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之道》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然之道》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
《自然之道》。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使同学们感受到: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如,引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紧张”、“焦急”,师提问:此刻“我们”为什么会紧张、会焦急呢?
对“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朝鸫突然飞来,他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回沙滩去”一句,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引导学生感知:“我们”之所以紧张和焦急,是因为我们为幼龟的安危担忧,说明“我们”有保护动物的善心等等。
联系对比理解感悟。如,眼前发生的惨剧让大家感到很“震惊”。是怎样的惨剧呢?为什么作者不用“吃惊”而用“震惊”呢?教师适时让学生认真看课文插图,追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换位思考理解感悟。如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时,可以采取换位思考和抓重点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情感。
不足之处。一是学生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二是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2
本课教授的是《自然之道》的第二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掌握重点四字词语2、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之道”的意义。3、多形式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下面详细说说,在本课教学中,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情况。
针对本课出现多达16个的四字词语,我进行挑选“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后悔不已、饱餐一顿”,将这些词语意思解释出示在PPT上,学生看解释读出相应的四字词语,接着将这些四字词语一一填入一段概括课文大意的'文段中。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由于预习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良好,做题速度很快,掌握情况良好。不足在于,只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进行练习,学生是否全部掌握,情况不明确。
第二个目标是,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之道”。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两个重点句子的比较。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悲叹——叹息
通过“愚不可及”引出对文章自然之道的深入理解,怎么愚不可及,这样的行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悲叹”、“叹息”两个词语的辨析,加深对“愚不可及”的行为违背自然之道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到位,拓展充分,但不可避免的有点被动学习,因为两个句子都是老师出示,学生没有自主学习主动权。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3
本学期的教研课已经落下帷幕,回想自己从选课、备课、磨课到最终上课展示的过程,组内老师不管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还是教学环节、板书设计等多方面,都给予我悉心的指导与帮助,使我深地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与力量。
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团队力图合理利用教材和层层深入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诵读、思考、体验中学会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采用了直接导入的方法,并请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感悟语言文字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课文中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先从引导学生品读小幼龟侦查巢穴外面情景的神态、动作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小幼龟的机警与谨慎;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游客焦急急切的合理与向导的“若无其事”的反常,通过理解词意“若无其事”,创设情境,使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语境再次体会向导“若无其事”的正常,从而初步感受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番话的意思。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再回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培养想象能力
文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课文的第5—8自然段时,我采用以读带讲、读中想象、感悟的方式,体会文中的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默读,并试着用文中的语句概括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感受、边读边想象,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最后通过小练笔选择不同角色的不同想法,更让学生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些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地认识。
在这节课中,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很多:首先在指导学生朗读人物的不同心情的语句地方比较仓促,尤其到5—8自然段的情感升华部分,学生情感投入欠缺;其次,不能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教学环节,致使文章表达方法及推荐好书环节没有进行;再次,在课上,自己还太过“强势”,总想牵着学生说出我想要的答案,留给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时间过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落实得不到位。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4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及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朝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到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也清晰的展现出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时,我采取了联系上下文、联系对比、换位思考和抓重点词等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引导理解感悟的方法和学生理解感悟的过程,可以从下面三个教学片断中可见一斑:
教学片段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
引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后,找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学生找出了“紧张”、“焦急”。
师:此刻“我们”为什么会紧张、会焦急呢?
师:要理解我们此刻的情感,结合上文理解。
师:(指名读文)“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朝鸫突然飞来,他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回沙滩去”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们”之所以紧张和焦急,是因为我们为幼龟的安危担忧。
生:说明“我们”有保护动物的善心。。。。。。
教学片断二:采用联系对比理解感悟
眼前发生的惨剧让大家感到很“震惊”。是怎样的惨剧呢?为什么作者不用“吃惊”而用“震惊”呢?教学环节中,我采取了采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我让学生认真看课文插图,追问学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金黄的沙滩上,有许多幼龟放心大胆地爬出巢穴,正努力奔向大海。大海里有他们日夜思念的妈妈。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天空中还有很多食肉鸟正铺天盖地地扑来,那些幼龟马上就要变成它们的美食了。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有只幼龟张开嘴巴,表情十分惊讶,他似乎在说:不是很安全吗?怎么会有敌人出现呢?
