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手》教案

时间:2024-09-25 18:55:28 教案 我要投稿

《老师的手》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师的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师的手》教案

《老师的手》教案1

  活动目标:

  1.借助图片,知道老师的手很能干,学习诗歌,并理解折、捏、画、做等动词的含义。

  2.愿意跟老师学习各种本领,萌发爱老师的情感。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够较流畅地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内容。

  活动难点:理解折、捏、画、做等动词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纸、橡皮泥、笔等物品

  2.事先做好的自制作品若干

  3.《老师的手》课件

  活动过程:

  一、展示教师制作的各种手工作品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看这些都是什么呢?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是谁做的呢?

  二、欣赏图片,了解诗歌内容

  三、学习诗歌《老师的手》,并理解诗歌内容

  师:你们看到的这些作品都是老师亲手做的,你们觉得老师的.手灵巧吗?老师的手还能做什么呢?大家都说的都对,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1.完整欣赏诗歌,初步熟悉内容

  提问:诗歌里说老师的手会做什么?

  2.逐一制作儿歌中的作品,帮助幼儿理解折、捏、画、做等动词的含义,并用肢体动作表示。

  教师现场制作一只折纸蛙,(学习动词:折)青蛙是怎样跳的,谁来学学看?(学习词语:蹦蹦跳跳,并做蹦蹦跳跳的动作)依次学习动词:捏、画、做。

  3.幼儿学念儿歌,可以个人或小组表演并朗诵

  师: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来一起学一学这首诗歌吧。谁愿意上来响亮的念给大家听一听?

  四、鼓励幼儿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学本领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能干呢?只要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学本领,你就能变得更能干哦。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图画的作用下,都能跟着一直完整地朗诵诗歌了,但其中我也发现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看似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看图说一说,并引导幼儿用较完整地语言来表达,在活动中我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表现在幼儿对整个图画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我并没有按照幼儿的意愿进行适当调整,还是回到了预设的活动设计中,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有了下降,不但浪费了时间,还分散了孩子的学习注意力,这使我感悟到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需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

《老师的手》教案2

  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初步学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2、尝试迁移句式,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仿编一段诗歌。

  3、激发幼儿热爱自己的老师。

  准备:

  幼儿已有折纸、涅泥、绘画和搭积木等经验,美工角展示老师的作品。

  重点:

  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

  难点:

  尝试迁移句式仿编一段诗歌

  设计思路:

  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神圣的,老师的手很巧,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做事。时值教师节来临之际,选用这首琅琅上口的诗歌来赞扬老师,并在教学中让幼儿掌握诗歌的结构,为仿编作准备,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流程:

  活动导入――学习朗诵――仿编诗歌

  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展示老师的'各种作品,大家一同欣赏。

  2、老师引导幼儿讨论这些作品都是老师的手变出来的,老师的手很能干,很灵巧。

  (二)学习朗诵

  1、老师朗诵诗歌,幼儿倾听。

  2、分段学习诗歌,了解每一段的句式。

  3、幼儿学习完整地朗诵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出示操作材料,提出仿编要求:老师能干的手还会叫什么呢?

  2、幼儿边操作边模仿,老师观察指导。

  3、把幼儿编的诗歌用录音机录下来。

《老师的手》教案3

  活动目标:

  1、知道老师的手很能干,会做很多事情,愿意跟老师学习各种本领。

  2、理解折、捏、画、做等动词的含义。

  3、培养热爱、尊敬老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事先做好折纸——鸭、泥塑——狗、绘画——羊、自制玩具——飞船各一个,其他制作的作品若干。

  2、折纸、油泥、笔等物品。

  活动过程:

  1、展示教师制作的各种手工作品。

  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及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是谁做的呢?

  2、学习诗歌《老师的手》,并理解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内容,提问:老师的手会做什么?

  理解折、捏、画、做等动词。

  可个别或小组表演并朗诵。

  3、教师展示

  老师还有好多本领,你们知道吗?

