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01 08:20:1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2、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第1题。

  课件演示:池塘边有几只小鸭子在游玩,其中6只在池塘里嬉戏,3只小鸭子赶过来跳进了池塘,玩了一会儿,其中有4只小鸭子上岸回家了,剩下的仍在嬉戏.

  你能把看到的数学问题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交流:为什么要“6+3”呢?(因为3只小鸭子赶过来,和原来的6只合起来就9只了。)

  为什么又要(-4)呢?(因为4只小鸭子回家了。)

  2、第2题

  师:小狗、小猫、小羊和小猪手上都拿着妈妈给它们的一把钥匙,身后是它们的家。钥匙上都有算式,只要算出得数就能打开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

  (1)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2)投影交流

  3、第5题

  出示图

  1、谁能看图说出几个数学问题/

  2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计算顺序)

  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做文明乘客的思想教育。

  二计算练习

  小朋友们计算得这么快,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对,好吗?

  1、比赛计算第4题

  2、出示第6题:横行、竖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各得多少?

  独立填在书上

  反馈、评价、订正

  3、出示第7题

  同桌比赛,边指格子边报得数看谁算得快。

  三、书写练习:第3题

  1、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2、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拿钱币活动

  每人拿出4张2角纸币,8个1角硬币,一个5角硬币。

  思考: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

  操作。

  交流汇报,投影显示所有拿法。

  五、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约5分钟)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进行复习(约30分钟)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习题纸。)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每人手里有一张表,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第一栏举例,可以是做过的例子,也可再举例。第二栏填简算的依据是什么?第三栏注意(即易错的地儿)是什么?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填在表里。(可把几类全研究,也可感兴趣的几个题)(约8分钟)

  简便运算的题目(举例)

  依据(定律或性质用字母表示)

  注意(易错或提醒同学的地方)

  7、学生汇报:(10分钟)

  (1)比如,依据加法、乘法的结合、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减法性质;商不变的性质;除法性质。师适时板书:定律和性质,并适时师生、生生间进行。

  (2)在学生汇报的同时,说到什么定律或性质时,如学生之间能相互补充最好,否则教师则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易错的题目,如:

  (3)(意图:分配律的正确运用。②避免分配律迁移到除法中去)。

  (5)×19×17

  (6)3÷2.53÷2.5÷4

  8、订正结果后改正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三、课堂:(2分钟)

  今天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观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教师们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轻描淡写地很快揭示所谓的简化算法。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出现断层,由此造成学生对计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不够。最近,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苏教版第一学段加法、乘法的笔算教材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材编排,首先是揭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随后呈现乘法的原始竖式,最后优化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编排原始竖式的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架设一条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算理过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情境图能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尝试笔算时往往就跳过原始竖式直奔简化竖式。《江苏教育》20xx年第3期杨春燕老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谈》一文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生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表内乘法、位值原则等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们自我跨越。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在不少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尝试出简化的竖式计算形式后,教师为了强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编排,又向学生呈现出乘法的原始竖式,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一片哗然,并不认同这一原始竖式。可见,学生虽然能尝试出竖式的简化形式,但并没有实现对原始竖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呢?按理说,只要理解了算理,过渡到原始竖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过渡到简化的竖式,思维的跳跃性反而很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组内两位年轻教师开设同课题校级公开课时进行了实验统计。(由于是临时将后面的内容抽调上来教学,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长提前辅导的情况。)两个班96名学生在尝试竖式时,只有一名学生用了原始竖式,原因是该学生看了数学书,其他95名学生都直接采用简化的竖式进行计算,并且我预设的 将前面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竖式横线下的现象无一例发生,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果时都是先写个位,再写十位。我顿时醒悟:学生有着丰富的加法笔算的经验,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过程,横线下面直接书写计算结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学生在探究乘法笔算过程中自主迁移了这些知识经验。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就难以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了,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来教学原始竖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思考二:加法原始竖式的教学意义何在?

  教材在编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引进了乘法的原始竖式,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加法笔算的教材编写为何忽略了原始竖式?根据教材目前的编排,加法笔算的教学状况又是怎样的?如果在教学加法笔算时也引进原始竖式,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

  先摘录一个笔算加法的教学片段:

  师: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操作,得出43+31=7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43+31?

