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理解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方格纸、小房子。
学具:小蚂蚁图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去过游乐园吧,那儿的游乐项目好玩吗?今天我们再来玩一次。一会儿你们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课件出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小火车、摩天轮等)
2、好玩吗?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想一想它是怎样运动的。这些项目的运动都一样吗?那你能不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让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
1、我们再来看一组运动。它是属于旋转还是平移呢?请同学们用手势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课件出示:升国旗、风车、方向盘、推拉窗、推箱子、钟表等)
2、﹙指着平移)这些物体在平移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样运动的?
3、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物体平移时是沿直线运动,而且在平移过程中位置变了,方向没变。(板书)
4、我们再来看一个运动,它属于什么运动方式?
﹙课件出示:在马路上直线行走的出租车)
生1:我觉得汽车在行走时,方向没变,一直往前开,这样应该是平移。
生2:但是你看到轮子在旋转了吗?
生3:对啊,那汽车行走时到底是旋转还是平移呢?
生4:从整体看汽车在平移,但轮胎却在做旋转运动。
师小结:你们的说法很有道理,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就是这样,汽车在平移,但车轮在旋转。
我们一起来表演平移、旋转的动作,看谁最有创意。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综合应用的例子,在讨论中同学们进一步地理解了平移、旋转的特点。
三、感知平移﹙教材第28页“试一试”)。
1、移一移、描一描。
师:你们能按照要求找到棋子、铅笔、三角板平移后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解答疑难。
2、小组操作、验证、讨论。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展示把棋子、三角板、铅笔图平移的过程及移动后位置与先前的对照。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平移过程。
3、自主合作、完成平移。
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操作,我们知道了平移的过程,那么你们能说一说铅笔图和三角板图经过怎样的平移过程才能得到图形③呢?
生:小组合作研讨“说一说”中图形的平移过程。
师:指名汇报,师随汇报完成平移。
生1:铅笔图①先向右平移5格后,再向下平移2格能平移
到图③。
生2:铅笔图①先向下平移2格后,再向右平移5格能平移到图③。
生3:三角板图②先向右平移3格后,再向上平移2格得到图形③。
生4:三角板图②先向上平移2格后,再向右平移3格得到图形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平移,知道三角板和铅笔移动前后的位置关系及移动过程,更好地掌握了平移知识。
四、拓展延伸,运用知识。
1、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旋转的现象?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全班交流。
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平移和旋转的幻灯片。
2、除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的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外,你还想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其他应用吗?
3、学校会议室有个大门。请你想一想,是把门设置成旋转门还是平移门好呢?请同学们替学校设计一下。
﹙同时看看会议室大门的画面)
设计意图:同学们在选择平移门还是旋转门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
五、小结。
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下课后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教案2
第6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首位不能整除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例 5 情境图
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5 2 ÷2
让学生观察、尝试,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先用小棒来摆一摆。
2、探究操作。
提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
同桌交流: 5 2 根小棒平均分成 2 份, 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法。
全班反馈。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操作。 (学生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
小结:谁来说一说,用小棒算5 2 除以 2,是怎样分小棒的?(每份先分得2 捆,余下的1捆和 2 根合起来再分)
3、教学笔算。
提问: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 2 ÷2 的笔算该 I 怎样写呢?谁来说说,按照刚才摆的过程,先算哪一位?(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十位上的板书)
追问:余下 1 个十,接下去怎么算?(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完成剩下的板书,其他同学完成在教材上。
提问:哪位同学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笔算的?(把余下的1 和个位上的 2 移下来组成12 ,然后除以 2,得 6)
检验:这题计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查?(乘法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指名 4 人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教材上。
反馈时提问: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把十位余下来的数和个位移下来的数组成新数,继续除。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分组练习,同桌互评,说说自己是怎样验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分组练习,反馈:这几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前两组题,上面题首位能整除,下面不能整除,余下来的数要和个位组成新数继续除,下面题计算结果有余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先估算商是几十多,再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评价。
5、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
提问:84 盆鲜花,组成不同的图案,每6盆摆一个图案可以摆多少个?每 7 盆呢?
