快乐。)

  6、指导朗读。注意指导长句子中的停顿。

  三、讲读课文第三节

  1、放第三幅课文插图的投影(或看课文插图)

  丁丁把礼物送给妈妈时,会怎么说?妈妈又会怎么说?("妈妈,你的生日快到了,我送你一件礼物。"妈妈说:"是什么呀?"丁丁说:"是我自己做的生日卡片。"丁丁把生日卡片送给妈妈,妈妈看了高兴的说:"做的真好,我真喜欢,谢谢你"!)

  妈妈为什么说:"我真喜欢"呢?

  (丁丁刚上一年级,就已经会画画、写字,而且还会给妈妈做生日卡片。妈妈看丁丁这么懂事,进步这么快,所以说"我真喜欢!")

  2、我们把妈妈的话读一读,要把妈妈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

  注意指导读准多音字"地"的读音。

  dì 土地 地上 扫地

  地

  de 高兴地说 很快地跑 大声地说

  "兴":后鼻音。第3笔是撇,做后一笔是点。"高兴"与课文里的哪个词意思差不多?(快乐)

  四、齐读课文2、3两节。

  五、 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2、上节课的生字,每个写两个,本节课的生字,每个写三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听写生字,进行有关的句子训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懂得父母喜欢的是孩子的进步,并进行行为指导。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卡片

  2、 用下列字口头组词:朵、写、兴

  3、 听写生字。

  二、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放课文录音。

  2、 自由读课文。

  3、 指名逐节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读第1节。

  为什么丁丁想到给妈妈送礼物?

  (2)读第2节。

  丁丁怎样给妈妈做生日卡片?

  (3)丁丁的礼物,妈妈为什么很喜欢?

  三、总结谈话。

  丁丁是个好孩子,小朋友们要想他学习。像他那样爱父母,多学本领,这样,你们的爸爸妈妈也会更高兴。如果你爸爸妈妈的生日快到了,你准备送他们什么礼物呢?

  大家说得很好,今天回家做一做好吗?

  四、 看图、用"喜欢"说一句话。

  1、读词语"喜欢"

  2、 选一幅图说说谁喜欢干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复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2、能整体地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找出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能数出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并能简单地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3、能读懂一句话或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能整体地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找出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能数出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并能简单地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会了很多知识,谁来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老朋友.出示“?、!、。、……”

  3、谁来说说,看到他们,你就知道了什么?

  4、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这些符号组成的文章……

  二、出示“画”

  出示:远看()有色,近听()()声。

  春去()还在,人来()不惊。

  1、这些字宝宝组成在一起,就成了一家人,可是里面少了好几个成员,谁可以说出他们的名字?

  2读一读:同学们真棒,一小子找到他们的成员。谁来读一读!

  3、这首诗里主要写了什么?

  4、找到两对反义词

  拓展:远对近去对来()对()

  5、这个谜底是什么?

  三、出示

  向日葵,花儿黄,一天到晚朝太阳。

  盘儿大,籽儿壮,从不骄傲把脸仰。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儿歌,谁想来读一读

  2、请你给这首儿歌起一个题目。

  3、这首儿歌共有()句话?

  4、在写向日葵样子的句子下面画“”

  四、

  小鸭子得救了

  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四个好朋友:小猴、小鸭、小熊和小山羊。他们四个天天在一起。

  有一天,他们一起玩捉迷藏。小山羊闭上眼睛,小猴躲在树上,小熊躲在草丛里,小鸭子不小心跌跌进了一个很深的坑里……

  (1)哪几个好朋友天天在一起玩?他们住在哪里?

  (2)你能想出救小鸭子的办法吗?

  (3)这文章共有()个自然段?

  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整体地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找出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能数出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并能简单地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2、能读懂一句话或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老师带来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出示

  天安门

  天安门,高又大,

  红的`墙,黄的瓦,

  八盏红灯两边挂,

  风吹红旗哗啦啦。

  雄伟壮丽的天安门,

  我们大家都爱她。

  (1)这首儿歌有()句话。

  (2)儿歌中有两个写颜色的词,请用圆圈画出来。

  (3)我知道天安门在我国的.

