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活动教案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培养幼儿观察树叶的兴趣;
2、引导幼儿发现树叶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3、帮助幼儿学习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归类。
活动准备:
收集各种树的落叶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树叶,知道树叶是多种多样的
1、教师:小朋友,我们都知道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爸爸妈妈也带你们去寻找了秋天,请你们说说秋天里有哪些特征呢?
引导幼儿说说秋天天气的特征,说说孩子看到的秋天。
2、教师出示各种树叶:小朋友,你们仔细看看这些树叶,请说说它们都有什么样的.颜色、什么形状、它们又像什么呢?它们为什么会变颜色呢?请幼儿说一说。
二、引导幼儿发现树叶给人们带来的好处爱护树木的情感
1、教师:小朋友,在夏天的时候如果站在太阳下面你们会觉得怎么样呢?(太阳晒得很热)但如果你再到有许多树叶的树下面站一站又会有怎么样的感觉呢?
教师小结:树叶可以遮阴,会让我们觉得凉快,很舒服。
2、教师:小朋友,如果树上没有了树叶会怎么样呢?
小结:树叶有美化环境,清洁空气的作用。
3、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树吗?为什么呢?
小结:树是小鸟的家,树能给人们遮太阳,夏天走在有树的人行道上,感到很凉快;树还能使我们的环境更漂亮,使空气新鲜;树的好处真多,我们都喜欢树,我们都要爱护树木。
三、玩“我帮树叶找妈妈”的游戏,帮助幼儿学习按物体的明显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1、教师:小朋友,你们说说小树叶是长在哪里的?它的妈妈是谁呢?(小树叶长在树上,大树就是它的妈妈。)
2、教师:瞧,苏老师这里有好多的小树叶,它们都被风吹下来了,找不到妈妈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它们找到妈妈吗?
请幼儿把树叶送到妈妈身边,再和小树叶说句悄悄话。
3、教师:小朋友,你们是怎么样帮助小树叶找到妈妈的呢?(手上的叶子和树上的叶子对比,形状相同的就是同一种树的树叶了。)
4、教师:小朋友,小树叶非常感谢你们帮它们找到了妈妈,你们帮助了它们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四、结束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一些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知道它们的特别功能。
2、通过自主设计的游戏活动,激发科学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对高科技产品的关注兴趣和从小爱科学的热情。
活动准备
1、图片-可视门铃、指纹锁。
2、房间图-小兔家。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发幼儿对高科技产品的关注。
1、出示一张可视门铃的图片
提问:这是什么?他和我们家里平常的门铃有什么不一样?人们怎么会想到要发明这样的'门铃?
2、出示一张指纹锁
提问:这又是什么?怎么这个锁没有插钥匙的锁孔?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为什么要利用指纹锁?
(它不用钥匙,很方便,而且提高了安全性。)
二、通过故事情景,引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想象和思考。
1、出示一张简陋的房间图
提问:小兔搬新房子了,看!这是小兔家的房子,这个房子里有什么?(桌、椅等家具。)
小兔在新房子里生活,很多地方都不方便,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
2、教师讲解情景,感知日常生活中的难题。
(1)洗碗太累了,先要用洗洁精,然后再冲洗,再消毒,真麻烦。
(2)家里的脏衣服真多,小兔每天都要洗衣服真累。
(3)电脑太大占地方怎么办?能一直带在身边吗?
(4)上班回来好累呀,真想一到家,就能马上洗个热水澡,怎么办?
(5)夏天房子里太热,冬天太冷,怎么办?
3、请小朋友想办法,帮小兔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三、阅读幼儿用书,感知各种各样的饿家用电器。
1、看图认识各种高科技家电产品,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小结:高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和快捷,每一种产品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
我们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要发明许多高科技产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好吗?
延伸活动
调查表:我家的高科技产品。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目的:
1、喜欢探究,尝试发现不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发出声响的方法。
2、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二、活动准备:
茶叶罐、玻璃珠人手一份,旧报纸、橡皮泥、水果袋等每组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以送礼物引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幼儿自由玩响罐。
新年快到了,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礼物(茶叶罐里有一颗玻璃珠),它叫响罐,你们拿出来玩一玩吧!(椅子下面)
2、提问,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1)响罐里有什么?
(2)提问:玩的时候会怎么样?听起来怎么样?(幼:发出很大声音。师: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大的声音呢?幼儿回答。师小结:原来茶叶罐里有玻璃珠,摇动时玻璃珠滚来滚去,撞到了铁的茶叶罐,就会发出嘈杂的声音)
3、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装在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声音变小?
幼儿猜想。
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的办法,可以用一种辅助材料隔开玻璃珠与茶叶罐,让声音变小。
(二)第一次实验,探索报纸让茶叶罐里的声音变小。
1、介绍材料
师:那我们用报纸帮忙,让声音变小。
2、提出要求
师:小朋友在做实验的时候要记住几点要求。
摇罐之前,要先把盖子盖紧。
你用了多少张报纸让声音变小了,要记住哦。
3、幼儿分组操作
重点引导幼儿发现用不同数量的纸张包裹玻璃珠,发现玻璃珠发出声音的大小不一样。
4、分享交流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变小声的`?用了几张报纸。你实验了几次?每次实验结果一样吗?