学生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
6、完成想想做做第 6 题。
提问:你能根据题意,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全班列式计算。
学生可能提出这些问题:
茶瓶的单价是玻璃杯的几倍?是瓷杯的几倍?电水壶的单价是玻璃杯的几倍?是瓷杯的几倍?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稍复杂)的笔算
52÷2=26(个)
答:每班分得26个。
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余下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教学反思:
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易于激发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所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这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
由于没有及时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学生造三位数。
3.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412-398=14、512-498=14、612-598=14、712-698=14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千克和克以后的一次实践活动。先是称出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看看大约各有多少,体验1千克有多重;再分小组称一称每人的体重,同学之间相互比一比轻重。这一系列测量和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千克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1、 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 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布置你们课余时间到商店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各是多重?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么?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用什么办法知道苹果的重量?
出示课题:称一称
2、动手实践
看图,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要求。
分组活动: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看。
学生活动,并填写结果。
交流汇报。
谈话:刚才各个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的苹果、橘子、黄瓜、西红柿,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另外你们还带了哪些蔬菜、水果,称了没有,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问:看着这写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估一估
⑴教师出示自己带来的苹果(略大),问:你们能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跟你的结论不太一样呢?
⑵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大。
4、称体重
⑴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⑵认识秤面。
出示书中的体重图。
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
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小组活动称体重。
⑷班级交流。
讲述: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阅读P38“你知道吗?”
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利用公式计算体重。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
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练习卡三张、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妈妈把一张饼的1/3给了表弟,1/4给了小丽,两个人分得的饼一样多吗?这里就有一个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
1.整数比大小。
谈话:三(1﹚班男生有26人,女生有24人。26和24谁大呢?
﹙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2.小数比大小。
师:我手里的这支钢笔是8.5元,谁能说出一个小数和8.5比大小?
3.引出“分数可以比大小”。
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板书课题)
你们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设计意图:数学发展有两大动力,一是生产(生活),二是数学本身;数学课的“引入情境”,不仅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数学情境”。因此,通过“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你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充满挑战性的寥寥数语,直截了当地把课题带出来,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建构模型,解释应用。
﹙一﹚看图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
师:(板书“3/4,1/4”)3/4和1/4谁大呢?让学生猜测。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看大屏幕。(手势指向大屏幕,演示课件时,提问:涂色部分是第一个正方形的……接着看,右边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
师:通过涂色,(板贴图﹚你们认为哪个分数大?为什么?
师:那3/4和1/4中间可以填什么符号?请你打开课本73页,填一填。
师:你是怎么填的.?(完成板书“3/4>1/4”)
这个式子会读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这一组分数确实能比大小。
请同学们借助教材73页的中间图,比较一下1/6和2/6的大小,3/6和4/6的大小。
生:通过涂一涂的方式比较。
师:肯定。1/6<2/6;3/6>4/6。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师:课件演示,出示1/2和1/4“。
师:1/2和1/4哪个大?猜一猜!(请学生个别答,记住猜错的学生)
师:让我们求助一下电脑老师,看看谁说得对。(演示课件,出示分数1/2和1/4对应的图)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有意识地请猜错的学生先说,引导学生说出看图比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儿童的思维通常是从形象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形面积大,所对应的分数就大“,以此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使所有学生都能”依托形象“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理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的模式。
1.第74页”练一练“第1题。
﹙1﹚演示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题,涂色部分闪烁。
﹙2﹚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
﹙3﹚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理由。
2.第74页”练一练“第3题。
﹙1﹚演示课件,闪烁3/8和7/8再出示格子图,再闪烁1/4和1/8。
﹙2﹚再出示圆形。
﹙3﹚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
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比较的理由。
3.探索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行分类。
﹙1﹚演示课件,出现六组分数和对应的图。
﹙2﹚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大家讨论一下。
﹙3﹚组织小组发言,归纳出比大小的两个分数可以分为两类:有分母相同的,还有分子都是1的。
﹙三﹚解释应用。
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归类编排题。
组织学生做题,师巡视。
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涂一涂“,这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是在”做数学“。学生在涂色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发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愉快获得知识和技能。
﹙四﹚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大小“的模式。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会先涂色再比大小。难道比大小只有这种方法吗?别急……让我们边做题边寻找答案。
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的题。
师:这么多题,要比比谁最细心。要是你能直接比大小,也可以不涂颜色。
老师巡视时,注意看学生做题情况,如发现有部分学生不涂色进行比较。提出”不涂色怎么比大小?“,引导学生说出”分母相同时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和”分子相同时就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答案。
演示课件,出示两个圆(没有平均分﹚和分数1/2、1/8。
师:难度增加了,大家还有没有信心?比一比,谁最快!