  生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拨上31,结果等于74。

  结合拨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43+30=73,73+1=74。(这个算理相对难一些)

  师:43+31,我们还能用竖式帮助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接下去计算。

  学生的尝试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1)直接在横线下书写刚才口算的结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个位上3+1=4;(3)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在竖式计算时,我们一般从个位算起,谁来把计算的过程跟大家讲讲?

  生1:先算个位上3+1=4,4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写在十位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

  同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一样,很多教师在揭示算法时不自觉地将算法同算理剥离开来,诚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笔算加法就是这么简单:个位同个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几乎没有任何需要解释的理由。但殊不知这样教学,学生尽管能较快地掌握加法笔算的方法,但是这种机械、形式化地操作,让学生在计算时不自觉地脱离算理的有效支撑,学生的计算仍然只是稀里糊涂地计算,甚至当学生学习乘法笔算时,尽管能娴熟地迁移加法笔算的方法,但同时导致了乘法笔算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化操作的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加法笔算教学,增加原始竖式的教学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笔算时,学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后,我让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交流时,有不少学生是直接将答案74抄写在横线下面的,也有不少学生知道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标准的竖式。这个时候我就将原始竖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思考:根据刚才口算的三个步骤,竖式计算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三个步骤,而你们在计算40+30=70时,怎么就直接把7写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学生一开始愣住了,如实告诉我: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就继续让学生思考:爸爸妈妈教的竖式以及书上的竖式这样算有没有道理呢?我随即同学生做了几个实验:我让学生用爸爸妈妈教的方法做几道题,我用原始竖式计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都一样,而原始竖式看起来计算的步骤更清楚,但是写起来较麻烦。并且学生指出,原始竖式中一位数加上整十数,得数的个位上还是原来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跟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计算的步骤,把竖式写的简单些。经历了对原始竖式的观察、比较、优化,我相信学生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笔者在翻看以前的杂志时发现,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20xx年第6期《小学青年教师》发表的《关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处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据新的学力观,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竖式一般的形式,也应该重视使用竖式表现思考过程。而这种表现了思维过程的竖式形式其实就是原始竖式。加法笔算时引进原始竖式,不但有效沟通了直观算理到简化算法的过渡,更让学生对数和数位结合的位值原则有了初步的体验,这为学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笔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笔算乘法在沟通算理和算法时以什么为突破口?

  学生有了将加法的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的经验后,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怎样由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已经不再是本节课的难点了,因为加法同乘法的简化过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学生在丰富的加法笔算经验的引领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竖式的简化写法,因此,教学乘法的笔算时,我们不妨重新改编教材,将原始竖式这块内容割舍掉。而割舍这一内容,需要寻找到一种比原始竖式更能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学三位数连加,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42页):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每条边长268厘米 ),花坛栏杆的长一共多少厘米?解决这道题时,不少学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竖式不会计算,当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并且在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学生在计算每一位上三个数相加时自然运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尽管是在用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可是运用乘法口诀帮助计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笔算的方法吗?因此,在学生初步具备数和数位位值知识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笔算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就是提炼乘法笔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当然,我们在重组教材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促使学生在加法笔算时自觉采取简便算法,以促使这一算法有效迁移到乘法的笔算中。

  在使用现行教材例题进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交流142的'算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4+14=28。但当教师问及还能怎样想时,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细细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142时,往往把14看做一个整体,两个14相加,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但是教学142的笔算,需要支撑的是第二种算理,因此教学时,老师往往根据教材的编排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个10和2个4合起来),这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常态,因此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常常会冷场。同时,由于计算2个14比较简单,在尝试乘法笔算时不排除会有部分学生的计算仅仅停留在加法计算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到乘法上。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计算步骤混乱、计算方法混淆等情况。

  于是,我们尝试调整例题中的数量,促使学生在口算时用先分解再综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这样,学生在口算3个32相加时难度相对大些,学生必然会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综合的策略:90+6=96。在明确算理后,让学生用连加的笔算验证刚才的口算过程,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在运用口诀进行加法竖式的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让你自己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323,你会从这个连加竖式中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边思考边进行乘法竖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沟通加法笔算与乘法笔算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笔算的计算过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及时同加法竖式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每个计算步骤都能在加法竖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诀也是一致的。

