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时间:2024-07-26 07:40:5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

  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声音的发生及如何传播;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教学准备] 橡皮筋、音叉、电铃、玻璃罩、真空抽气泵 、土电话、软木塞

  [教学过程] 一、引 入

  1、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

  播放流水声、鸟鸣声、汽车喇叭的声音等等。

  2、多媒体展示:声波枪

  提问如何解决声波枪可能带来的伤害引入新课。

  二、声音的产生

  实验1: 用两只手指轻放在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在振动)

  (2)你知道什么在振动吗? (声带)

  实验2: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

  紧,拨动它。

  (1)你听到声音了吗? (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实验3: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音叉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3)用手扶住音叉,音叉停止振动,还能听见声音吗? (不能)

  播放多媒体:(1)打鼓时,鼓面珠子不断跳动。

  (2)弦乐器发声时,琴弦在振动。

  学生发言并小结得出: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教师提出声源的概念: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教师提问:固体振动能发出声音,液体和气体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回答:液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泉水叮咚;下雨时的雨声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刮风时的风声;吹管状乐器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多媒体展示:月球上宇航员间通话用无线电

  教师提问:为什么宇航员不能面对面地谈话?声音靠什么来进行传播的呢?

  实验1: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

  (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听到 )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变得更响亮) __减弱___。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 几乎不能 )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不能 )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能 )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能 )

  结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2:将一只正在发声手机放在塑料袋里, 用绳子扎紧袋口,然后放入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能听到声音)

  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将制好的两个纸杯底各钻好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杯底的火柴粘好,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当一个同学对着杯子讲话时,你将另一个杯子罩在耳朵上,能听到同学说话的声音吗?(能听到)

  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教师小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想一想:(1)岸上的人的脚步声为何会吓走鱼儿?(液体能传播声音)

  (2)电影太空中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印第安人在狩猎时,他们伏在地面上,通过聆听声音来预测即将来到的牛群,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固体能传播声音)

  四、声波

  多媒体展示1:水波的产生 (说明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的相似性。)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多媒体展示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声音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小结: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教师提问:声波有广泛的用途,能举例吗?

  (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 2、声现象捕鱼 3、探测海水深度 4、B超)

  五、声音传播的快慢

  读图:提供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的数据。

  归纳总结: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在同一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在15℃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六、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七、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八、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声源(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进行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能量:声音具有能量,并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4、声音传播的快慢:跟介质和温度有关

  九、教学总结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自己讨论、鉴别,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

  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4

  一、在新时期下,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6、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对其中原因的思考作为课后作业。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相关文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08-16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12-26

大自然的声音教案06-03

小班科学有趣的声音教案01-16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04-01

声音幼儿园大班活动教案02-24

《功和功率》教案05-23

蚊子和狮子教案07-13

加法和减法的教案11-24

小企鹅和妈妈教案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