师:为什么你做得那么快?怎么比的?
设计意图:“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的教学逻辑,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解题策略”与“思维水平”上,在横向地先后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之后,再纵向地比较两类问题的结果,让学生得以形成归纳性思维,从而顺利、自然而又不同程度地领悟了其中的规律。
﹙五﹚游戏:拿小棒。
演示课件,出示10根小棒。
师:老师拿了全部的3/10,老师拿了几根?
师:你要拿得比我少,应该怎么拿?同桌两人玩一玩。要说出拿出了全部的几分之几?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拿的?(演示课件)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能熟练应用乘法口算。
2、能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结合亚运浪潮激趣导入:
刚过去的`广州亚运会,一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吧!(师生交流)
除了国球外,本届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初涉赛场的比赛项目就最引人注目了。
老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其中三个项目。(课件出示:乒乓球、马术、赛龙舟)
二、教授新课:
1、结合学生兴趣,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自主发掘问题。
师:在这三个项目中,有你喜欢的吗?(教师统计人数并板书)
(课件出示:上面项目的门票价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票价和各项目喜好的人数来编一道跟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指问,板书列式)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结合反馈情况再引出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让学生认识到以前的加法计算跟今天学习的乘法口算的内在联系。给学生空间去思考,去探索。
三、巩固练习。
创设亚运主题“祥和如意乐园”情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1、“铺桥过河”即课本71页第一题,点名口述,其余学生评价;
2、“射击比赛”利用课件呈现题目,学生两两竞赛口算乘法;
3、“火车对开”男女生对抗赛,比谁先正确口算出车厢上的题目;
4、“智慧商场”凭口算乘法自由挑选各自心仪的商品。
四、拓展延伸。
创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争论”让学生来当裁判“评理”。
使学生从探讨中弄懂“20×4=40×2”的算理。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
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年除夕之夜我们都和亲人坐在一起收看新年联欢晚会的直播节目。你看,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的认识。
二、新授
(一)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1、拿出手中的表看一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同位交流,指名汇报。
2、你想知道有关秒的什么知识?
生1:一秒有多长?
生2: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学生提问。
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3、小结
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60格)时分针走1格,所以1分=60秒。板书:1分=60秒。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小明大约每天睡9();小红戴红领巾需要20();电饭锅煮米饭大约要25()。
学生独立做。说一说想法。
2、做一做2。(感受时间的长短)
教师掐表,让学生做一样自己喜欢的事情,试一试,1分钟能做什么?
学生一起做。
3、小游戏: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看看谁对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2×3=6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2×8+6=、7×9+5=
5×5+3=、3×9+7=、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7×44=、39×5=、75×6=
3×284=、9×263=、6×724=、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2×14=、24×2=
16×3=、4×14=、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问题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转盘、纸杯、白球、黄球、红球、盒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课间喜欢做游戏吗?在游戏前怎样决定谁先玩的呢?石头、剪刀、布这三种手式哪种最厉害呢?想和老师比试比试吗?如果老师和人们一起玩,你们认为有什么结果?学生发言(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师生共同班几次,充分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索,学习新知
活动一:摸名片
1、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片,注意写清姓名、性别、属相、班级、爱好、电话号码。
2、学生自读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摸名片”游戏,游戏后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结果。
4、集体交流:汇总每小组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摸出属牛的同学比较多,而摸出属鼠的同学比较少呢?
5、结论:
有的小组属牛可能性大,有的小组属鼠可能性小。有的小组属牛和属鼠的可能性一样大。
6、这是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
7、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事情存在可能性的现象?