生:那些幼龟似乎在叫喊:妈妈,快救我呀!我遇到敌人了@你的宝贝马上要成为敌人的美食了。。。。。。
师:原来是这么可怕的情形啊!怪不得“我们”会“震惊”呢!。。。。。。
教学片断三:换位思考和抓重点词方法理解感悟
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时,我采取换位思考和抓重点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情感。
生:老师,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响彻云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响彻云霄呢?
生:那是它们叫的声音很大很大。
生:为什么要欢乐地叫呢?
师:是啊,如果你是那些食肉鸟,此刻你是怎么想的?
生:啊!真爽啊!几天没吃东西了,这些幼龟真是美味啊!(生还在抹自己的嘴巴,感觉很惬意、很满足的样子)
生:啊!这些幼龟真嫩啊!吃了它们,真算是没有白活一场啊!
生:真过瘾啊!真好吃啊!。。。。。。
生:谢天谢地呀!今天吃饱后,我又可以管几天了。。。。。。
师:向导此刻为什么是“悲叹”呢?如果把“悲叹”换成“感叹”,你觉得怎样啊?
生:不好!书上的肯定好些。
生:我感觉到向导此刻很后悔了。他后悔自己把那只幼龟抱走。他肯定在想:我怎么这么糊涂啊!我真是徒有生物学家的虚名。
生:“悲叹”有悲哀、伤心的意思。看到这么多的幼龟都葬身食肉鸟之腹,想到感到很伤心。。。。。。
生:作者看到这些悲惨的情形感到很内疚。向导是个生物学家,他知道幼龟的生活规律,由于自己极不情愿地将那只出来侦察的幼龟抱放到大海里,致使众多的幼龟遭受灭顶之灾,他不能原谅自己。。。。。。
生:老师,“悲叹”比“感叹”更能表达出向导伤心、难过的心情
生:老师,我还知道向导说的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师:好啊,请你把向导的话读给大家听。
生:(深情朗读向导说的话)。。。。。。
以情代读,以情代悟,悟中有法,以法促悟,学生的内心情感就会像喷涌的火山滚烫,学生的思维就会像奔涌的泉水滔滔不绝,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就会像江河奔流不息,学生就会口若悬河。和文本对话时,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语言都得到了发展,试问,学生的语文还会学不好吗?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5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难度较大。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就是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因此,方法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课时,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耗时较多。学生抓不住重点,语言表达比较啰嗦,于是引导他们先说清楚人物、地点、干什么,接着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怎么做的,最终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这样一步步的去说,虽然花费了较多时间,但是让大部分学生都掌了哪些是该说的,哪些是可以省略的。在接下来的几课中,继续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果然增强了不少。所以说该落实的训练一定要扎实去做。
这一课的学习继续采用了,自主探究,质疑解惑的方法。在质疑环节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大都能围绕主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在解疑环节反复强调学生要读文,在细读之后大都能从课本中找到答案,以促进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中有一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思维的`角度也十分新,即“向导是一名生物学家,肯定知道去救那只离巢的幼龟会发生什么后果,他为什么不提前告知我们,就可以避免后来的灾难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向导太不负责任,不事先向我们讲明情况”,有的说:“向导在我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声中,已经被吵蒙了,声音已经被淹没了”,还有的说:“当时的情况根本由不得向导分辨,即使说了我们也不相信,会以为他找借口不愿救”。我为学生们思维火花的碰撞而感到喜悦。是啊!如果向导也如学生一般执着,告诉我们“自然之道”的常识,或许会避免幼龟们的不幸。
在争辨中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更深该的理解——我们人类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遵循动植物本身的生长、生存的特性,不能自以为事,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必将受到惩罚。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6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遗憾之处,如:课文内涵突出不够,挖掘不广泛。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强调不够,没有突出违反自然规律就会事与愿违的理念,另外,由于教师本人理解的肤浅,再加上课堂机智欠缺,所以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心办坏事”的这个层面,对于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能够引出的“弱肉强食、生态平衡、适者生存”等观点没能即使引导,实际上这些也是“自然之道”。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观念,以学定教,不能以教定教;要拓展思维,备课时考虑既要周全又要深入。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7
生本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给每个同学一个创造的机会。让同学们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自然之道》的先学小研究
六年级班组姓名
1.自然之道指什么?