  (4)我会读一读,连一连。

  很红很红的马路

  很宽很宽的天安门

  很高很高的灯笼

  三、出示

  我家住在大山里,门前屋后,就是一座座绿色的大山。

  大山上有很多很多的大树,又高又直。我们在大树下捉迷藏,荡秋千……

  春天,大树下各种颜色的花儿开了,有红的,有蓝的,有白的,还有粉的。我们在大树下摘小花,编花篮,做花帽,开心极了!

  我家住在大山里,我爱大山。

  (1)这短文有()段,第二段有()句话。

  (2)我们在大山里玩了哪些游戏活动,用圆圈圈出来。

  (3)照样子写一写

  红红的(大阳)白白的()蓝蓝的()

  (5)我会按要求填一填。

  “心”共有()笔,“山”的第二笔是()

  (6)我会照样子写句子(不会写的字写拼音)

  大山上有很多很多的大树,又高又直

  小河里有的,。

  四、出示

  猜一猜

  1、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春风吹,春雨下,小娃娃,长绿芽。

  节节高,快长大,熊猫见了最爱它。()

  3、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

  五、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到秋天的美。

  2、 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会用“渐渐”说一句话。

  教学难点:

  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2课秋天,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秋天的。

  板书:秋天

  二、 出示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为什么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画卷?

  2、 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三、 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课文

  想: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秋天的什么?

  板书:天 树叶 菊花 果子 庄稼

  四、 细学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指名读。

  问: 这节有几句话?你知道?什么?

  (二) 学习第二节,指名读

  1、 问: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你感觉怎样?

  2、 板书:高 蓝

  3、 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节,各自轻声读

  1、 秋天的树叶怎么样?有什么变化?

  板书:红 黄 落

  “慢慢”“渐渐”各是什么意思?

  2、 谁会用“渐渐”说一句完整的话?

  归纳:第一句话得很具体“慢慢”“渐渐”

  发红“变黄”秋风一吹,就、、、、、“用词到三正确准确、写出树叶的变化。

  3、 读比喻句:

  (1)问:把飘落的叶子在做什么?

  (把落叶飘下来的样子比做蝴蝶飞舞)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句子,也就是说把什么比做什么叶做比喻句。

  (2)这样写写出了落叶的什么?

  (3)落叶这样美我们应该怎样读?

  (4)指导读句子 老师,指名读

  它们/像一中时蝴蝶/在空中/飞舞

  (四)、学习第4节,提名读

  1、 菊花有什么变化?

  板书: 黄 白 紫

  2、 风一吹怎么样?

  3、 这节主要写了什么?

  (五)、学习第5节,指名读。

  1、 这节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苹果 柿子

  2、各写了苹果,柿子的什么?(颜色 形状)

  3、你是从哪些词里看出来的?

  4、“笑”是写人的表情的`,作者写苹果“笑红了脸”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拟人)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出了人们的什么心情?

  6、计“柿子”的句式?

  问:这是什么句式?

  把什么比做什么?

  “一个个”说明什么?指满是什么意思?

  7、指导朗读 范读 指名读

  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头。

  (六) 学习第6节,指名读。

  1、 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2、 从什么地方看出庄稼熟了?

  板书:稻子 玉米 豆子 金黄

  3、 理解:一片金黄

  过渡:秋天,天高气爽,树顺有红,有黄,菊花五颜六色。果子,庄稼都丰收了,所以说秋天是什么季节,什么画卷,我们一起读第7小节。

  (七) 齐读第7小节。

  1、问:为什么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为什么说秋天是美丽的画卷?