活动二:抛纸杯
1、猜想:
纸杯抛向空中落地时有几种可能。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
2、实验:
每个人重复抛5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与同伴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下来。
4、结论:
纸杯抛向空中落到地面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杯口朝上、杯口朝下、躺在地面上。
活动三:摸球
1、出示盒子(里面两个黄球,一个白球)
①任意摸一个球,摸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②分组实验加以证明。
③小结:任意摸一个球,有2种结果,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
2、再放入3个红球,会出现哪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能摸出黑球吗?
①实验验证。
②小结。
3、出示盒子(2个白球,2个黄球)
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小组讨论并填表。
4、扩展练习:
①前几天老师在一个商场门口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布袋里红、绿两种玻璃球各5个,只需5角球就能玩一次,谁能在布袋里摸5次,摸5个红球或5个绿球就奖励5元钱,如果你在场你会不会去玩?为什么?
②学生模拟摸球游戏。
③小结:在布袋中能够摸出5个红球或5个绿球可能性非常小,这只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骗术,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陷井,我们识破这些陷井的办法就是学好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应用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应用题的知识?你还想对应用题有哪方面的了解?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3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和对称。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在探索活动中,会画对称轴,能画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师:你观看过杂技表演吗?杂技表演都有什么项目?老师带小朋友们去看看杂技表演,你们喜欢吗?
2、(出示课件,伴随极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出示课本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后观察画面,感受美丽的对称现象。
学生可能会发现和提出这样的问题:杂技表演时整体动作是对称的吗?下面三组图形是怎么来的?这三幅图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
教师结合情境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都是对称现象。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
师:下面这三幅图是把表演杂技的动作画简笔画的形式,我们来再来观察这三幅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到情境图中结合刚才的发现,从对称的角度再次观察体验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如果沿一条线对折,两边会完全重合,这条折线就叫对称轴。
活动三:
1、师: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一些这样的对称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对称现象。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在小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3、: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
活动四:
1、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解的轴对称图形,下面咱们就找一找对称的图形吧。咱们打开课本第32页,根据书上的提示做第一流题。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
师:谁愿意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
2、大家能不能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看一看谁的手儿巧?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工完成)
(请同学到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3、师:看课本第6题的图,这幅图有什么特点?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4、你能根据第7题的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讲给小组内的人听?
活动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六:
研究第8、9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课前思考:
本课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罗老师设计的《认识周长》这一课,主要分成这样几部分内容来学习。
1、“认识边线”。“边线”一词在三年级学生中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但不是特别清晰。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课前先让学生为老师无框的镜子加边框来认识,并在小朋友的充分交流中揭示“边线”的名称。
2、“初识周长”。创设了以下学习活动:摸一摸、描一描、议一议、画一画,将“周长”概念完成建构,纳入已有认知系统。
3、再认周长。认识周长后,再让学生回到之前所认识的物体的“边线”,总结到这些边线就是这些物体的周长。
4、量出或计算出图形的周长,主要分成两部分内容学习,一是不规则的物体,以数叶为例,二是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以三角形和四边形为例,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课后反思:
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本课我作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二、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真实有效。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在探索测量曲线图形的方法时,我让学生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线来测量的方法,而后同桌合作用线围一围树叶的周长,最后用尺量一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一环节操作起来总显得有点困难。