2.你了解太平洋绿龟吗?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以联系你所了解的事例谈),并说感受。
5.拓展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查找与自然相关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PPT、讲故事等进行汇报)
一、对学生课前小研究的反思:
第一次在研究课上运用“3+1”教学理念说实在的心里确实没底。从准备到上课可以是焦作到解放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请听我细细道来。从接到通知,就着手准备。先确定上课的内容,我让学生自己选择,经过讨论,确定上第五单元。这一单元主题是“科学与发现”,如此看来,学生对奇妙而有趣的大千世界好奇,感兴趣。接下来,我以生本理念想对这一单元整合来上,但事与愿违,我绞尽脑汁找不到切入口,先学小研究设计不出来。于是我调整了内容,最后由我决定上《自然之道》。
生本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给每个同学一个创造的机会。让同学们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设计先学小研究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设计。但收上来的作业效果,不太满意。学生的设计要吗问题太过简单,要吗问题的答案没有研究价值,不够开放。要吗学生的问题设计口吻不对。在参考了于素云老师带回来的'范本后,我设计了先学小研究,国庆节期间让学生做。回校第一件事,我检查了学生的先学小研究,让我欢喜让我忧,高兴的是:1.你了解太平洋绿龟吗?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自然之道指什么?学生的作业效果较好。但令我不满的是:3.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联系你所了解的事例谈),并说感受。5.旁征博引——自然之道可引申“之道”?(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查找资料,与小组同学找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PPT、讲故事、访谈等进行汇报)第三题,学生答不到点子。第5题,学生基本空着不写。根据以上情况,我对先学小研究再一次修改。如上表,利用信息课,还有两节语文课我手把手教学生上网查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的作业总算让我输了口气。
二、课中小组及全班交流情况反思:
教学时,教师组织教学5次,时间分别是2,4,2,10,1,教师有效讲解2次,时间为2,1,学生时间:1.讨论时间:4分钟。2.回答问题时间:6分钟。3.练习时间:讲故事14分钟,演讲2分钟,幻灯片4分钟。学生参与学习情况:1.学生汇报人次25人次,回答有效问题个数,15人次,回答无效问题个数0个,课堂生成精彩之处:推进大阅读,学生查找资料较丰富。
三、整体感受与反思:
这节课能体现出“生本”理念,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可看出,学生课前小研究花了不少时间去查找资料,完成练习。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训练。教师上得轻松。但是,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感悟过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反思还是自己对生本的理念理解太狭隘,“3+1”学生练得多,老师讲得少。问题的设计光是考虑开放性,没有想到文本的联系。因此,先学小研究的4.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以联系你所了解的事例谈),并说感受。再一次修改:1.仔细读文3——8小节,说说当看到幼龟被咬,作者(同伴)以及向导态度各是怎样的?为什么?⑵当救了幼龟侦察兵之后,看到群龟鱼贯而出,作者(同伴)及向导各表现怎样?为什么?2.从发现幼龟侦察兵被咬,到那只幼龟被救之后,作者等人态度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改变?你从中悟出什么?修改后,问题细化了,更有指向性,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感缺失太多。反思教学,诸多感触涌上心头,其突出者有三: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三是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9
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制定一个合适的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上一节课前,我都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了这堂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课。我教《自然之道》前,把感悟“自然之道”,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定为了基本学习目标之一。在具体目标实施上,我是这样做的:
1、上课开始,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2、向导极不情愿的抓起那只……我就抓“极不情愿”解读向导为主线,引导学生辨析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冲突时应该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
3、“蠢”不只是该不该救的问题,还有怎么救的问题。要么不救,要么选择正确的方式救。不救,绿龟会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们遵守这个“自然之道”,它们或许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食肉鸟也自能按弱肉强食的原则觅食;如果救,也得要看清情况,了解清楚规则,顺应“自然之道”,选择正确的'方法。我们不是不能改变事实,而是要依照规则改变。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点的进行教学了。课堂上,学生兴奋,老师激情,这样的上课真的是件乐事。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0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换位思考、悟中想象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本的角色内心,与角色同忧、同喜、同悲、同乐。例如:在故事高潮时,幼龟们得到错误信息,于是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先引导学生从“成群”“争先恐后”“鱼贯而出”等词语体会幼龟之多,爬行速度之快,且有秩序之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巢中的幼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也是争先恐后。“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做得不够的:
一是上课时教师心里没有装着学生,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至于在教学时一直都是老师的活动,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想走,没有任何精彩的生成。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模式是应该摒弃的。扪心自问,为何会出现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为何把课堂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平时缺少学习,缺少积累,缺少反思。
二是自己在教学时的心态,也许是因为有点紧张,也许是因为怕出了乱子,致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用心去倾听,导致教师评价都成了既定语,没有任何的针对性。想起这些,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那么积极可爱的孩子,我却伤害了他们,真对不起。