  幼儿说想要老师做什么,老师随即制作。

  4、鼓励幼儿认真和老师一起学本领,让自己变得更能干。

  附儿歌:老师的手

  老师的.手,真巧!折只小鸭“嘎嘎嘎”——身子直摇。

  老师的手,真巧!捏只小狗“汪汪汪”——冲我直叫。

  老师的手,真巧!画只小羊“咩咩咩”——要吃青草。

  老师的手,真巧!做架飞船“嗖嗖嗖”——飞得高高。

《老师的手》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并能配上动作有表情的朗诵诗歌。

  2、能用替换的方式进行仿编儿歌。

  3、激发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事先做好折纸鸭、泥塑狗、绘画羊、自制玩具飞机各一个,其他作品若干、PPT课件。

  2、折纸、油泥、笔等。

  三、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一)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各种手工、绘画作品,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1、教师将幼儿带到展示台前,请幼儿观看各种手工、绘画作品。

  2、请幼儿说出展览作品的名称及其所用的材料。

  3、教师:你们知道这些好看的玩具和图画都是谁做的吗?(老师)有一首好听的诗歌讲的.也是老师会做很多东西,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教师朗诵诗歌,引导幼儿初步学习诗歌。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诗歌。

  2、教师:诗歌里讲到老师的手会做哪些东西呢?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任意指出教具(鸭、狗、羊、飞机)

  (三)教师借助教具再次朗诵诗歌,帮助幼儿记忆诗歌。

  1、展示折纸“小鸭”:老师的手,真巧!折只小鸭“嘎嘎嘎”————身子直摇。(强调动词“折”与“摇”)

  2、展示泥塑的“小狗”:老师的手,真巧!捏只小狗“汪汪汪”————冲我直叫。(强调动词“捏”与“叫”)

  3、展示绘画的“小羊”:老师的手,真巧!画只小羊“咩咩咩”————要吃青草。(强调动词“画”与“吃”)

  4、展示自制的飞机:老师的手,真巧!做架飞机“嗖嗖嗖”————飞得高高。(强调动词“做”与“飞”)

  5、幼儿在教师演示教具时可以轻轻跟念。

  (四)教师针对诗歌提问,引导幼儿讨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教师:诗歌里为什么说老师的手真巧?

  2、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3、教师:老师的手真巧,除了诗歌里说的,你们平时还看到、知道老师会做什么?4、请几名幼儿说一说老师还会做什么。(引导幼儿从班上每一位老师说起)

  5、鼓励幼儿认真和教师一起学本领,让自己变得能干。

  (五)引导幼儿用替换的方法仿编诗歌。

  1、启发幼儿仿编诗歌。如可以替换为:“老师的手,真巧!剪只青蛙呱呱呱————保护庄稼。”

  2、鼓励幼儿将刚才讨论的关于老师会做的事编进诗歌里。

  (六)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1、师幼合作念。如老师念“老师的手,真巧!”,幼儿念“折只小鸭嘎嘎嘎————身子直摇。”

  2、男孩、女孩合作朗诵诗歌。

  3、集体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阅读幼儿用书,继续仿编诗歌。

  附儿歌《老师的手》

  老师的手,真巧!

  折只鸭子“嘎嘎嘎”身子直摇

  老师的手,真巧!

  捏只小狗“汪汪汪”冲我直叫

  老师的手,真巧!

  画只小羊“咩咩咩”爱吃青草

  老师的手,真巧!做艘飞船“嗖嗖嗖”飞得高高。

《老师的手》教案5

  设计思路:

  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神圣的,老师的手很巧,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做事。时值教师节来临之际,选用这首琅琅上口的诗歌来赞扬老师,并在教学中让幼儿掌握诗歌的结构,为仿编作准备,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初步学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2、尝试迁移句式,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仿编一段诗歌。

  3、激发幼儿热爱自己的老师。

  4、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

  幼儿已有折纸、涅泥、绘画和搭积木等经验,美工角展示老师的作品。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

  活动难点:尝试迁移句式仿编一段诗歌

  活动流程:

  活动导入——学习朗诵——仿编诗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展示老师的各种作品,大家一同欣赏。

  2、老师引导幼儿讨论这些作品都是老师的手变出来的,老师的手很能干,很灵巧。

  (二)学习朗诵

  1、老师朗诵诗歌,幼儿倾听。

  2、分段学习诗歌,了解每一段的句式。

  3、幼儿学习完整地朗诵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出示操作材料,提出仿编要求:老师能干的手还会叫什么呢?