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通过多次的活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他们所认识到的周长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他们的意义建构又是富有个性特征的。在课尾,我组织了量一量自己腰围的活动,安排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创造,有机会展示,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课后想想,这一环节放在课尾,似乎有点简单,学生已经量过树叶了,而量树叶远比量腰围要困难,所以可以设计一个更有深度,更意义的环节。让学生在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课后反思:
“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对“周长”的教学应在学生探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图形,通过观察与积累,充分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围、量、算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彼此交流,测量计算一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活动中巩固周长的认识,发展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在这节课上,主要通过以下环节来完成教学:认识边线——初识周长——再认周长——计算周长。
1、“认识边线”。“边线”一词在三年级学生中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但不是特别清晰。在认识边线中,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分了两个层次,一是找出没有边框的物体某个面的边线,老师课前先让学生为老师无框的镜子加边框来认识边线,再通过指出数学书封面、三角尺的边线来进一步认识物体的边线;二是借助描平面图形的边线来认识平面图形也有边线。通过这两个层次,学生对于边线从具体实现了向抽象的有效过渡,对于边线,他们的认识就突破了“有线”向“无线”的飞跃。这对于学生准确建立周长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
2、“初识周长”。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边线后,以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厂为例,这样“周长”的概念可谓“呼之欲出”,并通过指名说、同桌练说,自己默默地说一说来练习说什么是“周长”。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将“周长”概念完成建构,纳入已有认知系统。
3、再认周长。认识周长后,再让学生回到之前所认识的物体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总结到这些边线就是这些物体的周长。
4、量出或计算出图形的周长,在教学“求周长”这一环节时,为学生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操作与练习,第一次是求实物(树叶)的周长,第二次是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第三次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思维水平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发展。
另外,谈谈本课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进行了比较周全的考虑,如:
1、在探讨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时,教师先承接上面求数叶周长的方法问:这个图形的周长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为什么?能一下子直接测量出周长吗?那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三角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并在课件出示每条边的长度。然后追问:知道了每条边的长度后,该怎么得出周长?并把计算的方法呈现给学生。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四边形的周长就显得很容易,而且过程很清晰。
2、在探讨“周长的计算”时,对于第一个边长3分米的等边三角形学生讲出了连加和乘两种算法;对于两边分别是3厘米和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讲出了好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出现,教师都把判断权教给学生:对吗?这样做是什么意思?通过复述的方式让其他同学明白计算的根据和道理。
当然,在这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是否需要优化?当学生说出了几种方法时,老师对每种方法都让学生讲出列式的理由,并且用板书及时记录学生的想法,鼓励了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多样化。我觉得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稍作比较,“哪种方法你最喜欢?为什么?”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一铺垫。
3、在探索书上62页第5题将两个图形合并成一个图形周长有无变化时,教师先让学生数出分开时两个图形的各自周长,而后出示合并的图形,学生都是直接把两个周长相加,教师没有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数一数,再次认识了图形的周长,并且提出疑问:怎么小了?一个学生回答:合在一起就小了。教师还是没有急于总结归纳,而是问其余学生“听明白的举手。我没听懂,谁能解释给我听。”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同学有了发现,教师没有因为学生说出了答案就沾沾自喜,而是把判断权还给了学生“你们都这样认为吗?”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由学生自己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发现并得出规律。
《认识周长》一课反思
第一次试上这堂课让我学会了两个字——低调,上的我一点傲气都没有了,下课铃声响的那一刻我甚至还没回过神,完全忘记了把握时间,整堂课是我跟着学生在走,失去了引领的作用,主导的作用被这些主体弄的一点力量都没有。我要深刻的反思这一败笔。
整个的这堂课好象不是我在教学生,而是在管学生,没有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以及学生活动的时间。对本解课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我把教材分成了两部分教学,一是认识周长,二是测量周长,而我思考的整个教学方向都倾向了认识周长,一心想让学生感兴趣,所以设计了些繁杂的活动内容,忘却了本课的重点,对于周长学生是很容易懂的,而我却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研究探讨学生已经明白的内容。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完全忘却了教学的目的,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又产生了诸多本课教学以外的问题,又浪费了较长的时间去讲解,去验证。
而后的活动又一度使我失去了主导作用,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
为了使学生能有效快速的完成活动内容,我在课前也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可还是因此拖住了教学的脚步,是我没有掌握好时间,没有合理控制住学生的的活动时间。
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已无话可说,看着自己写的整整三大张纸的备课材料,却只完成了一张,又看了一下学生们好象都还余兴未了,欢快的、跳跃的离开了教室,而我思考着——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空欢喜吧?