三是对教学重点地把握不够到位。一下了课,另一位教师就对我说,你这篇课文的教学,怎么不设计让学生知道“我们”错了,错在哪儿了,为什么错了?否则学生怎么知道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呢。听了她的这番话,我幡然领悟,我明白,我偏移了教学重点,这堂课学完后,学生在思想里仍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人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他们也许仅限于知道有这句话。
其实,自己再回过头来看这堂课时,自己本身还存在着很多缺点,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流畅,自己没有真正的放下思想包袱等等。仔细审视一下,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平时教学时存在的不足,但往往是明白于心而未能改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矫正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是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1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所以拿在手上多读了几遍。当我读第二遍时,我的内心就被文本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所震动。今天,在课堂上边教,我的思绪边飞。这篇课文不仅让我懂得了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还应懂爱,会爱。人往往因为爱,但不懂方法而造成被爱所伤害,甚至毁灭。
这是一个令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因为小海龟离巢进入大海正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识。但是,透过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却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这是一种以成人化的辩证思维来诠释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通过语文的方式、运用更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的。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上课开始和学生交流:“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树木春天发芽,秋天落叶;人白天工作学习,晚上休息......”来理解这就是自然规律。让学生讨论“人们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自然规律来生活将会怎样?”来理解违反自然规律将会给人们带来什么不良影响。通过讨论,为了解海龟的自然规律做下铺垫。
二、抓重点词句,体会文本内容。抓住“争先恐后”“稍不留心”来了解幼龟的生存受到食肉鸟的威胁,从而理解出巢前侦察情况是幼龟生存的自然规律。让生讨论:外面安全,幼龟们将怎么做?外
面不安全,幼龟们又怎么做?在学生理解了幼龟的生存规律后,也就明白了同伴们的做法是违反了幼龟生存的自然规律。
三、抓人物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交流同伴们爱不爱海龟?从哪些语句看出?他们希望海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但结果怎样?通过讨论,让生明白:爱要懂得方法,否则会适得其反!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2
今天上完《自然之道》这节公开课,我的感触很多,主要是有很多遗憾。
这篇课文的词语众多,每一个语句值得推敲,是一篇极好的写作范文。所以,在教学本课的时候,学习目标定在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感变化,体会大自然的启示;学习作者抓住语言、神态、动作进行描写的方法。
首先,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文中人物感情变化,我让学生们分角色进行学习,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通过学生按角色查找文中的有关自己角色的句子,很容易找到自己角色的情感变化,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都准确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小组汇报时运用我给出的汇报提示,流利的回答出了准确的答案,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其次,我在学生汇报后出示跟某一角色有关的词句指导朗读,分析词句,感情人物的情感变化,这样一来,就把文章的次序打乱了,也显得比较凌乱,不得以我得把文章的内容设置成过渡语,这样增加了我讲课的难度,课堂上就成了我的“一言堂”了;
最后,可能是我把重点定在分析词句上,尤其是小龟的动作上,想让学生通过图片,产生对小龟的一种保护欲望,来渲染朗读的效果,感受到作者写幼龟和食肉鸟动作的细致入微,以及幼龟有办法进行自我保护,不需要我们人类干预他们的.生活。但是却用时过长,不但学生的感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拖长了时间,致使后面的重点没有突出。
这次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示,也明确了我的努力方向:第一、我在设计时,零碎的问题太多,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应该紧扣中心设疑,引发学生思考、阅读、探究、争论。第二,朗读显得单薄。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教师应运用情景渲染,示范朗读和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学生领悟课文情感,生成内在语,激发朗读兴趣,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读得不充分,不能透彻理解文本内容,使教学显得不厚重。 以上是我的反思,意在改进教学,今后我会认真研读文本,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日臻完善。
二〇xx年x月xx日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3
小宋讲授的课文是《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较多,每一个词语都是值得认真推敲的,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生动,描述精彩的精美范文。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字词的掌握、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以及语言的形象表达上。在第二课时的讲授中,以向导的情感态度变化为线索把握课文的主旨,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这节课的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宋对于课程的逻辑顺序把握的比较严密。两个课时下来,课程进行的比较顺利,整堂课的衔接比较自然,没有刻意的为了讲课而讲课,而是将课程需要讲述的内容自然而然的传授给学生。这让我的课堂看起来比较完整。
其次,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够进行及时的反馈,对积极地做法做出积极回应,以此来对该行为进行正强化,这不仅能够使动作的发出者得到行为强化,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也许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激励作用。对于不良行为,不给予理睬,使这种行为逐渐退化,直至行为消失为止。