  2、 指导学生观察插科。

  小结:本课以天空,树叶、菊花、水果、庄稼在秋天的特点,描绘出一幅秋天的美景,使我们了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画卷。

  (八)、指导朗读全文

  1、 老师范读

  2、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课文的样子,练习读出自然段停顿。

  综合板书:

  2秋天

  天 高 蓝

  树叶 红 黄 落 丰收

  菊花 黄白 紫 美丽

  果子 苹果 柿子

  庄稼 稻子 玉米 豆子 金黄

  作业练习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苹果 ( )的叶子

  ( )的柿子 ( )的天空

  ( )的画卷 ( )的季节

  2、按课文内容填空

  秋天来了,天那么( ),那么( )。树上的叶子有的慢慢( )了,有的渐渐( )了。菊花开了,( )的、( )的、( )的,散发出阵阵( ),果园里,( )的苹果笑红了脸,( )的柿子像( )小灯笼挂满枝头,田野里( )熟了,( )、( )、( )一片金黄。

  2、 用渐渐写一句话。

  如;小树渐渐长高了。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学会聆听,学会在交流中分享。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大胆地把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春天与同学交流,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2、能认真倾听同学的讲话,懂得欣赏,学会评价。

  3、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把看到和感受到的春天大胆与同学交流,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交流中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懂得欣赏,学会评价。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展现春天的各种资料(图片、实物、诗文均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畅谈本单元收获,引起话题

  1、生谈收获。

  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聪明的孩子们你们发现我们这个单元的课文大都跟什么季节有关?(春天。)你喜欢其中的哪些课文,能说说理由吗?

  2、引起话题。

  师:是啊,春天,一个多么好的季节,给人们留下了多少美好的记忆啊!现在正逢春暖花开的时节,我想你们一定也有很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春天真好”。

  二、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春天

  1、小组分享感受。

  师:同学们刚才都很了不起,发现了我们这个单元有几篇课文与春天有关。会发现的孩子不光善于用眼睛观察,还善于用耳朵仔细地聆听,用鼻子细细地闻,用心好好地感受。现在我们就来跟伙伴们分享一下你听到、看到、闻到、感受到的'春天。不过在分组前老师有个建议,在小组交流的时候认真倾听伙伴的发言,看看你能不能从他(她)的讲话中有所收获,看看谁是最会发现的小朋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组,可按听到、看到、闻到、感受到的依次分为“顺风耳组”、“金火眼组”、“心有灵犀组”,由小组长安排大家轮流交流。)

  2、集体交流。

  由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其他同学评价、补充,老师相机点拨,形成多方交流。在交流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学会大胆表达,学会聆听,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3、介绍一下你给大家带来的春的礼物(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或实物进行展示,与伙伴们分享)。

  三、激发情感,歌颂春天

  播放《嘀哩嘀哩》歌曲,全班齐唱。

  四、课后延伸

  回家把你发现的春天和关于春天的故事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分享春天的快乐吧!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学会d、t、n、l四个声母的发音和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和带调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 声母d、t、n、l的发音和d、t、n、l与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 n、l的发音和n、l与韵母的拼读。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和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d、t、n、l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上次课,我们学了4个单韵母b、p、m、f(出示字母卡,抽查同学读、写的掌握情况。)这节课我们学习声母d、t、n、l。

  二、学习声母d

  1、字母d的发音

  师:第一幅图画的是什么?一面鼓和鼓锤。拿鼓锤敲鼓,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咚咚”的声音。“咚”的声母就是d。

  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马蹄声?马蹄声是“得得得”的声音,字母d发“得”的音。“得”的声音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d。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舌尖顶住上颚,堵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离开,让气流冲出来

  口诀:马蹄声响d d d

  同学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d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d”?字母“d”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字母d有点像反写的6,左下角是个半圆。分两笔写成,先在第二格写半圆,然后从第一格中间起,写一竖,写到第二格。

  同学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三、学习声母t

  1、字母t的发音

  师:第二幅图画的是什么?一条鱼儿。尾巴弯弯的,两边的`鳍连在一起就像一横。

  师:字母t读“特别”、“特务”的“特”音。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用舌尖抵住上牙床,猛一发音