  2、幼儿边操作边模仿,老师观察指导。

  3、把幼儿编的诗歌用录音机录下来。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图画的作用下,都能跟着一直完整地朗诵诗歌了,但其中我也发现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看似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看图说一说,并引导幼儿用较完整地语言来表达,在活动中我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表现在幼儿对整个图画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我并没有按照幼儿的意愿进行适当调整,还是回到了预设的.活动设计中,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有了下降,不但浪费了时间,还分散了孩子的学习注意力,这使我感悟到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需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

  不能只注重教学的步骤,而没有真正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反思,使我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教学活动安排,都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教学,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通过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实践整理,我感知到了活动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为了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理想,我更要有勇气面对我的失败,努力去改正自己的教学失误,切实自己的教学能力,以达到追求有效教学的目的。

《老师的手》教案6

  【活动目标】

  1、学习诗歌,知道老师的手很能干,并理解折、捏、画、做等动词的含义。

  2、产生热爱、尊敬老师的情感,愿意跟老师学习各种本领。

  重点:学习诗歌,并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理解折、捏、画、做等动词的含义。

  【活动准备】

  1、事先做好的自制作品若干。

  2、纸、橡皮泥、笔等物品。

  【活动过程】

  一、展示教师制作的各种手工作品。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看这些都是什么呢?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是谁做的呢?

  二、学习诗歌《老师的手》,并理解诗歌内容。

  师:你们看到的这些作品都是老师亲手做的,你们觉得老师的手灵巧吗?老师的手还能做什么呢?大家都说的'都对,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1、完整欣赏诗歌,初步熟悉内容。

  提问:诗歌里说老师的手会做什么?

  2、逐一制作儿歌中的作品,帮助幼儿理解折、捏、画、做等动词的含义,并用肢体动作表示。

  教师现场制作一只折纸蛙,(学习动词:折)青蛙是怎样跳的,谁来学学看?(学习词语:蹦蹦跳跳,并做蹦蹦跳跳的动作)依次学习动词:捏、画、做。

  3、幼儿学念儿歌,可以个人或小组表演并朗诵。

  师: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来一起学一学这首诗歌吧。谁愿意上来响亮的念给大家听一听?

  三、鼓励幼儿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学本领。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能干呢?只要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学本领,你就能变得更能干哦。

  附《老师的手》

  老师的手,真巧!折只青蛙“呱呱呱”——蹦蹦跳跳。

  老师的手,真巧!捏只小鸭“嘎嘎嘎”——身子直摇。

  老师的手,真巧!画只小羊“咩咩咩”——要吃青草。

  老师的手,真巧!做艘飞船“嗖嗖嗖”——飞得高高。

《老师的手》教案7

  实验幼儿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每只上有五个指。会说五个指的名称。

  2、能正确运用词:两只,一双。

  3、了解的`作用,知道要保护。

  活动准备:

  《十个朋友出来走》音乐,字卡“两只,一双”。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游戏:听我说,跟我做“小小拍一拍,我把小举起来。小小拍一拍,我把小放下来。小小拍一拍,我把小往前伸。小小拍一拍,我把小往后伸。小拍一拍,我把小抱起来。小小拍一拍,我把小藏起来。”

  二 基本部分知道人有两只,两只的大小一样,也叫一双。

  (1)数一数你有几只老师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有几只(两只),出示字卡“两只”。

  (2)知道两只也叫一双小朋友都有两只,比一比你的两只是不是一样大(教幼儿比的方法,将掌合起来,指对指)