回家后,脑海中还是不断闪出课堂教学的片段,可能是记忆深处在帮我一一指出教学中的败笔吧!下次努力把这把扳回来。
到了第二次的教研活动课时,发现上课的时间还是不足,还是有题目没有讲完,同样是在活动环节和认识周长两个环节中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自己在教学每个环节中没有联系的总结性的语言,等于是没有把整堂课的各个环节圆滑的连接起来,让人觉得很生硬。
通过数学组老师的指点和帮助,把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解决。帮助节省更多的时间去教学重点部分。去粗取精,完善了整个教学内容。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认识周长,发现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那是什么,但却无法清晰的描述,因此,在这节课中,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看”到“指”从“指”到“描”,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教学的思路是这样的:
认识周长的导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边线”的理解,利用给镜子镶边框这一问题的讨论自然引出边线的概念。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的长的基础上,自己想一想,试着让学生以一物体讨论并说说什么是“周长”,这一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指一指、画一画为中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熟悉、亲切的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求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量出叶子的周长这一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周长的含义,然后让学生量,再次感知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因此,课的结尾,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选择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周长的计算:书上首先给出的关于周长计算范畴很大,任何一个图形都可以计算它的周长,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给学生一个总的方法。练习安排的是要解决的是一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的周长,要怎么计算出周长,首先要明确周长是怎么回事,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学过图形,知道了三角形就是三条线段组成,那么这里就可以利用测量出三角形三条线段的长,再相加得到三角形的周长。通过测量,学生掌握了计算周长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一、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出示一个钟面)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师:看着钟面,想一想,这时你在哪,在干什么?
预设1:这时我刚到学校,在早读。(假如连续几个都是这样的回答,谁有不同的想法?)
预设2:这时我在家做作业。
……
师:钟面上都是8时,怎么有的同学说在学校早读,有的同学却说在家做作业呢?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1:这里的8时可以是上午的8时,也可以是晚上的8时。(等待一下……)
还有想说的吗?
预设2: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要转2圈。
——说的真好呀!时针一天要转2圈(板贴两个钟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天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始直接安排看钟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此时在做什么,在自主讨论中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情境中,迫切地要寻求一种新的简洁的记时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认识24时记时法
1.感受一天的经过,为新授作准备
动态演示钟面:
晚上12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1)第一段时间讲述:夜里12时,也可以说成0时,因为新的一天开始了,时针慢慢转动,现在是——(说清楚)凌晨4时,大家还在——睡觉,到早上8时了,大家上学了,时针转到12,这时,一天结束了吗?(2个回答)
(2)第二段时间讲述;时针继续转动,这时来到了下午4时——我们要放学了,晚上8时——大家准备睡觉了,时针再次回到了“12”,现在一天结束了
(3)讨论交流: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吗,一天为什么会出现2个8时了吧。一天之内,除了有2个8时,你还发现了什么?(2个4时,2个12时)
【设计意图】:24时记时法记录的时间是一天的小时,部分同学对于一天的经过还不够熟悉、通过动画演示,不仅让学生熟悉普通记时法记录一天的时间。也为下面创造线条图上的时间做了充分的准备。
2.探究用0时—24时表示一天24小时
(1)思考:
师:是啊,时针转第1圈,依次经过了12,1,2——12,转第二圈还是——12,1……
还是如此!
(2)初探:配合动画演示:
第一圈: 第二圈:
师:把时针一天经过的数整理一下,整理成一条时间轴,(板贴时间轴)
请你将一天的时间清楚的表示出来!
(1)(拿出练习纸,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巡视选取典型的:
好了吗?请看屏幕,这个小朋友速度真快……
预设1:0——12,1——12的,
师:他这样表示,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2:
(2)师: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加上第一段和第二段表述的时间词。
师:加上区分用的时间词,是个好主意!哪些同学和他想的一样?(点点头)
(3)(出示稍完整的)
师: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她的表示怎么样,你们来评价一下!
师:是啊!这样表示更加清楚了!
揭示——像这样(板贴时间数)在前面加上时间词,上午,下午,晚上等,这样的记时法叫做普通记时法。板贴)
(4)师:不过,老师发现还有不同的想法,你们看——(24时记时法)
师:请某某X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可以的)也是这样改的同学向老师示意!