  3.改编重组教材的可行性再思考:结合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笔算,学生在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入,对算法的掌握更清晰。这一突破口对后继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产生的优势更明显。现行进位乘的教材从原始竖式过渡到有进位的简化竖式,这个过程有相当大的跳跃性,既有中间计算步骤的简化,又有进位方法的提炼,仅仅从原始竖式中获得启发,让学生自主提炼出简化的进位乘,难度比较大。相比而言,将连加竖式的简便算法迁移到简化的进位乘,更能促进学生自主迁移、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从而有效拓宽探究的空间,增强探究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243的竖式为例:

  师:这两种竖式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生1:都是先算3个4相加,再算3个20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因此,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口诀都相同。

  生3:进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个位満十,向十位进1。

  上面的教学片段证实:以笔算加法的简便计算作为教学笔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沟通算理与算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样组织教学,拓展了学生后继学习新知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数学游戏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教学内容:操场上 p42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1、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3、学习解决书中其它的.几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1、摆一摆,填一填。先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2、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一说都坐下的,还有( )把椅子空着。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8、“想想算算”,练习四第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几百几十加几十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练习四第3题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做第16页复习题。

  集体订正。

  2、板书530+400,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老师板书成:530+400=930

  500 30

  3、引入新课。

  将400改成40。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8第(1)题。

  530+40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40要和多少相加?530要怎样分?怎样算?(老师配合板书)

  指名说说口算过程。

  现在请小朋友把这道题在书上算一算。

  :因为几十只能和几十直接相加,所口算530加40,要先算30加40得70,再算500加70得570。

  2、教学例8第(2)题。

  方法可仿第(1)题。

  提问:这道题计算时和上面一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强调30加80满一百,最后要用500加110得610)

  3、提问:这两题还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小组讨论不同的方法。

  4、:今天学习的这两道题都是几百几十加几十的口算(板书课题),计算时要先算几十加几十,再把几百加得到的数。也可以按你喜欢的'算法来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重点说说计算过程。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3、口算练习四第1题。

  指名一组一组口算,问:每组题里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出:十位上相加满一百,第二步要用几百加一百几十或一百。

  4、做练习四第3题。

  出示第3题卡片,每移动一格纸条,指名学生口算出上下两个数的和。

  5、做练习四第4题。

  让学生说说题意,弄清条件和问题。要求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算。

  四、课堂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几百几十加几十要怎样口算?十位上几十加几十满一百,第二步要用几百加多少?

  五、课堂作业:练习四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后四组题,第11、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

  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导游阿姨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0+8 5×9-5

  25-7×3 35÷7-5 64-24÷6 3+4-5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7×6=42 60-42=18 6÷2=3 18-3=15

  二、 新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河边准备坐船过河去春游。齐读课题,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看图回答

  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2、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解决问题。会做吗?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学生试着做一做。

  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部分学生板书

  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2、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3、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4、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5、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并读算式(29+25)÷9

  6、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

  小括号中的。

  7、同学们知道了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算,请快速准确的`在书上写出来。脱式计算(29+25)÷9。并练习讲题。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过河”问题,现在坐着6条船来到了河岸,这时,导游阿姨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你们愿意接受吗?

  1、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 (30+8)×4 5×2+3 5×(2+3)

  80-64+8 80-(64+8) 5×9-5 (26-20)×8

  2、 比一比,谁判断的最准确。

  (1)(10+3)×5与10+3×5都要先算乘法。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8减去6的差。再乘以乘6? 列式为(81-6)×6。

  3、比一比,谁算的又对有又快。

  5×(36-29) (83-35)÷8 94-(25+19)

  4、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思维发展目标:在学习估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估算,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教学例题:

  师:小朋友们,叶老师刚帮了新家,要去商场买东西。你们瞧,我都看中了哪些商品?他们各是多少钱呢?(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电饭锅、电风扇)

  师:每样商品各接近几百元呢?

  师:现在我要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把商品拿出来)请你帮我估计一下,大约要付几百元?你是怎样想的呢?

  1)206+292=498(元)

  498元接近500元

  指出:你是先算出买这两样商品需要的总钱数,再看它接近哪个整百数是吗?