  小结:两只一样大,所以也叫一双。出示字卡“一双”。

  (3)游戏:

  1、老师说“一只”、“两只”“一双”请幼儿举。

  2、数一数,一只手上有几个指。(从拇指开始,按次序进行,口一致地点数,数好后再换一只数。)小结:每只上有五个指。

  3、学习五个指的名称。比一比,五个指长得是不是一样长。(让幼儿自由讲)找出你最长的指,并把它捏住。

  老师介绍:“这个指长在中间,所以叫它中指。”

  老师伸出大、小拇指,问幼儿:“哪个大,哪个小?”(让幼儿也伸出大、小拇指。)

  老师请幼儿伸出一个指点东西(幼儿伸出食指)

  老师介绍:“点东西的指叫食指。老师介绍:“还有一个指没有名字,我们叫它无名指。”

  以游戏形式小结:请幼儿捏住中指,翘起大拇指,伸出食指、小指和无名指等。 休息:大拇指睡着了,食指睡着了,中指睡着了,无名指睡着了,小指睡着了,我们都睡着了。

  4 、手的作用。大家都有一双,那么有什么作用呢?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我有一双小小,一只左来一只右,小小小小,一共十个指头。有了一双小小,能洗脸来漱口,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歌中说,能洗脸能漱口,会穿衣,会梳头。还能做什么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讲述的作用。)

  5、手的本领很大,能为我们做许多事,假如我们没有了,会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不要用刀子或剪刀把弄破,不要咬指头,勤剪指甲,勤洗,冬天还要擦护霜。

  三 结束部分

  欣赏指游戏 《十个朋友出来走》

《老师的手》教案8

  设计思路:

  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神圣的,老师的手很巧,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做事。时值教师节来临之际,选用这首琅琅上口的诗歌来赞扬老师,并在教学中让幼儿掌握诗歌的结构,为仿编作准备,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初步学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2、尝试迁移句式,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仿编一段诗歌。

  3、激发幼儿热爱自己的老师。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已有折纸、涅泥、绘画和搭积木等经验,美工角展示老师的作品。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

  难点:尝试迁移句式仿编一段诗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展示老师的各种作品,大家一同欣赏。

  2、老师引导幼儿讨论这些作品都是老师的手变出来的,老师的手很能干,很灵巧。

  (二)学习朗诵

  1、老师朗诵诗歌,幼儿倾听。

  2、分段学习诗歌,了解每一段的句式。

  3、幼儿学习完整地朗诵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出示操作材料,提出仿编要求:老师能干的手还会叫什么呢?

  2、幼儿边操作边模仿,老师观察指导。

  3、把幼儿编的'诗歌用录音机录下来。

  活动反思:

  《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一要求淡化了文学教育的工具色彩,而突出了艺术欣赏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形象性强,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浅显,非常适合幼儿的欣赏水平。其突出的功能就是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老师的手》教案9

  活动目标:

  1、学念儿歌,理解动词:“折、捏、画、剪”,练习发音:老师、手。

  2、感受教师的心灵手巧,激发心中对教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3、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的手工作品:折纸青蛙、泥塑小猴、剪纸小羊、手工纸飞机各一个。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手工作品,引导幼儿欣赏。

  2、你们知道这些好玩的手工作品是谁做的`吗?是怎么做的呢?

  3、引导幼儿学习动词“折、捏、剪”。

  二、欣赏儿歌

  1、教师边朗诵儿歌,幼儿跟念。

  2、幼儿学念儿歌,教师用手工作品提示相关内容。(重点提醒幼儿发清楚“老师、手”的字音。)

  三、师幼合做游戏

  1、幼儿念儿歌,教师在“呱呱呱、蹦蹦跳、咩咩叫、飞得高”处做模仿动作。结尾一句大家一起念。

  2、教师念儿歌,幼儿模仿动作。

《老师的手》教案10

  活动目标:

  1.能配上动作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2.知道老师的手很能干,愿意跟老师学习各种本领。

