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探究怎样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和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渗透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时,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渗透了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再看看我们使用的黑板有多长(学生估测黑板的长度)。要想准确地表示它的长度,需要进行测量。
2.量一量。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组1:黑板长2米多。
组2: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组3:量出是2.36米。
3.交代学习目标,引出新课。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探究新知
(一)探究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36厘米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
3.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在探究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4.归纳学生的方法。
(1)多出36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厘米,即1米=100厘米,1厘米=米。36厘米=米,也就是0.36米。
(2)在把36厘米转化成0.36米的过程中,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
5.师生共同总结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根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先把低级单位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6.尝试练习。
12克=千克=( )千克
500克=千克=( )千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两点,一是让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结论的猜想动手操作,实践验证以及表述的过程;二是对学生放手,还学生自主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又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有计算直线图形周长的基础,但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含义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1、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能正确灵活应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过程,认识圆周率。
(2)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发现、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
(2)结合圆周率的介绍,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的教育。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⒈圆形物体实物,。
⒉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一根线,一把直尺。
四、教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主要教学环节与设计:
通过以下环节教学本课: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四、畅谈收获,课外延伸
六、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师:
哪些同学会骑自行车?在骑车时,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多长的路程?怎样计算?(出示车轮向前滚动的录像。)
生:求行驶多长的路程就是求圆形的周长。
师:今天就来学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入手,让学生感知求车轮滚动一周就是求圆的周长,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 直观感知什么圆的周长通过以下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
1、请你指出老师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准备一些实物有硬币、茶杯垫,让学生用手在圆周上滑摸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圆的周长。
2、分析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各有什么不同?
3、指一指、描一描自己手中圆片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后,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更增强了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二)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1、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预设的几种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绳子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拉直;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小结:以上的几种方法都是要“化曲为直”。
出示地球图片。
如果要计算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用刚才的绕线法、滚动法显然都无法测量怎么办?我们需要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 “缠绕”、“滚动” 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必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这样的矛盾,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操作实验,探究圆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一内容中,探究圆周率,理解圆周率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概括得到结论”来完成。
(1)猜想,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什么有关”的问题。
师: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圆直径长,周长就大;直径短,圆周长就小。
(2)实验验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的问题。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呢?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请同学们分组做个小实验,请利用手中的学具,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记录在表格中。请你按照“我们组利用什么方法——过程怎样——结果如何”的顺序汇报实验过程
小组汇报:
生:我们测量的第一个圆直径是10厘米,周长是31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1倍。第二个圆直径是2厘米,周长是6.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25倍。第三个圆直径是5.5厘米,周长是16.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倍。
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追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圆周长与它直径都有这种关系呢?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师:由于测量时存在误差,导致结果不太一样,这很正常。你们的研究结果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结果了。谁知道我们把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叫做什么?
生:圆周率。
师:你对圆周率还有哪些了解?
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经过数学家周密计算发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这个倍数叫做圆周率。读作π。对圆周率的发现最杰出的贡献者是祖冲之。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计算到了小数点后上亿位。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板书:π≈3.14(出示相关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在小组中操作、交流、观察等活动,亲历感悟发现知识,达到理解的目的。圆周率有的学生早已知道,圆周率的'有关知识是在师生共同补充交流中得到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祖冲之的事迹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得出结论师:你知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了吗?
生:知道。
板书公式:C=πd,C=2πr
设计意图:推导圆周长公式,解决好了圆周率的问题,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即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多长的路程?做到首尾呼应。
2、设计了三道有梯度的练习:①d=5米, C=?②r=5厘米 C=?③C=6.28米d=?3、明辨是非,下面的说法对吗?
①π=3.14( )
②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
③圆的周长是它的半径的2π倍。( )
意图:设计有关圆周率的判断,是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畅谈收获,课外延伸作业:
赤道就像地球的“腰带”,它的长度大约是4万千米。你知道地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设置了与前面相呼应的求赤道周长的课外的拓展。这样的设置,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学习方法,获得情感态度等体验。)
七、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d=π 3.14×20=62.8(英寸)
C= πd 答: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62.8英寸。
C=2πr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年月日编号:
教学课题:邮票的张数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理解方程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的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解2x-x=3这样形式的`方程
难点:正确列方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