小结:有的小朋友用报纸把玻璃珠包住,有的用报纸塞满整个茶叶罐,有的小朋友用报纸压住玻璃珠,发现用越多张纸,玻璃珠发出的声音就越小,甚至没有声音。
过渡句: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发出声音呢。老师准备了水果袋和橡皮泥,你们再来试一试、玩一玩吧。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方法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发出声音。
1、提出要求:
(1)每次实验时只能用一种材料,但这两种材料都要试试。
(2)试一试、玩一玩,看看谁的方法能让玻璃珠不会发出响声,他就成功了。2、幼儿操作。
教师重点观察帮助实验不成功的幼儿,提醒幼儿要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能发出一点儿声音,引导逐一运用材料操作、探索不同的方法。
3、分享交流,体验乐趣。
重点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探究过程。
(1)交流:
A、 同伴交流。你有什么好方法,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B、 集体交流。你的玻璃珠还会发出声音吗?你是怎么让玻璃珠不再发出声音的呢?(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包、一层一层盖住、塞满、压等)
(2)梳理:有的小朋友用橡皮泥固定玻璃珠,它在摇动时茶叶罐就不会滚动也就不发出声音。有的小朋友用水果袋隔开玻璃珠撞到茶叶罐的嘈杂声音。这可是一个好办法。
(四)迁移知识经验,解决拖动椅子时发出很大声音的问题。
1、播放视频,发现问题。
师: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有什么发现。
2、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大家想个办法来解决吧。
(五)活动延伸: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动手包椅子。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活动准备:
1.木块,石头,泡沫,铁勺、树叶、纸片(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
音乐,小蚂蚁搬豆子
师:我们一起来像小蚂蚁一样搬豆子吧。(师生互动进入教室)
师:你们像小蚂蚁一样都把豆子运回家了,开心吗?幼:开心
师:可是老师却发现了一只不开兴的小蚂蚁我们来看看
(出示小蚂蚁过河的图片)
二、 启发提问。
小蚂蚁要过河我们怎么帮助它?
幼儿自由讲述,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
师:“你们说要做船,那什么材料能做船帮蚂蚁过河呀?引导幼儿说出各种做船用的材料
三、 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师小结:由于石头比较重,放在水中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沉”,会沉下去的材料,能当蚂蚁的小船吗?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师小结:由于石头比较重,放在水中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沉”,会沉下去的材料,能当蚂蚁的小船吗?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纸片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由于纸片比较轻,放在水中会飘在表面上,不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浮”。现在我们把小蚂蚁放到上面,你们看它过河了吗?
3. 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四、分小组幼儿进行实验操作
幼儿在操作后进行统计记录 。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就在相应的位置打勾,如果会沉下去,在相应的位置打
教师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情况
五、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进行总结
六、音乐《小蚂蚁搬豆》离开教室活动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电风扇的构造和主要用途。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个台扇,一把扇子。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从户外活动回到活动室,一边檫汗,一边说:“天气真热呀。”
2、教师请幼儿到盥洗室洗手擦汗后回座位以后,打开电风扇。引起幼儿对于电风扇的兴趣。
3、观察电扇:电扇有扇叶,转起来以后很快,有风。
4、请幼儿说说自己家里的电扇是怎样的?
5、教师把台扇拿出来,让幼儿和吊扇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6、教师请幼儿拿起桌子上的一把扇子来扇一扇,说说是什么感觉?哪个风大,哪个风小?
7、教师总结:电风扇真有用,有了它,夏天再热也不怕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教学设计意图:
植物是大自然的另一种生命,孩子们对它有一定的好奇心,《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作为教师应利用这种好奇心让幼儿进行探索和学习,“种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维持和贡献,也是人类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一种手段。《纲要》还指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培养幼儿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利用社区资源来对幼儿进行种植教学,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劳动者敬佩的情感。
教学目的:
1、了解种植的过程与种子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体验种植劳动带来的快乐。
2、在社区种植员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种植活动,掌握种植方法,并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对劳动者敬佩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联系社区种植员和种植的`土地。种子若干、树苗若干。
2、种植工具。
3、种子发芽的视频。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1)出示种子:这是什么?我们用它来干什么?
2)提问:怎样种植种子?
种好后需要做哪些事情?
2、带领幼儿来到社区种植园
1)介绍种植工人,他的主要工作,也称为园丁。
2)园丁为我们介绍树苗和种子。
3)园丁示范种植树苗和种子的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种植,园丁及教师进行指导。
3、回教室讨论
1)你在种植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感觉怎样?
2)种植下去的种子会怎样呢?
3)什么时候会发芽?种子发芽有哪些条件?
4、观看《种子发芽》的视频
幼儿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和过程。
5、课后延伸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进行观察,记录和浇水、整理。
反思:
通过亲手种植,幼儿对植物有了直接的了解,并对他们感兴趣,同时在接受园丁的指导时激发了他们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体验了劳动的快乐。种植后,经常会去社区种植园观察,浇水,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有了社区的合作,孩子们可以走出教室,弥补了纸上谈兵的教学缺陷。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2-14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6
科学活动教案15篇03-19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4篇02-03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3篇11-02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八篇10-17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4-19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汇编九篇10-21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汇编10篇10-24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十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