  3.激发幼儿热爱、尊敬老师的情感。

  4.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老师事先做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如:折纸小鸭、泥工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学会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活动难点:能配上动作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活动过程:

  一、看作品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作品好看吗?那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二、帮助幼儿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朗诵诗歌,边朗诵边拿出相应的作品,用声调手势强调突出诗歌中的动词。

  (1)展示纸工“小鸭”,老师的手,真巧!折只小鸭“嘎嘎嘎”—身子直摇。(强调动词“折”与“摇”,下同。)

  (2)展示泥工“小狗”:老师的手,真巧!捏只小狗“汪汪汪”—冲我直叫。

  (3)展示绘画“小羊”:老师的手,真巧!画只小羊“咩咩咩”—要吃青草。

  (4)展示自制的飞机:老师的手,真巧!做架飞机“嗖嗖嗖”—飞得高高。

  三、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四、幼儿尝试连贯朗诵。

  五、针对诗歌内容提问,引导幼儿讨论。

  师:诗歌里说的是什么?

  师:老师的手真巧,你们知道老师还会做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创编。

  鼓励幼儿认真和老师一起学本领,让自己变得更能干。

  六、幼儿仿编诗歌。

  教师出示其他通过“折、画、捏”的作品,请幼儿创编诗歌。

  附诗歌:老师的手

  老师的手,真巧!折只小鸭“嘎嘎嘎”——身子直摇。

  老师的手,真巧!捏只小狗“汪汪汪”——冲我直叫。

  老师的手,真巧!画只小羊“咩咩咩”——要吃青草。

  老师的手,真巧!做架飞机“嗖嗖嗖”——飞得高高。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图画的作用下,都能跟着一直完整地朗诵诗歌了,但其中我也发现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看似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看图说一说,并引导幼儿用较完整地语言来表达,在活动中我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表现在幼儿对整个图画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我并没有按照幼儿的意愿进行适当调整,还是回到了预设的活动设计中,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有了下降,不但浪费了时间,还分散了孩子的学习注意力,这使我感悟到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需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

《老师的手》教案11

  活动内容

  语言:儿歌:老师的手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儿歌的名称和内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2、让幼儿能理解通过老师的手,使自己学到很多本领,从而教育幼儿要尊重老师。

  3、读准字音:呷、身、直、捏、冲、咩、嗖、真。

  活动准备:

  1、纸折的小鸭、泥捏的小狗、,绘画小羊及自制的飞船(可用七巧板制作)。

  2、录音机,录音带。

  3、课前介绍过教师节,幼儿已经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教具(纸折的小鸭、泥捏的小狗、,绘画小羊及自制的飞船),让幼儿欣赏。边欣赏,边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及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谁做的?使幼儿感到老师的手很灵巧,以引起兴趣,激发求知欲。

  2、学习儿歌

  ⑴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同时,按诗歌情节,依次把教具放在桌子上,让幼儿完整地欣赏两遍诗歌。

  听清楚诗歌中将了些什么?

  ⑵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折、捏、画、做等动词。

  老师的手会做什么?

  ⑶分节教学,让幼儿看实物,说出老师的手巧在哪里。在分节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每小节中关键词进行教学,并指导幼儿读准字音:呷、身、直、捏、冲、咩、嗖、真,启发幼儿用生动的语调来学习朗诵。

  ⑷完整朗诵练习,提醒

  幼儿注意节与节之间的停顿,处理好象声词的朗读,继续知道幼儿生动地朗诵诗歌。

  ⑸教学游戏“儿歌录音比赛”,组织幼儿评讲。

  3、启发幼儿联想,进一步激发有热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

【《老师的手》教案】相关文章:

感恩老师教案08-10

本手妙手俗手高考作文07-10

父亲的手作文12-22

父亲的手作文(经典)03-19

【荐】父亲的手作文04-12

【热门】父亲的手作文04-13

父亲的手作文【推荐】04-15

父亲的手作文【热】04-11

父亲的手作文【精】04-13

【推荐】父亲的手作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