3.揭示“24时记时法”
师:同学真了不起,创造了一种新的记录时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叫做24时记时法。——读一读
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问题,也积极地思考了原因,还想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老师觉得你们真棒!让大家把热烈的掌握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认识24时记时法是本课的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24时记时法,设计时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规则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力求让学生站在一个规则设计者与思考者的高度来讨论和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比较发现,探索转换的方法
1.对比
师:现在,同学们请看这,请你仔细观察,这两种记时法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0秒)
师: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轻声说一说!巡视指导
不同:
(1) 交流:普通记时法前面都有时间词,24时记时法前面没有时间词。
师:是不是这样?谁也发现了?(真厉害)
师:还有吗?
(2)第一个时间段里面表示时间的数是一样的。
第二个时间段里面表示时间的数是不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也发现了吗?
(2) 规律:
(如果有同学说了+12)
师: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呀?你听懂了吗?
师:哪些小组也发现了?谁再来说说!
师:啊呀!这个小组真厉害!在变化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共同的规律!真厉害!为他们鼓掌!
——讨论到数的变化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讲讲,时间多一点点。
2.讨论转化规律:
——同学们,你们真会观察,老师奖励大家,一起做个小游戏
师:老师出示24时记时法请大家趴下(师作师范)老师出示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请大家坐正,看谁的反应快!准备……
师:有的同学反映速度很快,谁来说说你的诀窍是什么?
小结注意:普通记时法前面有时间词,24时记时法前面没有。
2.及时巩固(连线):
师:会区分了两种记时法,那会转化吗?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完成连线
中午12时 下午6时
18时 22时35分
上午10时35分 晚上8时
晚上10时35分 10时35分
20时 12时
师:(指着板书)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12时。
18—6=12,先算数,再加上时间词!
师:谁也能像刚才一位同学那样,完整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全对的小朋友,来给自己翘翘大拇指!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转化的难点,首先将两种记时法整合在一根时间轴上,直观清晰的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讨论转化的诀窍,最后让学生在小游戏中强化两种记时法的特征。
四、实际应用、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结合“明明的一天”,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师: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新的记时法,还学会了两种计时法之间的互化,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个新朋友——明明。
1.说一说(用24时记时法表示)
师:下面是明明这一天中的几张剪影,你知道下面钟面上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吗?一个同学回答,其它同学做小老师,对就说对,错就帮他改正。
( ) ( ) ( )( )
2.修钟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
师:星期天,明明和妈妈来到了钟表店,看到了4只人家拿来修的挂钟,大家一起来帮忙看一看,有什么问题?
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时间补出相应的时针,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是的,时针应该又粗又短!(时针短,分针长)
师:那你是怎么想的呢?(第2、3个)
3.生活应用
(1)生活中找一找
师:明明从钟表店出来,留心观察了一下,还有好多地方都是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大家想一想,他可能在哪些地方看到了?
预设:汽车里的显示频上面;电视上;手机上等……(依次出示)
(2)实际运用
①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
师:这是老师在来我们江都实验小学的路上拍到的,你可知道这个路段是从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禁止通行的吗?
师:问大家“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实际上就是把什么记时法转化到什么记时法?(24时记时法转化到普通记时法)
②再来看,这还是老师在我们江都看到的——公交车牌,下站就到了我们江都的龙川广场。服务时间5:55——18:30
师:看一看这1路公交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呢?
(用两种记时法回答都可以)
③最后,大家来帮老师看一看,这是我十一出去乘坐火车的火车票。
师:先请大家找一找车票上面的开车时间!(读一读)
你们觉得老师应该在下午几时前到火车站比较合适?
(下午1时)
4.小小设计师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一张周日的作息时间表
五、知识梳理,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不仅自主发现了问题,还积极的思考了原因,最后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新的记时法,最关键的是同学们已经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觉得你们真棒!希望大家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最后,老师在这里再送大家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同学们都能珍惜时间,合理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验算》04-09
小学数学教案12-14
小学数学教案04-30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位置01-06
小班数学教案01-02
大班数学教案12-06
中班数学教案02-07
大班数学教案12-11
教资数学教案02-05