第三,小宋对于课程的重难点把握准确。将教学重点放在生字词的学习以及掌握课文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变化之上,立足于教学重点,使学生们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体会遵循自然之道的必要性。教学的难点也正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描写人物情感变化的技巧,因此我通过让学生找出向导情感态度的`词语的方式,让他们体会语言的魅力。
存在的问题:
1,在第一课时的讲授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把握的不准确。朗读的过程要大体经过三个阶段:由“读正确”到“读流利”,最后才是“读出感情”。而实习生在进行指导的时候,这个顺序往往把握的不正确,一开始对于学生的要求过高。而且一开始所进行的齐读课文,效果不是很明显,齐读并不适用于大篇幅的朗读。
2,在学生进行写字的过程中,没有很及时的提醒他们注意坐姿。坐姿的养成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提醒,久而久之才会养成习惯,其次,握笔的姿势也是需要长久进行培养的。
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第二课时的上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与学生们交流的语言问题。没能用到一些活泼、具有激情的言语来对他们进行激励。反而声音听起来有点无精打采,甚至有时候态度有些凶。并且,脸上的微笑也消失不见了,日后上课无论什么原因,笑容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此次上课小宋实行了奖励的制度。第一次使用效果明显,大家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听课,课堂的气氛一片活跃。课程进行的十分顺利,但是,第二节课,奖励制度产生的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了。由于同学们对礼物的向往,大家都忙于举手,反而不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了,课堂的秩序显得有些混乱。奖励制度的存在虽然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但是反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这需要我进一步地改善奖励制度的运行方法,努力使其优点扩大,不利因素尽量减少。让奖励制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4
《自然之道》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现对自己本课教学设计评析如下:
一、把握了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抓住了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的教学主线开展教学,横向贯通。 教学经线: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从“愚在哪里”,“蠢在哪里”,“痛在哪里”,“悔在哪里”,“悟在哪里”这几个版块进行教学。 教学纬线: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因此在复习完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
一、坚持与文本的对话,读中感悟,读中促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是建立在“文本”话题之上的。教师必须通过“文本话题”,激活孩子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促使孩子深入思考,积极对话。通过对话交流,获取来自文本的信息和来自学习同伴的信息,从而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能力品质。因此,我的教学活动的着力点是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这样两次对话:假如你就是在现场的作者和他的伙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让学生换个位置去感受,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以读引读,拓展文本的外延。
语文的学习不能单纯以课本为本,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由一篇读多篇。因此在这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之后,我就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即“以读引读”。所谓“以读引读”,就是以课内阅读带动引导课外阅读,以已读的内容带动引导对未读的内容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把学生引进书的海洋。除了开展大量阅读之外,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学习“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学生从课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的文章,充分明白了自然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这不是光一节课的学习所能习得的。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之前缺乏良好的铺垫。有一些过渡也不够自然。同时在幻灯片的设计上要注意链接时,考虑学生的问题生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5
在许多“精彩纷呈”的课改课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简简单单地读一两遍课文,就开始谈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甚至表演、改编课文等。一群聪明的小孩在老师的引导下,上演一场场配合默契、皆大欢喜的喜剧。这看起来美丽动人,但静心反思,却是雾里看花。
没有实实在在的静心体验、个性探究,那种浮躁肤浅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把书读到心里去呢?阅读是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一方面从文本中汲取信息,习得母语,一方面又总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构建学习的意义。而这一种过程,首先要让文本同化学生,让学生走进文本。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并在上课伊始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梳理成学习文本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有的放矢,真实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真切地感受文本,扎实稳妥地细嚼慢咽,吸收文本语言,又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所需。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更是心与心的交流,只有把书读到心里去了,阅读才有味道,才有收获,才有快乐!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自然之道》语文教学反思08-12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03-22
《自然之道》说课稿12-09
自然之道说课稿01-16
人教版自然之道说课稿01-05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03-06
教学的反思01-07
《让》教学反思12-12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12-08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