  注意:t和d不同,t是送气的,“踢球”的“踢”的声母也是t。

  同学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t的书写

  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t”?字母“t”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 t要占中格和上格,先写直勾,再写一横。

  同学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学习声母n

  1、字母n的发音

  师:第三幅图画的是什么?一个门洞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 舌尖抵住上牙床,让气流从鼻腔中透出

  同学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n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n”?字母“n”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n占中格,先写左边一竖,再写拱形和右边一竖。

  同学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二、学习声母l

  1、字母l的发音

  师:第四幅图画的是什么?一个小朋友拿着根小棍子在赶猪

  师:字母l读“快乐”的“乐”音。看这小朋友多快乐呀。

  (教师示范读,并讲解)

  发音要领:“le”读的轻短时就是“l”的读音

  同学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l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l”?字母“l”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哪个格?

  注意:字母l长得好像一根小棍子,从第一格开始写,写到第三根线。

  同学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三、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d、t、n、l四个声母的发音和书写。

语文教案 篇9

  根据上海电视台报道,几位外国留学生到上海学习,与中国同学生活在一起。一天,一位中国学生向一位留学生借用水果刀,这位外国同学很高兴地拿了一把刀递过来,并说:“给你一刀”。把中国同学吓了一跳,而那位外国同学还不知道什么原因。

  “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在汉语中迥然不同,而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人们却认为是一样的,所以闹出这样的笑话。

  现代汉语在数词与名词之间需要加量词,会说汉语的人都清楚,但对于来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却成了难题。一位外国留学生说话时用了量词,仍然闹了大笑话:一次,一位留学生去买牛奶,他对售货员说:“我要买你一个奶”售货员怒斥他为流氓,而他却不知所以然,弄了个大红脸。

  以上说明,汉语的量词不仅要用,而且不可乱用。量词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据笔者统计,量词确实有“个”字化趋势,“个”字的使用占整个量词的二分之一左右,但这并不等于说“个”字可以随便用。无定型的液体、气体就很难用“个”字,例如,不能说“一个水”、“一个气”。当然,“一个奶”与“一瓶奶”、“一杯奶”,是绝不相同的。

  外国人学汉语要特别注意量词的使用问题,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普通话说“一个人”、“一头(口)猪”,而有的方言却说“一条人”(广东)、“一件人”(浙江诸暨)、“一根猪”之类。现在吴方言区的人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用“只”,原来“只”只能冠于具体物件之前,如“一只牛”、“一只菜”(一个菜、一碗菜、一盘菜),现在还可以说“这只价格”之类。这种“只”字化;与普通话似乎越来越远了。“只”的原意是手举一只鸟,以后逐步变成量词,但可以用“只”限定的名词也还是有限的,一般只用在较小的飞禽走兽等动物之前,如“一只鸡”、“一只羊”,而大的动物则用“匹”、“头”等,所以,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要注意对量词的恰当使用。

  量词是汉藏语特有的一个词类,量词用得好,可以给文章增色,因为量词除了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显示物体的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说明“云”的多少,可以说“一丝云”,形容云的.形状纤细如丝;“一朵云”形容云的形状如花朵;“一片云”,形容云的形状舒展如片;“一块云”,形容云的形状积聚成块;“一抹云”,把天际形容成一幅画,如此等等,各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量词的选择,要看文章的体裁和说话人的场合。一般来说,较为严肃的场合,议论文、公文之类的文体,要用常用的比较规范的量词;一些轻松随便的场合、文艺作品中,常选用有形象色彩的量词,例如“一弯新月”、“一湾河水”、“一抹浮云”……往往出现在文艺作品之中,“一尾鱼”、“一方手巾”往往出现在较文雅的场合,出自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之口,一般通俗文字中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是不会用的。你如果注意观察,不断练习,一定会选用最得体的量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