  2)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所以大约需要500元。

  师:是的。206元接近200元(示206),292元接近300元(示292),200+300=500,

  200 300

  (板书:200+300=500)

  我们就说206+292大约就是500元。(板:206+292 500元)

  师:(如果学生出现了第一种)比较这两种估计的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估算起来比较简单)(我也觉得这种方法估算起来更比较简单,给这种方法打颗星)

  师:(指206+292 500 (元) )206+292不是正好等于500元,而是大约等于500元,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它就是约等号。(板书:约等号)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表示估算的结果。

  师:谁来说说我是怎样写约等号的?(两条边都先向上弯一弯,再向下弯一弯)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下一样长,一样弯)

  我们一起来写个约等号。(竖空)

  师: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这道算式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师:表示什么意思呢?(206+292大约等于500元)

  师:约等于的500元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206看作 )

  二、试一试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想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将商品拿出)先想一想,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列式,说想法

  师:算式怎样列?

  师:这儿为什么要用约等号?(因为得数不是正好等于800,而是估计的)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如果我带了800元钱,能买回这两样东西吗?为什么?

  (对,206元比200元多,604元也比600元多。他们的和就应该比800元多,所以我带800元是买不回这两样东西的。)

  师:请你帮我任意挑选两样东西,估计大约需要多少元?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指名汇报(23个)

  (当学生说到292+195500元)如果我用500元,能买回这两样商品吗?为什么?

  (对,292元比300元少,195元比200元少,他们的和一定比500元少,所以用500元能够买回这两样商品)

  (如果学生说到305+195500)这儿能用约等号吗?为什么?(因为正好是500元,要用等号)

  师:还有的同学想说。就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二(1)班的小朋友真棒,会把要买的商品的价格都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就能得出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板书课题:加法估计)要想进行正确地加法估算,首先要能找到算式中一些加数所接近的整百数。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第1题。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3、492、695、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演示同桌互相玩(一人出卡片,一人说接近的整百数)

  同桌说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 第2题

  师:说得真不错。春天到了,小蝴蝶都出来活动了。(点电脑)

  师:能解决吗?动手连一连

  指名汇报。(直接说出接近500的数 )

  3.想想做做 第3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顺利地找出了一些三位数所接近的整百数。继续看,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示第3题 说明题意:用约等号表示计算结果)

  独立计算。

  汇报。校对(如有错题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师:把两个加数都看作整百数的加法估算咱们小朋友都会了,你瞧

  (出示 498+344 498+344)

  师:(指498+344)这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也都能看成整百数吗?

  师: 哪个不能?为什么?(344在300和400的中间,既不接近300,也不接近400)

  师:(217+356)这道算式中那个加数接近整百数?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怎样就能很快地估计出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498+344:把498看成500,再加上344肯定就是八百多)

  (217+356:把217看成200,加上356肯定是5百多)

  指出:是的。在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的算式中我们只要把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加上另一个加数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小朋友你们会了吗?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4. 示想想做做 第4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小于700?在□里画

  445+198 □ 596+145□ 413+268 □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校对

  根据学生错误进行分析:

  445+198:把198看成200,加上445结果还是6百多,所以小于700。

  413+268:413接近400,加上268还是600多。

  596+145:把596看成600,加上145得数大于700。

  5.想想做做 第5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500?在□里画

  299+185 □ 136+398 □ 67+414 □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指名汇报 校对(针对错题讲解)

  师:想一想,怎样就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些算式的得数比几百大还是比几百小?

  (把算式中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和另一个加数相加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大于几百还是小于几百)

  师:那天,我还看中了这些商品(出示想想做做 第6题)

  电脑显示要求

  师:能解决吗?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里交流。好,开始。

  四人小组活动。

  指名汇报(23) (板书)

  师:我身上有1000元,买哪些商品大约需要1000元呢?请你帮我算一算。

  交流:195+404+302+961000(元)

  404+302+2981000(元)

  195+404+298+961000(元)

  四、总结

  本届可你学会了什么?课后还可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加法估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第1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

  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

  2、正如同学们所猜,我这位朋友买的是晚上9时到西安,闹了个小误会,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几个9时?你有办法避免这种误会吗?

  3、教师板书:晚上9时 上午9时

  4、师: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方法来区分两个不同的'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

  二、 探究新知

  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书。

  3、自学反馈。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时?

  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

  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反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

  结束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4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4-12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3篇04-03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4篇03-22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03-23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1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3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